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4/250

  不多时,分为三个机群的97架斯图卡轰炸机,也在11架BF-110的掩护下浩浩荡荡的向英国舰队所处方向飞去。对于这些隶属于德国空军第2航空军的飞行员们来说,在地中海区域实施对舰轰炸并不陌生,早在希腊战役和克里特岛之战期间,该航空军就先后炸沉英国舰艇和运输船近百艘,炸伤的舰船更是不计其数,在马耳他登陆作战开始之前,德军飞行员又在阻击英国舰船向马耳他运送物资的过程中击沉击伤英舰四十余艘。以至于航行在地中海的盟军舰船,无不对德军轰炸机咬牙切齿却又心存畏惧。
  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黑色死神”似乎注定成为马耳他战役的关键力量,这种飞行时速偏慢、在敌方战斗机面前生存能力并不强的俯冲轰炸机,对海面目标的攻击时充分发挥出了自己俯冲轰炸的攻击精度,而250公斤的航空炸弹对于英国舰艇正上方的甲板装甲、上层建筑设备、船舷水线装甲所造成的威胁,不亚于一般的大口径舰炮。英国舰载机虽然竭力阻击,但无奈三个梯次的斯图卡机群轮番冲锋,德国飞行员们就像是吃了兴奋剂一般,完全无视英国舰队强大的防空火力。一战下来,竟有26架Ju-87被击落,直接阵亡的德国飞行员就达到21人,但剩下的飞行员们完全可以昂首挺胸的踏上返航之路,因为留在海面上的,是起火燃烧的战列舰“罗德尼”号、奄奄一息的巡洋舰“富罗比斯”号、“曼切斯特”号、“加拉提”号,以及负伤后撤的航空母舰“可畏”号,唯有那半打驱逐舰还保有战斗力,但它们现在最大的作用,似乎就是掩护受损舰只撤回亚历山大港了!
第38章
致命一击
  斯图卡机群的第一次攻击,就让企图增援马耳他岛的英国舰队遭受重创,这在张海诺看来,一方面显示出德国空军在1941年时的强大实力,另一方面,惨败而归的意大利舰队也并非完全没有功劳——根据德军轰炸机飞行员的报告,英国舰队中有多艘舰艇或是转向缓慢,或是对空火力反应迟钝,这就给了背对夕阳发起攻击的德军俯冲轰炸机绝佳的机会。战斗中,至少有四枚重磅炸弹直接命中了英国舰队的临时旗舰“罗德尼”号,让这艘以防御著称的“超级浅水重炮舰”也变得面目全非,其高耸的舰桥上层完全坍塌,全部配置在战舰前部的三座主炮塔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若不是其甲板装甲厚达160.5毫米,恐怕早已追随自己的姊妹舰光荣沉入海底了!
  尽管战绩傲人,但让德军轰炸机飞行员们感到惋惜的是,他们终究还是没能击沉目前英国舰队中唯一一艘航空母舰,实际上,这艘光辉级重型航母的设计理念和德国的齐柏林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那便是非常重视舰艇本身的抗打击能力。这种排水量与德国齐柏林级基本相当的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装甲达到4.38英寸,比齐柏林级还高出百分之四十!除了得到强化的装甲,光辉级还装备了8座双联装115毫米舰炮和60多门中小口径的防空炮,加上30.5节的最高航速,在遭到敌方空袭时,这种航空母舰简直就是一座可以快速移动的小型海上要塞!
  此外,这艘服役时间快满一年的航空母舰,其舰员与设备的磨合正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而且就在两个月之前,舰上更换了一个中队的海飓风式战斗机,对空作战能力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在之前的战斗中,这些舰载战斗机也确实给德军机群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不但在与BF-110的交锋中占据上风,还击落了不少试图攻击英国舰艇的德军轰炸机,对于保全几艘主要舰艇和维持官兵士气,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可畏”号强大的对空火力、灵敏的机动能力加上海飓风式战斗机的拼死拦截,使得经验老到的德军飞行员们在持续的攻击中,亦只对这个偌大的海上目标投中两枚炸弹,其中一枚落在舰首,瞬间在飞行甲板前端炸出一个大口子,一枚落在前部升降机位置,直接将那台升降机连同两侧的机关炮从舰体结构中抹去。
  根据飞行员们的报告,张海诺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那艘航空母舰并没有因此丧失全部的战斗力,也许用不了几个小时,舰员们就能使舰载机起降恢复正常,而按照安德鲁·坎宁安以及远在伦敦的首相丘吉尔的行事风格,不到形势彻底失去希望是不会放弃马耳他的。于是,为了防止那支英国舰队“死而不僵”,张海诺在出击的斯图卡机群返回西西里之前,便令第2航空军派出第三批轰炸机群。
  这一次,不久前刚刚对马耳他执行了轰炸任务的22架Ju-88,成为新一轮空中打击的主力。这种多用途的双发轰炸机堪称全能,水平轰炸、俯冲轰炸、远程侦察、鱼雷攻击,设计师们甚至已经在考虑将这种飞机改造成为重型夜间战斗机和专用反坦克飞机的可行性。为了掩护这批轰炸机,15架加挂了三个额外油箱的BF-109F型战斗机与其一同从拉古萨起飞。34架涂着铁十字和万字徽标的战机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大编队,犹如一柄快剑朝着疲惫且满身伤痕的英国舰队刺去。
  随着前一批轰炸机即将返航、后一批刚刚出发,德军空中行动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间隙期,而以张海诺为首的德军指挥官们也得以将注意力转回到马耳他战场上来。在即将过去的这个下午,数百艘意大利舰船往来于西西里和马耳他之间,将2万余名德国和意大利士兵运上马耳他,使得登陆的联军士兵达到了4.5万,其中意军官兵占到了四成,这样联军便对岛上仅存的1.4万名英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
  除了大批步兵,下午登陆马耳他的还包括有2个德国炮兵团和3个意大利炮兵团,这使得联军登陆部队的攻坚火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在意军炮兵团中,还有一个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重炮团,这支被看作是王牌的炮兵部队,仅149毫米的大口径榴弹炮就装备有18门,而这个重炮团也得以优先运往瓦莱塔城下。
  目睹德意联军不断调兵遣将,困守瓦莱塔一线的英军表现得异常平静,他们甚至懒得用炮火干扰一下在防线对面挖掘工事的敌方士兵。不过在与意大利舰队的短暂交锋中,部署在瓦莱塔北部的英军要塞炮兵还是用8英寸和11英寸的重炮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意大利人——“朱利奥·凯撒”号受损后撤,“安德烈·多利亚”号也在被一发英军炮弹打中后撤至射程之外,坚固的炮台加上威力巨大的要塞炮,这样的组合也确实足以抵御任何来自海上的攻击,险要的地形更早早断绝了联军从北面登陆瓦莱塔的想法。
  随着德国武装党卫军和意大利步兵不断拔除英军在马耳他岛上的残存据点,马耳他战役最后的悬念似乎就只有瓦莱塔何时陷落了!
  看到意大利将领们一个个信心饱满、求战心切,而登陆马耳他后意军官兵更是摧城拔寨、士气高昂,张海诺最终给了意大利人面子——接受另一位战役副指挥官、意大利陆军上将卢克·卡尼尼的建议,由意大利军队在天黑之前向英军的瓦莱塔防线发动第一次进攻,为了尽可能一鼓作气拿下对手,张海诺甚至同意将部署在进攻阵线上的德军炮兵以及装甲部队暂时归由意军将领调配。其中,上午运抵马耳他的德军第7武装山地师独立装甲营,可以说是这个新组建的党卫军师的王牌力量,除去参与登陆的20多辆潜水坦克,该营还装备有16辆PzKpfw-IV/F1型坦克,这种坦克采用新设计的炮塔、主动轮和诱导轮,MG机枪采用了球形强作,侧门由原来的单层改进为双层,观测设备、驾驶员观察口、前机枪座和炮塔门都加厚了装甲,并以400毫米宽履带替代原来的360毫米履带。这种型号的新型坦克,1941年春天才开始生产,目前德军各部队仅装备约320辆,其中大部分被配属给了在东线作战的国防军装甲师,党卫军部队仅得到40辆,而这里就占据了将近一半!
  装备75毫米短管炮的IV型坦克依然是目前德军装甲部队的中坚力量,采用50毫米炮的III型坦克在东线战场上颇显吃力,但在希腊战役以及北非战场上,它们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卫军第7武装山地师的独立装甲营中,就配备有12辆PzKpfw-III型和16辆由这种坦克演变而来的StuG-III型突击炮,再加上数量相当的Sdkfz-222型装甲侦察车、Sdkfz251系列半履带式装甲运兵车,这个营的配备甚至超过了国防军装甲师下属的主力战斗营,也难怪隆美尔会直接向阿道夫·希特勒打报告要求将这支党卫军部队调往北非军团——在以往的作战行动中,国防军将领们通常都不屑于和党卫军部队合作,尽管这支部队被看作是元首的亲卫队。
  下午5点10分,德意联军的炮兵部队发动了自登陆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炮击,240余门大炮在瓦莱塔防线正面形成四个主要炮群,集中轰击英军阵地上四个相对突出的位置。在弹药还在陆续运抵马耳他的情况下,联军的这次炮击只持续了半个小时,炮声渐消,5个团的意大利步兵便排开散兵线,在德国党卫军第7武装山地师下属独立装甲营以及意大利坦克部队的掩护下向英军防线突进!
  也就在这个时候,张海诺得到了来自另一个方向的作战报告:出击的第三批德国轰炸机群,在西西里东南约160海里处遭遇英军战斗机拦截——由于英军距离最近的机场也在上千公里之外的埃及,因此这些战斗机一定是从英军航空母舰上起飞的。Ju-88的自卫能力在德国空军的各种轰炸机中算是较为出色的一种,但不列颠空战的事实早已证明,这种轰炸机在遭遇英军飓风或喷火时难以通过自身防御能力或是机动性能摆脱攻击。在合格飞行员的驾驶下,护航的BF-109F战斗机抛掉副油箱后完全可以压过英军的飓风式,但续航力的短板使得它们无法过长时间的滞留在远离机场的地方作战。
  数量相当的BF-109F与海飓风之间的战斗只持续了不到二十分钟时间,德军战斗机群的完胜并不出人意料,趁着双方战斗机缠斗的机会,德军轰炸机群继续向英国舰队的方向飞去——德军的几架远程侦察机,正以轮番进入视线的方式跟踪那支英国舰队,并将其方位源源不断的送回设立在西西里岛上的联军指挥部。如张海诺所料,英国舰队并没有就此退回亚历山大港,而是继续在德军轰炸机作战半径的边缘区域游荡,很显然,这些舰艇正在等待即将到来的黑夜。
第39章
千年要塞
  “大围困!大围困!马耳他重陷376年前的大围困!英勇的军队能否再次打败邪恶帝国的入侵,绝地反击,戈比将军肩负重担!”
  清晨的伦敦,波雾蒙蒙,街道上的行人尽管不多,但小报童们就已经在忙着大声推销报纸了。这个秋天,对于英国人来说并不好过,由于本土舰队在先前的海上战斗中损失惨重,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动愈发频繁,每个月运抵英国的物资比1940年初时下降了约百分之七十——只能达到正常需求的四成。好在美国政府的大力援助,使得最近两个月的总体情况有所好转,8月份间共有102艘商船抵达英国港口,它们为英国军民带来了85万吨的食品、油料和其他重要物资,到了9月,这一数字上升到98万吨。在这些物资运抵英国本土的同时,每个月被德国海军击沉的船只总登记吨位都在40万吨以上,7、8、9三个月分别为45.9万吨、58.1万吨和42.7万吨,大大超过了英国造船厂建造货船的速度!
  对于300多年前发生在马耳他的“大围困”战役许多人并不知晓,但现在几乎每个英国人都在关注地中海和马耳他战局,广播、报纸以及政府的宣传无不表达出一层意思:地中海战事与大英帝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一旦被逐出地中海,英国将很快失去对广袤的非洲殖民地的控制权,在西亚的势力范围也将受到极大的冲击,今后从东南亚殖民地进口物资的货船,即便绕远路走好望角也是不安全的,加上原本就受到极大挑战的北大西洋航运线,英国本土失去“血液供应”并不只是谣言中的情节了!
  “来一份!”
  “给我来一份!”
  尽管收入相比物价的上涨有所下降,而纸张的成本也比从前高出一截,但读报的习惯早已在这些白领人群中扎下了根基。穿着黑西装、戴着绅士帽的男士们闻声而来,很快让报童们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德军对伦敦的轰炸几乎陷入停止,伦敦居民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一些企业重新开工,许多政府部门也陆续迁回,于是在这清晨的街道上,形色匆匆的身影又多了起来。
  “数万德意军队于昨日登陆马耳他,英军主力退守瓦莱塔!”缓缓前行的电车上,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男子坐下来便迫不及待的打开报纸,然后将头版正文的第一句读了出来。
  旁边一个同样是职员模样的男子探过头来,心里很没底的问:“瓦莱塔守得住吗?”
  戴眼镜的年轻人颇有信心的说:“肯定守得住,马耳他骑士团能够抵挡数十万土耳其军队的进攻,眼下几万德国和意大利的军队算得了什么?”
  “土耳其人当年可没有俯冲轰炸机和坦克!”坐在对面的一个中年人,不冷不热的插了一句,当初由英国远征军和法国陆军携手打造的防线,恰是败给了德军天上的轰炸机群和地上的装甲铁流。
  同在这辆电车上的,还有两位并肩而立的军官,一人穿着陆军的黄色卡其布军服,军衔少尉,另一人穿着洁白的海军制服,军衔中尉。听着市民们的争论,两人的表情显得很是苍白。马耳他的英军指挥官兼总督多比中将,两日来已经接连向伦敦发来多道告急电报,德意联军凶猛的空中轰炸加上伞兵部队的袭扰,驻守马耳他的英军在全面向瓦莱塔收缩之前已经损失了三成兵力。且不要说马耳他空中和海上都为联军优势兵力所封锁,眼下地中海形势日趋危急,驻守在直布罗陀和埃及的英军部队自顾不暇,向马耳他增兵只是权宜之计。在美国正式参战之前,也只有英国本土才有相对充足的兵员可供调配,然而以大西洋航线的损失率,没有哪个英国指挥官敢于拿成百上千士兵的性命冒这个险!
  听了对方的言论,戴眼镜的年轻人大声反击道:“放心,海军会拯救马耳他的!”
  没有人注意到,那名海军中尉把头压得更低了,从亚历山大港出击的英国地中海舰队,此时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至于直布罗陀港,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轻型舰艇,那些被抽调去参加大西洋反破交战的主力舰艇虽然正在返航,但德意军队恐怕早已在直布罗陀和马耳他之间的航路上做好层层堵截的准备了!
  ※※※
  在1566年以前,瓦莱塔城并不叫瓦莱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天然港口,使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为各方势力所垂涎。从最早的腓尼基人到希腊人,接下来迦太基、古罗马、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诺曼人、圣约翰骑士团、法国人和英国人,先后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1565年,一场激烈的战争在马耳他骑士团和奥斯曼帝国之间爆发,在骑士团首领、法国大公让·德拉·瓦莱塔的领导下,马耳他取得了抵抗奥斯曼帝国侵略的“大围困”战役的胜利,但损失惨重,当时的首都及各个要塞一片废墟。瓦莱塔决定建立一座新都,抵御土耳其人的再次入侵。由于“大围困”战役的胜利,骑士团成了全欧洲的英雄,欧洲各国纷纷提供财富和技术,将瓦莱塔建设得固若金汤。
  瓦莱塔古城由米开朗基罗的助手弗朗西斯科·拉帕莱利设计,于1566年奠基,5年后完工,此后一个半世纪城墙一再加固,极具威慑作用。为增强防御功能,背海一面有圣艾尔莫堡护卫,隔海湾左方有迪聂堡、曼纽尔堡,右方有三座古城相护,后城门方向建有弗洛里阿娜防御工事,使瓦莱塔城处于核心位置。
  1800年,英军占领马耳他,并于1814年将瓦莱塔变为英国在地中海的重要海军基地,此后,现代化的武器陆续运抵瓦莱塔,使得这座海陆要塞变得更加坚不可摧,而这座要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所有建筑和工事都由马耳他特有的石灰岩构筑,其坚固程度不但堪比混凝土设施,且搭建的速度远比使用常规材料快得多!
  尽管拥有如此多地利条件,坐镇瓦莱塔的英国陆军中将威廉·多比却依然如坐针毡。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苦战,坚守瓦莱塔南部防线的英军官兵终于击退了德意联军的第一次地面进攻,然而看似坚不可摧的陆上防御体系,在联军装甲部队的攻击下却一度出现动摇,若不是前线指挥官及时将马蒂尔达II型坦克分队投入战斗,战线已经崩溃了也说不定!
  天时、人和两项因素都偏向敌人,也难怪多比将军会如此忧心忡忡。虽说战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和他的军官们却没有料到德意联军的登陆行动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突破他们苦心经营的滩头防线,更没有想到此前一直无坚不摧的英国舰队会被阻截在距离马耳他还有半天路程的远海。在之前的那个夜晚,计划中趁夜运送上岛的增援部队一个都没有出现,反倒是二十七架从直布罗陀的运输机带来了守军急需的药品物资,并在德意空军的攻击下抢运走了一部分伤员。
  天黑之前,多比将军对自己的防线进行了一次巡视,发现他的部队虽然伤亡情况不至于太糟糕,但士气十分低落,尤其是一些来自英联邦国家的士兵,看上去几乎已经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至于那些被征调来修缮防御工事的当地人,在联军轰炸下更是惊吓过度,无论英军如何催促他们都不愿返工,结果抢修那些受损工事的任务只好由英军工程部队和步兵们进行,但即便如此,300多年前的经验在德意轰炸机高强度面前似乎也行不通了:白天抢修工事简直就是主动招引敌方的空中火力,短暂的间隙根本难有作为,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之后,英军指挥官们只好决定改在夜间施工。
  夜幕如期降临,但德意联军的进攻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就在战壕中的英军官兵们抓紧时间吃完饭的时候,对面炮声又响了。这一次,意军的菲亚特军用卡车展现出了难得的高效,它们从滩头拉来了一车又一车的炮弹,这使得意军炮兵部队又有底气肆意挥霍了。75毫米野战炮、105毫米加农炮以及149毫米的重型榴弹炮,纷纷向英军阵地倾泻炮弹,场面煞是壮观,但效果如何恐怕还要等后面的战斗进行检验。
  在希腊和北非战场上,意军表现不尽人意,甚至沦为盟友国家的笑柄,官兵的战斗意识和士气是一方面,陈旧落后的装备亦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到1941年时,步兵仍是意大利陆军的主体,约占陆军总数的四分之三惊。士兵手中拿的还多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91式步枪,新式步枪虽然已开始装备部队,但数量极其有限。步兵师配备的主要是100毫米野炮、81毫米迫击炮和47毫米反坦克炮,这些火炮有相当一部分是一战时从奥地利人手中缴获来的,其余部分也多半是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生产的老式部件所组装。德国的军事代表团在参观意大利军队时,就直言不讳的指出,他们所使用的火炮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战争的要求了。
第40章
艰难回航
  沉沉的夜幕下,头戴钢盔、身背长枪的德军士兵们在长而平直的跑道两侧点起一堆堆篝火,以此来引导那些夜晚归航的空军战机。不多会儿,随着隆隆的轰鸣声逐渐从东面传来,指挥塔附近的探照灯阵地上,一盏盏大功率探照灯开始用粗大的光束映亮天幕。
  “好的,明白,有四架飞机受了伤,我们会做好接应准备的!”
  距离跑道不远的一块平地上,穿戴整齐的德军上尉站在他的82型大众军用桶车旁边,一手拿着背负式军用无线电台的通话器,一手扶着车门,目光投向冬眠的天际。在这块空地上,还停着二十多辆消防车、工程车以及一般的军用卡车,看起来就像是在举办一场小型的汽车聚会。在一个标准的军用机场,各种各样的工程车、救援车、救护车原本就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因为飞机正常起降时可能发生意外,一场空战结束后,通常都会有一些带伤返航的飞机,它们机体本身本身就有问题,降落时很有可能直接大头着地或是滑出跑道,这时候紧急救援和火灾防控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随着飞机发动机的嗡鸣声越来越清晰,在探照灯的照耀下,德军返航飞机的身影而开始从黑暗中显现出来。第一架是德国空军目前装备数量最多的主力战斗机BF-109,它平稳中不断下降,其前起落架也已经放下。紧接着,第二架BF-109也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它身躯稍稍摇摆了几下,但很快就恢复了平衡,起落架同样正常放下,不多时,两架战斗机一前一后的降落在相隔十数米的两条跑道上——降落相当顺利。
  在随后的十来分钟时间里,又有4架BF-109精准的降落在预定跑道上,如此看来,在之前的空战中德军战斗机是占据优势的,而当第一架Ju-88相对庞大的身躯出现在夜空中时,地面上的德军官兵们心里难免有些忐忑。在作战行动中这些机动能力较差的轰炸机更容易成为敌方高射炮火集中攻击的目标,机翼、机腹被炸伤,发动机出现故障、起落架无法正常放下也算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加上原本就比较沉重的机体,这些都使得轰炸机飞行员在降落时必须承受更大的风险。
  飞机飞近机场之后,地面上的探照灯便将光束远远的移开,以免影响了飞行员的视线,但借着这些大功率探照灯发出的强光,人们还是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飞机降落时的姿态。只见这头一架Ju-88缓缓降低高度,可不知飞行员有意展现自己的心理素质还是机械上的原因,它直到距离地面还有大约20多米时才把两个硕大的前轮放了下来。大约两分钟之后,这架轰炸机便四平八稳的降落下来,并在地勤人员的引导下凭借自身动力转入通向停机坪的岔道。
  一直坐在车上待命出击的应急人员,这才稍稍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接下来,又有2架BF-109飞抵机场,正当人们以为它们也将顺利着陆的时候,一架机轮触地才几秒的战斗机突然身子一歪,整架飞机以极高的速度冲出跑道,并在一旁的草地上擦起滚滚烟尘。
  “一小队,赶紧上!”德军上尉大声招呼着手下赶紧过去,见两辆消防车带着一辆工程车、一辆救护车风驰电掣的冲了出去,他又赶忙拿起手中的话筒。
  “指挥塔,指挥塔,这里是应急中队,一架梅赛施密特战斗机刚刚滑出跑道,情况不明!应急小队已经出发!应急小队已经出发!”
  “了解!迅速处理现场,抓紧抢修跑道!”
  等上尉结束通话的时候,那架BF-109已经在距离跑道好几十米的草地上停了下来,好在那不是停机坪的方向,否则这阵势过去,非得报销好几架飞机不可!
  两辆消防车带着卡车飞快的抵达事发现场,也不管那飞机有没有起火,士兵们跳下车就操起水枪一顿狂喷,从救护车上跳下来的士兵和救护人员也冲了上去,七手八脚的扒开座舱盖,把已经不省人事的飞行员抬了出来。
  整个过程熟练而干净利落,似乎连一个多余的动作都没有。
  与此同时,那辆工程车则在跑道旁停了下来。一架BF-109降落时的空重也就2.8吨左右,在飞机里头算是比较轻的,但高速之下的巨大惯性还是让它在滑出跑道前给夯实的跑道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划痕。为了迅速修补这条沟痕,从工程车上下来的德军士兵们用自带的工兵铲、锤子以及工程车上装运的石块、沙土忙碌起来,整个过程亦在短短几分钟内完成。然后,迅速连人带车撤离现场。
  这一晚,机场应急中队的德军官兵们注定要像往常一样忙碌,他们还在抢修跑道的时候,另外两架Ju-88中型轰炸机便先后在另一条跑道上降落了,前面一架虽然飞得有些踉踉跄跄,降落的时候却一点也不含糊,第二架因为左边发动机故障停转,降落时显得异常惊险,但最后总算是安全停住了,可救护人员不得不将机上三名已经牺牲的飞行员和重伤的机长抬下来——这样惨烈的场景,对于在伊斯皮卡军用机场呆了近一个月的德军地勤人员来说却早已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但人们的脸上依然写着沉重与无奈。
  过了半个小时,同一批出发前去攻击英国舰队的德军战斗机与轰炸机,该返航的大部分都已经降落在这座军用机场上了。前后共有一架战斗机和三架轰炸机带伤降落,与指挥塔之前通报的情况基本一致。不过机场的探照灯仍然亮着,这样的话那些掉队的飞行员在很远的距离就能找到自己的降落地点。当然,为了防止敌机偷袭,机场周边都部署了大量的高射炮,其中德军和意军的高炮部队大约各一半。
  又等了有十几分钟,就在人们以为其他飞机要么是被击落了要么是迷航难归时,一个黑影以接近树梢的高度出现在机场东面,这样的出场方式顿时让机场附近的高炮部队神经紧张起来,好在士兵们很快借助探照灯的光辨认出那是本方的一架Ju-88轰炸机,只是这架飞机右发动机前半部分连同螺旋桨都已经不翼而飞,机腹下只放下了靠左边的起落架,它缓慢、吃力的飞着,就像是一个身负重伤的战士在蹒跚而行。
  也就在这个时候,刚刚歇下来的德军上尉从无线电中得到了来自指挥塔的指示:“紧急情况,一架受损严重的容克轰炸机正在返航!重复一遍,紧急情况,飞机可能迫降!应急中队全体做好准备!”
  上尉毫不含糊的答道:“明白,应急中队随时出发!”
  放下通讯器的耳机和话筒,上尉朝身旁的士兵们一招手,“伙计们,今晚最后一场战斗!加油干!”
  官兵们没有太多的表示,在战地机场负责应急抢救和抢修是一份既辛苦又劳累的工作,日复一日的重复,有时候还不如在一线部队来得自在,而且要说危险也并非没有,一旦飞机迫降后发生爆炸,他们便是除了机上飞行员之外最有可能伤亡的人了。
  那架Ju-88轰炸机直到下降到跑道位置也没能放下右边的起落架,少一个轮子的飞机又怎么能正常降落呢?不等飞机落地,上尉便带着他的车队紧跟而去。如人们凭借经验所预料的那样,这架容克轰炸机的机轮刚一着地就失去了平衡,机体往右边一歪,那一侧的机翼末端在触到跑道的一刹那顿时火星四溅,原本就已经受损的机翼压根承受不了这样的冲击,片刻之后便从机翼根处断裂开来,这下机身主体完全失去了支撑,坚硬的跑道加上超过200英里的时速,机腹右侧的金属蒙皮就像是烤鸡焦黑的皮一般轻而易举的被大块撕裂了。
  由于飞机左边起落架和机轮暂时仍起着作用,因为机体两侧受力严重不均,机头迅速向右偏转,紧接着左侧的起落架也难堪重负从中折断,这架容克轰炸机顿时改成了肚皮完全贴地的方式,近4吨的机身带着巨大的惯性在草地上迅速滑行,并在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只见机头位置越来越低,突然间又猛地向上一跳,好在速度已经减得差不多了,等到机头重新贴回地面后再向前滑行了几米之后,冒着烟的飞机终于停了下来。这时候,不论是机鼻投弹舱、驾驶舱还是机身、机翼都已经面目全非了!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将近4个小时的飞行之后,这架容克-88轰炸机弹仓空空如也,油舱里也几无存货。尽管如此,在飞机停止滑行后不到两分钟,五六辆消防车就冲上了一阵凉水泡沫伺候,由于机体结构已经严重破损,这时候德军士兵们已经无须用切割设备撬开机舱了,十几个头戴钢盔、身穿野战服、手臂上帮着红色十字标志的急救人员,小心翼翼的从那些破口钻了进去,不一会儿,3名浑身是血的飞行员被抬了出来,还有一人似乎被卡在了非常麻烦的位置,但这并没有耗费德军工程兵们太长的时间,大约十分钟后,最后一名飞行员也被抬了出来。在经历了如此一番迫降之后,这4个人竟然无一丧命,也称得上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随着援救工作告一段落,机场又重新恢复了平静,探照灯一盏一盏熄灭,四周的光线暗了下来。嗅着夜的味道,上尉带着他的人搭乘汽车准备返回坐落在机场旁边的营地好好睡上一觉,可空中突然又传来了飞机的嗡鸣声,战争远没有结束,从其他机场起飞的轰炸机依然在连夜轰炸英军在马耳他的最后堡垒。
第十卷
绝处逢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4/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