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0/404

第634章
红海军的愿望
  “现在的情况和十年前已经迥然不同,当初我们的盟友就是东欧国家,可以说我们可以保护他们,但现在不论是非洲的苏丹,还是东南亚的印尼,距离我们都比较遥远,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让他们自己有一定的抵抗能力,至少能让我们支援的时间。”谢洛夫特别强调着这一点,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后世被孤立的叙利亚,刚开始头两年就是依靠冷战时期苏联给它的几千辆坦克抵抗,才证明自己不是阿斗,最终得到已经衰弱到极点俄罗斯的援助。
  所以不要看一些坦克已经不先进,甚至在T64投产之后已经显得有些落后。但有和没有是完全不一样的,苏联的武器从来都是适合大规模量产,单独出来比美国要略差一些。双方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苏联的坦克数量常年是对方的三四倍,西欧的质量优势可没有能力把这种数量差距抹平,北约的所有飞机起飞轰炸苏联坦克集群,打光了所有炸弹,苏联剩下的坦克仍然可以推平欧洲。
  “其实暂时还不需要这么极端,我认为我们国家加上盟国有十万辆坦克就足够了。稍微加快一下速度,十年我们就能达到这个目标。”做完最后的总结,当事人坐下等着其他人的看法,谢洛夫只是一个提议,能不能实行还是要看乌斯季诺夫。
  其实主要还是看乌斯季诺夫能不能把军工生产的进度理顺,在座的国防部元帅态度反而不重要,对于任何增加红军实力的想法,他们统统都是赞同。
  “虽然是比较紧张,但仍然是可以完成的,我去规划一下,看看进度能不能追上。”乌斯季诺夫想了一下,回答的时候没有把话说死。
  苏联的缓和政策、国内的经济改革,还有军备竞赛都是同时进行的。从苏联成立的第一时间开始,这种同时做好几件事的追赶步伐就一直存在。毕竟外部压力一直都存在,根本没有机会让这个国家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积累。
  如果说后世的中国军事发展是小步快跑,那苏联因为敌人比中国面对的更加强大,所以可以说这个策略就是大步快跑。冒着随时扯蛋的风险在追赶美国,军备竞赛是一定要进行的,苏联没有和平发展的资格,这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苏联必须撑住自己的所有盟国。而不是像中国一样管理好本国的事情就行了。
  一定要和美国到达军事平衡的地位,这是整个中央主席团的共同决定。可能除了柯西金有所保留之外,这就是所有其他委员的既定计划,趁着美国陷入泥潭的时候,抹平双方本来的军力差距,这和发展国内经济一样重要。
  那么这就不应该是只武装自己,所有盟友的军备也必须在考量当中。在随后的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在征求了广泛的同意之后,批准了乌斯季诺夫的军备发展计划,这是肯定的,勃列日涅夫需要军队的支持。不然他这个第一书记就是弱势书记。
  “我想这份计划一旦完成,我们在维持陆军优势的同时,可以保持均势的空军力量,而且可以极大的拉近双方海军的差距,短期目标是建立一个有美国海军八成实力的军队。”乌斯季诺夫侃侃而谈,“一个全球海军是必然要建立的。这是我和戈尔什科夫元帅的共同意思,我们的海军必须具备一种能力,那就是有同时和美国半数航空母舰进行全面作战的能力。撕开航线,让我们强大的核潜艇编队深入大洋。”
  “所以这不但需要提升海军的实力,还需要为海军的出海作战提供足够的空中掩护,我们需要一种突防的重型轰炸机群,相关的基础储备和计划,图波列夫设计局已经交给我了,我认为没有问题,以重型轰炸机群和红海军的实力,完全可以和美国海军正面作战。”乌斯季诺夫非常自信地说道,“加上我们的潜艇部队,绝对有一战之力。”
  “对于全面战争的考量,我们需要的海军,就是能和美国海军同归于尽的海军。实话实说,这种定义对海军是不公平的,但确实是事实。”谢洛夫感叹的接过了乌斯季诺夫的话道,“在这种战略考量之下,红海军的使命就是主动进攻,在和美国海军的作战时候先发制人,在美国航母编队飞机没有到达之前,打出重型导弹首先攻击。随后红海军就只能等死了,很悲哀的战略。”
  听到乌斯季诺夫的话,谢洛夫一想就知道这种掩护红海军出击的重型轰炸机,应该是给冷战时期中国造成强大压力的图22逆火轰炸机,实际上逆火轰炸机的建造初衷,就是用来对付美国海军的,让中国压力巨大只是副作用。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的红海军只要能保证和美国海军同归于尽,那就等于是为了其他军种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我们和欧洲接壤,美国和欧洲可是隔着大西洋,没有海军的护送,美国是完全无法对欧洲进行支援的。”乌斯季诺夫的回答十分不为所动,在全面战争的考量之下,苏联海军的使命就是牺牲,以命换命用苏联最弱的军种和美国最强的军种进行等量交换。
  根据这种指导思想,红海军在继续建设其水下核舰队的同时,也开始大力建设携带有各型反舰导弹的大型水面舰艇和远程航空兵。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列宁格勒和远东的共青城,一艘艘核潜艇和大型水面舰艇走马灯一般的走下船台。
  在兵力规模不断攀升的同时,红海军的各种战术打法也开始成形。针对美军航母编队舰艇数量众多、大中型舰只生存能力强的特点,红海军专门为其量身定做了同时采用多发超音速反舰导弹齐射攻击的战法,力图以多枚导弹同时齐射的战法瘫痪美军舰队防空系统。具体的战术手段为:先以第一波导弹重点打击航母编队中执行区域防空的导弹巡洋舰、驱逐领舰等,使敌丧失使用舰空导弹遂行区域防空的能力;第二波导弹集中打击航母,力争使其丧失作战能力或将其击沉。
  “我原则上同意了涉及各军种大概六十个大型军事项目,包括了陆军的新式坦克,海军的建造进度,空军的战略轰炸机,空降兵的运输机。还有对伊拉克、印尼、苏丹、埃及、叙利亚五国的军队建设。”乌斯季诺夫拿出了自己的报告放在桌子上,把最后的决定权交到了中央主席团的手中。
  “我同意,距离古巴导弹危机已经七年多,红海军的建设成果有目共睹,我们的海军已经有足够资格在大洋上占据一席之地,很多地方没有强大的海军,我们的力量辐射就不够。”谢洛夫首先投下了赞成票,这种表现已经让人见怪不怪了。在中央主席团的会议上,涉及经济发展、党组织建设、军队建设、社会安全等等的问题,一般的会议他要么不参加,只要参加通通都投赞成票,截止到目前还没有一次表达过反对意见。
  不是他想这么做,而是作为一个安全干部,谢洛夫必须克制自己对别人的工作进行干预。贝利亚的坟头草都三丈高了,他可不想和这位前车之鉴学习。
  “我们必须尊重国防部元帅们的意见,他们是专业的军人,再说作为安全干部的尤拉都觉得可行,那就丝毫没有问题。”勃列日涅夫和基里连科对视一眼,还不忘拉住谢洛夫这位安全专家的表态作为自己的依据。
  随后这个无论从任何角度都算得上庞大的军事发展计划,在克里姆林宫中取得了突破。
  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首先得到了消息,在几天之后的讲话中难掩自己的兴奋,对着上百个海军将领高声喊道,“红海军,向远洋进军。”
  “我们要把刺刀顶在美国人的胸膛上,在航母战斗群的飞机来临之前,我们要用导弹把他们全部送到海底。”戈尔什科夫元帅丝毫不掩饰苏联海军的全球存在即将来临。
  在二战之后,美国海军终于迎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舰首飘扬着镰刀锤子旗的苏联红海军,头一次准备发出自己的声音。很快对于苏联红海军的挑战,多家美国报纸进行了揶揄,“让我们看看这支舰队,是不是真的有可能作为我们的对手。”
  不过比起传媒的乐观,作为对手的美国海军少见的没有激烈的言辞,而是谨慎地注视着自己的对手,在二战结束了二十多年后,美国海军的将领们,在把目光放在那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时,第一次感受到了芒刺在背的威胁。
  “我想大概在明年的时候,可以考虑举行一次整体的作战演习了,来实验我们的成果,涉及范围包括四大洋,以及七个重要海域。其实我们还可以考虑回到关塔那摩湾,建立加勒比海舰队。”戈尔什科夫元帅想到了那个重要的港口。
  “除非我们能正面战胜美国海军,否则那个港口还是不要考虑了。”谢洛夫想了一下还是觉得在等等,苏联红海军以舰艇数量来算,应该是四百对七百,只是略微超过美国一半。这种比例还不能说能利用起来关塔那摩。
第635章
老巢差点被端
  其实从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苏联红海军已经和英国皇家海军并驾齐驱。如果当年面对的不是美国海军,碰见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最后苏联都能得到更多。在七年后的今天,就算是欧洲海军集合在一起,也不再是苏联红海军的对手。苏联红海军只剩下了一个敌人,为了配合苏联的进攻性策略,苏联各大船厂的造舰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什么时候我们能搞定尼米兹,关塔那摩才能利用上。现在么?中央主席团的任务,是在古巴建立起来除了我们自己的第二大空降兵部队。”谢洛夫看着戈尔什科夫元帅摆满舰艇模型的办公室,这支已经在八十年代已经有了美国七八成实力的世界第二大海军,最终还是倒在了天才总书记的手上。
  戈尔什科夫元帅闻言慎重的点点头,尼米兹的第一号舰已经在去年开工。从各种的信息中,这都是历史上空前的战舰,对于美国海军的对手苏联红海军,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正是因为苏联的航空母舰储备不够,才只能从其他方向想想办法,基洛夫级战略巡洋舰最后之所以成为将近排水量三万吨的导弹巡洋舰,和尼米兹的出现有很大关系。
  就算是可以趁着现在来劲红海军和对手的差距,十年内追上美国海军仍然不现实。当然要是考虑核战的话那就另说,苏联的反舰导弹都可以挂核战斗部,苏联红海军最强大的时代,其实应该是九十年代,其实就是解体的前一年,那是红海军和美国海军实力最接近的时代。
  “不要说我没有提醒你,茨维贡似乎正在让人调查阿塞拜疆,我也听说似乎那边的干部有些问题,不过茨维贡做这件事,倒是有可能是对着你们共青团的。”电话里的声音有些戏谑,满是调侃的道,“我们的杰出安全干部是不是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你们老巢都要被抄了,阿塞拜疆走出了你和谢米恰斯内,一旦出事了,会不会牵连到你。”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除了阿利耶夫谁都不认识。不过谢谢你,我的朋友。”谢洛夫放下电话,茨维贡调查阿塞拜疆的干部?以勃列日涅夫那种小心的样子,肯定是有那边的干部出现了问题,想了一下谢洛夫再次拨通了电话,把消息告诉阿塞拜疆第一书记科切马索夫。
  “茨维贡既然是正在调查,说明当地一定有问题。我被三个副主席,一个内务部部长看着,无法给你协助,再者如果真的有问题,我不能帮你。舒里克的性格也不会,所以科切马索夫同志,不管这件事你是不是一点都不知情,都必须要快速处理,令别人不能用这件事攻击我们,莫斯科的情况比较复杂,别让第一书记找借口换了你。”谢洛夫用很郑重的口气说道,阿塞拜疆是自己起家的地方,就像是阿厉克赛说的,那是自己的老巢。绝对不能让勃列日涅夫给端了。
  但如果真的出现了问题,他也没有办法,有句话不是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么?自己坏了,就不要埋怨对方下手黑,一旦被勃列日涅夫操作这个问题,以谢列平的性格肯定不会阻止的,自己想要阻止也没有能力。他自己有军职,但没有政治职务,对党务和政府都是不能干涉的。谢洛夫也不想天天投赞成票,但这就是他的角色。
  想想真是太有意思了,号称最为尊重干部的第一书记,自己的团体全都不干净的情况下,还调查贪污,可见勃列日涅夫尊重的是听话的干部,至于共青团的干部只听谢列平的话,那就不再尊重的范围之内。
  科切马索夫放下电话,考虑了良久最终拿起了电话道,“让阿利耶夫同志来见我……”
  得到卢比杨卡消息的科切马索夫感到问题严重,这件事他不得不重视,就像谢洛夫说的那样,整个苏联处在一种比较复杂的气氛中,第一书记比较弱势,第二书记又比较强势,一方面所有人都在高唱团结,另外一个方面因为拥护的人不同,下面的干部也会有摩擦。
  这种情况在莫斯科的谢洛夫还没有太感受得到,因为目前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的关系仍然是比较和睦的,对于谢列平这个第二书记,勃列日涅夫也比较尊重。谢洛夫觉得在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冲突,但下一次的中央委员全体会议的时候就不一定了。这几年勃列日涅夫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做出成绩,同时拉拢中央委员。
  “我们必须保证干部阶层的纯洁度,这也是谢列平主席的意思,当然了,对于问题的严重性我可能略有夸张,但实际上该查的问题还是要查的,相信第一书记也是如此,我们要系统性的把国内的问题解决,这是我们对全体国民和一千一百万党员的交代。”谢洛夫召集了全体克格勃主席团的委员,在会议上开始进行反攻。
  茨维贡只查阿塞拜疆一个地方,谢洛夫要查苏联全国,不但要这么做,还要打着勃列日涅夫的名义这么做,成立自己为首的调查小组,齐涅夫、茨维贡、谢洛科夫、都是调查小组的副组长,准备对苏联的干部阶层好好来一次彻底的调查。
  第二天的共青团真理报上,刊登了谢洛夫做出的指示,表达了对干部阶层廉洁问题的关心,相关的调查组已经成立,除了谢洛夫自己之外,都是勃列日涅夫的人。
  “谢洛夫在搞什么?是不是对我让茨维贡去查阿塞拜疆不满?”基里连科闻言之后十分不能理解地说道,“他要对整个干部阶层开刀么?赫鲁晓夫之后干部阶层才刚刚平静下来,他竟然敢这么做?”
  “他一贯的表现倒是做的出来,不过是谁让你不经我允许去查阿塞拜疆的?”勃列日涅夫面对自己的战友罕见的口气比较严厉道,“你也知道干部阶层需要平静,削弱谢列平的事情可以等个两年,现在我们需要团结明白么?再者我还需要对中央委员慢慢调整,现在这种情况起了冲突,你能保证能赢?”
  “让茨维贡他们差一些问题就收回来,既要表明我们查问题的决心,但也不能让干部阶层太恐惧,调查组的成员不都是我们的人么?尤拉不会自己去查的,能查出来什么还不是茨维贡他们说的算?”勃列日涅夫想了一下做出了吩咐,但他还是要对谢洛夫的调查表示支持,这是必须的,他一个第一书记总不能说不能这么做。
  随后勃列日涅夫前往卢比杨卡,对克格勃的严谨态度表达了赞扬,让安全干部放心去查,这样苏联才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随后在和谢洛夫的单独谈话中,用温和的口气说道,“尤拉,我不得不说,以我和舒里克这种刚刚上台的时候,查出一些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我希望处理方案可以柔和一点,不要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干部有问题的话,我们不要让全国的干部都知道,总不能还用三十年代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吧。”
  “那自然是不会的,既然第一书记这么说了,我们就不公开处理,把一些不称职的干部撤换掉,对了犯了错误的干部,调离岗位,如果涉及到了金钱利益问题,则交给法院审理。”谢洛夫以一种同流合污的态度回答道。
  通过这次调查,谢洛夫把调查权从茨维贡的手中拿回来,把秘密调查变成了公开调查。通过各加盟共和国的克格勃,开始系统性的查一些问题。前往各地的调查组纷纷从莫斯科出发,前往各地了解情况。
  这样一场反贪的风暴从卢比杨卡开始拉响,谢洛夫第一刀就杀到了石油重镇巴库,这是他的老巢,他可不希望出现问题,几天之内,三个市委第一书记和五个第一区委书记被解职,随后阿利耶夫开始对这些人进行审问,阿塞拜疆作为苏联的石油重镇,财政上是十分充裕的,因此问题也比较严重,甚至比其他地方更加严重。
  “你们觉得我下手太狠?那你们知道不知道茨维贡已经开始秘密调查了,我自己去调查还能保持一个好名声,要是茨维贡去查,现在没准阿塞拜疆第一书记都要换人了。”面对谢米恰斯内的指责,谢洛夫不慌不忙的道,“幸亏是我发现的早,不然我们的老巢让人端了都不知道,没想到那几个家伙集合在一起,倒也能办成点事情。”
  叶戈雷切夫点点头道,“地方干部确实有点不像话了,他们在自由度上比我们强得多。”
  “我只是觉得,市委第一书记真的挺不值钱的,二十万卢布?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谢洛夫微微摇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个市区的一把手,这个贪污数目也是真便宜。可能是苏联的干部阶层比较没有见过市面,要是让他们出过几次,回来没准行情就上涨了。要不说干部还是呆在国内比较好,见多了市面可真不得了。
  目前最有爆炸力的事情,还不是这场清查,而是劳尔卡斯特罗的亲笔信,他说了一件看起来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所有苏联集团国家在古巴的犯人,已经全部获得了古巴国籍。
第636章
双柱战略
  从信上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但里面的信息并不是表面上的这么简单。美国的古巴政策,是无条件的接收古巴难民,苏联集团在古巴的犯人肯定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这些人一旦入了古巴的国籍,就说明很早以前谢洛夫和卡斯特罗说的那件事已经奏效了。卡斯特罗兄弟准备利用这批人给美国一个反击。
  时间不长,在哈瓦那的劳尔卡斯特罗接到了谢洛夫的回信。上面没有说什么,只是说自己并不介意这些人加入古巴国籍,意思就是撇清了自己和这件事的关系。同时在一些隐晦的地方说了一些注意安全的话,默认了这批人已经是古巴人的事实,明面的意思是你们可以随意处置这些人。
  “我已经和苏联中央主席团委员谢洛夫同志联系过了,他已经默认了这些人加入古巴国籍的事实,我们可以按照计划将这些人送到美国去了。”劳尔卡斯特罗很快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表明不会受到苏联的阻止。苏联当然不会阻止,这件事最早还是谢洛夫提议的,只不过这几年苏联没有再提过,相反古巴方面却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
  苏联、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华约国家在古巴的犯人刚刚好有一百万左右,这些人当中有精神分裂者,犯人、以及一些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主要是除了苏联之外的其他国家的,谢洛夫不太好意思对苏联本国的知识分子下重手,但并不耽误他对着其他国家的内务部清理这些不听话的人,他们都被送到了古巴进行劳动改造。
  “如果是切格瓦拉在的话,他也一定会同意我们决定的。”劳尔卡斯特罗看到自己的哥哥还在犹豫,更进一步的提起了他们的另外一个战友。已经死在玻利维亚的切格瓦拉。切格瓦拉对于两兄弟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虽然后来出现了分歧,但卡斯特罗还是很看中这个朋友,在切格瓦拉被捕之后也曾经想过营救,但最终还是无法救回自己的战友。
  “好吧,就像是谢洛夫说的那样,要注意安全,把这些人送到美国去,开放包括马里埃尔在内的所有港口,提供在海岸线的所有船只,等待合适的时候送他们走。所有船只挂上我们的国旗,这样美国政府就不会拦截了。”卡斯特罗叹了口气下定决心道,“谢洛夫明显是不想背负这个责任,那我们就直接承认这是我们单方面的决定,相信以后他会找机会补偿我们的。把我们全国的精神病人和犯罪分子集中起来,这次也送他们离开,以后不要给我们国家拖后腿了……”
  古巴革命战争胜利后,美国一直封锁制裁古巴,对古巴禁运、颠覆,妄图推翻古巴政权,建立亲美政权。同时不断诱使古巴人逃出古巴,对全世界抹黑古巴,训练古巴的反政府人士,招募雇佣军,希冀颜色掉古巴政权。美国人还为古巴反社会主义者提供政治庇护,使得古巴革命胜利后大量的民众逃往佛罗里达。每年都有十万人古巴人通过各种途径从哈瓦那来到迈阿密,这些人都是古巴最有素质的人群,包括知识分子和医生、熟练的工人。
  每年国家缺少十万人,给古巴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所以卡斯特罗这几年时常想起当初谢洛夫来古巴时候说的话,想要通过一次行动反制美国的心情才越来越迫切。如果不是谢洛夫的话,卡斯特罗也迟早会想到这个问题,但有了人提醒他,却让历史上的马里埃尔偷渡事件提前了十年上演,规模也扩大了十倍。
  卡斯特罗让自己的弟弟还是秘密策划行动,当然这还需要一个人的配合。谢洛夫让齐涅夫把克格勃在古巴的情报人员进行轮换,一定程度上放松对古巴的监视。身为一个执法者,这次克格勃必须放开一个口子,让卡斯特罗自由发挥。
  “以后的迈阿密会成为一个东欧的城市,想想多么令人激动啊,我终于把苏联国内的律贼团体送到了美国,以后横行世界的苏联黑手党就不存在了,而美国的黑帮则会迎来新鲜血液,美国人不要感谢我,毕竟你们是人类的希望。”完全当做不知道这回事的谢洛夫,在地图上比划着古巴和迈阿密的直线距离,感觉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到时候迈阿密的犯罪率暴增都只是小事,要知道这一百多万人当中,有不少人都是可以收买的,这些人到了美国之后什么都不会做,知识分子会发现美国也不是天堂,宗教人士是可以在美国传播一下和平教的教义,至于那些犯罪分子,什么违法他们就会做什么。美国又不禁枪,相信这些黑手党的祖宗在美国发展,肯定比苏联还要快。
  克格勃早就准备好了一些必要的条件,比如在古巴存放了很多已经快到年龄的报废船只,还有足够人手一件的救生圈,只要古巴决定这么做了,肯定不用担心船只不够的问题。
  “这批人都被我超期关押快十年了,这次我补偿你们,送你们去自由国度。”古巴能够主动做这件事,也等于是给苏联甩掉了一个巨大的麻烦。这些人苏联眼中早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的群体了,巴不得他们永远在古巴不要回来。
  很快机会就来了,在卡斯特罗在进行相关准备的同时,美国总统尼克出访伊朗,在德黑兰受到了伊朗国王巴列维的热烈欢迎,双方重申美国和伊朗的传统友好关系。美国也十分珍重伊朗这个盟友,并且期待伊朗可以在中东局势发挥出来更大的力量,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巴列维这个时候正在白色革命的关键时刻,伊朗还是处在良性发展的时候。对于此时雄心勃勃的巴列维来讲,他需要一个人来认可自己的成果,没有人比美国总统更加合适了。而尼克松也正好需要伊朗的力量,美国如果还是硬顶苏联的进攻,肯定会拖累自己的国内经济,这点已经是美国内部公认的事实,但美国不能迅速一声不吭的就跑路,而是要通过构建防御体系来拖住苏联,让自己得到喘息的机会。
  美国要伊朗做什么?第一,遏制苏联;第二,保证西方石油公司在伊朗的利益。对于第一个要求,巴列维完成得很好,对于苏联的邻国来讲,苏联的威胁不需要任何人来强调。但是对于第二点,巴列维则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作为一国领袖,巴列维首先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巴列维在任期间甚至举办了波斯帝国成立两千五百年的庆典。作为一个波斯人,他深感骄傲。然而在伊朗民众眼中,无论他如何高调宣示波斯人的伟大,也改变不了他是美国所扶植起来的傀儡的事实。
  尼克松在伊朗王宫的讲话,对伊朗的重要性首次进行了表态,说道,“我们认为巴列维国王统治下的伊朗,完全可以代替美国的角色,成为波斯湾规则的制定者。我们将和伊朗建立起来平等的关系,我们美国是伊朗的朋友,会支持伊朗成为世界上的强国。”
  随后在私人会谈当中,尼克松表示伊朗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丝毫不比以色列差。并且马上要提供一批军事援助给伊朗,帮助伊朗成为中东军事强国。
  “英国撤退之后,伊朗完全可以代替英国的防卫力量,为稳定住中东做好贡献。”巴列维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希望伊朗代替英国的军事真空,成为波斯湾的警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0/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