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7/387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辆被炮弹击中的日军战车瘫在原地,隐约可以看到有乘员从驾驶舱口或是车长舱口钻出,虽然这些人基本上不具备战斗力,苏俄装甲兵们毫不犹豫地开火了。机枪的嘶吼仅仅持续数秒,那些可怜虫便以不尽相同的姿势倒在了自己的座车旁边。
  随着最前面的两辆战车接连被爆,日军战车集群终于稍稍放缓了速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停下来组织射击!
  约诺夫不失时机地下令:“维克托,发动战车,向右侧转移!”
  从当前的战场环境来看,这六辆轮式装甲车虽与友邻的步兵部队互成掎角之势,但巨大的实力差距使得它们只能偷袭而无法硬拼。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移动位置伺机猎杀敌方侦察确实是明智之举!
第20章
近卫步兵
  东方既白,喧闹的夜就此结束。在哈拉哈河东岸的战场上,双方战线大体维持在前日黄昏的态势,最为激烈的战斗莫过于围绕小城阿尔山所展开的争夺战,日军第1机械装甲师团所属部队组织了一次大胆而有效的夜袭,成功阻挡住了苏俄军队的攻势,夺回了前一天下午失去的部分阵地。当天晚上,日军紧急从伪满洲国腹地的机场、基地抽调三百余架战斗机驰援前线,并计划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向北方战区调派至少3000架作战飞机,然而跟势在必得的苏俄空军相比,日军航空部队的行动还是显得太过迟缓了。
  “快快快,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阵地,小心你们的脑袋!”
  远处的隆隆炮声一阵接着一阵,地平线上已经隐约可见一辆辆移动的铁乌龟。阿尔山城西阵地中,头戴九八式“铁帽”的日军士官竭力催促着手下的士兵们赶往一线堑壕。出于规避炮击的需要,通常情况下战线的第一线只会保留少数负责警戒的官兵,而在敌人突然发动进攻的情况下,主力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预定的防御部署。
  咻……轰!
  一发孤零零的炮弹划落下来,强烈的震感让士兵们条件反射地放低身姿、捂上耳朵,但交通壕中淌动的人流并未停止,不少士兵依照军官们的指挥下在距离一线阵地还有几十米的临时弹药存储点领取额外的弹药箱和燃烧弹,而在那些占据高点的位置上,炮手们正将战防炮正前方的防护性沙袋、挡板撤去,随时准备向进入射程的苏俄装甲目标实施攻击。
  “嗬!好多战车啊!”
  进入战斗位置之后,一些日军士兵不禁为眼前的景象发出感慨,俄国人的厚积薄发果然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在不断的进攻、不断的损失之后,每一次似乎仍能够组织起声势浩大的进攻集群。
  和往常的经验一样,苏俄军队的攻击集群推进速度非常快,日军阵地这边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打头的苏俄战车群就已经冲到了眼前,战车炮和机枪急不可耐地实施压制射击,试图以他们擅长的快速进攻在日军防线上钻出突破口,然而日军步兵的韧性堪称一流,只见阵地后方的战防炮不断喷吐炮焰,砰砰砰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尽管对付苏俄军队的中型和重型坦克非常乏力,但在有效射程内,他们大量装备的轻型火炮还是能够击穿俄国人推崇的轻型快速战车。不多会儿,日军阵地前方就出现了一堆又一堆燃烧或是燃烧殆尽的坦克残骸,那些有幸逃出座车的苏俄装甲兵则成了日军神枪手们的美味……
  眼看着先头装甲部队进攻受阻,西面天空中很快出现了大群喷涂橄榄绿色涂装的战鹰——就涂装的隐蔽性而言,这种色泽在中低空的战斗中是较为实用的,但若是进入高空角逐,日军战机的银灰色要更占优势一些。
  受到数量以及部署的限制,日军的战斗机并不总能够及时出现在最需要它们的地方。面对呼啸而来以航空炸弹、机枪机炮实施对地攻击的苏俄战机,日军步兵们除了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勇气与之对抗外,就必须充分利用手中的每一种防空武器。
  随着口径和机械方式各异的防空枪炮嘶鸣起来,日军阵地上异常热闹,成串的枪炮子弹腾空而起,在千米以下的空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逆向弹雨,然而这样的声势并不足以驱走同样充满勇气的苏俄飞行员,只见一架架战机迎着日军防空火力俯冲而下,每一次成功的投弹或扫射都能够给阵地上的日军造成物质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同时,不断有各种型号的苏军战机被击落,这其中尤以逐渐退出空中格斗、挂载小型航空炸弹出击的伊-15双翼战斗机最多,而且在这样的战斗中,座机被击落的苏俄飞行员鲜有生还的可能——那些充满愤怒的日军士兵们总是毫不留情的朝着白色的降落伞开火,在落到地面之前,这些倒霉蛋往往就已经被打成马蜂窝了!
  趁着航空部队极大地分散了日军防御部队的注意力,速度相对缓慢的苏俄重型战车也带着数量庞大的步兵集群攻了上来。以KV-1为锋线尖刀、C-35坐镇侧翼的苏俄战斗群逐次推进到了日军阵地前沿。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训练有素的日军步兵大都会把多余的想法抛之脑后,竭尽全力地将他们所掌握的战斗技能发挥出来。惨烈的炮战中,数量有限的重型火炮虽然能够击毁一些苏俄坦克,但平直的弹道限制了它们的隐蔽与伪装。一场激战下来,往往是日军阵地前方残骸遍地,日军阵地后方的炮兵阵地惨不忍睹……
  晨曦中的诺门坎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平静、安宁和勃勃生机中迎来新的一天,文明世界的残酷杀戮在经历了漫漫黑夜后仍在持续。仰头望天,飞行器的轰鸣声萦绕耳边,旭日与五星纷乱晃眼;田野、树林、溪流与村镇无不笼罩在机器的吵杂与枪炮的嘶鸣声下。在这里,沉浸在战争中的亢奋和狂热得到了发泄,灵魂深处的求胜欲望有如脱缰的烈马,对于鲜血和死亡的畏惧变成了过眼云烟,但在享受这些的同时,人们必须做好承受另一个极端的心理准备,那便是当失败来临时的焦虑、害怕和绝望。
  在这一马平川的荒原地带,日军构筑的防线毫无隐蔽性可言,数量可观的苏俄战车一面推进、一面开火,步兵们亦在交替掩护着攻击前进,战斗所产生的硝烟尘埃团绕在战场上空,虽达不到遮天蔽日之势,可灰蒙蒙一片也让人心头笼罩着一种无形的压抑。
  安德烈·马拉费耶夫上尉是苏俄近卫步兵第1师的一名连长,麾下有4个齐装满员的排,包括3个步兵排和1个机枪排,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轻迫击炮班,步兵班拥有班长1人、侦察兵1人、轻机枪组2人、冲锋枪手2人、步枪手6人,轻迫击炮班以50毫米迫击炮为制式武器。作为苏俄军队最老牌的荣誉部队,近卫步兵第1师直到这个清晨才投入前线,在后方听了一整天的枪炮声,官兵们早已跃跃欲试,犹如一群下山的猛虎。
  持续一个小时的炮火准备即将结束,友邻部队的士兵们起身离开战壕,传令兵们在人群中往来奔跑,传递着来自上级的进攻指令,连排军官们挥舞着手枪,步枪手们插上明晃晃的刺刀,冲锋枪手们习惯性地低头猫腰……杀气腾腾的战车成群结队地越过前沿阵地,它们的作用一如古代士兵的坚盾,顶在前面抵挡化解敌人的远程攻击,轮式装甲车和半履带装甲车形成若干个密集编队,搭载着精锐而无畏的机械化步兵冲向敌人的防线……
  面对手下士兵们投来的热切目光,马拉费耶夫上尉只能尴尬地嘀咕着上级为何不将最好的部队投入第一波进攻。近卫步兵第1师固然是一支荣誉部队,却遗憾的没能进入机械化改编的行列,其战略和战术价值难以跟机械化部队相提并论。
  瞿……瞿……
  一阵尖锐的哨声突然响起,马拉费耶夫上尉瞬间精神抖擞。扭头看去,本团的传令兵果然出现在这片进攻出发阵地上。与此同时,大约四五十辆完好无损的C-30和C-35战车从预备阵地驶来,它们隆隆地碾过一线堑壕。
  “进攻!跟上我们的战车!进攻!光荣的近卫步兵第1师!”
  军官们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马拉费耶夫上尉旋即从枪套里拔出手枪,向麾下的近两百号士兵发出号令:“伟大的苏维埃战士们,进攻!”
  豪迈的乌拉声顿时在阵地上汇成一片澎湃海潮。
  苏俄步兵的进攻出发阵地距离对面的日军主阵地有大约五公里的直线距离,以轻装行军的速度,最多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通过,然而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这个时间有可能被压缩到20分钟以内,也有可能延长到几个小时。等到近卫步兵第1师的一万多名官兵紧随方面军直属战车支援部队踏上征程时,早他们十多分钟投入攻击的友邻部队已经开始跟当面之敌交火了,从前方传来的密集枪炮声催促马拉费耶夫上尉和他的士兵们加快了脚程,而在向敌方阵地前进的过程中,步兵们有意拉开间距,从而形成避弹效果较好的散兵队列。
  视线前方,在战车和装甲车的引领下,卡其色的浩大浪潮义无反顾地扑向了日军防御阵地,它的速度似乎变慢了,在日军强烈抵抗下出现了迟滞,经过一段时间的胶着,进攻浪潮突然加快,两者相触,瞬时迸发出骇人的声势。
  居然突进去了……攻破敌人阵地了?
  脑海中闪过这些念头,马拉费耶夫上尉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笑容。摧枯拉朽地赢得胜利固然是好,但以日本军队的顽强战力,十之八九会针对主要阵地进行反复争夺,这个时候,传统步兵的意义就能够显现出来了。
第21章
扫荡战场
  “同志们,再加把劲!敌人的阵地就在前方!”连长马拉费耶夫上尉用他那粗犷的嗓音招呼着士兵们。
  奔跑中的苏俄士兵们毫不犹豫地呼应:“前进!”
  背着笨重的弹袋快速奔跑是一件非常消耗体力的事情,可隶属于苏俄近卫步兵第1师的年轻列兵安德烈·康采维奇是个愿受点累也不要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没弹药可用的人,何况他使用的武器并不是老而弥坚的莫辛纳甘手动步枪,而是一支崭新的PPS-40冲锋枪——这种全自动枪械在外形上跟西方同盟国军队大量装备的施迈瑟冲锋枪以及伯莱塔冲锋枪有很大的不同,但原理基本一致,而且同样使用手枪弹,可配备35发弹匣和65发弹鼓,就实战性能而言,PPS-40足以碾压日本军队的一式冲锋枪!
  突然间,一发炮弹怪叫着落下,爆炸点就在十几米开外。康采维奇眼角余光看到焰光一闪,居然有几个人影飞了起来,巨大的冲击就像是个隐形人从旁撞了他一下,顿时一个趔趄,然后脸朝下来了个狼狈的狗啃泥。
  爆炸的余声犹在耳边回荡,康采维奇感觉有些恍惚,战斗的信念似乎出现了动摇,就在这时,马拉费耶夫上尉的大嗓门让他和他的同志们精神一振。
  “医护兵!照顾伤员!其余人,跟我冲啊!向着胜利……前进!”
  在继续前进了两、三分钟之后,各个连队开始分散开来向不同地域前进,康采维奇跟着自己的连队抵近了一处警戒阵地,它横向约有百米,没有二线堑壕,也没有强力的火力点,仅仅通过几条蜿蜒的交通壕与后方的主阵地相连。
  “全连进入战壕,清理残敌,收集弹药,巩固阵地,防备敌人反扑!”
  马拉费耶夫上尉话音刚落,康采维奇便端着冲锋枪进入了日军堑壕,这里面到处都是尸体和残肢,活脱脱一个人间地狱,但也不是没有幸存者。康采维奇扭头就看到一个年轻的日军士兵瞪着自己,他浑身是血,奄奄一息地靠着堑壕壁,手里似乎捏着一个“甜瓜”手雷。看到这家伙微微一动,康采维奇几乎惊得魂飞魄散,那玩意儿能把自己连同周围好几个同志都给炸废了。在排除危险的本能驱使下,他转过枪口就是一梭子,哒哒哒的枪声在堑壕中轻快地跳跃着……
  扫清了堑壕中的残存之敌,苏俄士兵们迅速将捷格加廖夫式轻机枪架好。那种连贯的嘎嘎声随即充斥在整条战壕中——这种机枪自定型生产以来已经度过了16个年头,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可容纳47发子弹的圆形弹盘是它最醒目的特色,缺点是质量较大,而且持续射击时枪管发热致使枪管下方的复进簧受热而改变性能,影响武器的正常工作。
  气息平复之后,康采维奇终于有机会好好打量一下这片战场。哈拉哈河东岸广义上是个非常辽阔的地域,苏蒙联军与日满军队争夺的主要是海拉尔以南、阿尔山以北,以诺门坎为中心的荒原地带,战场宽度达到两百多公里,足够数十万大军在此展开交锋。第一次哈拉哈河战役后,日满军队沿着边界线构筑了大量的野战工事,这个在作战地图上只有坐标没有名称的地方,便是在开阔地带挖设的防御体系,这种防御设施的雏形大概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的日俄战争,在巴尔干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得到了升级和发扬,而在二战初期,实施本土防御的英国军队将堑壕防御战和城市防御战融为一体,然而德爱联军用坚定的装甲集群战术和步兵突击战术取得了利矛击穿坚盾的胜利,苏俄军队的高层指挥人员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下定决心,不遗余力地发展本国装甲部队和机械化步兵。
  自甲午战争以来,日本军队投身一场又一场以弱击强的战争,赢得一场又一场辉煌胜利,可说是一支为战争而生的军队,日军官兵在战场上的坚韧性几乎无人能敌。在苏俄军队突入一线阵地后,部署在二线堑壕以及预备阵地上的日军很快就发起了战术反突击。看到日本军官手持战刀,士兵们端着刺刀和冲锋枪,嗷嗷地虫儿拉过来,堑壕里的苏俄士兵们毫不迟疑地用机枪和步枪予以射击。训练有素的步枪手能够在混乱的战场上搜寻并猎杀敌人的军官或者冲锋枪手,轻机枪手们不断以点射或短射向日军步兵的密集处射击,重机枪手们则毫无顾忌地进行着扫射……
  枪声最密集的时候,康采维奇这样的冲锋枪手仍旧保持着沉默,毕竟相比于步枪和机枪,这种自动武器的有效射程要近得多,因而冲锋枪手们一个个贴着战壕边缘,用忐忑的目光紧紧注视着吼叫着扑来来的日军士兵。
  趁着苏俄军队立足未稳实施战术反击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这处战场上,日军根本无法逆转强弱分明的形势。在苏俄军队猛烈而又密集的火力阻击下,投入反击的日军士兵们一片片倒下,到最后没几个人能够靠近丢失的一线阵地。
  “同志们,为了祖国,为了胜利,冲啊……”
  在这个高亢嗓音的引领下,苏俄士兵们冲出堑壕,用士气如虹的突击打垮敌人的反突击。听到了马拉费耶夫上尉的出击指令,康采维奇果断跟着同伴们投入进攻,他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不断重复着射击动作——扣动扳机、松开、微微移动枪口、再次扣动扳机的动作,密集的枪弹犹如一柄大扫帚,轻而易举地将残留在战场上的“垃圾”清扫干净。
  “村田大佐!村田大佐!不好了!主阵地全线失守,二线阵地遭到突破,俄国人的战车部队马上就要攻到这里来了!”
  在位于哈拉哈河东岸,北距阿尔山20多公里的一座野战工事内,一名身穿土黄色卡其布军装的日军佐官正惊慌不已地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前线战况,他口中的大佐是个身材敦实的大络腮胡,脖子上挂着一副望远镜,眉头紧皱,目光忧虑。顺着射击孔朝外看去,阵地各处皆弥漫着硝烟,耳边是一阵紧过一阵的枪炮声。
  大佐不说撤退,也没说不撤,尴尬的气氛让人觉得十分压抑。就在这时候,电话响了,一名身材瘦高的军曹拿起话筒,“喂,这里是21联队指挥部……什么?井台将军?嗨!村田大佐,井台将军要跟您通话!”
  听到井台将军这几个字,络腮胡瞬移至电话旁,从军曹手里抓过话筒:“将军,我是村田……是的,俄国人的攻势很猛烈,他们在我的防区投入了至少两个主力师,守卫主阵地的皇军官兵已基本阵亡,预备阵地目前还在我们手里……是,将军,请您放心,我们誓死守卫阵地,直到最后一人一枪!”
  听到这最后一句话,指挥部里的军官们有着不尽相同的表情。挂下电话,大佐面色冷峻地沉默片刻,接着从枪套里拔出手枪,低吼道:“皇军只有光荣战死的英魂,没有贪生逃跑的懦夫!诸位,向天皇尽忠的时刻到了!拿起你们的武器,用你们的胸膛去阻挡俄国人的枪炮吧!”
  战争是一样很奇妙的催化剂,无需过多的语言,军官们纷纷拿起枪械,紧随着大佐冲出指挥部,就连意志最不坚定者,在这种大义凌然的气氛中也勇敢向前。
  一个多小时后,日军第5师团第21联队二线阵地上的枪炮声趋于平息。端着刺刀的苏军步兵开始清理着新占领的阵地,但跟燧发枪时代的残酷战争所不同的是,对于幸存下来的日军官兵,只要不做出明显的抵抗举动,都能够保留自己的性命,但即便如此,一些日军伤兵仍在撤退无望的情况下拉响了手榴弹。
  在突破日军第5师团的防线后,担当攻击箭头的苏俄第3机械化军马不停蹄地继续向纵深推进。在空旷的田野中,他们轻而易举地端掉了日军部署在后方的炮兵阵地,一些日军炮手甚至还没来得及抵抗就已经被苏俄战车上的机枪给撂倒了。
  在狂飙疾进20多公里后,苏俄第3机械化军的强力前锋——近卫第6战车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入日军在乌朱尔湖畔的预备部队集结阵地。部署在这里的日军部队除了第22师团、第27师团这样的乙种师团,还有日军最精锐的野战王牌之一,曾在南亚和澳大利亚蹂躏美英联军的第十六师团所部。在苏军装甲集群突然而又猛烈的冲击下,作为预备队集结待命的数万日军被揍得七零八落。
  在这样一场分量十足的战斗中,苏俄军队装备的C-35中型战车和BA-10重型装甲车充分展现出了它们的性能特点,用于搭载苏俄步兵实施快速突击的M-7型四轮越野车和N-38型半履带运兵车也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娴熟的机械化协同战术给了日军步兵们近乎残酷的一击——抱着成捆的手榴弹和临时用各种容器灌装的燃烧弹跳出战壕的皇军勇士们往往还没有前进两步就已经被苏俄步兵们用冲锋枪扫倒,而当苏俄战车势不可挡地从战壕上碾过之后,又是这些配备步枪、冲锋枪的苏俄步兵们以最快的速度将阵地上残余的日军官兵清理干净。
第22章
东宁血战(上)
  从世界地图上看,苏俄与日本在东北亚的势力划分犹如汉字的凹凸,苏俄的“凹”由北往南倒扣过来,伸出的两翼是依附于苏俄的外蒙和苏俄直接占领下的远东地区,日本的“凸”与苏俄的“凹”正好对应,唯一的突出部便是伪满洲国与内蒙北部。当苏俄军队在外蒙与伪满接壤的哈拉哈河东岸地区掀起惊世骇俗的进攻狂潮时,日军大本营先是调遣关东军第1方面军主力应战,无奈苏俄军队的装甲铁骑在荒原地带横行无阻,日满联军节节败退,很快丢失了呼伦(贝尔),日满方面虽有铁路连接前线,但运力不济,且接连遭到苏俄空军的轰炸,部队和给养积压在齐齐(哈尔)。
  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大本营于3月30日下令实施代号为“征服东方”的作战行动,日本关东军和朝鲜军双双出击,前者以第2方面军所辖第8、第12、第14、第23师团、第28师团及第5独立战车旅团出东宁向苏俄在远东的战略枢纽双城子攻击前进,意图切断苏俄哈巴罗夫斯克与海参崴之间的联系;朝鲜军以第20“龙山”师团、第19“罗南”师团、第29师团以及第2机械装甲师团所部在陆航和海航部队的掩护下大举北进,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就会同关东军部队全面占领了日苏双方曾经发生过军事摩擦的沙草峰、张鼓峰等高地,而后强势进入哈桑湖地区,并从图门江从下游强渡对岸,迅速占领了江北岸的大片区域,日军战机还轰炸了在波西耶特湾内航行、停泊的苏俄舰船,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日军大本营的高参们自以为威逼海参崴是一招围魏救赵的妙棋,能够迫使俄国人从哈拉哈河战线收缩兵力,殊不知正中了对方的下怀——哈拉哈河东岸地区终归是伪满洲国的领土,发生在那里的军事行动可以归结为满蒙之间的边界纷争,日本与苏俄是作为伪满与外蒙的军事盟国卷入冲突,而图们江北岸的大部分土地,包括海参崴,在1860年《北京条约》签署后沦为俄国政府的直辖地,日本从伪满和朝鲜出兵攻击苏俄领土,派遣参战的绝大多数都是日军士兵,苏俄政府这下终于抓住了绝佳的宣战理由。
  4月3日,在日方无视最后通牒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发布了对日和对满宣战公告。
  宣战需要理由么?
  如果是一场强弱分明的战争,那么宣战的理由是冠冕堂皇还是匪夷所思一点都不重要,但如果是两个重量级的对手交锋,考虑到众多中立国家的态度,宣战不但需要理由,而且越站得住脚、越能博得外界同情越好。
  1942年初的日本,本土及占领区的面积接近2000万平方公里,本土人口7000余万,殖民人口近3个亿,单就占领区面积和统治人口而言,昭和天皇的大日本帝国已经能够跟威廉二世的德意志帝国相提并论了,然而无论经济实力、工业产能、科技水平还是军事规模,新兴的东方帝国跟崛起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新霸主还相去甚远。同时期的苏维埃俄国,坐拥16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和一亿两千万人口,这两个基础数据乍看起来较日本逊色不少,但经过1941年底和1942年初的秘密动员,苏俄陆军的作战兵力已达到了140万人,另有超过300万的预备兵员能在短时间内投入战场,苏俄空军的作战飞机达到两万七千余架,其中近三年列装的高性能战机占到了30%,也即8100架。得到西方同盟国和美国的秘密支持,俄国人得以将主力部队投入东北亚战场,而日本军队庞大的海陆空军不得不分散部署在广袤的东南亚和南太平洋上,近日占印度就驻扎着近二十万日军部队和大约700架作战飞机。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除了海军保有优势之外,日本军队在跟苏俄的正面对抗中完全处于劣势。
  4月5日,日本关东军的侦察骑兵抵近至海参崴以西约50公里处,这是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走陆路进入苏俄境内最远的位置。在海参崴的苏俄远东军区司令部,现年49岁的“红色拿破仑”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沉着冷静地运筹帷幄,这位在旧时空惨死于大清洗的天才将领从容不迫地集中3个机械化军、7个半步兵军以及4个重炮师经由双城子向东宁一线发动大规模反击。在一千多架作战飞机的强力支援下,苏军反击部队次日便击退了包围双城子的日军部队。朝鲜军第20和第19师团企图在图门江北遏制苏军攻势,结果在苏俄军队的猛烈攻击下损伤惨重,最后只得借助海军炮火的掩护狼狈撤回南岸……
  4月8日午后,东宁要塞以北的野战工事里,望着田野中那一辆辆隆隆驶来的橄榄绿色战车,来自熊本的年轻士兵有冈太智紧挨着冰冷的堑壕壁,手指有节奏地轻敲地面。
  “二百零九!”他对身旁的军曹说,“我数到敌人一线部队有二百零九辆战车!”
  军曹没有吭声。对于视线中那些轮廓大致相同、体型有大有小的苏俄战车,刚刚从双城子前线撤回这里的日军步兵大多有着不堪回首的记忆。第8和第14这两个老牌甲种师团联手阻挡苏俄大军,还有第5独立战车旅团的主力部队从旁策应,在准备较为充分的情况下,由猛将内山英太郎指挥的战线居然没能撑过24个小时。第8师团在苏俄装甲部队的轮番冲击下最先丢掉了阵地,有两个联队损失超过80%,还有两个联队被打残,第14师团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据说阵亡和失踪人数近万,而第5独立战车旅团的装备损失率也达到了六成以上……
  挨了一会儿,有冈小声嘀咕道:“轮式装甲车大约有四百辆,步兵不计其数。”
  “看来我们这次有大麻烦了!”旁边的一等兵古川忍不住哀叹,结果立即挨了军曹的训斥。
  “古川!小心你的舌头!难道你不知道我们驻守的是远东第一防线?怎敢散布谣言,动摇军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7/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