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387

第166章
诡异的炮火
  如同美国人预计的那样,德国驱逐舰“威利·弗雷泽尔”号装备的是用来搜寻主动发声物的被动式声纳,一艘庞大如“青鳕鱼”号的潜艇只要安静的待在原地,哪怕距离只有一百码,“威利·弗雷泽尔”号也很难发现它,除非德国舰员们以其他方式找出了这个危险的袭击者。
  德国驱逐舰的战斗舰桥上,一名模样粗犷的中尉军官对舰长凯森少校报告:“没有任何发现,长官,会不会是旗舰出现了技术误判?”
  眼前这位德国海军少校中庭饱满,五官端正,看上去很有贵族气质。他神态从容地说:“时值战争期间,身处交战海域,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我们绝不能自己麻痹自己,凡事得做最坏的打算。”
  “明白了,长官!”中尉心悦诚服地回答道,“那我们接下来怎么办?”
  少校俨然已经想好了对策,这时不假思索地吩咐:“在旗舰指明的区域投掷深水炸弹。”
  中尉军官对此法存有顾虑,他质疑道:“可是……长官,如果这里本来没有敌人,深水炸弹爆炸的声音会不会把远处的敌人给招来?”
  少校胸有成足地说:“能听到深水炸弹爆炸的地方,想必早已通过目测或电波探测发现了这支船队,所以投掷深水炸弹会招来敌人的设想不成立。恰相反,它会让这里的敌人觉得自己被发现了,从而做出主动的规避性动作,这样我们就能追踪到它的准确位置了。如果这里确实没有敌人,爆炸声也能够让我们的船员们保持清醒,提高警惕。”
  “那好,就依您说的办,先来四枚或者六枚如何?”中尉提议。
  少校略想了想:“一开始的时候连续投掷六枚,而后每分钟投掷一枚。”
  中尉的行事风格看来还不足以独当一面,但作为一名执行者还是让人放心的。不多会儿,海面开始响起沉闷的轰鸣声,听起来宛如天边传来的滚雷,又或是传说中的海神在敲打它那面巨大无比的战鼓。
  爱尔兰人苦心研发的MC-IIB型短波脉冲雷达堪比美、德两国最顶尖的同类型设备,可在六公里外发现处于浮航状态的潜艇,三公里左右发现潜艇指挥塔,一公里左右探测到潜艇潜望镜大小的金属物件,其精度业已接近火控雷达的性能要求。得益于“鲁格”号的准确指引,护航驱逐舰“威利·弗雷泽尔”号投掷深水炸弹的位置,离处于悬浮状态的“青鳕鱼”号仅有两百多米!
  现代化改装后的1922年级驱逐舰最多可搭载36枚桶型深水炸弹和240枚刺猬型深水炸弹。短短几分钟内,“威利·弗雷泽尔”号一口气投下了10枚桶型深弹,攻击节奏的变化让“青鳕鱼”号的美军官兵们承受着空前的心理重压,因为按照正常思路理解,己方潜艇必然是被敌舰发现了。
  德国驱逐舰指挥官老谋深算,“青鳕鱼”号艇长安德逊少校胆大心细。在所有艇员都紧张到冒汗的时候,他强作镇定,试图从声音的变化来推断外部的实际形势。那些深弹爆炸的冲击固然让潜艇里的人感到心慌,却始终没有对潜艇构成实质性的破坏,这意味着它们的爆炸位置还在安全距离之外。于是,安德逊少校决定大胆一搏,他示意所有人保持原位,不得发出任何声响。
  熬过了最初的几分钟,爆炸频率骤降,套在头上的紧箍也随之消减。
  正确的判断大大提升了安德逊少校的信心,耗了大约二十分钟,敌方驱逐舰的高速螺旋桨逐渐消弱,而普通船只的慢速螺旋桨也在逐渐远去,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定抓住机会再进行一次攻击。
  “青鳕鱼”号悄然升起潜望镜。夜空积云密布,海面隐约可见星盏般的微光,敌船队的距离看起来要较先前那轮鱼雷攻击时更远了不少。几分钟后,美国艇员们完成了先前中断的鱼雷装填,全部鱼雷设定为30节的低航速,这样一来,它们的理论射程可达十数公里之远。
  武器指挥官对照射角参数表计算出了两种鱼雷射击方案,安德逊少校选择了散布角度小的那套——四枚鱼雷将以4度角的扇面射出,航行五、六公里之后,它们将以约百米的间隔穿过敌船队所在位置,全部偏出目标的概率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也就是说,“青鳕鱼”号有两成的机会命中至少一艘敌船。
  鱼雷一经发射,安德逊少校当即下令收起潜艇潜望镜。在紧张而又令人期许的等待中,时间缓慢流逝,一直过了六分多钟,艇上的声纳兵才兴奋地轻叫道:“远处传来爆炸声!应该是我们的鱼雷!”
  艇员们都听到了那一声若有若无的轰响,而声纳兵的判断无疑是最具权威的。在他出声之后,许多满脸汗水的艇员们不禁雀跃起来。
  为了能够确定战果,安德逊少校下令升起潜望镜,同时让艇员们做好紧急下潜的准备,用以应付敌方驱逐舰的报复性攻击。事实上,这时候爱尔兰重巡洋舰“鲁格”号离“青鳕鱼”号已有八公里之远,即便美国潜艇再次将指挥塔露出水面,爱尔兰战舰的雷达也难以准确捕捉到它的反射波。
  潜望镜的视野中,漆黑的海面燃起了一大团明火,在火光的照耀下,可以看到犹如火山爆发般又浓又粗的烟柱。这样的场面让安德逊少校想起早年目睹一家化工厂发生火灾的情形,大量易燃物被点燃的状态便是如此。
  安德逊少校顿时喜出望外:“伙计们,我们似乎干掉了德国人的一艘油轮,它现在就像是一座建在山崖上的灯塔,几十公里外的船只都能够看到。”
  说罢,少校将潜望镜让给了武器指挥官,武器指挥官看过之后又让给了大副,但大副没有再将这个观礼位置让给第四个人,因为他在嘹望过程中看见一艘敌方战舰正气势汹汹地朝这边驶来。
  疾速驶来的这艘战舰,正是先前执行反潜侦察任务未果的“威利·弗雷泽尔”号,在己方油轮发生爆炸之前,这艘德国驱逐舰正在附近海域,因有舰员在海面上发现了鱼雷航迹,驱逐舰指挥官立即根据鱼雷航迹的方向推算出袭击者的大致方位,结果发现自己先前很可能跟敌方潜艇错身而过。
  这次安德逊少校不敢大意,他指挥“青鳕鱼”号向深水下潜,并且启动电机,调整航向,驱使潜艇向北航行了一段距离,而后关闭所有动力装置,重新回归潜伏状态。
  之前错过了一次目标,“威利·弗雷泽尔”号指挥官凯森少校这回可不会轻易罢手。愤怒的德国猎犬利用声纳锁定了美国潜艇的行迹,然后在它的头顶来回转圈,接连投下了二十多枚桶状深弹和一百多枚刺猬深弹,将整片海域搅得水沫翻滚。
  “青鳕鱼”号的水面排水量跟对手相差无几,武器系统由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门102毫米甲板炮以及4挺7.62毫米机枪组成,执行战斗任务时通常配备20条鱼雷和100发炮弹,弹药非常充足,可这时候却只能被动挨打,甚至随时有可能被一枚区区数十公斤重的深水炸弹击沉,舰种相生相克的原理确实耐人寻味。
  趁着对方在水中既无还手之力又不能呼叫救援,德国驱逐舰肆无忌惮地进行攻击,大有不耗光反潜弹药不罢休的架势。这种攻击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且不管战果如何,美国潜艇在此期间是不可能再对“腓特烈·凯撒”船团构成任何威胁了。在护航舰艇的掩护下,变成惊弓之鸟的同盟国船只渐渐驶离这片危险的海域,而奉命救援油轮幸存者的德国扫雷艇也基本完成了救援工作,眼看危机已经度过,海面上突然响起了炮弹划落的尖啸声,然后是中等口径炮弹爆炸的轰响声,这般响动当即让许多人惊出一身冷汗。
  是敌人的巡洋舰队杀到了?
  爱尔兰重巡洋舰“鲁格”号设置有专门的雷达室,这个时候,面积不大的雷达室里汇集了多名技术军官以及首席雷达操作员,而舰桥上的军官们也在焦急等待着来自雷达室的消息。环形波纹一遍遍扫过雷达屏幕,映出代表海面舰船的光点,可是除了“腓特烈·凯撒”船团的全体成员,以“鲁格”号为中心五十公里的海面上并无异物,即便考虑到天气和海况对雷达有效探测距离的影响,至少可以保证四十公里之内是没有敌方水面舰艇的。那么,炮弹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虽已接敌,“威利·弗雷泽尔”号继续保持无线电静默,它与“鲁格”号的实时通讯只能通过效率缓慢的灯光信号:我舰遭敌方炮火威胁,观察到炮焰位于西北方向,距离不确定,请求予以指引。
  每隔两分钟左右,远处海面就会出现闪跃的焰光,尽管微茫,却是实际存在的,这让爱尔兰重巡洋舰上的技术军官们倍感纳闷:雷达明明运转正常,怎么可能漏掉正在探测范围内开火的敌方战舰,莫不是敌人有了规避雷达探测的新技术?
  所幸,舰上有对各国现役舰船研究较深的军官,针对目前的怪异状况提出了一种合理的揣测:这些神秘的炮弹很可能来自于搭载大口径甲板炮的敌方潜艇!
  翻开历史,最早尝试“潜艇抗大炮”的是英国人,他们在一战之前就将巡洋舰级别的重炮搬上了潜艇,而在1914年制定的战时造舰计划中,英国海军决定开工建造两艘搭载305毫米舰炮的超级重炮潜艇(M1/M2号),这一惊人的计划由于战争失利而中途流产。战争结束后,英国政府想方设法重整舰队,建造成本低、作战效用高且适合防御战略的潜艇一度被放在了优先位置,适用于海上破交战和海岸袭击战的重炮潜艇应运而生。至1933年夏,英国海军已有三个级别的重炮潜艇处于服役状态,它们分别装备6英寸、8英寸以及9.4英寸口径的甲板炮。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美国、德国、意大利海军也在重炮潜艇领域投入了一定的精力,这些潜艇所搭载的火炮多为6-8英寸口径,但搭载方式不尽相同,实战性能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167章
危险的对手
  自然界的独角鲸是一种外形奇特的海洋生物,它们在鲸类当中属于体型娇小的,但相较于大多数鱼类和哺乳动物来说,它们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而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多数为雄性)的头部伸出一根的螺旋状“长角”(这实际上是它们的一根牙,在其一生中不断生长,最终刺穿上唇,像一根尖锐的长矛从头部伸出约2-3米)。值得一提的是,独角鲸主要生活在北方的寒冷水域,族群数量相对较少,加之外形奇特,在世人眼中颇具神秘色彩。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海军也有他们的“独角鲸”——一款设计用于远洋巡航作战的大型潜艇。该级潜艇是美国人发展大型潜艇的一次尝试,其吨位远远超过了他们以往设计建造的任何一种潜艇,其水上排水量接近3300吨,水下排水量超过4000吨,可搭载700多吨燃料,10节航速下的续航距离达到惊人的20000海里,适航性能也较普通潜艇好得多,但也由此带来了战术性能方面的负面影响——使用者普遍反应该型潜艇行动笨拙,转向和下潜都很缓慢,2门45倍径的6英寸甲板炮射程很远,可潜艇自身装备所能提供的观测距离和瞄准精度非常有限,接近实战环境的测试表明,它们的有效炮击距离在10公里左右,最大不超过15公里。
  为适应远洋航行需求,独角鲸级的内部空间十分宽敞,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且可以搭载充足的弹药和补给出航。除了常规的战斗巡逻,它还能够胜任诸如海上破交、海岸袭击、秘密运输等多种任务,可谓潜艇中的超级多面手。战争爆发前,美国海军针对各种作战需求制定了大量预案,而对于敌方殖民地港口或孤悬海外的交通补给站,一艘独角鲸级搭载50人左右的陆战小队前往袭击,运送、支援、接应一步到位。
  这天凌晨,当同盟国的“腓特烈·凯撒”船团在亚速尔群岛以东约500海里的位置调头返航时,附近海面除了执行战斗巡航任务的“青鳕鱼”号之外,还隐藏着一条“独角鲸”,这便是一周前从诺福克港启程的“鹦鹉螺”号,它的任务是运送一批作战物资前往苏格兰,并从那里接回60名英国政府指定的重要人员。中途遇到了同盟国的护航船队,“鹦鹉螺”号的指挥官刚开始本不打算采取攻击行动,而是准备等目标走远之后再向上级通报情况,之后“青鳕鱼”号发射的鱼雷命中敌船,随即被德国驱逐舰按住一顿痛揍。意识到己方潜艇有可能陷入险境,“鹦鹉螺”号指挥官果断出手,他指挥潜艇浮上水面,以两门152毫米口径的甲板炮向打开探照灯搜寻目标并不断施放深水炸弹的德国驱逐舰开火。由于距离较远,加之海况不甚理想,“鹦鹉螺”号连发12炮,所有弹着点都与敌舰相距甚远,即便如此,它冒险上浮并向敌舰开火的举动还是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敌方驱逐舰关闭灯光,停止了对水下目标的追击,会同其他护航舰艇谨慎应对这突变的战况。
  借着上浮炮击的机会,“鹦鹉螺”号顺带给己方指挥部拍发电报,及时通报了交战方位以及对敌情的观察结果,搭载有无线电干扰设备的爱尔兰重巡洋舰“鲁格”号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常规干扰手段,但完全阻止敌方潜艇无线电通讯的概率只有四成左右,远不足以保证护航船队的安全。
  经过一番权衡,冯·海因克少将下令向德国海军参谋部以及同盟国舰队司令部拍发电报,通报本船队的实时方位以及当前所遭遇的敌情。与此同时,“鲁格”号的情报部门利用无线电测向技术定位了刚才拍发电报的敌方舰艇,以此指引己方护航舰艇前去探察。等它们赶到那里的时候,“鹦鹉螺”号已经潜入水下,海面上虽然没有留下明显的证据,但德国驱逐舰的声纳设备发现了这艘下潜中的大型潜艇,借此证实了此前的推测。
  既然这片海域有至少两艘敌方潜艇,已经完成转向的“腓特烈·凯撒”船团要做的就是卯足了劲往欧洲大陆的方向航行,经验丰富的冯·海因克少将留下两艘舰龄较新、性能较好的德国驱逐舰在船队后方扫尾,防止敌方潜艇以浮航状态尾随船队。若没有新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一策略能够让护航船队以最小的代价摆脱险境,然而离德籍油轮“塞特雷斯”号中雷才过去了不到三个小时,巨大的危险赫然降临——“鲁格”号雷达发现有一支舰队从西北方高速驶来。
  刚开始的时候,目标处于有效探测距离的边缘位置,雷达无法判断它的规模和组成,“鲁格”号舰桥上的气氛异样沉重,为免恐慌蔓延,冯·海因克少将决定暂不向己方船只通报敌情。所幸的是,他们向上级拍发的求援电报很快得到了回复,而且来自同盟国舰队司令部的指令非常明确:保持航向,非迫不得已不应解散船队。
  敌方舰队的行迹被“鲁格”号的雷达发现仅仅一刻钟,它与“腓特烈·凯撒”护航船队的距离就从40公里缩小到了30公里,这意味着敌舰队不但在航速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且知悉这支同盟国船团的准确位置。
  此时在“鲁格”号的舰桥上,所有轮休军官都已经重新回到了战斗岗位,一双双眼睛或紧盯着各自的工作对象,或注视着黑漆漆的海面。一场激烈的战斗随时可能降临,紧张的气氛扫空了人们的倦意,人们揣测着,思索着,忧虑着,等待着……
  “长官,雷达室报告说,从目前的探测情况判断,从西北方追来的舰队由两艘中型战舰组成,它们排成单线纵队,间距约为一千米。”
  得到这份宝贵的技术情报,指挥官们顿时有种拨开迷雾见日月的感觉,虽然还不能看清敌人的真容,至少可以排除敌我力量悬殊的潜在可能。
  冯·海因克照例吩咐道:“通知雷达室,务必密切监视敌情,有任何情况立即报告。”
  言毕,这位经历过多场海战的德国海军少将转过头看着他的爱尔兰搭档:“如果只是两艘轻巡洋舰,我们就迎上去痛快厮杀一场,争取利用雷达优势把它们歼灭掉,您觉得怎么样?”
  法雷尔上校神色冷峻地回答说:“那要看我们的敌人有没有胆量拼死一战了!如果他们抱定主意只侦察不硬打,是很容易利用航速和夜幕避开我们的。换了白天,我们还能考虑使用迎面冲锋战术,但在夜晚,我们必须格外提防鱼雷的威胁。”
  冯·海因克想了想:“我们若不主动迎击,及早消除敌舰威胁,它们很可能会分头突入我们的船团,让我们前后不能兼顾,到时候情况就很麻烦了。”
  “您担心的状况确可能发生。”法雷尔直言道,“我的意见是做好迎战准备,但在敌人表明意图之前,‘鲁格’号暂不轻举妄动。”
  冯·海因克摸着下巴说:“让‘赫塔’号去实施火力侦察?”
  法雷尔上校没有作答,因为他的首要任务是率领“鲁格”号配合此次护航任务,只有在第一指挥官无法履行职务的情况下,他才会临时接替指挥。
  在获得更多敌情讯息之前,冯·海因克没有草率做出决定。就这样等待了五、六分钟,雷达室终于传来新的报告:初步判断敌舰为两艘体形相近的轻巡洋舰,其编队航速为28节左右,相互间距1500米,以其当前航速,估计在五分钟后进入夜间的有效射程。
  距离这份报告仅一分钟,雷达室又报来新的情况:第二艘敌舰突然左转,航向正东,似有包抄船团左翼的意图,而第一艘敌舰仍保持先前航向,径直朝船团尾部驶来。
  既然很难从法雷尔上校这里得到明确的建议,冯·海因克少将独做决断:“‘鲁格’号掉头迎击敌一号舰!‘赫塔’号迎击敌二号舰!”
  法雷尔上校毫无疑义地接受了指令,并向麾下官兵发出一连串战术命令。这艘设计精美、装备精良的爱尔兰重巡洋舰迅速转向,而后在非常短的时间里将航速提升至25节——以“鲁格”号的作战性能,太慢不利于战术机动,太快则不利于瞄准射击,法雷尔上校作为舰长的责任就是针对当前海况选择最为合适的战斗航速。
  此时距离天明尚有两个多小时,接敌交火之前,双方战舰都在闭灯航行,若没有雷达指引,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应对敌方战舰及时做出调整的,可是在“鲁格”号和“赫塔”号相继转向之后,雷达屏幕上的两艘敌方战舰很快改变了航向,而且“鲁格”号接连截获敌舰的无线电通讯信号,这说明两艘敌舰至少有一艘装备雷达并在有效使用。
  在“鲁格”号进入理想射程之前,敌方一号舰便迅速完成了接近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向,这时候即便爱尔兰重巡洋舰全速追击,也不可能追上这条狡猾的泥鳅,而“赫塔”号面对的敌方二号舰连续进行了两次小角度转向,航速提升至32节以上,看起来是想摆脱“赫塔”号绕到同盟国船团前面去。
  “赫塔”号属于德国海军的第二代瞪羚级轻巡洋舰,是战后建造用来保护商业航线和殖民地利益的海外警备舰,设计思路是在火力、航速、防护、续航、适航这五大性能之间寻找均衡的结合点,不像侦察作战型轻巡洋舰那样特点鲜明。总体而言,第二代瞪羚级的设计建造较为成功,很好地适应了德意志帝国海外版图在战后迅速扩张的战略形势,所以自服役以来,它们从未接受系统性的技术改装,夜战能力依然停留在目测灯照的传统模式。当“鲁格”号的无线电通讯受到敌舰干扰,只能通过效率较低的灯语通讯进行联络时,“赫塔”号便遇上了不小的麻烦。
第168章
越级挑战的后果
  黑漆漆的海面上,隶属于德国公海舰队第4侦察舰队的“赫塔”号轻巡洋舰犹如一名陷入密林深处的甲兵,一手持剑,一手倚盾,带着十二分警惕快步前行。在它的桅杆顶部,那面黑鹰十字旗不安地卷动着,堡垒状的封闭式瞭望台里,四名水兵各观望一个方向,蓄着络腮胡的资深军士时而在他们之间走动,时而透过传声筒与舰桥进行联络。
  在“赫塔”号的左舷方向,微弱的灯光时隐时现,宛若那荒野中的鬼火,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在有规律地跳动。
  伴着灯光的跳跃,负责观察这一侧情况的水兵向军士报告:“旗舰灯语:注意西北方……敌舰接近中……距离六千米……”
  此时朝西北方望去,视线一片混沌,完全不见舰船踪迹,但看不到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军士没有任何的犹豫,迅速将旗舰发来的灯语信号转报给了舰桥。
  在舰长的调度下,“赫塔”号开始左转,以三联装形式配置在前后甲板的9门150毫米舰炮顺势右转,炮口齐齐指向西北方,位于主副舰桥以及烟囱侧边平台的探照灯也在水兵们的操纵下对准了那个方向,所有战斗人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听候指令,俨然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俄尔,消失的灯语信号再度出现,可是没等完整信号传递完成,“赫塔”号被海面上突然出现的光束给映亮了,其后几乎没有什么间隔,炽烈的炮焰在西北方海面绽放,密集炮火旋即劈头盖脸地砸落下来……
  在整个10年代和20年代的大多数时候,美国政府奉行孤立主义政策,尽量避免对外国承担政治和军事义务的同盟关系,从而维护和扩展美国的利益,但受到德意志帝国快速扩张的威慑,尤其是在德国势力从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南美洲三个方向逼近美国本土的态势下,美国一方面帮助英国重建他们的皇家海军,另一方面也加紧建设自己的海上力量。到了20年代末期,造舰竞赛赫然演变成为德美英三强的终极冲刺,近乎天文数字的投入换来了一艘又一艘更新更强的战舰,而在飘扬的彩带下,人们已能预见往后的战争激烈更甚从前。
  此刻在亚速尔群岛以东约500海里的海面上,向德国轻巡洋舰“赫塔”号发动攻击的便是建造于这一特殊时期的美国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纳什维尔”号,其火力配置跟历史上以战力强悍而著称的布鲁克林级如出一辙,五座三联装6英寸炮的设计将一艘轻巡洋舰的水面攻击力推向了极致——这种47倍径的舰炮有着接近两万四千米的射程,配合先进的机械式辅助装填手段,最高射速可达每分钟8发。
  与强大的火力输出相应,布鲁克林级配备了先进的光学测距设备和射控指挥系统,从而保证中远距离的射击精度达到一流水准。
  光靠恐怖的火力,布鲁克林级还不至于被美国人赋予了“最强轻巡”的殊荣,它的炮塔正面装甲为6.5英寸,即165毫米,远远超过了普通轻巡洋舰60毫米左右的炮塔装甲,加之采用了2.5-4英寸的主装甲带、4英寸的防雷带、2.5英寸的舵机舱装甲以及1.5英寸的水平装甲,整体防护水平甚至可以媲美许多现役重巡洋舰。
  面对同属轻巡洋舰的德舰“赫塔”号,“纳什维尔”号在黑暗中露出狰狞獠牙,一通猛烈炮火过后,相距一千多米的德国轻巡洋舰被打得多处起火,德舰指挥官见状不妙,一面急转规避,一面向敌舰施放鱼雷,并向旗舰“鲁格”号发出信号:我舰中弹起火,敌舰在我舰西北方1200米位置。
  结合雷达探测数据,“鲁格”号向5500米外的“纳什维尔”号开火了,它装备的双联装主炮最高射速为每分钟5发,单位时间的火力输出竟逊色于吨位比自己少三分之一的布鲁克林级,但它的203毫米炮弹足以在这样的交战距离上击穿美国巡洋舰的任意部位,而且单发破坏力是对手的两倍以上。
  同样配备了雷达设施的“纳什维尔”号当然知道是谁在黑暗中向自己射击,它撇开软弱无力的猎物,转过身对付快速驶来的“鲁格”号,而在此时,另一艘布鲁克林级“火奴鲁鲁”号正返身回来,准备从爱尔兰重巡洋舰侧后进行夹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38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