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1592(校对)第2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7/815

  结果当时那种得中解元的快感将自己的冷静全部冲垮了,居然觉得自己有能力向更高一个层次的进士冲击一下,但是思来想去,考中顺天府的解元对于自己而言未必不是一种幸运,是因为主考官赏识自己自己才得以考中解元。
  运气用完了吧?
  尽管成绩还有一个月才会公布,但是徐光启已经基本上不抱希望了。
  真的,就那种文章,自己看了都觉得难受,怎么还能有更进一步的底气呢?
  现在该做的不是考虑考试的名次,而是该考虑离开京师回到南方继续自己的人生了,科考已经没有希望,那不如就做个举人老爷富足安稳的度过一生吧!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大半夜的,徐光启裹着衣服起身,开始在自己的小屋里面收拾起了自己的行李。
  衣服,书本,些许银两,其实东西无非就是这么些东西,作为一名赶考举子,身上还能有什么呢?
  这就是老家可以给自己置办的为数不多的盘缠了,家道中落的徐家是支撑不了一个又一个三年的,等他回家就要开始为这些年家里为自己的付出进行回报了。
  徐光启收拾好了柜子里的东西,又把床底下的几个盒子拿了出来,等到他看到一个细长的盒子的时候,忽然愣住了。
  这是……
  徐光启默默的打开了这盒子,朝里头看了看。
  那杆燧发铳还好端端的躺在盒子里,当初这杆燧发铳随着萧如薰的那封信一起被自己放在了盒子里,藏在了床底下,因为担心看了信之后会对自己的考试准备产生影响,徐光启就没有看,而是准备考完试之后再看,一来二去,竟然也淡忘了。
  徐光启把灯点的更亮了一些,打开了这封信。
  他本以为一个武将就算读过些书认识些字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最多是一些关怀的话,一些自己在朝中关系的描述等等,但是他万万没想到萧如薰没有说这些,除了开头的一些寒暄之外,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和理念。
  “我虽为武将,但也知道礼义廉耻,从小便明白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治国,也是为了在危难之际得以救国。”
  “读书是为了什么,我是武将世家,无法做文官,读书还有用吗?我曾这样询问授业恩师,恩师思虑良久,对我说,读书是为了天下苍生。”
  “那是我尚且年幼,不明白读书怎就是为了天下苍生,我一武将读书居然是为了天下苍生,岂不可笑?”
  “待到宁夏之役结束之后,我才明白,我读书所学到的那些东西,得到的知识,全都用在了对抗外敌之上,获得胜利,斩将夺旗,平定叛乱,恢复民生,这大概就是授业恩师所想要告诉我的。”
  “我曾听闻江南文教昌盛之地多有读书人考取举人功名之后便止步不前,从读书人化为乡野豪绅,借举人之特权而大肆敛财,兼并土地,骄奢淫逸,颠倒黑白,我便疑惑,读书难道就是为了让自己更富裕并且鱼肉乡里吗?”
  “当读书成为心思恶劣之人鱼肉乡里之阶梯,读书还有什么意义?孔圣人所言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豪言壮语还有什么意义?若不能做到经世致用,一切的学识都不过是摆设而已。”
  “如薰以为,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富裕而不是心怀天下救国救民,那么读书就没有任何意义,只是让天下之间又多了一个会用自己的学识欺压百姓欺骗朝廷的斯文败类罢了。”
  “读书人都鄙视武人粗鄙,可是他们读了书以后所做的事情难道不比我这个武将所作的更加粗鄙吗?以文乱法之举难道就是文雅之举吗?”
  “救国救民并非是读书人的特权,而是天下人都该去做的事情,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而非读书人之天下,救国救民非一二读书人所能完成,而需要天下人群策群力方能完成。”
  “天下读书人不过三十万,而黎民百姓却有万万之数,三十万读书人安能扶持万万黎庶之国?需天下人无分士农工商,皆愿出力,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群策群力,则天下大有所望也,正是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薰不才,虽然只是一武将一匹夫,却也愿将天下兴亡负于肩上,用读书征战所得来的一切为天下兴盛尽一份绵薄之力。”
  “先生若愿助我一臂之力,缅甸镇大门永远为先生敞开,先生若愿在朝廷做官,如薰则愿与先生为友人,望先生勿要忘却读书科考之根本,身在朝廷亦能忧国忧民,勿忘张江陵,固如薰之所愿也。”
第五百九十二章
徐光启的决定(下)
  读完这份书信,徐光启久久没有言语,望着蜡烛上跃动的火苗,心中感慨万千。
  天色大亮之际,同样睡了整整一天半的李之藻兴冲冲地跑来找徐光启。
  他感觉自己考试考得很好,发挥极佳,他忍不住的要和自己的好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可是等他来到徐光启的小屋外面时,却惊讶的发现好友小屋门前停着一辆简陋的马车。
  “子先,你这是要做什么?”
  李之藻诧异地看着徐光启。
  徐光启面带微笑地说道:“没什么,离开罢了。”
  “离开?”李之藻大惊失色:“这是怎么回事?会试尚未放榜,之后还有殿试,你离开做什么?”
  “事已至此,必将是落榜的结局,留下来也无非是浪费盘缠,还是尽早离开的好,免得在此处浪费光阴了。”
  见徐光启这样说,李之藻难以理解,他伸手拉住了徐光启。
  “子先,会试尚未放榜,你除非交了白卷,否则都还有可能中试,你要知道,你现在若是离开,万一你考中了,可怎么参加殿试?”
  徐光启摇了摇头。
  “自己考的试,自己最清楚,振之,我这一次是定然会落榜,没有必要浪费一月光阴了,还是尽早离开吧!”
  李之藻实在是难以理解为什么徐光启如此笃定自己一定会落榜,但是他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去安慰徐光启。
  “你打算回家乡吗?”
  他只能这样询问。
  “不,我要去山西。”
  李之藻顿时瞪大了眼睛:“山西?你疯了子先!那儿正在打仗呢!现在那里兵荒马乱的,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去到那里不是送死吗?我不允许你过去!再说了,你去那儿做什么?!”
  徐光启看了看李之藻慌乱的面容,开口道:“我要去投奔一个人。”
  “投奔一个人?”
  李之藻感觉自己的大脑有点不够用了。
  “嗯,我要去投奔萧镇南。”
  “啊?!”
  李之藻惊呼一声:“我没听错吧子先?”
  “你没有听错,我是说了我要去投奔萧镇南,我要随着他打完这场仗,然后,我或许会去缅甸吧!反正这里我是不想继续待着了,在下一次会试开始之前,我会一直跟在萧镇南身边的。”
  说着,徐光启便拍了拍李之藻的肩膀:“振之,你的文才远在我之上,此番应当可以顺利中试,我只能提前恭祝你了,若有缘,你我一定会再次相见的。”
  说完,徐光启便准备离开,李之藻一愣,然后悚然一惊,立刻拦住了徐光启。
  “子先,我不管你是怎么回事,会试失败一次不要紧,三年之后卷土重来就是了,但是你去山西投奔萧镇南,那是多危险你不知道吗?你是举人!不要亲身犯险!一次失败没什么大不了,你怎么能如此自暴自弃?”
  这次换做徐光启发愣了。
  “自暴自弃?我?”
  徐光启忍不住的苦笑出声了:“振之,考举人之前我经历多少次失败,谈何自暴自弃?这是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我觉得,我必须要去山西,去找萧镇南,他不是个一般的武将,我有一些读书以来的疑惑,或许萧镇南可以帮我解惑。”
  “解惑?萧镇南?”
  李之藻摇了摇头,强行让自己冷静下来:“他是武将,不读书的,你是举人,你读书得来的疑惑为何需要萧镇南来解惑?子先,你还说你没有自暴自弃?”
  徐光启无奈的苦笑着,然后叹了口气,放下了行囊,从中取出了一封信。
  “你且看看吧,看看之后便知道了,这是去年入冬萧镇南托人带给我的。”
  “去年?”
  徐光启点了点头:“我在南京和南京兵部尚书叶梦熊公相交甚笃,叶公又和萧镇南有旧,得知萧镇南正在为治理缅甸的人才而烦恼,叶公便为萧镇南举荐了我,去年入冬,萧镇南派来的人找到了我,给我带来了这封信,还有这个。”
  徐光启从包裹里拿出了一个盒子,盒子里拿出了一杆枪。
  “这是火铳?”
  “这不是一般的火铳。”
  徐光启指了指击发装置:“这个叫做燧发火铳,用的不是火绳点火,而是用这块燧石和这片火镰对撞,摩擦生火星之后点燃这火门里的火药,从而点火开枪,这是萧镇南在缅甸仿制了佛朗机人的新式火铳而得到的,你之前所说的那个红夷大炮也是如此。”
  李之藻很惊讶的看着这杆做工精巧的火枪,然后猛地甩了甩脑袋,问道:“一杆火铳就让你决定抛去功名追随萧镇南?子先,你就算喜欢火器,也不至于到这种地步吧?”
  “什么叫抛弃功名?”
  徐光启有些好笑:“我不还是举人吗?只要有会试,只要我还没死,我就能继续考试,怎么叫抛弃功名?至于原因,就在这封信里。”
  李之藻惊疑不定的看了看手里的信件,然后将信封打开,取出了里面的信件开始读了起来。
  良久,李之藻眼中略带迷茫的抬起了头。
  “他真是武将?”
  “如假包换。”
  徐光启哈哈一笑,然后从李之藻手中抽回信件,装好,放入了自己的行囊。
  “我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做官,只是为了过上富裕的生活,甚至是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吗?不可否认,我正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又不善谋生,这才走上科举之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生路可走。所以我惭愧,我惊讶,一个武将能看出这种事情,我却身在局中而不自知,险些就忘却了读书人的本意,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居然成为了敛财的手段,功名成了敛财的倚仗,振之,你觉得这样是对的吗?”
  李之藻迷茫的看了看徐光启,然后摇了摇头。
  “嗯,我也觉得这样是不对的,所以,我想去了解一下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法,我能问的人不多,眼下,也只能去问问萧镇南了,正好,他正在用,振之,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7/81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