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250

  二三十名德国水兵,上身大都只穿着背心、套着救生衣,正利用焊枪、切割机等工具在倒塌的后桅杆旁边忙碌着。这根圆直的杆子原本有好几十米高、上百吨重,不久前被英国炮弹懒腰炸断,一下子把副舰桥砸凹了不说,末端还压在了三号炮塔上——它虽然没有能力砸穿130毫米厚的炮塔顶部装甲,却生生堵死了炮塔转向的空间,使得它只能在左右大约10度的范围内小心的旋转。现在,水兵们冒着炮火在这里奋战,为的就是将这根已经无用的杆子最末端的一段切断,好最大限度的恢复三号炮塔的战斗能力。
  切断倒塌的桅杆听起来很单纯,可是这不同于风帆战舰时代的木制桅杆。如今德国大型战舰上所使用的,都是坚固耐用的钢质桅杆,可惜单脚结构终究留有隐患,在战斗中它们整体倒塌的几率要比英国舰艇的三角桅杆高出一截。另一方面,激烈的海战仍在进行,而“俾斯麦”号又处于英国舰队炮火覆盖的中心地带,一枚落在近处海面上的14或15英寸炮弹,激起的海浪就能把甲板上的水兵卷入海中,没有任何规律的弹片更是“杀人如麻”。
  相比之下,一号炮塔内抢修设备的水兵,所处的环境就要稍好一些。英国人的穿甲弹在这座炮塔正面钻出了一个水桶大小的口子,但爆炸的地点却位于炮塔下层的舱室,烈焰和弹片杀死了原本坚守在炮塔以及其下二三两层舱室的德军官兵,还引爆了放置在炮塔内待用的十多包发射药,这才造成了最初整个炮塔为大火和浓烟覆盖的场景。舰上损管和技术人员经过初步清查,发现这座炮塔里的两门主炮本身基本没有受损,炮塔内的多数设备也还可以使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舰长立即下令抢修这座炮塔,损管、技术以及后备炮手们此时正全力以赴的工作着。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张海诺抬手一看,从英国舰队打响第一炮已经过去了将近20分钟,虽然左臂关节处钻心的痛感仍然一阵接着一阵,他除了皱皱眉头之外并没有其他表现。他知道,这是个时候最需要医护兵的是那些重伤的舰员们,和他们相比,自己这点儿小伤压根算不上什么。
  先前航线几乎平行的两支舰队,由于相向而行,在经过了最近处的“短兵相接”之后,彼此的距离已经渐渐拉开了,刚刚参谋官报来的参数是1.75万码。不过,战斗显然并没有就此结束,至少从两军指挥官的态度来看,还没有哪一方打算退出这场决斗。在张海诺的指挥下,德国舰队开始整体左转,英国舰队很快做出了相同的调整,所以双方的距离并没有进一步的拉大。同时,双方的炮火仍在给对方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趁着双方炮火的有限间隙,张海诺稍稍关注了一下“欧根亲王”号那边的战况,让他多少感到意外的是,这艘“传奇”的重巡洋舰竟在短短十分钟内挫败了英国驱逐舰分队的进攻计划,6艘英国驱逐舰甚至无一逼近到鱼雷攻击距离,其中3艘直接战沉,1艘遭到重创至今仍滞留战场,还有2艘在轻度受损后丧失了信心,直接在欧根亲王号密集炮火的摧残下撤退了!
  “欧根亲王”号的超水平发挥,保证了德国舰队另外四艘战舰在与英国舰队的炮战中不受干扰,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官兵们的信心,接下来,他们重新投入到对英国舰队的炮击中来。又一次三发急速射中,好运再度眷顾了他们:一发8英寸的穿甲弹飞过1.75万码的距离后打中了“伊丽莎白女王”号烟囱后部的后指挥塔以及副炮,对战舰整体破坏虽然非常有限,却在舰上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火灾,让英军官兵们好是一阵忙碌!
  两支舰队转向期间,舰炮射击参数的变化暂时降低了双方的命中率,飞落的炮弹一时间都找不到各自的目标,纷纷在远离对方舰艇的海面上无用的炸起团团水蘑菇。不过随着两个“默契”的对手的完成转向,训练有素的舰员们迅速找回了感觉,炮弹落点越来越准。英国舰队仍然侥幸抢得先机,一发大口径穿甲弹直接打中“俾斯麦”号舰桥,瞬间削去了它最上部的FuMo-39型对海搜索雷达、FuMo212型对空搜索雷达和顶部射击指挥室,大幅减弱了这艘战舰的远程预警能力!
  原本擅长抢先攻击的德国舰队,在这场海战中却屡屡成为后发制人者。转向之前的两发11英寸炮弹都没能对英国旗舰构成致命打击,眼见“俾斯麦”号再三遭到打击,“沙恩霍斯特”号及两艘德意志级上的官兵们急了,尤其是在张海诺的带领下战绩显著的“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其官兵对自己的老上司可谓感情丰厚,他们也确实用实际行动来作为回报:两次探路式的齐射之后,这艘战舰迅即以20秒的间隔打出两轮快速齐射,第一次便准确打中了“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舰首,第二次弹着点稍稍靠后,直接打中了其二号主炮侧后的副炮塔,几十毫米厚的装甲在德军穿甲弹面前完全不堪一击,第一次爆炸就直接掀翻了炮塔,刚刚送上炮塔的炮弹和发射药很快引发了第二次爆炸,大火迅速沿着供弹通道下层舱室蔓延,若不是细分的隔舱门阻挡了火势,日德兰海战中“狮”号战列巡洋舰的不幸很有可能再次上演!
  经过这接连两次的打击之后,高速航行中的“女王”也冒起了浓烟,而随着“乔治五世”号提前按退出战列,托维手中的尚且完好无损的大牌就只剩下“威尔士亲王”号和“马来亚”号两张。
  这时候,如果英国人对本方各舰的射击数据进行统计的话,便会发现“威尔士亲王”号发射的120发14英寸炮弹中,竟没有一发命中德国战舰!
  这艘刚刚服役乔治五世级战列舰,采用的是新老结合的舰员模式——所谓的老舰员,基本上都是沉没的“拉米利斯”号和“光辉”号上的幸存者,而新舰员则大都是战争爆发后方才征募的兵员,尽管“威尔士亲王”号比计划提前了一个月服役,但这些舰员与战舰只进行了不到三个月的磨合,不仅默契度严重不足,舰上各种设备的调试也还没有妥善完成。如此情况下,这艘战舰空有10门14英寸舰炮的强大火力,却始终没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威尔士亲王”号继续挥霍炮弹的时候,“马来亚”号舰上的老兵们却用行动捍卫了皇家海军的荣誉,他们严格按照旗舰的指令,将全部的主炮火力砸向“俾斯麦”号,除了在转向前完成两次直接命中之外,他们还用舰上的6英寸副炮连连杀伤德舰露天战位的舰员,并对副炮和上层建筑构成了一定的破坏。在完成转向后的第四轮齐射中,他们的15英寸重炮再度打中德舰,重磅穿甲弹凿穿了“俾斯麦”号距离舰尾大约10米出的舷侧装甲,紧接着在舰内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这次爆炸是如此猛烈,整个舰尾猛的下沉了几米,海水几乎淹上了甲板。目睹如此场景,人们甚至以为那艘战舰的舰尾要就此折断了!
  然而,基于德皇时代海军的最后遗响——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设计思想,配以30年代末最先进的制造工艺、设备和技术建造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充分继承并发扬了德国水面舰艇防御力强的特点,坚厚的装甲和合理的细分隔舱赋予了它超群的生命力。十来发大口径穿甲弹和近20发小口径炮弹虽然将这艘战舰打得遍体鳞伤、狼烟四起,却始终给于它最致命的一击。反观“俾斯麦”号这边,以装甲指挥室为核心的中枢系统仍在正常运转,完好无损的两座主炮塔依旧保持着正常的射速,受损的两座主炮塔也在德舰官兵的努力下不同程度的恢复了战斗力。而在英国人看来威胁要比“俾斯麦”号小上许多的“沙恩霍斯特”号、“吕佐夫”号、“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甚至是“欧根亲王”号,都以蚂蚁吞大象的方式不断削弱着英国舰队的战斗力。
  终于,两支舰队重新拉近到了1.5万米,在这个距离上,“俾斯麦”号能够击穿任何一艘英国战列舰的主装甲,“沙恩霍斯特”号亦能击穿伊丽莎白女王级的装甲,另外三艘德国战舰虽然火力、防御力难以和一级主力舰媲美,但自始至终都发挥着非常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3时40分,在损管、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俾斯麦”号最早受损的一号炮塔终于再一次发出怒吼,三分钟之后,一排准确的齐射让“伊丽莎白女王”号两座前主炮集体哑火;3时45分,“沙恩霍斯特”号接连命中“女王”,英国旗舰舰桥几乎崩塌;3时49分,一队挂载200磅航空炸弹的BF-109T赶到战场,它们旋即对英国舰队发动攻击,虽然没能取得任何成效,却很快将试图攻击德国舰队的最后一批英国舰载机驱走。
第30章
意志的对决(5)
  初夏的奥伯萨尔斯山区,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大片大片的树林呈现出一种养眼的绿色,即便到了正午,穿行在林间小路上也感觉不到一丝热意。
  “这样的好天气,应该能持续到9月吧!”头戴短沿军帽、脚蹬大皮靴、一身灰褐色军服的小个子,双手背在深厚,一边缓步前行,一边以看似不经意的口吻问随行的将军们。
  其中一个身材魁梧、目光鹰锐的将军低头回答道:“以往年的情况,我的元首,好天气至少能够持续到8月底!不过,接下来将是漫长的雨季,田野和沙土路都会变得泥泞难行!”
  另一个身材偏胖的将军不满的嘟囔着:“那些布尔什维克为什么从来不好好修一修他们的公路?”
  “没关系!”小个子在一处阳光没有被树叶遮蔽的地方停下来,然后回过头看着自己的将领们,一脸自信的笑容:“我们用不着等到雨季来临,那时战争已经结束了!”
  将军们以各种各样的笑声来表示附和。
  “至少他们的铁路系统还是有些利用价值的!”高个子将军讪笑着说道,好像猎物已经稳入囊中似的。
  “战争顺利进行的唯一前提条件,或许就是我们的那位意大利小兄弟不要再在这个时候给我们惹出什么麻烦来!”德国的独裁者,阿道夫·希特勒,心情显得非常不错,这样的嘲讽有多少鄙夷的成分在内并不重要,关键是有足够多让他高兴的理由——实力并不十分雄厚的德国非洲军团,刚刚在北非给了盟军又一记重拳,隆美尔的大名正逐渐成为德国英雄的代名词,同时也让每一个盟军将士闻之胆寒。
  在1941年的初夏,让德国元首高兴的事情着实不少,在北非、在南欧、在地中海,局势正朝着有利于轴心国的方向发展,好消息一个一个传来,眼下,德国陆空军主力也正在隐蔽的向东线调动,加上德国情报和外交机构大打欺骗战术,最高统帅部完全有理由对战争的前景感到乐观。
  对于意大利独裁者及其追随者先前在南欧、北非与地中海的拙劣表现,德国将领们显得不屑一顾,因而都跟着自己的元首笑了起来。
  “等到海军打败了英国舰队,就没有人可以夺走我们的胜利了!”阿道夫·希特勒说这话的时候,似乎带着一种幽愤。法国战役结束之后,正是在他的授意下,德国主动向英国这个老对手伸出了橄榄枝,然而丘吉尔非但不领情,还在广播中将希特勒和纳粹德国骂作人类文明的公敌、邪恶战争的化身,并宣布英国将战斗到最后一刻。在不列颠战役尘埃落定之前,希特勒确实准备通过海狮计划征服英国,但德国空军还是败给了英国人的顽强意志,得不偿失的损失最终让德国独裁者改变了策略,自巴巴罗萨计划确定执行起,“海狮”就只是德国掩盖真实战略意图的一个幌子——俄国人和英国人都被蒙蔽其中!
  周围除了穿灰绿色陆军制服的,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穿着黑色党卫队军服的人,并没有蓝色的海军与灰色的空军在场。因此,阿道夫·希特勒的这句话并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陆军和党卫军的将领们,看起来早已把重心转到了东面。
  不过,元首的话不可能没人搭理,稍稍的沉默之后,总参谋长凯特尔说道:“海上的战斗似乎还在进行当中,但愿冯·芬肯施泰因将军能够成为德国的纳尔逊!”
  “也许,称他为海军的俾斯麦更为贴切!”说出这话之后,党卫军最高指挥官汉斯·洛梅斯特上将以略带歉意的神情朝凯特尔点了点头。党卫军虽然深得元首的信任,但国防军终究是德国地面武装力量的主力军。
  世人皆知纳尔逊的贡献,特拉法尔加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海战,它的结果直接葬送了拿破仑皇帝侵略英国的梦想,但如今阿道夫·希特勒俨然成了又一个视英国为绊脚石的独裁者。另一方面,纳尔逊虽然率领舰队获得了极具历史意义的胜利,但他本人却在胜利到来之时不幸战死。
  德国元首看来毫不介意两个称谓上的差别,他笑着分别看看自己的左臂右膀,“不论是德国的纳尔逊,还是海军的俾斯麦,只要海军上将得胜归来,他就将成为战争中晋升的第一位海军元帅!”
  阿道夫·希特勒上台之后只晋升了一位海军元帅,那便是如今的德国海军司令雷德尔,这位拥有博士头衔的海军将领于1939年4月擢升海军元帅,那是战争的阴云正笼罩欧洲大陆,但战争的第一枪直到5个月后方才打响。
  元首或许只是一时兴起才说出这样一句话,但在场的陆军将领们看起来并没有特别在意。德国的军事传统让陆军将领们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他们从骨子里觉得海军和空军只是战争的配角,真正解决战斗还得靠陆军。另一方面,不论战争前或是战争期间,在最高统帅部的调配下,陆军和海军在资源和战略方面的冲突远不如空军和海军的来得大,基于种种原因,陆军将领们从不插手海军事物,就算是陆军出生、担任最高统帅部总参谋长的凯特尔,也依然在海军问题上给于雷德尔极大的独立性。
  “胜利不会让我们等待太久!”党卫军上将别有深意的说道。
  就在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在风景优美的奥伯萨尔斯山区度假之时,张海诺和他的将士们正在为这场战争的走向拼尽全力。挨了14颗大口径炮弹和数量难以估计的小口径炮弹的“俾斯麦”号,全然看不到昔日的英姿,一号炮塔被直接贯穿,舰桥削去一截,后桅杆齐腰折断,舰尾的巨大破口叫人触目惊心,上层建筑连同左舷舰身都已是千疮百孔。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这艘战舰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全舰航速基本不减,尚存的大小舰炮仍在射击,就连时不时弹片横飞的甲板上也还能看到舰员们的身影,他们或是抢运伤者,或是竭尽全力的修复各种装备武器,全然不惧死神的威胁。
  这样的意志和精神,就连对手也要感叹不已!
  炮战已经持续了一小时又十分钟,没有人在乎已经发热发烫的炮管,没有人在乎筋疲力尽的躯体,双方的炮手完全陷入了狂热状态,他们呐喊着的将一发又一发的炮弹、一包又一包的发射药装入炮膛,在不断被炮膛余热烘烤的空气中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却赶不及喝上一口水。
  战斗在白热化的阶段持续升温。
  英国舰队再度以猛烈的炮火在“俾斯麦”号舰桥上轰起团团火球,四号炮塔瞬间哑火,原本就已经破损的舰桥也燃起了大火,它看上去似乎已经变成了一具漂浮的燃烧物。
  “燃烧物”上的主炮虽然在射击精度上受到了舰体状况的影响,却并没有放弃战斗,六门15英寸舰炮——包括经抢修恢复部分战斗力的一号主炮塔内的那两门炮,仍然以齐射的方式向着不到1.5万米之外的英国旗舰开火。
  这个时候,出乎英国人最初预料的,装备9门11英寸舰炮的“沙恩霍斯特”号扛起了德国舰队的进攻大旗。作为德国现役主力舰中舰员磨合时间最久、舰体设备状况最佳的一艘,它体现出了德国舰船和武器工程师卓越的水平,三座三联装54.5倍径的11英寸舰炮火力密集而强大,加上这级战舰相对较深的吃水和低矮的干舷在海况不至于太过恶劣的情况下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在实战中的作用明显要比主炮11英寸口径这个数字更大!
  在“沙恩霍斯特”号以及两艘德意志级装甲舰的持续打击下,“伊丽莎白女王”号终于渐渐不支了。随着又一发11英寸穿甲弹准确命中它的二号炮塔并将其打哑,托维的旗舰除了浑身是伤之外,全舰就只剩下一座主炮塔还能正常射击了!权衡着海面上两支舰队十分微妙的力量对比,托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的初衷是打垮“俾斯麦”号,进而以火力和吨位上的优势一一干掉其他几艘德国战舰,眼下看来要实现这一战术目标最关键的就是打垮德国旗舰“俾斯麦”号,那艘战舰也许只差一两发炮弹就能搞定,胜利的天平也将就此向英国舰队倾斜,可是,它偏偏那么像拍不死的小强!
  另一方面,现在放弃“俾斯麦”号转而攻击其他德国战舰简直就是前功尽弃,但摆在托维面前的还有一条路,那便是撤出战斗以保存舰队实力,待几艘战舰修复后再和德国人来一场决斗,随时可以高速撤退的航母编队和正蹒跚着远离战场的“乔治五世”号让托维完全有走这条路的余地——至于回去之后是否会被撤职处理,和整支舰队几千人的性命以及英国的命运相比,根本就是无足轻重的。
  当某一天整个国家的命运都系于己身,这既是无比崇高的荣誉,也是无比沉重的负担。
  托维选择了勇敢的战斗,但也就此将英国拖向一个无底的深渊。
第31章
定局
  随着第19发大口径炮弹击中舷侧并发生爆炸,“俾斯麦”号的状况终于到了一个真正让人堪忧的程度:2座主炮塔先后被打坏,上层建筑严重损毁,舰上一半的火炮不能使用,舷侧装甲有五处被打穿,重油正以惊人的速度外泄,海水则不断从水线位置的破口涌入,下层舱室有12个完全被海水淹没,导致战舰甲板向左倾斜3度……
  即便如此,英国舰队丝毫没有手软,密集的火力继续覆盖这艘德国旗舰,好似一场地下拳赛中,占得优势一方非得将对方彻底打卦方才罢手。
  但这终究不是一场拳赛,德国舰队一方还拥有另外四位攻击手:在战斗中仅仅因为英国战舰的副炮受了点轻伤的“沙恩霍斯特”号,还没有遭受任何损失的“吕佐夫”号和“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以及表现极为抢眼的“欧根亲王”号。在“俾斯麦”号战斗力大损的情况下,“四剑客”承担起了德国舰队的攻击重任,在大小火炮的密集打击下,英国舰队的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逐渐不支——12枚11英寸口径的穿甲弹,除3枚被“女王”的装甲弹开之外,9枚均在舰上找到了归宿,此时除舰尾的三号主炮塔还能正常战斗之外,另外三座早早歇了菜,水线位置的两个大窟窿正以每分钟好几十吨的速度灌入海水,和德国旗舰一样,这艘英国旗舰的上层建筑同样损毁严重,大小副炮中尚能开火的只剩五成!
  在这个节点上,谁能取得最关键的一分,谁就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可能是通风系统出现故障的缘故,此时“俾斯麦”号的装甲指挥室里,沉闷的空气、呛鼻的味道都让人感到难以忍受。得益于320毫米装甲的保护和上天的眷顾,包括张海诺在内,高级军官们大都安然无恙,只是舰体一次又一次的猛烈颤抖,让这里每一个人表情都十分的严肃。烟尘混杂着汗水,再加上跌跌撞撞的淤青和褶皱的军服,这些将军们已经全然谈不上什么仪表不仪表了。
  战斗之初的激情澎湃,战斗中期的运筹帷幄,到现在都已归元。自从舰队完成转向以来,张海诺基本上都在保持沉默,倒是舰长库尔特·霍夫曼显得颇为忙碌,一会儿调配人员前去抢修装备,一会儿增派人手前往受损严重的炮位,但随着这艘战舰所受的创伤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就连他也有些手足无措了。
  又一声巨响,整艘战舰再度出现剧烈颤抖,早有准备的军官们大都保持住了平衡,但靠近舰首的舷侧位置腾起的高大水柱,还是让人们感到十分担忧。库尔特·霍夫曼以期盼的眼神看了看自己的舰队指挥官,但张海诺脸色依然铁一样的凝重。
  霍夫曼默默转过身,那宽阔的背影,留给人一种极其落寞的感觉。作为“俾斯麦”号的舰长,他是那个最有责任保证战舰以及全体舰员安全的人,现在“俾斯麦”号遭到重创、舰上官兵死伤惨重,虽说舰队中的任何一艘战舰都有义务为整个战局做出贡献和牺牲,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那样的豁达。
  “损管报告情况!”霍夫曼大吼一声,仿佛要将内心的抑郁一口气发泄出来一样。这一嗓子,让在场的军官们无不为之一震。
  张海诺能够体会到老友的心情,也注意到了参谋官舒伯特和参谋副官鲍曼的复杂眼神。自德皇时代结束以来,德国海军陷入了漫长的沉沦期,30年代中期以前实力远不及一些欧洲二流国家,德意志级和沙恩霍斯特级的服役让这支海军重新看到了希望,他们逐渐回到了海军强国之列,而俾斯麦级的建成服役,不论在实力还是心理上,都让德国海军攀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眼下这艘战舰服役还不满9个月,却在这片远离本土的海域遭受严重的创伤,甚至有就此战沉的可能,这怎能不叫人感到失落乃至悲观?
  张海诺深深吸了一口气,纵观战场,德国舰队已经击沉了英国人的重巡洋舰,并重创其主力战列舰“乔治五世”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英国人则成功重创了当今欧洲最强的水面舰艇“俾斯麦”号,德国舰队似乎赚到了,可是英国人在损失了“乔治五世”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后,还有4艘复仇级、3艘伊丽莎白女王级和一艘纳尔逊级,而且乔治五世级的后续三舰都在紧张的建造当中,若德国人失去了俾斯麦号,就只剩下两艘沙恩霍斯特级能够撑撑场面,“提尔皮茨”号完工之后,德国的船台上就只有服役时间看起来还漫漫无期的H级战列舰了!可以说,张海诺压下的赌注绝不比托维小。
  尽管再度遭受打击,“俾斯麦”号仅存的4门主炮却顽强的发出了咆哮,失去舰桥的雷达指引后,炮手们只能凭借光学设备来进行瞄准,好在德国的10.5米测距仪具备极高的作战性能,因而外观上形同废舰的“俾斯麦”号,每一次射击的弹着点都没有远离自己的目标,这一次也不例外,当人们观测到炮弹在英国旗舰周围轰起巨大的蘑菇状水花时,突然惊讶的发现那艘英国战列舰上火光一闪,黑色的烟柱竟直冲上百米的高度!
  一枚由“俾斯麦”号发射的15英寸穿甲弹,终于成为压垮“伊丽莎白女王”号的稻草。根据德国海军有关部门战后统计,这时候“俾斯麦”号仍能战斗的两座炮塔,其垂直弹药库里仅剩下7轮齐射所需的弹药,而在战斗期间从其他弹药库及时调运主炮弹药难度是非常大的!
  根据事后调查,德国人击沉“伊丽莎白女王”号的这枚15英寸穿甲弹,从距离舰首77.4米、低于甲板5.1米的舷侧穿入,贯穿两层甲板后进入英国战列舰的锅炉舱,这时引信发生作用,穿甲弹的爆炸同时也引爆了正在运转的两组锅炉,巨大的烟柱正是从烟囱中喷涌而上,最致命的是,火势携爆炸之冲击迅速向其他锅炉舱蔓延,而穿甲弹在击穿舷侧装甲的同时也打穿了里面的储油舱,大火终于演变成无可挽回的灾难,英国海军的“女王”终于彻底沉默了!
  趁着英国舰队暂时失去了统一的指挥,张海诺毫不迟疑的下达了新的作战指令:击中火力攻击下一艘英国战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马来亚”号!
  这艘先于“伊丽莎白女王”号接受现代化改装的战列舰,在作战性能上和前者相差无几,在之前的战斗中指挥官以及舰员的表现可圈可点,“俾斯麦”号上三分之一强的伤势都拜他们所赐。不过在长时间的战斗之后,英国舰员们的体力、状态都有所下降,面对5艘德国战舰的围殴,指挥官格兰·莫伦特少将虽然信心不足,却没有擅自下令撤出战斗。在旗舰毫无应答的情况下,他以舰长身份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全舰炮火转而攻击德国舰队中最活跃的“沙恩霍斯特”号!
  舰上的射击指挥官和炮手们很快遵照舰长的命令转动炮口,舰上8门15英寸重炮旋即向排水量与自己相当的“沙恩霍斯特”号,1.46万米上的第一轮齐射,8发炮弹全部失的,这时候德国舰队的炮火也劈头盖脸的打来。在格兰·莫伦特的带领下,英国舰员们沉着应战,边射击边调整,三分钟之内打出三轮齐射,最后一轮,终于以一发穿甲弹命中了“沙恩霍斯特”号!
  爆炸的火球消失之后,那艘精锐的德国高速战列舰舯部靠后的机库位置顿时浓烟滚滚!
  针对海上袭击设计的沙恩霍斯特级,拥有战列巡洋舰的速度和不逊于战列舰的防御,其主装甲带的厚度甚至与俾斯麦级相当,在增加了防盾之后,炮塔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360毫米!不过,每一艘战舰都不是无懈可击的,“沙恩霍斯特”号亦不例外,英国战舰的炮弹不但彻底毁掉了它体积相对较大的机库,还顺势炸穿了轮机舱上方的两层甲板,如果爆炸位置再深一些的话,甚至有可能破坏其靠前涡轮机组,而这势必造成战舰航速的锐减!
  对于英国舰队的火力调整,张海诺和他的将领们刚开始显得非常意外,但他们很快发现两艘英国战列舰在“伊丽莎白女王”号遭重创后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考虑到“威尔士亲王”号尚未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决定继续将火力集中在“马来亚”号上,同时命令“欧根亲王”号高速插上对英国战舰发动鱼雷攻击!
  作为德国海军战前开工建造的唯一一级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火力和防御都较其他欧洲国家同级别的战将更为出色。为了丰富海上袭击时的作战手段,它们还装备了4座三联装的533毫米鱼雷,加上蒸汽轮机驱动下高大32.5节的航速,这级战舰完全可以在关键的时刻充当鱼雷攻击平台!
第32章
穷寇
  2组12枚鱼雷,如同诸葛弩发射的连箭,以角度极小的扇形向目标袭去。不过,为了达到四千码的射程,这些鱼雷所调配的速度只有36节,仅相当于英国海军最好的驱逐舰。不过,鱼雷所具有的相对隐蔽、难以击中、造价低廉和无人操作的特性,却是一艘驱逐舰无法比拟的!
  在发射完鱼雷之后,“欧根亲王”号迅速转向,在海面炮战中迫近到如此距离已属十分冒险,何况对方拖后的“威尔士亲王”号已经将舰上的大部分火力调转过来。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让“俾斯麦”号所承受的压力进一步减小,而在舰长库尔特·霍夫曼的带领下,德国旗舰的舰员们已经将重心转移到抢修战舰受损部位上,得到舰队司令冯·芬肯施泰因的授意之后,这艘战列舰尚可战斗的4门主炮已经将射速调整到了2分钟每发——既是给炮手们恢复体力的时间,也是节约舰上原本就已经不多的炮弹!
  舰炮口径上的劣势,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以转变为弹药储备量的优势,“沙恩霍斯特”号和两艘德意志级便是这种技术“相对论”的受益者。经过长时间的炮战之后,除了炮管发热、炮膛磨损外,舰长们还不必那么担心炮弹存量。随着战斗的持续深入,品质优良的德国造11英寸炮弹仍然不断砸落在英国舰队战斗力仅存的两艘战舰之一——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马来亚”号。这艘在二战历史上原本无所作为的战舰,眼下正面临服役以来最大的挑战,德国战舰的11英寸穿甲弹,虽说在口径上比自己的15英寸小了4个档次,可穿甲能力却一点也不弱,奄奄一息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就是最好的例证!屡击不沉的“俾斯麦”号主炮齐射虽然缓慢,但准确度依然很高,一发15英寸的穿甲弹过来,就算是皮糙肉厚的纳尔逊级也难言轻松!
  8门15英寸对21门11英寸,数量上的劣势显而易见,炮术精准的德国人,很快将这种差距转变为战场优势。在10分钟的时间里,“马来亚”号命中“沙恩霍斯特”号两次,德国舰队却朝“马来亚”号砸下了247发炮弹,其中12发直接命中、16发成为近失弹。如此高密度的攻击下,格兰·莫伦特少将的战列舰很快步了“前辈们”的后尘:两座主炮塔哑火,从舰桥到舰尾更是有多达四处地方起火,逆风而行的状态使得大火不断向舰上的其他部位蔓延,以至于舰上百分之七十的露天炮位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连两座后主炮塔也受到了火势的侵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