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3/387

  担任摄政多年的昭和天皇实际上早已执政多年,登基不过是改换一种身份继续统治这个国家罢了。雄心勃勃的裕仁为日本定下了经济上加紧侵略美国和东亚各国,军事上力图早日夺取澳大利亚,在这之后,日本周边就只剩下一个国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但是国力孱弱、任人宰割的国家,那便是昭和年代前20年的终极目标。
  对于新天皇的这份雄心壮志,不论政府内阁要员还是军队高层将领都纷纷表示愿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并以毕生精力辅佐天皇完成这个伟大的理想。
  可是裕仁的这份雄心还未来得及实施便造当头一棒——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经济危机的策源地并不是新近战败的美国或是经济落后的俄国,更不是东亚的爆发大户日本,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由生产过剩引发地危机以无可阻挡之势席卷欧洲,尤其是刚刚经历了一个十年黄金发展期地德国,大量非洲劳工的涌入为各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地劳动力,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例如雇主宁愿雇佣廉价的非洲劳力、本土公民失业率增加;另一方面,各行各业的卡特尔聚敛了社会的大量财富和生产资料,工业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变得不像从前那样均衡。工业增长集中到了一些利润较高的部门。本土矿产开采、皮革行业都开工不足,行业兼并之风盛行;法国、波兰和非洲的廉价农作物德国本土农业收入降低,固守土地的大容克地主们不得不面临因农作物价格下降而带来的不利局面。许多农民选择前往非洲淘金,农村呈现出一种不景气状况,农村购买力逐年下降。
  在大半个欧洲忙于对付经济危机之时,日本人的窃喜也没有持续多久,这些年来,日本经济发展的畸形情况远比欧洲严重——农民在日本原本就不受重视,落后的农业在日俄战争后不久便已呈现出不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展的需要,而泰国、越南、印度等地大米的涌入加剧了日本农民阶层地动荡,米价的持续低迷让农民们根本不敢奢望那些昂贵的盐、油、布料,贫穷的农民们常常是衣不蔽体;重工业和造船亚从明治时代起就是政府大力扶植的对象。从东南亚获取的大量资源也支持着这些产业继续发展,但日本势力范围中的东南亚各国并不需要大量购买日本的重工业产品,在美洲和大洋州,日本地重工业产品在德国人面前基本没有竞争力,造船业也是同样的情况,因此日本的重工业与造船业基本上是依靠本国尤其是本国海军才有目前的畸形繁荣。
  日本经济近年来持续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远远比不上军费增长,加入国际造舰竞赛使得日本原本就不富裕的财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派出考察团实地考察德美海战之后,海军部的高级将领们意识到自己的战列舰、战巡在战术上已经落后于西方强国的海空立体战术,因而迫切需要建造一批足以保证日本海军强国地位地新式航母和舰载机,导致军费持续走高,3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已经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登位伊始就碰到这样的经济危机,裕仁当然不希望在继承皇位的同时也继承大正天皇那“不幸”的头衔,就在这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一筹莫展之时,千载难逢的机会到来了,两大阵营围绕亚速尔群岛展开激烈对抗,时局一度走到了战争边缘,日本、苏俄这些实力较强、区域影响力较大的中立国成为德国和美英争相拉拢的对象,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有恃无恐地发动战车,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之后又趁两大阵营激烈火拼,瞅准时机发兵南下,势不可挡地席卷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现如今,北至阿留申群岛和阿拉斯加、南临印度洋、西抵中国长江、东达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放眼望去,无比辽阔的区域均已成为这个军事帝国的势力范围。
第244章
一百万支步枪(下)
  话说1935年夏秋之际,军力强盛的西方同盟国分别同英、美缔结和约,由此结束了泛大西洋地区的战事。9月,因奥斯曼土耳其陷入内战无暇东顾,德、意、奥匈、苏俄就整个波斯地区的势力划分协商一致,西方同盟国同意将外高加索地区交还苏俄并从巴库撤军,认可苏俄对波斯北部地区的控制,从而换取苏俄不染指波斯南部及波斯湾沿岸地区、不支持欧洲国家布尔什维克进行反政府活动的保证,暂时消除了一度让所有欧洲国家心惊胆战的红色警报。在此之后,西方同盟国开始收拾亚欧地带的乱局,10月初,由德、意、奥匈、爱、西、罗、保、葡等国军队组成的欧洲联军开抵耶路撒冷,正式拉开了多国干涉阿拉伯联邦的序幕;10月下旬,埃及爆发内战,德、意、奥匈联军借口保护侨民登陆亚历山大港,意图通过军事行动重新夺回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这些外交和军事行动看似分散了西方同盟国的精力,实际上恰恰相反,清扫完自家后院,才能心无旁骛地拓展远方的事业。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昭和天皇不像他那些勇猛有余、眼光不足的将军们一样嚷嚷着用一波流的进攻彻底吞并中国。如今他的国家最缺的并不是资源或是技术,而是消化庞大战利品进而强“身”健“体”的时间。等到西方同盟国后方安定,他们必定会将目光投向各种战略资源极为丰富的东南亚,除非日本有足够的军力震慑之,否则的话,那绝壁是他们扩张势力的下一个目标,而大战爆发以来的这三年,日本军队不但没能利用列强无暇干涉的机会吞下地大物博的中国,反倒陷足其中,严重拖累了日本的经济和财政。现如今,既然中国最富庶的东三省、华北平原、包邮区以及南方港口皆已收入囊中,何必再将数以十万计的兵员以及不计其数的军事物资耗在道路泥泞、地形复杂的华中腹地?
  以昭和的精明眼光,如若美国人愿意以现时状态结束战争,那么他一定会欢欣鼓舞地接受这个结果。在和平的环境下,用不了十年,也许只要五年,日本的经济和工业就能够得到升华式的发展,从而变成一个真正的世界级强国。可是开战易,停战难,无论日本政府此次是否接受同盟国总部的调停,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为最关键的分歧点不在于中国某地,而是太平洋腹地的夏威夷群岛,它的战略位置是如此独特,占据它就相当于占据了半个太平洋。在西方同盟国的纵容甚至是唆使下,美国非要将其收归囊中才肯停战,日本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不可能将好容易夺来的至宝拱手让出,既然协谈无法调和,只能通过血拼的方式来决定它的归属——这正是西方同盟国希望看到的!
  “……众卿细想,如果我们把跟支那政府的停战作为换取西方国家支持的一个砝码,让他们认可我们对夏威夷群岛的占领,这个困局就有了突破口!”
  御前内阁会议上,年轻的昭和天皇寥寥数语,在这群已近或已过知命之年的大臣们耳边显得掷地有声。三朝元老重臣、绰号“鬼狐”的内阁首相犬养毅随后应道:
  “天皇陛下所言极是,支那经济贫弱、人心不齐,即便停战数年,也不过是在西南之地苟延残喘,数年后发兵击败他们依然易如反掌。美利坚的情况截然不同,它的本土保全完整,经济和工业未受根本破坏,一矣停战,国内生产很快就会恢复,其军队规模虽受停战条约限制,但也相应减轻了军费负担,可以预料,未来数年美利坚的国力将会迅速恢复,那时他们绝不会轻易向东重新挑起跟欧洲国家的争端,而是向西与我们争夺太平洋的版图,若夏威夷群岛始终掌握在大日本帝国手中,对美利坚的扩张是一种有效的遏制,反之,如果我们将夏威夷归还美利坚从而换取一份停战和约,今后夏威夷必然成为美利坚攻略太平洋诸地、威胁日本列岛的前进踏板……孰轻孰重,诸位应当明理!”
  素来好战并且好斗的海军大臣大角岑生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对美英开战进而夺取东南亚等地的重要推手,但是近两年来,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表现让他对侵华日军同时期的战果甚为不屑,继而利用他的影响力为远征东太平洋的日军部队争抢尽可能多的军事资源,使得侵华日军更加无力发动大规模的进攻。既然昭和天皇和犬养首相都认为中国军队不足为虑,眼下应当全力对美作战,以争取在尽可能有利的态势下达成最终停战,他立即表示赞同。
  就各自立场而言,陆军大臣、皇道派的领袖人物荒木貞夫是内阁里面最不愿意接受对华停战的,若是围绕夏威夷群岛与美军展开决战,坐拥百万精锐的日本陆军是派不上多大用场的,然而当前的现实状况是日军大本营决意将有限的资源优先供给在太平洋战场作战的海空军,侵华日军不但得不到充足的兵员和物资补充,前期抽调出来攻打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地的王牌部队多数都未调回,加之苏俄不愿看到日本独霸东亚,近些年来一直在向中国军队提供武器弹药甚至志愿人员,侵华日军在1934年发动的几场攻势都缺乏力度和持久度,暂时的对华停战也利于日军重新调整部署,积聚力量。于是,荒木貞夫罕见地对海军大臣的意见表示附和,昭和天皇钦定的提案在内阁获得全票通过,而后付诸实施——在柏林参加同盟国首脑会议的日本外相芳泽谦吉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他利用各种场合和媒介大肆宣扬日本政府给亚洲国家带去现代文明的丰功伟绩,宣称军事手段只是破除各国旧识、实现文化革新的必要手段,而后表示日本政府愿意考虑西方同盟国提出的对华停战要求。之后,芳泽谦吉一面邀请西方同盟国组织观察团前往中国,见证中日双方的谈判接触,一面以中国多年深陷战乱为由,要求西方同盟国通过官方和民间途径募集人道主义援助,经由日方将这些援助转发到中国平民手中。
  至11月初,在西方同盟国的斡旋下,中日双方代表抵达淮阴就停战事宜进行协谈,而这一谈就是四个多月。在此期间,除少数地区仍有零星交战之外,中日军队皆停止了敌对行动。
  尽管中日和谈旷日持久,两方代表据理力争、各不相让,西方同盟国还是如期开展了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从1935年12月到1936年2月,超过400万吨米面、布匹、药品以及医用器械运抵中国,以日本人的狡猾用心,不难想象这些物资究竟有多少能够真正用到无辜民众身上,但正是在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有数以万吨计的军用物资通过夹带、混装、偷运甚至走私等形式运抵长江以西,供中国军队整备武装、充实军力,这其中就包括了爱尔兰王国购置、美国军队供货的100万支春田步枪和10亿发子弹,它们分为数批,或藏匿于货船底舱,或由运送西方同盟国观察员的游轮偷藏,不远万里,漂洋过海,从日本人眼皮底下穿过重重封锁线,最终运送到中国军队手中。
  这笔经手三方的交易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极为缜密的安排,爱尔兰的各级官员、普通军官乃至平民大众都不知道本国政府秘密实施了这样一次冒险,绝大多数美国人也没想到竟有这样一批数量庞大的枪械弹药被运离本土,更不清楚它们的真实去向,至于泄密几率最高的一边——接纳这些军火的中国军队,一开始是被蒙在鼓里的,直到借同盟国军事观察员身份来到中国的爱尔兰谍报和安全官员直接介入,中方高层才意识到爱尔兰人提供给他们的是多么可观的一笔援助,期间因为担心这些军火被日本人发现而致和谈破裂,他们终日惴惴不安,甚至想婉拒这批军火,所幸悬念还是保持到了最后一刻。日本军方虽对西方同盟国以人道主义援助名义运入中国的物资严加盘查,并试图通过谍报网络窥探欧洲国家的真实意图,等到隐藏在中国军队的一名高级间谍发现端倪并予报告时,日本军方已经失掉了现场捉赃的机会,再怎么抗议也起不到实质作用。
  时间很快来到了1936年的3月,由于输掉了至关重要的夏威夷海战,重新陷入了跟美国军队的岛屿争夺战,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重新调整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部署。为迫使中国政府在和谈条款上做出重要让步,以有利态势脱身侵华战争泥沼,驻华日军调来驻本土、中国东北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航空部队,于3月14日重启战端,发动代号“铁炮”的大规模攻势。期间日军全线投入兵力40余万、战车300多辆,其右翼部队突破中国军队沿长江布设的防线后突入纵深地带200多公里,攻克70余座城镇,而后快速迂回攻击,与中路部队合围武汉……
第245章
苏俄崛起与美帝反转
  在一支小型舰队的护卫下,德国皇家游艇“维克托”号驶入可夕利群岛圣玛利亚岛的“夕阳海港”。此地位处英吉利海峡西侧北端,距英格兰西南部的康沃尔半岛仅45公里。就地理位置而言,它可说是“背靠欧罗巴、面朝大西洋”。两次大战期间,英军皆在夕利群岛驻兵,并在这里建有防空警戒站、轻舰艇补给基地以及野战机场。1933年7月,德国和爱尔兰联军登陆并夺取了这个群岛,而后长期在此驻军。根据1936年2月签署的《新英格兰条约》签署,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群岛正式归入威尔士的版图,成为威尔士王国最“偏远”的一块领地。
  作为夕利群岛最大的岛屿,圣玛利亚岛名义上归威尔士所有,实质上由德国和爱尔兰军队共同掌控,大型雷达站、军用航空港以及潜艇基地的相继落成使之成为了一座综合性的战略据点,以此为出发点的海空侦察范围覆盖英格兰西南部、布里斯托尔湾、英吉利海峡西部甚至法国西北部。
  如今的圣玛利亚岛已无普通居民,除了那些风格质朴的常规屋舍,这里还矗立着一座旧哥特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建筑以及一片由围栏圈定的庄园,它便是爱尔兰王室出资修建,献给德国皇储小威廉和皇储妃塞西莉娅作为结婚三十周年赠礼的圣玛利亚行宫。
  小威廉和他的皇储妃欣然接受了爱尔兰王室别出心裁的礼物,此次消暑度假顺便前来小住,对这里的陈设布局很是满意,而借着这个机会,夏树以叙兄弟之情为名,与小威廉一行独处数日,所谈重点自是当今世界格局。
  中日和谈失败,东方烽烟再起,夏树虽感失望,但对此也是早有预料,他一直希望西方同盟国能够从战略大局出发,通过外交和贸易途径不断向日本施加压力,可惜西方同盟国历来是各怀鬼胎、各自为政,德国拒售的物资,意大利人很可能私下里倒腾过去,德国和爱尔兰联手封锁的军事技术,奥匈帝国同样有可能充当走私贩的角色。再者,作为德国的重要战略决策者,小威廉的认知与想法时常受大臣们的影响而左右摇摆,德国陆军和海军将领们的战略分歧又在日益加深——许多海军将领早已意识到日本对德国全球战略的潜在威胁,所以觉得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能够遏制其过度膨胀的扩张野心,陆军将领们则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东欧。
  早些年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失去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俄国好比是一头被阉割的公牛,即便肌肉强健,也没有跟同盟国叫板的魄力,然而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纵然将白俄罗斯、乌克兰连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排除在外,俄罗斯依然是个拥有一亿六千万人口和1700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的超级大国,何况苏维埃革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6年签署的停战协定对俄国的兵役制度和军队规模都作出了限制,但苏维埃政权取代沙皇政权后,这份协定自然变成了一纸空文。通过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苏俄现役武装力量常年保持在150万以上,而在1932年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里,苏俄陆军迅速扩充至82个步兵师及两百多个独立旅、团,一线兵力超过220万人,配备大量飞机、火炮、战车等现代化装备。尽管苏俄政府在大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但它与美英联盟的密切联系让西方同盟国不敢有丝毫的大意——驻扎在东欧防线的同盟国军队从未少于过70个师,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正规部队和准军事化的治安队部署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
  维持此等规模的军事力量自然是一笔惊人的耗费,何况东欧防线及附属设施需要不断翻修、改良。当然,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三年大战,维持中立立场的苏俄政府可没少干趁火打劫的勾当,1932年-1933年的高加索冲突和1933年的北波斯战事是摆在明面的举动,威尔士矿工起义、南乌克兰暴动以及不计其数的工人罢工、示威游行还有布尔什维克运动,这些都跟苏俄政府的宏观策略有着莫大的关联。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1935年举行的同盟国首脑峰会上,各国代表们除在中日停战调停上达成高度一致外,在消除苏俄威胁的问题上也有强烈的共鸣。温和派倾向于同苏俄签署长期有效的和平条约,通过裁减军队、降低军备投入等常规举措保障东欧和平,可此举最大的障碍在于苏俄政府一直坚持西方同盟国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撤军,且不再干涉这两个国家的内政自由。近二十年来,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有大量资本投入的德国、奥匈帝国既不愿意轻易放弃在这两个国家的既得利益,又担心撤军之后红色革命会立即席卷东欧,继而威胁到自己国家的安全,所以无法接受苏俄的这一要求,难被打破的僵局就此形成。
  夏树知道,民族矛盾绝不是矛盾的本源所在,小威廉和他的陆军将领们之所以对苏俄非常忌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按照苏俄政府公布的数据,其193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奥匈、意大利等国,相当于美国的92%、德国的64%,而仅仅10年以前,苏俄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千辆拖拉机,99%的耕种都靠人畜来完成。
  短短十年,苏俄经济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集中制的优势其实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才是这种变化的关键催动力——1927年开始的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西方来说是一场灾难,对苏俄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严重的资本和商品过剩让西方再也顾不得什么民族矛盾的对立了,经济危机期间,苏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项目、机器设备、科技人员和资本的吸收国之一。1928-1930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45%卖给了苏俄,英国在1929年-1931年机器出口总量的60%销往苏俄,1932年更是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销往苏俄,1932年达到46%。1931年,苏俄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达到99个,涉及冶金、工业机械、汽车、轮船、飞机制造等。此外,由于经济危机,西方大量的技术人员失业,他们纷纷接受苏俄的聘请。1929年,在苏俄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200人,技术人员近万人。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有6000多人,仅美国就先后有数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移居苏俄。同时,苏俄也把本国的技术人员派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这使得苏俄的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跃式的突破,进而以这种突破带动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既然国家利益是一切战略决策的出发点,夏树在小威廉面前铺开一张世界地图,开诚布公地告诉他,陆地上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可见的未来,石油、煤炭、铁矿都会面临枯竭,届时各国只能转向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从现在的势力版图来看,德国占据的多是陆地资源,全世界最大的海洋资源宝库——太平洋,则被置于日本和美国的控制之下。
  作为这一推论的佐证,夏树拿出了爱尔兰在北海勘探石油资源的进展报告。尽管海底石油的勘探和开采难度大大高于陆上,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旦在欧洲海域钻出了储量巨大、产量稳定的海底油田,其价值将远远超出工业经济范畴。
  从技术角度来看,海底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利用还为时尚早,然而夏树的论述还是成功勾起了小威廉的贪念。另一方面,德国皇储早年曾参与东欧防线的构建,他本人一贯将那段经历视为可炫耀的资历之一,若要主动进攻苏俄,势必放弃这条屹立二十年的坚固防线,驱使数以百万计的同盟国士兵深入俄国腹地,乃至翻越乌拉尔山去彻底摧毁苏俄的工业带……每每想到拿破仑军队的惨痛经历,熟读欧洲历史的小威廉就会感到无比棘手!
  当夏树和小威廉结束他们在圣玛利亚行宫的假期时,发生在万里之外的夏威夷战役也基本宣告结束,虽然参战兵力不占优势,美国军队仍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回了瓦胡岛,在此期间,重披战袍的欧内斯特·约瑟夫·金率领以7艘战斗航母为核心的美国第6特混舰队赢得了尼浩岛海战的胜利,挫败了日本军队的反击企图。此战之后,太平洋战争的形势迎来了重要转折,美国与德、爱两国签署秘密协定,后者进一步向前者提供各种作战物资,并在《柏林停战和约》的基础上放宽前者支付战争赔偿和裁减军备的限制,而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会商一致,宣布缔结军事同盟,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第246章
澳洲烽烟
  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夏树最信服的一句真理,也是他时常用来警醒下属官员们的一句箴言。在爱尔兰王国,他一贯的执政方略不但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更成功营造出了宽容友善、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而在威尔士王国,新政府在他的领导下通过提高工人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推广社会福利等一系列举措,有效降低了普通民众的不满度,各地治安情况有了质的变化。相较之下,不论是跟爱尔兰王国诞生于同一时代的立陶宛王国、拉脱维亚王国,还是跟威尔士王国一同独立出来的英格兰王国、苏格兰共和国,社会稳定度和民众满意度都差强人意。
  不管怎么说,大战的远去使得绝大多数欧洲国家又重新归于平静,然而在欧洲以外的地方,战乱和动荡还在持续。在亚欧交界地带,奥斯曼土耳其的内战仍在上演,阿拉伯半岛遍地都是桀骜不驯的部落武装和游击队,北非东部的埃及和苏丹亦是战火不断,而在南非,亲德势力正与原先效忠英联邦的政府军展开拉锯战,至于美日军队展开殊死争夺的中太平洋地区以及中日两国激烈交锋远东战场,几乎每天都有数以百计、千计甚至万计的士兵在战斗中死去……
  1936年4月14日,西澳大利亚,卡尔古利金矿。
  “要食物!要生存!要食物!要生存!”
  愤愤的口号声中,浑身脏兮兮、臭烘烘的矿工们走出四面透风的工棚,从各处工区汇集到了岔路口,然后沿着大路缓缓涌向金矿通往外界的唯一哨卡。
  哨卡的铁丝网后面,一名头戴白色防暑帽、身穿草黄色军装的日军尉官吹着集合哨,急吼吼地招呼士兵们戒备。只见挽着袖子、打着绑腿的日军士兵,或端着“三八大盖”,或拎着“歪把子”,纷纷从不远处几栋木质构造的营房离跑来。
  其中一栋营房门口,两名日军官佐挎着指挥刀,端着望远镜,一边眺望哨卡里面的情形,一边交谈道:
  “端木君,这些澳洲人想干什么?”
  “他们在抗议,抗议我们给予的食物分量太少,每天分配给他们的工作量太大。”
  “那实际情况呢?”
  “端木君,您别看这些白人个头高大,其实慵懒散漫、效率低下,而且胃口还很大。他们要求的食量,比我们的士兵每日配额还要多,每天所能提供的矿石却比我们要求的少得多,我们可能答应么?”
  “这么看来,澳洲白人跟俄国白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好吃懒做的家伙,养着他们还不如从印度支那运输劳动力来。”
  “那是,这个提案我很久以前就向杉田将军汇报过,据说南方军司令部已经初步采纳,只要得到大本营的认同就会实施。到时候我们就不必为这些愚笨的白人困扰了!”
  “哟西……”
  两人正说着,那支浩浩荡荡的抗议队伍已经来到了哨卡前。卡尔古利金矿发现于半个世纪之前,随着大量淘金者的到来,这里一度成为西澳大利亚人气最旺的地方,随着机械设备的采用,开采效率较当年有了相当大的提升。战争期间,卡尔古利金矿的开采一度中断,而在日军占领整个澳大利亚之后,数千名英联邦军和美军战俘连同一部分平民被驱赶到了这里为日本人挖矿,类似的情况存在于澳大利亚所有的矿场、农场、牧场以及港口。
  啪……啪……
  两声清脆的枪响似乎震住了游行队伍,这些满脸污渍、面颊削瘦的矿工一个个衣衫褴褛,而因为身高的优势,他们基本是以俯瞰的视角盯着眼前的日军士兵,明晃晃的刺刀确实给人以强烈的威慑,但是恶劣的条件已经将这些人逼到了绝境。
  那名模样白净的日军尉官扬着手里的南部手枪,用拗口的英语高声说道:“所有人,立即回到你们的工棚去!否则,严惩不贷!这是最后的警告!”
  游行抗议的矿工队伍没有动,片刻过后,从队伍前排走出了一名身材魁梧的白人男子,虽然被俘后被强行除去了军衔标识,但从他的军衣裤靴样式以及气质神态来看,不难看出他曾是英联邦军队的一名指挥官。
  “什么时候满足我们的条件,什么时候复工!”这名白人男子一字一顿地说道,言罢,身后的矿工们纷纷振臂呼应。
  日军尉官用凶恶的目光打量着这个挑头闹事的家伙,然后用日语对身旁的日军士兵交代了几句。一小队日军士兵端着步枪跑步上前,欲将那白人男子与后面的矿工分隔开来,矿工们不允,用胸膛迎向日军士兵的刺刀,双方相互对峙,剑拔弩张。
  隔着十数米的距离,领头的白人男子朝日军尉官隔空喊道:“什么时候满足我们的条件,什么时候复工,其他一切免谈!”
  尉官拿不定主意,于是让传令兵跑去兵营那边,向两名官佐请示。不多会儿,传令兵返回哨卡,尉官在听了他转述的指令之后,旋即招呼那一小队士兵返回。接着,他一边倒退,一边以日语下达军令,驻防在哨卡及周边坡地上的数十名日军士兵旋即做出相同的动作——子弹上膛!
  见此情形,领头的白人男子脸色大惊,但这时候后退已经没有用了,枪声如疾风骤雨般响起,久久回荡在这山谷之中……
  卡尔古利金矿血案,七百多名美英战俘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殒命异乡,而这仅仅是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多桩惨案中规模稍大的一件,基于澳洲居民多数都是白人,且对日军的管制政策非常不配合,日本高层决定从印度、缅甸、马来、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强征大量劳力开发澳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美英战俘及澳洲居民的生活条件愈发艰难,而中立国家的外交和情报人员也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日军在澳洲虐杀战俘、强暴占领区民众的种种恶性。至1936年6月,在美国通过官方媒体和新闻媒介多次报道这些事件的基础上,德国发行量最大的三份报刊齐齐发声,以详尽的篇幅披露了日军在澳洲暴行,顿时震惊欧洲各界,从道义上讨伐日本的声音顿时犹如山呼海啸!
  7月中旬,不堪凌虐的澳洲民众在欧美国家的秘密支持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半月之内,起义的烽烟席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各地。面对数量多达20余万,且拥有飞机、大炮、战车以及战舰的日本正规军,起义武装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城镇,利用他们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跟敌人打起了游击战。
  澳洲的地理环境虽不比南亚丛林复杂,但近9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幅员为起义者提供了充足的活动空间,而在大战爆发之前,整个澳洲的人口接近800万,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顶峰水平,战时有数以十万计的民众背井离乡逃往北美,此后经历了日军侵略和洗劫,澳洲人口下降到了600万,许多民众为逃避战祸以及日军迫害从沿海地区迁往内陆,新建立起来的村镇、农庄成为起义者的临时藏身地和补给据点。
  面对西方同盟国的指责和抨击,日本政府一边狡辩,一边遮掩,甚至还装模作样地在堪培拉接待了欧洲访问团,背后却在实行冷酷无情的大扫荡。发现原有兵力远远无法应付澳洲起义武装的游击策略,日军迅速从本土和东南亚抽调了十余万正规军以及多个航空队,同时以南方舰队严密封锁澳洲海岸。为阻断起义军获取外援的通道,日军摧毁了西澳大利亚和南澳大利亚的多个海港城镇,强行迁走当地居民——在其迁移过程中,日军不但没有提供任何补给,甚至掠夺了这些居民的粮食物资,造成无辜平民的大量非战斗伤亡。
  澳洲白人的悲惨境遇已然被欧美国家视为骇人听闻的种族迫害,而在援助澳洲起义者的立场上,德美等国秘密达成一致,捐款捐物并组建志愿者参战,人员物资经以德国控制下的马尔代夫群岛为前沿基地,经潜艇航运和飞机空运转送到澳洲起义者手中。这项代号“十字军”的行动自1936年8月正式启动,次月便成功运送志愿作战人员200多名、作战物资1500余吨,而到了10月,运抵澳洲的作战物资翻了四倍,加入澳洲起义部队的欧洲志愿者达到千人。不过,这种井喷式的增长因日军在西澳大利亚捕获德国水上运输机而告中断,在日本政府非常强烈的抗议下,西方同盟国停止了对澳洲的官方援助行动,转而以民间团体和私人组织的“自发行动”为主,所幸的是,美军在夺取夏威夷群岛之后开辟了一条从贯穿太平洋的海上运输线,通过军舰和潜艇接力的方式向澳洲起义者提供援助,帮助其度过了1936年底最为难熬的一段时光。
第247章
欧洲骑士团(上)
  “唉,你们听说了吗?国防部在招募第二批外派志愿者,除了军事教官和技术人员,这次还招募志愿参战人员,包括潜艇艇员和战机飞行员!”
  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空军基地的军官餐厅里,一名身穿灰色飞行夹克与全套飞行服的少尉飞行员风尘仆仆地在餐桌旁坐了下来。尽管有意压低了声音,但这个消息还是引来了邻桌同伴的好奇打听。
  旁边有着一头金发的飞行员揣测说:“这是要去澳洲跟日本人干仗了?”
  前面那名少尉摇头道:“不,听说好像是去夏威夷,协助美军对日作战!据说有很高的作战补贴和作战奖励,就是……战绩不能计入个人记录,也不能对外公布!若是不幸阵亡了,只对外公布是训练事故,不过倒是可以拿到一笔相当不菲的抚恤金!”
  听到这些,年轻的飞行员们各自思索着,而一名长着娃娃脸的中尉飞行员说:“嗨,要是不能算入个人记录,还去冒那个险干嘛?钱么,难道比生命还重要?”
  少尉耸了耸肩:“话是如此,但若不趁着年轻闯荡一番,以后也许就再没有机会了!而且……即便没有战绩记录,在晋升军职的时候,上面还是会考虑这些作战经验吧?再说,也许我们若干年后就有机会赴远海作战呢?这些实战经验可就占得先机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3/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