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攻略(校对)第2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1/451

  威武大汉一愣,亲自纵马前去看了一下,果不其然,数百个大箱子撬开之后全是石头,这让他相当惊愕,但是他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天柱王明明很兴奋的告诉自己汉人有一批黄金要经过此地,然后让自己带兵在这里埋伏,等汉人一来就把他们都给杀了,把黄金抢了,事后汉人要问起来死不承认就可以了。
  可是如今的情况却出乎他的预料,这里一个人也没有,他是等了好一会儿没看到有汉人过来才自己带人慢慢往前方探查,结果就看到了这样一幕,这个情况让他相当不解,一个人没有,一大堆石头,他作战勇猛,乃是吐谷浑国内第一勇将,但是要论到耍心眼儿,他还真不是个个儿。
  “算了,撤退,把这些东西都带走,回去禀报天柱王,再说其他的!”威武大汉下了命令,于是骑兵们将这些大车全部带走了,等所有人都消失了好一会儿以后,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才从沙地里面出现,看了看周围空无一物,露出了笑容,然后身子就消失在沙地里面,不知所踪。
  威武大汉把大车带到了天柱王的指定地点,就看到天柱王已经带着一批人在那里等待了,现在天色已晚,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件事情本来也是很隐秘的事情,天柱王说只有可汗和天柱王自己知道,现在算上自己和这一千名士兵,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士兵都是可汗的亲卫队,显然这也是伏允可汗的意思。
  天柱王一看到威武大汉来了,立刻笑着迎了上来,问道:“迟允将军,事情可还顺利?汉人都杀光了没?尸体处理好了吗?咱们损失了多少人?得了多少黄金?大可汗可是等的很急啊!”
  迟允看了看天柱王,脸上露出了纠结的神情,这却让天柱王感到疑惑和担忧,笑容消失,换上了一幅担忧的神情:“怎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被汉人逃掉了还是发生了其他事情?你快说啊!”
  迟允咬咬牙,说道:“天柱王,这个事情,末将觉得很奇怪,您说会有一支汉人商队经过咱们的埋伏地,但是并没有商队经过我们的埋伏圈,末将觉得事情不太对,就让人往前面顺着道路探查,结果就看到了几百辆大车停在那里,周边还有很多马蹄印,应该是有人来过,应该是那支商队。
  但是末将不明白为什么那支商队的汉人全都不见了,而且这些大车却没带走,而且,天柱王,这里面并没有黄金,全是石头,一块黄金都没有,我们一个士兵没有损失,但也一个汉人都没有看到,只有这些大车和石头,末将真是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情况?”
  天柱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等到迟允把该说的话都给说完了,天柱王才咬着牙问道:“一块黄金也没有?一个汉人都没有看到?”
  迟允点头:“就是这样!”
  天柱王黑着一张脸,喊道:“去把刘先生给我喊过来!”
  立刻就有一队士兵应诺前去,但是很快他们就回来了,领头军官脸色惊慌道:“天柱王,大事不好,刘先生的房间空无一人,看守的两个人被杀了!”
  天柱王双目圆瞪,一个趔趄差点儿没站住,迟允连忙上前扶住天柱王,问道:“天柱王,您怎么了?还有,那个刘先生是谁?是一个汉人吗?到底是什么情况啊?”
  天柱王一句话没说,脸色却变得铁青,牙齿咬的咯咯响,一把甩开了迟允的搀扶,翻身上马,对迟允说道:“迟允将军,从现在开始,全国备战!”
  话音刚落,天柱王就一鞭子抽在马屁股上,马匹吃痛,狂奔起来,只一会儿就看不到了踪影,只留下迟允傻傻的站在那儿,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五百八十五章
杜如晦的连环计
  作死,指不知轻重、不顾危险、自寻死路的脑残行为,在大多数语境下是调侃之意——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是在当今这样的时代,在没有国际法,没有国际正义,没有国际组织的时代,在一个超级大国大唐帝国的身边作死,那就真的是找死了,而且就算有那些国际组织,也都是花瓶而已,就是个摆设,完全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所以吐谷浑的行为就是在找死而已,说起来,这还是一场有预谋,有设计的诱使吐谷浑步上作死之路的阴谋,主导者就是杜如晦,参与者就是大唐帝国手上一把尖锐的匕首——纵横司血滴子。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阴谋,若是严格意义上来追溯的话,可以上溯到灵州之役胜利之后的西突厥兵变事件,大唐和西突厥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王庭条约》所规定的通商事宜,正是这份条约让大唐的商人有了行事便宜的权利,也让纵横司血滴子们通过商业贸易的活动成功渗透入了这场世纪阴谋当中,并且主导了它。
  通过对西突厥的商业贸易,大唐的商业力量得以辐射整个西域地区,整个现在大唐无法插足的西域故地,包括吐谷浑,和其他西域诸国不一样的是,西域诸国几百年来和中原断绝了关系之后,却也没有进入敌对状态,所以双方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片空白,大家的记忆只是停留在几百年前班超班固的那个时代。
  而时隔数百年,那只在各国实属和民间传闻当中存在的强大的汉人帝国,再一次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当中,大量的驮马,大量的车子,大量的货物,大量的商人,无一不显示出这个销声匿迹数百年的超级帝国的强大,西域已经无法了解中原,但是却了解了西突厥,通过西突厥对这个超级帝国的臣服,他们嗅到了一些气味。
  他们有预感,那个超级帝国,那个史书上记载着的强大的汉人帝国,那群汉人,就要回来了。
  那支曾经纵横在西域土地上的精悍的骑兵部队,那位孤身一人平定西域重建秩序的伟大人物,以及他身后挺立在世界之巅的大帝国,在消失了几百年之后,终于要回来了。
  没有一个国家希望最先出现在他们国土上的是那个大帝国的军队,所以,他们就要走出去,和那个大帝国做生意,互相交流,通过商人之间的商业贸易,相互了解,商业贸易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再进行政治上的交流,比如这个大帝国到底有没有和几百年前的强悍帝国一样的心思。
  大唐的商人就此获得了进入西域土地和在西域国家经商的权利,代表着大唐外交部门行使着外交权利的纵横司首脑杜如晦亲自前往西突厥,在西突厥王庭和西域诸国的代表会面,友好的交谈,约定相互通商,互通有无,故汉丝绸之路没有打通,但是可以通过西突厥的大草原相互交流,西突厥的土地上,大唐的商人是可以自由行走的。
  王庭会晤之后,西域诸国开放了各自的边境,迎接第一批来自于西突厥草原的大唐商人进入他们的领地,和他们的子民做生意,带来那些已经数百年都未曾见到过的丝绸和瓷器,还有奢侈品,沉醉在那个大帝国的善意当中。
  当然,那些来自于大帝国的商人,也就成为了这些国家当中最受欢迎的人,他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都散发着高贵的气息,一如那高贵不可方物的大唐帝国,这种高贵让他们迷醉,那种气质让他们沉醉,不到一个月,大唐带来的文明就席卷了西域诸国的各个阶层,穿丝绸,用瓷器,喝五色饮,说汉话,都成为了这些国家最为新潮的时尚风范。
  与此同时,这些温文尔雅的来自于汉人大唐帝国的代表们,则成为了西域诸国高层统治者的座上客,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无时无刻不希望和他们交流,无时无刻都希望吸取来自于东方的先进文明,他们说,他们自从失去了和中原的交流之后,土地日益荒芜,水源日益枯竭,他们极其需要来自于东方大帝国的帮助,渴望他们带来的一切,可以滋润这片荒芜的土地。
  代表们彬彬有礼的回答说,那是一定的,大唐是一个礼仪之邦,凡事都讲求公里,贵国需要大唐的帮助,那是大唐义不容辞的责任,你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可以从大唐国内带来什么,你们只需要付出一点点的财富,就可以得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会滋润你们的土地,养育你们的人民,让你们得到滋润。
  当然,若是想得到更多,就要在等一些时候,在等一些时日,等到大唐的军队控制这里所有的城池和土地,大唐的官员管理这里所有的民众和牲畜,大唐的百姓占据了这里所有的土壤与河流,大唐的一切都在这里得到了重现,那个时候,你们就会被滋润,就会茁壮成长了……
  这些商人,这些肩负着特殊使命的商人,无一,不是纵横司血滴子组织里面的优秀佼佼者,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按照杜如晦仆射的要求,忍辱负重,成为一名商人,用他们的智慧,去赚取大唐发展所需要的钱财,为他们的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为大唐进一步打入西域,控制西域的方方面面而做准备。
  交好这些国家的统治阶层,时不时给这些国家的那些贫苦人民施舍一些粮食和水,让他们可以度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大唐人民友好,善良的名声传遍西域诸国,将大唐是一个礼仪之邦的观念深深地植入西域所有百姓的心中,同时,不惜一切代价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控这些国家的日常生活,用对付西突厥的方式,对付他们。
  在军队以钢刀和火器征服这里之前,先用仁爱与手段控制这里,引导舆论,将大唐塑造为他们的保护者,将大唐塑造为一个天堂一般的国度,等到大唐的军队和官员进驻这里正式实行统治之时,将他们的反抗和抵触情绪降到最低,让他们习惯接受大唐的统治,乃至于,让他们自我认同为一个大唐子民。
  大唐人就是好人,这个观念,已经深深在西域诸国占据了主流地位,一些很有战略思想的高层人物对此表示忧虑,深深的担忧如今的这个大帝国并不像当初那个在这里设立西域都护府的帝国,他们一心争取的名望,却是他们原本国家政府统治的基石,这个大帝国在摧毁这些基石的同时又在塑造自己的基石,他们是想做什么?
  西域都护府的存在并未干预这些国家的内政,而如今,这个国号叫做“唐”的帝国,想要在这片土地上设立什么?
  可是,他们的声音太微弱,太渺小,一如西突厥国内对于大唐通商计划抵触的高层人物,高层与底层的脱节,让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和大唐通商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时间不会有很多了,不需要在有多少时日,他们就会明白,他们在享受着金钱和权力的时候,他们的根基已经被大唐静悄悄的挖空了,只需要一双手轻轻一推,庞大的西突厥就会轰然崩塌。
  这,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一个叫做韩信的华夏族人主导的计谋。
  西域诸国沉浸在大唐的友好与善意当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交到了好运,但是有一些国家,却为此感到深深的嫉妒,比如一直以来对大唐实行敌视政策的吐谷浑。
  吐谷浑到底有什么资本,有什么底气,这样敌视比它庞大数十倍,实力强它百倍的大唐,没人知道,但是,历史上并不仅仅是一个吐谷浑行如此夜郎自大遗笑千古之事,夜郎自大这个成语的诞生,就是因为一个渺小的国家自视甚高,轻视强汉帝国,结果被灭掉的典故。
  吐谷浑的自大与愚蠢,真的不知道是为什么。
  从大唐立国开始,武德年间,一共九年,双方没有超过半年的和平,进入贞观时代,这个频率有所减小,但是仍然存在,它的屡次袭扰,让李二陛下烦不胜烦,终于下定决心,要对这个国家动手。
  吐谷浑这个国家领土不大,差不多也就一个甘肃省的面积,但是人口倒是不少,据纵横司血滴子密报,这个国家的人口大约有三十万,军队在五万至八万之间,相对于西域诸国加在一块儿也不过十余万的常备军,是一个军事强国,这也是他敢于和大唐作对的底气所在。
  但是在大唐君臣看来,这三十万人口,就是三十万奴隶,八万军队,就是八万精壮劳力,这对于大唐如今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所以,得到了这样的情报,加上苏宁的推动,贞观七年年末出兵,争取在贞观八年新年到来之际取得大胜,在吐谷浑国都过年的战争策略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这需要一个理由。
  杜如晦提供了这个理由。
  西域诸国因为和大唐通商而获得了大量好处,这让吐谷浑看得很眼红,但是长期和大唐为敌的国策,还有大唐人憎恶吐谷浑,西突厥王庭会议上专门确定的各国不得与吐谷浑通商的事情,让吐谷浑并没有寄希望与和大唐展开正常的双边关系,曾经做的努力在天柱王这个铁杆鹰派的反对下不了了之。
  你不给,我就抢!
  他们定下了这样的国策,在杜如晦出手之前,一共有七支商队在从西突厥抵达西域的路程中遇难,损失百余人和大批货物,李二陛下大怒要求追查,却无论如何查不到凶手,最后只好下令阿史那泥孰派军队护送,如果西突厥军队不堪用,那就只好动用大唐驻军了。
  阿史那泥孰对于此很关注,立刻表示不需要动用大唐驻军,立刻派出精锐军队护送大唐商队和各族商队,这才平定了弥漫于各族商人之间的恐慌情绪,西域诸国也陆续派遣军队在边境迎接,一路护送,以保证安全,这样的策略下,再也没有发生过商队被劫掠的事件。
  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能干出这个事情的,除了死不承认的吐谷浑,没有其他国家了,杜如晦抓住这个信息,立刻指示纵横司精锐密探扮作大唐不法商人和吐谷浑偷偷的交易,并且通过三次劫掠商队事件换取了吐谷浑著名鹰派大佬天柱王的信任。
  那人,姓刘。
第五百八十六章
大战将起
  但凡可以在一个没有足够发达文明的国家里面成为领导者,其文韬武略都不会太差,因为在没有充分的法律和公义的维系之下的半农耕半游牧民族,想要单纯的凭血缘关系确立地位是不太实际的,只有靠手上的军队和自身的素质才能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还要时不时的关注一下自己的下属当中是否有一些心怀叛逆,这在这些部族里面经常出现。
  就好像颉利可汗那一位现在正在长安深宫里面刻苦钻研舞蹈技巧的大可汗,或者是已经丧命的西突厥肆叶护可汗,任何一位可汗都不是草包,可是他们偏偏失败了,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生不逢时,遇上了等级远远高过他们的中华第二帝国最强的皇帝,李世民。
  苏宁觉得就算是成吉思汗遇到了李世民也只能乖乖的躲在草原上风餐露宿,因为成吉思汗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是有很多历史巧合的,比如中华第二帝国正处在最衰弱的宋末时期,百多年的重文轻武国策之下使得汉民族的勇武之气荡然无存,一群不知兵的愚蠢文官执掌着原本可以对抗蒙古军队的宋军。
  北方可以与之抗衡的游牧民族先后衰落,欧洲处于中世纪最黑暗的时刻,大瘟疫摧毁了他们超过一半的人口,中亚地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如贵霜和安息帝国那样可以阻止蒙古人西征的道路,加上他们得到了汉族先进的攻城技艺,于是乎,一个空前绝后的超级大帝国就这样诞生了。
  可是诞生于巧合之中的草原帝国并不能持久,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文化维系和经济实力,这个大帝国只能走向分裂和衰落,而且即使是处于最衰落时期的中华第二帝国,成吉思汗依旧无法消灭它,甚至蒙古帝国还为此付出了一位大汗的代价,也正是这位蒙哥汗的死去,直接导致蒙古大帝国的衰落和分裂,等到忽必烈重整军队南下灭宋之时,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已经分裂了。
  所以说时势造英雄,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忽必烈之后,东亚蒙古人的运气用的差不多了,开始走向衰落,被奋起反击的汉族人赶回了老家,而在西亚和欧洲地区的蒙古人,阿提拉就是他们最后的运气,阿提拉死后,蒙古人再也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了,正如同此时此刻的吐谷浑和突厥人,不是他们不强,而是他们遇上了比他们更强的中华帝国。
  在最强的皇帝领导下的最强的中华帝国,怎么可以容忍这群野蛮人在身边蹦达,时不时的还要咬上两口,大唐的文明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武力也是世界上最强的,文明征服野蛮才是正确的发展,被野蛮吞噬的文明只能说自废武功,文明本身出了问题。
  大唐没有这种问题,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都集中在了李二陛下一人身上,李二陛下跺跺脚,整个东亚都要抖三抖,当然了,这还不够,苏宁觉得,只有当李二一跺脚整个地球都要抖三抖的情况下,那才叫真的强大,而如今,一个三十万人口的吐谷浑都敢和大唐作对,要是不把他给收拾了,大唐会很没面子。
  所以在得知了这个消息的同时,李二陛下感到相当惊喜,纵横司果然是一把利刃,这样就为他找到了出兵的绝佳借口,现在不会有人阻碍他出兵了,外国也不会,吐谷浑不仅仅劫杀大唐的商队,对西域诸国的商队也不放过,西域诸国对此都很不满,只是慑于吐谷浑兵马雄壮,他们打不过,尤其是一员名叫迟允的大将,相当生猛。
  可是李二陛下把这个消息放了出去,还专门派使节送信,斥责伏允可汗为何如此做!
  与此同时,西域诸国得知了吐谷浑劫杀大唐商队造成数百人死亡的消息,猛然意识到,大唐要对吐谷浑下手了,以往大唐商队遭劫都没有办法找到凶手,但是这一回,大唐居然找到了凶手,据说是大唐商队的护卫队死战,只有两个人逃脱,受伤很重,但是还是逃了出去,向西突厥大唐驻军报告了这一情况。
  大唐驻军得知后立刻起兵赶往事发地,只看到一地鲜血和遍地护卫队死尸,原本大唐还不能够确定这件事情就是吐谷浑所做,要是以往也就死无对证,吐谷浑咬死不承认,可是这一次实在是事关重大,因为这一次商队的货物有整整五十箱大唐皇帝用来赈济西域诸国灾民的黄金!
  之所以之前不说也就是担心消息泄露会带来灾祸,结果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商队还是被劫了!
  此事一出,西域诸国哗然,吐谷浑仍然咬死不承认,但是西域诸国显然被激怒,纷纷表示要吐谷浑给他们一个说法,否则此事绝不善罢甘休,并且诸国隐隐有组成讨伐联军的架势,之前只是小打小闹,这一次却是让西域诸国动了真怒,这是黄金啊,五十箱赈济黄金啊,那得是多少钱啊!
  涉及到了他们自身的利益,西域诸国当真是无法再忍受了,若是说以往还可以忍受,这一次是忍无可忍,纷纷上表给大唐皇帝,请求大唐皇帝陛下出兵征讨吐谷浑,并且说大唐若出兵征战,他们一定竭尽全力相助,两面夹击吐谷浑!此时西突厥也参上一脚,表示若是大唐出兵,西突厥也会冲动精锐铁骑从北方打击吐谷浑!
  三面夹击!
  吐谷浑仍然在做最后的挣扎,表示这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不曾发生过,什么黄金,吐谷浑从来都不知道,大唐不要仗着国家强大就可以污蔑人,这是赤裸裸的污蔑!
  他们的消息刚刚宣布,大唐这儿就传来了让他们崩溃的消息——一位刘姓商人自称是之前被吐谷浑劫持的商队里的商人,被劫持到吐谷浑当了奴隶,这一次趁着吐谷浑君臣因为劫持到了大量黄金而彻夜狂欢之时,偷偷潜入金库拿到了一块黄金,然后趁夜逃跑,跋山涉水跑到兰州才得到了大唐官方的庇护,他手中来自于吐谷浑却打上了大唐官方印记的黄金锭成为了铁证。
  大唐皇帝李世民大怒不已,下达诏书,斥责吐谷浑为“不仁不义”“小人之国”“简直可恶”之类的,然后向所有周边国家宣布,大唐从此时开始就和吐谷浑进入战争状态,迅速调集兵马,准备起兵四万征讨吐谷浑,下诏西突厥和西域诸国准备兵马,和大唐一起出兵,三面夹击,彻底击灭吐谷浑,为蒙难之无辜百姓复仇!
  事已至此,一切都成定局。
  西域数国联军六万宣布成立,共同推举第一个和大唐有朝贡关系的高昌王麴文泰为军队统帅,听从大唐号令,西突厥也宣布出骑兵三万于北面等候大唐号令,只要大唐一声令下,立刻出兵。
  大唐方面,李二陛下下令参谋总部左次长李世绩为统帅,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左武卫将军、积石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刑部尚书任城王、鄯善道行军总管李道宗,凉州都督、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岷州都督、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利州刺史、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和归唐东突厥及契苾何力等军进击吐谷浑,马步军共四万人。
  李二陛下下令,此战,只许胜不许败,务必将吐谷浑其国消灭,生擒其王伏允可汗入长安领罪才算完成任务,另外李二陛下秘密召见李世绩,嘱咐了他一些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尽量少的杀伤吐谷浑精兵,尽量多的俘虏,那些可都是壮劳力,修缮水利和城池都要用到,不可多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1/4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