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387

  随着前哨之战的进行,任美国大西洋舰队参谋长的尼米兹向斯塔克提出建议:“将军,要不要让右翼分队或者杰克逊维尔分队抽调舰艇前去增援先遣分队?”
  斯塔克很果断地摇了摇头,然后吩咐道:“给凯特少将拍发密语电报,先遣分队要不惜一切代价拖住敌人的侦察舰队,绝不能让它锲入主力舰队侧后。”
  尼米兹当然知道斯塔克意欲何为,他没有再说什么,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或者不快,而是一脸决绝地望着舷窗外的海面。先遣分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斯塔克的命令,表面上看,它们在机动性方面不逊于同盟国舰队的前哨战队,只是火力稍弱、气势略差,只需尽力与敌周旋便可完成任务,实际上火控雷达这个貌似不起眼的技术在一场光学设备难以正常作用的海战中是相当关键的影响因素,在15000至18000米的距离上,同盟国的重巡分队俨然一群彪悍而且高效的打手,不出半个小时,就把美国人的半支先遣分队打得遍体鳞伤,更糟糕的是,他们抓住了对手避免交战距离过近的想法,强行进击逼迫美方分遣分队退让,从而锲入了分遣分队与主力舰队之间。重巡洋舰固然无法跟战列舰正面抗衡,但是抢占有利阵位之后,它们可以伺机而动,或以炮火干扰对手,或发动中远程的鱼雷攻势,迫使美国舰队主力在抗衡敌方主力舰队的同时分出一部分战力和精力来应付侧后方的威胁。
  几乎就在同盟国海军的前哨战队成功锲入美方作战阵列的同时,从大巴哈马岛方向驶来的同盟国第1分遣舰队主力战队突然改变航向,将箭矢战阵的锋芒指向了美国大西洋舰队主力编队尾部,摆出了与前哨战队前后夹击对手的架势。此时斯塔克若调遣主力舰艇前压,与先遣分队联手先包敌方前哨战队的饺子,将其歼灭或重创之后再转向对付敌方主力战队,时间和空间都缺乏足够的余地,而且各分队指挥官以及各舰指挥员的心理素质有高有低,难保不会有人在战斗形势最为险恶的时刻因胆怯或保守而失了战斗位置——在这一方面,以德国海军为绝对主力的同盟国第1分遣舰队无疑占据了显著优势。
  权衡利弊,斯塔克迅速做出决断,主力编队保持航速航向不变,以分队集中火力的方式对左舷方向的敌方舰队展开远程攻击,右翼分队连同杰克逊维尔分队留下少数警戒舰艇,其余系悉数投入对敌方前哨战队的攻击!
  于是,在两支主力舰队相隔29400码,约合27000米的态势下,美国主力舰先于对手开火。隆隆炮声响彻海面,压抑的紧张情绪似乎在这一瞬间被彻底释放出来。尽管第一次圣米格尔岛海战的经验表明舰队炮战的有效射程已放大到了三万米左右,但那场海战发生在视线良好的白昼,双方的观瞄测距均是以光学仪器为主、雷达设备为辅,而眼下的环境截然不同,即便是最精密的光学设备也无法对一万五千米之外的目标进行准确测距定位,火控雷达的理论作用范围虽然可以达到三万米以上,但距离越远,射控精度呈几何级数的下降。
  斯塔克很清楚这一点,而他的对手吕特晏斯同样深谙此道,前者抢先开火既是为了振奋军心,也是在试探对手,然而美国主力舰的交替射击各打了七八轮,双方主力阵列的距离缩小到了两万四千米左右,对面的同盟国舰队却保持着诡异的沉默,这甚至让一些美军官兵怀疑起己方装备:难道雷达探测到的舰队是敌人利用某种技术制造的假象?
  随后,美国舰队的左翼分队用一次勇敢的战斗侦察否定了这种无端的质疑——同盟国的数艘超大型战舰连同护阵的轻舰艇群保持着严密而齐整的战斗编队,而且,没有发现任何敌舰有中弹的迹象!
  另外一边,苦苦支撑战局的美方先遣分队再遭打击,其分队旗舰、新锐重巡洋舰“德克萨斯”号受到对手的集中攻击,舰体中弹起火,指挥官艾格蒙斯·凯特少将重伤。趁此良机,同盟国的前哨战队连续实施高速机动,将双方距离拉近到了一万两千米,接下来几轮猛烈炮火的命中率有了明显提升,若不是斯塔克调来的右翼分队和杰克逊维尔分队及时加入战斗,这支重任在肩的先遣分队恐有覆灭的危险。
  不知不觉间,前哨之战的进行已近一个小时,双方主力舰艇的终极对决也渐渐升温。当双方距离拉近至27600码亦即26000米时,同盟国舰队开始“后发制人”。跟斯塔克的分队集中攻击不同,吕特晏斯此番祭出的依然是全队集中攻击战术——炮战伊始,五艘战列舰和一艘战列巡洋舰的前部主炮火力尽数砸向了排头的美国战列舰“缅因”号。
  “缅因”号和旗舰“俄亥俄”号一样属于北卡罗来纳级改进型战列舰,其舰体在大名鼎鼎的纽约海军造船厂建造,主体完工后,同盟国军队开始以百慕大岛为踏板对美国东北部的战略目标实施轰炸,舾装工程遂改在华盛顿造船厂进行。尽管建造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美国人仍在1935年初完成了全部四艘北卡罗来纳级改进型战舰中的三艘,就综合数据而言,这些终极战列舰有着抗衡德国日耳曼尼亚级的实力,它们的服役既扩充了美国大西洋舰队的战斗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军心士气的作用,但亚速尔战役、百慕大海战乃至夏威夷战役的过程与结果均表明战列舰的海战核心地位正被航母和舰载机取代,所以美国军方高层对待这些新战列舰存在较大分歧,国内舆论也不再像从前那样一片赞誉,许多人都认为多造航母才能重新夺回制海权,而像今天这样发生在大巴哈马海域的舰队炮战,在这些人看来已是上一个时代的遗物了!
  又一轮震耳欲聋的重炮轰鸣,8枚18英寸口径的德制穿甲弹带着巨大的动能飞向了20多公里外的目标。延续德国海军自1914年以来的战斗风格,吕特晏斯的战斗旗舰“日耳曼尼亚”号傲然列于战斗纵队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同级舰“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号,它们的服役时间都超过了14个月,人员和设备皆已完成磨合,并在两个多月前换装了最新型号的火控雷达。经过最初几轮射击的试探和调整,昂贵的火控雷达很快展现出了非凡的价值——18英寸口径的穿甲弹在22770米的距离上命中“缅因”号舯部的主装甲区,而中速标准弹的穿透力此时尽显无遗:尽管北卡罗来纳级改进型的水线装甲带按照可低于18英寸舰炮轰击的标准射击,其最厚处达到了16英寸,而且采取了16度的倾角,但“日耳曼尼亚”号的这一击还是在水线上方约120公分的位置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储油舱里的燃料随后汩汩地往外涌。
  位列战斗纵队前部的两艘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霸气磅礴,紧随其后的三艘德意志级战列舰也不逊色。它们的服役时间均已达到三年,是德国海军在这场战争中东征西战的中坚力量。在超过两万米的距离上,德意志级的16英寸舰炮虽难以直接撼动俄亥俄级的水线主装甲带,却足以蹂躏它们的次装甲带和甲板建筑,从而削弱它们的战斗和生存能力。
  随着两艘日耳曼尼亚级和三艘德意志级的逐次发威,“缅因”号在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接连挨了5发大口径穿甲弹的轰击,其中一发从右舷的双联装副炮塔炮座穿入,刚刚送上炮塔的炮弹和射药很快引了第二次爆炸,大火迅沿着供弹通道下层舱室蔓延,连贯的爆炸将下层船舱和通道变成了人间炼狱,滚滚浓烟很快笼罩战舰舯部,窜腾的烈焰成为敌方射击指挥人员校正弹着点的绝佳参照物。两分钟后,一发18英寸重炮再度命中“缅因”号,重磅穿甲弹击穿了离舰尾约9米处的外部装甲,在二号轮机舱右侧发生剧烈的爆炸,使得战舰的动力输出瞬间降低了三分之一。
  在敌方六艘主力舰的持续围攻下,这艘集美英造船技术之精粹,配以30年代初最先进的制造工艺、设备和技术建造的超大型战列舰很快变得千疮百孔,就连舰桥也陷入了大火的包围之中,德国人的两艘日耳曼尼亚级战列舰虽也遭到猛烈的炮火攻击,但由于美方舰艇的火控雷达数量较少、性能较低,德舰的损伤情况要比“缅因”号轻微许多。
  7时17分,在舰身倾斜已达33度的情况下,“缅因”号舰长亚蒂上校命令舰员发出弃舰求援信号,而这之后只过了短短7分钟,战舰便发生了倾覆,数百名舰员被困在了倒扣的战舰里,可是激战的形势不容随行舰艇前去救援,美国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缓缓下沉……上一代“缅因”号的沉没为美利坚换来了富庶的菲律宾,这一代“缅因”号的沉没非但不能给美国带来任何利益,还是一场灾难的开端。在它战沉之后的四个多小时里,将会有41艘战舰消失在这片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下,再加上9日之后的第二次大巴哈马海战,近百艘舰船在此沉没,使之成为了不折不扣的“铁底湾”。
第238章
终战钟声
  1935年7月20日的傍晚,在爱尔兰首都利默里克东南郊,植被郁郁葱葱、建筑错落有致的“森林宫殿”里,夏树和他的几位大臣一边饭后散步,一边商讨爱尔兰与威尔士合并组建联合王国事宜,宫廷侍从官带着乔治五世在加拿大多伦多病故的消息匆匆前来。
  爱尔兰与英国虽是宿敌,但是闻此消息,众人脸上并未浮现出喜悦之情,而是有种如释重负的解脱。乔治五世至死依然保留着英国国王、印度皇帝等头衔,但除了加拿大元首,其余名号皆已有名无实。若是撇开各种客观因素加以评价,乔治五世恐怕是有史以来最会败家的君主,在他头戴王冠的25年里,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国从巅峰状态一步步走向衰弱并最终分崩离析,世代积累的巨量财富被时隔19年的两场战争所耗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建造起来的王室行宫大多成了对游客开放的景点,昔日的所有光耀和荣誉都已灰飞烟灭……
  思虑片刻,夏树对侍从官吩咐:“不发官方唁电,不做官方评论。如果威尔士的民众举行悼念仪式,管理当局应采取默许立场,即便有逾越之嫌,也尽量以宽容态度处置。”
  侍从官恭谦回应:“是,陛下!”
  等侍从官走了,夏树转身对几位大臣说:“也许……这场战争已经到了该结束的时候。美国那么大,强行占领它需要投入多少部队,耗费多少财力?”
  现任爱尔兰首相皮尔斯在爱尔兰独立战争时期就与夏树相识并结为亲密战友,20年下来已有相当的默契度,他旋即接话道:“这么看来,我们应当提前做好重工、造船、飞机等企业重新由军转民的准备工作了。”
  夏树点头道:“不但如此,海上油田的钻探开采也要加快进度了。波斯湾那个是非之地,太平不了多久的。”
  对于夏树的未雨绸缪,几位重臣纷纷流露出钦佩之情。国家战略乃是一步领先,步步领先,爱尔兰王国在1933年夏天以异乎寻常的坚决投入这场大战,既借助德国的鼎力支持保证了国内经济、军事、政治的稳定,磨砺了刀剑,又在军工制造和贸易领域突破了既有的屏障,工业和科技实力跃上了新台阶,等到了1933年底,同盟国阵营相继赢得不列颠战役和亚速尔群岛战役,意大利、奥匈、奥斯曼、西班牙等国纷纷加入战团以便分一杯羹,爱尔兰已经开始调整角色了——从1934年初到1935年夏,爱尔兰军队的规模裁减了34%,军费投入下降了11%,同时将大量的飞机、舰艇、战车、火炮、枪械、弹药销往各同盟国以及意图增强自身军力的中立国,这一年半的时间里,爱尔兰对外军售总值超过550亿马克,相当于1932年爱尔兰国民生产总值的两倍还多,企业盈利、国民受益,国家岁入连年翻番,基础领域的建设发展大幅度赶超规划,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愈发强盛的经济、工业、科技使得爱尔兰的国际地位日益巩固,时至今日,它仍是同盟国阵营的重要一员,这个现役总兵力不过36万的国家还有近30万军人派驻国外,其中一多半身处大西洋前线。值得一提的是,爱尔兰海军为同盟国军队提供了5艘战斗航母、11艘辅助航母、5艘重巡洋舰、8艘轻巡洋舰、39艘驱逐舰以及近500架作战飞机,爱尔兰空军则提供了2200架作战飞机和超过6000名飞行员。以部队规模、装备水平、兵员素质进行综合评估,爱尔兰军队对同盟国阵营的贡献度依然在意大利和奥匈帝国之上……
  乔治五世的死讯并没有扰断夏树一行的散步行程,他们慢悠悠地沿着碎石小径前行,以平和的心态议论着事先准备的话题,当然了,最后又回到了这一意义非凡的重磅事件上。
  “乔治五世一死,不论那位爱德华王储是否会继续做无谓的挣扎,三五年后,爱尔兰与威尔士的合并当顺理成章,人们对于大不列颠王国的记忆会随着时间渐渐淡化,最后只能在建筑和书本上寻找它存在过的痕迹。”皮尔斯以夏树式的口吻做出推论。
  夏树对此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从哲学的角度提出纲略式的意见:“对一个国家而言,三五年的时间只是短暂的一瞬,我们应当顺应时势而不必刻意为之。”
  往前走了两步,夏树又道:“至于说我的那位爱德华表弟,他是个聪明人,而且有一帮富有政治经验的幕僚,不出意外的话,他们会利用这次机会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和平。”
  众人皆以为然。
  接下来数日,事态的发展果然应验了夏树的预判。在欧洲大陆,各国君主虽然没有就乔治五世故去一事公开表态,但多数都在私下场合表达了遗憾之情,而在英格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至少有数百万民众通过各种方式对已故的前国王进行了哀悼。在民主政体下的苏格兰,哀悼者相对较少,而且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集会哀悼,当局政府也以较为宽容的态度对待,局势总体平稳,而在君主体制下的英格兰,哀悼者数量众多,并在伦敦、温莎、夏波克等地的王室故居前进行集会,为严防复辟者借机生事,英格兰治安部门采取了谨慎的管制措施,导致军警与民众发生冲突,管理当局因此逮捕了数千名有煽动之嫌的可疑人员,多地局势一度紧张,恰在这时,“英国王储”爱德华在乔治五世的葬礼上发表了那篇永载史册的著名讲演,宣布放弃继承已无实际意义的英国王位,并代表英联邦国家向同盟国发出和平倡议,而据德国政府的绝密文件记载,爱德华在发表这篇演讲前已与德国高层就停战等事宜秘密协商一致,战后他将继续保留加拿大元首头衔,并率温莎家族永久居留此地,原英国流亡政府官员则凭个人意愿加入加拿大国籍或以平民身份返回不列颠。
  德国政府当即做出官方回应,接受爱德华的和平倡议,而同盟国最高军事委员会随之宣布加拿大战线的单方面停火,英联邦军队亦在稍晚些时候宣布停火,双方旋即展开了正式的停战协商。
  对处在彷徨犹豫中的美国人而言,盟友的背弃不尽是坏事,登陆佛罗里达半岛的同盟国军队并没有像麦克阿瑟期待的那样冒进,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麦克阿瑟军团难觅反击良机,而美国海军在两次大巴哈马海战中损兵折将,无力从海上扭转佛罗里达战役的局面,照这样打下去,美国军队迟早要被如狼似虎的同盟国军队打垮,与其等到那个时候被动妥协,不如趁早寻求停战之道。在加拿大战线全面停火之后,美国人很快展现出了他们务实而功利的一面,他们通过有名望的欧洲贵族和商贾游说德国高层,或许以重诺,或贿以重金,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填补德国皇室和军政高官对于直接占领美国领土、谋取相应利益的胃口,据说德国皇后奥古斯塔、皇储妃塞西莉亚及其家族都收到了价值惊人的厚礼,当然了,这笔耗费跟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以及由此衍生的现实利益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要知道堂堂美利坚战前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60亿美元,超过苏俄、奥匈、意大利、日本四国之和,而按当时的汇率折算,统辖大半个欧洲、殖民半个非洲并主导中东石油开采的德意志帝国也不过650亿美元——奥匈、意大利、日本、奥斯曼、西班牙等国之所以会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积极加入战团,为的就是从这块大蛋糕上分得一份战利品,哪怕只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对它们来说也是相当惊人的获益。
  经过贵族名流和富商巨贾的铺路,美方的谈判代表团在未予正式停战的情况下秘密来到德国,美国政府认输屈服的态度和认真吹捧的技巧极大地满足了霍亨索伦首领们的虚荣心,而得到了德皇、皇储的首肯,德国官员们便与美方代表就停战条件展开了深入谈判。在此期间,同盟国军队在佛罗里达前线的军事行动并未停止,但海陆空三线的指挥官都是德军将领,他们接到德军总参谋部的密令,不动声色地放缓了进攻节奏,并再度加固野战工事、部署纵深防御,以防美国军队突然发起反扑。
  战争的根源是对利益的争夺,这个道理恒古未变。在谈判桌上,美国人最大限度地让出了己方的既得利益,不但承认德国对古巴、牙买加、波多黎各的管治权,允许德国人对墨西哥的经济殖民合法化,还将巴拿马运河的通航、驻军权力拿出来与之分享,甚至同意偿付巨额战争赔款、永久限制军备规模和军费投入等等,为的就是换取同盟国不在美国本土驻军、不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司法系统“增设外挂”。
  美方代表答应得如此痛快,反而使谨慎的德国官员们决定仔细权衡推敲,但是没过几天,一件可说是预料之中但来得很不是时候的事件促成了双方的停战——日本远征舰队出现在旧金山外海,美国的潜艇和远程侦察机还在距离东海岸稍远的海域发现了日本人的登陆和补给船队,霍亨索伦家族的首领们当然不愿将到手的胜果切一大块给这个野心过度膨胀的盟友,在他们的催促下,双方代表只用了20个小时便敲定了停战协定的所有细节,而后美国政府花了12个小时研究各项停战条款,到了8月6日清晨,当日本舰队的炮弹在旧金山港外的美军要塞落下时,美国政府决定接受停战条款,美军和同盟国军队的最高指挥部同时宣布停火,在德国的威压利诱下,所有参战的同盟国都在接下来的三天时间里跟美方谈妥了停战条件,至8月10日,同盟各国与美国在柏林签署了正式的停战条约,终战的钟声同时在欧洲多地敲响,但对美国人而言,问题只解决了一半,接下来他们还要应付来自太平洋方向的大麻烦。
第239章
美国来的取经者
  1935年的8月12日,美国与西方同盟国缔结《柏林和平条约》后的第三天,身处利默里克的夏树迎来了几位特殊的美国客人,他们穿着便装,戴着礼帽,言行举止恭谦有礼,但从一些细枝末节仍能看出他们出自行伍,而眼界与思维又显著高于一般的军人。
  明窗净几、绿意盎然的会客室里,落座夏树左手边的白发老者是前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威廉·维齐·普拉特上将,联合英军全力攻击亚速尔群岛的作战策略便是在他任内制定并付诸实施的,百慕大海战结束后,普拉特引咎辞职并退出现役,之后接受美国海军军官学校聘请,带领教员和学员钻研现代海军战略战术。
  落座普拉特左手边的,是曾在亚速尔战役中跟夏树正面交手的美国海军将领欧内斯特·约瑟夫·金,此人曾被普拉特以及相当一部分美国高层人士寄予厚望,可惜他的聪明才智没能扭转局势,就任美国大西洋舰队司令的10个月时间里,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尽可能地保全了美国海军的实力。百慕大海战之后,他被调回了海军部航空局,专注于发展航空母舰以及海军航空兵。
  落座夏树斜对面的中年人长着一张和善的面孔,此时他的声望还局限于美国国内,在欧洲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他的名字,但亨利·哈利·阿诺德之名在夏树听来却是如雷贯耳。此人富有战略眼光,在历史上是战略轰炸的创造者和践行者,如今虽然只有49岁,却已是美国空军副参谋长,并从1935年初开始代理美国空军的组织、训练与装备保障事务。
  端坐在夏树正对面的,是美国陆军的前任参谋长查尔斯·萨默罗尔上将,此君年近七旬,早期参与镇压菲律宾起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而后历任团、旅、师、军级指挥官、军区司令乃至陆军参谋长,退役后担任查尔斯顿军事学院院长,是美国陆军的元老级人物,日后大名鼎鼎的乔治·马歇尔在他身旁简直像是个小学生!
  一番寒暄过后,普拉特上将以平缓的腔调叙述道:“我们很早便听闻陛下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从20年代初期开始,爱尔兰王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就非常密切。20年代末期中日军事冲突,爱尔兰无视日本的外交抗议向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军事援助,而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海军占领并封锁了中国沿海的大部分地区,再后来日本正式加入同盟国,这种援助也没有完全停止。”
  这段跨越十余年的纠葛概括起来只有寥寥数语,实际过程却是曲折蜿蜒、复杂至极,既有外交场合看得见的唇枪舌剑,又有国际舞台看不到的暗中角力。早期爱尔兰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往来可说是互惠互利,但自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也即美国人所说的“中日军事冲突”以来,爱尔兰向中国提供军事物资的举动就受到了越来越大的阻力,特别是在1931-1932年,两大阵营之间的硝烟味日益浓重,德国高层为了拉拢日本压制美英,迫使爱尔兰停止了一切以官方名义进行的援助举动。1933年夏、秋、冬三季,两大阵营在泛大西洋战场展开生死角逐,此间无暇顾及亚洲事务,日本军队接连在中国战场上发起了狂风暴雨般的攻势,若不是同盟国最终赢得亚速尔战役胜利,促使日本做出站队选择继而南下攻击美英殖民地,全面落于下风的中国军队将会陷入更加艰难的处境……
  夏树平静地看着普拉特,等他全部说完了,方才表情严肃地回应道:“一个狂妄好斗、贪得无厌的国家,无视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文明社会的伦理道德,肆无忌惮地侵略安分守己、儒雅知礼的邻国,他们想的不是在战场上光明正大地打败对方,而是要从根本上灭绝对方!这些年来,日本军队在中国屠杀平民的事件,光我们掌握真凭实据的就达二十起以上,死难者的总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可惜啊可惜,我个人能力有限,无法阻止日本军队犯下一桩桩暴行……事实上,在菲律宾、马来、印度等地,日军屠杀投降军人也是毫不手软的,关于这一点,在座诸位应该比我清楚。”
  听完夏树流利、清晰而且言简意赅的表述,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流露出愤慨的神情。当然了,真正让这些美国军人恼怒的还是那些发生在菲律宾等美属殖民地以及印度战区的虐俘和屠杀事件,有数以万计的美军官兵在放下武器后仍受到日军的凌辱甚至杀害。夏树看得出来,眼前这几位的怒火是真真切切的,但这还不至于让他们每个人都对日本人恨入骨髓,而在那些执掌国家大权的政治家们眼里,军人的归属不是退役便是死亡,没几个人会为那些发生在东南亚的惨剧痛彻心扉,他们之所以要在与西方同盟国停战后继续跟日本军队作战,首要的出发点是国家的战略利益——若同时对东西方同盟国妥协,美国将失去绝大部分海外领地,导致本土直接受到两面夹击,从而在战略上处处受制于人。要想摆脱身陷死地、完全被动的战略处境,至少得在一个方向上取得突破,尽力夺回部分殖民地、拓宽本国的战略纵深,而两面之敌孰强孰弱一看便知。再者,美国军队在跟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军队交战中,最痛苦的领悟就是敌方官兵有着在战争中锤炼出来的铁血素质,所以在那些硬碰硬的战斗中,美国军队多数时候都较对手更先崩溃。在太平洋跟日本军队交战,既可以通过实战来磨砺美军将士的战斗意志,同时又能够维系大国尊严。
  沉默了一会儿,普拉特上将缓慢而坚定地说:“在帮助中国对抗日本这件事情上,我们现在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正因为这个共同语言,我们能够化敌为友,在阳光下共处一室。”
  “化敌为友,嗯,说得好!”夏树抬手轻拍座椅两边的扶手,“若贵国决意对日作战,爱尔兰将在和约允许的范围内优先向贵国提供各种军事物资,并提供优惠贷款和海运服务。”
  普拉特上将点头道:“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之一。”
  “可是……”夏树话锋一转,“《柏林停战和约》的条款限制了美国武装部队的规模,而且要求美国海军在年底之前裁减半数规模,未来三年不得开造新的舰艇,这……”
  普拉特微微抬头,目光平视前方:“这正是我们此行的第二个目的——众所周知,陛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用一句东方古语来说,那就是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我们从柏林方面得到的答复是,所有的军备和作战行动必须在不违反《柏林停战和约》的前提下进行,这好比让角斗士捆住手跟猛兽搏斗,我们思来想去,觉得赢得胜利的希望非常渺茫,除非能够找到绝妙的作战策略。”
  当对方道出此行本意时,夏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西方同盟国本来就不乐意看到见风使舵的东方盟国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以微乎其微的代价夺取让他们感到嫉妒的胜果。为了防止日本独霸整个亚太地区,欧洲国家的首脑们都希望美国继续对日作战的,而且德国高层看起来已经跟美国人在私下里达成了某些秘密协定,那么美国人接下来所面临的头号问题就是如何在《柏林停战和约》的束缚下打赢日本军队了——那支虎狼之师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南征北战,经历了四场大规模战争,可以说不是在打仗便是在为战争厉兵秣马,而且此时的日本海军阵容齐整、兵强马壮,整个太平洋海域北至阿留申群岛、南达马里亚纳群岛,连同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皆为日本军队所占据,战略上进可攻、退可守,美军在战略上十分被动。
  夏树摊开双手:“如你们所见,我并不是神,而是个平凡的普通人。我的每一个策略、每一个决定,必然以大量详细准确的情报为基础,再加以参谋团队专业的测算分析,诸位明白么?”
  美国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由陆军上将萨默罗尔开口道:“尊贵的爱尔兰国王陛下,自1906年以来,您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作为已经征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前路坎坷无比,我们若能得到您的诚意帮助,必定倍受鼓舞、信心饱满。”
  夏树微微一笑,目光逐一扫过在座数人:“事关国家命运,即便我给你们出谋划策,你们岂敢放心大胆的使用,就不怕我为了巨额利益在背后给你们的对手通风报信?”
  这番话固然坦荡,但也恰恰戳中了美国人心中的顾虑,德国人敢于将数十万官兵连同大半舰艇交予此人手中,既有阵营利益的保障,又有血缘出身的保险,而美国人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欧洲国家固然不待见日本那样的暴发户,可也绝不会真心实意地帮助美国绝地反击,对他们而言,美国和日本斗个两败俱伤才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第240章
战略大师
  瞥见美国人一个个面露难色,夏树悠然自得地品着香茗,这是当年新产的庐山云雾茶,其名气远不及西湖龙井,但中国江浙一带如今已沦为日战区,市面流通的龙井新茶不论日商还是华商经销,必有部分收益充为日军经费,至于日本驻爱尔兰大使代表日本政府送来的极品龙井,夏树命人公开拍卖,所获款项皆作对华捐款。
  上等的庐山云雾,其茶汤清淡,宛若碧玉,味似龙井而更为醇香,然而在座的美国人看来并不懂此道,他们喝茶的姿态虽然有模有样,却一个个喝得索然无味。
  一阵沉默之后,普拉特说道:“陛下历来厌恨日本,而对美国全无恶意。如今美国已与欧洲停战,柏林和约彻底消除了美国对欧洲国家的竞争威胁,反而是日本对中东和东非的威胁日益增加。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陛下断无理由去帮助日本战胜美国。”
  既然对方有意给自己脸上贴金,夏树也懒得跟他们讨论利益与道义的问题,而他所列的谋略有没有效,美国人会不会全盘采纳,都不需要他事后操心。于是,他略作沉思状,然后挑眉道:“今日所言,权当做一场兵棋推演,诸位恰在此旁观,各不担责,如何?”
  普拉特和萨默罗尔皆点头应允。
  夏树端着手里的茶杯,轻啜一口,缓缓说道:“日本海军自成立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早期孱弱不堪,后来随着国力的发展、工业的进步取得长足进步,在清日、日俄两场战争的刺激下进入了世纪初的飞跃期,并在10年代末跻身世界前三,现如今,其总体战力稍逊美国海军,但在太平洋战场已占先机,所以……美国海军想要速胜难度极大。”
  战前的日本尚未从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工业经济的发展深受资源不足的制约,这一年多来虽然以惊人的扩张速度占领了东南亚大部、南亚一部以及太平洋诸岛,战略资源的瓶颈问题并没有立即疏通,受到战火毁损的石油矿产开采、提炼设施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的投入才能逐步恢复生产,乍看起来美国的战争潜力仍要比日本强得多,可是《柏林停战和约》犹如戴在美国人头上的紧箍咒,让他们无法跟日本人打消耗战——和约规定美国海军要在1935年底之前将百吨以上舰艇的总吨位削减至55万吨,1936年底和1937年底分别削减10万吨,最终控制在35万吨以内,届时美国海军将从一支世界级的海上力量降格为区域性力量,西方同盟国此举既是要削弱美国在大西洋和南美地区的竞争力,又达到了在明面上照顾、安抚东方盟友之目的。
  最初拉拢日本加入同盟国阵营时,德国政府承诺无论战争局势如何发展,德国都不会单独对敌媾和,然而在双方签署的军事同盟协定中,这条承诺未被列入其中,后来西方同盟国与英国流亡政府商议停战协定,邀请日本与英政府同步开展谈判,结果日本人要求英联邦正式承认日本对马来亚、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合法占领,英联邦坚持澳大利亚、新西兰保留独立国家身份,西方同盟国出于维护自身利益和保持白人优等地位两方面的考虑,不希望日本对澳新实行殖民统治,日本代表愤然退出谈判,西方同盟国遂单独与英联邦签署停战协定,之后又因相似的分歧准备单独与美国签署停战协定,引发日本政府极大的不满,日本国内一片讨伐之声,而当《柏林停战和约》正式对外公布,日本舆论顿时调转风口,军方亦认为这位他们开拓北美殖民领地、独霸整个太平洋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双方外交关系迅速转暖。
  以夏树掌握的情报,美国海军现役舰艇总吨位约为100万吨,如严格履行停战和约,意味着他们要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退役近半数的舰艇,而由于训练舰的数量受到和约限制,大部分退役舰艇都面临着出售或报废的命运,与其这样白白浪费掉,不如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来一场厮杀,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淘汰掉那些性能相对落后、舰龄相对久远的舰艇,熔炼出一支规模稍小但足够精锐的舰队来。
  夏树轻啜清茶,不温不火地建议说:“从战略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美国第一步应将大西洋舰队主力尽速部署到西海岸去,如果可能的话,打日本远征舰队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放弃登陆美国西海岸这种不切实际的企图,这样一来,美国海军可在太平洋转守为攻,摆脱本土受威胁的窘境。”
  普特拉犹豫了一下,然后开口道:“事实上,就在停战和约正式签署的第二天,封锁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海域的日本舰队就已经后撤了。”
  夏树毫无意外之色,他眼帘微垂:“庞大的登陆舰队远道而来,恐怕不会这么轻易地罢兵返航。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近期会与你们就停战进行协商,但停战的条件可能非常苛刻。若日方的停战条件是你们无法接受的,犹豫拖延不如果断交锋,只有在战场上把对手打趴下,谈判桌前才会有说话的底气。”
  在座的几位没有应声,夏树遂以较快的语速补充说:“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普拉特忙道:“陛下请接着往下说。”
  “第二步,也是决定成败的一步,抢在日本海军重新做出战略部署之前,以主力舰艇佯动诱敌,以航母编队对夏威夷群岛发动突袭,重创驻扎此地的日军陆基航空兵,再伺机之对付回援的日本主力舰队,力争在海战中击败之。”当夏树说到这里,在座的美国人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这般衬托之下,夏树所说的最后几个字词显得掷地有声。
  有美英联军奇袭特塞尔岛的经典战例在前,袭击夏威夷群岛的谋略其实算不上惊人,只是在日本海军占据太平洋诸岛,将战略控制范围推展至美国西海岸的形势下,以航母编队实施长途奔袭非常冒险,能否重创日军的陆基航空兵,取决于日军在夏威夷群岛的军事部署和警戒状况,至于说击败回援的日本主力舰队,可不是随便说说这么简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