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3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7/404

  实际上谢洛夫对这个问题也很模糊,到底到了什么地步才算是胜利,让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认为苏联比美国强大?美国愿意和苏联一起结束冷战?还是承受不住军备竞赛认输,这些条件都是不一样的。
  “如果让所有国家都认为我们是第一,美国是第二。那就还差最后一步,把美元和中东石油的捆绑结算解除。而这个关键点,就是沙特、科威特这些海湾国家。”谢洛夫想了一下爱缓缓开口道,“如果成功,在我的想象中,美国已经无法翻盘了。人力优势和地理优势都在我们这一边,美国只有资本优势,资本优势建立在石油之上。这已经是美国最后的优势,成功了,优势就全部在我们这边。”苏联坐镇欧亚大陆,控制的人口比美国要多。
  “最后一击么?”谢尔比茨基沉默片刻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登上一段时间,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我们自己绝对不能倒下。”
  谢洛夫点头,也是时候蛰伏一段时间了,这场对抗即将进入最后的倒计时。
第1009章
亚纳耶夫
  人生不是小说,做不到时刻都精彩。谢洛夫和里根如果是两个普通人,就可以做到随时去找对方的麻烦,可作为两个国家的领袖就不同了。国家有承受力,只不过因为国力的不同有所区别,国家做不打流氓打架那样天天掐。
  现在回想起来,今年一整年,苏联已经找了美国很多麻烦,平心而论,谢洛夫觉得距离胜利只差一步,越到重要的时候步伐越要稳健,切不可操之过急,现在收手正好。
  “正好这场风波还需要发酵,我们等待一年的时间再做动作。国家要以最强姿态应对美国!”沉思良久的谢洛夫点头,随后问道,“吉洪诺夫同志的岁数很大了,你接替他作为部长会议主席怎么样?”
  “有时候,机会错过了就是永远都错过了。可能我没有进入中央的运气。”谢尔比茨基微微摇头,似乎看开了一切,“我都七十岁了,还去抢什么呢?我不一定比吉洪诺夫的身体好,你又想要每年都办一次国葬么?”
  对于部长会议主席的位置,谢尔比茨基明确的拒绝,当初他有机会成为最后的总书记人选,却无法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安德罗波夫构成威胁。人的一生中,有的机会真的只有一次,错过就是永远的错过了,再多想也无法补救。
  “我确实应该提拔一些可靠的年轻干部来做事了,切布里科夫、博布科夫的岁数,同样不能保证健康状态,人老了,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谢洛夫对苏联的政治机构一直采取保守治疗的态度,先打破中央委员级别的坚冰,却没有对最高层的中央主席团大动干戈。
  谢尔比茨基没有回应,这是总书记的职责,他只能在旁边听听,怎么调整他也管不到。
  “鉴于工人阶级保障的重要性,以及新生代干部的更新换代问题,我认为亚纳耶夫同志有资格进入中央主席团任职,这也是表明国家对工人阶级待遇问题的重视。”
  回到莫斯科之后,谢洛夫立刻开始进行干部调整,出乎所有人预料提拔了苏联中央理事会主席亚纳耶夫。亚纳耶夫一九三七年出生,今年五十一岁。在现今的苏联中央主席团当中,年龄是最小的,比安德罗波夫提拔的雷日科夫年龄还要小。
  “对于亚纳耶夫同志的调整,我本人是没有问题的。我们苏联是工人阶级的祖国,工人待遇理应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格里申点头赞成,在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之前,他就是苏联中央理事会的主席,对那个部门存在一定的感情。
  如果按照历史的话,谢列平应该是被勃列日涅夫扔到苏联中央理事会,然后在打法退休的。现在作为中央理事会主席的亚纳耶夫,也进入到了谢洛夫的视线当中。
  对于亚纳耶夫这个人,谢洛夫有着自己的评价。这个人是不是共产主义者他不知道,但绝对是一个国家统一的维护者。戈尔巴乔夫在上台之后,短短几年针对三个团体进行过攻击,第一个应该是谢尔比茨基、库纳耶夫的第聂伯罗黑帮。
  在第一回合的交锋中,勃列日涅夫遗留的力量仍在,如果坐镇中央的部长会议主席吉洪诺夫更有担当一点,有乌克兰的谢尔比茨基、哈萨克的库纳耶夫支持,以格里申和罗曼诺夫为外援,很可能会遏制住戈尔巴乔夫的胡作非为。
  第二回合是第二书记利加乔夫在列宁主义者的支持下和戈尔巴乔夫的对抗,戈尔巴乔夫的再次胜利,基本上已经完成对整个苏联的控制。同时带起来了一批叶利钦那种政客进入苏联权利的最中心。
  到了亚纳耶夫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不是强硬派和投降派的对抗。亚纳耶夫、克留奇科夫、亚佐夫的紧急状态委员会奋起一搏,完全是为了维护苏联的统一。
  “至少亚纳耶夫不会有意去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先凑合着用吧。”谢洛夫如果有什么不满的地方,可能也就是亚纳耶夫优柔寡断的一面,当初就应该听从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的建议,采取强硬政策直接干掉他。
  关于史上阵容最强大的政变领导,为什么会领导出来这么业余的政变,这个问题谢洛夫不愿多想,太丢人。苏联解体之后,仍然活着的谢米恰斯内就曾经评价过八一九政变整个过程中的笨拙程度,和勃列日涅夫、谢列平让赫鲁晓夫下台的操作完全不能比。
  “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守护者,进行废寝忘食的工作,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已经进入苏联中央主席团的亚纳耶夫进行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以后中央理事会主席,以中央主席团委员的名义工作,将会成为常态。我们的国家对工人阶级的照顾,必须要以政治地位表现出来。”
  等到亚纳耶夫演讲完毕之后,谢洛夫总结后,告诉其他中央主席团委员,以后苏联中央理事会主席,进入苏联中央主席团会成为惯例。不会再随便用一个中央委员去做工会工作。
  晚间新闻中,亚纳耶夫本人的履历正式出现在电视上,随后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社论,表明国家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的关心程度更进一步。从态度上肯定了工会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此项调整,苏联全国各加盟共和国、各地州委、各市委、集体农庄、企业集团都要做出调整,让工会领导正式进入各地的领导层。这是一项重大的调整,如果只是把亚纳耶夫提拔,各地干部曾经不动的话,就相当于盖房子不打地基。亚纳耶夫本人的工作还是不好展开,处于手下无兵的尴尬状态。
  可以说谢洛夫这次调整给予亚纳耶夫的权利,比他历史上达到过的权利更大。八一九事件中,亚纳耶夫不是领军人物,对真正提出政变的克留奇科夫支持有所保留,瞻前顾后,没有痛下杀手平息事端。
  很多人认为八一九之后戈尔巴乔夫就大势已去,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打的误解。如果戈尔巴乔夫真的衰弱不堪,叶利钦也没必要对于加盟共和国做出那么巨大的让步。尽管如此,亚纳耶夫等人从始至终都未获得这些权力,他们只能通过绑架戈尔巴乔夫来间接获得这些权力。可是戈尔巴乔夫既不答应又没被杀死,他们就什么权力都没有。
  当然戈尔巴乔夫不敢相信一次苏联几十年的建设迎来的民心,直接把权利送给了叶利钦,这种表现是不是贪生怕死,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
  总之,从今天开始,以后苏联的工会组织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实权单位,不会再在政治上处在可有可无的状态,而且以后会成为惯例固定下来。
  “从任何时候,我都可以说,社会主义制度当然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优越。我们只是一个立国六十年的国家,而美洲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爆发战争,外部环境上苏联和美国更加没有办法相比,不要说以现在国家的强大程度,就算是七十年代的对比,都能证明我们的制度比美国更好,一个国家的发展基本条件就是安全,有安全的环境才会发展好,我从来没听说一个国内天天都在打内战的国家会发展好。”
  这里是克格勃的别墅区,今天谢洛夫下班之后回家休息。总书记是不是非要住在克里姆林宫并没有强制规定,不愿意呆了就可以下班回家住。而刚刚从联邦德国回来的鲍里斯,也正在接受教诲。
  “也就是说我们缺乏的只是时间!”鲍里斯把儿子放在妻子的怀里,和父亲畅谈自己在联邦德国的经历道,“其实德国很多党派,主张也和我们的主张差不多。”
  “不要提第二国际那些改良派了,你应该看到联邦德国境内很多中东面孔的人了吧?”谢洛夫呵呵一笑道,“知道宗教领域中,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异端比异教徒更加讨厌么?这种用社会主义主张迷惑我们,实际上改良的党派,造成的危害性会更大。共产党绝对不会放任那些难民进来的,当时那些社会党却这么做了。还用多元化作为借口,知道怎么对付欧洲人么?”
  鲍里斯摆出洗耳恭听的样子,如何挖坑让敌人自己掉下去。他相信世界上没有比自己父亲更加专业的人存在。怎么打破最难打破的平衡,也就是数百万大军对峙的欧洲前线,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有什么办法。
  “我们的成功钥匙就是那些社会党,首先要中东乱起来,引发已经在欧洲定局的和平教徒闹事,所以说沙特还有用。”谢洛夫打着哈欠忽然看着儿子和儿媳妇道,“你应该多生几个孩子,我们的住房分配是和家庭人口挂钩的。”
  咳咳!认真听课的鲍里斯忽然不可抑制的咳嗽起来,这种神转折真让人受不了。
第1010章
解开枷锁
  “确实是这样,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谢洛夫不是很高兴,他有钱,多到可以用来烧火取暖的地步,可那笔钱是用来防止一些事情,让克格勃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反正以后相信自己儿子一定会了解的。
  现在美国和联邦德国都出现了社会对立,对苏联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联邦德国处在对抗华约的第一线,自顾不暇能让华约减少很大的压力。这样北方集群撤军完成,投入到另外一个方向的把握更大。
  波兰境内,北方集群撤离军队进行着最后的撤离,最后一支撤离的部队为近卫红旗维捷布斯克·诺夫哥罗德坦克第三十八师,近卫红旗维捷布斯克·诺夫哥罗德坦克第三十八师撤离之后,整个北方集群中央机关仍然在波兰驻扎,不过只剩下原来兵力的三分之一,指挥部门仍然运行当中。
  一辆又一辆本来给北约准备的武器被钓上列车,近卫红旗维捷布斯克·诺夫哥罗德坦克第三十八师作为主力部队,装备着三百三十五辆T80主战坦克。实力上在苏军行列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准备离开的列车上密密麻麻的坦克被固定,就是最好的证明。
  北方集群的撤离在波兰也闹起了天大的动静,一些波兰人还专门来到火车站围观,对于北方集群住在自己国家这件事,波兰人心中还是比较复杂的。波兰亲苏的人有,但并不多,相反因为曾经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历史,和苏联总是拧着一股劲。
  随着苏联实力越发强大,波兰人心中这种不服一直埋藏在心里,正在随着时间慢慢消散。重要的是时间,只要有一个国家仍然比苏联强大,波兰人就不会死心。
  当最后一列满载苏联列车的车厢离去之后,围观的波兰人才慢慢散开,带着复杂的神色离去,随着英特网在欧亚大陆被铺开,各种各样的波兰笑话已经流传开来,英特网的一个负面作用就是容易滋生公共知识分子。
  信息渠道增多,也让波兰人明白现在波兰的真实的处境,当然这种处境和英特网上流传的言论绝对不友好。波兰是连同苏联在内的东欧国家中倒数第二的穷国,人均富裕程度仅仅比全国都是碉堡的阿尔巴尼亚要高一些。
  每年的华约国家联合会议上,都能听到各国对波兰的指责,同时关于波兰的笑话也开始在东欧流传,为了让这个问题儿童明确的知道自己的地位,克格勃的假情报部也是煞费苦心。
  为什么有两波兰工人推一辆独轮车?因为第三个人请病假了。
  为什么波兰反对许美国加入经互会?因为波兰无力支持两个超级大国的经济。
  孙子向爷爷抱怨,爷爷你骗我,我去苏联了,根本没有金银财宝美女美食。完全是穷乡僻壤。你跟谁一起去的?爷爷问。国家安排的旅行。孙子答。那就对了,我当年跟毕苏斯基元帅一起去的。爷爷答道。
  诸如此类的笑话在波兰大地上广为流传,在苏联有意无意的推动下,波兰一直都作为社会主义阵营内的一个反例存在,用来警告其他国家。不要让你的国家变得和波兰一样落后,目前看来效果还算非常不错。
  白俄罗斯维捷布斯克州,在苏联国内算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方,如果这里没有部署导弹发射基地的话,根本不会引来哪怕一点的关注。
  “这里有二十四枚中程导弹,全部销毁之后,整个白俄罗斯的中程导弹就已经销毁完毕。”在一个巨石上一个年轻的军官站在上面,指着前方不远处的地下发射井道,“这也是我们两国共同的目的,早点完工,我们也可以休息一下。”
  “希望你们苏联人不要耍花招!”一名美军调查团的技术军官打开日记本,上面记录着最近一段时间已经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以及还有多少导弹在销毁范围之内。
  “我们既然签订了条约,还放开你们进来调查,自然不会搞小动作。”苏联军官不以为然,中程导弹的销毁是整个欧洲都在密切注意的一件事,苏联会隐藏几颗导弹让别人攻击自己?这不是在开玩笑么,中程导弹才占苏联核武器非常微小的一部分。
  “还是亲眼看见比较好,你们国家的隐蔽能力,我非常相信。”把日记本合上,美军军官一边向前走一边说道,他一定要亲自下井看一看。
  “这倒是实话,只有星星够不到!”这个年轻军官说着自己部门的格言。
  导弹发射井的入口,外面已经被人涂的乱七八糟,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伪装。在进去之前包括两国军官在内,需要戴上口罩,避免吸入石棉。这些发射井都已经存在二十多年,近一年来都处在无人保养的状态中,毕竟马上就要拆除了,在包养也没什么用。没听话导弹发射井还能变成民用设施的。
  这二十四座发射装置建于六十年代,苏联政府花费了上百万卢布和两年多的时间,夜以继日才竖起了这些建筑——也许,对于深嵌入地下几十米的结构物来说,这种描述有些苍白。
  穿过常常的隧道,一行人进入导弹发射井的内部,虽然一年来无人包养,整个导弹发射井的运转还是没问题的,一年时间不足以让苏联制造变成破铜烂铁。走过现在空空的只剩下金属铺的地板,顺着楼梯下去,一行人进入到了导弹发射井的底部。
  这个发射井的控制中心保持得还算不错。控制中心由一条二十米长的隧道与发射井相连。甚至连发射控制台也保持了原样,红色按钮和其他设备都原封未动。
  “从一年前签订中程导弹开始,这个发射井已经处在废弃状态,就等着你们的到来!”带着口罩的苏军军官道,“早先我们已经将核弹头拆除,现在只剩下火箭,摧毁时间由你们定,当然我的意思是越快越好,这样我们都算是早日完成了任务。”
  “看起来你好像很着急?”美军调查员说着话近距离的观察眼前的导弹,能看到其中的核弹头早已经拆除,SS-20为苏联第四代战略导弹,为战略火箭军两级固体燃料分导多弹头机动中程弹道导弹,北约代号“军刀”。六十年代后期初始设计,七七年起装备部队。装备总数四百五十枚。导弹战时置于发射车上,机动范围五十公里。也可地下井发射。兼配分导或单弹头,必要时可加装第三级,则具有远程打击能力。
  美国签署中导条约的主要目的,就是奔着这款有着军刀称号的中程导弹来的。
  经过仔细的检查之后,随行的美国调查员都点头,确认这是要销毁的东西。一行人返回地面,点燃发动机然后重型机械摧毁,完成这一批的销毁任务。
  “这批导弹部署才十年,销毁太可惜了。”一些苏联的军官看着苏联第四代战略导弹一个一个变成废铁,忍不住心中腹诽道。
  “相信国家有自己的用意!”刚刚开始和美军调查员对话的军官对着自己的同事们安慰道,他相信自己父亲做出的决断绝对不是为了单方面自废武功。
  一个月后的莫斯科,回到格鲁乌提交报告的军官回到家中,见到了自己领导苏联的父亲,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谢洛夫,详细的叙述最近的经历。
  “很心疼?要不说多见识一下世面不是坏事,你呢?刚刚加入格鲁乌没多长时间,晚经历不如早经历!”谢洛夫给儿子倒了一杯红茶,然后自己拿着一杯水喝了一口道,“我当然知道中导条约我们吃亏,可中程导弹只能用来讹诈西欧国家,对美国本土毫无威胁。相反美国的中程导弹却对莫斯科有天大的威胁。我们的地理优势在这方面是劣势,这也很正常,一件事的发生总是有好处有坏处,世界上不能所有好处都被苏联占了。”
  “现在欧洲剩下的短程导弹,哪怕在运载核弹头,也打不到我们了。最后会对波兰、匈牙利这些国家造成打击,我们安全了。”谢洛夫呵呵一笑道,“如果说苏联是一只老虎,原来因为这种地理劣势,就像是被捆上了一道锁链,而现在锁链已经被解开了。”
  “我明白了,父亲!只要我们有突破性进展,中道导弹就不算吃亏。”
  “嗯,有时候该让还是要让一些的!”谢洛夫很满意,特务家族又成材了一个。
  一九八八年年底,原本驻扎波兰的北方集群,三分之二的主力部队已经回到高加索驻扎,就像是十几年前他们出发前往波兰一样。同时美国和苏联签署的中导条约也进行到了尾声,最后一批SS-20中程导弹在乌克兰被销毁,到了这个时候,在欧洲,不论是华约还是北约,在中导条约范围内的中程导弹型号,已经被全部销毁。苏维埃身上的铁链,已经被解开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7/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