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24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3/262

  盘旋几周,四架MC-200便返航复命去了,途中还能看到那辆将布鲁诺将军紧急送往后方医院的军车,飞行员们不约而同地在胸前划着十字,为这位不幸的将军以及他那几乎被击垮的精锐骑兵师祈祷,同时将最恶毒的诅咒送给那架“该死的”英制战斗机。事实上,这架“喷火”在返航途中出现了机械故障,最终迫降于距利雅德军用机场数千米的沙地上,虽然飞行员只是受了微不足道的轻伤,飞机却受了结构性的损伤,在既无维修部件、又无大型修理设备的情况下,它的战争之旅算是就此终结,但,沙特空军的机库里还停着几架简单维护就能够重回蓝天的“角斗士”。尽管在技术性能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可当对手是伟大的意大利军队时,任何奇迹都有上演的可能!
第120章
从狂战士到大商贾
  “我个人好奇的不是那位伟大的领袖看到这份最后通牒时的表情,而是美国总统在决定发出这份通牒是的心态——虽然说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很有限,军队的表现也总是差强人意,但他们毕竟拥有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水面舰队,本土及殖民地的地理位置还算不错,若是意大利就此卷入对美战争,那么美国政府将在顷刻间感受到重压!”
  坐在明窗净几的办公室里,罗根双手相交至于下颌处,美国对意大利发出最后通牒的消息经由美国驻柏林大使亲自转来,但其实早在一周之前,罗斯福派来的特使就已经与德国的当权者探讨了这个问题。虽然双方当时都没有说得非常白,但对于密谈的结果,双方都还是较为满意的。很快,华盛顿向罗马递交了正式的最后通牒,要求意大利军队立即撤出美国从沙特政府租赁的土地,并对美国合法资本的损失进行赔偿。按照美国、沙特于30年代初期签署的协定,占沙特总面积三分之二的土地都以租让的形式交由美国资本占绝对主导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除了不能驻扎美国军队、不享有政治主导权之外,租期之内这里几乎称得上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
  “罗马因此而有恃无恐,我估计意大利政府拒绝这份最后通牒的可能性极大,但美国是否真的敢采取宣战的手段……我个人仅保持观望态度!”
  这话来自于现任国防部长雷德尔,虽说海军老元帅常常被人冠以传统、保守的名号,可他的经验和经历在德国现役军人中确实是屈指可数的。作为军人经历了皇权、魏玛、独裁以及宪政四个时期,他堪称德国近现代史的活体见证,更难得的是,当他初涉世事时,德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对德国的政治仍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在那之后,再没有任何人——哪怕是踩着刀锋吞并奥地利与捷克的阿道夫·希特勒,像俾斯麦一样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跳出精妙绝伦的华尔兹!
  “我赞同海军元帅的看法,美国不会在这个时候向意大利宣战,他们的最后通牒不过是一种政治上的手段:给意大利人一点威慑,给日本人一些迷惑,以美国的地缘政治来看,他们真正的重心必是太平洋!”和雷德尔一样宝刀不老的冯·牛赖特,回到外交部长的位置上又重新焕发了活力,客观而言,他尽量避免四面树敌的外交手腕与俾斯麦有几分相似,只是缺乏发动普奥战争、普法战争的那种超然魄力。
  对于同伴们讨论最热烈的东西,副总理施佩尔总是最不感冒的一个,但他的报告内容也总是很有吸引力:“话说回来,不论美国是否对意大利宣战,根据我们的预测,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德国海外贸易的顺差仍将以平均每月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我们的贸易净收入每四个月就增长一倍,而这种增长主要集中在重工业产品和化学产品两方面,准确的说,是军火、钢铁、燃料、药品以及发动机!先生们,按照以往的规律来看,若是美国向意大利宣战,我们的贸易增长速度会有一个明显的提升,除非双方在各主要海域展开激烈的潜艇封锁战!”
  “意大利海军现有的潜艇还不足一百艘,真正能够进入远海作战的只有三分之一,它们远不足以对大西洋上的海上航线构成威胁,但尽管如此……”雷德尔元帅转向罗根说道,“总理阁下,我仍准备提前动员海军力量,毕竟远海护航不是我们的传统,大规模护航所需要的舰艇还很缺乏!”
  罗根点点头,提了个小建议:“结合我们自己的情况,可以适当参考英国在两次战争中实施的护航体制!”
  雷德尔未知可否地结束了这个话题——在海军的传统事务方面,他始终希望自己能够保留更多的主导权。
  “在美国和意大利随时可能进入战争状态的时候,有不少问题是我们必须提前考虑到的,例如军火贸易!”冯·牛赖特提醒说,“按照目前仍然有效的《罗马协定》,我们要么在继续对美销售军火的同时给予意大利至少同等的待遇,要么一刀切,在战争期间不向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出售军火!”
  罗根看了看在副总理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的施佩尔,说道:“中止对美国的军火销售将让我们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还盼望着来自华盛顿的舰船订单能够让德国的造船业进入一个跳跃式的发展时期,而且在1941年之前,美国政府通过军火贸易赚足了黄金,世界上再不会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他们一样支付巨额的硬通货!”
  “既然如此,我们就得重新开放对意大利的军火销售!”冯·牛赖特这话略有些画蛇添足的意味,但作为一个性格谨慎的外交家,类似的问题是必须得到明确答复的。
  “当然,现购自运嘛!”罗根微微一笑,“美国人当初就是用这个政策来实现‘援英制德’的,而且做到了在台面上冠冕堂皇!我们不计前嫌,现在搬出这个政策来对付更不讨人喜欢的意大利政府,正是恰到好处!”
  施佩尔接着说道:“同时,我们还可以大幅提高对外销售军事物资的价格,美国政府的财力是毋庸置疑的,意大利政府么……情况也如我们所知!”
  对于这种典型的“商人行径”,冯·牛赖特只是礼貌地笑了笑,不表示任何意见。
  罗根想了想,对这几位身居要职的搭档说:“这样吧!近期我们就要和美国特使谈‘志愿者’及其装备的问题了,就让他顺带把我们的意思传递给美国政府吧!为了表示诚意,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在对意大利宣战前以现价订购大宗作战物资,包括前次协谈所涉及的一百架FW190A3!”
  “真的决定要出售我们最好的战斗机?”雷德尔的语气并没有明显的阻拦之意,更多是对年轻总理的想法感到好奇。
  “是的,我们目前最好的战斗机,也是短短几年内就会落伍的战斗机,我们应当趁着它现在处于价值最顶峰出售,不是么?”罗根又一次展现出了自己的“商人意识”。
  “噢!”雷德尔想了想,“您是说喷气式战斗机才是未来空战真正的主宰,甚至还要求航母设计师们提前考虑喷气式飞机上舰的问题!”
  “嗯哼!”罗根毫不掩饰地说,“这将是我们保持军事技术优势的绝密思路,诸位私下里最好只和信得过的人谈起,对外么……我们还是大力推崇‘百舌鸟’吧!毕竟它的定价是成本的八倍!”
  “八倍……”冯·牛赖特终于无奈地摇摇头,枪械、子弹这些成本较低的装备卖出高价不足为奇,但对于一种成本就要以十万帝国马克来计算的大型装备来说,“八倍”就堪称天价了!
  “豹式的定价是成本的九倍,虎式是六倍!”罗根继续得意地打着算盘,“事实上,只有雷德尔元帅的舰船定价比较实惠,仅比战前的国际售价高出百分之三十!”
  “一艘俾斯麦级别的战列舰标价一千五百万帝国马克,加上全套设备一千八百万!”雷德尔略有些嘲讽之意地说。
  对于雷德尔的口气和用语,罗根毫无介怀之意,他敬佩德式思维的严谨,但不赞同他们缺乏灵活性的那一面——自从“降世”以来,他给这个一流军事强国带来的改变恰在于此。
  “那若是美国政府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购买我们的喷气式战机以及技术……”冯·牛赖特敏锐地找到了关键点。
  “若他们能够接受我们开出的价位……”罗根眨眨眼睛,却不往外交部长挖的“陷阱”里跳,而是笑道:“我们当然可以向他们出售外销机型和非核心技术,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我们自己研发更先进技术的项目上,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这时候,一直作为非全体内阁会议的“旁听者”,国防军总参谋长古德里安小心翼翼地插话道:“一想到未来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军事行动都将充斥着德制武器的身影,真不知是该觉得骄傲还是担忧!”
  对于“闪击战神”的这番感慨,罗根稍有些意外,他很快回答说:“早在几十年前,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就已经充斥着德制或者仿德制武器了——毛瑟枪和克虏伯炮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么?”
  古德里安愣了一下,然后与在座的军政外交高官一同沉思片刻,似乎想通了,却又总觉得有些东西还梗在那里。
  罗根收起诙谐的笑意,郑重其事地说:“好了,各位,在战略问题上我们可以各抒己见,可一旦达成了基本共识,就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去执行。只要你们依然信任我、支持我,我保证,用不了多久,你们就能够看到这些策略带来的现实好处!毕竟……没有哪种技术是一个国家可以长久独占的,这就是人类智慧伟大之所在!”
第121章
帐篷会议
  1943年的1月24日,或许是一个令全意大利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意大利远征军团第1集团军在轰炸机和重炮的支援下攻占了沙特重镇迈季迈阿,胜利同时带来了荣耀和羞辱:在持续近12个小时的激烈巷战中,被击毁的意军坦克和装甲车竟堵塞了城内主要通道,遭到步枪和机枪狙杀的意大利士兵更是如蝼蚁般暴尸街头,更要命的是,清晰的战地照片以惊人的速度经由德、法、英、葡等国媒体刊登转载,进而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连锁反应如闪电一般传递着,意大利国内很快掀起了新一轮反战潮,工会酝酿着大罢工,知识界以各种方式猛烈抨击意大利军队陈旧落后的战术思想和固步自封的心态,反战主题从早先的“和平反战”演变成“我们能否打赢这场战争”——主要装备尚处于世纪初水平的沙特军队尚且如此难对付,硬碰正大量装备现代化武器的美国军队结果如何,逻辑上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焦头烂额的墨索里尼政府并没有向国内舆论妥协,休战讲和也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当中。为了稳定局势,也为了尽快摆脱“沙特泥潭”的困扰,墨索里尼一面亲自呼吁各阶层团结一致、为国出力,并大张旗鼓地向议会提交了本已搁置多时的“增筹减时”案,即通过立法形式增加工人阶级的收入、减少他们的每周工作时间,以此来摆脱工人罢工对持续军事行动的巨大威胁;一面强硬抨击欧洲各国政府纵容退役军人前往沙特“淘金”,从而为意军指挥层开脱对惨重战损应付的责任,同时又“贼喊抓贼”地指责美国政府的所谓最后通牒是对西亚的无耻干涉,是对世界局势的挑衅,若美国政府执意挑战意大利的尊严,那么意大利政府将考虑与日本缔结全方位的军事同盟协定,以对抗两国共同的敌人。
  有些事情一旦挑明,便失去了从中斡旋的余地,意大利政府的官方声明无疑是让意美关系驶入了直接战争状态的快车道,华盛顿摆出强硬姿态,要求意大利在1月31日前停止其在沙特的军事进攻,并向沙特-美国石油公司偿付高达2500万美元的人员及设备损失,否则美国军队将对任何悬挂意大利旗帜的舰船采取武力行动,甚至以飞机或潜艇对意大利本土目标实施攻击。
  就在美国政府给出的最后时限即将到期之时,由总统特使哈利·斯·杜鲁门带队的美国代表团秘密抵达德国,并在柏林与先期抵达的另一支代表团会合——该代表团已就“国际志愿者”及秘密军购与德国政府达成了基本一致,只待正式签署协议,首批德国志愿者就将与价值4亿美元的军事物资一同启程前往美国。
  尽管德国对目前的时局相当关注,但这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当权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见杜鲁门一行,而是由内阁副总理施佩尔设宴款待。结果,美国人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度过了1月29日,也就在这一天,意美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二轮紧急磋商宣告失败。
  1月30日上午,美国特使一行乘车抵达波茨坦,当他们在这见到德国真正的掌权团体——内阁总理、国防部长、国防军总参谋长以及外交部长时,距离战争通牒规定的最终时限只有不到40个小时了!
  远离都市喧嚣的波茨坦不乏皇室贵族遗留下来的行宫,例如前德皇威廉二世最喜爱的夏宫,也就是无忧宫,但这里已经变成了历史博物馆。罗根别出心裁地选了一处距夏宫不远的空地,总理卫队的士兵们铲开积雪,支起了传统样式的白色营帐,并在营帐内外升起了几堆炭火,若不是人们仍然身穿正常装束,走进此地的人或许会以为自己穿越了时空。
  “美国陆军代表,德洛斯·埃蒙斯,陆军中将!”
  “美国海军代表,查理斯·洛克伍德,海军中将!”
  在美国总统特使、民主党人杜鲁门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之后,两位并没有穿美军制服的军事代表也各自报出姓名与军衔。
  请对方入座后,披着灰色毛呢风衣的罗根解释说:“诸位,之所以将会谈地点选在这里,只是想让大家在清冷的气温下保持冷静的头脑,因为我们即将谈到的都是足以影响世界历史的内容!”
  侍从们适时地端上了热腾腾的咖啡——罗根尝了一口,直接用炭火和铁壶煮开咖啡果然有着特别的风味。尽管并没有心情体验普鲁士式的历史风情,这些美国人还是在第一时间捧起了咖啡杯。
  “埃蒙斯将军是美国陆航战斗机部队的总指挥官吧?”罗根用自己最近一年已经长进了许多的英语问道。
  普通外套并不能遮掩此人的军人气质,他不卑不亢地答道:“是的,总理阁下!您访问美国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欢迎晚宴,只可惜没能与您说上话!”
  “我们有一位加兰德将军,也是和您同样出色的战斗机指挥官!”罗根说。
  “我听说过加兰德将军,他非常年轻,确切的说,和您差不多年轻!”
  罗根笑了笑,转向另一位身板端正的中年人:“洛克伍德将军是美国潜艇部队的领军之人?与我们的邓尼茨将军很相像!”
  “不敢与邓尼茨将军相提并论!”这位身形略小一号的中年人答道。尽管太平洋战争爆发时美国的潜艇总数达到了110多艘,是1939年德国参战潜艇的两倍,但一年多下来,美国的潜艇总战绩却还不及德国潜艇部队半年的收获——考虑到美国潜艇多是大吨位的舰队潜艇,技术水平和战斗力自然是要超过德国海军早期的中近程潜艇,双方的指挥水平与作战技巧确实不在一个等级上!
  对于对方的答话,罗根依然只是以微笑作为回应。由于明智地跟日本政府撇清了关系,德国并没有在1941年与美国成为正式的战争对手,敌视情绪不仅不浓,随着战略合作的逐步开展,双方的了解正在不断增进。时至今日,大多数美国军人已能够说出“闪击英雄”古德里安、“伞兵之父”斯图登特的大名,而且对德国国防军的一系列经典行动充满好奇和敬佩,而德军官兵们也逐渐知道了美军陆航即相当于他们的空军,但当太平洋之战打到第三个年头时,真正有国际名望的美国将领却还很少——即便是有过一次访美经历的罗根,真正能够叫出名的也还不超过二十个,其中一部分还是来自于历史记忆。正因如此,他派出施佩尔打前哨,并且让情报部门预先做好了准备,这才对来访的美国代表们“知根知底”。
  在罗根看来,就这两位军事代表的具体职务而言,美国人应该是想“缺啥补啥”,利用德军丰富的经验和较为先进的技术来克服目前太平洋战场上最急切的难题:“零战”与潜艇。虽然目前的战争进展较大地偏离了原有的历史轨迹,但是直到1942年底,日军装备的零式战斗机仍是美国人非常头疼的对手,而潜艇数量大致相当的日本海军,在此之前的表现也要优于美国同行——美国潜艇至今为止的最大收获也就是击沉日本重巡洋舰一艘,而日本潜艇不但击沉过美国的中型航空母舰,还重创其战列舰一艘、航空母舰两艘,击沉的驱逐舰也达到了六艘之多!
  在旧的历史时空中,德军的FW190对战日军的零式战斗机仅仅是关公战秦琼式的推想,两个盟友国家固然各怀心思,但由于地理上的巨大距离,从头到尾都没有过真正并肩作战的机会,更不用说在战场上一较高下。
  等到客人们各自放下了咖啡杯,罗根跳跃式地转向杜鲁门,这位带着圆框眼镜、颇为斯文的特使如今还只是一名联邦参议员,若按照历史轨迹,他将在1944年被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并最终当选,在1945年罗斯福病逝后继任总统——然而历史时空的变化使得这一切都变成了不确定因素。
  “特使先生,罗斯福总统此次委托您前来,是需要我们做什么事情?”
  “以德国和美国的战略合作关系,说到‘要求’可就太过生硬了!”58岁的杜鲁门很老练地避开了“词语陷阱”,“总统是非常诚恳地向您征求意见,我们对意大利的最后通牒即将到期,以意大利政府的态度和立场,恐怕很难以外交手段解决争端!”
  见对方把问题呈至自己面前,罗根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侍从帮自己换一杯热茶,然后回转过头,一脸无辜地对这位特使说:“若是战争无法避免,我谨以我个人的身份对此表示遗憾!”
  却见杜鲁门同样请旁边的德国侍从帮自己换一杯茶,然后才说:“基于美国和德国互相信任的战略合作关系,总统委托我将一项重要的战略计划预先告之于您,并请求您和德国的支持:一旦对意大利宣战,我们准备派遣作战部队前往沙特阿拉伯王国,由于日军控制着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我们准备通过大西洋运送兵员,并需要至少一座位于伊朗的综合军事基地以及德国提供的物资供应线!”
  打开脑中的战略地图,罗根很容易看出美国人的作战意图,而站在德国的立场上,他虽然乐意借助美国人之手极大地削弱意大利,但沙特的最终控制权落在意大利人手里也要比美国继续在西亚保留战略据点要好。因此,他满脸为难地说:“基于德国早先签署的协定以及近期公布的声明,我们不可能向任何国家提供直接通往战场的物资供应线,出让综合军事基地亦将引起极为严重的国际纠纷!”
  这话并没有让杜鲁门露出非常意外的表情,他平静地问道:“总理阁下不想知道我们打算向沙特派遣多大规模的作战部队?”
  罗根慨然笑道:“十个士兵或是十万士兵,德国都不会违反官方签署的国际条约,难道美国政府希望与一个不守信诺的国家保持战略合作关系?”
第122章
咄咄逼人
  对于杜鲁门其人,罗根的历史印象凝聚于“原子弹”、“北约”、“朝鲜战争”以及“冷战”这几个词语。作为美国总统,他下令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推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进程,战后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组建“北约”,参加朝鲜战争,最终促使冷战格局的形成。可以说,美国的对外政策在杜鲁门手中真正转向霸权主义,政治军事影响力遍及全球,并积极扮演起“世界警察”的角色。
  在罗根看来,很难用简单几个词来形容杜鲁门,但可以确信的一点是,正所谓“金麟岂是池中物”,只要有条件和机会,他定能在历史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
  “据我们所知……效忠德意志的武装人员正协助沙特阿拉伯王国作战,并且成功迟滞了意军的攻势,而伊本·沙特国王希望美国也能够采取类似的模式,派遣精锐武装参战!”
  杜鲁门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口气固然平和,话语的内容却是颇具份量的。有籍于此,他端正的平视前方,对在场德国军政要员投来的目光毫无避意。
  “咳咳!”
  罗根以咳嗽声缓和了一下气氛,进而开口道:“诚然,我们的志愿者确实已经在一周多以前抵达沙特,并且打了几场不错的仗,但这毕竟是秘密的非官方军事行动。不论美国政府是否跟进,我们都不会冒着违反德意协定的风险向你们提供军事基地,充其量……也就是向你们的作战不对提供有限的秘密援助!”
  杜鲁门不慌不忙地回应说:“作为忠实的战略合作者,我们当然不会让德国政府陷入违反国际协定的困扰,只是希望以秘密租借的方式获得靠近战区的临时中转站。一旦战事结束,这些中转站将立即归还!”
  对方已经把话说到这里,罗根不能不顾及德美两国目前的战略合作关系,便干脆趁着美国政府有求于己开出“条件”:
  “贵国政府若是决定应伊本·沙特国王的求援出兵,我们作为同一立场上的伙伴国家,自然不能袖手旁观!有关租借战术中转站以及相关装备的协议,我们可以拿出来与先前达成合作意向的舰船建造方案一并具体协商,若能够签署正式协约,相信贵国很快就可以获得位置理想的中转站,还请特使先生将这些建议转达给罗斯福总统!”
  听了这话,杜鲁门很是淡然地笑了笑。德美关系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两大工业强国仍是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美国海军数量庞大的造船订单本来可以让美国自身的造船工业进一步稳固冠绝全球的优势,一旦分出一半交予德国,此消彼长的道理几乎是世人皆知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3/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