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1958(校对)第1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0/404

  其实这个指挥官也没什么事情,只是告诉谢洛夫已经到了印度领空,半个小时之后就会到孟买,点头示意自己知道了,挥手让少校回到自己的座位。
  “快到了,等到了陆地上在好好睡一觉。”想想他都觉得自己有些好笑,做飞机有飞机恐惧症,就连坐船的时候看海洋心里都不舒服,结果却经常要出差,去的还都是热点地区。
  下午时分,两架军用运输机降落在孟买,苏联和印度虽说没有盟约,印度也是一个不结盟国家,但这几年的眉来眼去大家都心照不宣,提前通报印度方面有一对苏联安全干部来检查援助项目的安全工作,没有让印度方面有一点反感。
  一下飞机,挽着瓦莉娅手出来的谢洛夫就是一个皱眉,这里有一种熟悉的味道,牛粪味。
  “去孟买领事馆!”苦练闭气功的谢洛夫一点都没有耽搁时间,一边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下来一边说道。临近五月份,苏联那边可以说正处在屋里比外边冷的时候,喀布尔的气温也在正常的标准下,但印度这里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景象,前世就听说印度一个夏天热死几百人,这种气候果然是名不虚传。
  苏联在任何国家的大使馆、都有标志性的巨大天线作为截取信息的用处,孟买这里也不例外,为了保证信号良好苏联大使馆甚至有意建立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标志性的天线最后会改观,变成不这么招人的隐秘窃听方式。
  “如果领事馆的经费不够,外交部的资金有困难的话,可以直接开口找克格勃帮忙,大家都是为了苏联服务的,不要这么见外!”说这些客套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领事馆连空调都没有,克格勃在意大利的工厂家电卖的这么好,你们就不会稍微打探一下消息和克格勃通气么?你当这是国内呢?苏联国内因为纬度的原因对空调的需求并不热烈,夏天有电风扇冬天有天然气,但在印度这种地方还用最老式的吊扇对付,也真难为了这座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谢洛夫真想说一句同志们辛苦了……
  “让你们调查一年的事情都准备好了么?把资料和照片都交上来,我现在就要看!”换了一身夏季军装的谢洛夫,头发还有些湿漉漉的,在这种气温笼罩之下只能用最基本的手段来保持身体的凉快了,水。幸亏这里距离恒河比较远,不然的话为了安全,他可能还要在考虑一下,但就算是这样,谢洛夫也严令跟他从国内过来的人,尽量不要接触本地的食物,活还没干,先病倒一批难道让他亲自上阵么?
  从正常情况下来讲,谢洛夫本来应该先去新德里,而不是跑到南方的孟买来,但因为新德里毕竟是一个有声有色大国的首都,让克格勃特工明目张胆的在一个国家的首都收集情报,确实有些太嚣张了。再说事情比较重要,因为要考虑到保密工作,谢洛夫都是一直安排孟买领事馆在负责这件事,再者在收集情报的同时,他还需要考察一个地方,虽说刚刚从飞机上他已经见识到了,但不亲眼见到总是有些印象模糊。
  孟买这个城市知名度比印度首都新德里还要高,地位就相当于苏联的列宁格勒,美国的纽约,虽然不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但经济中心的地位一样令人印象深刻。孟买是印度第二大城市和印度全国最大海港,是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首府。在孟买岛上,距海岸十六公里,有桥梁与堤道相连。孟买刚开始为葡萄牙所占,后转属英国,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孟买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西海岸外的撒尔塞特岛,面临阿拉伯海。孟买港是一个天然深水良港,承担印度超过一半的客运量,货物吞吐量相当大。孟买是印度的商业和娱乐业之都。
  这些都不是谢洛夫关注的重点,别人家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家的,更何况这座城市远没有表面上的光鲜亮丽,说错了,表面上也不怎么样。整个孟买散落着大大小小数不清的贫民窑,这些贫民窑就像是人脸上的痤疮,看起来不是大毛病,但其实十分影响别人的观感。
  第一次对贫民窑的认识,是从一部叫做贫民窑的百万富翁的印度电影中认识的,此影片谢洛夫不想评价,反正继承了印度电影中一贯的元素,谢洛夫想知道的是,比起贫民窑里面庞大的人口,到底能出几个电影主角那样的人,连基本的教育都有问题,就别想别的东西了。
  孟买的庞大贫民窑对于谢洛夫来讲,只有一个利用价值,那就是全面战争的导火索。
  “我警告你,想出去转一转是可以的,首先你要带枪,其次必须带着秘密警察总队的战士,这里的人没有经受过教育,别把你在国内的那套圣母心用在这个地方!”临出去之前谢洛夫冷着脸训斥着自己的毛妹,“你最好把好奇心收起来,我已经告诉其他同志要跟着你了,对了,碰到危险立刻开枪,出事情有我收拾……”
  “知道了,尤拉!”瓦莉娅像是小鸡啄米一样的点头,这句昵称让谢洛夫嘴角一撇,在这种场合中他向来是比较讨厌别人叫他小名,但考虑到这个人是自己的妻子,只能低声道,“下不为例……”
  对于全面战争的爆发的原因,其实无外乎就是国家利益和国仇家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符合前面的条件,但从印度这方面来讲,还上升不到国仇家恨的地步,毕竟面对一个手下败将,想要产生这样的情绪也真是非常困难的,谢洛夫准备从后面这点上下手,培养出来这种情绪。
第315章
破坏者谢洛夫
  通常死个几百人,对于印度来讲只能说是日常,就拿孟买来说,几年前发生骚乱警察镇压顺便造成了上百人的死亡,没有任何人关心这个问题。远在欧洲的人甚至都不会知道这个消息,因为没人觉得印度人也算人。这要是发生在东欧的苏联集团,那就是世界上的大事了,两个阵营炮火全开打口水仗没有一个月都不算完事。
  想要知道自己的对手在什么地方是重兵布防,而且绝不会放弃,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那就是找一个政治氛围比较浓厚的报纸进行记录,看看一年当中除了美国自己之外,提哪个国家最多次数就行了,当然这么说也不准确,因为除了美国人自己,肯定提及最多的国家是苏联,这表明美国最重视的国家并非是自己的盟友,而是他最大的敌人。除了苏联之外,提及最多的几个地方是和苏联对峙的欧洲,东方封锁住西伯利亚的日本,和中东的钉子以色列,这几个地方是支撑美国全球战略的支点,欧洲陷落美国就会输掉冷战,日本平推苏联就会冲破美国的包围网、以色列就更加不言而喻了。这三个地方如果出事,两个国家就可以考虑来一场核战争决定人类命运了。
  除了这三个热点地区,加上美国同文同种的加拿大、澳大利亚这有数的几个国家。剩下的地方,死多少人也不会让美国有心理负担。换句话说苏联想要动脑筋的地方其实不多,在欧洲铜墙铁壁的对峙和日本那边美国压倒性的海军优势下,苏联要改变自己的全球态势,就必须要南下、南下还是南下。从彼得大帝到叶卡捷琳娜女皇、从斯大林到勃列日涅夫、选择或者规划的路线都是南下、不是土耳其就是波斯湾、甚至是阿富汗。
  苏联在任何方向上的破局,都没有南下的收益巨大,而且苏联早就在中东地区布局,在这个方向上动手,会有一定的基础,为了掩护苏联南下的企图,谢洛夫可以毫不留情的挑拨伊拉克内战、也可以用阿尔及利亚和法国做交易、必要的时候挑拨印巴来场全面战争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印度达哈维贫民窟,达哈维是孟买规模最大的贫民窟,谢洛夫不知道这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地方有多少人,但粗略估计,人数至少也有二十万。陪同在谢洛夫身边的还有孟买的警察局局长,不是内务部、内务部是大陆法系国家的警察部门的称呼,印度的组织结构是来源于英国。
  “谢洛夫将军,为什么要来到达哈维,孟买有很多别致的景色,比如印度门、阿旃陀石窟群等等的地方,有你们苏联人没有见过的风光!”这位警察局长叫做辛格,是印度非常常见的人民,而且从外表来看,应该是锡克人。
  锡克人和一般印度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锡克人一般孔武有力,不像一般的印度教徒都在吃素,矮子里面拔高个,可以算是南亚的战斗民族,至少在抵抗和平教徒的时候,表现远远比印度教要强得多的多。
  “辛格局长,我是一名安全干部,不能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这种看起来大义凛然,实际上狗屁不通的万金油对话,谢洛夫现在也是驾轻就熟,说起来没有一点障碍。如果这位警察局长知道谢洛夫是在考虑怎么炸掉达哈维的话,一定会为了祖国和谢洛夫拼命,可惜他不知道。
  “贫民窟在印度不意味着居住者都是赤贫的人,他们在此安居乐业,往往在附近上班或者做生意,甚至建起小作坊,当起个体户,一些区域还发展出了特色产业,建立了合作社。有的地方以生产首饰闻名,有的地方以生产陶器闻名。”辛格局长喋喋不休的介绍道,似乎害怕谢洛夫因为这件事情看扁了印度,自从印度独立之后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一般的地方官员此时也远远没有后世那么逗比,总体来说社会风气还是向上发展的。
  但是关于这种说辞谢洛夫也只能说呵呵,这么无耻的话是怎么说出来的,还指望自己相信,真以为自己是欧洲那群脑子都坑的白左?就算是欧洲,白左也是从七十年代之后才得势的,至于退化成圣母更加是二十一世纪之后的事情,不然的话谢洛夫还用得着做长期规划么,现在直接去平推欧洲不就得了?
  “我知道,迁徙自由嘛!”谢洛夫微笑着扫了街角一坨类似于便便的东西,然后当做没看见继续瞭望,绝大部分房屋都是由易燃品搭建而成,贫民窑的道路都不能称之为街道,只能用一条又一条的胡同才称呼,几乎大部分胡同的直径都不到一米,连两辆自行车并排而行都做不到,整个贫民窑缺水十分严重、一旦出现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谢洛夫此时把自己的思维带入成为一个圣战者的思维,而整个贫民窑的几十万人,都是待宰的羔羊,如果由他来策划袭击方案,首先要挑选一个气候干燥温度很高的月份,在一天中的夜晚动手,因为从心理上来讲,黑暗会放大人们心中的恐惧,会让局势更加的混乱,而这里的条件如此恶劣,初步算了一下,一旦袭击开始死了上万人都是轻的。如果还算成功,说不定可以吧这里面的人一锅端。
  “从安全角度上面来讲,辛格局长,这里面的治安怎么样,难道不准备多派警察过来巡逻么?”谢洛夫装作一副安全专家的样子好意提醒道。
  “谢洛夫将军,我们印度人民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人们知足常乐,没有这么多的治安问题,这里面的样子其实远远没有外表这么可怕!”这位孟买的辛格局长这么说道。
  因为谢洛夫不懂印地语,借助翻译的话需要仔细的思考一下,所以造成两个人的对话其实不多,想了半天后谢洛夫才哦了一声,他明白了辛格的意思,这个意思其实就是明说,整个涉及到达哈维贫民窟贫民窑,确实存在着警力不足的情况,而且孟买政府也没准备管,换句话说没人在乎这些印度低种姓人的死活。
  能把责任推卸的这么文艺,谢洛夫必须表达自己的钦佩。几个人进入到了达哈维贫民窟深处,穿过长长的而又曲折的胡同,仔细就近观察着这里面的风貌。整个过程中谢洛夫尽量不看任何里面的人,他害怕自己动恻隐之心。为了苏维埃,他下令杀过匈牙利人、杀过波兰人、杀过德国人、策划过伊拉克内战,到了现在为止他已经记不清,因为自己的出现有多少本来不用死的人和这个世界说再见,但这一切都不会让他有哪怕一丝的犹豫。
  他有着后世的记忆,从共产主义出现的百年里,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中国默不作声的时代,一批又一批所谓的专家学者让共产党或者共产主义为了很多人的死亡负责、不管这些人到底是不是应该死,是不是真的犯罪被镇压,都成了英雄,数不清的不知道是在领美元还是在领欧元的公知,不断的从历史事件或者直接造谣来表达共产主义的痛恨。不断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共产主义是多么的罪大恶极。
  但从来都没有人想过,谁来为共产党成员的死亡负责?谁为印尼共产党覆灭被杀的百万成员负责,谁为伊拉克共产党争取独立被清洗掉的成员负责?谁为了南美每时每刻都在被抓住枪毙的共产党负责?都没有,只有让共产党不断的道歉再道歉,用着社会主义的网线天天为敌国唱赞歌。而后世的俄罗斯更加有意思,苏联都解体二十多年了,才想起来斯大林的伟大,没人可以救他们。
  如果非要有不公平的存在,谢洛夫希望降临在敌人的身上,为了胜利,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事情不会十全十美的发展,有发展就有牺牲,如果非要有人为了进步付出代价,他希望是别人付出这个代价,横穿完达哈维贫民窑的谢洛夫转过身来,冷漠的看着贫民窑深处的人影,心里面平静如水。
  “辛格局长,我虽然不了解印度的国情,不过我认为,孟买政府应该对这里进行一下规划,贫民窑最好还是拆除比较好。”谢洛夫冷淡的提议道,“这里面的安全隐患太大了!”
  “谢洛夫将军,不会出什么事情的!”辛格十分轻松的回答道,局长大人也送了一口气,其实他不愿意进入到这里面,现在出来了感觉心情都好了不少。
  “哦,我只是一个建议!”这可是你们自己的选择,谢洛夫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回到苏联领事馆,谢洛夫以航拍照片作为标注,加上自己的亲历开始制定计划。这个计划不一定会现在就用,但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等到苏联需要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计划就会出现。
第316章
伪善者谢洛夫
  首先必须放下心中的怜悯,仔细回想了自己的职责,坚定信心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身为一个克格勃,他应该如何做完全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不能沾染上任何一点国际主义的气息,在桌子上奋笔疾书的谢洛夫没有注意到身后的倩影,其实注意到了,只是没有隐瞒自己的妻子。
  台灯下面的谢洛夫,脸色就像是一座万古不化的冰山,眼中闪烁着一种名为冷血的光芒,贫民窑的几十万生命,在他的笔下只是一个实行计划的必要数据而已。这种表情让侧面看到丈夫脸颊的瓦莉娅都有些陌生,他从来没有见过丈夫在国内的时候露出过这种表情,这是他第一次和丈夫有目的的出国,却见识到了谢洛夫的另外一面。
  “为什么你制定的计划总是血淋淋的呢?也许我今天才算见到了你最真实的一面!”瓦莉娅等到丈夫停笔之后才幽幽一叹,低声道,“尤拉,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这个计划,你曾经说过,计划在没有实行的时候只是计划,百分之九十九的计划永远不会面世……”
  “当然,这只是一个计划,计划不实行就什么都不是!”谢洛夫一边把自己制定的计划收起来,他只是趁着自己现在还记忆深刻起草一份草案,完善的计划必须等回到莫斯科在补充,这可是一件大事绝对不能走漏消息。至于前面那句话,只是糊弄糊弄瓦莉娅,省的这个女人多愁善感背上心理负担。封好文件装在公文袋中,直接交给了瓦莉娅,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把计划带回苏联完善,比无线电更加容易保密。
  做好这一切,谢洛夫把瓦莉娅抱起来,温柔地说道,“我记得我们第一次提起印度这个国家,你认为印度是很有发展的,现在你已经来到了印度最繁华的城市,现在可以跟我说说对这里的印象了,我的维纳斯……”
  “极端的气候,糟糕的环境,麻木的人民,还有就是一群僵尸一样的官员!”瓦莉娅伸出一双玉手在自己面前,相当夸张的比划着。可见女人早先对印度的好感此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有句话叫什么了的,出国才会更加爱国,似乎瓦莉娅正在经历这么一个过程。
  “好像我们第一次谈起印度的时候,你不是这么说的!”谢洛夫呵呵一笑,趁着瓦莉娅不注意的时候忽然亲了女人脸蛋一口,真是怎么亲都亲不够。
  在瓦莉娅的挣扎之下,谢洛夫把女人搂的更紧,自顾自的道,“困了,睡觉睡觉。明天开始就要去检查援建工程了,累了……”
  平心而论,谢洛夫对尼赫鲁这位印度总理是相当尊重的,到了现在尼赫鲁已经做完了很多事情,强化国大党势力,强行组织印度第一次选举,胜利后在中央和各邦建立了国大党政府,使国大党中央政府政令能够下达地方。用赎买和武力手段合并印度五百多个土邦,重新按民族语言划分邦界,让名义上的统一走出了实质的第一步,实现军队和国家机关印度化,将土邦军队和统治机关收归国有。
  虽然现在很多邦的军队,印度中央指挥不了,但总比兵还是土王的兵,官还是土王的官好多了。武力收复果阿,恢复印度被殖民以来的自尊心。是发起亚非会议,争当亚洲老大。是和当时第三世界知名领袖南斯拉夫的铁托和埃及总统纳赛尔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正当第三世界老大。发起克什米尔战争,占领大半富裕地区,锻炼军队,改变国际对印度教徒战力虚弱的印象,更扭转了印度教对穆斯、林上千年斗争失败的历史,让印度教徒自信心恢复。
  其实如果继续下去,不碰中国在给尼赫鲁几年时间,印度没准不会落到后世那种令人发笑的结果,现在的印度比刚刚独立不久发展了很多,尼赫鲁现在需要一个契机继续推行他的理想,在获得巨大的威望同时推行他规划中的土地改革。可能不碰中国再揍两次巴基斯坦会好很多。
  但归根究底,只有大清洗才能救印度,尼赫鲁的小修小补就算是成功,印度的成绩可能会好一些,但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印度其实什么都不需要,这个国家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仅此而已。
  检查了孟买周边的几个援建项目后,躲在孟买领事馆中的谢洛夫准备要进行实质上的动作了,经过慎重的考虑,谢洛夫决定兵分两路,让孟买领事馆和秘密警察总队的战士留在这里进行准备,自己和妻子则去新德里转一转,这是为了麻痹一下印度的情报部门,毕竟深入别国,虽说从来没听说印度情报部门有什么出色的成绩,但小心驶得万年船,还是不要把敌人当做傻子比较好。
  新德里作为印度的首都,也有几个苏联援建的项目,如果谢洛夫来到印度一趟一声不响的就去挖金庙,就会显得相当奇怪。说不定会引起印度有关部门的重视,对于这次偷坟掘墓的工作说不定会造成很大的阻碍,所以至少是表面上,谢洛夫绝对要把工作做到位,新德里是必须要去的,去看看当地苏联援建的水泥厂还有化肥厂。
  在谢洛夫动身的同时,也对孟买领事馆下达了一个命令,负责南方的喀拉拉邦的斯里帕德玛纳巴斯瓦米神庙,来到这里之前,谢洛夫已经从情报上得知了这次消息的助力,那就是目前喀拉拉邦的党派印度共产党。如果谢洛夫早两年来到印度会更加容易些,两年前的喀拉拉邦还是印度共产党在执政,但当地还有为数不少的共产党成员,这些成员可以成为这次行动助力。
  从意识形态上来讲,印度和中国的问题和苏联同中国的问题一样,两个大国距离过近还自视甚高,通常不会成为美国和加拿大的模式。印度的问题其实和中苏关系还有些不同。苏联很早就认识到了中国的潜力,如果不是赫鲁晓夫上台需要国际力量的支持,就算是援助中国也不会出现这么大规模,这等于是亲手扶持起来一个潜在的敌人。如果当时是勃列日涅夫当政,肯定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而印度的错误在于把自己估计的太强大,而把中国估计的太弱小,这和苏联是不同的,和中国相比,苏联是真的强大,印度只是自认为强大。苏联就算是这样对中国也有忌惮,而印度现在还自我感觉良好,这种估计错误可太要命了。
  “过几天我们回去印度南部一趟,到时候也许会和这里有些不同!”谢洛夫挽着妻子地说道,从来到新德里瓦莉娅就很不高兴,这里的环境比孟买还要差一些。所以谢洛夫决定要和瓦莉娅分享一下做小偷的喜悦。
  “听说那边也很热,只是不知道空气怎么样!”瓦莉娅皱着琼鼻,他对印度的观感已经从一个失望走到另一个失望,天空都有些雾蒙蒙的,空气中还总是有那种难闻的味道。
  印度的农业比较落后,没事烧荒造成的烟总是笼罩在城市的四周,如果谢洛夫记得没错,这种东西其实叫做雾霾,苏联虽然重工业非常强大,但基本上不会出现这种东西,苏联因为气候原因不会形成那种堆积不散的雾霾,凛冽的北风下没有雾霾能扛得住,就算是出现少许雾霾也会被吹到其他国家去,再者苏联的森林覆盖率相当高,基本上连少许雾霾都不会出席那,这完全是气候的因素大一些。
  看一下雾霾的地图就知道,从中国开始一直到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大概在这个维度上雾霾是最严重的,如果说中国的雾霾原因是因为工业太多的原因,但那还有一水的中东和北非国家,难道他们也是因为工业太强大么。这些国家连水都缺,哪个工业国家是不需要水资源的?如果美国有这种黑科技,讲道理的说苏联应该投降,不要打这场不可能赢的战役了。
  印度这里的雾霾就完全和人口密度有关系了,人口密集生产方式还这么落后,一家一户每天烧柴取暖、或者烧荒种地引起的浓烟经久不散,倒是和工业没什么关系。
  “到时候我们从喀拉拉邦直接出海,那里已经有我们苏联的远洋船队在等着了。”谢洛夫露出一丝笑容道,“让你准备的箱子准备好了么?我怕你到时候拿不动?”
  “为什么拿不动?”瓦莉娅的俏脸上一阵迷糊,不知道自己男人为什么这么说。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谢洛夫低声说了一句,转身对着旁边的工作人员说道,“类似纺织厂这种地方,防火工作是重中之重,虽说在国内的时候这方面的工作由内务人民委员会而不是我们国家安全委员会直接管理,但这不是理由,我们援建的工程项目必须确保其中的安全因素,防火工作一定要做好!”
第317章
吹捧者谢洛夫
  安全工作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是个人都能干,但如果来视察一遍什么都没有说,这不是表明他这个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太无能了么,谢洛夫刚刚用这个词形容完谢米恰斯内,如果落在自己身上是多么的悲哀。此时的谢洛夫就像是一个国际主义战士,提醒着周围的苏联专家要注意安全,瞬间把自己准备放火杀人挑起战争的事情忘到一边。
  旁边的印度内政部长也了然的点点头,装作一副认真的样子,其实仔细一看就知道,这位印度内政部长也觉得谢洛夫的发言没什么水准,有没有水准其实不要紧。谢洛夫可以在暗地中策划挑起战争,也可以大谈安全生产,两种模式切换的还算自如。
  现在比较让他感兴趣的时候,是不是印度的人都叫辛格?比如自己旁边的这位印度内政部长,难道印度的国家安全工作已经被锡克人承包了么?
  “谢洛夫将军,总理先生得知你来到印度考察,愿意邀请你前往总理府共进晚餐!”内政部长辛格大概五十多岁,留着锡克人标志性的大胡子,其实就谢洛夫的观感而言,所有宗教都是差不多,在他这里有着一视同仁的待遇,有应该受到打压。
  “我感到十分荣幸!”谢洛夫低头感谢道。尼赫鲁是印度总理,而他仅仅是苏联的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还不是一把手,得到这种待遇可以说是受宠若惊。虽说国际社会拳头最大,可在一般情况下还维持着比较虚伪的态度,比如各国海军相遇,正常情况下军衔低的要给军衔高的让道,哪怕军衔低的是美国海军航空母舰的舰长,而他对面的家伙说不定只是一个非洲不知名小国的海军司令,全国只有两三艘小炮艇。
  谢洛夫只是把这次晚宴当做是一个正常的场合,这场晚宴让谢洛夫很惊讶,因为这里的环境和西欧国家很像,但仔细想想也就了然,尼赫鲁以及一大批国大党的官员都从英国留学过,学习了一身英国法律和礼仪一点都不令人意外。其实这是印度政府内部的一次聚会,其实和谢洛夫没什么关系,只是得知他来到新德里之后,顺便邀请他过来而已。
  “这和我看到的不一样!”瓦莉娅挽着谢洛夫的手说道,“这里除了建筑风格,就像是电影里面的伦敦一样,根本看不见外面的景色,反差太大了……”
  “这才是一般国家的真正情况,美国其实也一样,只不过富人更加有钱,穷人比印度穷人的生活条件好一点,人们只是看到了灯红酒绿,却看不到流浪街头的穷人!”拿着一杯威士忌给自己的女人,谢洛夫低声道,“其实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我们苏联那种组织结构给别人一种非常虚幻的感觉。甚至可以说违反人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0/40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