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6/250

  从海峡冲刺、凯尔特海之战到伪装欺敌、诱敌,一路上磕磕碰碰,却又顺利的朝着最终目的地前行,越是这样,张海诺越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可事实并不总是与理论上的推测相吻合,有时候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
  张海诺给潜艇部队的寄望就是不断骚扰英国舰队,从精神上折磨那些英军指挥官以及舰员们,进而扰乱对方的部署。因此,他协调邓尼茨的潜艇司令部派来大约40艘潜艇参加战斗。这些潜艇以三到四艘为一个小组,以侦查为主、攻击为辅,一旦发现敌舰队动向,它们便以最快的速度向潜艇司令部和位于布雷斯特的联合指挥部汇报,并根据上级的指令向某个位置集中——诚然,人们无法指望1941年的潜艇能够拥有与水面舰艇媲美的航速,但它们仍然具备不可小视的机动作战能力。就在张海诺和他的军官们继续按照预定计划前去与其他水面舰艇会合时,“格拉夫·齐柏林”号发来一个惊人的消息:驾驶BF-109T型战斗机前往英国舰队上空侦察的德国飞行员,观察到一艘大型英国航母上浓烟滚滚,但它仍以先前的航速紧随其他航母前行,周围的护航舰只也依旧保持着相对紧密的队形!
  在本方舰载机群未发动实质性进攻、水面舰艇更未迫近的情况下,能够对英国战舰造成如此破坏的便只剩下潜艇了——至于英国航母自身出现故障以及诈伤的可能性,张海诺和他的军官们基本不作考虑。为此,他们向布雷斯特的联合指挥部发去电报,但这个临时性的指挥部也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毕竟,一艘潜艇在攻击了配有护航舰只的目标后,通常都会遁入深海躲避对方的深水炸弹。
  从表面上看,对手折损——至少是暂时失去一艘航空母舰,对德国舰队来说是一件好事,可张海诺却不由得担心起来:假若英国舰队在这个时候放弃迫近计划调头撤退,那么这次行动便极有可能以德国海军的小胜而高中。如果人们对日德兰海战进行深入研究的话,便会发现德国人赢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在战略层面遭遇了失败,此后德国公海舰队再也没有找到一次突破“牢笼”的机会。
  在平静的外表之下,张海诺内心也开始变得有些起伏了:勇敢的潜艇指挥官们,你们可别把托维吓跑咯!
  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连连遭遇强敌,英国海军仍旧保持着他们传统的风格:果敢、顽强,在这种精神品质的号召下,托维的舰队仍在全速向受伤的“俾斯麦”号追击!
  这时候,从法国机场飞来的Bf110重型战斗机群刚刚从向西行驶的“格拉夫·齐柏林”号上空飞过,根据预先制定的计划,10架Fi-167型舰载鱼雷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并紧跟在战斗机群后面。最后,12架BF-109T型战斗机也加入到庞大的空中军团当中。
  不久,随着“伊丽莎白女王”号装备的279型对空雷达也发现了逼近中的德国机群,英国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有多么的糟糕:看着这种新型雷达显示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军官们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如果这些全是德国轰炸机,那么目标硕大且缺乏舰载战斗机保护的英国舰队,将面临空前的危机。
  分为前后两批的英国舰只,连同浓烟滚滚的“勇敢”号航空母舰,不一会儿便统统被空袭警报的吵杂声音所笼罩。不过与德国舰载机的侦察报告有所出入的是,那艘航空母舰并没有被德国潜艇的鱼雷直接命中——它在20码外便被舰上的机枪引爆,但近距离的猛烈爆炸不巧点着了航母左侧敞开式机库的内的两架飞机,这两架装满燃料并准备升上飞行甲板的“剑鱼”立即引发了一场不小的火灾,舰员们拼尽全力,总算将火势遏制在弹药库、燃料舱等要害部位之外,但机库里尚存的飞机基本上都直接报废了。
  英国航母编队开始转向,它们以接近30节的傲人航速朝着远离法国海岸的方向驶去——或者更确切的说,是向大海深处逃去。
  德国飞行员们很快发现,托维的主力舰队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航向,航速也没有丝毫的减弱。看来,德国机群的出现更加坚定了托维的观念,那就是德国人正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主力战列舰“俾斯麦”号安全返回法国港口。
  在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托维已经没有办法通过本方的舰载机探知海面上的形势:不到100海里之外,由“俾斯麦”号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组成的舰队已经和折返而来的“沙恩霍斯特”号遥遥相望了,而两艘德意志级装甲舰——也就是英国人口中的袖珍战列舰,也行将加入这支顽强的海上战队。
  在“格拉夫·齐柏林”号和空军远程战斗机部队的掩护下,德国海军以无比的魄力拿出自己的主力舰队,为的似乎是来一场“落后”于时代的海上对决。
第25章
炮口
  三列齐整行进的舰只,桅杆上无一例外的悬挂着拥有800年历史的圣乔治十字旗,它们的炮口大都昂首指向高处,海面上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止,但乌云仍旧压抑的笼罩在人们头顶。数百米的高空中,如蝗虫般的黑色飞行器正一群又一群的掠过,无视那些色彩单调的烟火在身边炽烈的燃放。
  海面上炮声隆隆,密集之处堪比雨点。
  挂载50磅轻型炸弹的BF-110“破坏者”,对于大型水面舰艇的杀伤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它们一次又一次迫近、掠过,或是威吓性的阻击,给英舰官兵们巨大的心理压力。水兵们奋力抗击,每十分钟却只收获到少得可怜的成果,他们这时候是多么想念那些应当为舰队撑起空中保护伞的舰载机部队,可是早在战斗开始后的头5分钟,那剩下的不到20架“管鼻藿”就已经被蜂拥而至的德国重型战斗机群击退——正如德国人预料的那样,在一对一的情况下,“管鼻藿”战力仅仅与“破坏者”持平,于是在飞行员素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数量成为空中较量的决定性因素。
  51架“破坏者”,只不过是目前德国空军重型战斗机总量的区区三十二分之一:尽管在不列颠空战中表现欠佳,德国空军仍继续向主要飞机工厂追加订单,而经过小范围改进的双发重型战斗机,在拦截英国轰炸机群的战斗中也确实展现出了自己的价值。
  趁着大群战斗机迷乱人眼的机会,紧随而来的10架Fi-167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了出来,在一些英国水兵还没反应过来之前,这些蓝灰色的精灵就已经从低空投下一条条浑圆漆黑的鱼雷。体态修长的GR-F5b型18英寸航空鱼雷,落下时弹头保持一定的向下角度,犹如一位动作优雅的跳水运动员,入水时只溅起少许的水花,但在入水之后,它们身体中潜藏的能量便被激发出来,迅速以40节的航速向着不到2000米外的目标疾驰而去。
  这种全重812公斤、装药250公斤的航空鱼雷,在威力上较德国潜艇用的常规G7鱼雷小了将近四分之一,但这足以掀翻一艘2000吨级的大型驱逐舰,或是撕破巡洋舰甚至战列舰的水线装甲。
  就在不到12个小时之前,英国海军排水量达到5000多吨的“水神”号巡洋舰便命丧于这种鱼雷之口!
  两队Fi-167来去如风,投下鱼雷后便再次遁入战斗机群之中,而周围的BF-110似乎早有安排好的套路,顿时疯狂的向英国舰队最外侧的轻巡洋舰扑去,扰得高炮战位上的英国水兵们难以集中精力——尽管他们的军官们很快意识到来自水下的攻击才是他们最大的威胁,但传达命令、调整炮口的功夫让他们错过了进行水面拦截的最佳时机,而且德国战斗机在这节骨眼上更是胆大到了极点:两架“破坏者”竟然飞近到可以看清对方表情的距离用机炮扫射英国战舰上的舰员,这一举动自然招致英国人的猛烈还击,可就在英国军舰打来的机炮弹马上要擦到德国飞机屁股的时候,轰然一声巨响振聋发聩,一艘英国驱逐舰舷侧爆起一团巨大的水柱,白色水花的最高处远远超过桅杆顶点,甚至大有冲下德国飞机的趋势!
  片刻之后,第二个爆炸声再度响彻云霄,而被击中的竟是同一艘英国驱逐舰!区区一千多吨的舰体,如何能够承受起接连两次重击?在第二次爆炸发生之后,尽管它内部没有立即引起连环爆炸,舰体却已经接近乎支离破碎了!至于舰上那数百名舰员,有的在第一枚鱼雷击中战舰时就已经送上了天,有的稍稍侥幸一点,但也没能躲过第二次爆炸,整条战舰这时候已经看不到一个活动的人,倒是十数米外的海面上都有漂浮的尸体。
  一转眼的功夫,海面上又响起了另外五次爆炸声,这其中有被机炮引爆的鱼雷,但更多是GR-F5b型18英寸航空鱼雷击中舰体引发的。等到德国战斗机群陆续离开时,原本阵容齐整的英国舰队已经有三艘驱逐舰被剔除出了战斗序列,海面上更是满目苍夷、狼烟四散。最令英国人胆战心惊的还不止于此,一枚鱼雷几乎是擦着旗舰“伊丽莎白女王”号舷侧而过的,幸运的是,这艘经过现代化大改装的“旧舰”身手还算灵敏,否则托维就得考虑更换临时旗舰继续指挥战斗了。
  到这时为止,英国舰队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浩瀚的大洋上,一前一后、一追一躲的两支舰队,进行的似乎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它们相互之间的距离4个小时内仅从68海里缩近到了55海里,按照这样的速度,两支舰队至少要在天黑之后才能交上火,但当前面那支舰队突然调头折返的时候,两者之间的相对速度高达54海里,时间与距离的关系一目了然。
  德国机群从雷达屏幕上消失后仅过了一刻钟,“伊丽莎白女王”号再次发出战斗警报。有了之前的战斗经历,舰员们并没有先前那种仓促感,但当一些人还在观察空中的情况时,旗舰上霍然升起了一面战斗旗。这样的旗帜,通常只有在和对方战舰交火前才会出现。
  此时此刻,视界的另一端,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桅杆上也升起了相同含义的旗帜,它紧接着以信号灯向其他舰队成员发出信号:国家命运在此一战,不胜则亡!
  字里行间,必死的决心、必胜的信念与战斗的豪情毕显无余。
  紧接着,“俾斯麦”号再次发出信号:1916.5.31
3058。
  前面三个数字,代表着一个让德国海军永远铭记的日子,那一天,德国海军为了自己的命运而战,而总共有3058名德军官兵在那场波澜壮阔的海战中献出了生命。
  很快的,各舰也做出了回应。“沙恩霍斯特”号发出的信号是“日德兰”,两位“上将”——德意志级装甲舰“舍尔海军上将”号和“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不约而同的发出了“必胜”,“希佩尔海军上将”号的官兵们则别出心裁的打出了“斯卡帕”,那个令德国海军官兵“闻者伤心、听者流泪”的地名。
  5条战舰身无轻伤,随时都能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各舰官兵满员,7500余人无需动员便已士气高涨;一门门射程远、射速高、破坏力不俗的主炮昂首指向远方。
  三架从远海飞来的BF-109T这时候也赶到舰队上空,但它们不是为护航而来,在临战状态下,这些战斗机已经将通讯调整到与舰队相同的频道——历次大小海战早已证明,飞机校射能够大为提升舰队的炮击精度,进而对炮战起到积极的影响。
  另外一边,在舰只数量上占据优势的英国舰队也迅速进入了临战状态,由于先前就是以战斗斜纵队行驶,托维只需要对自己的护航舰只进行调整,战斗力最强的重巡洋舰“诺福克”号依旧打头,损失了三艘驱逐舰的驱逐舰分队,除了留下一艘继续援救海上的幸存者之外,其余以一字纵队紧随战列舰分队行动。
  远离纳尔逊的时代,远离特拉法尔加海域,英国的命运却再一次和一场海战联系在了一起。
  “敌舰队有5艘舰艇,两大三小!”英军的参谋根据雷达屏幕上所反映的情况向位于装甲指挥室里的高级军官们汇报,末了,他补充报告说两支舰队之间还有三架敌方飞机。
  就技术层面而言,火控雷达的出现似乎正在取代传统飞机校射的作用,然而就算是目前英国最好的雷达,也达不到在炮战距离上精确指引的程度——它们似乎更适合侦察敌舰动向以及在夜战情况下指引相对较近距离上的炮战。这令明显失去了海上制空权的英国将领们十分懊恼:若不是己方舰载机在针对德国沙恩霍斯特级战列舰以及齐柏林号航母的两次空袭中损失惨重,眼下制空权还指不定在哪一方手里!这样的话,托维和他的高级军官们也用不着为那5艘德国战舰的具体舰型而犯愁了。
  “敌舰距离30000码!”
  负责舰内联络的参谋军官大声向将领们报告这一数据,按照以往的惯例,德国战舰总会凭借舰炮性能上的优势抢先开火,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克虏伯公司为德国海军量身定造的SK-C/34型47倍口径381毫米双联装主炮,其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的36520米,也就是将近4.3万码,实战中的有效射程也在3万码以上。至于沙恩霍斯特级和德意志级装备的11英寸舰炮、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战舰装备的8英寸舰炮,有效射程均超过了3万码。正因如此,3万码这个距离被一些英国海军人士成为德国大型舰艇的“战斗起跑线”,其含义不言而喻。
  不过,这一次预期中的炮声并迟迟没有出现,而根据雷达探测,那5艘德国战舰仍以战斗斜纵队继续逼近。当然,英国主力舰的射程也不差,“伊丽莎白女王”号的15英寸主炮在正常装药时的最大射程为30000米,也即是3.5万码,强装药的情况下能够将炮弹打到惊人的40000米!
第26章
意志的对决(1)
  “两万八千码!”
  英军参谋官在报出数字的同时,双眼紧盯着自己的舰队指挥官、曾在地中海有过出色表现的皇家海军中将约翰·托维。这个体格健壮的海军将领,此时正以一种默然的眼神眺望远海,乌云笼罩的大海上还看不到敌舰队的踪迹,而由于各国战舰普遍摒弃了传统的燃煤锅炉改用重油或柴油提供动力,战舰在行进中早已不像日德兰时代那样“招摇”了!
  在这极其关键的时刻,对种种事物总有不同见解的“高级参谋团”成员们,出人意料的闭上了他们的嘴巴。这些人一个个站在可以眺望到前方海面的位置,或是表现出绅士般的沉稳,或是面带焦虑,抑或是踌躇满志的。不同的表情意味着不同的心态,只没有人在这个时候出来打破沉寂,更没有人走到托维旁边提出任何与战斗有关的意见、建议。
  明眼人看得出来,与其说托维用自己的举动镇住了众人,还不如说是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将最沉重的决定权交给了这个“戴罪立功”的将军。这便是军事中的政治,一个永远无法消除的弊端。
  二万八千码,甚至已经进入了重巡洋舰8英寸主炮的射程。以往在这样的距离上,德国舰队早就迫不及待的开火了,何况他们现在还掌握着每个指挥官都渴望的制空权。
  接下来的1分钟里,局势继续发生着变化:先是“伊丽莎白女王”号的了望哨报告发现三架敌机,紧接着,了望哨报告在11点位置目测到敌舰的踪迹,随后从雷达室传来的探测数据显示:敌舰距离拉近到大约2.7万码,估计航速24节!
  此时的雷达测距并不精准,但更让英国人感到意外的是,德国舰队仍然没有开炮。
  又过了一分钟,雷达室和了望哨几乎同时发来报告:敌舰距离2.6万码,估计航速25节!
  对面的骑兵看来开始加速了。
  在这样的距离上,只要随行的英国驱逐舰将它们的双联装120毫米舰炮调整到最佳状态,它们的炮弹就差不多就能够得着德国舰队了。当然,强弩之末难穿稿鲁,何况这种口径的火炮原本就不能对战列舰级别的舰艇构成致命的威胁——用驱逐舰对付敌方主力舰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鱼雷攻击了,但敌方战舰上的副炮不会轻易让它们靠近。
  在令人窒息的气氛中,时间继续流逝着,双方的距离何况拉近到了2.5万码,这看来已经越来越接近日德兰海战中双方主力舰队的交火距离了——在那场经典的海战中,德国舰队在2.1万码的距离上抢先开炮,并很快击沉了两艘英国战列巡洋舰。
  历史的经验终究是存在有效期的,要知道经过了整整25年的发展,双方的观瞄技术和火炮性能都有了不小的提升。
  这时候虽然天气依然不佳,但在2.5万码的距离上,只要借助高倍望远镜,英国军官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德国舰队的真容,5艘战舰从前到后依次为希佩尔海军上将级、一艘俾斯麦级、一艘沙恩霍斯特级和两艘德意志级,除去真正受伤的“格奈森瑙”号,这已经是德国海军所能拼凑出的最强阵容。
  眼神好的英国军官们,甚至还能看到德国战舰上一个个黑洞洞的炮口,那些从15英寸到8英寸不等的舰炮,现在无一例外的指向英国舰队这边,仰角看起来并不特别高,却早已是蓄势待发。
  对于这场战争中德国水面舰队的攻击战术,这里的许多英国军官都颇为熟悉,从“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单骑闯入远海,到德国舰队夜战“声望”号、屠戮QB-32船队和硬撼“纳尔逊”号,以及后来击沉“拉米利斯”号,再到最近的凯尔特海之役,这其中德国舰队几乎每一次都充分利用了舰炮射程上的优势。
  正因如此,眼前这些德国战舰的沉默让人迷惑,这一点从托维中将深皱的眉头和凝结的目光就可以看出。
  眼前的场景,不由得让人想起了燧发枪时代的决斗,两个持枪的男人背对背走出约定的步数,转身,瞄准,却不约而同的想要选择后发制人。
  “德国舰队改变航向,距离两万四千五百码!”
  这一次,了望哨首先发来报告,紧接着,雷达室也传来内容基本一致的报告:德国舰队右转大约10度,航速基本保持不变。
  其实,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们仅凭目测就能发现敌舰队的变化,说时迟、那时快,托维突然大喊道:“瞄准俾斯麦号,准备开火!”
  负责传令的参谋官先是一怔,过了足足一秒方才对着话筒喊道:“瞄准朝俾斯麦号!”
  如此距离上,拥有大型光学测距设备的军官们绝不会把俾斯麦与沙恩霍斯特混为一谈,一些人开始屏住呼吸,因为他们知道,最残酷的决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各舰集中火力,三发连射!”
  最能展现一名舰队指挥官魄力和气质的时刻,托维没有让人失望。
  大约过了10秒,巨大的轰鸣中,人们明显感觉到脚下一震,弥漫的硝烟一时间阻隔了人们的视线,但这已经不重要了。现在,除了主炮塔里的炮手和那些负责组织主炮射击的军官们,其他人都在密切关注着远处的海面,期待着敌舰被击中的情景出现。
  日德兰海战留给人们的记忆,除了德国战舰出色的防御,还有德国水兵们精准的射术,相比之下,英军官兵们的炮术似乎就很难配得上皇家海军的声威了。这一点,经过25载岁月洗礼,看样子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因为四艘战列舰发射的36发380毫米穿甲弹,连同重巡洋舰的8发203毫米炮弹无一命中,就连跨射也没有形成!
  好在英国人的想法是乐观的,他们觉得那些在德国旗舰附近落下的炮弹至少造成了极大的声势,它们至少会在心理上震慑德国军官和他们的舰员,让他们因为恐惧而出现失误。
  压力有时候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时候却会变成强大的动力。英国人压根看不透德国舰员们的心理,这些人在英国舰队的炮击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卯足了劲要和对方狠狠干上一仗。
  德国舰队迟不还击,英国舰队的炮手们却更加迫切的往炮膛里装填炮弹,军官们忙着进行观测——尽管他们仍旧得不到来自空中的校射引导,但如此距离上的炮击凭借雷达和光学仪器似乎就已经足够了。
  在全体人员的努力下,英国舰队的第二轮齐射,与第一轮齐射仅仅相隔了32秒,达到了MK-I型15英寸主炮理论上的最高射速!
  情理之中,这一次仍没有一发炮弹命中目标,也没有近失弹。
  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舰队虽然也是在第三轮炮击中才有第一发炮弹命中目标,但他们早早完成了对敌舰的跨射;在凯尔特海之战中,德国舰队超远程的炮击给英国舰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后来又在近距离以极其精准的齐射打沉了骄傲的“胡德”号!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英军官兵们迫不及待的重新进入装填程序,他们依然坚信本方舰队的下一次炮击能够有更好的运气——德国人不会笨笨的挨打,所以,越早干掉它们越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6/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