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6/815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个时候不让萧镇南做总督还能让谁去做?”
  “但是这可是国朝一百多年以来第一次有武将做到总督的位置啊!这几天外面那些守城的丘八脑袋昂的跟什么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他自己做了总督呢!”
  “该说不说,萧镇南可是地地道道的武将,一点水分都不带的,这一回做了总督,天下武将都能扬眉吐气啊!”
  “谁说不是呢!”
  ……
  自华夏大地上出现酒楼饭馆这样的营业性吃喝场所以来,一间间酒楼茶馆就是一个个小社会,里头小,但是鱼龙混杂,有些吹牛皮的,也有些有真的消息来源的,总而言之,茶余饭后谈天说地是人们最喜欢的事情。
  底下人接触不到上面的讯息,也就对上面的讯息有着难以掩饰的向往和追捧,总想着知道一些什么来安抚安抚自己的内心,仅此而已。
  正在备考的徐光启和友人李之藻就坐在一张角落的桌子边上,面对面的喝点小酒吃点小菜,一边聊天,一边听着看着这里的众生相。
  不得不说,今天这酒馆里面的消息灵通人士还真的多了起来。
  “子先,近日来这萧镇南在京中的名头可是越来越大了,百多年来武将总督第一人,这名头听上去还真是了不得,比起李少保那军功封爵第一人的名头可大得多,万历第一名将的位置也算是坐稳了。不过我还听说啊,这一次萧镇南之所以可以拿到这个职位,和内阁阁臣推举脱不开关系,这个时候山西的烂摊子谁都不愿意去收拾,好几万北虏,万一派出的人手失败了,落得和王世扬一样的下场,可怎么进内阁?思来想去,只能让萧镇南去做。”
  李之藻饮了一口酒水,颇有些兴趣地说道。
  徐光启看了看李之藻,问道:“你对萧镇南有兴趣?”
  李之藻哈哈一笑。
  “你知道的,我对火器的兴趣极大,萧镇南又是大明最善于使用火器的名将,我听说他在宁夏用两万斤火药掀翻了宁夏城墙,在朝鲜一次性调用数百门火炮对倭寇狂轰滥炸,把倭寇炸的血肉横飞尸积如山。不说给我东南父老报数十年血海深仇这份恩情,单说他对火器战法的使用我就非常感兴趣,我听说他年前来京师的时候带来了一种火炮,是佛朗机夷最新式的火炮,称为红夷大炮,听说炮身长一丈有余,那得是多大的火炮啊!”
  看着李之藻一脸兴奋的样子,徐光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年前萧如薰派人接触自己的事情,想起了那杆做工精巧的燧发火铳,徐光启的心里有些那早就被埋下的种子早已经开始生长,并且破土而出了。
  “我还听说萧镇南手下的火铳手是大明最精锐的火铳手,战法非常熟练,发射火铳的速度非常快,比起京营那些拿着火枪当烧火棍的废物要强多了,军队就该是萧镇南手下那种军队一样,那才叫精锐之师,那才能打胜仗!”
  李之藻越说越兴奋,然后就开始批判大明军队近年来的腐化堕落以及战斗力的一落千丈等等,这才是酿成此番山西大同战役的主要危局,结果不仅丢了大同,连太原都丢了。
  徐光启望着如此的李之藻,也不知心里是何种滋味,但是心中某个地方的某个想法却不由自主的产生,并且愈来愈强烈。
  万历二十六年正月二十三,距离今年会试开考还有半个月时间的时候,也是萧如薰正式接到了皇帝下达的旨意,任命萧如薰为大同宣府太原榆林四边总督,全权节制四镇兵马并且负责山西大同战役的时候,京师再度迎来了喜讯。
  百年以来武将总督第一人萧如薰在祁县大破北虏一万,斩首一千七百,俘获战马物资无数,北虏败逃,萧镇南率兵穷追猛打。
  这个好消息给尚处在严寒之中气氛低迷的京师打了一针兴奋剂,人们开始更加热烈的讨论起了山西战事和萧如薰的话题,正在备考的士子们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种热度的影响。
  如果只是如此,那么关注度也不会那么大,但是更有小道消息称今年会试乃至于殿试的策论说不定与九边战事这种时政有关系。
  士子们顿时想起了嘉靖隆庆年间的几次科举考试当中的时政议题的旧事,顿时感觉大有可能,于是立刻开始临时抱佛脚。
  军事问题在万历二十六年春闱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应试举子们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初三,又有一个好消息传来了。
  祁县大捷之后,北虏被萧如薰追击的到处逃窜,然后在文水县和汾州两地两次被萧如薰追上,一顿爆锤,又是两次大捷,文水大捷全歼北虏五千余众,斩首八百,汾州大捷全歼北虏一万余众,斩首一千六百,剩下的北虏残兵继续往南逃窜,但是气势衰颓,败局已定。
  短短半个月三次大捷,歼灭北虏两万五千,斩首四千余,如此辉煌的战绩让京师为之震动,百官为之侧目。
  别的将领还有虚报战功的可能性,但是落在萧如薰身上,那还真的值得相信,因为萧如薰自宁夏之役以来,从未有过虚报战功的事情发生,这是经过兵部数次严格审核之后确定的事实,也是萧如薰的信誉度的支撑。
第五百九十章
决战科场之巅
  宁夏之役就不说了,朝鲜之役动辄五千六千的斩首数量把京城里的文武百官吓得一日三惊,兵部连续派出三百余人次进行战功审核,层层审核交叉重审之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倭寇首级和武器缴获战旗缴获军官首级等佐证,无人可以质疑。
  朝鲜之役被萧如薰歼灭的倭寇有将近二十万,斩首接近四万,当时就有萧如薰的支持者说直接封国公也不在话下。
  自此之后,萧如薰的战功汇报被兵部认定是可信度最高的,加上兵部官员们都知道尚书石星非常欣赏萧如薰所以审核的官员觉得就算是稍微虚报一点也无所谓,权当是讨好上司,但是每一次去审查的结果都是毫无虚报。
  在这个将领人人虚报战功的大环境之下,萧如薰的出现让人质疑,让人怀疑,让人不敢相信,但是奇迹的次数变多了,大家也就渐渐习惯了,萧如薰就像是一个久经考验不怕火炼的金字招牌,值得信任。
  所以他半个月歼灭北虏两万五千,斩首四千余的事情也就没有人怀疑,直接当作真实数据载入了。
  在这个严寒的冬季,人们也的确需要火热的战胜数据来支撑心中的信念,恢复对朝廷对官军的信任。
  萧如薰就像是官方推出来的一尊大神、一根定海神针一样,逐渐成为了人们心中不可替代的柱国之将,感觉只要萧如薰出征,就一定可以获胜。
  这种心理因素的形成是某些推波助澜的人绝对没有想到也不屑于去想的,因为一个武将的名声再好,也抵不住数百年来科举积累的人气值。
  无所谓。
  同样的,人们只看到了战争胜利带来的辉煌战果,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北虏不同寻常的窜逃路线——他们不是应该往北逃吗?怎么连着打了三个败仗却一直往南逃?这难道不是很诡异的事情吗?
  徐光启和李之藻都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不过会试在即,他们也没有太过于在意,倒是石星对此颇为在意,对北虏诡异的窜逃路线感到好奇,亲自写信去询问萧如薰。
  沈一贯也注意到了这个诡异的细节,但他没有说什么。
  杨俊民也注意到了这个诡异的细节,他的脸色更加惨白,忍不住的咳了几声,满脸倦容,继而忍着病痛伏案写信。
  沈鲤也注意到了这个诡异的细节,他细细思考一番,面色凝重,但是到底没有往更深处去想。
  朱翊钧当然是最早知道也是目前朝廷里唯一知道这件事情真相的人,他看着萧如薰写给他的详细的密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萧如薰已经确定这场战争是由晋商内部某些见不得人的丑事引发的狗咬狗扩大化事件。
  扩大的原因目前不得而知,可能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也有可能是北虏见财起意,想要得到更多,总而言之,始作俑者一定没有想到事情会恶化到这种地步。
  北虏被三次大败之后,尤其是后两次被萧如薰撵上了他们的主力一顿爆锤,被击败之后,不仅没有往北逃,反而更加疯狂的往南走,一路上不停地分兵骚扰那些县城,几次都给萧如薰分兵解决掉了,可他们还在不停地往南走。
  这就等于是在明示,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晋商大户人道毁灭了,顺便打秋风吃饱饭,萧如薰甚至都不知道这些家伙到底有没有关于死亡的恐惧,明明都已经被打的那么惨了。
  只是情况虽然危机,但是对于朝廷,对于皇帝而言,机遇也十分明显,祁县往北地区的半个晋商领地已经被军队控制住了,晋商大户死伤惨重几近全灭,若是皇帝想要对山西出手控制,就要趁现在。
  那些北虏继续往南跑,萧如薰则紧追不舍,现在他不敢让北虏继续破城了,因为他是总督了,要是再丢掉某些城池,他就要负责了,虽然有点可惜不能把祁县以南的晋商大户继续人道毁灭,但是萧如薰相信会有人迫不及待的出手的。
  朱翊钧看完了萧如薰的密奏之后,将之烧掉,唤来了大太监王德。
  “人选如何了?这件事情要加快部署,不能让朝臣赶在咱们前面。”
  王德点头应道:“主子的吩咐老奴不敢怠慢,已经选择了有做矿税太监经验的十六人,请陛下选择。”
  王德说这就递上了人选名单。
  朱翊钧翻看了看,点了其中六个人的名字,安排他们分别前往山西的六个地区监督开矿,嘱咐他们到了当地就要把眼线散入民间,把锦衣卫和东厂之外的第三条情报线路铺设起来。
  朱翊钧打算在事实上重建西厂,乃至于内行厂。
  不是说朝臣不允许皇帝就办不成事情了,用太监办事还需要朝臣允许吗?用自己的内帑做经费还需要朝臣的允许吗?
  吸取了之前的经验,朱翊钧决定要小心翼翼的行事,丰满自己的羽翼,等时机成熟之后再图穷匕见,把属于自己的权力夺回来。
  春寒料峭,万历二十六年二月的京师依然严寒逼人,就在这一片冰天雪地的安详风景之下,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紧急运作着自己的计谋,各村都有各村的高招,就看谁能有的放矢抓住机遇了。
  再这样的背景之下,万历二十六年二月初九,春闱会试开始,三十六岁的徐光启和友人李之藻一起奔赴科举考场,开始了自己又一次的决战科场之巅。
  这一连三场每场三天的科举考试就像是上战场一样,顶着瑟瑟寒风在严寒之中,坐在或漏风或破败或低矮的号舍里面,吃着硬邦邦的干粮,喝着冰冷的水,经受着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从灵魂到身体上一起僵直了。
  九天三场的考试下来,整个人都升华了,若是之后再回想起来,想必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毕竟得以经历这样的事情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徐光启虽然已经三十六岁了,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第一次经历到,考前多亏了李之藻的提点,才没有因为准备而吃亏。
  但是号舍里的饥寒交迫还是严重影响到了他的身心与发挥,最后一天的考试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通过的,交卷之后他昏昏沉沉的离开了考场,回到自己的小屋里面倒头就睡。
第五百九十一章
徐光启的决定(上)
  徐光启醒过来是一天半以后的事情了。
  考完试之后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出租小屋里面倒头就睡,一觉睡到一天半以后,起来一看,天都黑了,看了看时辰,发现现在是子夜。
  他一时间还没有弄清楚现在是什么日子,但是清醒之后,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便迎面袭来了。
  考砸了。
  他知道自己考砸了。
  考场上身体的难受和头脑的混沌让他意识到自己一定没有做好文章,考到后来全靠一股意念在支撑,他自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这次考试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如果没有奇迹发生,就是落榜了。
  自己已经三十六岁了,科考十数年,去年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本想着今年一鼓作气考上进士光宗耀祖,给科考之路画上一个句号,结果却败在了这无法适应的极度严寒和不争气的身体之上。
  家里已经没有更多的积蓄让自己考科举了,所以这才不得不外出谋生,结果好不容易考上举人,却无法更进一步,这对于刚刚以为自己要走上人生巅峰的徐光启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他开始怀疑自己能否在科举之路上更进一步,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可以成为进士,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甚至某些时候,他就觉得停下来也好,反正作为一个举人,已经有了一个做官的资格,有了官身,得以免税,自然会有人把土地投献到自己名下。
  因为家贫而不得不出来读书考试寻找出路的自己,其实在考中举人的时候就已经达成了目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6/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