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815

  “臣,臣知罪。”
  徐光启跪下请罪。
  萧如薰扶起了徐光启。
  “朕已经下令抚恤了他们的家人,好在他们都不是家中独生子,朕给了钱,给了免税土地,他们也都接受了,这只能算一个悲剧吧,你不过你也要引以为戒,这种事情,只能让死刑犯和战俘来做,在缅甸朕就规定了,你偏不听。”
  徐光启没说话,估计也是心有戚戚。
  “算了,不说了,这个木质引信,你还是要多多注意着。”
  萧如薰摇了摇头。
  “注意当然注意,臣知道这个,但是,陛下,这火药若要燃烧的慢,又该怎么做呢?火药要燃烧得快,烧得充分,就要做成颗粒状,那若要烧得慢,莫非是全变成粉状?”
  “那是不够的,只是相对慢一点,但是,大概还是来不及,咱们要的是落地开花,而不是飞着飞着就爆了,更不是在炮膛里就爆了,研究火药是颗粒还是粉是没有用的,你要改进火药配方。木炭,硝石,硫磺,你去想办法,硝石硫磺变不了,你就试试其他木料的炭,或者试试改变配比,总要找到燃烧慢的那个,足够咱们把炮弹打出去,落地再爆,对了,新式威远将军炮改造的如何了?”
  萧如薰继续询问。
  徐光启开口道:“按照陛下的要求,我们稍微加长了威远将军炮的炮身,加厚了内壁,其状大有改观,但是,开花弹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引信一时半会儿也完成不了。”
  “朕知道,你把事情一步一步安排来做,只要尽力去做就好,朕不会过分苛责,你只需要牢记一点,任何发明,做出一样都不算成功,可以做出千样万样列装军队的时候,才是成功。”
  徐光启深深一拜:“陛下之言,臣谨记在心。”
  “好了,记住就行了,你这边多安排一些木托实心弹制造,朕就先回去了。”
  萧如薰转身便离开了军工部的试验场。
  徐光启目送萧如薰的离开。
  说实话,去年的这个时候,他可还没有接受大明朝不复存在的事实。
  可是这一年多来,他算是彻底接受了这个事实了,不接受也不行,大秦统治日益稳固,大明的确回不来了。
  而且,真要说起来,这个大秦,倒更符合他心中理想的国家。
  见不到贪污腐败,见不到乡绅恶霸横行,见不到不上朝和臣子关系僵硬无比的皇帝,也见不到党争激烈不曾有一天安息的朝廷。
  萧如薰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大家都清楚,他做皇帝一年多来杀了多少人,大家也都清楚。
  朝廷上下里里外外被他杀了一个遍,全给换上自己人,前明旧臣几乎被一扫而空,剩下的只有一群高官还在留用,怕也是在为新进官员的成长争取时间。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新朝皇帝正在大刀阔斧的将前明的一切扫除,大力的排除异己,甚至连宫里的宦官和宫女都不放过,还在地方上搞什么土地改革,杀人如麻……
  可是大秦的统治就是那么一天天的稳固下来了。
  徐光启一开始也以为萧如薰是疯子,失心疯了,居然真的敢对根深蒂固的地方士绅土豪下手了,而且还是催动农民发起暴动,直接将他们连根拔起一点不剩。
  所有正常人都觉得这是自寻死路,可是就是有那么一群不正常的人帮着萧如薰这样做,把地方上和中央争夺权力的士绅豪强血洗了一遍,地方上居然变得无比稳固了。
  百姓不曾混乱,不曾造反,反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起来。
  大秦立国一年,江南数省商税农税就能支撑起一场十几万人的大战了,而且地方上的动员情况相当喜人,这让不少史学功底深厚的官员联想到了史书里记载着的“暴秦”。
  原来暴秦就是那样扫六合四海一的吗?
  徐光启穷困,家里没什么土地,在土地改革中家中被分了一大块土地,成了既得利益者,而且还在新朝部门重组的时候被定为一部尚书,除了在缅甸历练一段时间之外,几乎是一步登天。
  他明白什么叫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新皇帝未免也太雷厉风行了一些。
  原以为新朝行将崩溃的人都傻眼了,眼看着统治一天天稳固,总觉得自己哪哪儿弄错了不对劲。
  自秦以后就没有真正的皇权下乡过的中华大地似乎对此相当的适应,仅仅只是一阵腥风血雨之后,地方就安定了,就开始恢复生产和重建秩序,开始变得欣欣向荣起来。
  东南海运贸易蓬勃发展,大秦海船不断地向朝鲜向日本向东南亚各藩属国前进。
  商税用日进斗金不能形容,沿海数省市舶司的商税收入成为新生大秦的重要财政收入,农税的占比被大幅度挤压下去,大有向宋朝发展的趋势。
  大秦军队越来越能打,装备越来越好训练越来越严厉,战斗力比之北伐时期更有显著提升。
  立国以后第一场大战辽东之战大获全胜,充分向藩属国展示了大秦国威。
  第二战播州之役开战十五天就把拥兵十万的杨应龙打崩掉,西南土司尽皆拜伏在大秦军队脚下瑟瑟发抖,不敢造次。
  武功兴盛的同时,新皇帝也在推动文治,要做古今未有之时,要在沿海数省建立官学,称之为学校,号称要在每个村庄都建立蒙学,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读书识字。
  成年人也可以用夜晚的时间到蒙学里学习认字写字,不为别的,只为以后可以直接看懂朝廷诏令,不用假借他人之手被轻易蒙蔽,可以自己明断是非。
  皇帝还召集诸多人手对识字的方法作了改进,据说要采用什么拼音认读法,用奇怪的字符给汉字注音,说是要让孩子们更快更方便的学会认字写字,打好基础,然后到更高级的学校学习新的知识。
  这一切,都让徐光启觉得自己大开眼界。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所有人都在忙
  普及教化,几千年前开创私学之风的孔夫子有教无类的理想到今日终于看见了实现的曙光。
  可讽刺的是这不是在自称圣人门徒们的读书人大老爷们手中完成的,却是在武将出身的新皇帝的手中看到的曙光。
  新皇帝陛下武将出身,第一件文治的诏令居然就是在东南三省和北直隶进行普及教化。
  有人看不明白,只觉得皇帝是在瞎搞,有人却看明白了,知道皇帝这样做是在下一盘大棋。
  联想到皇帝规定官员家中土地也要缴纳农税的政令,他们便很清楚,皇帝是要借着这股浪潮把优待士绅的传统给革除掉了。
  不只是当下驯服了他们,还要从根子里把士绅给革除掉。
  为此,两手准备,普及教化,不让教育成为一种垄断资源,还有建立军校,加强军方力量,对抗可能产生的文官力量坐大。
  没人知道皇帝是怎么想出这样的招数,也没人知道皇帝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推动这样的政令,他们只知道他们做梦都不敢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而且还成功了。
  风传皇帝准备推行先汉时期推行过的陵邑制度,对地方上冒头的富户大户进行割韭菜式的处理,杜绝地方势力坐大的可能,杜绝地方向中央要权的可能,保证中央集权的运转。
  税赋政策上也明确了地方无权管理的原则,所有税吏都是中央官员,属于中央派驻地方,不隶属于地方,自成体系,自有转运政策,归中央派驻地方的地方调查司和审计司节制。
  地方拨付给官员吏员俸禄和日常所需开支银两,各有定额,留存地方银库,其余全部上交中央,由中央统一调拨使用。
  为了应急,中央也在地方设立了税银仓库和粮仓库,保存一定数量的税银和收上来的粮食,都是中央派人管理,地方若要应急使用也需要打报告上去,不允许私相拿取。
  宁愿降低效率,也不允许地方插手税收,进一步限制地方权力,把地方限制在中央的严格控制之下。
  两害相权取其轻,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萧如薰从两难的决策之中选择了危害较轻且持续时间较短的那个。
  地方权力的扩张和中央权力的衰微是毁灭性的危害。
  为此,大秦中央政府规模较前明大规模扩张,越来越多的官员是从中央领取俸禄而非地方拨付,属于中央编制而非地方编制。
  进入中央做官是所有地方官员的向往,地方上也派驻了大量中央外派官员分割地方权力,黑鸩的官员们借由审计司和调查司的名义开始撒向地方,成为萧如薰在地方上的另外一只眼睛和耳朵。
  大驰道建设工程加快推进,由北京向四面八方扩展,这就宛如中央的手臂,由中央政府所在地向地方上全面扩展,抱住整个大秦国土。
  大驰道主干道修缮完毕之后,还有支道向周围的重要城市扩散,由点及线,形成可靠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交流发展的同时,也增强对地方的掌控力度。
  有了可靠的交通网络以后,讯息传递的速度就会提高至少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关键时刻,比敌人早一点知道消息,就能早一点安排,抢占先机,料敌于先。
  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萧如薰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天高皇帝远。
  他能感觉到中央政府在地方上的权威下降到了什么地步,地方上又是怎样的一种知道有国家但是不知道国家在什么地方的状态。
  他们对整个国家的概念一无所知,有人觉得是天下,有人觉得是朝廷,有人觉得是皇帝,有人觉得是京师。
  概念混乱,人心涣散,人力物力在需要的时候根本无法整合。
  明朝的地方官员根本下不到真正的地方,对地方的管理极其有限,一旦出事,多要仰仗朝廷调兵和地方乡绅的帮助。
  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维持下去,看似没事,但是一旦到了国战的关键时刻,就会摧毁国家,空有国力而无法使用,庞大的象被蛇吞了,看似荒诞,实则必然。
  萧如薰不止一次的在内阁会议上对中央部门大佬们讲述这个道理,讲述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和正当性,要求中央官员和他步调一致,统筹地方,告诉中央官员他们手中的职权有多重。
  “现在是没有地方势力的,你们说什么,地方上就做什么,没有掣肘,没有折扣,政令传达通常,所以任何一个政策都要小心谨慎的制定,考虑到方方面面,交给大朝会来议论,接受各方质询之后,选择地点进行试验,试验之后再行推广。”
  萧如薰这样规定中央部门的新政令推行规则,他不说还好,说明白了之后,从前明走过来的官员们对此是怀抱着深刻的震撼的。
  这场天下势力大洗牌之后,新的规则开始运行,一切都和从前不一样了,新朝立国之初,他们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
  各种各样的事情忙得他们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够,虽然朝廷不断的在扩编在增加人手,越来越多精干的官员被调入中央做事,可他们还是感觉人手不够用。
  可是皇帝一点都不体谅他们,不仅政务繁多,一天好几个政令,还要搞战争,这边打完那边打,忙的各部官员是头昏脑胀眼花缭乱,根本没有时间想别的,只能做事情。
  明眼人也不是不明白皇帝这样做的用意何在,除了真的做事情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想让他们没有时间搞东搞西搞政治斗争,只能一门心思的做事情,除此之外什么都不能做,也不应该做。
  新朝立国一年,正是锐意进取的时候,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幸运还是不幸运,碰上了这个大变革的时代。
  从中央到地方,官员都要做事,每个官员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做,睁眼做事闭眼睡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