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雄心(校对)第1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262

第21章
精锐战力(下)
  快,奇,猛,可说是二战时期德军空降战术的精髓所在。多点空降迅速控制丹麦交通枢纽,机降法内布机场后列队开进挪威首都奥斯陆,飞夺比利时坚不可摧的埃马尔要塞,强袭不列颠战役的重要踏板怀特岛,豪取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奔袭希腊科斯林大桥,这一场又一场堪称经典的战斗,在德军横扫欧洲各国的作战行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奥斯特罗文卡西北方,隶属于德军第2伞兵团的两个精锐伞兵营向刚刚占领波兰村庄的苏军第170步兵师一部发起了迅猛的进攻。仓促应战,这批人数占优的苏军步兵压根没能组织起有效的防御,而擅长近距离作战的德军伞兵在这样的战斗中显得游刃有余,10分钟之内即摧毁了苏军建立在村庄中的临时指挥部,然后迅速分割包围残余抵抗者。围绕村庄和周边农田展开的战斗听起来就像是东方国家大年夜的鞭炮声,黑暗中跳跃的火焰几乎无处不在,而当这场突袭最终在凌晨3时许结束时,只有数百名苏军官兵得以撤离!
  换了一般的指挥官,取得这场胜利后或许会依托地形做好防御准备,以抵御对方随时可能发起的反扑,但史蒂芬伯格却不是这样一位按部就班的中庸之辈。在将自己的位置和战果简单上报给师部后,他按照突击审讯俘虏所得到的情报,以先前并未参加战斗的伞兵营为先导,速度较慢的炮兵连殿后,全团以最快的速度向南推进。
  若是有一副反应战场实施状况的电子地图,人们会发现整个第7伞兵师正以一个倒三角形向着波兰东北部城市奥斯特罗文卡推进,处于三角形顶点的便是第2伞兵团,而该师所属的另外两个团即第1和第4伞兵团,正以稍慢的速度逐渐远离铁路线。在第7伞兵师的右侧,陆军第6装甲师和第58步兵师正和苏军向北推进的部队纠缠在一起,目前的推进速度需要以米为单位进行衡量,而在左侧,原本驻扎在奥尔什丁以南的党卫军“维京师”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东南方前进,按照预定计划,他们将从西面迂回攻击奥斯特罗文卡。这个组建才刚刚半年的党卫军师,目前虽然是步兵师的编制,但由于元首在世时对于党卫军的偏爱,他们配备的装甲部队远比普通的国防军步兵师强大,与一般的装甲步兵师相当。作为党卫军的正规作战部队,维京师此前还从未涉足正面战场,它的闻名之处在于来自西欧和北欧国家的外籍志愿者,包括芬兰人、荷兰人、丹麦人和一些瑞典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部队还会有更多的外国人加入,而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狂热地崇拜战争与纳粹思想——这注定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奋战决心往往要比普通的德军士兵还要坚定。
  在未遭阻截的情况下,全副武装的短距离战场行军能够达到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半个小时之后,史蒂芬伯格和他气喘吁吁的伞兵们就抵达了苏军战俘所供的师部位置,一座建立在平缓山丘上的波兰小镇,米瓦卡。
  “溃兵必然先我们一步抵达!”在亲自观察了周围的地形之后,史蒂芬伯格将属下的营级指挥官们召集起来:“三营留在这里布置狙击阵地,一旦敌人向东派出增援部队,无论兵力多寡,都要将他们放近了再打,狠狠地打!炮连上来之后,让他们直接加入你们!一营和二营,你们跟着我绕到镇子南面去,从背后发起进攻,一定能够让苏联人大吃一惊!好了,各自行动!”
  这番不留商量余地的部署,充分显示出了一位战场指挥官的果决风格。这时候黎明已至,看不到月光的大地漆黑一片,恰好为快速行军的两个伞兵营提供了理想的掩护。
  持续的快速行军对体力的消耗极大,但眼看着天亮将至,史蒂芬伯格决意在苏军最缺乏防备的情况下发动迅猛一击——这米瓦卡就位于奥斯特罗文卡西南方,可以看作是苏军最外围的防御阵地,抢先夺取此地的意义不言而喻。
  镇子南面与外界相连的公路上,不少苏军车辆还在熄灯行进,这种平和的场景也正是史蒂芬伯格所希望看到的。在两营伞兵陆续到位之后,他原本准备留5到10分钟给官兵们做进攻前的准备,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镇子另一边传来了几声轰响,紧接着激烈的枪炮声开始延绵不绝地传来,年轻的中校当机立断:
  进攻!
  苏军师部并不只是一个光杆指挥部,步兵们已经在镇子周围构筑了一圈完整的防御阵地,并在通往外界的道路上部署了多个哨卡和警戒阵地,德军伞兵们还未靠近镇子就和苏军的警戒部队交上了火。在空旷的野外,苏制水冷重机枪的嘎嘎声显得格外响亮,密集而持续的弹雨能够非常有效地封锁路面和开阔地带。面对这种情况,德军官兵们一面相互掩护不断推进,一面以射程较远的80毫米重型迫击炮进行跨界轰击——经过了接连几次的尝试,炮弹终于飞入了苏军依托房屋所构建的警戒阵地,随着机枪声的哑然,德军伞兵们的进攻一下子畅通起来,其先头部队几分钟之内便已经冲到了镇口!
  要透过黎明前的黑暗观察战场形势,身为指挥官不但要有理想的视力,还得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史蒂芬伯格爬上刚刚占领的苏军警戒哨位,对自己的参谋官吩咐道:“埃尔文,让三营不惜一切代价拿下镇东的那几门苏军火炮!尽量缴获它们!”
  战场电话还来不及架设,身手矫健的传令官飞快地跑去传达指令。空中冷枪流弹四处飞射,史蒂芬伯格却满不在乎地端着他总是随身携带的望远镜,异常严肃地关注着战局发展。
  “那地方火力最密集,后面想必就是苏军的师部了!”他对戴着眼镜的参谋官乔斯说,“让重迫击炮组上去,一口气端掉它!”
  黑暗中,大大小小、长短成串的子弹在镇子里纵横交错,冷静细致地观察,不难发现在镇子中央稍稍偏西的位置有好几挺机枪在向外喷射着火舌,子弹在其中一条短促的街道上显得格外密集——士兵们要在那样的地方前进,得具备多大的勇气和献身精神啊!
  “好的!”戴着眼镜的参谋军官动作虽然有些笨拙,但还是飞快地下楼朝前方跑去。此时此刻,镇子另一端传来的枪炮声依然是那样的激烈,但再好的望远镜也没办法穿透建筑物和山丘看到那边的情形,年轻的中校眉宇间有些忐忑,一营伞兵虽有千人,可行军作战携带的弹药很有限,高射速的武器能够形成强大的近战火力,对弹药的消耗可是成正比的!
  作战指令的下达后,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过了大约半支烟的功夫,黑暗中的局势有了微妙的变化:右手方向的亮点陡增,手榴弹爆炸的光亮一团接着一团,枪炮声的密集持续了两三分钟,伴随着MP38最后几梭子的清脆声音,那个方向上的响动戛然而止。
  在镇子中央,激烈的战斗仍在继续。成串的子弹依然紧密封锁着道路,手榴弹爆炸产生的火光瞬间将半条街道托出黑暗,映衬着那些具有东欧风格的建筑棱角。猛然间,一团比手榴弹更为猛烈的火球在巨响中冲天而起,周围的各种声音都被完全压了下去。等到这种转瞬即逝的声音消散后,耳中的空当迅即被机枪、步枪和冲锋枪的声音所填充,隐约间还能够听到德军士兵们的喊杀声……
  失掉指挥部之后,苏军的作战虽然没有立即陷入杂乱无章的境地,但相互支援与反击的效率显然降低了许多。利用缴获的火炮,德军开始炮击苏军据守的最后几条街道与建筑物,而在有序的指挥之下,伞兵们正利用局部数量优势和丰富的近战经验持续压迫苏军,而镇子另一边的枪声也在告诉自己的同伴:苏军出击部队仍被死死黏在这里!
  眼看着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胜利即将到手,史蒂芬伯格深凝的双眉逐渐舒展开来,在数百万雄兵倾轧的东线战场上,3000伞兵实在不值一提,但只要放对了位置,他们依然可以发挥出令人瞩目的作用。
  “长官!长官!”一名士官飞奔而来,还未上楼就忙不迭地大声喊着。
  史蒂芬伯格左边眉毛一跳,“什么情况?”
  士官气喘吁吁地说:“长官,报告……南面公路上发现苏军坦克纵队!最多还有5公里了!”
  “5公里?”史蒂芬伯格大惊,他转头往南一看,对方显然没有开灯前行,但耳边似乎已经隐约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了!
  且不说自己只留下一个连的兵力防守南面,伞兵最致命的弱点就是火力,拥有反坦克火炮的炮兵连又部署在镇子的另一端,如此一来,处境可就相当糟糕了!
第22章
救场
  “敷设反坦克地雷,立即!召集反坦克战斗小组沿路口部署,注意隐蔽!”
  还趴着苏军士兵遗骸的沙袋旁,德国空军第2伞兵团指挥官伦特·史蒂芬伯格中校面色焦急地向部众们下达命令。不到一支烟的功夫,那种若有若无的刺耳摩擦着已经被证明是确实存在的——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这个声音总是能够给予己方官兵信心、削弱对手的战斗意志。就装甲战术配合而言,德军在1941年是所向披靡的,然而就装甲部队的规模来说,苏联人足以笑傲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背后,米瓦卡镇的枪声渐欲平息,这是三千德国伞兵共同奋战的成果,也是一名年轻指挥官出色胆识所获得的奖赏,但在整体战局尚难解难分的情况下,反击至此的苏军官兵绝不会轻言放弃,那稀疏的枪声竟是如此顽固,可以想象,人数和场面处于劣势的苏军战士仍在依托最后的掩体进行抵抗!
  须臾,一名伞兵上士拎着冲锋枪跑来,“长官,全部12枚反坦克地雷已经敷设到了关键路段,保管干掉那些冒进的苏军坦克!”
  两箱反坦克地雷,已是这个伞兵团在快速反击作战中“额外携带”的装备,按照此前的作战经验,苏军庞大的装甲部队中有不少是轮履两用坦克,一枚普通的反坦克地雷还不足以确保一辆苏军坦克失去行动能力——即便无法行进,主体完好的苏军坦克也依然能够充当固定的火力支援点。
  尽管情况不尽如人意,史蒂芬伯格依然故作轻松地向这位士官说:“干得好!只要瘫痪的苏军坦克堵塞道路,我们不论进退都更有余地!”
  得到了上级的褒奖,身穿灰色作战服的伞兵上士很受鼓舞,敬礼之后,他轻快地跑开了,矫健的身姿一晃一闪,很快消失在黎明前的昏暗中。
  “中校!”戴着眼镜的参谋官跌跌撞撞地从镇子方向跑来,身旁跟了好些扛着“大棒槌”的伞兵。
  “乔斯,当心点!”史蒂芬伯格顺势扶了这名动作颇显笨拙的参谋官一把。
  “没事!”圆框眼镜儿喘着气说,“我已经把镇子里几乎所有的反坦克战斗组召集过来了!”
  史蒂芬伯格不动声色地看了看陆续从旁边跑过的伞兵们,他们所携带的大都是经过改良的“铁拳II”,其射程虽然没有太大的提高,可战场快速装填的能力使得它们的作战效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只不过这些战斗小组以及他们所携带的反坦克火箭筒,在数量方面依然让年轻的中校感到焦虑——若是无法阻挡苏军的装甲部队,撤退恐怕是保全部队实力的理智选择!
  唯一令人觉得欣慰的是,尽管前方的敌人可能超乎想象的强大,伞兵们在接到战斗指令后毫不停留地赶来,等各个战斗小组依次埋伏到路旁,从前方传来的机械声音已经变得清晰可闻了!
  朦胧的光线中,史蒂芬伯格默默地在胸前划上一个十字,“愿上帝保佑!”
  那个令无数基督徒顶礼膜拜的老男人没有回话,不多会儿,伴随着轰然一声闷响,距离镇口不足千米的道路上突然迸发出了亮光,声响转瞬即逝,视线中只剩下零星的火点和一个戛然而止的黑影。
  在步兵们对装甲目标无可奈何的距离上,人们只能屏住呼吸,等待着时间揭晓他们心中的谜题。
  在战场上,没有人能够精确预测细节!
  那个看起来并不十分庞大的黑影在原地停留了好几秒,突然间,它又重新向前移动了,而且动作显得十分的不自然。与此同时,一种奇怪、刺耳的金属撞击声从清晨的朦胧中传来,大约二十秒之后,最前面的黑影终于歪向了路边,一个轮廓看起来更加雄壮的家伙成了新的“领路者”,火光一闪,一团灰烟涌出炮口,炮弹呼啸着飞来,在镇口猛然爆发!
  苏军坦克的炮击是可想而知的事情,可让德军伞兵感到不安的是,就这么一会儿的迟滞,路基两侧都出现了缓缓移动的黑影,心中仅有的侥幸荡然无存。
  既然失去了攻击的突然性,向镇子推进的苏军坦克一辆接着一辆开火了,清脆的砰砰声填补了之前那场战斗所空缺的声势,由坦克所搭载的机枪也迫不及待地嘶吼起来……
  轰!
  第二辆沿路行驶的坦克终于遭遇了和同伴相同的厄运,它在触雷后还挣扎着前行了好几米,最终依然无法抗拒自然的力量。
  这一次,跟在后面的苏军坦克没有再强行推开自己的同伴,坦克手们显然意识到了这条沙土路并不安全,鉴于此时的视线根本不足以让肉眼搜索发现地雷所在,后面的苏军坦克干脆直接驶下陆基,经由路旁的田野驶向镇子,炮塔上那些或大或小的家伙不断发出怒吼,如狮子一般威慑着自己的对手。
  将全部反坦克地雷埋在公路上或许是新手们才会干的事情,离开公路的苏军坦克手们很快发现地上的陷阱似乎无处不在。触雷的坦克一辆接着一辆,在这种专门针对装甲车辆制造的非主动性攻击武器面前,履带断裂算是轻的,一辆T-38型水陆两栖坦克燃起了熊熊大火,两名乘员仓皇逃离,侥幸躲过了一劫!
  若是凭借12枚造价低廉的反坦克地雷就能够击退一支苏军坦克纵队,史蒂芬伯格和他的伞兵们可以说是人品、运气好到爆,然而两个多月来的战争已经充分证明了大部分苏军官兵的勇气,在损失了4辆坦克之后,剩余的苏军坦克只是稍稍减缓了行进速度,转而更加卖力地用坦克炮和机枪攻击镇口每一处疑是德军阵地的目标,一些炮弹甚至直接飞进了镇子,几栋扛过了巷战的建筑物在炮击中轰然倒塌,无数的砖石木瓦在渐渐露出地平线的晨曦中四处飞散……
  经历过多次战火考验的德军伞兵们,面对苏军的狂轰滥炸依然紧紧埋伏在各自的位置上,可临时寻找的战位终究不像精心布置的工事那样安全。借着逐渐明亮的光线,史蒂芬伯格焦急地注视着这片战场,每一发呼啸而至的炮弹都有可能带走若干年轻的生命,每一串啸然飞过的子弹都在威胁着年轻的战士们。
  他看到,一些趴在路旁草丛中的伞兵已经打开了反坦克火箭筒的射击扳手,他们的搭档紧握着机枪、步枪或是备用的火箭弹,这些士兵的战斗素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步兵与坦克的碰撞需要前者付出更多的代价,反坦克战斗小组全体阵亡的场面在东线战场上早已是屡见不鲜——德军与苏军,在这方面并无本质区别。
  心中的悲壮正在涌动,史蒂芬伯格知道坚守将成全自己和这支部队的英名,但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一名战地指挥官,他强迫自己冷静地思考各种选择的后果。若是等到天色大亮,想要从苏军装甲部队眼皮底下撤退可就像是被毒蛇咬伤,非断腕不足以保全主体了!
  镇子里的零星枪声仍没有熄灭,史蒂芬伯格不用看也知道,留在镇子另一端的伞兵营与炮兵连即便倾力而来也无助于扭转眼前的局面,在全然不知友军位置的情况下,他咬牙切齿地唤来了传令官——就在这时,一个方向截然不同的呼啸声传入耳中,苏军坦克队列中瞬间腾起了一团夹杂着泥土的火球……
  “是自己人!”
  看着一团又一团爆炸的烈焰出现在苏军坦克周围,史蒂芬伯格如梦大醒,他赶忙举起望远镜向周围望去,须臾,在西面的树林附近找到了一些灰色的影子。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令苏军装甲群出现了混乱:一些坦克仍在继续缓慢而小心地向镇子推进,一些则停下来搜寻另外的攻击者。起初,远距离射来的炮弹命中率颇低,十余发炮弹才有两三发打中目标,而且挨了炮弹的苏军坦克伤而无毁。不几分钟,出现在西面的德军坦克逐渐找到了准头,而且随着行进-射击-行进这一步骤的持续,双方的距离逐渐从近两千米缩短到了千余米,挨打的苏军坦克越来越多,甚至有几辆受伤的已经开始仓惶后撤了!
  在望远镜中,史蒂芬伯格看到了随同装甲部队投入战斗的大批德军步兵,他们如虹的气势让伞兵们原本濒临熄灭的希望之火直接淋上了一大桶汽油,旺盛的烈焰令人禁不住热血沸腾——但战场容不得马虎与莽撞。当面的苏军坦克固然被突然杀出的德军部队吸引了注意力,但他们的火炮和机枪对于缺乏远程武器的伞兵来说仍是极大的威胁。
  按捺着胸中的澎湃,史蒂芬伯格一面让副手们继续集结进入镇子作战的伞兵,一面冷静地审视着战场。进入视线的苏军坦克和装甲车足有六十余辆,且坦克远比装甲车多,除去已经被击毁击伤的十余辆,剩余部队仍堪一战,而跟随装甲部队作战的苏军步兵人数只有区区几百人,他们试着依托己方坦克组织就地防御,可是德军坦克精准的炮火无情地摧残着他们的信心。
第23章
“维京”风暴(上)
  晨曦中的东欧平原没有像往常那样在平静、安宁和勃勃生机中迎来新的一天,文明世界的残酷杀戮在经历了漫漫黑夜后仍在持续。仰头望天,飞行器的轰鸣声萦绕耳边,黑白铁十字与红色五角星纷乱晃眼;田野、树林、溪流与村镇无不笼罩在机器的吵杂与枪炮的嘶鸣声下。在这里,沉浸在战争中的亢奋和狂热得到了发泄,灵魂深处的求胜欲望有如脱缰的烈马,对于鲜血和死亡的畏惧变成了过眼云烟,但在享受这些的同时,人们必须做好承受另一个极端的心理准备,那便是当失败来临时的焦虑、害怕和绝望……
  面向初升的朝阳,伦特·史蒂芬伯格脸上挂着劫后余生的解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又一次得到了命运女神的垂青。视线中,苏军部队正朝田野深处仓惶退却,刚刚投入反击的伞兵正努力跟上那些采用传统德国灰涂装的坦克、装甲车辆以及步兵们的步伐,留下来的士兵则回头清理镇中的残敌,稀疏的枪声丝毫没有减弱官兵们享受胜利的喜悦——若是以3000伞兵单独对抗这批拥有坦克、装甲车的苏军反击部队,此时的场景恐怕会是截然相反的!
  斜路里杀出的党卫军部队,在坦克的绝对数量上并没有超过当面的苏军,但赢得这场毫无悬念的胜利所依靠的绝不仅仅是侥幸。除了突然进攻所获得的额外气势,比拼实力,装备50毫米炮的三号坦克足以傲视苏军的任何一款轻型坦克,而使用75毫米炮的四号坦克可谓是攻击力、防御力和机动力三者高度平衡的产物,而操纵这些坦克的德军装甲兵们更是拥有令各交战国将领们羡慕的素质和经验!
  作为伞兵军官,史蒂芬伯格同样拥有指挥装甲部队的经验,只不过作为暂编部队与第2伞兵团协同作战的空军装甲部队不但规模有限,在柯尼斯堡要塞区的反击中消耗殆尽之后,他们也没有得到及时的补充——面对这种情况,军官们难免会对昔日的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有所怀念,然而兵种利益的最大化往往是对整体利益的一种侵蚀,浅显的道理却在争权夺利中被身居高位者视而不见。
  “长官!长官!收到师部发来的密电!”
  一身灰尘的通讯官充满激情地扬着手中的电报纸,那神情就像是在地里挖到宝物的农民。
  等着看电报的那几秒,史蒂芬伯格忽然察觉到自己的肚子真咕咕直叫,自从前夜临时享用的晚餐,已经足有十多个小时没有吃过东西,而持续的运动显然要比睡觉状态更消耗体力。
  “乔斯,想办法搞点吃的来!”他向坐在一旁歇息的参谋官吩咐道,然后顺势从通讯官手中接过那张中奖彩票似的电报纸——短短两行字中,用来称赞的辞藻就有好几个,考虑到威廉·苏斯曼在这方面可是出了名的“吝啬”,如此情形就更是难得了!
  “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史蒂芬伯格高兴地对周围的伞兵军官们说,“我们为全师乃至这次反击部队打开了一个极其关键的突破口,一团和三团正全速赶来,装甲部队和步兵也将从这里通过!”
  按照年龄段的不同,步入中年的军官们反应较为平稳,年少有为的军官个个喜形于色,若不是身处战场第一线,他们恨不得好好饮上几杯。各营连的伤亡有所不同,但在夜战中或多或少都建立了各自的功业,更重要的是,拿到通往胜利的钥匙对于这些中低层的军官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光荣!
  不多会儿,戴着圆框眼镜的参谋军官就带着面包和另一个好消息回来了——在伞兵们不畏伤亡的进攻面前,苏军师部的残留人员终于放弃了抵抗。经过对战俘的讯问,确认该师即为苏联陆军第170步兵师,一支组建于1940年的新部队,实际编有8600余名官兵,第2伞兵团在溪畔攻击的即是该师的先头部队。除了尚在行进途中的一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该师的主要兵力均在夜战中损耗殆尽,倒霉的师长和政委更是双双在交火中阵亡。
  以一个满编伞兵团重创步兵师主力,史蒂芬伯格在确认这个战果后完全有理由为自己的临战指挥感到高兴,但暂时的胜利并没有冲昏这位年轻军官的大脑,匆匆嚼着面包,他审视着东面的战场。这时候,苏军溃退部队已经逐渐脱离了视野,按说穷寇莫追,一方面是避免敌人狗急跳墙,另一方面,持续攻击对于自身战力也是极大的消耗。依靠两条腿走路的伞兵经过大半夜的鏖战本就疲惫不堪,以装甲部队为突击力量、半机械化步兵为中坚的党卫军部队同样经过了夜间行军,“见好就收”本该是稳妥的选择。然而让史蒂芬伯格感到些许意外的是,眼前这些党卫军非但没有减缓追击速度,后续步兵和速度更慢的辎重部队还在拼命向前赶。
  史蒂芬伯格正犹豫着是否要将派去追击苏军的那两营伞兵召回,党卫军派来联络人员就乘车抵达了镇口。
  从车上下来的,是一位看起来也就三十出头的旗队长,按照党卫军与国防军的等级换算,也即是上校军衔,比史蒂芬伯格还高出一级。
  致以举手礼之后,这位头戴军帽的旗队长以高傲的姿态说道:“在下是武装党卫队‘维京师’的第一参谋官瓦尔纳·贝克,受武装党卫队上将费列克斯·斯塔内尔的委托前来进行军事协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26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