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387

  对面的声音迟疑了一下,然后继续以质问的口气说道:“可是你的迫击炮并没有挡住阿拉伯人!难道你觉得他们会在最后关头调头撤退?”
  “尊敬的上校,作为一名指挥官,您在目前这种状况下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伊斯坎少校一边说着,一边转头看了看镇子外面嗷嗷逼近的阿拉伯人,说道:“请再等十秒钟!”
  特拉维夫犹太人“飞行军”指挥官暂时沉默下来,想必是在倒计这十秒时间。结果十秒没到,西北方最先爆起了密集枪声,紧接着,东南方枪声骤起,一百多支突击步枪、半自动步枪还有十几挺机枪悉数开火,声势和杀伤都远远超过了千支步枪!
  “一场残酷无情的屠杀开始了。”伊斯坎少校冷冷说道,“尊敬的上校,请恕我直言,此战过后,你们犹太人跟阿拉伯人的战争将全面展开。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你们的士兵离实战标准还差得很远,需要加倍努力投入训练。”
  对面没有说话,不知是在观察还是思考。
  伊斯坎少校没有放下耳机话筒,而是非常耐心地等着比滕上校回话。镇子里似乎到处都是枪声,可仔细辨认,镇子的中心地带几乎没有响枪,这意味着阿拉伯骑手们没能利用速度强行突破守卫者的阻击。约莫两三分钟过后,枪声由密转疏,比滕上校这才说话:“谢谢你,伊斯坎少校,谢谢你和你的战士们,你的提醒我听到了,我们会认真反省并采取措施的。”
  “那就好!”伊斯坎少校不冷不热地说道,“希望敌人在你们面前犹如草芥,而不是你们被敌人视为草芥!”
第117章
大卫的铁骑(上)
  夜幕下的特拉维夫港,不似白天那般繁忙喧闹。岸边的灯盏与天上的繁星静静倒映在水面,偶有船只驶过,灯光与星光便会融汇成为绮丽的碎花波纹。
  此时若将视线投向港湾南侧的重货码头,氛围却骤然变了味道。透过明亮的码头灯,可以看到长臂吊机正将一辆又一辆上部用帆布包裹严实、下部像拖拉机一样有着履带和负重轮的大家伙从船舱吊装到货运列车的平板车厢上,操作人员个个表情严肃,周围随处可见持枪戒备的犹太民兵……
  在毗邻码头的一栋两层楼建筑里,穿着旧款德国陆军制服的艾尔哈德·米尔希正在台灯下签署文件,办公桌前站着一名高高瘦瘦的年轻人,他头戴无徽的有檐野战帽,身穿卡其布质地、没有任何徽章标识的制服,靠窗的沙发上则坐着一位戴黑礼帽、穿黑西装,年纪看起来还不到四十岁的男子。
  待米尔希在一式多份的文件上签好了字,高瘦的年轻人将其中一份小心翼翼地转交给了沙发上那位高鼻梁、深眼窝的男子。此人简略地翻查了一下文件,迅速将它装进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抬眼道:“合作愉快,米尔希将军!”
  米尔希没有吭声,而是朝年轻人点了点头。等年轻人离开了房间,他默默来到酒柜前,给客人和自己各斟了半杯酒,边走边说道:“世人都说犹太人精于商业,可是在我看来,你们爱尔兰人比犹太人还要精明许多倍!一辆1930年出厂的战车,服役10-12年,封存6-8年,期间没有进行过技术升级,居然以30万马克的天价出售给我们,而我们不但不觉得亏,还要对你们感恩戴德,感谢你们在我们非常困难的时期伸出了援助之手!”
  一身黑西装的男子从米尔希手里接过酒杯,笑着抿了一口:“确实,30万马克足够你们从奥匈帝国、意大利、瑞典或是法国人那里买到近几年出产的新战车——呃,法国出产的玛索-50性能尤其出色,奥匈帝国的斯柯达-1940也不错,但是,上述国家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向你们批量提供他们的新战车和配套技术,也没有任何一个会向你们派遣精锐的陆战部队,所以,我们是你们唯一的选择!”
  米尔希晃了晃酒杯:“不,事实上……不完全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除了官方渠道之外,还有个渠道叫做走私,只要有钱,几乎没有走私者买不到的货,合格的职业雇佣兵也不少。不过……走私者很难向买家提供长期、稳定、完善的人员培训和设备维护,职业雇佣兵适合小规模作战,通常很难胜任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要求,而这一点你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男子笑嘻嘻地举起酒杯:“所以说,合作愉快,米尔希将军!”
  米尔希一脸苦笑:“是的,祝愿我们合作愉快,尊敬的迈尔上校。”
  碰杯之后,米尔希轻啜了一口,男子眯眼瞧着这位旧同僚,调侃道:“不必沮丧,米尔希将军,交付给你们的这些‘重步兵’,每一个都是值得信赖的战士,而且,我和我的团队既然来到巴勒斯坦,关键时候必定会助你们一臂之力。”
  听到这话,米尔希的神色确实缓和不少,他跟眼前这位迈尔上校早先虽无交集,但在十年前就听过此人的大名——媒体对他的称呼是“异常狂热的战争分子”、“漠视生命的杀人机器”,而德国军方给予他的公正评价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装甲指挥官”。
  迈尔18岁加入德国陆军骑兵部队服役,20岁考入德意志装甲学院,两年后即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进入声名赫赫的德国第1近卫装甲师任职。数月后,二战爆发,第1近卫装甲师坐镇东线,为了得到参加实战的机会,迈尔主动申请调往第5装甲师,之后随军登陆英国,相继参加了纽卡斯尔、谢菲尔德等多场恶战,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金质服役勋章和一级铁十字勋章。不列颠战役结束后,迈尔又申请调往美洲远征军团,参加了攻击古巴和佛罗里达半岛的作战行动,用骄人的战功换来了三级红鹰勋章。大战结束后,这位不甘平静生活的年轻军官又以军事教官身份前往奥斯曼帝国治下的波斯地区,协助土耳其军队对抗苏俄暗中支持的波斯武装。1938年,迈尔被破格晋升为少校,成为德国非皇室成员中最年轻的校官。
  可惜的是,这颗正在冉冉升起的军界明星却因骁勇彪悍的一贯作风惹来了大麻烦:在一次攻击波斯武装的行动中,他下令炮击一座藏有波斯武装人员的村庄,结果造成数十名平民死亡,此事经由随军记者报道,引发了一场人道主义风波。受到来自国内外的重重压力,德国军事法庭最终判定迈尔犯有过失杀人罪,给予其监禁3年并剥夺军职的处罚。1941年出狱后,迈尔在昔日同僚的引荐下加入了爱尔兰外籍兵团,先是在“维京”营担任参谋,然后因为在1942年的爱尔兰陆军秋季演习中大显身手,得到了爱尔兰高层的青睐和重视,随即受聘为爱尔兰装甲兵学院特级教官和爱尔兰陆军装甲兵技术顾问。1944年,“维京”营由机械化步战营改编为装甲营,迈尔出任该营指挥官,成功将该部打造成为战力一流的装甲精锐。1945年春季和秋季的了两次演习,“维京”营都拿出了媲美爱尔兰一线装甲部队的表现,由此获得了爱尔兰外籍兵团王牌营的荣誉称号。后来太平洋局势骤紧,爱尔兰应美国之邀派遣外援部队前去充当高级陪练和战时预备队,“维京”营便是其中之一。菲律宾战役中,该营虽然没有得到大显身手的机会,但他们在日常训练演习中展现出的优良素质还是得到了美方的高度肯定。
  “穆罕默德”营作为先遣部队抵达巴勒斯坦之后,爱尔兰外籍兵团的另外几个营也将陆续踏上异国征程,此番迈尔带着他的营指挥部乘船来到特拉维夫,既是护送犹太人购置的战车装备前来交货,也是为巴勒斯坦的犹太民兵组织训练战车乘员。
  窗外,满载货物的列车终于缓缓驶离重货码头,完成交付手续的80辆战车将被运往特拉维夫北区的拖拉机组装厂。这80辆战车当中,有28辆是16吨级的“巡逻兵”轻战车,其余52辆均为绰号“重步兵”的34吨级重型战车。在30年代初,爱尔兰制造“重步兵”可是一款相当亮眼的陆战武器,尽管公路时速仅有25公里,越野速度在15公里左右,但其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了72-82毫米,加之采用了斜面装甲的设计,防护能力是那个年代的佼佼者,而其装备的50倍径75毫米炮,千米以内能够击穿当时所有的战车,故被爱尔兰高层视为本土防御的战术利器。
  大英帝国瓦解之后,爱尔兰遭入侵的可能性一下子从“极大”变成了“极小”。随着国防战略的转变,“重步兵”生产线逐一关停,其保有量由1933年顶峰时期的446辆下降至1942年的165辆,十年间只有少量改良而无升级或替代型号出现,但1942-1944年的日苏战争让世人看到了大装甲机群战术的可观威力,爱尔兰陆军率先起跑,于1943年12月面向西方同盟国阵营推出了新一代的中型标准化战车“爱尔兰豹”,样车一经展示便引起了军界轰动。此后半年,爱尔兰人陆续收到了780辆订单,采购合同的总价高达23400万马克,另有价值数千万马克的人员培训和后期维护合同。
  1944年10月,重型战车“爱尔兰虎”首次面世。虽然外界普遍视之为“重步兵”的升级型号,但“爱尔兰虎”却并非“重步兵”的简单放大和加强。首先一点,“爱尔兰虎”采用了全新设计的悬挂系统,六对中直径负重轮和双销履带,摆脱了重型坦克“大而笨”的缺点。其次,硕大的双人炮塔搭载一门50倍径的105毫米线膛炮,这种威力空前的战车炮装备抽烟器和稳定器,还可选配主动式红外线夜视仪。再者,“爱尔兰虎”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100mm,优化了炮塔和车身的倾斜装甲,并在车体两侧安装了装甲裙板。这样的“爱尔兰虎”,作战效能相较于“重步兵”有了倍数级的提高!
  在与新联合王国高层接洽时,犹太人本想引进“爱尔兰豹”和“爱尔兰虎”这两款新近服役的强力装备,米尔希将军和他的助手们甚至已经计算好了击败各阿拉伯国家的装备量——在握有相对制空权的情况下,40辆“爱尔兰豹”或30辆“爱尔兰虎”足以让任何一支阿拉伯武装远离巴勒斯坦地区!资金充裕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甘愿在西方同盟国购置这两款战车的价格基础上加价20-30%,无奈新联合王国已向批量订购“爱尔兰豹”和“爱尔兰虎”的德国政府作出保证,六年内只向西方同盟国家提供这两款优质的陆战武器。再者,“爱尔兰豹”、“爱尔兰虎”不仅在性能方面大幅超越了“凯尔特战士”系列和“重步兵”战车,操作难度与维护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许多,它们在菜鸟们手里并不能百分百的发挥作用。于是,爱尔兰军方非常热情地向犹太人推荐了各种升级版的“凯尔特战士”以及那些老而弥坚的“重步兵”,不但给予优惠打折待遇,还无偿提供操作与维护培训。犹太人这边虽有些不太情愿,但权衡各种装备的性价比,最终还是接受了爱尔兰人的“好意”。
第118章
大卫的铁骑(中)
  纵观历史,不少国家的战车工业都是从拖拉机工厂脱胎而来。抱着这样的想法,犹太人在40年代早期于特拉维夫建立了他们的第一座拖拉机工厂,以合作的方式组装美国卡特彼勒农用拖拉机和履带式推土机。到了40年代中期,该工厂每个月能够组装出20台拖拉机或推土机,可以对返厂的拖拉机、推土机进行全面维护,并具备了自行生产部分零部件的能力。
  1948年初夏,随着从新联合王国购入的战车运抵此地,这座名为黑桃K的拖拉机工厂俨然成为了犹太战车部队的摇篮。在堆满各种货箱的仓库里,120名有过各种驾驶经验的犹太人——拖拉机驾驶员、卡车司机还有摩托车手,在爱尔兰教官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战车驾驶,400名经过精挑细选的志愿者则以同样的方式接受战车操作维护的培训,以便选配车长、炮手、无线电员。
  其实按照新联合王国军方的建议,这些犹太学员最好能够前往爱尔兰接受为期6-8个月的专业培训,可犹太复国主义者急切地希望他们高价购入的战车能够形成战斗力,而巴勒斯坦的局势变化也不容他们一来一回的折腾,双方最终决定以现场教学、以战代练的方式培训犹太复国主义组织的第一批战车乘员。
  正当犹太学员们以全脱产的方式在黑桃K工厂夜以继日地进行训练时,一如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担心的那样,有阿拉伯王国或叙利亚在背后撑腰的阿拉伯武装分子不甘于阿莫纳镇的惨痛失利,在巴勒斯坦地区掀起了针对犹太人和犹太人聚居区的袭击浪潮。一时间,处在特拉维夫民兵警戒圈之外的犹太人惶恐不可终日,许多人都想方设法撤往特拉维夫,阿拉伯武装分子则趁机埋伏在通往特拉维夫的道路旁,洗劫乃至残害过往于此的犹太人,无数的犹太人家庭因此遭难。不仅如此,那些位于特拉维夫周边的犹太人村镇也频频遭到阿拉伯武装的侵扰,他们往往化整为零,袭击、绑架在村镇周边农田里劳作的犹太人,勒索他们的家人,而且即便交纳了赎金也有可能遭到撕票。
  面对这般险恶的局面,犹太复国主义者决定加快建立犹太人国家的步伐,他们的资金源源不断转往新联合王国,换来数量庞大的武器装备、弹药辎重。至1948年7月,除先期抵达的“穆罕默德”营以外,爱尔兰外籍兵团又有“尼古拉”营、“拿破仑”营这两支劲旅抵达,最为彪悍的“维京”营也调来一个战车连以及营属辎重维修部队,至此集结于特拉维夫的爱尔兰外籍兵团已有近3000人,犹太民兵的数量亦扩充了两倍有余,每天清晨和黄昏,特拉维夫各处广场、空地几乎都是积极训练中的民兵,繁忙的港口城市简直成了一座大兵营。
  不久,叙利亚共和国以边境城镇遭到武装暴徒袭击为由,再度出兵进入巴勒斯坦,但叙利亚军队入境之后,并没有把矛头指向那些在巴勒斯坦地区横行肆虐的武装分子,而是杀奔这个地区最为富庶的特拉维夫和雅法。对于叙利亚军队的侵略行动,阿拉伯王国这一次的表现十分反常,戍守西北边境的边防军几乎是不战而退,驻扎在巴勒斯坦沿海地区的正规军队无所作为地任由叙利亚军队锲入防区,而阿拉伯王国装备最精良的几个师都集结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首都区,按照他们以往的行军效率,没有十天半个月是不可能前来增援的。
  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区名义上归属于阿拉伯王国,阿拉伯王国官方代表不在国联控诉叙利亚军队侵略本国,国联对叙利亚军队的行动根本无能为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犹太人要么任由叙利亚军队开进特拉维夫为所欲为,要么就只能以自己的力量去抗击为数众多的叙利亚正规军。
  犹太复国主义者别无选择,只得拿起武器对抗叙利亚军队。
  一场镌刻着勇气和不屈的战斗,在特拉维夫以北的海滨小镇哈代拉率先拉开序幕。1200多名犹太民兵,在爱尔兰外籍兵团“尼古拉”营400多名战士的协同下,据守临时构筑的防御工事,迎击约1500人规模的叙利亚先遣部队。乍看之下,守卫者既有人数优势,又据地利人和,但综合双方战力,局势可不容守卫者有分毫的乐观。叙利亚共和国诞生于奥斯曼帝国日薄西山之时,他们先是以武力驱逐了奥斯曼军队,然后又在土耳其内战中出兵支持土耳其共和国一方,拥有一大批实战经验丰富的官兵。近年来,叙利亚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了土耳其人的大力协助,同时又跟积极向东扩张影响力的意大利保持着密切联系,军备状况较为理想。从围绕巴勒斯坦主权的几次武装冲突来看,叙利亚军队的两个王牌师素质颇高、战力甚强,对抗阿拉伯王国一线部队基本上能够以一当二。让犹太人感到些许庆幸的是,此次进入巴勒斯坦的叙军部队并没有出现那两个王牌师的番号。不过,叙利亚首府大马士革位于该国西南边陲,与巴勒斯坦地区仅仅是一箭之隔,而叙利亚北方接壤土耳其、东边挨着伊拉克、西面是浩瀚地中海,陆军主力通常部署在大马士革周边,也就是说,一旦前线战事有变,叙利亚人能够非常迅速地将他们纵横沙场多年的两个王牌师派遣上阵。
  战斗伊始,此番在巴勒斯坦地区如入无人之境的叙利亚军队并没有把犹太人武装看在眼里,他们以十数辆装甲战车为先锋,大股步兵紧随其后,未实施炮火压制便呼啦啦地涌了过来。缺乏经验的犹太民兵们依旧没能沉住气,不等对方步兵全数进入枪弹射程就开了火。这一次,“尼古拉”营的俄籍官兵没有任何的含蓄,直接以机枪和迫击炮火力招呼暴露在开阔地带的叙利亚人,并以80毫米口径的车载无后坐力炮发射破甲弹,当场摧毁了近半数的叙利亚装甲战车。
  守卫者超乎想像的强悍火力给了叙利亚先遣部队闷头一棍,损兵折将的叙利亚人展现出了正规部队训练有素的一面,他们先是示敌以弱,故意让撤兵显得散乱不堪,同时在侧翼埋伏了未投入进攻的预备队。见守卫者没有前来追击,他们井然有序地收拢部队,在炮火射程之外就地挖设工事,当天没有再向哈代拉发动哪怕是试探性的攻击。
  临近黄昏的时候,犹太民兵组织的侦察机在哈代拉以北发现了大约一个旅的叙利亚军队正向南行进,按照正常推算,这支叙利亚军队在跟先遣部队会合后,最迟会在次日清晨对哈代拉发动攻势,进攻一方不但握有3-4倍的兵力优势,还有一定数量的迫击炮和步兵炮投入战斗。眼看一场恶战在所难免,犹太民兵组织决定将留在哈代拉的居民连夜撤往特拉维夫。数十辆公交车和货车及时从特拉维夫赶到哈代拉,带来了500多名民兵和300多名“尼古拉”营战士,把哈代拉所有的老弱妇孺全数撤走。接下来整整一夜,犹太民兵和效力于爱尔兰外籍兵团的俄籍官兵们都在挖掘和巩固工事,及至天明,一座原本整齐洁净的海滨城镇已然变成了壕沟纵横、障碍遍地的要塞区。
  赶在天亮之前,特拉维夫犹太民兵的第一装甲中队也赶到了哈代拉支援战斗。这个中队装备了2辆“巡逻兵”和8辆“重步兵”,各战车组乘员都是第一批战车学员中训练水平最好的。在联合作战参谋部的指挥下,这些战车没有直接开入城镇,而是在右翼的农庄里以库房和灌木林埋伏下来。
  天亮之后,对面的叙利亚人没有急匆匆地发动进攻,而是一边不急不忙地生火造饭,一边以重迫击炮和步兵炮对哈代拉展开炮击。八时许,叙利亚官兵吃完了早餐,而从叙利亚方向飞来的战机编队也恰好抵达。飞机加火炮的一通狂轰滥炸,几乎把哈代拉变成了瓦砾堆。在爱尔兰外籍兵团官兵的教导和帮助下,大多数犹太民兵都在阵地后方的掩体里躲过了炮火和炸弹的杀伤,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被这样的阵仗吓得不知所措了,等他们回到阵地,眼见数千叙利亚士兵以浩大的散兵阵列推压过来,没几个人不是哆哆嗦嗦。纵然如此,这些自小接受犹太教义熏陶,厌倦了颠沛流离也受够了外族欺凌的犹太战士们没有一个擅自逃跑的,所有人都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地握着武器,等待着射击的指令。
  一千米、八百米、五百米……敌人越来越近,装甲车辆的轰鸣声清晰入耳,沙沙的脚步声汇集成片,犹如秋风吹拂枝叶。为了尽量掌控局面,“尼古拉”营的俄籍战士们除保留一个连集中使用外,其余人员全部分散到了各犹太民兵分队,在他们的带领下,犹太民兵们纷纷子弹上膛,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前方的敌人……
第119章
大卫的铁骑(下)
  清晨,千疮百孔的巴勒斯坦北部海滨小镇哈代拉枪炮声骤起,从守卫者的枪膛中倾泻而出的子弹以狂风暴雨之势袭向那些自正北和东北两个方向滚滚而来的叙利亚军队。头戴钢盔、身穿黄绿迷彩军服的叙利亚士兵顿时人仰马翻,而在步兵无法继续跟进的情况下,领队突击的战车和装甲车纷纷止步,或原地射击,或缓慢倒车。于是,叙利亚军队的进攻如同海浪撞上岸堤,所有的势能都在瞬间遭到了瓦解……
  在爱尔兰外籍兵团“尼古拉”营兵士们的带领下,守卫者一方很快停止了射击。因为在炮火射程之内,那些幸存下来的叙利亚士兵一个个都匍匐下来,多数人都能够利用地形的起伏来保护自己免遭枪弹直射,同时尽可能降低了敌方炮火的溅射伤害。
  老鸟跟菜鸟、正规军人与武装暴徒的区别,通过这些细节便能够一览无遗!
  见守卫者的火力远比预想的强大,叙利亚指挥官毫不迟疑地中止了地面攻势,转而以炮兵实施火力压制。只见叙军进攻出发阵地后方焰光闪动、白烟升腾,炮弹划空而过的尖锐啸声随之响起。不等哈代拉的守卫者从一线阵地撤回到相对安全的掩体里,整个镇子便重新笼罩在爆炸产生的烈焰与浓烟当中。
  这一次,叙军二十多门野战火炮和相当数量的重迫击炮一口气打了半个小时,持续的炮火几乎把不大的哈代拉又整个犁了一遍。在此期间,位于守军射程之内的叙利亚士兵狼狈但有序地撤回到了进攻出发阵地,伤者接受战地治疗,无伤者补充弹药、稍事休整,然后投入新一轮进攻准备。
  叙军进行炮击的这30分钟,对哈代拉镇的防守者来说无疑是一段相当漫长难熬的时间,特别是未经战事的犹太民兵们,十之八九觉得自己身陷地狱。有的人不幸为炮火所伤,有的人忍受不了这可怕的精神压力而崩溃,但多数人还是坚持到了炮声停息的那一刻。
  按照以往的作战经验,刚刚这种强度的炮火覆盖只能削弱而无法扫清守卫者的抵抗,叙军指挥官看来很清楚这一点,他果断派上了手里所有的战车部队掩护步兵,而投入攻击的步兵人数有四千之多。
  看到进攻方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守方指挥官向埋伏在农场和树林的特拉维夫犹太人第一装甲中队发出了战斗指令。两辆“巡逻兵”率先向北迂回前进,这种轻型战车的战术定位与实际性能跟旧时空的美军M24“霞飞”大致相当,它们采用了发动机前置、炮塔后置的设计布局,拥有很高的爬坡和转向能力,而且重心较为均衡、防护较为全面,在战场上具有较高的乘员生存率,适合执行侦察、警戒、巡逻以及快速穿插等中低强度的作战任务。
  犹太人从新联合王国购入的“巡逻兵”属于早期型号,最典型的特征便是搭载一门重量轻、后坐小、射速快的K-40型42倍径75毫米炮,在使用被帽穿甲弹的情况下,400米距离内足以击穿大多数战车的正面装甲,而后期型号的“巡逻兵”改装一门使用弹匣供弹的博福斯40毫米机关炮,同时在炮塔两侧各搭载1-2具由车内乘员遥控发射的100毫米反战车火箭——由于引入了成熟的线导遥控技术,这种反战车火箭的作战效能较传统的反坦克武器有了质的提升,赋予了轻战车以及步兵们对抗敌方重型战车的能力。
  早期型号的“巡逻兵”,动力系统的核心是一台46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高公路时速为55-60公里,最高越野时速35-40公里,相较于主流的中型和重型战车有显著的速度优势;后期型号的发动机升级为540马力,在优化武器体系并增强装甲防护的情况下,最高公路/越野时速依然维持在55/35公里左右。
  与此同时,八辆“重步兵”在隆隆轰鸣声中发动了,它们两两一组,朝着指挥官指定的战斗位置移动。相较于轻快灵活的“巡逻兵”,这些笨重的大家伙简直像是一只只蜗牛。二战期间,爱尔兰人用“重步兵”装备了9个重型战车营,有5个参加了不列颠战役,后来又有4个投入了西方同盟国在中北美洲的作战行动,有过几次惊艳的表现,但大多数时候都在扮演火力支援和战术支撑的角色,因为它们的机动能力实在是差强人意。
  四辆“重步兵”由南面进入废墟遍地的哈代拉镇,四辆前移至镇子东面的农庄,它们行进时发出的动静固然很大,可叙利亚军队那边的战车也在隆隆前行,所以叙利亚人这时并没有注意到它们的存在。
  意在打造中东第一劲旅的叙利亚,于40年代中前期利用矿产出口换回了大量的德国装备,包括绰号“条顿骑士”的MK-IIIB/C型战车和“征服者”M-36型全履带装甲运兵车。出现在哈代拉镇之战的叙军战车部队,便是以这两种装甲战斗车辆为主。那些“条顿骑士”被视为是二战期间综合性能最强的主力战车,它们装备有一门无坚不摧的50/60倍径75毫米战车炮。在以艰苦卓绝和血腥残酷而著称科恩半岛之战中,“条顿骑士”以强悍的火力挫败了英军装甲部队的绝地反击,为同盟国联军赢得了埋葬大英帝国的决定性一战。时至40年代中后期,服役十多年的“条顿骑士”依然是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土耳其、叙利亚等多个国家的主力战车。
  在所有的“重步兵”就位之后,快速迂回至叙军侧翼的两辆“巡逻兵”仰起炮口,分别朝着进攻中的叙利亚步兵和叙军炮兵阵地发射了一连串的高爆弹,突如其来的攻击很快扰乱了叙利亚军队的战斗秩序,迫使叙军炮兵停止了对前线部队的弹幕掩护。这时如果从空中观察,便会发现叙利亚炮兵们四散隐蔽,而将他们的大炮连同弹药丢弃在了原地,只要“巡逻兵”继续朝这个方向射击,应该很快就能扩大战果。
  可惜的是,看到警戒侧翼的叙利亚部队——包括两辆“条顿骑士”和几辆装甲车,迅速朝自己扑来,这支犹太人装甲小分队毫不迟疑地撤退了。毕竟“条顿骑士”能在千米之外击毁“巡逻兵”,而“巡逻兵”要到五百米左右的距离才有机会机会干掉对方。
  “巡逻兵”小分队袭扰对方侧翼的行动结束之时,抵达正面射击阵位的四辆“重步兵”开火了。它们装备着是爱尔兰陆军标准型号的50倍径75毫米战车炮,其性能参数与“条顿骑士”MK-IIIB型使用的50倍径75毫米炮不分伯仲,而较MK-IIIC型使用的60倍径75毫米炮逊色不少。鉴于“重步兵”的正面装甲对于任何一种型号的“条顿骑士”都没有显著的优势,双方直接对抗的结果主要取决于技战术因素。
  进入哈代拉镇的四辆“重步兵”,除长车是有两名爱尔兰外籍兵团成员和两名犹太民兵混搭之外,其余均为全犹太人车组,短时间的训练远不足以让他们达到列强国家装甲部队的合格水平。以静止状态射击运动目标并不难,可在实战的紧张氛围下,这群“重步兵”在五六百米距离上的射击准头简直不堪入目,等到叙军战车找准目标方位并还以颜色,犹太战车乘员们所要担负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了!
  叙军战车逐渐逼近哈代拉镇,大股叙军步兵紧随其后,只待己方战车突破守军防线,便可一鼓作气冲入守军阵地,一旦双方陷入近身战斗,以犹太民兵为主的防守方肯定会落于下风。关键时刻,处在侧翼射击阵位的四辆“重步兵”开始发威,它们首轮射击就命中了一辆“条顿骑士”侧面车身。“条顿骑士”车身侧面装甲只有25-30毫米厚,若是直角射入,这个位置的均质装甲根本抵挡不住75毫米口径的被帽穿甲弹,然而这发命中弹看来并没有贯穿目标,仅仅是破坏了目标的动力系统。那辆“条顿骑士”停了下来,棱角分明的炮塔逆时针转动,黑洞洞的炮口最终指向了这些部署在防线侧翼的“重步兵”战车。两款曾在战场上并肩杀敌的同盟国战车,便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了你死我活的敌手……
  叙利亚装甲兵师从土耳其人,而土耳其共和国的装甲兵有许多都是从奥斯曼帝国军队投诚而来,这些人的战车操纵技术基本上是由德国教官传授的。德国人作风严谨,经他们之手训练出来的装甲兵,素质绝不会差到哪里去,叙利亚装甲兵得到了土耳其同行的言传身教,并且在土耳其内战中得到了实战锻炼的机会,各种基本功自然要比犹太民兵们扎实得多。静止对静止的射击,只消两三轮射击调整便能够威胁到对方,若不是爱制重型战车练有“硬头功”,犹太装甲部队的首演很可能落个悲惨结尾。
第120章
旧瓶新酒
  以40年代中后期的技术标准进行评判,无论是34吨的“重步兵”还是27吨的“条顿骑士”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与软肋,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激烈对抗了。不过,巴勒斯坦地区爆发的武装冲突还远算不上一场现代战争:阿拉伯王国和叙利亚等中东国家的正规部队,装备基本达到欧美列强二战前后的水平,但技战术意识和空地协同能力还无法跟二战期间的列强军队相提并论,而阿拉伯的部落武装和犹太民兵组织的武器装备还停留在二十年代甚至更早的程度,所以在不少国际观察家眼里,巴勒斯坦武装冲突就是一群中东土著之间的火拼!
  在特拉维夫以北的哈代拉镇,两千多名犹太民兵以及近一个营的爱尔兰外籍兵团士兵,跟一个多旅的叙利亚军队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火拼”。在试探性的进攻遭到挫败后,叙军遂以炮火覆盖和弹幕徐进为先导,组织起了一轮迅速而猛烈的攻势,战斗的焦点很快集中在了守军前沿阵地的战车交锋上。叙利亚军队这边,11辆“条顿骑士”——其中4辆是装备60倍径火炮的MK-IIIC型,在14辆“征服者”装甲运兵车以及大股步兵的策应下,意图速战速决,将犹太人的战车一一摧毁;犹太人这边,8辆“重步兵”——均为早期型号的MK-29A型战车,依托守军阵地展开了顽强阻击……
  “正前方450米……敌军中型战车……瞄准正面……上穿甲弹狠狠打!”
  编号为I-022的“重步兵”战车里,隶属于爱尔兰外籍兵团“维京”营的丹麦人弗雷德里克·安德森用带有浓烈口音的英语吼道。跟进入哈代拉镇的四辆“重步兵”一样,前出至右翼阻击阵地的这四辆也有一辆领队长车,该车配备了两名经验老到的爱尔兰外籍兵团教官——从军16年的安德森是车长兼小队指挥官,同样来自丹麦的资深军士拉塞·克里斯滕森则担任炮手。
  正如“穆罕默德”营以土耳其人为主、“尼古拉”营大多是俄国人,“维京”营的成员基本上来自北欧国家,包括挪威、瑞典、芬兰、丹麦、苏格兰、英格兰以及少数德国人,英语是这个营的通用语言。不过,安德森和他的搭档克里斯滕森加入爱尔兰外籍兵团并不是因为旧政权被颠覆或是个人遭到政治迫害,而是一半出于个人兴趣、一半为了谋生求财,最终选择这种军事化雇佣兵的冒险生活,他们这类人也被同伴们称为“真正的志愿者”。
  爱尔兰军队讲究团队战术配合,所以“重步兵”不像同时期许多国家装备的重型战车那样配备后射机枪。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防护性能并增加弹药储备,采取的是车长、炮手、装填手、驾驶员的四人车组,炮手兼顾前向的同轴机枪,装填手兼顾无线电设备,车长和驾驶员专注于战斗指挥与战车驾驶。
  接应安德森的指令,克里斯滕森向装填手下令道:“C型穿甲弹!全速装填!”
  这辆战车的装填手是个长着娃娃脸的犹太青年,他动作麻利地从弹药架上取下一枚被帽穿甲弹,飞快地将其填入炮膛,旋即以嘹亮的嗓音向炮手报告:“C型穿甲弹……装填完毕!”
  克里斯滕森之前已经将炮口对准了目标的“正脸”,也即车身正面位置。装填手一喊“装填完毕”,他双眉一紧,果断击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