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39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3/451

  不过现在是古代,苏宁就等于是手握着十万兵马的兵权,七万陆军,四万海军,陈兵于倭国的海对面,虽然苏宁不会失去理智,但是此时恰恰就是因为有理智,才必须要去做这样的事情,这个天下是大唐的天下,不管我们自身是如何的缪误,倭国带给华夏的痛苦还是实打实的,苏宁没有受虐癖,更不允许子孙后代被欺负,也不会想着几百年后再来一次原来的历史轮回,那不可能。
  现在解决不了的,后代就能解决了?那么相信后代?还是推卸责任?
  苏宁抽出自己的战刀,隔海指着倭国的方向,对秦琼说道:“这是我大唐东征军的最后一战,消灭掉倭国,使之成为我大唐的州县,便可以将此处打造成北方航路的中转站,等这里的航路成熟之后,倭岛将会是北方航路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国于民皆有大利,且不言倭国窃取华夏技艺,便是其横阻于此,若万一两国有所冲突,倭国随时可以攻击我大唐商船,将我北方航线生生截断。
  与其等到那个时候我等再出兵收拾倭国,不如趁着十万兵马都在这里的时候一鼓作气拿下倭国,占据倭岛,建立州县,大帅,此次出兵,灭二部三国是否还觉得有所不足?是否应该再添上一笔,二部四国,既如此,大帅便可安心颐养天年了。”
  秦琼苦笑道:“你便是到了如今也不愿意放弃劝老夫颐养天年的想法?老夫还是喜欢这金戈铁马,即使自己已经无法杀敌,可是只要可以在军营里面,和将士们呆在一起,老夫就觉得足够了,硬是要老夫颐养天年,一两年尚可,若是时间久了,老夫还不死,那老夫可就要闷死了啊!”
  苏宁收回自己的战刀,摇头道:“大帅啊,人不服老不信的啊,该服老就要服老,一个人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那都是有定数的,您这样不愿意离开军营,不说后面的年轻人无法升职,大帅自己就真的撑得住?不会贻误军情?岁月不饶人啊大帅!”
  秦琼郁闷的看了看苏宁,接着又郁闷的看了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你说的是对的,老夫真的老了,老了,不行了,撑不住了,这连日来的奔波老夫都有些受不了了,要不是孙先生给老夫弄了些汤药,老夫还就真的撑不住了,也罢,也罢,灭二部四国,拓土千里,这史书上无论如何也少不了我秦琼一笔!”
  苏宁看着秦琼,看出了他眼中的不甘,他生来就注定要做一个英雄,一个英雄最好的归宿是马革裹尸,而不是躺在病床上,可是对于秦琼而言,没有人会允许他马革裹尸还,谁都不希望,到了如今,秦琼就是一个活招牌,一面活生生的旗帜,号召大唐青年踊跃参军报效大唐的免费广告。
  搞不好这次回去秦琼正式致仕以后李二陛下会鉴于秦琼一辈子奋战而破例封个王爵给他,这也是搞不好的,秦琼劳苦功高,临危受命,不顾自己的身体衰弱,强自硬撑着打败了高句丽,挽回了败局,甚至还立下了如此大的共来,灭二部四国,直接刷新了历史记录,他已经是一等翼国公了,再往上还有什么呢?不给异姓封王是刘邦那家伙遗留下来的规矩,李二陛下那么任性的人,万一一高兴,那可就有好戏看了。
  满朝武将都间接的承了秦琼的情,人家致仕了,最后一点面子不给人家?
  难说啊!
  苏宁自己是有些怀疑李二陛下会不会给自己晋升为三等公爵,的确,要是这个时候做了公爵,那可真是小母牛坐飞机了,那可真是依靠着功劳成为贵族的一个千古传奇了,贞观四年,苏宁十四岁,来到了大唐,贞观十一年,七年过去了,苏宁二十一岁,七年里面,从子爵到伯爵到侯爵到公爵,这是别人一辈子的路,可是苏宁只用了七年。
  从子爵到侯爵只用了一年。
  剩下的六年里面不断的立功不断的立功,这一回更是帮助秦琼立下这样大的功劳,就算李二陛下刻意想让秦琼吃肉,也不至于不给自己一口汤喝,再者说了,三等公爵后面还有二等公爵和一等公爵,那就是县公郡公和国公之分,这其中的差距,可不是从一等侯到三等公之间的差距可以表明的。
  苏宁有理由相信灭掉倭国之后,他可以休息很长一段时间,来好好儿的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陪陪家人,陪陪老婆儿子和女儿,儿子女儿出生那么久了,苏宁都没有好好儿的陪着他们,上一次回去儿子和女儿都会喊爹爹了,一声爹爹把苏宁的眼泪给喊出来了,女儿很温婉,儿子却很调皮,感觉就是女儿继承了自己的性格,而儿子继承了李芮涵的性格。
  当然了,最主要的还是要等等自己的同龄人,比如最优秀的杜荷,还有剩下的军校四杰军校四霸,还有当初的七匹狼和四大金刚组合的其他人,那些优秀的学子们大多数都已经走上了军中中层军官职位,想要往上并不困难,比如目前似乎正在进行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战争。
  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东罗马帝国,和大唐并存于世的四大帝国,现在最强大的四大帝国,所以,世界之路,还有很长一段要走,这根本就不是一代人可以走完的,也不是两代人三代人那么肯定的事儿。
  秦琼转身离开了海边,下令道:“迅速检查各军人数、军械、物资、粮草是否齐备,着海军自行检查船只数量是否足以将我大军运抵倭国本土,还有剩余的各种武器,这都是非常重要的,给他们三天时间,把一切的准备好,三天之后,大军渡海,灭倭!”
第八百七十五章
对马海战
  对马海峡是朝鲜半岛西南侧和倭国本州、九州两岛之间的海峡,这道海峡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兵家光顾过了很多次,比如十三世纪末蒙元征倭的时候,蒙元海军两次渡海进攻日本;十五世纪初期,朝鲜太宗派兵进攻对马岛,驱逐倭寇;十六世纪晚期,丰臣秀吉两度率军进攻朝鲜,日本人走的也是这条路;日俄战争中俄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之间的战争也是选择在这里,还发生了一场影响了后来几十年世界海军发展的对马海峡海战。
  对马海峡每一次被载入史书总是和战争离不开关系,似乎是一片被战争所诅咒的海域,而此次,作为大唐征倭行动的总策划,苏宁也早早的策划好了收拾完朝鲜半岛之后的灭倭战役,首先是要整理一下朝鲜半岛,留下一部分兵力驻守朝鲜半岛,并且把百济王室还有新罗王室全部送去长安城等等,接着就是度过对马海峡攻击倭国本土。
  而苏宁的征倭计划也早早的得到了李二陛下的批准,被允许实施,并且可以在结束半岛战役之后,秉持兵贵神速的理念,尽快发动对倭战役,狠狠的为李二陛下出一口气,这个小岛国对我天朝上国不尊敬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隋文帝和隋炀帝可以忍,是因为时机不对,而如今我大唐没有必要了。
  就隔着一道海峡,我大唐斥重金打造的海军战舰难道还收拾不了倭国?就我国现在的那几艘小破船还能是大唐的对手?
  李二陛下信心满满,苏宁则很谨慎,考虑到另一个时空中蒙元两次征倭都被对马海鲜的台风所阻挡,以至于无形间救了倭国一命,所以这里的气候必须要弄明白了,要是弄不明白气候,万一也遇到了台风,那就完蛋了,台风所带来的海上风暴的威力可是大家都明白的,这是很严肃的问题,不得不严肃考虑。
  再详细咨询了一些当地渔民之后,苏宁算是大致弄清楚了这里的气候和潮汐乃至于洋流,行军打仗的将军要是不会一点儿天文地理,那是很容易吃亏的,万历朝鲜之役期间,曾经发生在这一片海域的鸣梁海战,就是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利用了天文地理知识打了日本一个措手不及,只有十几条战船对付倭国数百条战船,创造了世界海军战史的奇迹。
  苏宁可不想因为不懂天文地理白白的把功劳和名望送给某一个倭人,那可就太让人不爽了,大唐斥重金打造的三支海军,哪一支海军放到现在的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强军,数一数二的规模和吨位,倭国的海军呢?情报里也不是没有提过,估计就一百多条船,还是倭国积攒了很久的,没办法,国土小,资源少,人力物力各方面都不足。
  没有得到大唐的养分,我国现在还处于较为原始的政治时代,没有系统的文明,没有系统的文字和语言,没有冶铁,没有先进的农业技术,军队都穿皮甲,只有将军才能穿铁甲,使用铁武器,而少得可怜地铁武器在质量上也是足以让人笑掉大牙的,根本不值一提。
  这种感觉,就像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和中国军队之间的差距一样,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军也是如此,而日本人则是武装到了牙齿,让人不得不感叹沧海桑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切都是命数,当初强横的中国,却也有那样的时候,不由得让人想象要是那些帝王们知道后辈如此无能,会不会气的活过来,然后又被气死。
  苏宁不想折腾死人,更不会让这个时空的一千多年后再一次发生这种事情,所以就要在这个时候,在大唐是个巨人而倭国是个小瘸子的时候把倭国灭了,这才是王道,谁管什么公平交手什么的,那是日本的武士道,和军队打仗没有任何关系!大唐没有这种累赘,没有这种负担。
  倭国大概还不知道目前大唐准备对倭国开战的消息,苏宁已经派出了很多的小船在海里面来回查看消息,看看有没有来自于倭国的情报船或者什么可疑人物之类的,然后汇报给苏宁相关的情报,情报里面没有显示倭国有人知道了大唐正准备对倭国发动战争的想法,也并没有什么相对应的准备。
  战争的准备很早以前就有了,那是因为偷窃大唐技艺东窗事发,倭人震恐,但是近在眼前的战争准备似乎并不充分,或者说倭人也不知道大唐会不会立刻发动战争,所以他们也不太清楚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大唐会如何进攻他们,是从什么地方进攻等等,这些他们都不知道,所以对于唐军来说,这是很大的优势。
  更别说分别列装在北海海军和东海海军各自五艘一共十艘大战舰上的五十门火炮,每一艘战舰五门火炮,都是最大最坚实最牢固的战舰,才得以安装火炮这样的海战神器,开花弹是还没有研究出来,但是海战的时候,对付船只,实心弹的效果反而是最好的,一炮下去就能把倭国战船打个对穿,几颗铁弹下去,倭国的战船也就差不多废了。
  而这个时候,倭国的战船还没有碰到大唐战船一根毛,就被打的全军覆没了,就算没有火炮的船只上也有大量列装的八牛弩和投石机,一样的远程杀手,倭国的水师在大唐的海军面前就是一对玩具而已,换言之现在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水师放在大唐已经渐趋成熟的海军面前都是一堆玩具!
  波斯人就不说了,没什么水师,处于内陆地区,有水师也不好用,难道还要学习蒙古国海军?阿拉伯人也不说了,草创阶段,穷的叮当响,连士兵的铁甲都穿不上穿不齐还谈何水师?水师是有钱的国家的玩的东西,没钱的就别折腾了;估计唯一有比较成熟和能打的水师的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水师了,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打仗的时候曾经依靠水师获得过不少胜利,这是水师的优点。
  不过他们的水师很明显不能和大唐的海军相比,要是大唐海军出动,高句丽人十万大军一样完蛋,更何况是阿拉伯人,而罗马水师根本无力扭转整个战局,局部战争的胜利并不能阻挡整个战局的溃败,已经有了和陆军协同作战经验的大唐海军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水师了,大唐的海军已经彻底的成为了海上的战士,海上的霸主,而不是关在内陆湖里面的小渔船。
  倭国的船只或许不会像小渔船那么没有战斗力,可是在大唐动辄一只城堡那么大的海船的面前,倭国的船只再怎么厉害,也只是一堆玩具而已,没有威慑力,就算是让他近身来撞也完全不是大唐的对手好吗?只要没有台风,消灭倭国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个时候倭国连他们的北方国土都还没有开发,本州北部和北海道都还没有开发呢!
  如今的倭国就是一个原始国度,没有大唐给他们送去的知识和文化从而使得他们有了大化革新这回事,又哪里有倭国的今时今日?没有大唐带着他们装逼带着他们飞,等他们自己建立起成熟的政体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不过如今的倭国就是大化革新之前的倭国,所以他们根本就还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国家,没有反抗能力的蛮夷。
  张亮和张士贵对于海军即将迎来的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感到非常激动,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亲自检查战船的空间状况,粮食储备和食水准备,以及各种军事物资的准备,还有那些巨大的战争武器,陆上用的火炮和八牛弩,投石机就没带了,比起八牛弩和火炮,投石机太大了,不太好运输。
  各种物资,各种战争用具,各种粮食,吃的喝的,高句丽和新罗百济这些地方是一点儿吃得都找不到,还要大唐从中央仓库里面提取粮食运送过来,而倭国远离瘟疫爆发地,没有感染瘟疫,国内应该是正常的,也应该有吃的喝的,而且靠海可以打捞海鲜,所以自给自足没有问题,实在不行,直接种土豆,生命力很顽强的。
  各种准备都准备妥当了,张亮和张士贵主持着来了一次祭祀,主题是告慰海龙王使得整片海域风平浪静,不论是来的时候还是走的时候,都不要碰到海上风暴,他们都是见识过海上风暴的人,所以对于这种自然的力量相当畏惧,见过一次就绝对不想再有第二次了。
  苏宁自然也是,虽然他没有见过,不过他也不想出现海上风暴,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时节一般不怎么出现海上风暴,不过夏季的时候海上风暴会比较频繁,要小心避开,现在天气冷,海上风暴不多,只要不是反常的气候,那就没有问题。
  张亮和张士贵祭拜海龙王,那个叫嚣着要吃了海龙王的张亮完全怂了,估计他认为这片海域的海龙王是个很倔犟的不畏强权的性子,然后想了想,认为自己大概不是海龙王的对手,所以就决定和北海的海龙王搞好关系,等回到东海之后再去欺负东海龙王。
  祭祀完毕的第二天,正好是一个良辰吉日,军队按部就班的准备完毕,战船也按部就班的准备完毕,之前的情报不断的显示倭人似乎已经有所察觉,已经察觉到了一些大唐要进攻的迹象,前线情报显示这几日有不明的海船曾经出没在这片海域中,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船只,不过按照方向,很有可能就是倭国的船只,前来探听情报的。
  种种迹象显示,很有可能倭国人已经做好了迎击大唐的准备,或许已经在他们所认为的大唐即将登陆的地方做了准备,不过苏宁一点儿都不害怕,并且打算打一场比较经典的抢滩登陆战,现在的大唐用火炮轰击倭国的守军,这种感觉就像是另一个时空里面淞沪会战的时候日本海军用舰炮轰击海岸上的国军守军。
  你们轰啊,轰的快活不?你们轰我的先人轰的快活,老子就在这里轰你们的先人,早你们一千多年,让你们尝尝火炮的滋味,是不是很够意思啊?你们不是喜欢巨舰大炮吗?来啊,这就是,这就是给你们准备的大餐,慢慢享用,千万不要感谢我哦!
第八百七十六章
大唐无贱人
  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上,一支庞大的船队正在行进当中,这便是大唐帝国从贞观七年开始耗费巨资打造的三支舰队里面的一支半,北海海军全部主力和东海海军一半的主力,承载着五万大唐精锐步骑军和四万海军。
  大唐辽东方面军总共十一万的军力,只留下了两万人作为半岛守备军在守卫着,一直到李二陛下派来的常备守卫军抵达之后,这支军队才会按照苏宁的要求乘坐船只抵达倭国成为大唐军队的预备队,而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从大唐发起新罗百济攻势的时候苏宁写奏折请求李二陛下派遣至少五万人的常备守卫军开始,估计没有两三个月,军队是抵达不了的。
  为了保证刚刚得来的半岛之地的安全,苏宁不得不留下两万军队和一批精干的军官镇守当地,看管当地的一些投降大唐被承诺纳为大唐民众的半岛原住民,帮助他们恢复应有的秩序,现在也正好是春耕时节,真是应该恢复春耕的时候,可是一年多来的战乱还有瘟疫,家无余粮,连种子粮都没有了。
  于是苏宁特地安排军队把土豆交给这些原住民,让他们在农官的安排下种植土豆,有了土豆的高产量和耐储存的特性,他们可以扛过这最危急的一个春天和后来的冬天,迎来下一次恢复秩序之后和平的春天。
  而那些没有被纳为大唐民众的半岛原住民,不论是高句丽的还是新罗的还是百济的,都在看守军的严密监视之下戴着手铐脚铐辛苦劳作,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城池、村庄,重新培植被毁掉的树木、草丛和著名景观,修复那些被毁于战火的重要设施,乃至于结为垦荒大队,在整个半岛范围内重新按照大唐的模式建设当地。
  高句丽遗民三十多万人只有少部分被允许为大唐民众,迁入内地生活,二十余万被划为奴隶,成为公奴司的在册奴隶,而新罗和百济的加在一起一共一百六十余万幸存者里面,约一半成为大唐民众,一半被划为奴隶,成为大唐民众的得以在大唐主持下的划分土地政策下获得属于自己的大量土地,而剩下的一批只有日夜不息的劳作。
  人类往往就是这样,对于高出自己等级太多的只有敬佩与害怕,不敢反抗,而面对高出自己一点点的却很容易生出邪念,乞丐不会去嫉妒百万富翁,却会嫉妒比自己乞讨得到更多的乞丐,这就是一个原理,社会学心理学的原理,苏宁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原理,将这些属于不稳定因素的刚刚纳入大唐管制下的土地的人们划分为两个阶级。
  这样一来,处于大唐民众这一阶级的幸运的半岛原住民就会被那些被划为奴隶的半岛原住民所深深的愤恨,他们甚至会忘记愤恨促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大唐帝国,而去愤恨那些比他们获得的待遇更好的半岛原住民,继而愤恨那些当时属于他们的领袖,带着他们反抗大唐的领袖,如果不是那些领袖,他们也会成为大唐的民众,而不需要在这里做苦力。
  这种心理产生之后,他们就会变成非常好管制的一群人,大唐官员也给了他们希望,比如许诺工作的最勤快的立功最大的一些人可以被特赦,获得大唐公民的身份证,可以去内地生活,在这种双保险下,一个民族征服另外一个民族所会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被无形之间减低到了最低的危险程度,被征服者内部的分化才是征服者最大的安全保障。
  毕竟征服的根本目的是统治和税收,而不是杀戮和战争,杀戮与战争是手段,但也只是过程,无论过程多么惊心动魄,最重要的还是结果,是目的,大棒加金元,一拉一打,将民族矛盾转变为内部矛盾,那么作为征服者的大唐,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建立大唐的文明统治,并且进行文化同化和血统同化,两三代人以后,他们都会是真正的大唐人。
  一批半岛原住民获得了粮食和种子粮,获得了居住在那些他们原先的同胞现在的奴隶所辛苦建设的新的城池和村庄里面,并且获得了土地,获得了地契,获得了财产,甚至获得了耕牛和退役的战马作为耕地的助力,大唐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建设了家园和土地,恢复了秩序,并且向他们承诺很快会有教他们读书写字的老师过来,帮他们学会大唐的语言。
  他们直接就从地狱进入了天堂,经过了战火、瘟疫和亡国之祸三重打击之后,他们渴望正常生活的希望已经上升到了顶点,他们不会去考虑什么亡国之恨不读书,不明理,没有感受到国家的恩惠和骄傲,没有国家意识的培养和塑造,亡国之恨就是空谈,古人大多数都不明白什么叫亡国之恨,所谓隔江犹唱后庭花也只是之前而不知其所以然。
  商女为何不知亡国恨?对于古代老百姓来说,王朝更迭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从一个君主的手中换到了另一个君主的手中,从来没有君主要求百姓以国家为自豪,为国家感到骄傲,他们要的是忠心,愚忠,乃至于全部都是不识字的土老冒儿,最好全是弱智全是白痴、只知道耕田种地、拼死拼活任他剥削,这才是古代帝王真正的目的。
  在这种环境之下,如何让本国底层民众感到国家的恩惠,如何为国家感到骄傲?如何为国家被侵略感到悲伤和愤慨,从而毅然投身反抗侵略者的战争?除了读书人接受了教育而明白了大义之后产生了这种情感,绝大多数百姓连字都不认识,谈何荣誉感?国家战胜没他们什么事情,国家战败哦他们的事情就多了,他们如何会喜欢这样的国家?为它送命?
  不是百姓懦弱胆小,而是对他们来说,侵略者和统治他们的王朝是同样的阶级,同样的属性,一个被打倒了,换另一个来一样是剥削和压迫;古代王朝不管是赋予还是贫穷,是绝对不会考虑百姓的利益的,他们所考虑的只是自己的通知是否稳固,有钱了就向外扩张,不会去考虑平民百姓的生活福祉。
  苏宁刻意的将种种惠民利民的政策的实施冠以稳固大唐统治,让百姓对大唐产生感恩之情从而忠诚于大唐和皇帝之名,这样才可以免除其他的阻力,在另一个时空的其他王朝时期,不是没有官员想要为百姓谋利益,而是皇帝的地位和心思他们猜不透,利益集团的牟利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能力不足。
  贞观朝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皇帝的头脑清楚,群臣精明能干,利益集团尚未形成稳固,国家尚且不安稳,人人居安思危,都有上进意识和进取意识,如果这不是贞观,如果这不是李世民,那么一切都会不一样,苏宁有时候非常庆幸自己穿越到了贞观朝而不是其他的什么朝代,这是一个王朝最清明最上进的时期。
  所以大唐成功了,大唐前所未有的以大量的惠民利民政策使得百姓对大唐的统治和李二陛下的统治交口称赞,即使是战争也是如此,过往的战争无论获胜还是战败,只要有损失,承担者肯定是老百姓,谁会喜欢战争,出了人出了力什么都没得到不说,到头来还要被夺去财产,谁会喜欢?
  大唐的战争不是如此,打了胜仗,一定会掠夺大量的财富和人口,灭不了那个国家就签订利国利民的条约,获取大量利益,朝廷赋予了,那么有什么天灾人祸的说免除赋税就免除赋税,还有额外的赏赐和足够的赈灾,因为国家有钱了,不稀罕那一点点税收,朝廷的收入不再仅仅依靠着百姓种地的收入,而是依靠更多方面的收入。
  别的不说,仅仅是劳动改造政策,一下子就免除了困扰百姓们千余年的徭役给废除了,大唐依靠着从国外掳掠而来的奴隶去从事那些最低下最卑贱的事情,间接的也将大唐百姓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使得不少原先最底层的升斗小民都有了底气,知道自己比谁高贵,比谁优秀。
  这些奴隶的大量引入不仅仅使得百姓们脱离了徭役这道沉重的枷锁,更使得百姓们有了些许的尊严意识,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奴隶是什么人,森严的等级意识虽然造就了社会之间的相互距离,但是一个新的完全不属于大唐人的底层出现,却无形间将大唐人这个整体联合的更加紧密,更多的大唐人已经不再愿意从事一些特殊的职业,使得这些职业根本招募不到人去做,但又非做不可,于是只好找奴隶来做,花钱买奴隶。
  于是,一些被称作贱业,从事之人被视为贱人纳入贱籍的职业就这样从大唐人这三个字的含义中祛除了,尤其是第一批平民读书人的渐渐崭露头角,民间逐步出现了“大唐无贱人”这样的说法,强烈要求大唐官方把贱籍这样的东西从大唐人身上取消掉,去给那些奴隶安插贱籍,大唐人生来就是高贵的,怎么可以被纳入贱籍,从而成为和那些奴隶一样的贱人呢?除了犯了大罪之人,其他人都不可以被称作贱人!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高涨,以至于各地的御史们频频上书给李二陛下向其陈述民意,李二陛下高度重视,召集群臣进行商议,群臣们也纷纷认为这些年一些贱业被奴隶占据了主流,很少有大唐人愿意做了,而且都认为这样的事情就该是奴隶去做的,那些俘虏是大唐人共同的奴隶,大唐人怎么可以和他们共处一个等级?
  甚至有官员认为就连那些最被人瞧不起的风尘女子或许都比那些奴隶要高一个等级,至少她们是大唐人,而不是外族人,谁也不是天生了就注定要做落入风尘的不是吗?
  在这样的思想的主导之下,加上李二陛下和长孙皇后最后一个爱情的结晶——玉成公主的诞生,李二陛下龙颜大悦,喜不自胜之下,将诸臣讨论了三个多月的《贱者从良疏》正式审批,下达门下省正式审核,魏征很高兴的签署了自己的名字,正式下达民部颁布天下,将此草案正式加入《贞观律》之中,从即日起在全大唐领土范围内开始实施。
  这份法令正式将七十六种过去被称为贱业的职业的从业人员作了明确限制,不允许主使者招募持大唐身份证者进行工作,这些职业不是大唐人可以去做的,而是奴隶们才可以从事的最低贱的职业,主使者可以去公奴司购买奴隶,乃至于订购合适的奴隶,只要军队把奴隶送来了,钱交够了,就可以优先购买,那么,从今以后,就不再需要支付工钱了,奴隶是不需要工钱的。
  从其以后大唐没有贱人,贱人这个词语将永远的和奴隶绑定在一起,不再属于手持大唐身份证的大唐百姓。
  此法令一出,万民欢欣鼓舞,当然了官府也不忘了给那些解约的原先的贱籍之人发去一笔钱,他们也是靠这个生存的,虽然低贱,却也可以吃饭,这些人大多数都被送去了江南的大荒原上拨给土地重新生活,加入了开垦大军,生活无忧,吃饭无忧,且具有了土地,从原先身为贱人没有丝毫人权的状态一跃成为了良民,他们喜极而泣者数不胜数。
  这便是大唐在战火连天的边境形势之下颁布的一条最有意义的法令,影响深远,虽然苏宁不知道这在之后的岁月里面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但是在目前看来,这是对大唐人最负责最温暖的一条法令,支持率相当高,也因此,大唐人史无前例的对这条法令交口称赞,甚至超过了当初对劳动改造法令的支持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3/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