万历1592(校对)第6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0/815

  地方上的官员搞建设搞人口统计管理民夫壮丁,中央官员统筹统计安排任务负责验收,整个大秦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般热火朝天之下,西南的战争无疑是温度最高的。
  聚集了十六万大秦军队和四万仆从土兵,还有十数万运量运送物资的民夫和数百条运输船只,大量的骡马甚至是驴子和牛都被用来运送物资给前线打仗所用。
  从东南到西南连成一线,大秦的新官员们接受了一次极其严苛的考试,刚刚下到地方的基层官员们要展现自己的能力,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被严厉问责。
  所有人都在忙。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这天下,每个人都像是一台全力运转的精密机器当中的一个小齿轮,都有自己的定位,都有自己的职责,缺一不可。
  办事官员忙得天昏地暗,监察官员的日子也不好过。
  办事官员有没有犯错甚至是犯法那都是他们要负责的事情,这场大战之中不能允许任何疏漏的存在。
  任何疏漏都可能造成战局的变动,刚刚下到地方的监察官员们也经受了严格的考验。
  比如有民夫队伍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集合接受派遣,他们要去调查原因,查出责任之所在,有名额上的缺失或者增多,也要去查出原因,十几万人的规模,问题的处理更是难上加难。
  前线的将士们在用生命开拓新局面,后方的后勤官员们也在拼尽全力的力保后勤不出问题。
  战争遂顺利的维持下去,秦军势如破竹,开战十五天就扫平了海龙囤周围的军事据点,把杨应龙围困在了海龙囤上,播州之役眼看着就要结束了。
  之后数日,大军猛攻海龙囤,连破数道关卡,海龙囤岌岌可危。
  囤上土兵的士气已经降到了极限,几乎毫无战意,只是靠着天险吊着一口气,一旦秦军突破杀到近前,他们就会很快溃散。
  杨应龙在屯后第二道关卡告破,第三道关卡万安关岌岌可危的时候醒过来了。
  得知目前的局势之后,他立刻下令打开仓库加大金元攻势,让前线士兵得到更多的赏赐,更用命的抵抗,然后开始不断的尝试用各种方式拖延时间。
  比如在秦军两次攻击军队交替的间歇期之中派出人手,带着黄金白银珍宝古玩等等去拜访秦军主将和主帅,向他们乞饶,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提出主动投降但是要保留播州地位的方式。
  郑鹰对前线主将交代一番,前线主将改变了之前的粗暴做法,把礼物留下,把使者赶回去,告诉杨应龙保留播州地位是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活命,只能无条件投降。
  给杨应龙一点希望的曙光,顺带着降低攻击力度和频率,让他错误的判断形势,错误的认为秦军的后勤出了问题,后继无力,希望加大,继续派人带更多的礼物来谈判,用这样扯皮的方式给他希望。
  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等把他手上的财物榨出来一些之后,再去打,一方面是给他心理上沉重一击,另一方面是让高度紧张的播州土兵放松懈怠。
  有些时候一口气松下去了想再提起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还有一方面就是想让秦军军士也休息一下,虽然是轮番进攻,但是一天也要进攻一次,对秦军士兵们来说是很严峻的考验,适当的休整一日也是很有意义的。
  反正杨应龙肯定会带礼物过来,那么多珍宝玉器古玩,郑鹰看得眼花缭乱的,不停地感叹杨应龙真是有钱,这七百年基业也真不是纸糊的。
  秦军将领们还真不知道攻下海龙囤之后能得到多少珍宝,皇帝陛下又该多么高兴。
  估计这次战争所得能收回本钱,毕竟本次作战还有一部分的支出是当地土司贡献的。
  这些土司也贡献了不少银钱不少粮食,大军都记在了账上,一定意义上给大军节省了一些用度。
  杨应龙这七百年基业所积累的财富,那些金银珠宝,还有满仓的粮食军械,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战争损耗。
  战后被俘虏的人可以充作皇帝陛下开矿的苦力,交给工部备案管理,之后还能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换言之,海龙囤上的杨应龙就是一块大肥肉,一块咬上去会满嘴流油的肥肉,整个播州则是更大的一块肥肉。
  改土归流之后,这里也要贯彻土地改革的理念,使之完全被中央掌握,七百多年以来第一次被中央掌握。
  当然,这是后话,战争结束之后,那些五司七姓跟随大军一起攻打杨应龙的人必须要得到封赏。
  要让他们过上原先一样的生活,以此来安抚人心,对整个贵州也是一样的,必须要让他们安稳下来,让他们认为中央政府只是来讨伐杨氏亮肌肉,别无他求。
  大秦会留下一支人马在这里驻守,多余的军队要开始进驻四川和云南,按照萧如薰的既定方略,在这里掀起土地改革的浪潮。
  让土司下辖的奴隶们造反,掀翻压在他们头上数百年的土司们,借他们的手将这个制度终结掉,贯彻中央统辖地方的政策。
  明代的改土归流名义上是改土归流,但是做得并不彻底。
  地方上的土司依然盘踞,依然掌握着大量的资源,明政府能掌握的很少,更多的是被贪官污吏以贪腐的方式给弄走了,归属中央的几乎没有。
  明政府似乎也从不认为这些地方征税能征到多少,西南蛮荒之地,他们从来也不放在眼里。
  于是,中央政府就这样维持着和地方土司豪强之间相对的稳定,但是这个稳定现在已经被打破了,中央的力量太强,土司们已经认识到了。
  既然如此,就不能给他们多少喘息的机会,要一鼓作气铲除他们,不管是贵州的安宋田杨,还是云南的沐氏,还是广西的岑氏,都不会在赦免的范围之内。
  土改要彻底,要非常彻底。
  这些自古以来游离在中央政权之下范围之外,天高皇帝远惯了的,继不习惯被中央管理也被中央选择性忽视的蛮荒之地,是时候该结束自己的“蛮荒”历史,在中央的带领下步入文明时代了。
  华夏范围之内,不该有蛮荒之地的存在,华夏范围之内,都该归属于文明。
  这些开发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开发度的地方,推翻土司之后,随着大驰道的修缮,西南地区将在中央政府的带领下迎来新的一波大开发。
  萧如薰还计划从北方,从西北关中华北等地缓缓迁移数百万的汉民居住到这些地方,将这些地方彻底的汉化。
  当年,秦始皇为岭南地区的文明带去了第一线曙光,可惜也就是这一线,他迁移了百万居民南下居住岭南,为这里种下了华夏的血脉。
  可之后历代都没有像秦始皇这样知道该如何彻底将一个地区同化纳入统治之中,即使知道,也没有像秦始皇这样有那么大的魄力和动员力动员百万移民南下。
  从汉到明,西南之地从来都是蛮荒落后的代名词,历朝历代都因为土司和少民的存在而对这里不加关注,任其自生自灭,到现代才借由旅游资源的开发缓缓摘掉了蛮荒落后的帽子。
  但是这里的各项资源非常丰富,雨量也很充沛,好好的开发,在未来小冰河期愈演愈烈的大局面之下,可以有效的缓解中原地区缺粮食的局面。
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开发大西南
  隆武元年二月份,萧如薰登基后一个月,他就安排钦天监的天文观测人员到大江南北各地调研当地的气候变迁,和往年的气候逐一做了比较,写出详细的调查报告等等。
  等具体的调查报告拿到手之后,萧如薰意识到现在还不算太糟,现在并不是小冰河期最恐怖的时候。
  江北粮食产量尚且过得去,辽东还能种出粮食来,运河封冻期还不到三个月,江南多地粮食大丰收,三月桃花开,这就意味着小冰河并未真正开始逞威。
  明清小冰河期在眼下不过是预演,再过二三十年,原来的崇祯时期也只是前奏。
  真正最冷的时期是在明亡之后的满清顺治康熙年间,十八世纪初期小冰河期才缓缓退却,整个十七世纪后半期即西元1650至1700年间是小冰河期最恐怖的时候。
  钦天监的官员们说最近五年气温有了明显下降,但是并未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大局,江南江北都可以继续维持,没有大的忧患,唯一需要关注的还是治理黄河的问题,江北最大的忧患就是黄河。
  然而萧如薰很清楚,黄河的危害远不及气候的危害,小冰河期最可怕的时候,江北粮食大面积绝收将成为现实,之前山西大同之役时期那一次寒流根本不算什么。
  所以,他决定平定辽东之后立刻利用杨应龙作乱的契机平定西南,开发西南,由北往南缓缓迁移人口,将中原人口迁移往南居住,缓缓降低江北过剩的人口数量,将之转移到出产粮食更多的江南。
  这样做一方面减轻江北的负担,一方面还能加强中央政府对大西南的实际掌握,开发大西南增加粮食产量已经刻不容缓。
  同时也迁移一些人口去缅甸和吕宋,把缅甸和吕宋牢牢掌握在手中,大力开发成粮食生产基地。
  小冰河期来临的时候,不会受到影响的便是这些接近热带的地区,这些地方会成为大秦重要的粮食基地,为中原输血。
  再过五十年,小冰河期真正开始逞威的时候,他或许已经不在人世,大秦也不知道是第二代帝王还是第三代帝王在统治。
  但是,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大秦不会手忙脚乱,大秦人口也不会为此骤降一半,大秦的盛世也不会是单纯的番薯盛世,说出去惹人嘲笑。
  还有五十年,虽然这五十年间会出现很多的天灾,但是只要有粮食有钱,这些天灾都能度过去,真正可怕的天灾是五十年后的。
  虽然远景很不妙,唯一值得慰藉的是还有五十年的时间。
  江北的天灾毫无疑问会多于江南,提前转移人口就是在提前为灾难的来临做准备。
  未来,江北会频繁的出现各种灾害,会大旱,会大寒,甚至还会出现大涝,这都是对大秦统治的严峻考验。
  萧如薰需要锻炼出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摸索一套足够使用的应急机制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对灾害进行反应准备。
  江南江北各地大修应急粮仓,大肆储存粮食也正是为此而做的准备,中央官员遍洒各地也是为此,天灾来临不讲人情,没有粮食就会造成流民作乱,刚刚稳定下来的大秦,萧如薰绝不允许它再度乱起来。
  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的事情,他不希望看到,不希望调动军队去镇压那些只是为了吃饱肚子的人。
  现在加大土豆番薯和玉米的种植面积,加大花生的种植面积,在吕宋和缅甸大肆开垦荒地种粮食,号召有富裕的农村尽可能的多饲养牲畜,并且在江南适合的地区推广新的种植技术,推广新的农具,安排耕牛等等。
  粪便的收集和粪肥的制作也被中央收归官府来做,不准许私人触碰,从前农村乡镇里会出现的粪霸一类的人物被严打,所有粪便都由官府统一处理送到乡村制成粪肥,用以提高粮食产量。
  另外,萧如薰还由黄河的治理问题意识到了蝗虫治理的问题,进而想到了一些很特别的事情。
  自汉以来,儒门学者全面掌握话语权前后一段时期,由董仲舒牵头,儒门结合前人经验,总结出了一个叫做天人感应的玩意儿,说什么人类做了错事,上天会感应到,降下灾祸惩罚。
  皇帝自号天子,代表上天统治人间,那么能够惹怒上天让上天降下灾罚的就是皇帝。
  所以人间无论出现什么灾害都是皇帝的锅,水灾旱灾蝗灾冰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全部都是皇帝干了坏事才会出现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0/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