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404

  “没想到我享受到了戈尔巴乔夫的待遇!”谢洛夫绷着脸,戈尔巴乔夫就是在西方媒体的兴高采烈的称赞中,一点一点把苏联拆成了废墟。现在收到称赞的总书记,不但心中没有喜悦,反而生出了一种叫做恶心的感觉。
  既然这么有诚意,是不是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应该考虑颁给他这个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也不是不行吧?大不了把将近捐给偏远山区,还能提高一下基础设施。
  “能骗一点就是一点!”看着各种报纸对苏联的吹捧,起了身鸡皮疙瘩的谢洛夫站起来。
  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表态之后,法国总统密特朗、意大利部长会议主席贝林格,都纷纷表态对苏联决定的拥护,高度评价苏联对欧洲和平的努力。
  “我认为,谢洛夫总书记完全可以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名单。”意大利部长会议主席贝林格的言论,又引起了一阵热烈的讨论。是不是应该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谢洛夫,似乎一下子成了比较现实的问题。
  很快,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委婉的决绝了这种提议,表示总书记高风亮节,并不在乎这种虚名,而是真正的为了欧洲的和平进行考虑等等。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总书记被这种题意恶心到了,他有的是钱,不谦虚的说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单独的财团都有钱,犯不着拿着这么点奖金恶心自己。
  这部狗血剧,欧洲各国虽然都表达了很大的诚意,可谢洛夫不想陪着这些人演下去。所谓的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还是拿去给别人吧。
  在共青团真理报刊登准备撤军的消息三天之后,谢洛夫正式对撤军的消息进行表态,“消除欧洲两大阵营的隔阂,是苏联一直在追求的事情。一个分裂的欧洲和世界,不符合各国的利益,而且苏联现在相信,东欧的盟国现在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
  “我们的盟国不再是三十年前,那些弱不禁风的小伙伴,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谢洛夫在当着苏联全国的电视讲话中道,“当然这不代表苏联会任由自己的盟国被威胁,一些对苏联怀有敌意的国家,前往不要因为苏联的善意产生误判,我们要强调的事,能够践踏苏联尊严而不付出代价的国家,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
  “关于北方集群撤军的时间,和中程导弹条约履行的时间一致,我们将在两年内削减驻波兰北方集群中三分之二的兵力,并且在未来几年安排好这些士兵的归属,这点不论是涉及部队的士兵,还是家属都不需要担心。”
  多年以来,谢洛夫学到的事情就是不要把话说死,尽量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来说话。对于苏联北方集群撤军的两年时间,之所以通过讲话和中导条约的时间挂钩,那是因为谢洛夫迫切需要在两年内解除中程导弹对苏联的威胁。但还不能明说,只能通过撤军时间进行捆绑来诱惑西欧国家对美国施加压力,尽快实行销毁。
  至于北方集群回国的安排,在表态中就更加模糊了,未来几年来解决?一年以上九年以下都叫几年,那个时候中东一定早就打起来了,北方集群一定还有用处。
  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的正式表态,表明苏联是真想要撤除驻扎在波兰的北方集群,北方集群虽然没有西方集群兵力多,但也是处在苏联第二梯队进攻的三十万重兵集团。和西方集群一起给联邦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今天我们迎来了和平的曙光!”法国总统密特朗公开的称赞道,“这是几年来欧洲迎来最好的消息,几十年来一直笼罩在我们头顶的战争乌云,终于散开了一些,让温暖的太阳重新照耀在了欧洲人民的脸上,我毫不掩饰自己的欣喜之情。同时理解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谢洛夫的努力,在这里我必须说一句,谢洛夫同志,谢谢你……”
  总统密特朗以一个社会党党员的名义称呼谢洛夫为同志,法国共产党组织了游行集会对对抗时期的过去,缓和时期的到来进行庆祝,社会党和共产党纷纷走上街头,整个巴黎都处在一片红色的海洋当中,法国人兴高采烈的挥舞着手臂,表达着自己和平的向往。
  “高兴得太早了,几十年前不知道有个叫做张伯伦的人,也宣称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么?”谢洛夫哼笑着,不过这样更好,对于一个强国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不是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前往不要自不量力的开启两场战争。
  一个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是立足于世界不败之林的保障,经济和军事则是衡量其国力的主要指标,这些所有积极因素苏联都存在,谢洛夫只是换一个方向再次突破。
  本来到了今年,历史上的苏联还在支撑阿富汗战争,尼加拉瓜内战,安哥拉内战,越南的边界战争。而现在安哥拉内战早已经明朗,唯一还在拉锯的战争就是尼加拉瓜内战。这种消耗对苏联完全是可以承受的。打烂了中美洲,对苏联又没什么影响。
  苏联的撤军消息在欧洲赢得了一片赞扬,不过在白宫却起到了另外一个效果。里根也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苏联主动撤军是非常反常的。美国距离欧洲很远,不会出现被这种喜悦冲昏头脑的事情,可以更加冷静的观察欧洲大陆。通俗点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苏联完全可以不撤军,继续在欧洲保持强大的压力,因为在苏黎世会谈的时候,里根也没有在这件事上对苏联施压,就算是施压,当时谢洛夫那副死人脸,里根心中也有些摸不透这个对手的想法。没想到会谈结束没多长时间,这个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就发生了。
  事情的发生肯定有理由,里根同样不相信天上掉馅饼,大特务头子忽然变成和平主义者了?“真以为我是欧洲那批改良共产党人么?”
  “苏联的国内一定是出现了问题,只不过我们都知道苏联的国内环境十分封闭,而且谢洛夫是强力部门出身,想要隐瞒现在苏联的真实情况并不难,所以我们才不知道。”里根对着中央情报局局长看凯西说道,“如果是你克格勃主席,你能做得到么?”
  “如果我们美国,以我们部门的能力做不到,如果是克格勃那种部门,应该是可以的。”凯西也完全是在猜测,这件事确实比较蹊跷。
  里根思考了良久,这次思考的时间比以往都要长。如果谢洛夫知道里根目前的表情,一眼就能看出来,这就和中风之后的勃列日涅夫状态差不多。里根的病正在以他自己感觉不出来的速度加重。
  “是不是苏联的军费已经对经济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苏联才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真实情况,撤掉了苏联在东欧其中一个重兵集团。”里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黄金峡谷行动虽然差点让里根下台,但从军事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目前五角大楼和白宫,都觉得美军的军力已经完全恢复,只是信心上还缺乏一些。
  “我们应该试探苏联撤军的决心,如果撤军不可动摇,那就是真的。”温伯格国防部长道,但被里根否决了,这时候出手,法国和联邦德国指不定站在哪一边呢。
第987章
迂回作战
  “在等一等,苏联撑起这么大的摊子,我也相信肯定是不容易的。还要继续打压油价,吧油价降到除了沙特之外,所有产油国都接收不了的地步。苏联就必须反过来用更多的钱补充这些盟国,这样下去苏联是支撑不下去的。”里根决定还是要等待机会看看再说。
  苏联肯定是有弱点的,这点里根深信不疑,只是刚刚才签订中导条约,不能马上就翻脸。
  现在的美国就像是刚刚放完一个大招,总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缓缓,技能还需要冷却时间呢,国家同样也是如此,只不过根据国力不同,所以时间有长有短而已。
  不管怎么样,覆灭苏联的决心不变,决不能让苏联有时间把立国不久的盟国吸收完毕。
  莫斯科,这座在世界上有重要意义的城市,时间已经进入深秋。这座城市的人已经加上了衣服,当然年轻靓丽的女郎是例外的,苏联姑娘们的抗冻属性非常高,不要说是深秋,就算是隆冬时节,街上同样不缺乏穿着黑丝的毛妹走来走去……
  这几天谢洛夫都在坐镇来卢比杨卡广场,每次到了比较重要的时刻,他还是觉得这里更加适合自己,克格勃总部似乎有一种气氛可以让他冷静下来,而这种气氛克里姆林宫没有。
  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种就是防守反击,等待里根出手然后在反击成功,这样更有把握。还有一种就是主动出击,当然后者风险更大。风险总是和利益成正比的,这非常正常。
  不过防守反击的触发条件非常难,一味地等待可能的结果就是机会会消失。主动出击则可能把里根引出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哪怕里根对苏联敌意这么大,也不可能跳出来直接对抗,就是戈尔巴乔夫的苏联已经虚弱不堪,里根乃至布什都没有直接对抗。
  一味地等着里根过来送死,最终的结果就是里根会度过这个任期,所以有些事情苏联必须主动撩拨一下美国,不然里根只会恶心苏联,对苏联的盟友下手。
  “看来,还是要使用进攻性防御这招。”一直在闭目养神的谢洛夫慢慢睁开了双眼,里根现在已经消耗了不少美国的潜力,因为政策问题,美国股灾一定会爆发。现在需要的就是把克格勃以及苏联的钱从美国股市抽离出来。当然这个过程要缓慢,不能打草惊蛇。
  美国股灾,石油降价,这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客观条件已经都满足,现在苏联要做的事情,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出手,依仗着的就是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这种军事力量是几十年的时间不断累积起来的。
  “茨维贡同志,你从中接触一下。”谢洛夫拿起电话,对着苏联中央联络部部长茨维贡大将道,事情做的不能太明显,一定要师出有名,就是说要找一个开战的借口。
  一个星期之后,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明访问苏联,以苏联和阿富汗之间的关系这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何况很多国家都认为阿富汗是苏联的傀儡国。
  因为这样,阿明对苏联的访问,没有引起欧美报纸的注意,金碧辉煌的大克里姆林宫中,谢洛夫看着这个自己扶持起来的阿富汗一把手,开心的笑了起来……
  “我们承受了不少压力,又来自于伊朗的,也有伊拉克的,人民党的、共产党的。他们埋怨我们队美国过于软弱,觉得我本人像是变了一个人,似乎年纪越来越大,胆子却越来越小了!”谢洛夫毫不在意的对着阿明说话,同时给对方倒了一杯酒。
  “既然谢洛夫总书记一点不掩饰的说出来,只能说明一件事,你没有变,正在想办法。”阿明痛快的接过来了这杯酒,他并不介意喝一点酒。也相信谢洛夫不会大老远把自己叫过来,是专门过来要杀了自己。
  “所以这件事,解决的办法需要迂回一点。我不能直接把伊拉克和伊朗武装起来,这样会引起美国对海湾国家的同等对待,虽然就算是如此,我也相信伊拉克和伊朗的武装比对方要强,不过这种事情,能避免就避免,不是么?”谢洛夫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幽幽道,“解决的办法就在一个存在感不高的国家身上,阿富汗和伊朗有共同的边界,你们是最好的选择。”
  “这么一说确实是这样,我们国内的安全环境很差,需要一大批军事援助来稳定国内的叛乱!”阿明一下就明白谢洛夫的弦外之音,想要拐弯抹角的支援两伊,阿富汗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直接答应下来,借口国内叛乱太多,把这批给伊拉克和伊朗的武器先存放在阿富汗。
  “你要是一个大国的领袖,可真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谢洛夫拿着酒杯和阿明手中的酒杯触碰在一起,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呵呵!”阿明笑而不言,阿富汗国内的情况其实不错,叛乱当然存在,不过完全被阿富汗政府军控制住,毕竟现在阿明的威望无人能及,进行斯大林式的改革又有莫斯科的支持,远远比五六十年代要强得多,虽然和伊拉克和伊朗那些石油出产国相比,却和以前有天壤之别,远远不是后世谢洛夫了解的样子。
  喀布尔全城都会彻夜点亮灯光。在城建上不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要差,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现代化的公交系统遍布全市,学生们穿西式服装,年轻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也相对自由。当然为了尊重传统,即便是在喀布尔,女性也要把头发遮起来。
  阿富汗人重视教育并将其视为实现平等的伟大力量。进学校取得好成绩,就有机会进大学,来到苏联留学,平等的教育拥有神圣的价值。
  人民民主党政府监督实施过各种农村发展项目,用吉普车送护士到偏远的村庄,为村民打预防霍乱等疾病的疫苗。这种消灭疾病的运动,在苏联、五十年代的中国、以及很多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过。工厂大批量的存在,各种设施也都在建设当中。阿明在这件事上,到是非常以斯大林为榜样,强硬的推进各种改革。
  五年计划推进的过程中,阿富汗的安全部门也在克格勃的指导下,不断清除敢于反抗的势力,帽子有的是,武装匪帮、人民公敌、外国间谍、苏联存在的罪名,阿富汗都有,而且花样翻新,有这种领导人加上克格勃的驻外顾问团队,阿富汗现在的环境比印度强得多。
  吞并了巴基斯坦的印度已经明显消化不良,就算最终能摆平内耗,也不知道要多长时间。
  谢洛夫这次迂回作战,阿明心领神会,开始对苏联的大战略进行配合。目前为止苏联对阿富汗都是非常支持的,反而阿富汗和印度境内的很多反政府武装,都是里根在支持,阿富汗的情况还好一些,印度那边的情况要糟糕的多。这种局面阿明没有理由不配合苏联,美国是两国共同的敌人。
  回到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阿明,似乎十分高兴,趾高气昂的出现在电视面前,踌躇满志的对着全国讲话道,“一小撮人民敌人,拿着帝国主义的钱,想要把我们的祖国拉回到中世纪当中去,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背后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你们的阴谋根本不会得逞,各地盘踞的武装匪帮最终会被消灭干净。”
  从讲话的第一天开始,连接苏联的三条公路上,每天都有不断的军车和坦克从苏联开过来,被阿富汗人民军接收,这种场景通过电视被阿富汗全国人民了解。很多民众都议论纷纷,知道了阿明的底气所在,这次总书记去莫斯科访问,肯定是收获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准备把一些地方的叛乱彻底扑灭。
  只有一个问题?没听电视上说叛乱有多么严重啊,怎么需要这么多的军事援助?
  可能像是一些外国电台说的那样,总书记肯定在封锁消息,嗯,肯定是这样……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明大张旗鼓的对地方武装宣战,严重的程度在一些人议论纷纷,同样也让谢洛夫挠头,“对待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敌人,用的着这样么?”
  阿明也有自己的考虑,事实上阿富汗的建设初步有了成果,一些问题也确实出现了,以斯大林为榜样的阿明,开始思考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彻底完成对阿富汗的改造。这种改造肯定是不顺利,温情脉脉的事情不会再发生。换句话说,阿明认为阿富汗的环境和苏联在三十年代的环境差不多。
  既然环境差不多,以斯大林为偶像的阿明,觉得干掉所有障碍就必须进行一件事,这件事在苏联发生过,大清洗!接受苏联军援,帮助苏联完成大战略的同时,阿明也准备完成覆盖阿富汗全社会的变革。
第988章
该我了
  阿明相信苏联会支持他,从个人上说谢洛夫和他关系不错,从利益上来说阿富汗现在对苏联还很有用,何况他没有脱离苏联的想法,也不会对亲苏的人民民主党势力动手。
  这场运动几乎没有预兆就开始了,把在莫斯科的谢洛夫下了一跳。但是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大特务,就知道这就是一场换了名字的大清洗。马上开始派人去补救,并不是去阻止阿明,而是避免苏联在大清洗之中的不利条件。
  首先要封锁消息,二战之前世界所有国家都知道苏联进行了一场大清洗,但是到底有多么严重却没人知道,只有希特勒那种赌徒,通过苏联和芬兰的战争看清楚了苏联确实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整个大清洗的过程中,不能暴露自己的虚弱。苏联必须不能让阿富汗走自己的老路,安稳的度过这段危险期。
  这场阿明发起的运动当然会迟早传出去,不过只有真正的干过这种事情的部门,才会在干刚开始的时候,通过阿明讲话当中的蛛丝马迹和征兆,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动手。最熟悉这种工作的是苏联克格勃,克格勃当中最熟悉的是现在的总书记。
  “随着革命力量的增长,敌人似乎在变的越来越驯服,在我们的面前表现的泰然自若。假定现在的内部敌人不再具备伤害性,这种妥协性的想法在根本就是一个错误……”谢洛夫拿着阿明下发到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各地党支部的信,表情只能用一脸嫌弃来形容。
  这封信和五十年前,斯大林下发的公开信差不多,阿明已经开始动手了,谁都跑不了。
  “让你弟弟去阿富汗学习一下,别实习了,工作就是最好的实习。”放下了和儿子的通话,谢洛夫走到窗边,今天天气有些阴沉,似乎莫斯科的第一场雪就要来临了。
  随着阿明的信件被各地党支部接受,一场在阿富汗前所未有的运动,迅速在全国不铺展开,不过和三十年代苏联不同的是,阿明从莫斯科的大特务头子身上学到了一个东西,那就是用另外一个重要的事情,来掩盖自己本身的目的。
  名义上阿明是指挥人民民主党对阿富汗的割据势力,暗地里抵制人民民主党的宗教势力宣战,就像谢洛夫借着苏伊士运河危机,把全世界的注意力吸引过去,铲除了匈牙利和波兰的反苏势力,等到一些风声走漏的时候,事情已经做完了。
  可以说,一场涉及阿富汗全国的整肃,除了苏联的安全干部群体第一时间发觉,还算处在秘密当中,很快阿富汗全国三十六个省包括新合并的领土,全部被席卷到了这场运动当中,阿明的扶持起来的总策划人,也就是当初苏联内务部部长的角色,是一个俾路支人。
  从一九八六年年底,阿富汗的整肃运动已经席卷全国,这个时候一些消息才开始流传到国外,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出面不断替阿明背书,“关于阿富汗内部的叛乱分子,这是阿富汗内部自己的事情,相信任何人尝试阻止都是阿富汗人民的敌人。一些国家对苏联施压,希望苏联制止是没有道理的,如果苏联内部出现分裂国家的行为,我们和阿富汗政府的态度没有任何区别……”
  苏联年底的中央全会,刚刚修宪完毕,所有加盟共和国已经没有组建国家组织的权利,名义上的军权、对外权利全部被收回。这是总书记用政府扩建公寓,和将一批老旧车辆解除送给干部的交换条件。苏联的干部阶层在克格勃的严密封锁下,对国外不是很了解,仍然处在土鳖的状态,直接被这些蝇头小利征服。
  苏联对外部门,都在全力替阿富汗擦屁股,努力的对外表明没有什么整肃,阿明政府只是在和一些国家的分裂势力做斗争,至于欧美国家信不信,反正社会主义国家都相信。
  “都持续了十个月了,阿富汗才多大的地方?用的上这么长时间么?”谢洛夫收拾着衣服,对着过来报告的切布里科夫大将问道,“差不多就可以了,时间再长我们就捂不住了,我明白阿明同志的苦心,但是就算是好意,以后的人一样会骂他的。”
  切布里科夫沉默不语,他知道总书记说的是实话,哪怕杀掉的真是武装匪帮、罪犯、宗教分子、以后的人们同样不会理解,就像是八十年代的人,无法理解三十年代苏联面对着什么形式一样,只会抱怨当时的肃反工作者杀人太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