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404

  视察完了钻石工厂,和第一总局局长订好了计划,谢洛夫便回到了莫斯科,马上就要过年了,这是他在苏联醒来的第十个年头。真快,转眼已经十年了。
  十年间,谢洛夫每天醒来其实做一件事,那就是清除敌人。直到在十几天前成了苏联的中央委员,算是对十年来他工作的一种褒奖。回到卢比杨卡还要把联盟监控系统的计划定下来,可能是因为对这个计划的支持,谢米恰斯内今年要的预算多了三亿卢布,用来进行科研力量的研究,可见对于国内的安全工作,中央主席团是非常重视的。
  “谢洛夫同志有什么意见么?”谢米恰斯内在会议上好像非常尊重自己副手的意见。
  “我没有意见,主席和同志们的看法已经很全面了!”谢洛夫表示自己没有补充的意思。
  那么,就下达文件开始吧,科研机构着重于研究如何降低成本,工厂则开始更新生产线准备进行批量生产,苏联比美国的效率快是正常的,如果连这种决断上的优势都失去了,也就离死不远了。
  “尤里,你已经是中央委员了,不要总是用警察的思维去想问题,你的提案被我发现了,也是我扣下来的,以后不要有类似的提案出现!”谢列平拿出了谢洛夫早先提交的计划,直接推到了谢洛夫的面前说道,“你的计划从书面上没有任何血腥的地方,但通过你的做事风格,我会看不出来你准备把同性恋变相流放么?”
  “没有,我只是选择让那些病人去古巴疗养,要知道加勒比海的风景是十分不错的,这对病人的身心有好处!”谢洛夫面不改色的否认道,完全属于面不改色心不跳的那种。
  “是不是在克格勃呆时间长了都会有你这种思维?”谢列平按灭了手中的烟头,带着审视的口气说道,“你的神色肯定不是在说谎,而是你认为那些同性恋是没用的!但你要知道,在宪法中他们都是苏联公民,是要收到保护的,你也算是个执法者,应该明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们国家是最早法律中对各种弱势群体中提出平等概念的,这点你应该比谁都明白……”
  “可是老大,医学界把同性恋视为一种病,也同样是我们国家的主流认识,你不觉得这和法律的规定不一致么?那我们在执法的过程中到底参考哪种标准?”谢洛夫也很为难地说道,“需要的时候就平等相待,不需要的时候就关进精神病院?”
  从宪法上说,苏联刚刚成立的时候颁布的各项法律,在那个时代绝对是超前的,就算是在现代也不落后,某些地方仍然是超前的,对很多弱势群体的保障比任何国家都要早。
  “尤里,你到底想要说什么?”谢列平深深地看了这位苏联最杰出的安全干部问道。
  “我想说什么?我在想到底是狠一点直接把同性恋驱出苏联,还是像是释放它们不闻不问,好像怎么抉择都不对。”谢洛夫捂着自己的额头说道,“真正坚定的同性恋者在这个群体中也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男人和女人都不忌讳的双性恋者,我害怕一旦放松监管,会起到一个非常恶劣的作用,无法对双性恋者进行校正……”
  最可怕就是放弃压制后,双性恋者的群体,风气一旦改变了,想要在校正回来可不容易。
  怎么办?就是谢列平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只能叹了一口气说道,“还是老办法,发现的要进行引导,没有发现的只要不在社会上造成影响,我们就当做不知道,人都是有理智存在的,只要社会影响不变,他们那些人不会主动暴漏在人们目光之下的!”
  “这个问题你以后不要碰了,还是让科学家和医学家去研究,你是克格勃,我真害怕有一天你会对苏联国内也采用在阿塞拜疆时候的办法!”谢列平很无奈地说道,“要知道当年贝利亚多么强大,他自己就是国家的领导人,下场不也是那样么。”
  这可能就是你和谢米恰斯内不敢轻举妄动的原因吧?谢洛夫不为所动的想到,要么直接认输要么就反抗,你们两个总是在反抗和认输的边缘挣扎,难怪最后落到那种下场。
  “都说穿越都福利,怎么不给我个黑科技之类的东西,把同性恋都只好呢?”这个群体到底怎么对付,到了今天谢洛夫都没有一个好办法。把鉴定出来的基佬全部撵出国家,似乎是有些太残忍,同理也不能对精神病人这么做,他在做总局局长时候的想法有些简单,真要连精神病都送到美国,苏联的国家形象说不定直接会落到谷底。
  新年之后的谢洛夫,抓紧时间把各种资料都看了一遍,包括涉及多个国家的情报网络建设,还有一些渗透的方案,过几天他要回到新德里和尼赫鲁谈论撤军的问题,让印度自己负责自己的国防,苏联不能总是做印度的保镖,同时也不能让美国这么做。反过来想想尼赫鲁其实也不愿意让两个军事强国的军队总是在自己的国家横行霸道。
  说到横行霸道?谢洛夫拿着一份印度方面的报告,总觉得上面写的情况似乎没这么简单。是不是策划出来的?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美国大兵的日常活动,总是在轻松之后管不住自己的裤裆。后世这种案件经常在日韩这些国家发生,其实在联邦德国可能也会经常发生,只不过上辈子谢洛夫距离欧洲太远,没有多少这方面的消息。不过按照美国军中女兵的遭遇,连自己国家的女兵都这个待遇,欧洲也绝对不会少。
  但最近六起在印度的案件,好像不是这么单纯,让伊塞莫特妮去询问了一下苏联驻印度大使馆,才知道至少在推波助澜这方面,苏联绝对从中有重大的作用。
  “从去年十二月到现在,印度的美国士兵出现伤人、强、奸案件十九起!”伊塞莫特妮回来之后一五一十的报告到,“其中最大一起是半个月前在加尔各答的案件最大,已经传遍了整个印度,引起了印度人民的巨大反感。”
  “受害女性四人?这个案子和我们有没有关系?”谢洛夫审阅完卷宗后问道。
  “是安东诺夫将军利用了一些手段策划的,具体过程要不要写一份报告?我们的处理意见是?”伊塞莫特妮抬头询问道。
  “干得漂亮,等着涨工资吧。”谢洛夫一点不避讳地说道,“制造的影响力越大越好……”
第405章
这很土耳其
  谢米恰斯内比谢洛夫早走一步前往法国,目的则是去巴黎和法国人沟通,看看是不是能不能把波兰在阿尔及利亚战争中被俘的顾问团军官要回来,这些人也不多,大概就是一百多人,波兰内务部部长科尔津斯基和谢米恰斯内一起去的。
  过两天谢洛夫去印度后,苏联国内的安全工作就会由第一副主席伊特瓦索夫来处理。
  “我们要向中央建议一下,一定要想办法建立粮食储备的标准,联盟的气候太不稳定了,今年大丰收明年就可能减产,我们还需要饲料粮供养庞大的畜牧业家畜,要是年年都没有积累的话,很容易会因为天气问题出现披露。”在克格勃总部的会议室当中,谢洛夫开始思考比较靠谱的提议,上一个提议已经被谢列平直接否了,现在他准备做一些真正的好事。刚当上中央委员总要弄个提议才行,通过不通过在另说。
  苏联的粮食进口量增长很快,有的年份高达几千万吨。苏联大量进口粮食的主要目的是:解决饲料用粮的严重不足,目前苏联全国每年需要口粮五千万吨,加上种子、工业等用粮总计不到一亿吨。尽管欠收,苏联近几年的粮产量仍在一点二亿吨左右。显然,这些粮食满足上述各项需求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苏联每年实际所需饲料用粮一点都不比人吃的少,因此,苏联进口的大部分粮食实际上是作饲料(玉米和豆类)用的。增加粮食储备,确保稳定供应苏联虽有耕地二点三亿公顷,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全国只有百分之一的耕地处于降雨量在七百毫米以上的地区,而六成以上的耕地则处于年降雨量在三百毫米以下的地区。周期性早灾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使粮食产量极不稳定。因此,如没有大量储备,这种情况是难于应付的。三、满足粮食出口和东部地区的需求苏联每年要对外出口部分粮食,而且有的出口对象国往往远离苏联产粮区;此外,苏联每年要从其欧洲部分的产量区向东部地区调运一千多万吨粮食。
  “如果我们联盟仅仅满足于让人民吃得饱,则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从粮食产量到储备体系都完全够用,但实际上如果需要粮食的地方都很多,酒精和畜牧业都需要粮食,尤其是根据这几年的报告,畜牧业的粮食缺口在逐渐上涨!”拿着笔的谢洛夫在报告上着重于粮食问题,对,又是粮食问题,总是这个问题。
  这份报告的用途,那就是苏联一定要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建立粮食储备体系,斯大林时期就下令组建储备委员会,几年内储备的战略物资是苏联走出二战困局的基本保证。即使在戈地图改革的最困难时期、在苏联陷入全面食品赤字的情况下,苏联仍没敢动用自己的战略储备。
  考虑到斯大林的战略物资储备是在三十年代开始的,其实就能想到那种储备体系其实有着非常严重的军事色彩,其实就是为了打仗用的。当时世界上只有苏联一个孤零零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了自己所有人都是敌人。这种环境下的储备和民用没什么关系,谢洛夫的提议是建立一个和苏联社会相关的粮食储备体系,简单来说是民用的。
  谢洛夫不敢打那些战略储备的主意,那些东西说实在的,只要战争没有来临,国防部死都不会同意有人去动用,所以那些属于应付战争的储备物资,基本上就是只进不出的状态。
  苏联国家物资储备库房像一个个小岛遍布在联盟的领土上,它们一般比较隐蔽,外人难以觉察。甚至有的库房在距离地表一百多米的地下洞穴里,那里所存储的物资足够一个中等城市的居民挨过核冬天。
  至于苏联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储备基地,不是军用的那种,完全可以说是弱的可怜。谢洛夫不知道前世看见一则报道是不是真的,说苏联解体的时候莫斯科的粮食供应已经只够吃两三天的地步,可能不会这么弱,但估计也不会强多少。
  十年来谢洛夫被纠正最大的地方,就是苏联的农业,一直他都认为苏联的农业很弱,现在看来是一个误区,他的思维从苏联农业很弱到其实也不是很弱,在到了已经很不错了的观念,完全是认知的层次在循序渐进。因为他现在知道的情况越来越多,知道了苏联的粮食都用在了什么方面。
  为了完善自己的报告,谢洛夫离开了莫斯科前往图拉,进入一个建在图拉州一个曾出产石膏的山地里的储备库进行调查,这是适合保存战略物资的地方。储备库的入口位于非常平整的田地里,布满带刺的电网的混凝土围墙遮挡着人们好奇的目光。进入储备库的唯一手段是进入军用通道,一分钟左右就能到达仓库。所有进入仓库的人要通过严格的登记程序,并穿戴专用的衣服、头盔。几分钟后,电梯到了距地表一百多米的地下,这是苏联国家储备库中的一个分库。
  这个储备库的负责人是瓦西里上校,瓦西里这个名字在苏联是个常用名,储备库看起来很普通,但从维持人生存的角度来说,这些储备却远比那些宝物更有价值,而且存储数量之大是藏宝洞无法比拟的。这些储备洞穴宽十米,高十一米,差不多有一公里长。在一个存储白糖的洞穴中,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一眼望不到边的白糖袋子的堆垛。隔壁的洞穴里则是一箱箱肉罐头和鱼罐头垒起的看不到头的长墙。这样的存储食品的洞穴在这个分库有几十个。每个洞穴有自己的代号,分别存储不同的物资。
  “谢洛夫将军,你们安全干部是过来调查我们图拉储备所的么?放心,这些罐头、白糖和粮食都很安全,地下通道都有红军士兵把守,不会出现问题。”瓦西里上校一边介绍这里的情况,一边用言语试探着谢洛夫。
  “我是在考察储备库的建设方式,看看有没有什么借鉴的地方!”谢洛夫可不是来找红军麻烦的,要是让国防部那群老头子知道他在打着储备库的主意,估计会掐死他。只有经过卫国战争时期艰难的人才知道,粮食问题是个多么严重的问题。
  谢洛夫也知道这个问题,才准备在苏丹和印度对苏联观感都不错的时候提议强化民用的粮食储备,至于打这些在地下兴建的战略储备库主意,他并没有这个胆量。
  “我们的粮食有问题么?似乎不会出现供应困难吧!”瓦西里上校陪着谢洛夫来回走动,有时候还走到旁边的墙壁上用电话指导各个洞穴的看守,让谢洛夫好好参观。
  这个墙壁上的电话很别致啊?很有苏维埃的风范,因为电话是直接被镶在水泥墙上的,看起来像是水泥没干的时候,直接把电话按在上面,水泥凝固就变成一体的了。
  “一头牛、一头猪甚至是一只羊,每天吃掉的食物重量也比我们人吃的要多,以我们的人口只考虑怎么吃饭的话,其实五六千万吨粮食足够联盟的人吃饭了,但我们吃不吃牛肉?猪肉呢?那些家畜也要吃饲料啊,现在联盟的畜牧业消耗的粮食已经把人口消耗的粮食快持平了,以现在的增长速度,没几年我们的粮食大部分都要给家畜了!”等到瓦西里上校接完电话回来,谢洛夫看着整整一个库房的面粉说道,“民用储备体系和你们的战略储备差远了,我知道国防部不会同意在困难时期动用这些救命的储备,所以才想要强化一下民用储备体系,这次过来是看看你们的储备库是怎么修建的,然后我们就开始要在地上修建粮食储备基地了……”
  图拉之行把参观的储备库的经历也写在报告当中,这种预测当时是有道理的,人自然不可能看见未来,但未来的一些趋势却可以看到,苏联的畜牧业在一直发展,粮食肯定会消耗的越来越大,苏联缺乏人类的粮食么?缺,但没有这么大,最大的缺口是饲料粮,所以在冷战时期苏联一边风风火火的大肆进口粮食,一边没事还在给第三世界国家粮食支援,因为苏联不缺乏人吃的粮食,但还没奢侈到用面粉喂牲口。
  再把这次的报告交到中央主席团,谢洛夫开始准备去印度,以他上辈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常识和人生经历,对吃的东西有些基本的认识,一年三季的粮食虽然产量很高,但口味一般都不怎么样,只能说能吃,但绝对称不上好吃。相反一年一季的气候下产量虽然一般,但种出来的作物口感都很好。从气候上讲,印度属于前者,苏联属于后者。
  “将军,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做出决议,驱赶希腊裔出国,人数一共一万八千人!”谢洛夫刚回到莫斯科,卢卡妮立刻把这个消息说出来。
  “可以啊,这很土耳其,不知道希腊和塞浦路斯是什么反应?”对于谢洛夫来讲,这可真是个好消息,不过苏联此时不适合表态,因为美国的核导弹还没走。
第406章
苏维埃格勒
  关于一九六三年年初土耳其驱逐希腊裔最后一批移民的事件,在冷战中其实并不是大事,因为当时美国和苏联刚刚在古巴导弹危机当中结束对峙,两国需要处理的问题还相当多,再者一万多的人口在处理上没有这么明显,类似于苏联这种人口超过亿的大国,在数字上其实并没有这么敏感,种种原因的驱使之下让土耳其糊弄过去。
  苏联因为战略目标很多,而且还因为刚刚古巴导弹危机之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调整,加上古巴导弹危机之中的得失问题,国内还需要进行讨论,所以没有注意到这次土耳其驱逐希腊人口的事情,但这对于希腊和塞浦路斯来讲,却是一个在明显不过的信号,要知道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敌对姿态,希腊和塞浦路斯最大的敌人就是土耳其,不可能对这种情况视而不见。
  “没有矛盾都可以制造矛盾,更何况土耳其本身的矛盾多的数不胜数?”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问题,很多问题不是苏联独有的,不同的地方在于世界上只有美国可以利用苏联的问题做文章,而苏联几乎可以插手所有的问题,这也包括美国,这其中的区别在于国家实力的差距,当然也有苏联的地理优势,土耳其和苏联可是邻国。唯一的阻碍就是美国还没有从土耳其撤走的导弹。
  和历史不同的是,本历史中的古巴导弹危机虽然让苏联有些遗憾,但没有输的难看,苏联得到了美国在关塔那摩的退让,无论从面子上和里子上都没有吃亏,无非就是美国发挥除了自己舆论上的优势,掩盖了美国自己的退让而已。
  “将军,中央主席团召见,让你去克里姆林宫!”时间不长,伊塞莫特妮进入谢洛夫的办公室,身为机要秘书的她把在克里姆林宫的电话传达过来。
  “预料之中!”很早之前谢洛夫就曾经提醒过苏联中央主席团注意一下土耳其的问题,所以今天中央主席团的大佬们迅速反应其实并不意外。
  在克里姆林宫当中,苏联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们济济一堂,赫鲁晓夫当然在内,其他包括二号人物科兹洛夫、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米高扬、苏斯洛夫都济济一堂。
  “尤里,你是情报主管,相信你也知道我们为什么找你过来了,长话短说,土耳其的事情你是怎么看的?”谢洛夫刚刚进来,最高苏维埃主席勃列日涅夫直接开门见山的问道。
  “一个国家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出现战略误判的情况非常正常,我们和美国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种情况,更何况民粹力量一直都没有被消灭干净的土耳其呢?”谢洛夫此时又漏出了自己的迷之自信道,“我说过了,土耳其迟早会自己漏出破绽的,只不过现在美国的导弹还没有撤退,土耳其作死作的太早了……”
  两年前,塞浦路斯宣布成立共和国,组成两族联合政府,然而两族矛盾却有增无减。此时土耳其政府突然宣布驱逐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万八千名希腊族人,并将他们的财产没收。这一消息立即刺激了塞浦路斯的希腊族人,不满情绪蔓延开来,希腊族人认为他们不仅在土耳其备受压制,在塞浦路斯国内也到处迁就土耳其族人,让他们占有超出人口比例的政府重要职位。不久,两族因制宪问题发生冲突,根据土耳其情报部门的秘密指示,塞浦路斯土族议员否决所有预算和立法议案,政府陷入瘫痪。希腊族人火冒三丈,他们通过中央政府,解除所有土族部长职务,土族公务员也大多被停职审查。土族为此提出强烈抗议,土耳其政府则声称希腊是这场纷争的幕后黑手。
  “关于这次土耳其驱逐希腊人,首先被刺痛的是塞浦路斯的希腊人,让我来简单说明和分析一下这件事情有可能造成的后果吧!因为美国的导弹会在上半年撤离,所以这次事端我们暂时利用不上,但这只是个开头,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发展的方向,这不会简简单单的就完事了!”谢洛夫很明确地说道,“这件事情最为不满的就是希腊,这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地方!”
  “这种论调从何谈起呢?”科兹洛夫用审视的目光对着谢洛夫询问道。
  “美国人同时把土耳其和希腊拉近了北约,看似完全封锁了我们进入地中海的线路,但就以土耳其和希腊的关系而言,并不是完全没有渗透的机会,如果一个希腊不够,再加上库尔德人,如果还是不够,还有叙利亚,但这其中有一个前提!”谢洛夫说出自己的设想后,忽然停住了,“那就是未来几年中我们需要一个类似于朝鲜战争的战场牵扯美国人的注意力,只要美国的一部分力量被钳制住,我就可以开始制定关于如何打通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
  “似乎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你有多大的把握?”波德戈尔内忽然出口询问道。
  “没有把握,最有把握的事情就是什么都不做,当做什么都没有看见!”谢洛夫嘴角扯了一个尴尬的笑容道,“任何计划有成功可能也有失败的可能,这要随着事情的发展在不断的修正,在计划没有开始之前,我作为一个安全干部不能给予任何保证,安全干部要着重于安全第一……”
  “尤拉,我们都知道你是我们联盟最为敏锐的安全干部,既然你已经发现了这种可乘之机,先说一下设想,这样,我说的更加直白一点!假如你成功了,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勃列日涅夫双手握在一起顶住了自己的下巴问道,“是能达到莫洛托夫新约的标准么?”
  莫洛托夫新约是指二战临近结束之后苏联在近东地区的努力,苏联照会土耳其,单方面宣布废除二五年订立的《苏土中立和互不侵犯条约》。此举引起土耳其政府的极大惊慌,经商讨后即于四五年四月对苏复照,表示愿意认真研究对苏签订一项新约。
  然而,六月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召见土驻苏大使夏帕尔时,提出了苏联方面签订新约的4项条件:(一)把土耳其东部卡尔斯、阿尔达汉地区交还苏联;(二)允许苏联参加对海峡地区的监管,苏联在海峡地区拥有建立海军基地的权利;(三)修改《蒙特勒海峡公约》;(四)土耳其应调整与保加利亚的边界。
  以上几个条件,其中涉及到苏联本身的是西亚美尼亚地区的问题,可以视为斯大林试图纠正西亚美尼亚一战时候的错误,但斯大林并没有达成自己的目的。
  至于监管海峡与在海峡建立海军基地的要求则更侵犯了土耳其的切身利益,土政府断然拒绝了苏方的要求,此后双方均开动宣传机器,相互进行攻击。苏联直接支持土耳其境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分子进行反政府的活动,而土耳其方面则由传统上的恐俄情绪转为激烈的反苏情绪,两国关系日趋恶化。美英在此关键时刻也不再保持沉默,尽管在战争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曾向斯大林表示过,苏联要求拥有地中海通道是合乎情理的。但到战争临近结束时,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美英已决定不让苏联染指地中海区域。
  勃列日涅夫的意思自然是询问谢洛夫,是不是准备利用希腊和土耳其在北约内部的矛盾,在完成莫洛托夫的设想同时,把手伸到北约内部当中去。
  “不,我要拆了土耳其这个国家,库尔德人需要独立,希腊和叙利亚顺便可以解决自己的领导纠纷,至于达达尼尔海峡的问题。我不认识什么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这个名字也不是适合我们苏联,一个新的名字更加适合这个欧亚明珠,那就是苏维埃格勒!”谢洛夫一点没有隐瞒自己的意见道,“我的经验来源于中国和印度的边界战争,在印度的时间中我已经收集了尽可能多的资料,作为这次战争的参考文件,既然中国可以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中占领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理由条件比世界屋脊好太多的亚美尼亚方向,更加强大的苏联红军会做不到这一点!”
  哗!赫鲁晓夫、科兹洛夫等一些中央主席团委员都猛然站起来,目光灼灼的看着谢洛夫,所有人的胸口都起伏不定,君士坦丁堡是什么地方?那里是俄罗斯人心中最为重要的地方,抛开宗教因素不说,现在对于苏联人来讲,那也是文化的来源地。
  更何况君士坦丁堡的战略位置是那么的重要,所以就算是苏联第一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也不可避免的总是下意识把目光放在君士坦丁堡。好半天赫鲁晓夫才说道,“很大胆的计划,如此冒险又如此的让人心潮澎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