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404

  “我先说一下阿富汗的情况,在阿富汗的几天当中,我见到了两个世界,一方面是由阿富汗城市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环境和我们苏联差不多。另外一个是乡村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占据了阿富汗八成多的人口,宗教气氛浓厚!不过目前的局势还算平稳,万一到了事情不可控制的时候,我的建议是这样的”谢洛夫指着自己挂上的阿富汗地图道,“第一在北方靠近联盟边境的地方,扶持乌兹别克人作为一层防护栏,对于其他阿富汗人则采取分化的态度,保证城市的稳定,重点打击农村。但在动手之前一定要进行最少一年的准备,利用市场把阿富汗的粮食抽空,人为制造饥荒,甚至派出空军把阿富汗的农业摧毁。”
  “是不是太极端了?阿富汗的情况应该在还可控制内,达乌德亲王不是和我们的关系很好么?”赫鲁晓夫听了半天问道,“只要阿富汗稳定,根本不用考虑这件事……”
  “我说的是最坏的结果,第一书记!还有就是达乌德亲王的事情,根据我掌握的情况,似乎目前达乌德亲王的日子并不好过,国王对这位首相亲王心有疑虑,我估计达乌德亲王很可能会失势!”虽然从字面上理解是在预估,但从口气上谢洛夫是用肯定的口气说出来的。
  “好了,这个问题我们先不谈,尤里,谈谈你对印度的看法吧!”赫鲁晓夫摆摆手,比起本身不大,而且目前还算稳定的阿富汗,他更想要知道印度这个国家的真实情况。在和中国的关系冷淡下来之后,他希望可以拉住印度。
  “我在印度也不是没有收获,还见到了印度国防部长梅农、以及印度陆军的二号人物考尔中将,不过给我的观感并不好!”谢洛夫微微的摇摇头道,“目前印度政府处在一种非常诡异的气氛当中,整个国家有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印度陆军的前进政策就是在这种诡异的气氛中制定并且实行的,这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前进政策?这是什么东西!”勃列日涅夫眉头一皱插话道,“是经济政策还是国际政治的政策,印度人不是自称第三世界的领袖么?”
  “是军事政策,这个政策的目标就是北方的中国!”谢洛夫特别在军事政策上强调道。
  “尼赫鲁要和中国宣战?看来他认为在地理条件上,印度占了很大的便宜,不过这并没有错,印度的后勤压力小得多!”科兹洛夫点点头说道,他和苏联国内众多军工企业的关系都很好,对于军事方面的事情了解的很深。
  “第二书记,其实你的判断是错误的!”谢洛夫不好意思的提醒道,“事实上,从我看到的情况来讲,尼赫鲁以及国防部长梅农,都没有准备和中国打仗。他们认为中国会把那片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让给印度,至于印度本土派的代表人物考尔中将,他则认为只要美国和苏联在这件事情上不持立场,印度完全可以击败中国。”
  科兹洛夫一阵剧烈的咳嗽,一直冰冷的脸色出现一丝别的表情,边咳嗽边问道,“你说尼赫鲁认为,中国会把和印度争议的这么大一块领土送给印度?”看见谢洛夫一点不开玩笑的样子,停止咳嗽的科兹洛夫看了一眼左右,干笑道,“英国人教育出来的领袖就是这么有绅士风度,到了现在还准备和平解决问题,但是采取的却是进攻性的方案……”
  赫鲁晓夫他们这批领导干部,都是经历过卫国战争的时代,水平怎么样先不说,但都不是绝对意义上的门外汉,印度的这种盲目乐观的精神和军方前进政策的实行完全是脱节,这点中央主席团任何一个人都能看得明白。
  “也就是说,印度政府把取得争议领土的希望放在了中国退让上?”赫鲁晓夫搞明白了这件事情不知道该如何评价尼赫鲁,印度陆军摆出了一副前进政策的样子,让其他国家来看还以为是已经准备好了战争,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尤里,你刚从印度回来,说说你看到的东西吧,毕竟你才是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谢列平此时插言道“以你看到的情况来说,印度军队打得赢么?”
  “如果战争爆发,只要中国做好了战争准备,印度必然将迎来一场雪崩一样的失败!这点我可以保证。”谢洛夫斩钉截铁的强调道,“只要人数超过一万人,印度陆军就没可能赢!”
  这句论断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感惊讶,他们已经知道自己这位内卫军司令看不上印度,却没想到这么看不上,印度和中国都是人数几亿的大国,结果谢洛夫竟然说只要中国人超过一万,印度人就不可能赢。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XX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抄过来借用一下有什么关系,大家都是中国人,相信没人会找谢洛夫收取专利费。为了让这些领导人更深入的了解,谢洛夫把目前印度国内本土派军官和英派传统军官的争执说了出来。
  这个消息瞬间让在座的领导人更加不能理解,印度陆军竟然还在清洗中就准备主动出击执行前进政策,这是何等的自信,难道尼赫鲁自认为比斯大林还厉害么?完全了解了目前印度国内的状况,赫鲁晓夫问道,“尤里,这么说来,只要中国不忍耐了,战争一定会以印度的雪崩作为结束么?”
  “这对我们是一件好事,可以把中国的目光吸引到南方去,相信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找我们的麻烦了,有中国这样的邻居也满苦恼的,打起来得不偿失,还总是说我们路线不对,最好就是眼不见心不烦,让他们自己去折腾。如果美国人找麻烦,直接让他们去找中国好了!”谢洛夫双手一推无所谓地说道。
  “不,中国在闹腾也是我们阵营内部的矛盾,到时候我们必须要站在中国一边!不然其他兄弟国家怎么看?”苏斯洛夫看了赫鲁晓夫一眼,脸色不变的强调道。
  “苏斯洛夫书记,我们将站在胜利者的一边!”科兹洛夫在一边补充道。
第326章
负责人谢洛夫
  苏斯洛夫的意思很明显,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一旦战争爆发站在中国一边是必须的,科兹洛夫的说法虽然不这么明显,但知道了真实情况后的苏联领导层,这种意见不过是站在中国一边比较婉转的想法。
  赫鲁晓夫陷入了很麻烦的境地当中,苏修这个词汇已经出现在了中国的报纸上,这种情况下让赫鲁晓夫站在中国的一边,他是万分的不情愿,在他和美国搞缓和的时候,中国不断怂恿他和美国人全面核战争,到了现在他都搞不懂东方同志的意思,为什么要摆出一副好战的架势?
  “尤里,你是我们苏维埃最为年轻的情报专家,一直以来我都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好战?还有他们当着日本代表团的面骂我们苏修,这些问题不搞明白,我们不能对中国表示支持,我们不能亲手培养起来一个敌人!”现在的赫鲁晓夫已经和刚刚上台的时候不一样了,那个时候他真的以为中苏友谊牢不可破,而现在的情况表明,他当时的想法是多么天真,就算是傻瓜都看出来其中越来越大的离心力。按照谢洛夫的话来说,就连印度人都看出来了。
  这真是个好问题,这让谢洛夫怎么回答?难道让他说核大战的言论只是糊弄糊弄你,从苏联手中骗工业援助?那赫鲁晓夫不气炸了?就算是专家都已经回国,项目都已经接近完成,要是谢洛夫把这个年代中国领导的想法说出来,天知道感觉到羞辱的赫鲁晓夫会干什么,所以这件事情不能说,至少不能直说。
  “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斯大林总书记建国时期的想法,可以用来解释东方同志的想法!”谢洛夫随意的说了一句话,是关于帝国主义论述的简短总结,然后说道,“各位中央主席团的同志可以把名字换一下,想想这些话斯大林同志有没有说过……”
  当然是有了,刚刚建国面对的困境很多都是一样的,国家百废待兴,周围强敌环嗣,没多长时间就碰到了联军打上家门口,这种情况下说出来的话不一样才怪呢。
  “现在我们就能解释目前中国的情况了,当然目前的局势并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谢洛夫抽空有换上了世界地图,指着欧亚大陆的形势分析道,“至少美国人知道,苏联并不是最为好战的国家,中国可以把我们苏联推到前面档抢,其实在某些地方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同样这么做,地点就在东南亚地区!包括、越南、印尼、泰国等一批东南亚共产党的势力,最为有可能成功的两个国家,首先是越南,其次是印尼,目前亚洲的形势对于我们来讲总体上处在有利的局面,把握非常之高……”
  “尤拉,你有没有考虑过,东南亚距离中国非常近,而距离苏联则很远,我们给中国鼓劲,会不会增加对方是实力,更加助涨对方骂我们的底气!”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关键点,有一个中国就很头疼了,万一在给地方加上几个盟友,苏联人在睡觉的时候都能听到对苏修的批判。
  “勃列日涅夫主席,你的担心非常有道理,这个问题我考虑过,最终的结论是不会!”谢洛夫微微一笑道,“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国旁边的小国人民,天然上就会在心中对旁边的大家伙心里忌惮,这点我不会粉饰太平,就连东欧的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波兰在内的大部分国家,他们国家人民的心中也有这种想法,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这是因为我们在有当地驻军的同时,还有压倒性的实力震慑住这种反抗,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自己不撤军,其实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听见谢洛夫的话,科兹洛夫、苏斯洛夫和勃列日涅夫都纷纷点头,显然很同意这其中的论断,谢洛夫接着说道,“我们的驻军权利是建立在二战胜利的基础之上,现在则没有机会让中国也有这种契机,东南亚的华侨是当地共产党的基础力量,但要真的让一个国家变成我们的盟国,成为我们的一员,是必须要本土化的。到时候嘛,考虑到目前我们东方同志的经济水平,相信为了国家的整体考虑,那些国家的领导人会明白应该和谁做朋友……”
  “国力碾压,这种论点完全可以接受!”勃列日涅夫冷淡的点点头,表达自己的赞同意见,勃列日涅夫没有赫鲁晓夫那样空谈理想的热情,有条件的话他很喜欢这种直接的手段。
  勃列日涅夫一直相信,如果自己是第一书记,和中国的关系根本不会演变成这样,首先工业援助他就根本不会同意,至少不会同意这么多。第二他和赫鲁晓夫不同,根本对辩论一点兴趣都没有,从历史上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明白,刚开始勃列日涅夫还想把中国拉回来,耐着性子在头两年和中国辩论辩论,后来就像是谢洛夫说的那样,直接把中国给屏蔽了,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只要你高兴就好。
  他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实际到了后来直接对自己的部下说共产主义只是糊弄老百姓的话,但虽然从个人的角度上勃列日涅夫不相信共产主义,但他对资本主义一样没有好感。简单来说,勃列日涅夫并不看重什么主义,只要有用,勃列日涅夫可以把它变成共产主义,哪怕那本来是资本主义的东西。
  从个人的认识上,谢洛夫的分析简直就是为勃列日涅夫量身打造的,什么主义,不用主义就不能取得苏联的利益了么?这段话说出之后,勃列日涅夫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赞成态度。
  “从尤拉的请报上,印度政府的水平差的可以,简直可以用低能来形容!”一直没有说话的谢列平建议道,“我们的支持也要看对方自己本身的实力,而现在印度的政策前后脱节,政府方面把希望寄托在中国让步的希望上,军方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执行前进政策,更要命的是英派军官和本土派军官还在斗争,这完全就是在找死……”
  “印度不值得我们的帮助,太弱了!”苏斯洛夫脸色不变的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就像是我说的,我们要站在胜利者的一边,只要准备好两份声明就行了,谁赢了我们就选择对应那个国家的声明念出来!”科兹洛夫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意见。
  “同志们,让我想一想!”赫鲁晓夫无奈的出声道,和中国关系的前车之鉴已经让赫鲁晓夫有了一种不信任的感觉,任何问题一旦涉及到了中国,赫鲁晓夫总是觉得其中必有阴谋,这是被几次三番的糊弄教育到了。
  “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尤里?”赫鲁晓夫转而问道,“我们和两国的关系都还不错……”
  “中国和印度的战争就是我们最大的好处,有矛盾才有我们插手的空间!”谢洛夫踌躇满志的道,“中印之间铁板一块,难道不是一件令人担心的事情么?”
  这话让科兹洛夫和勃列日涅夫同时发出会心的笑容,谢列平面色如常没有表达意见,但其实心中认可谢洛夫的判断,米高扬以及苏斯洛夫倒是没有表示,最后赫鲁晓夫拍板道,“尤里,你给我盯着两个国家的动静,其中的情报收集以及其中的工作由你付总则……”
  “我愿意接受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这个任务交到谢洛夫这个资深共谍的手中,简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伸手对着在座中央主席团的成员们敬了一个军礼道。
  “尤里,有没有信心办好这件事情?”苏斯洛夫开口问道。
  “国家不会白白让我肩负希望!”谢洛夫一语双关的回答道,“我觉得一次负责关于两个大国之间的调控,只是一想都觉得有些兴奋……”
  关于中印关系的调查和监控,就这么交到了谢洛夫的手中,这就是说他有了可以在这件事上直接对中央主席团负责的权利,对于印度来讲,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如果非要给美国选择几个盟友、他一直都希望印度、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和美国结成牢不可破的联盟。对了,对方阵营的国家最好都是南越那种。
  “尤里,晚上去我家一趟,我已经把沃洛佳叫来了!你们两个可以谈谈!”等到这次报告完毕后,谢列平找了一个机会拦住了准备离开的谢洛夫说说道。
  “沃洛佳?知道了,晚上我会去!”应该是谢列平发觉了谢米恰斯内和谢洛夫之间的隔阂,准备找个机会开诚布公的谈谈。
  人还是那些人、目前已经在石油工业部完全站稳脚跟的季库诺夫、塔斯社的戈留诺夫、广播电台的梅夏采夫、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叶戈雷切夫、剩下就是克格勃的一二把手,谢米恰斯内和谢洛夫。谢列平对这件事情是非常尽心的,克格勃的重要程度不同于一般部门。
第327章
苏联钻
  谢列平也知道,问题出在早先的考虑上,他知道谢洛夫远远比谢米恰斯内更加适合掌控克格勃这个强力部门,但因为年龄问题要等待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里谢列平又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不熟悉的人掌控克格勃,这会增加很多变数。于是把自己非常信任的谢米恰斯内推荐给了赫鲁晓夫。
  于是到了今天所有的不协调都是因为这件事情而起,谢米恰斯内刚到了克格勃,就感受到了不适应,所有部门的人都早已经被安排好,各大总局的一把手都以谢洛夫马首是瞻,仿佛他这个克格勃主席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关键谢米恰斯内原来是谢洛夫毫无争议的上司,时隔数年现在这种情况难免有些心里不是滋味。
  这次谢列平把自己的朋友们召集到了家中,就是促成两人的合作,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上。至于打压一下谢洛夫,他倒是没想过,首先谢洛夫同样是自己一手提拔的朋友,和谢米恰斯内、叶戈雷切夫这些人没什么不同,再者刚刚完成印度之行的谢洛夫,用五十五吨黄金敲开了所有中央主席团成员的心扉,用黄金刷出来的存在感,短时间内是不会变色的。
  “你们有些太过于小题大做了,我和沃洛佳没有任何不和的地方,工作上有些矛盾是正常的,我们毕竟不都是一个思维在做事。”谢洛夫轻描淡写的解释道,“我之所以阻止在边界的行动,是因为克格勃的情报网络组成的并不容易,那是我们几十年的工作才完成的,完全不值得因为几万边民就放弃,这就是我的看法……”
  站在克格勃的角度上来看完全没有问题,这个解释就连谢列平也点头认可。从这点上来说,谢列平也认为谢米恰斯内的计划有些欠考虑。本来就是这样,几万劳动力完全不值得采取这种计划,就算是成功也是双输的结果,克格勃把自己的情报网络废弃了,还招致中国的记恨,这是何必的,收益完全比不上付出。
  “那个计划确实有些欠考虑!”谢米恰斯内对这件事也不愿意多说,评估之后,几乎所有克格勃主席团的成员都认为莫名其妙,就连他现在都认为那个计划过于异想天开,他现在连提都不想提。
  “既然是工作上的事情,大家都是朋友,彼此心中就不要当回事了!我们都是年轻人,未来有更加远大的目标,因为这种小事起矛盾本身就不值得!”谢列平摆摆手总结道,“尤拉在国家安全上面的工作,几乎是被所有中央主席团成员公认的,第一书记也非常信任他!克格勃只是在过程,要知道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经过不同部门的历练!”
  至少在现在,谢列平有充足的威望和时间,压住自己团体的不和因素。一个团体内部有矛盾也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人人和睦铁板一块才不正常。就连勃列日涅夫的团体中,基里连科和契尔年科两个人关系也不怎么样。但在大方向上一样以勃列日涅夫马首是瞻,像是经常在一起的干部,身上早已经打上了团体的烙印,这是改变不了的。
  “干杯,季库诺夫因为发现第三巴库被授予列宁勋章,这是一件好事!”谢列平举杯祝贺道,“还有尤拉,成了我们团体中第一个苏联英雄,大家举杯,今天为我们的朋友庆贺……”
  “干杯!”叶戈雷切夫、戈留诺夫、梅夏采夫和谢米恰斯内纷纷举杯,谢洛夫和季库诺夫含笑点头,把杯中的伏特加一饮而尽。
  现在谢列平的团体很多人都已经成了身份不低的干部,除非大家都有空闲的时间,否则不会贪杯,时间不长就吃完饭,各自寻找话题进入到先闲聊阶段。
  “最近我都在盯着印度方面的情况,一回国觉得浑身都不舒服!”谢洛夫打着饱嗝对旁边的谢米恰斯内道,“可惜今年的休假已经用完了,不然我真的很出去转一转……”
  “还没有转够?你一次就出去了两个月!”谢米恰斯内心不在焉的回答道,他心中有一种挫败感,自己明明这么努力的工作,而谢洛夫出国转了两个月回来就成了苏联英雄,难道自己那里做的比他差么?谢米恰斯内不知道黄金的事情,这件事情知道的人仅限于中央主席团的成员加上谢列平,而谢列平没有告诉他……
  “地球这么大,我当然没有转够……”谢洛夫很肯定地说道,“瓦莉娅经常跟我说,一定要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不然等老了就没有力气了……”
  你可真听话!对于谢洛夫的话,谢米恰斯内根本不想评论,这么把女人话当回事的人,他还是第一次见到,看来叶卡捷琳娜三世这个称呼,不应该给福尔采娃,应该给瓦莉娅才对。
  经过谢列平的调解,短时间内谢米恰斯内应该会压住心中的怪异情绪,不过谢洛夫清楚的感受到了一股矛盾的心里在酝酿,看来以后还会有故事发生。但他并不惧怕,除了年龄之外,他不认为自己有比谢米恰斯内差的地方,从领导的信任到同事的关系,他都比谢米恰斯内要强,苏联最高领导是谁?是赫鲁晓夫、克格勃各大总局是谁组织起来的,大部分干部是谁提拔的?是他谢洛夫,真要斗起来,谢米恰斯内只会自取其辱。比年龄、比军衔、比功劳他都不怕。谢米恰斯内只要稍微漏出来敌意,同在卢比杨卡办公的谢洛夫马上就会知道。
  晚上季库诺夫和谢米恰斯内一起离开了谢列平的家,坐在同一辆车中的季库诺夫坐在副驾驶的位子上,随着第三巴库发现的储量越来越多,作为领导勘探小组的副部长,他也得到了中央主席团的赞许,此时的季库诺夫心情相当不错,看着开车有些沉默的谢米恰斯内开口道,“沃洛佳,尤拉在安全工作上的态度,是很难被别人所影响的,你不要想多了……”
  “我没有多想,大家都在一个部门工作,有摩擦很正常!”谢米恰斯内目视前方回答道。
  看见谢米恰斯内的态度,季库诺夫就知道他没有把自己的话听进去,别忘了他原来也是内务部的副部长,他在强力部门开始工作的时间,其实远远比谢米恰斯内和谢洛夫要早。
  谢洛夫在克格勃的工作,可以说一直在季库诺夫的视线之内,他亲眼看着谢洛夫从一个司局的副手,到总局局长、再到副主席、在到负全责的第一副主席、直到和自己并驾齐驱。说实话这是季库诺夫在斯大林死后,见到升职最快的安全干部。比他升的还快的安全干部,根本就不在这个时代。如果两人斗起来,季库诺夫根本不看好谢米恰斯内。
  “希望你和我一样,在换一个部门之后能看淡这件事……”下了车的季库诺夫看着远去的谢米恰斯内自语道,他能理解谢米恰斯内的心情,看着小兄弟的地位和自己并驾齐驱并不好受,这种心情他也有过,一样是面对谢洛夫的时候。
  卢比杨卡广场十一号克格勃总部,克格勃第一副主席的办公室内,谢洛夫在听着秘密警察总局局长卡德波夫少将的报告,是关于最近打击境内宗教势力和地方民族主义的成果。其实没什么新鲜的东西,无非就是这里抓了几百人、那里抓了几百人,这种小打小闹的事情,每过一两个月就会发生一次,几乎都可以算是秘密警察总局的常规报告了。
  “这种小打小闹起不了大作用,当然维持住目前的大好局面还是可以的,直接把抓的人送到喀山跟随律贼送到古巴,把这些人弄得越远越好!”谢洛夫用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摆手道。这些人迟早要为了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尽力的,他不准备对这些阿訇进行迫害。甚至这些人说苏联迫害他们,谢洛夫都准备承认这个黑锅,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容易呆在美国获得经费,为了政治正确骂骂苏联,然后取得绿卡、领着狗粮、谢洛夫完全可以接受。
  美国人在这些人身上投资,总好过拿钱去军备竞赛,谢洛夫都准备在美国发展偷渡的产业链,为美国经济做出贡献了。
  “嗯,我是谢洛夫,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希科夫同志?好,我知道了!”谢洛夫放下电话,“伊塞莫特妮,帮我准备一辆车,去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
  深深吸了一口气,脸上充满了喜色。走到一家旁边直接戴上帽子,直接去了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终于啊,苏联钻成功了。当谢洛夫从器皿中抓起一堆立方氧化锆的时候,他就知道今年克格勃经费的来源在什么地方了,科技果然是第一生产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