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387

  日出之后,最新的消息从民兵指挥部传来,那伙阿拉伯暴徒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据遇袭的犹太居民描述,这群暴徒的人数约有四五百人,基本上是骑马而行,有刀有枪,还有几辆武装卡车。见他们声势浩大且攻击迅猛,卡夫卡的犹太民兵没有进行抵抗,孰料这些家伙残暴蛮横,几乎将整个村镇洗劫一空,甚至把居民家中的存粮都统统搬走了。
  稍晚些时候,另一个坏消息传来,袭击阿莫纳的那股阿拉伯暴徒正准备向另一个名为阿莫纳的犹太人村镇发动攻击,更糟糕的是,据说他们会合了另一股暴徒,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
  黄昏之前,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和特拉维夫民兵指挥部共同做出决定,调派300名爱尔兰外籍兵团战士,偕同“飞行军”一同前往阿莫纳镇设伏,狠狠杀一杀这些阿拉伯暴徒的锐气。
  生意场上,犹太人之所以无往不利,跟他们的精明眼光和果断作风有很大的关系。“飞行军”迅速集结完毕,乘车开拔。爱尔兰外籍兵团的士兵们则由自发前来的货车司机、私家车主们驾车送往阿莫纳。及至夜幕降临,700多名精锐战力已悉数抵达了这座距离特拉维夫三十多公里的犹太人村镇。
  这时候,海莫夫和他的搭档再度起飞,并将飞行高度稳定在800至1000米。Fi-60固然是一款纯粹的民用运动飞机,但提起它的姊妹机Fi-65,那可是战场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熟面孔——自1934年服役以来,Fi-65一直是德国陆军制式的战场校射/联络/侦察机,无论是在干燥的西亚,寒冷的北方,还是在潮湿温润的大西洋岛屿,只要有德国陆军驻扎的地方,基本上都能够见到Fi-65轻盈平稳的身姿。Fi-60与Fi-65不仅仅是代号相近,构造和性能也相差无几。当它们飞行在千米空域时,地面上的人很难通过声音察觉到它们的存在,现役战斗机也很难拦截这种飞行速度缓慢且对飞行场地要求极低的简易飞行器。
  刚抵达阿莫纳上空,海莫夫跟他的搭档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盘旋近一个小时,东北方突然出现了一条蜿蜒的“火蛇”,那想必是擎着火把赶路阿拉伯武装分子。犹太飞行员立即将情报通报给了在阿莫纳设伏的“飞行军”指挥官比滕上校,此君早年在英国陆军服役,二战结束后加入美国籍,接着又在美国陆军干了六年,直到被犹太复国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犹太复国主义执委会主席本·古里安说服,携家带口移居特拉维夫,并且一手组建了这支在犹太人世界声名鹊起的“飞行军”。
  “全体警戒!准备战斗!”比滕上校站在车顶上高声发令。阿莫纳的城镇规模和居民人口跟卡夫卡相近,移居此地的犹太人大多来自北美,他们种植小麦、玉米以及西红柿、草莓等果蔬,还建立了一个大型奶牛场,农作物和牛奶主要供应特拉维夫居民,所以这座村镇要较卡夫卡富裕许多。
第114章
民兵与精英
  “根据自由落体定律,物体从一千米高度落地需要大约15秒,而你手里的手雷延时引信为5秒,也就是说,你现在把它们丢下去无外乎是给阿拉伯人放烟花。”
  Fi-60单发双座型民用飞机里,海莫夫关掉无线电通讯器的输出钮,用简明而又专业的语言给他的搭档萨哈上了一堂小课。听完之后,年轻的飞行侦察员悻悻地将手雷塞回到自己的口袋里。
  “没必要打草惊蛇。”海莫夫继续说道,“‘飞行军’已经在村子里埋伏好了,同行的还有不少我们高价请来的爱尔兰雇佣军。”
  萨哈一边拿着望远镜观察下方的情况,一边回应说:“那些土耳其人?他们的装备确实不错,但关键时候能不能靠得住?”
  “爱尔兰军队的名誉还是相当不错的,可惜我们请来的这些是爱尔兰的外籍兵团,并不是真正的爱尔兰人,貌似执委会和指挥部的人也对他们缺乏信心。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值得信赖也只有我们自己人吧!好了,闲话以后再说,先办正事!”言罢,海莫夫重新打开了无线电通讯器的输出钮,接下来他们所说的一字一句,在阿莫纳设伏的“飞行军”移动指挥部还有在航空俱乐部通讯室里密切关注前方形势的长官们都能够听到。
  萨哈遂正声道:“从光源分布情况推断,向阿莫纳行进的阿拉伯人分成齐头并进的两股,每股都有好几百人,队尾有汽车灯光,数量不多,加起来大概二十辆左右。”
  海莫夫在无线电里附和说:“这群土匪大概是想把阿莫纳牧场里的奶牛都抢走,若是让他们得逞,我们的损失可就大了!”
  “那就让他们尝尝我们的铁拳是什么滋味!”耳机里传出一个铿锵有力的中年男声,此人便是“飞行军”的指挥官比滕上校,一位出自美英系的职业军人,在犹太复国运动的成员当中,他在军队所获得的军阶仅次于艾尔哈德·米尔希。
  萨哈道:“现在,敌人的前哨距离阿莫纳还有三四公里,大股人马在十公里之外,也许他们的前哨会先行闯入阿莫纳进行侦察。”
  无线电那端沉默了一下:“事实上,我们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如果敌人的前哨部队进入镇子,我们能不开火就不开火,等到敌人大股部队闯进来,再狠狠敲他们闷棍。”
  海莫夫连忙提醒:“上校先生,我无意冒犯,但您似乎不该在无线电里透露我们的军事部署。一旦我们的通话被敌人监听,那可就糟糕了。”
  比滕上校倒是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疏忽:“嗯哼,上尉先生,你说的非常对。敌人虽然不是正规军队,但我们应该把这当成一场战争给予足够的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
  说话间,耳机里传来了微弱但清晰的枪声。海莫夫和萨哈不约而同地探头往下看,但他们翱翔在千米高空,地面上的枪口焰根本无法被肉眼捕捉到。
  片刻过后,无线电那端的声音以从容镇定的语气说道:“在飞的先生们,看来你们以为的前哨并不是真正的前哨,敌人的小股侦察人员已经到村子边缘了,他们在胡乱开枪,估计只是试探虚实。假如他们得到我们行动的情报,或是侦测到我们的无线电通讯,压根不会兴师动众前来。除非……我们此前所有的判断推测都是完全错误的。”
  就在这时候,一个傲慢的、操着土耳其口音的家伙插了进来:“别担心,就算敌人是阿拉伯王国的正规军,也休想在昔日奥斯曼帝国近卫军的精英们身上占到任何便宜。要知道在十年前,那些阿拉伯人一听到我们的威名就会瑟瑟发抖!”
  比滕上校不慌不忙的应道:“喔,伊斯坎少校,不得不说,您的希伯来语在非犹太土耳其人当中算是非常好的。既然讲到奥斯曼帝国,我们必须承认,它曾有过让整个欧洲颤抖的辉煌历史,可那毕竟只是历史。遗憾的是,人们再想要瞻仰奥斯曼帝国的伟大,就只能去图书馆;人们再说起土耳其的精锐部队,联想到的恐怕不是奥斯曼近卫军,而是土耳其共和国的某支部队。”
  那个土耳其口音讪讪地笑了两声:“奥斯曼帝国不止是值得我们这样的土耳其人怀念,对于你们犹太人来说,奥斯曼帝国难道不是欧亚强国当中唯一一个对你们采取仁慈接纳态度,而且在你们特别困难时期向你们敞开大门的吗?”
  在奥斯曼帝国并不特别漫长的历史中,犹太人确实受到了奥斯曼统治者的优待,1376年被匈牙利驱逐的犹太人,1394年遭查理五世驱逐的法国犹太人,15世纪初被西西里群岛驱逐的犹太人,都在奥斯曼帝国找到了避难地。另一方面,犹太人对奥斯曼土耳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也跨越了朝代更替——在土耳其共和国治下,犹太人依然是受欢迎并且得到庇护的,所以,犹太人并不需要像伊斯坎少校这些前朝遗老一样,为奥斯曼帝国的覆灭而感到哀伤。
  “飞行军”指挥官没有吭声,土耳其人也不追问:“好了,在结束通话之前,我顺带重申一下我们的战术策略——在敌人主力进入射程之前,我的人不会开火;等我们开火了,敌人必定尸横遍地!”
  “没问题,伊斯坎少校。没准在你们开火之前,我们就已经把敌人狠狠修理了一通,让他们夹着尾巴灰溜溜地逃走了。”比滕上校答道。
  “那样最好!我不喜欢部队出现伤亡,虽然没有哪一场战斗是可以完全避免伤亡的。”土耳其人应答说。
  于是,空中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讯暂告一段落。村镇外围,阿拉伯人的探哨骑着马来回飞奔,不断朝天鸣枪,却不轻易进入村镇。犹太人在阿莫纳建立村镇的历史只有五六年,但大部分建筑都是坚固的木石或砖混结构,而且考虑到自我防御的需要,建筑物的分布紧凑有序。“飞行军”的武装民兵们占据了东面、北面以及中心的建筑物,并且分出一队人马协助本地民兵据守牧场,爱尔兰外籍兵团依托南面和西面的建筑组织防御,居民们有的聚集到了村镇中心偏西的教堂,有的就在自家地下室躲避战祸。
  除了在空中布置侦察警戒机,犹太人一方还在村镇外围部署了不少暗哨,他们借助有线电话或无线电步话机向村镇里的指挥人员不断通报敌情。最初抵达阿莫纳外围的阿拉伯探哨只有二三十骑,不多时,上百人的先遣部队从东面逼近阿莫纳,这些阿拉伯人都是一人一骑,他们挥舞着马刀或是长毛,有的背着步枪,有的挎着左轮,还有几支美制汤姆森冲锋枪,武器型号想必是一锅大杂烩。
  紧接着,只听一声响亮的唿哨刺破夜空,奔跑的马蹄声随之汇集成片,阿拉伯骑手们成群结队地冲向阿莫纳。不等他们进入村镇,枪声响了,犹太民兵迫不及待地开火射击,靠近村镇的阿拉伯骑手顿时人仰马翻。可是细细分辨,不少人是因马匹受惊或自己慌了手脚而坠地的,真正被枪弹击伤击毙的并不多。
  一栋三层楼建筑的楼顶上,全副武装的爱尔兰外籍兵团“穆罕默德”营指挥官伊斯坎少校一手拿着望远镜,一手按在腰间的皮质枪套上。在他身后,背负战场无线电台的通讯兵以蹲姿保持戒备;在他深浅,一名神色冷峻的士兵匍匐在地,通过胡伯特-IIi型半自动步枪上的狙击镜观察进行中的战斗;在这栋建筑物的后院,一个三人迫击炮组已经挖好了简易掩体,随时可以支援犹太民兵对抗阿拉伯人。
  借着忽明忽暗的光线,伊斯坎看到阿拉伯骑手如潮水般退去,只留下失去马屁的倒霉蛋在后头狂奔,这个左脸留有一道长伤疤的前奥斯曼近卫军军官很不屑地嘀咕道:“照这样打,子弹耗光了也不见得能把阿拉伯人击退。民兵就是民兵,就算训练再久,也不能当正规军来用。”
  约莫一分钟过后,枪声才完全平息下来。正当人们以为阿拉伯人的攻势已经暂告一段落的时候,北面的牧场响起了枪声,手枪、步枪、机枪混杂一块,不到半支烟功夫,那个方向火光闪跃,手榴弹的爆炸声接连传来。
  片刻,通讯兵向伊斯坎报告:“长官,比滕上校呼叫您!”
  伊斯坎冷冷一笑,转过身拿起话筒:“上校先生,看来你的人太沉不住气了,伏击作战的优势被他们轻易挥霍掉了。牧场?你们在那里有40个人,三支冲锋枪,一挺机枪,还有一栋非常适合防御的仓库,对付没有重武器的骑兵是绰绰有余的,才一个回合就说撑不住了?不,这种情况非常不适合转移,告诉他们,眼下呆在仓库里比任何地方都要安全,很快就会有一队精锐战士前去支援他们……是的,支援是必须的,一旦敌人发现村镇难以攻克,而牧场的抵抗较为软弱,很可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牧场那边,甚至调派主力投入进攻。派多少人过去?如果他们能坚持到援兵抵达,两队战士就足够了,但如果他们丢掉了仓库,至少要五十人才够保险!”
第115章
闪电反击
  在伊斯坎少校的命令下,爱尔兰外籍兵团“穆罕默德”营的五十名精锐战士分乘两辆拖斗轿卡和两辆六轮卡车火速赶往阿莫纳北部牧场。这个占地两百多英亩的大牧场现在总共圈养了四千多头牛,其中一多半是成熟的奶牛。就规模和产量来说,它在整个巴勒斯坦乃至中东地区应该是位列前茅的。从这里出产的鲜奶源源不断运往特拉维夫,一部分直接罐装提供给市民,一部分用于生产各种奶制品,保障了特拉维夫这个巨大的犹太人定居点最基本的副食品供给。
  这个由犹太人移居者建立的牧场,除了拥有开阔的草场和整洁卫生的木制牛棚,还建有一栋庞大的、用于饲料储存的仓库,它有二十米高,相当于普通的四层楼建筑,占地面积近一英亩,相当于四千平方米,其主体为混凝土结构,虽然墙体并没有厚实到能够抵御炮火的程度,但防住枪弹还是绰绰有余的。可惜的是,驻守在这里的40名犹太民兵,包括一小队携带了机枪和冲锋枪的“飞行军”,没能充分运用好这座坚实堡垒的防御价值。阿拉伯人仅仅两次冲锋,死伤不超过30个人,便从他们手里夺取了这座仓库。
  当那些被爱尔兰军方收编的奥斯曼战士们抵达牧场时,丢盔弃甲的守卫者已经撤退到了牧场南端的牛棚里。要说起来,这场败仗也不能完全责怪他们,多数人平日里都是努力谋生的平民,只有在每天的工作结束后才有时间接受基础的军事训练,即便如此,在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每人每月能有一颗子弹的操练机会就非常不错了,实战经验更是无限趋近于零。面对嗷嗷怪叫的阿拉伯骑手,有几个人心里不发慌?一通乱射之后,有几个人能保持镇定?唯一值得庆幸的是,40个守卫者有39个毫发无损地撤了出来,只有一个倒霉蛋失了踪。
  在这个没有月光的夜晚,野外的视线相当糟糕。跟狼狈的守卫者会合之后,指挥这群奥斯曼战士支援牧场的军官迅速召集各小队指挥官,简单商议之后,迅速确定了就地发动反击,闪电夺回仓库的作战策略。
  “全队沿牛棚向东,跳跃式前进,从右翼牵制阻击敌人。”领命归队之后,士官长德米洛克以简明扼要的战术词句向麾下的9名士兵传达了作战指令,然后以一个纵队突进的手势指明战斗编队。
  这9名士兵都是旧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遗民”,有2个跟德米洛克一样曾效力于奥斯曼近卫军,其余7人过去分别服役于5支不同的部队,他们在投奔爱尔兰之前基本上互不相识,而在加入爱尔兰外籍兵团之后,严酷的训练逐渐让他们脱胎换骨,在没有对外派遣任务的时候,他们常常被爱尔兰军方安排扮演“反派角色”,在演习中跟爱尔兰正规军展开各种对抗,胜奖败惩的举措和别无选择的处境迫使他们摈弃了以往在奥斯曼帝国军队养成的种种恶习,由一盘散沙紧紧捏成了一个拳头,再到后来屡屡在规格对等的战斗中击败骄傲的爱尔兰军队,在爱尔兰乃至西方同盟国军界树立了赫赫威名。
  爱尔兰外籍兵团的装备水平固然能够跟新联合王国的陆军正规部队媲美,可相比这个国家真正的特战精英——爱尔兰皇家卫队,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在1948年初,那支享誉世界的王牌部队已经配备了车载和单兵红外线夜视仪,能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环境中精准击杀目标,并且摸索出了较为成熟的现代化夜战模式。仅此一项,爱尔兰外籍兵团便存在勇气和技巧无法弥补的劣势……
  一分钟之后,德米洛克低着头,猫着腰,左手托着STG-45突击步枪弹匣前端的护木,右手抓着枪柄——拇指随时准备打开保险——再以食指扣动扳机展开射击,双脚时而快速交替向前,时而以左腿在前、右腿及地的姿势原地警戒。两名同样使用STG-45的突击手依次紧随其后,全神贯注地戒备着左右两侧,再接着是两名使用胡伯特-III型半自动步枪及枪榴弹发射器的掷弹兵,他们的任务是在近战中以枪弹和手榴弹支援队友,在中远距离的攻击或防御中以枪榴弹杀伤敌人;往后是装备MG-43型机枪的机枪手和携带了两个弹药箱的副射手,他们将随时停下来为战斗小队提供强劲的火力支援;接下来是一名携带50毫米火箭筒的爆破手、一名使用狙击型胡伯特-III型半自动步枪的狙击手,殿后的则是一名使用STG-45的资深士官。
  走过六个牛棚,德米洛克停住脚步,缓缓下蹲,然后曲举右手,攥指成拳,示意身后的队友们前方有敌情。观察片刻,他张开五指,向外横摆右手,发出了向右作战术展开的指令。基于这种环境下的可视距离相当有限,跟在后头的兵士们以手势逐一传递战斗指令,动作轻盈而又敏捷迅速地前进至领队士官长的右侧。在此期间,德米洛克单膝跪地,右手把住突击步枪,左手端起望远镜,小心谨慎地观察着仓库及周边的敌情:在占领了这座大仓库之后,阿拉伯人看起来并不忙于扫荡整个牧场,仅仅察看了离仓库最近的几座牛棚之后,他们便乐不可支地招呼同伴前来,并开始把牛棚里的牛往东边驱赶。
  在牧场东边的道路上,擎着火把的阿拉伯骑手们正护送卡车和马车前来,还有些人似乎灭掉了火把,他们一边嗷嗷怪叫,一边从山岗上朝镇子方向开枪,看来完全不怕那些装备有机枪的犹太民兵会离开镇子前来截击他们。
  德米洛克和他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兵士们静静等待着,不多会儿,两个小队从正面向仓库发动攻击,两翼协同的小队随即开火,密集而精准的火力令仓库周围的阿拉伯人瞬间死伤大片,那些正在赶牛的家伙慌忙举枪还击,但是在这种隔着三五米连人影都看不清的夜晚,他们的子弹大多射向了牛棚。两队承担主攻任务的奥斯曼战士一边射击一边交替前进,那些跃动的枪口焰光便是他们瞄准的绝佳指引,于是乎,仓库周遭充斥着枪声、牛哞声还有阿拉伯人中弹受伤的惨叫声。
  战斗开始后,德米洛克一面以点射连连压制仓库大门处的阿拉伯人,一面机敏地观察着战场形势的变化。意识到那些擎着火把的阿拉伯骑手从稍远处加速赶来,他在换弹匣的间隙向麾下的战士们低吼道:“机枪手,掷弹兵,爆破手,封锁东面道路!”
  机枪手毫不迟疑地掉转枪口方向,两名掷弹兵迅速在枪口装上枪榴弹发射器,一直没有机会表现的爆破手飞快地进行着榴弹型火箭弹的装填。片刻功夫,三种武器接踵发威:机枪的密集扫射堪称是步骑兵的天敌,何况是以射速著称的MG-43;枪榴弹的爆炸力略优于普通手雷,除了发射时的声响之外,基本上是悄无声息地落下继而发生爆炸;单兵火箭弹的威力虽逊色于机载和车载火箭弹,但无疑已是单兵武器中的“大杀器”,光是火箭弹发射时的刺耳怪啸声,在几公里之外都能够清楚听到,而随意一枚榴弹型火箭弹,就能够造成10-15米的死亡区域……
  没过多久,通向牧场仓库的道路上铺满了人和马的尸骸,不少幸存者仓惶乱窜,无主的马匹更是四下狂奔。碰到了一堵无形无影、无法击破的“魔鬼之墙”,凶悍的阿拉伯武装分子胆怯了,他们踌躇不前,远远徘徊。克制住了外围之敌,正面攻击仓库的奥斯曼战士们很顺利地将仓库周围的阿拉伯武装人员清扫干净,这时仍有少部分人试图据守仓库。在人数并不占优的情况下,经历了各种战阵和军事演习的奥斯曼战士们没有往里硬冲,而是狡黠地朝里面丢了两枚烟雾弹,再用阿拉伯语接连高喊“快跑,有毒气”。不出半分钟,里面的阿拉伯人屁滚尿流地逃出仓库,被蹲守在外面的奥斯曼战士轻轻松松捡了“人头”。
  不过,眼看着“穆罕默德”营的精锐战士就要成功收复牧场仓库,最后一批阿拉伯人却在撤出之前很无情地放了一把火,大捆的干草垛立即被引燃,火势一下子就发展到了人力无法扑灭的地步,而且仓库的大火还照亮了周围一大片区域,暴露其中的奥斯曼战士很快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射击,他们只好尽数后撤至牛棚区,眼睁睁看着可供牧场使用两个月的库存干草被烧成草灰……
  在对手的犀利反击下,阿拉伯武装分子攻占牧场、抢夺奶牛的企图落空了,而且还付出了上百人伤亡的沉重代价,可他们并不打算就此向犹太人低头认输。大股人马抵达阿莫纳镇外围之后,头目接连发号施令,令会合一处的千余名武装人员摆成了一个硕大的半月形攻击阵列,并把那些卡车放在了阵列中央。在其中几辆卡车的车厢里,赫然装有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和120毫米重型迫击炮这样的厉害家伙!
第116章
草芥之流
  看到对面的阿拉伯武装分子摆开了强攻村镇的阵势,在居民楼顶观战的爱尔兰外籍兵团“穆罕默德”营指挥官伊斯坎少校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虽说在围绕牧场控制权展开的攻防战中,阿拉伯人表现得不堪一击,但这群武装暴徒的破坏力依然不容小觑。
  少顷,只听得夜空中传来“砰”的一声闷响,仿佛是有人拔开了酒瓶塞,然后是截然不同于普通炮弹飞行时的低沉尖啸声。伊斯坎少校没有挪动脚步,也没有变换身形,而是深吸了一口气,凝眉注目地望着阿莫纳镇子北部。转念之间,一枚大口径迫击炮弹便落入这座村镇,视线中,浓稠的黑暗突然跃起一团刺眼的烈焰,振聋发聩的爆炸声随之袭来。如此强劲的爆炸,必定在一瞬间震碎无数的窗户玻璃……
  “苏丹的死亡之锤……”
  熟悉的声势令这位前奥斯曼帝国近卫军军官自顾自地嘀咕了一声。现代构造的迫击炮公认的起源是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此后经由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催化,迫击炮成为了各国军队必备的制式武器,苏俄军队和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尤其青睐这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成本低廉的武器。30年代,俄土两国在地形条件复杂的高加索地区爆发了武装冲突,双方军队都大量装备并使用了迫击炮,其型号规格之多、产地之杂世所罕见。此后奥斯曼帝国陷入长期内战,迫击炮继续成为交战各方钟情的战术武器,到了内战后期,老朽的奥斯曼帝国大势已去,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开始大量流散至周边国家和武装势力手中。对面这群阿拉伯暴徒使用的迫击炮,正是奥斯曼帝国军队列装的120毫米重型迫击炮,其威力优于76毫米身管火炮,因而被赋予了“苏丹的死亡之锤”这样一个威猛的绰号。该炮系由奥斯曼帝国军方聘请德国工程师专门设计,其重量只有普通火炮的六、七分之一,一个4-5人迫击炮组就能够徒步运送整套装备弹药,能够将十多公斤重的炮弹投射到三四公里之外,而且可以在战场上进行持续快速的射击,非常适合为步兵提供火力压制。
  第一发射击就打在了镇子范围内,阿拉伯人遂以每分钟7-8发的速度进行无差别射击。他们的迫击炮弹小半命中了镇子里的建筑物,其余落在了建筑物之间的道路和空地上,而除了少数未爆炸的臭弹之外,所有的炮弹都迸发出了应有的威力。那些被击中的建筑虽然没有直接倒塌的,但要么是屋顶被掀飞了一角,要么是外墙被炸出了大窟窿,还有两栋燃起了火,屋子里的人情况恐怕不会太好,而那些落在建筑物之外的,即便没有给这里的守卫者和普通居民造成人员损失,也必定在精神心理上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威慑。
  在重型迫击炮无情肆虐这座犹太人村镇的同时,两挺由卡车搭载的12.7毫米重机枪也相继开火了。这种又笨又重的家伙光枪身就有三十多公斤,机动性远不及通用机枪,射程和威力又不及小口径机关炮,陆军强国当中,只有苏俄、日本以及旧英国大量装备军队,用来对付敌方步兵、轻装甲车辆以及中低空飞行的作战飞机,而大英帝国日落之后,英军的诸多武器装备沦为军火市场上的廉价货,其中一些辗转到了中东战场上,被阿拉伯武装用以对抗奥斯曼帝国军队。
  伊斯坎少校无意让对方的快速火力持续肆虐这座村镇,他用本部自带的无线电步话机向迫击炮组发令:“第1、2、3、4迫击炮组,射击方位正北偏西34度、仰角45度,校正射击!”
  得到指令的四个三人迫击炮小组只用了不到十秒的时间调整射击参数,旋即进行了首轮射击。他们使用的是爱尔兰陆军1940年定型装备的80毫米迫击炮,别看这种迫击炮口径比旧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重型迫击炮小了不少,但得益于火药技术的发展和炮弹构造的技术性改良,这种60毫米迫击炮在单位时间的火力投射反而超过了“苏丹的死亡之锤”,使用标准型爆破弹的最大射程为3300米,稍逊于德国人为奥斯曼帝国军队设计的120毫米重型迫击炮,而射击精度的提升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种因重量级不同而造成的差距。
  那些阿拉伯武装分子没有在120毫米迫击炮的最大射程位置轰击阿莫纳镇,而是将装载迫击炮和重机枪的卡车停在了离镇中心大约两公里的山坡上,这是他们严重缺乏军事素养的一种表现。防守方打出的第一发迫击炮弹堪堪越过了卡车,落在那些等待进攻号令的阿拉伯骑手们当中,顿时在他们当中引发了一阵不小的骚乱。卡车上的迫击炮手和重机枪手一看对方的射击能够覆盖他们所在位置,吓得连忙催促卡车司机后撤,但是不等卡车倒退,防守方的炮弹接二连三袭来,很快就有一发落在了装载重型迫击炮的那辆卡车旁,不仅把车窗玻璃扫了个干净,连带收拾了驾驶员以及车厢里的部分迫击炮手,幸存者慌不择路地跳车逃跑。
  重迫击炮一个回合就被打哑,阿拉伯武装分子不仅没有全线撤退,反而在头目们的驱使下向两翼运动,两辆装载重机枪的卡车也跟着骑手们向侧翼迂回,并且不断扫射村镇边缘的那些建筑物。有了卡车作为载具,大口径重机枪拿来对付非正规武装确实给力,弹雨所及之处莫不碎片横飞。
  有嘶吼的机枪从旁助威,阿拉伯骑手们随后从阿莫纳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发起冲锋,他们的指挥者大概以为犹太民兵们把火力集中在了正面,侧翼和后方是相对空虚的,殊不知此举将自己置于了危险境地!
  伊斯坎少校拿起无线电步话机:“各防守目标村镇的小队注意,先放敌人进入射程,组织交叉火力予以歼灭,同时注意保护迫击炮组!第1、2、3迫击炮组负责支援左翼,第4、5、6迫击炮组负责支援右翼,自由射击!”
  话音刚落,东北方向的山坡上腾起一团硕大的火球,殉爆的弹药像节庆日的烟花一样散落开来——阿拉伯人那辆搭载了重型迫击炮的卡车终于被直接命中了。
  伊斯坎少校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看着这个似曾相识的画面,那些回忆有些是愉快的,有些则是痛苦的。他不止一次地想过,假如当年的奥斯曼帝国近卫军有他现在这群手下的装备和战斗水平,土耳其内战的结果究竟会不会改变?
  在80毫米迫击炮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映衬下,阿拉伯人的嗷嗷怪叫声渐渐清晰起来。处于对手进攻方向的犹太民兵早就迫不及待地开火了,只不过手动步枪的声音在这喧嚣的战场上显得零落而无助。
  这时,通讯兵报告说:“长官,比滕上校呼叫!”
  “长官,比滕上校呼叫您!”
  土耳其人轻蔑一笑,走到通讯兵身旁拿起耳机和话筒,刚开口发出一个音节,便被对方焦急的声音给打断了:“伊斯坎少校,你的士兵还在等什么?等那些阿拉伯人冲进来把整个阿莫纳变成难民营吗?难道说你的士兵都忘了带枪栓?”
  伊斯坎少校没有动怒,而是嘲讽式地回应:“尊敬的上校先生,难道您的耳朵出了点问题,听不到迫击炮的声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