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2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9/404

  在西方看来,这只是勃列日涅夫的一种妥协,向强硬派达成谅解的讲话。其实他们并没有猜错,刚刚上台还不到一年的勃列日涅夫,确实是个弱势的第一书记。中央主席团委员当中最大的团体是柯西金的政府部门委员,有老资格的苏斯洛夫,有波德戈尔内的门徒谢列斯特,剩下则是掌握党务的勃列日涅夫二人组,还有监察权利的双谢组合。
  但这个过程,西方猜错了,勃列日涅夫在处在劣势的时候是十分谨慎的,面对着在各种部门占据领导地位的共青团干部,以及强势的柯西金团体,他更多的起到一个粘合剂的作用,现在的勃列日涅夫说的最多的就是团结,团结一致,直至胜利。
  在授勋完成之后,勃列日涅夫还专门和谢洛夫进行了沟通,表示愿意提升克格勃的待遇,不过被谢洛夫拒绝了,“作为一个执法机关,我到不认为非要像舒里克说的那样,一个个都无欲无求,对于提升一下克格勃的总局级别干部的权威,我并不反对,但是如果提升整体的权威性,对我们部门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内务人民委员会的成员,加起来已经接近两百万人,一旦克格勃的权威性得到提升,有可能对地方干部造成影响。”
  “尤拉,你说的对,确实我有些欠考虑了,当前我们是要深化改革,把我们国内本应该取得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这样各部门紧密配合就很好。”勃列日涅夫没有坚持己见,在一些政策上他是非常谨慎的。他不会像是赫鲁晓夫那样,觉得不错就做了再说。
  其实勃列日涅夫算是一个谨慎的改革派,前提是改革没有出现问题。历史上在他上台的头几年时间,一直对柯西金的改革都给予支持。但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自由主义倾向之后,勃列日涅夫看到了后果,谨慎的风格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便让柯西金的改革越来越难以继续下去,最终无声无息的停止了改革。
  柯西金的改革之所以失败,和捷克斯洛伐克出事是有很大关系的。而现在,谢洛夫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伊拉克、印尼和苏丹的潜力,都足够让苏联挖上几年时间,根本不需要担心出现剧烈的社会变革,把这几个国家的潜力完全挖掘出来,苏联的经济肯定比历史上发展的还要快,因为苏联的经济体系的规模总量已经在增加了,所做出的选择余地自然更多。
  苏联唯一的短板,谢洛夫认为就是怎么玩,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有限的,但是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限的——这恰恰是苏联的软肋。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对人民的文化生活领域进行强力的干预。强调正能量,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匮乏。当苏联人民开始接触到西方的五光十色、活力十足的文化产品之后,对西方的自由生活产生了向往。对社会主义本身产生了怀疑。
  苏联的文化劣势,在谢洛夫看来简直比因为身处寒带受到自然制约的农业还要弱。平心而论苏联在这方面下达了大力气,文化宫、电影院、广场、休闲设施这种东西几乎是标配,但就是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学好很难但是学坏很容易,那种好的坏的都有的文化,比苏联文化部提倡的社会主义教育有吸引力多了。
  要想扭转这方面的局面,最终谢洛夫把希望寄托在了西欧的白左身上,只有让这群道德感爆炸的家伙,在西欧推行比苏联都要不切实际的政策,苏联才有机会扭转现在的局面。比如苏联提倡男女平等,克格勃就想办法找女权主义者出来在西欧恶心苏联人。西欧提倡多元化,克格勃就帮西欧搭建移民的桥梁。西欧第二国际的社会党说自己更加社会主义,克格勃就制定出来高昂的福利政策,通过渠道去造势实施。
  “伊拉克共产党代表团马上就要来了,这次把伊拉克纳入我们的贸易体系,就可以在中东定下一个钉子,我们没有完全截断欧亚大陆,但也差不多了,只需要等待一个机会,就可以完成这一点。”谢洛夫毫不掩饰地说道,“我觉得我们能赢,最终的胜利者必然是我们。”
  “这是当然的,我们一定能战胜美国。”勃列日涅夫非常认真的同意道,从伊拉克进入苏联的体系开始,从地理上来讲,苏联和美国进入了真正五五开的局面。哪怕现在苏联把印尼丢了,也仍然是如此。如果整个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全部在苏联的影响之下,造成的影响完全不能用三言两语形容,“我们团结在一起,战胜美国。”
  苏联是一个两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横跨整个欧亚大陆,在地理上如果苏联很强,那这种地理环境就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苏联可以把自己的影响力辐射出去,如果苏联很弱,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敌人可以随时从四面八方打进来。索性的是苏联真的很强,利用到了这种地理优势,美国和苏联的情况恰恰相反,美国衰弱了最不济也可以退守美洲,但想要强行封锁住苏联,从地理上就非常困难。
  二战结束之后,苏联从来就没有和美国正面抗的打算,因为苏联也知道自己不是美国的对手,哪怕斯大林也不能改变这一点,于是就出现了二战后苏联从伊朗撤军,放弃希腊革命。当时的苏联战略是一边经济上赶超,一边在部分领域维持与美国的平衡,而在欧洲则维持优势,总体而言采取的是一种大陆上对美国的拒止战略:所以才有军事上苏联坦克炮兵的强势,航天和核武器上的均势,以及海军的守势,苏联红海军其实主要采取壁垒海域策略,谋求保护自己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他们长期没有航母,根本就未曾想过要在大洋上和美国舰队决战什么的,这都苏联自身的实际实力决定的状况。
  这不代表苏联什么都不会做,一直承认美国是世界霸主,当苏联认为自己实力已经可以的时候,主动进攻就是必然的选择,尤其是美国国内一片哀鸿遍野的时候。
  勃列日涅夫现在就恰好遇到了美国一身问题的时候,作为一个很实际的人,勃列日涅夫不想谈什么国际主义,这个时候趁机给美国人几刀是最好的选择。按照谢洛夫的话就是顺风笑嘻嘻,逆风你麻痹。
  在勃列日涅夫回到莫斯科之后一个月,伊拉克共产党第一书记侯赛因·阿尔拉迪访问莫斯科,对于这个新生的盟国,勃列日涅夫、谢列平和柯西金都非常的重视,勃列日涅夫和谢列平都看到了战略方面的极大改观,而柯西金更注重于伊拉克丰富的石油资源,以及千万规模的人口,类似于叙利亚和伊拉克虽然自然条件并不算最好,但也比埃及强得多,两国都存在着工业化的必要条件,耕地和水源都不算太差,比扶持只有石油的沙特要容易得多。
  侯赛因·阿尔拉迪刚刚到达莫斯科,就受到了莫斯科几十万民众的欢迎,随后苏联的中央主席团委员全体在克里姆林宫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表达对这位伊拉克新统治者的支持。
  “我和谢列平主席,柯西金部长会议主席相信,伊拉克一定会在侯赛因·阿尔拉迪同志的领导下,成为一个民主、富裕的伊拉克。苏联共产党以及苏联人民会成为伊拉克人民最好的朋友,以及坚实的后盾。”勃列日涅夫在欢迎侯赛因·阿尔拉迪的讲话中这么说道。
  侯赛因·阿尔拉迪对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十分感激,表示伊拉克将是苏联最为可靠的盟友,两国的关系是任何外力都不可能打散的,整个克里姆林宫掌声如潮,让侯赛因·阿尔拉迪十分激动,伊拉克共产党终于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这让他这个经过艰苦岁月的第一书记十分感怀。
  随后勃列日涅夫和侯赛因·阿尔拉迪代表苏联和伊拉克,两国两党签署了苏伊友好同盟条约,谢列平表示将帮助伊拉克进行法制建设,柯西金则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身份,签署了对伊拉克的援助计划,援建伊拉克的石油工业、以及水电、轻工业和畜牧业,涉及金额达十亿卢布,第二天真理报正式刊登文章,高度评价苏伊友好同盟条约,称这是苏联一个伟大的胜利,一个崭新的伊拉克从此出现在了中东。
  “这明明是我的胜利!梅夏采夫怎么不提我?”谢洛夫自我感觉良好的嘟哝着,一只手伸向旁边体会着柔软低声道,“老婆,起床了,起来尿尿。”
  “尿什么尿,我尿你嘴里,我要睡觉……”瓦莉娅一个翻身把丈夫手压在下面,闭着眼睛呐呐道,“这么喜欢摸,就别抽回去了。”
  “老婆,一会不过血了。”谢洛夫无奈的嘟哝,没有得到女人的回应。
第632章
边界演习
  鉴于某个不太令人愉快的历史事件在今年发生,所以克格勃目前的目的是弄清楚目前中国在两国边界地区的大体部队数量,但这不是通过派遣特工进行到,而是利用高空侦查或者间谍卫星,还有信息收集。这个年代的中国,在谢洛夫眼中不是一个特工可以随便去的地方,太危险了,而且民众的防范意识太强。
  贸然把克格勃训练的特工派到中国,那可真的是陷入人民战争的大海。不过目前看来,中苏边界地区的兵力和十年前增加了一点,摩擦也不是一点没有,但总体还是在平静的范围之内,一点也没有剑拔弩张的意思。
  “我虽然不相信中国有胆量进攻我们,但相关的准备还是要继续,这样,从临近土耳其的红旗边防军区开始,一直到远东红旗边防军区,相关十个红旗边防军区现在开始准备,在一个月后进行边界防卫演习,演习不需要国防部任何一直作战部队参与,而是全部使用我们自己的边防军,参演兵力就定在八万人左右。”谢洛夫把边防总局局长泽利亚诺夫上将找来,来商量这件事。
  “显示实力么?从高加索开始的话,到没有明显对着任何一个国家的意思,还不错。”泽利亚诺夫点了点头问道,“多大的强度?国防部刚在高加索演习完毕啊。”
  “有什么就用什么,我要给临近国家一个印象,那就是哪怕是边防军出动,也足够灭了他们。”谢洛夫背对着泽利亚诺夫,面对着世界地图边看边说道,“三千辆坦克,五百架武装直升机,三千门大炮,其他边防军下属的海军和空军力量、空降军编制我不太了解,就由你来决定。”
  边防军和苏联武装力量的编制体系不同,仔细查看苏联的资料。发现苏军的边防军竟然不是军队,属于准军事武装,也不隶属于国防部。而是隶属于另外的非军事部门。这个另外的非军事部门,其实就是情报部门克格勃。
  苏联的边防军独立性较强,有自己的三军,还有空降兵。苏联时期的边防军先后归内务部和克格勃管。冷战时期边防军和克格勃直属部队制服一致,标识不同。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边防军指挥官的帽子是绿的,克格勃其他的直属部队不是。
  当年捷尔仁斯基办的少年军校其实就是军事化管理的孤儿院和部分涵盖初高中教育的寄宿制学校,大部分毕业生都进入情治和边防军系统了,所以才有他是全苏联孤儿的无可替代的父亲,以及国境守备的唯一的家长。
  这种历史一直延续下来,现在克格勃还有从从孤儿院挑选健康儿童培养的传统,那么身为这一代苏联孤儿无可代替的父亲和国境守备的唯一家长,谢洛夫要看看自己的孩子们到底有多大的本事,要不是怕麻烦,他想把内务军也拉出来参加演习。
  事情就这么定下来,这也是考验一个克格勃边防军的作战能力,“时间就定在下个月,也就是三月份,假想敌呢?就是所有和苏联接壤的国家。”
  “也包括中国么?”泽利亚诺夫沉默了一下问道,他想知道自己的老大到底怎么想的。
  “包括所有国家,但在演习开始之前,通知一下对方,我们的态度没有变化。我要通过这次的演习防止一些事情,泽利亚诺夫同志,你要想一想,在我们进行这种规模演习的时候,和我们接壤的所有国家,都会提高警惕约束自己的武装力量。有时候显示一下我们的实力并不是坏事。”谢洛夫态度放缓和,他当时是想要和平的,但他也有立场,那就是苏联不能主动去求中国,因为这是双方国力的对比给出的答案。他如果屁颠屁颠跑过去主动让步,回来之后还指不定会出现什么事情。
  谢洛夫知道将要出事的那个岛,苏联的态度,简单来说就是苏联承认岛是中国的,但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让步,事实上如果不是苏联现在天天被骂,这个岛应该在五年前就还给中国了,此前并不是没有和平的努力。苏联边防军就一直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领土争端。还有1964年时,当时的边防军司令济里亚诺夫上将受命与中国就这些问题进行磋商。为完成这一使命,他又被赋予副部长的头衔。济里亚诺夫在一次磋商会上曾有勇气声明,有可能就一些岛屿做出让步,其中就包括达曼斯基岛。去年还说过通过对话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下个月一号的演习结束之后,以后对一些未解决岛屿的巡逻,一定要让武装直升机参加,防止出现摩擦和误判,还是出动一些空中的力量进行监视。不要怕麻烦,小心一点没有错,”泽利亚诺夫点点头然后问道,“主席,其实因为几个岛屿起摩擦并不合适,我们都知道那是中国的领土,既然迟早要还给他们,为什么不解决这个问题呢?”
  “你是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会在天天被骂的时候把岛屿移交过去?”谢洛夫苦笑的摇摇头道,“我们自称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坦克、火炮、核武器、战斗机都以万来计算,这种情况下主动把岛屿还给一个天天骂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他们平静下来,我们再谈这个问题,等他们不总是给我们找麻烦,就是还给他们的时间了。”
  所以谢洛夫肯定不能主动跑到中国说把岛还给你们,他只能选择另外一个办法,显示实力让对方克制一下,同时继续让泽利亚诺夫去谈判,岛屿是中国的,但是鉴于目前的情况,我们先定下一个时间表,在谈移交的问题。
  苏联很多人都知道帝俄时期和中国的条约,但知道归知道,苏联这么强大的军队不可能一仗不打,先把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领土丢了,尤其对方的国力比自己差了这么多。这可是连戈地图那种领导人都没有做到的壮举,就不要指望正常的苏联人会这么做了。谢洛夫一直在国防部贬低中国的军力,就是害怕那几个老元帅,把注意力放在东部边界上。他也一直在证明东部边界毫无威胁,这次演习也是给国防部看的。
  边防军的演习很快在中央主席团通过,时间就定在三月一日,从苏联和土耳其边界的高加索开始,一直到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涉及十个红旗边防军区的边界联合作战演习开始了,克格勃边防军出动三分之一的力量,人数一共八万多人,坦克三千多辆、火炮三千多门、在将近两万公里的边界线上,开始了这次演习。
  在演习开始之前,苏联已经通知了所有接壤国家,谢洛夫以克格勃主席的身份发表了讲话,强调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随后宣布演习开始,各大红旗边防军区作战部队紧急调动起来,开始按照演习计划歼灭入侵敌人,并且随时进行反攻的作战推演。
  苏联在东欧的所有部队都是一级战备部队,就是人员和装备都是齐装满员的。但那仅仅是在东欧,在其他方向,尤其是边防军这种三流部队,实际上人员缺失严重,但是坦克却没有缺多少,于是就出现了参演八万人,但是却云集了三千多辆坦克的不协调情况。不管是哪个国家来看,边防军配备的坦克都太多了,除了苏联人自己,没人认为这是正常的。
  演习一共进行了十四天,苏联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委员们给边防军人以很高评价,但也指出了许多不足,如,在冲突区域没有好的部队集群,边防军的坦克作战和部队侦察组织不力;没有夜间观察等。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加强边防的措施。
  国防部的作战会议上,国防部长安德烈·格列奇科元帅很高兴的道,“边防军证明了我们苏联武装力量的作战能力,可以对一些潜在敌人进行有利的恐吓,但是我们还是应该看到一些不足,边防军的这次演习强度上还有所欠缺,但是一些东西还是非常新颖的,比如电子作战的力度上,似乎比红军更加熟练。”
  那是当然的,有什么好东西,谢洛夫都会留着自己用,至少在国防部对电子管还比较抵触的情况下,边防军和内卫军早就把所有电子管设备都更换了。
  这次演习还动用了冰雹火箭炮,这种火箭炮是苏联研制的一种122毫米40管自行火箭炮。该炮1964年开始装备陆军炮兵部队。现摩托化步兵师和坦克师属炮兵团均编有一个БМ-21式火箭炮营,装备该炮24门。主要用来摧毁敌战术核武器,与敌炮兵作斗争,加强团炮兵群火力。它通常配置在已方前沿后2~6公里的范围内,压制纵深为14~18公里。
  “乌斯季诺夫同志还没有来?”这次的会议不同寻常,其实是和国防部沟通新一轮的武器研究和装备进程,换句话说,军备竞赛要提升强度了。
第633章
扩充军备
  刚刚结束的边界联合作战演习,成功的让谢洛夫再次刷了一层存在感,身为苏联最大的恶魔,最血腥的刽子手,最狡猾的敌人,最冷酷的恶棍。他再次登上了西方报纸的版面,每隔一段时间就成为这些报纸的救星,总政委同志表示还不错。
  在一片谴责中破坏和平的苏联强硬派代表,谢洛夫早就习惯了指责,毕竟爱好和平的勃列日涅夫已经在那了,自己的角色就必然是战争狂人谢洛夫。一些报纸还在好心提醒苏联人,和平来之不易,勃列日涅夫第一书记的努力不应该被谢洛夫破坏,甚至还在提醒勃列日涅夫,苏联中央主席团委员中年龄最小的这位非常危险,应该尽早除掉……
  对此勃列日涅夫第一书记微微一笑,表示一切尽在掌握中。谢洛夫之所以知道勃列日涅夫的反应,是因为早上已经接到了监控报告。不得不说贝利亚当年做了太多的准备,如果不是突然被干掉了,还真是很吓人,现在这些准备都被他这个现任的情报头子接收了。
  谢洛夫参加会议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国防委员,而乌斯季诺夫参加会议,则是因为他是主管军队建设的中央书记,苏联的军备体系和生产进度都在他的手里。
  两人听取完国防部的意见之后,会结合目前的苏联的经济规模,进行评估之后在来制定生产计划,趁着美军还在越南吃橡胶的时候,制定一个长期计划,争取利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任何方面都和美国维持均势。包括任何领域,苏联中央主席团对目前的态势还是很乐观的,认为追上美国的军力问题不大。
  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四分之三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三百二十万人,另外还部署了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中远程导弹,百分之七十的海军力量,百分之七十五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苏联的军事实力在勃列日涅夫时期明显加强。它的陆军一直非常强大。
  这种优势是在欧洲对抗的前线,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力量仍然不是美国的对手,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力量明显没有苏联占据的比重大,而且英法德这些国家自己的军事力量,本身就比苏联的盟国要强,苏联的东欧盟国军事力量都是苏联给撑起来的,这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否认,以他们自己的国力根本不会出现现在的军队规模。
  苏联空军是一支以争夺前缐制空权为主,苏联空军装备近万架各型飞机,全部由苏联航空工业部门提供,苏联航空工业拥有极高的科技水平,其规模居世界第二,由第二十四航空军、第四航空军、第四十六航空军、第三十六航空军、第三十航空军等五个航空军组成,除了装备有长、中程轰炸机之外,使航空军可独立战斗,苏联航空军的战略轰炸多用具有长程攻击性能的导弹取代炸弹。
  至于红海军是苏联和美国差距最大的地方,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暴露了自己的弱点。这以后,苏联大力扩建海军,建成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两年前的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去年驶入印度洋。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追赶步伐,而在冷战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的基洛夫级战略巡洋舰,已经通过了论证,只等乌斯季诺夫点头,便可以开工建造。
  “谢洛夫同志,听闻克格勃得到了一份情报,上面说美国可能会利用太空进行作战?”乌斯季诺夫刚刚到国防部,还没有说陆海空、战略火箭军的问题,直接闻到了太空领域。
  “嗯,有这份情报,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来讲,可能性不大。”谢洛夫干脆的承认了这份情报的存在,克格勃探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美国正在进行利用外层空间进行空间战的可能性研究。这是苏联第一次得到相关消息,为什么美国开始星球大战计划,苏联马上信心满满的接招,而且相信这不是一个骗局。
  就是因为苏联在六十年代末已经得到过这方面的消息,所以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一旦启动,早就在做相关研究的苏联迅速做出反应,马上接招开始红星大作战计划,后来八十年代苏联出现的一批怪物,比如巨型地效飞行器、暴风雪号、安225、能源号运载火箭,很多先期工作早就开始准备。
  “就算是可能性不大,这不耽误我们先研究研究,相关的技术储备还是要做的。我会和中央主席团进行申请,进行相关的拨款,相信谢洛夫同志也是支持的吧。”乌斯季诺夫不置可否的问道,对这件事显然是报以期待的。
  “研究是没问题的,我肯定会支持。”这种秘密研究,当然是要花钱的,但如果和星球大战计划出炉之后的花销相比,还是非常合算的。一些技术有充足的时间慢慢研究,和有时间压力在中央的催促中研究是两码事,后者的压力和资金都比前者要高得多。
  至于那个大忽悠里根,如果在这个时空还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谢洛夫准备迎战,在十年后和美国拼内力,看看到底是谁死。
  表达了感谢之后,乌斯季诺夫开始谈论正题,在国防部的老元帅们面前阐述苏联未来几年的军备计划,总体而言就是加强在欧洲的陆军优势,维持住空军的均势,把海上力量的劣势弥补,海军的短期目标是和美国海军形成均势。
  对于国防部的军人来讲,他们当然是欢迎的,对于任何扩充军备的计划他们都欢迎。还闲有些不够,这些经历过卫国战争的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就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永远不让自己的后代在艰苦条件下作战,所以苏联哪怕坦克多的用不了,放在那里也要继续生产。一个营的部队仓库里面放着四万把突击步枪,防止战争来临的时候来不及生产。
  “关于国内的军备提升强度,我是一点异议都没有的,不过我们追求的是整体的力量,我们苏联要和美国对抗,要和英国对抗、要和北约对抗、东亚还有日本、韩国、中东还有伊朗、难道这些国家都我们自己来搞定么?我们的祖国是不是有点太累了一些?”谢洛夫站起来道,“除了西欧之外,经济条件还不错,但铁定站在美国那边的国家还有这么几个,南非、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不得不说老牌帝国主义还是留下了丰厚的遗产,这几个国家要是动员调集力量站在美国那边,也是相当麻烦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那边,我准备扶持印尼作为对手,但是印尼目前的军力,没有什么优势。”
  “尤拉,有什么话就直说吧!”乌斯季诺夫心中一动,带着猜测的口吻问道,“你的意思是,对华约之外的盟国进行大规模武装?调动这些国家的力量,分散我们国家的压力?”
  “当然是这样,难道我们自己一个国家单挑全世界么?”谢洛夫一顿想到历史上苏联军方的狂傲态度,然后换了一个口气,“我当然是不怀疑你们有这么做的决心,但为什么我们国家要这么辛苦?我们打败了美国,好处都是我们自己一个国家的么?他们就不能出点力?这些盟国比如埃及、伊拉克、叙利亚,他们完全可以建立更大规模的军队。”
  “挖掘盟国的潜力?指的是苏丹、伊拉克那些国家?”乌斯季诺夫自语了一句道,“这倒不是不可行,毕竟这两个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
  “比如在中东,我们给叙利亚、伊拉克、埃及三个国家每个国家三四千辆坦克,会出现什么结果?一万辆坦克,到时候以色列就会和西欧一样,碰到一个比较难堪的局面,那就是他们出动所有的空军把所有库存的导弹都打出去,三国剩下的坦克仍然可以冲进以色列,反手间就摧毁这个美国在中东的代言人。”谢洛夫站起来张开双臂比划了一下道,“印尼周边环境需要一个强大的海军,我们可以帮助印尼建立这么一支海军,反正头疼的是美国人、澳大利亚人、反正不是我们,我个人的意思是,所有的盟国军备加在一起,有我们苏联的六成实力,就足够震慑住周围的骨架。”
  “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的军事同盟加在一起,如果我们有十万辆坦克,他们加起来就应该有六万辆,我们有十艘巡洋舰,他们同样应该有六艘。”乌斯季诺夫不得不说这种设想非常大胆,其实对于所有盟国,苏联都有一定的防备之心:“可是万一他们觉得不需要我们了,怎么办?南斯拉夫不就是这样么?”
  “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应该在我们的战略考量之内。我们对任何一块土地都感兴趣,如果我们抱着这个目的来和美国对抗,那依赖盟友就是早晚的事情,不是么?乌斯季诺夫同志,现在我们的盟国发展的速度都很快,不能所有责任都让我们自己来背负吧?”谢洛夫说完话便闭口不言,这个道理又不难懂,对方一定会明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9/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