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1/250

  作为千百年来的战略要地,马耳他不仅是地中海的重要中转站,更是一个防御坚固的海上堡垒。为了抵御来自海上的进攻,早在上一场战争时期,英军就积极加固了这里的岸防工事,并配置了相当数量的要塞炮,然而战争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战略规划,耗费巨资修建的马奇诺尚且成为摆设,英军在马耳他看似坚不可破的防御体系,也早已在德意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和重磅炸弹面前渐渐沦为废墟。待到德意军队发动登陆进攻时,沿岸的要塞中已经没有多少火炮能够对意大利舰队形成反击,经过重新布置的步兵防线,亦难以在意大利驱逐舰的抵近炮击下发挥太大的作用。仅仅一个小时功夫,德意登陆部队就在梅利哈以及圣保罗湾城附近的滩头阵地上站稳了脚跟,英军虽然在坦克的支援下一度形成了反击之势,却很快在德意战绩的轰炸扫射以及海上战舰的联合攻击下遭到挫败。
  与此同时,登岛的德军伞兵也出乎意料的迅速攻占了位于马耳他中西部的泽比赫,并引导后续增援的容克52在那里仅有的一座简易机场上降落,从而运来了一个伞兵连和3门37毫米反坦克炮,并凭借这些增援打退了附近英军的反扑。不过,除了这一处伞兵部队有所斩获之外,在另外几处地点空降的德军伞兵,都没能夺取预定目标,有的在英军攻击下就地固守,有的在损失较大的情况下被迫转入游击战。
第29章
挑战马耳他(3)
  如果只能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这场战争,你也许可以当一个驰骋疆场、威风八面但十分艰苦的装甲兵,可以当一个朴实无华、脚踏实地且融于团队的步兵,当一个纵横四海、与舰共命运的水兵,或是呼啸长空、孤胆英雄式的飞行员,再或者一个集勇气、激情、技术于一体的伞兵精英。
  在这些职业军种中,伞兵既不是最舒服的,也不是最安全的,更不是最威风的,他们有时候就像是一棵蒲公英,随风而来、就地生根,他们也许一踏上战场就深处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他们可以依赖的,往往就只有他们手中的武器……
  在这个充满梦想的时代,差2个月满20岁的空军下士弗洛伊安·尼格,就是德军精锐伞兵部队中的一员。弗洛伊安出生于德国最艰难、最困苦的那个时期,他的祖辈曾在德国皇家近卫步兵团担任军官,父亲以陆军上尉的身份参加了上一场战争,并随克卢克将军的第一集团军攻占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然而先辈们的光荣都随着1918年停战钟声的敲响而告终,老尼格退役后穷困潦倒,好在他的三个儿子都健康成长起来,并在狂热的扩军浪潮中先后应征入伍,走上了前人们为之奋斗的道路。
  作为家中的老三,弗洛伊安1939年初应召加入德国空军,次年即以二等兵的身份参加了西线战役。在上级对他的评价中,“镇定、自信、机敏”是出现最多的字眼,他参加了飞夺埃本·埃马尔要塞的行动,因为作战出色获得了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不久后升任士官,带领一群同样年轻的战友参加了克里特岛之战。在那场残酷的战斗中,弗洛伊安所在的部队损失过半,尽管如此,他本人不但只受了一点擦伤,还因为出色的战功获得个人的第二枚铁十字勋章。如今虽然年纪不大,弗洛伊安在德国伞兵部队中俨然属于“老兵”以及下级军官中骨干力量。
  过去的荣誉并不会保佑任何人躲避子弹的攻击,时光重回1941年9月29日,弗洛伊安·尼格将自己1米75的身躯紧紧蜷缩在一条浅浅的沟渠里,手里握着一支子弹所剩无几的MP40,时不时小心翼翼的将他戴着平沿伞兵盔的脑袋探出来,观察前方这条沙土路对面的情况。
  视线中的小城名为锡杰维,距离弗洛伊安和他的班不过两公里,人口不多,只算是马耳他岛中南部一座并不出名的城镇。不过,在德意联军指挥部的作战计划中,该地被推断是英军后勤物资屯集点并列入二等目标——仅次于岛上的机场、港口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为了攻下这个英军防御相对薄弱的战略城镇,包括弗洛伊安在内的320名伞兵直接空投在了锡杰维西、南两面的旷野地带,按照计划,这些伞兵部队集结后将直接发动进攻,整个过程由德军的俯冲轰炸机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
  进攻马耳他的准备虽然显得有些仓促,德意联军指挥部最终还是选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天气。运输机运载伞兵抵达马耳他上空时,岛上的风力只有三级,尽管受到了英军防空火力的干扰,大部分的容克-52仍然准确的找到了目标。
  在跳伞过程中,弗洛伊安看到许多战友都在距离自己不远的地方,这让他感到放心,而脚底下那座城镇附近的防空火力看起来并不强,至少没有子弹在他的降落伞上钻窟窿。落地后,弗洛伊安没费多少时间就收拢起手下的11名士兵。实际配属给这个伞兵战斗班的,包括一挺MG34机枪、三支MP40和六支毛瑟步枪,而考虑到岛上驻军拥有一定的装甲车辆,除了给机枪手配备钢芯穿甲弹之外,随伞兵空降的弹药囊中还有反坦克集束手榴弹。只不过,在弗洛伊安和他的士兵找到那些装有反坦克手榴弹和额外机枪子弹的弹药囊之前,一辆马蒂尔达突然出现在沙土路的另一侧,一边开火一边缓缓向德军伞兵们开来,后面跟着的是大约一个连的英军士兵!
  拥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德国伞兵们,显然不会被这样的突发情况吓到,只一会儿功夫,降落在沙土路这一侧的伞兵就在军官们的带领下,利用现有的地形和障碍构筑起了一条简易的防线,随着MG34那种撕裂亚麻布般的声音在这片田野中响起,英军步兵的反击很快就被击退了,而缺少了步兵的支援,马蒂尔达的驾驶员们亦不敢贸然突进,毕竟在西线战场上,许多步兵坦克就是在没有步兵的情况下被对方利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击毁的。当然,在制空权为德意军队所占有的情况下,随时可能出现的斯图卡是另一个阻止马蒂尔达穿过相对开阔的沙土路逼迫德军伞兵的因素。这种战机能够进行如此精准而有威力的俯冲轰炸,以至于被交战双方的士兵都尊称为黑色死神,其携带的重磅航空炸弹对于盟军任何一款现役坦克都有着致命的威胁——尤其是经过重新设计的Ju-87D系列,载弹量得到大幅加强,正常情况下每侧机翼下的挂弹架可以携带1枚250公斤炸弹或2枚50公斤炸弹。
  涂成草土黄色的马蒂尔达,自以为巧妙的藏身于几个同样枯黄的草垛之间,一段时间的射击之后,坦克手显然考虑到了弹药有限的问题,开始变连射为间歇性的短射,给德军伞兵造成的压力自然大为渐小了。至于那些被击退的英军步兵,这时也在稍远一些的沟渠地带组织了一条极为简单的防御线,双方暂时都没有进一步压迫对方防线的能力,便以这样一条宽不足2米的沙土路为界对峙起来。
  人数并不占优势的英军步兵们能够接受在此阻击德军伞兵的现状,但弗洛伊安所在连队的任务却是在降落后尽快占领并破坏锡杰维的英军设施——如果能够一并扫除该城镇附近的英军高炮阵地,将直接加速德军伞兵和机降部队对马耳他南部的占领和控制。
  随机应变是伞兵们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尽管附近各班、排还没有被纳入一个有效的指挥体系之下,伞兵们就已经在巩固集结阵地的基础上酝酿进攻了。在一名上士的临时调配下,一部分伞兵佯装向南运动,以此来吸引那辆马蒂尔达的注意力,另一部分则隐蔽的向北运动,好在英军机枪射程之外寻找合适的地点越过公路,至于剩下的伞兵,包括弗洛伊安和他的班在内,则准备投入正面主攻。
  为了对付那辆最令人头疼的马蒂尔达,伞兵们自发的将随身携带的手榴弹集中起来,年轻但并不鲁莽的弗洛伊安,虽然也不想在战斗中失去生命,但权衡之后,他还是决定亲自携带并使用这简易的集束手榴弹。
  伞兵们的行动很快吸引了对面英军的注意力,那辆马蒂尔达果然随着佯动的伞兵转动炮塔,就在这时,藏身沟渠之中的英军步兵也头一次以炮击炮弹发动越界炮击,看样子,他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增援。尽管情况有变,伞兵们还是决定按照原计划行动,不多时,从北面迂回的一小部分伞兵顺利逼近英军藏身的沟渠并与对方发生短兵相接,就在马蒂尔达准备调整火力支援步兵的时候,隐蔽在沙土路正面的德军适时的出击了!
  在跑步冲锋和巷战时,德军的MP38和MP40因为后坐力小、近距离射击准度高而成为步兵们的最爱,伞兵们亦不例外。只是这一次,弗洛伊安完全无暇用他的冲锋枪进行压制扫射,七枚M24手榴弹加在一起重量达到4.2公斤,他左手拎着MP40,右手弯曲将捆成捆的手榴弹夹在腰间,低着头、躬着腰,飞快的往前跑。
  那辆马蒂尔达步兵坦克上的英军坦克手们,这时候已经注意到了正面蜂拥而至的德军伞兵将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威胁,仓促之间他们一边转动炮塔一边极力开火,子弹所到之处血花四溅,然而这压根阻挡不了已经逼近到十数米距离的德军伞兵们。
  千钧一发的时刻到来了,弗洛伊安瞅准了马蒂尔达相对薄弱的底部,两条履带之间车体与地面的缝隙虽然不大,但塞进一捆手榴弹是绰绰有余了。说时迟,那时快,眼看马蒂尔达上的机枪马上要扫过来了,弗洛伊安一个并不标准的鱼跃,顺势将手中的集束手榴弹塞进那辆正缓慢后退的马蒂尔达肚皮之下。紧接着,他机灵的往左边一滚,躲开了坦克正面的爆炸区域。
  在这关头,另外两组伞兵也将由大致数量的手榴弹捆成的简易集束抛向那辆马蒂尔达,有一捆奔着步兵坦克的履带而去,另一捆扔到了它炮塔后部的排气孔上。轰轰几声巨响,整辆坦克都被烟与火笼罩起来。
  硝烟散去之后,上面的机枪彻底没了声音。
  这时候,德军伞兵们无暇庆祝,他们趁势扫荡了那条沟渠中的英军步兵,并俘获了二十多名狼狈不堪的英国佬。从俘虏口中,他们得知锡杰维已经没有多少守军了,而如果小伙子们知道那里是除马耳他首府瓦莱塔之外,英军在岛上的另一个重要物资屯驻点的话,情绪应该会更加兴奋的!
第30章
挑战马耳他(4)
  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人们惧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也正因如此,人们羡慕也尊敬那些敢于直面死亡的猛士。
  其实就算没有空军和地面部队发来的电报,张海诺也知道伞兵部队处于怎样一种战斗环境中。在小小的马耳他岛,勇敢的德军伞兵们不得不面对数量占优且装备有火炮和装甲车辆的英国守军,而有限的斯图卡难以兼顾战场的每个角落,更多的时候,伞兵们只能用手边仅有的武器对付疯狂反扑的英军,速度虽慢但皮糙肉厚的马蒂尔达,已经夺走了许多年轻的生命……
  “机枪组,压制敌军火力!其他人,交替掩护前进!”
  弗洛伊安置身于一处比土堆大不了多少的山丘后面,前面是一棵小小的松树,结束先前那场战斗后,他和他的班随同其他伞兵一起向锡杰维挺进,在途经一个小村落时,他们碰到了自己的连长蒂姆中尉。这位军官和同机的11名伞兵在距离目标尚远的地方就跳了伞,结果降落在了这远离大部队的小村庄里,他们先是用枪吓退了愤怒的村民,随后以一栋看起来比较坚固的房屋为抵挡住了英军小股部队的进攻。
  与指挥官重新会合后,伞兵们也有了精神上的主心骨。了解了先前的战斗经过以及俘虏口供,蒂姆中尉当机立断,决定率领这些伞兵继续向锡杰维镇进发。一路上,英军岗哨、检查站无不是空空如也,一辆已经烧成废铁的卡车斜斜躺在路边,这些显然都是德意航空部队的杰作。眼看着马上就要进城了,伞兵们却又碰到了新的麻烦——英军的一挺维克斯式马克I型重机枪和一挺布朗式轻机枪,分别占据了一东一西两栋房屋的二楼窗户,从而将由南往北进入小城的必经之路控制在枪口之下!
  弗洛伊安仔细观察了一会儿,驻守那两栋房屋的英军士兵可能只有几个人,但他们显然是早有防备,窗户已经利用沙袋进行了加固,居高临下能够监视道路两旁大片空地。如果自己手里拥有37毫米炮之类的中型武器,弗洛伊安有把握轻易干掉那两个火力点,但眼下他们除了为数不多的手榴弹之外,就只有7.92毫米口径的MG34机枪最具威力了。
  就在这时,蒂姆中尉喊道:“一排负责火力掩护,二排、三排交替前进!”
  弗洛伊安和他的班隶属于二排,在之前的战斗中有两人阵亡、一人受伤,现在连他在内还有9个半战斗力,武器无损。全连集结在这里的虽然还不足百人,但人数至少是远远超过对面的英军。不过,硬闯机枪阵地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二十多年前的那场战争就已经充分证明了机枪作为一种防御性武器的可怕威力,以水冷型维克斯重机枪的射速和持续射击能力,就算再多来半连人马,硬冲也是要遭受惨重损失的!
  不一会儿,一排的几挺MG34开始射击了,以这种机枪的射速,持续射击对弹药的消耗是十分惊人的,伞兵部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后勤功能。通常情况下,几个机枪组会以轮番短射的方式,既达到了持续压制的效果,又减小了弹药供应方面的压力。
  “二排,散兵线前进!20米!”
  排长卡勒姆用他那熟悉而粗旷的声音低吼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的不断聚拢使得各班、排更加有序。
  弗洛伊安毫不犹豫的带着下属士兵们跃出藏身的小山丘,仍然以低头、躬腰的谨慎姿势快步前跑,就在这时候,沉寂了一会儿的英军机枪又开火了,飞射而来的子弹顿时在干燥的泥地上扫起阵阵尘土。
  眼角余光感觉到有人被击中,弗洛伊安却没时间去管究竟是哪个家伙那么不幸,估摸着20米的距离已经达到,正好前面的地形也有点起伏,他一个箭步往前一扑,姿势就像是出膛的鱼雷,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还不到15厘米高的小土垛,成了这位伞兵下士的新“掩体”,他随即侧过自己的MP40,朝着那不断迸射火舌的窗口就是一梭子。
  在不超过三秒钟的时间里,同行的数十名伞兵也都手脚麻利的就地趴下,思维和眼光都比较灵敏的,往往能够寻找哪怕一点点能够阻挡子弹的自然物体,其余的也只好在趴下后继续挪动了。不管怎样,这样的姿势终究减小了被子弹击中的概率,卧倒后的伞兵们开始以手中的机枪和步枪向前方射击,加上后面负责火力掩护的机枪组奋力射击,德军伞兵这边一时间又把英军的火力给压制了下去。
  趁着英军机枪暂时哑火的空挡,三排的数十名伞兵立即从小土丘后面冲了出来,以好几十米宽的散兵队形快跑前进,不一会儿便从弗洛伊安他们旁边跑了过去。待到英军机枪又重新嘶吼起来,那些伞兵便和二排一样迅速卧倒,由于距离那两栋房子的距离又近了大约二十米,伞兵们的火力开始给对方造成更大的威胁。
  英军机枪声一弱,卡勒姆少尉便带头跃起,“前进,伞兵!”
  如此几个交替下来,德军伞兵们已经推进到距离两栋房子三四十米的地方,两个臂力出众的伞兵以卧姿甩出手榴弹,轰轰两声,腾起的烟尘便遮蔽了英军机枪手藏身的窗户,弗洛伊安和同伴们一跃而起,也不管对方的机枪仍在吼叫,拼了命的往前跑——尽管要比百米冠军的速度慢许多,但大部分人至少能够避开致命的子弹。
  绕到房屋后面,弗洛伊安操起冲锋枪对着那一人半宽的木门就是一阵狂扫,旁边一个结实的伞兵随即猛地一脚,硬生生的将门直接踹倒,跟在后面的两个伞兵,毫不迟疑的端着枪冲了进去。
  弗洛伊安一边跟着往里跑一边往枪里换上最后一个弹匣。假如这场战斗持续的时间再长一些,或是战斗强度再高一点,不少伞兵都可能像他一样面临弹药告罄的境地——为了节省重量,他们在跳伞时不可能携带过多的装备和弹药,因而在降落后最好能够及时找到挂在其他降落伞下的弹药囊,然而,战场不是训练场,人们永远无法在一切都准备周全的情况下开始战斗。
  随即从楼道里传来的枪声,由于距离很近而令人有些振耳发聩,弗洛伊安非常及时的冲了上去,朝着正欲做最后抵抗的两名英军补了一梭子——热血溅到了简陋的木板墙上,血腥的场面正唤起人类最原始的兽性,假若这个房间里还有第5个英军士兵,哪怕他已经做出举手投降的动作,弗洛伊安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控制扣动扳机的那根手指头。
  随着德军伞兵们冲入两栋房屋,战斗迅速结束了,7名英军官兵悉数被击毙,然而透过他们架设机枪的窗户,伞兵们可以看到不少于20具同伴的尸体。没有人会问自己的指挥官为什么不采取诸如绕道、等待空军支援等更加妥善的办法,绕道他处亦可能碰到英军的火力封锁,丢失电台后等待空军支援很可能白白失掉宝贵的战机,而战场形势很可能在无谓的等待中偏向对手。
  伞兵,从登上飞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为争取时间而战的。
  ※※※
  一场登陆作战头一天的战局发展往往决定了这场战事的走向,临近正午,张海诺还只是熬过了他作为战役统帅的最初6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6个伞兵营大部分已经通过伞降和机降在马耳他站住了脚跟,随着前一批登陆舰艇陆续返回西西里,第二梯队的登陆部队也在紧张的登船当中。现在,他和他的将领们重新把注意力投向海面,经过德意轰炸机部队的奋力阻截,英国舰队不但放慢了脚步,还在一个上午的时间里损失了一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并有一艘战列舰和一艘航空母舰受创。
  根据飞行员们的辨识,这支英国舰队拥有纳尔逊级战列舰和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各一艘,航空母舰则包括一艘新式光辉级以及旧式航母“百眼巨人”号,此外还有两艘重巡洋舰、大约十七艘巡洋舰和驱逐舰,最后是少量的辅助舰艇。
  结合此前德意情报部门的推断,张海诺知道英国人这一次已经拿出了他们在地中海域的最后主力,只不过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还是对意大利海军的轻视而来,他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从数量上看,伊亚金诺上将的意大利舰队完全不落下风,在西西里附近海域作战时能够得到的陆基航空兵掩护,也抵消了意大利海军没有航空母舰的弱项,只不过,经过数场惨败之后,伊亚金诺上将和他的将士们的心态并没有摆正,张海诺担心他们的求胜心切会被对手利用——英国海军在地中海的最高指挥官安德鲁·坎宁安将军,可是十分精于战术和心理。有时候,张海诺会想,假如让此人取代托维来指挥英国本土舰队,自己能否取得之前的一系列胜利恐怕还未可知。
  尽管深知对方厉害,坐镇西西里的张海诺,却依然陷于无权干涉意大利舰队指挥官临战抉择的尴尬境地,而考虑到马耳他岛上的战斗仍然需要德意空军的倾力支持,他只能继续调派小部分轰炸机前去攻击英国舰队,并将其行踪及时通报给伊亚金诺。
第31章
调兵遣将
  晴朗的天气,完全有利于占据战场制空权一方,只是9月末的天气还没有真正凉快下来,经过一个上午的烈日曝晒,人们即便站在海边依然会有酷热之感。
  将联军指挥部定在西西里岛东南端小城伊斯皮卡的张海诺,并不愿意一直待在人来人往、无比吵杂的指挥部里,午饭之后,带着自然而来的倦意,他缓步行走在面朝马耳他的沙滩上,热辣辣的太阳,令他恨不得脱下这身秋装到海里泡个舒服的澡,但海水可以解决生理上的热度,却无法消除内心的燥热。
  经过一个上午的鏖战,12,000名德意士兵已经在马耳他本岛三处登陆地点以及戈佐岛站稳了脚跟,第二批10,000名士兵以及大量的装备也已经陆续从西西里启程,战况表面上看起来不错,但张海诺深知如果登陆部队不能利用这个白天将战线推进到更加靠近内陆的地方并巩固下来,到了晚上,英军就有可能趁着德国空军无法支援地面作战的机会全力反击。
  另一方面,意大利海军司令伊亚金诺上将已经亲率舰队迎战从亚历山大驶来的英国舰队,假若意大利舰队再一次遭到重创并被迫撤退,英国舰队亦可能在夜间抵近德意联军登陆场进行炮击,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已经登陆的德意部队将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甚至有可能被迫向英军投降!
  一想到这些,张海诺就觉得头皮发麻、坐立难安,这在以往任何一场海战发生前或者进行中都是没有出现过的。海陆空三军协调进行的联合作战,终究不是单纯的海战,指挥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军事素质和出色的应变能力,方能应付各种突发情况。越是感到难以顺心顺手的驾驭战局,张海诺越是感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在这个时候,他突然想起了阿道夫·希特勒留给他的诡异笑容,看来,独裁者早已看到了张海诺的长处与短板,但是处于某些原因,他仍然将这次战役的主导权交给这位纯粹的海军将领。
  走着走着,张海诺在一棵大树的树影下停住脚步,他从沙滩上捡起一根枯枝,顺手就划出了马耳他的地形图——最近一段时间,他研究得最多的便是马耳他攻略,对马耳他的地形甚至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其中大多数的地名也能做到脱口而出。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助于推进战役进程,对于马耳他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英军同样抱着寸土不让的决心,因而德意联军登陆之后打得异常艰辛。在梅利哈湾登陆的党卫军第7武装山地师一部,由于配备了21辆潜水坦克,进展较为顺利,但随着三分之二的坦克在英军的激烈抵抗前损毁或是出现故障,目前战线已经基本稳定在距离海岸大约5公里处;在圣保罗湾登陆的德军第5山地师和意大利陆军第17军各一部,遭遇到的抵抗最为强烈,4000多名德意士兵在意大利巡洋舰和德国俯冲轰炸机的强力掩护下才得以推进到距离海岸约3公里的地方,但接下来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巨大的代价;在马耳萨什洛克湾和戈佐岛登陆的德意军队,由于英军在两地防御相对薄弱而取得了较大进展,尤其是在戈佐岛,英军在海岸防线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抵抗,便齐齐撤入几座主要城镇进行死守,而在马耳萨什洛克湾登陆的德国海军战斗部队和意大利陆军第19军一部,虽然迅速站稳脚跟并向内陆推进了3公里,但面临着补给线过远且容易遭到英军海上拦截的危险,因而还是以稳固战线、牵制岛上守军兵力为主。
  眼看第二批登陆部队很快就将加入战斗行列,可联军能否按照预先的部署取得突破,张海诺这时候心里还没有底。经过一个上午的战斗,他深刻意识到陆上堡垒虽然只是钢筋混凝土甚至简单的土石结构,抗击打能力却远远超过了由钢铁打造的强大战舰——在意大利海军15英寸重炮的狂轰、斯图卡机群频繁密集的滥炸之后,近岸的英国守军非但没有崩溃,反而呈现出令人惊讶的战斗力。
  这时候,尽管进攻部队具体的伤亡报告还没有传回,但张海诺已经预感到了这场战役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其中伞兵的损失率恐怕不会比克里特岛之战小多少。至于元首会不会因此而震怒,张海诺觉得现在并不重要,他只期望这不会成为自己所指挥的第一场败仗,可是坐着等结果既不符合他的风格,也不是一个合格指挥官所应该做的。
  沉思中,张海诺忽然发现大树的阴影并不是完整的——茂密的枝叶仍然留下的缝隙,阳光便透过这些形状各异的缝隙照射下来,在阴影上留下了斑斑光点。刹那间,他脑海中浮现出一些从上一个世界带来的记忆残片,尽管一下子无法完全回忆齐全,但他还是如获至宝的丢下树枝快步返身往指挥部走去。
  “泽比赫机场还在我们手中吗?”
  一进门,张海诺就大声问自己的参谋,音调如此高亢,引得所有人都把目光投了过来。
  参谋很是惊讶,但还是在第一时间回答道:“是的,元帅,那个简易机场还在我们手里!”
  位于泽比赫以南的这处机场,其实就是一块稍加修整的大草坪,英军原本将其列为后备机场并一度驻扎了部分战斗机,只不过等到战役打响时,这些战斗机绝大多数都在和德意空军的较量中损失掉了。考虑到这弹丸之岛上能够起降飞机的地点实在不多,而仅有的正规机场又控制在英军要塞的炮口之下,德意联军指挥部只好从这些简易机场下手,这也是德军伞兵能够快速占领泽比赫机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简易机场终究是简易机场,松软的草地无法承载较重的飞机起降,结果在上午的机降过程中,先后有3架容克52栽了跟头,为了避免无谓的损失,指挥部只好减缓了向该机场实施机降的力度。这一点,亦是得到张海诺点头同意的。
  张海诺走到作战地图旁,紧接着又问:“进攻卢加机场的伞兵部队有消息吗?”
  “指挥官卡鲁斯特上尉二十五分钟前发来报告,由于兵力不足,他们对机场的进攻又一次失败了,驻守机场的英军士兵有可能已经得到加强,并拥有装甲战斗车辆,但他们暂时没有发动反击!卡鲁斯特上尉认为他至少需要增加两个排的兵力方有可能夺下机场!”
  张海诺没有点头,也没有急着说话,而是盯着地图凝眉苦想了好一阵子,目前伞兵作战的战术还比较简单,奇袭是伞兵克敌制胜的一大要素,可一旦敌军有所防备并倚靠坚固的工事或装甲车辆,伞兵们就不得不通过强攻来夺取预定目标了。这时候,兵力、装备乃至空中支援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在西西里各机场待命的空降部队还有多少?”
  “山地步兵的两个连、伞兵一个连又两个排,以及意大利派来的那个伞兵营,就这些了!”
  参谋军官表面上虽然不带任何观点,其实谁都看得出来,这次参与进攻马耳他的德军空降部队的规模远不如之前的克里特之战,其直接后果就是前面几批伞兵和机降部队着陆之后,后续的增援部队兵力完全跟不上!
  非最紧要关头,张海诺宁可相信没有空降作战经验的德军官兵,也不愿把希望放在意大利人身上——不论历史还是现实,他们的表现实在太过拙劣。
  “立即通知霍克,我们要从他的山地战斗师抽调三个营参加空降,让他立即挑选精锐部队前往机场……噢不,给我接通电话,我亲自跟他说!”张海诺急匆匆的说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1/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