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校对)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250

  英军第一批自北而来的机群结束轰炸后不久,又一批轰炸机突然出现在布雷斯特以西并且迅速突入浓烟四起的港口上空,激烈的战斗前后持续了超过一个半小时,而由近两百架轰炸机组成的英军空中部队以超过三分之一的损失在布雷斯特港投下了数百吨高爆炸弹,导致港口在天亮之前到处烈火冲天,水面上也随处可见行将船只和飞机残骸以及各种各样的碎片,油库和船坞虽然不是英国人的第一目标,却还是在猛烈的轰炸中招致不小的损失。即便是见惯了大战阵的德军官兵们,对于英国人的这次疯狂举动也惊讶不已,许多人都会觉得布雷斯特在经过一番费力修复之前是难以使用了,也有人认为就算再严密的防守也难以改变这座港口过于靠近英国本土的弊病,但在张海诺看来,情况远不止于那么糟糕。英国空军在过去一天的损失将直接导致英军对德国本土的空袭力度大为减弱,而随着德国海军开始车轮式的海上袭击战,英国空军获得补充的速度将减慢许多,至少在德国卷入新的战争之前,形势将得到很大的好转。
  带着这种既定策略,张海诺和他的舰队在天明之前便暂时告别布雷斯特港继续南下,不久便与从圣纳泽尔驶出的“格奈森瑙”号与“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编队会合。随着德国海军的精锐齐聚于此,“莱茵演习”第一阶段的行动也圆满结束,但对于这个勘称宏伟的海上作战计划而言,高潮迭起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第15章
四轮马车
  天已亮,由喷火式战斗机改装的高速侦察机频频飞近法国海岸,试图对布雷斯特进行航拍,然而笼罩小半个欧洲的雨云严重影响了飞行员和航空照相机的视线,高空侦察难以取得成效,中低空侦察又面临着德国战斗力的拦截,英国的将帅们注定要在好天气来临之前度过那么一段心急如焚的日子。
  由于此前德国主力舰中仅有“格奈森瑙”号进入圣纳泽尔港维修,英国海军对于比斯开湾的关注仅限于靠北的布雷斯特以及频繁进出那里的德国潜艇,在剩下的大片海域则极少部署潜艇、飞机一类的侦察警戒部队,所以目前的比斯开湾仍是英军力量相对真空的区域——尽管在大地理位置上,它两翼分别受到英国本土舰队和直布罗陀海峡H舰队的钳制,但实际上英国舰队根本不可能阻止德国舰队从比斯开湾进出大西洋。
  借着雨云的掩护,德国舰队在比斯开湾内不受限制的自由航行着。
  先前穿越英吉利海峡时的紧绷情绪已成过往,张海诺和他的舰长们坐在“俾斯麦”号的高级休息室里悠然品着咖啡。海面上看不到阳光,但也看不到例如英国侦察机之类令人厌烦的东西——这里是比斯开湾中部靠近波尔多的海域,距离英国本土足有600多公里,理论上虽然处于英国侦察机的活动范围之内,但英国人压根没有力量对如此遥远的区域进行大范围的搜索。海面上稀疏的雨点和有限的浪涛不至于阻碍德国舰队进行海上补给,从波尔多开出的三艘德国油轮正依次为“沙恩霍斯特”号、“欧根亲王”号以及各驱逐舰补充油料,数架从“格拉夫·齐柏林”号起飞的BF-109T型舰载战斗机则担负着为整个舰队警戒的任务。
  “英国在战争期间的海上航线主要有两个方向,即北美到英国和从亚历山大港经直布罗陀到英国!就重要程度而言,英国目前显然更加依赖从北美进口的原料、机器以及枪炮弹药,而这个方向又分为数条相隔上百海里的航线!至于从亚历山大港出发的船队,主要以英属非洲和英属亚洲的劳动力以及原材料为主,这条航线行程较为单一,但每个月运抵英国的物资却要以十万吨计算!”
  舒伯特锁阐述的这些情况,在莱茵演习制定之初就早已被前前后后的仔细考虑过了,但在这里,各舰的舰长和主要参谋官却由于级别限制和保密原因而未能参与该作战计划的制定过程,甚至在穿越英吉利海峡之前,这些军官所知的也只是限于前往大西洋而已!
  “要彻底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就得断绝这两条海上航线!”作为舰队的第一参谋长,舒伯特继续讲解道:“北美至英国的航线比较复杂,我们面对的不止是强大的英国本土舰队,美国海军事实上已经参与到部分护航当中,根据元首的训令,现阶段我们必须避免与美国海军发生正面冲突,因此我们主要活动范围将在西经50度以东海域!”
  上一场战争的教训让大多数德国人都认同阿道夫·希特勒在美国问题上的谨慎,对于这一点,在座的军官们同样是没有异议的,而西经50度为限的划定事实上也较为符合德国主力舰的活动半径——在续航力方面,“俾斯麦”号、“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和“格拉夫·齐柏林”号相差不多,普通巡航速度下均在8000至9000海里,“欧根亲王”号稍短,但也能达到6500海里,而能够为舰队提供护航的Z级驱逐舰就相形见拙了:即便是吨位最大的1936年A型驱逐舰,最大续航力也仅有2000海里,如若从比斯开湾前出至界定线以外的海域,这些驱逐舰即便在正常情况下也要进行两次以上的中途补给,这不仅受天气和敌情的影响很大,紧急时刻也将严重拖延舰队的战术反应速度!反过来说,如果只是在限定范围内活动,一到两次补给就能保证它们全程随同舰队作战。
  “原本我们的意大利盟友扼守着英国人从亚洲经由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再绕道本土的航线,即便不能完全阻隔敌人的航运线,也能够对其构成巨大的威胁,但是经过塔兰托一役之后,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对战局有重要贡献了!”
  这些话原本该引来一些唏嘘,但刚刚成功穿越了大英帝国“后花园的水渠”的德国海军军官们还是给不成器的盟友留了一丝情面,德国海军如今的强盛态势似乎也给了这些人一力解决问题的膨胀信心。不过摆在人们眼前的事实是,德国海军作战舰艇的数量和总吨位仍不足英国海军的三分之一,即便齐集精锐于一处,战斗力在数据上仍低于英国本土舰队,战术上的发挥成了德国舰队击败对手的唯一选择。
  张海诺朝自己的副手微微点了点头,在众人注视之下,他背对大幅世界海图说道:“在接下来的行动中,我们有三点原则是大家必须坚守的:其一,非发现敌情和战斗状态下保持绝对的无线电管制;其二,战斗中严格遵循旗舰指挥,不得以失去联络为由违反旗舰命令;其三,大家并肩作战,绝不轻易抛弃任何一个同伴!”
  “是!”众人齐声应诺。
  “从这一阶段开始,我们的潜艇部队将从以攻击敌方船艇为主转入以侦察攻击为主,他们将严密监视英军的北大西洋航线和直布罗陀海峡附近水域,发现英国船队即会立即向我们通报!结束补给之后,我们的舰队将分成两个部分,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和格拉夫·施佩海军上将号携4艘驱逐舰组成第一战斗编队,由我亲自指挥;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瑙号和格拉夫·齐柏林号带领5艘驱逐舰组成第二战斗编队,由齐里格将军担任指挥!”
  命令下达之后,如预料中那样,张海诺看到军官们对于这种分编队的作战意图有所疑惑,为了消除误解,他进一步说道:“诸位,我们分成两个战斗编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分头行动,这仅仅是战术上的一种布置,为的只是扩大我们的攻击和机动范围!第一战术编队将布署在更加靠近英国本土的水域,而第二战术编队将更加靠近直布罗陀,一旦我们发现英国船队,两个编队将采取一致的对敌行动,即首先由更加靠近目标的编队进行侦察搜索和迟滞骚扰,待另一编队赶来会合后才能发起进攻!”
  散会之后,张海诺将自己的老部下、曾在挪威战役中光荣负伤的齐里格单独留下来好好嘱咐了一番,又令参谋长舒伯特从旁协助,这才放心的送舰长们各自返舰。这时的海况虽然利于进行海上补给,但由于各舰均要在新一轮行动前补齐油料,一直到当天夜里9点整个舰队才结束补给。在这之后,两支战术编队各自调整队形朝着相反的方向驶去,随舰队而来的S级鱼雷艇和扫雷艇则就此返航。
  麾下战舰少了一半,得力助手也暂时离开,张海诺起初还有那么一点不适,好在“俾斯麦”号的威武、“欧根亲王”号的敏捷以及“格拉夫·齐柏林”号的不屈让他用着十分称心,而老友朗斯多夫也时而搭乘交通艇过来交流感情。鉴于“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均是新成军之舰,张海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仍让官兵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接近实战的演习,以增加人员和舰艇的磨合程度。为了尽可能扩大侦察警戒范围,只要天气允许,他必然派遣舰队中的舰载侦察机进行全方位的警戒活动,就侦察效率而言,这三艘战舰上总计10架Ar-196显然比不上拥有“格拉夫·齐柏林”号的另一支战术编队,但只要达到充分利用还是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短短两天时间里张海诺的舰载机飞行员们就先后在舰队附近发现了3艘潜艇——好在都是在大西洋和比斯开湾之间活动的德国潜艇。尽管在德国广播、电台的大肆渲染下,德国主力舰队突破英吉利海峡早已是世人皆知的胜利,但能够目睹舰队真容,艇员们仍然兴奋不已的挥舞着自己的帽子,而事实上他们不仅仰慕自己的主力舰队,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协助舰队作战,因为此时活动在浩瀚大西洋上的德国潜艇足有八十多艘,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装配了各种型号的雷达,而当点状侦察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能产生面状侦察的效果!
  除了两支战术编队以及潜艇部队,在大西洋海域搜索敌情的还包括海空军的远程侦察机部队,相当数量的Do-17、He-111、Ju-88以及特别为远程侦察和攻击设计制造的He-115、FW200愈来愈频繁的活跃在大西洋海域,使得德国海军的战斗视野进一步向远海扩展了。
第16章
了望者
  作为英联邦国家之一,加拿大在20世纪上半叶爆发的两场大规模战争中都坚定的加入到英国一方,而这个国家最重要的综合港口之一——哈利法克斯港,则常年接待来自欧洲各个国家尤其是英国的诸多船只和水手,深谙经营之道的商人们当然不会放过任何发财的机会。多年来,这里的娱乐消费产业与港口共同进步、不断发展,进而逐渐成为加拿大东部一景。在靠近码头区的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酒吧各有各的特色,也吸引着不尽相同的顾客群体,而每当夜幕降临时,霓虹灯下的街道总是聚集着不散的人气,哪怕战火燃遍欧洲,这里的夜晚也依然繁华如大都市!
  在港口北区距离码头仅有几步之遥的地方竖立着一大排两三层楼的尖顶房,那里是哈利法克斯港有名的廉价消费区,并以提供品种丰富且价格便宜的酒类以及赌博和声色服务而颇受船员欢迎,在英国船员最喜欢去的几间酒吧中,“海盗之家”更是凭借多年的良好服务赢得了声誉,只是往来其间的英国船员们并不知道,他们在这里所讲出来的话——吹牛也好、酒后吐真言也好,都可能在不久之后以极其秘密的方式传到欧洲,但接收者并不是他们热爱的祖国,而是以强大武力席卷半个欧洲并对英伦三岛虎视眈眈的纳粹德国。
  上下分为三层的“海盗之家”,从外面看提供的是酒类、赌博以及声色服务,这些在加拿大均属于合法产业,但在三楼与尖屋顶之间看似容不下什么东西的隔层却成了特殊身份者观察港口的秘密场所,这里隐匿着一些相当专业的军用品:单、双筒望远镜,调焦照相机,甚至一台用普通皮箱装载的发报机。通常情况下,成年人只能以卧或者趴的姿势容身于此,但就是在这很不起眼的地方,来自德国海军的情报人员每日窥视着进出港口的舰艇和船队。
  “又有一支船队抵达?”
  在晴朗的好天气下,即便黄昏时分海面上的视线也相当理想,三层楼的高度自然无法和灯塔相比,但利用蔡司公司制造的优良光学设备,两名穿着和普通加拿大酒保无异的男子足以看清港内大部分区域的情况,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入港航道。当一支大型船队抵达港口并在驳船的引导下一一驶入港湾时,趴在左边的这名男子紧盯着他那带支架的单筒望远镜——为了避免望远镜片产生的反光引起人们注意,他们的望远镜不但蒙上了带假树叶的伪装网,还特意放置在距离观察口半米的地方。
  “好像……哦,不对,那是上周刚刚离港的船队,你看,那艘复仇级战列舰,应该之前在港口停泊了两周时间的皇权号!还有远处那艘巡洋舰,看轮廓应该是英国海军的E级轻巡洋舰!没错,应该就是那支船队,它又折返回来了!”
  稍稍年长一点的这位男子对英国海军的舰艇型号简直是如数家珍,和这里的大多数酒保一样,他的胡子刮得并不认真,而且留着一头好似犹太人的褐色头发,当然,这些都让他更加容易隐藏于人群之中,毕竟日耳曼式的金发走在大街上实在过于引人注目。
  左边这名酒保模样的刺探者认真瞧了几眼,“噢,是!是上次那支船队!看来德国舰队成功突入大西洋的消息是正确的,英国佬害怕了!胆小的英国佬!”
  “嘘……”年长者示意自己的伙伴收声,而仅仅片刻过后,由大号皮靴发出的沉重脚步声便由远及近响起在他们后下方的走廊里——即便是白天,这里仍有许多上岸休假的水手流连其间,在一楼大厅里看过脱衣舞娘的精彩表演之后,他们还可以到这三楼来享受全身心的放松,而在这里营生的妓女通常没有任何德国背景,要么是本地求谋生的落魄者,要么是来自美利坚的可怜虫,也有那么一小部分是战争之后漂洋过海而来的波兰或者法国人。
  等脚步声渐渐远去之后,年长的德国情报员才小声对自己的同伴说:“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都要尽快把这个重要的情报送出去!”
  只有在情况异常紧急的时候,楼顶夹层里的发报机才被允许使用,这一次显然不在此范围之内。在侧耳倾听过道里的声音之后,年长一些的酒保打开身边一块可以活动的盖板,下面是一间看似普通但很多时候都挂着“请勿打扰”牌子的卧房,他轻巧的翻身下去并光脚跳踩在结实的床铺上,然后迅速从床下取出自己的鞋子,不一会儿年轻一些的酒保也跳了下来,然后将那块活动的盖板重新改好,再小心的拭去因为盖板开合而在床铺上留下的些许尘屑。穿好鞋子后,两人便各自抱了一床被褥,装作刚刚整理完房间的样子推门而出。
  半个小时之后,就在电报局行将关门之际,一个穿着风衣的中年男子脚步急促的推门进入电报局,他非常熟练的与这里的每一个职员打招呼,包括那位身穿英式军服、负责安全保密工作的加拿大军官。
  “我刚刚收到消息,华尔街的期货这几天会有大波动,我得委托我的经纪人赶快把手里的货抛出!”这人俨然一副金融家的模样,而在当地人眼里,这位富裕的水产商人不但在哈利法克斯拥有豪宅和多处商铺,和纽约的上流社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每次通过买卖期货大赚一笔之后,他也不忘给这里的职员和熟人们带来雪茄、香槟之类的“小礼物”,因而在这里很受欢迎。
  “噢,亨特先生,您今天可有些晚啊!这里是电报拍发申报表,如果您赶时间的话,也可以先拍发电报再填表!”年约四十的加拿大军官满面笑意,这与他一贯严谨冷板的脸孔有些不同,但人们都知道他是这位富商别墅里的座上常客,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便多说了。
  商人一贯善变的表情这时转到了如释重负一档,他一面从怀里掏出笔在电报单上飞快的写字,一面对这位加拿大安全官员说道:“那真是太感谢了!如果不能在明早及时抛出的话,我的损失可就大了!”
  战时通常需要进行严格审查的民间电报业务,在这间规模不大的电报局里只消短短几分钟时间便得以完成,不过电报单上那些代表期货的字符确实也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即便人们刻意向纽约当局查询,也只会发现这位亨特先生名下的期货也确实进行了相应的交易,只是与他所谓的消息灵通不太相符的,是这些交易总是有盈有亏,而且鲜有价值不菲的大手笔出现!
  在纽约那样鱼龙混杂的大都市,信息管制是一件难度极高的事情,尤其是在美国政府还未正式卷入战争的情况下,当局对于电报信件的管理显然要比英系国家宽松得多,一份由期货交易所职员发往巴西的消息并不会引来太多的关注——决定这些信息传递的最大因素可能就是电报局工作人员的效率了!在巴西,150万德裔中随意一个都可能是亲纳粹政权者,而他们手中控制的产业和财富让当地政府甘愿继续保持中间立场而不去得罪任何一方,于是一份电报经由某些德裔人员之手发往西班牙或是葡萄牙就变得非常容易了,在那之后,两个欧洲中立国家将不会冒着得罪德国的风险阻碍这些信息的传播,一路顺风的话,一条重要情报从哈利法克斯传递到柏林只需要36个小时,甚至更短!
  与北大西洋航线上的变化相对应的,轴心国的情报和侦察力量发现往来于亚历山大港和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英国船队也在差不多同一时间进行了调整,许多已经驶过马耳他岛的英国船队在海上调头返回埃及,在德国人的强烈要求下,两架意大利远程轰炸机冒险飞抵亚历山大港,发现港内停泊着数量超乎往常的船只,但英军似乎并没有组织大型船队前往本土的迹象。此外,意大利空军还对马耳他和直布罗陀港进行了有限的空中侦察,但未能发现英军H舰队的踪迹。
  以损失两架侦察机的代价,德国空军随即也发现驻泊在斯卡帕湾和苏格兰北部港口的英国本土舰队主力不知去向,隐藏在英国本土的德国情报人员受命探求消息,但短时间内尚无成效。
  就在德军主要海空力量全神贯注于莱茵行动之时,德国最高统帅部并没有忽略一再陷入困境的意大利盟友,在希腊,意大利军队发动的新一轮进攻再次遭到弱小希腊军队的羞辱,而在非洲,数十万意大利军队却被区区几万英军打得抱头鼠窜。经过和意大利元首的协商之后,阿道夫·希特勒一方面任命沙场悍将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的指挥官并开赴北非援助盟友,另一方面,受陆军元帅威廉·李斯特指挥的德国军团正在加紧做好全面入侵希腊的准备。
第17章
长剑出鞘(1)
  一系列重要情报经过筛选和整理之后,最终经由基尔的海军无线电基站以密电形式传达至航行在大西洋上的编队旗舰——“俾斯麦”号和“沙恩霍斯特”号上,作为莱茵演习预先配置的一部分,两舰均配有专门的通讯设备与密码本,以供解译这些复杂但不容易被敌方破译的新密码。
  英国海军针对德国舰队突入大西洋所作出的反应完全在莱茵演习计划的考虑之中,既然英国海军打算以歼灭德国舰队的形式保卫自己的海上航运线,张海诺自然不会如对方所愿那样来一场硬碰硬的海上对决,他对英国海军的最好回应就是带着舰队继续在德国空军活动范围内的比斯开湾海域航行,而齐里格也依照嘱咐将第二战术编队带到波尔多以西海域活动,而在按照德法停战协议归于德军控制的加龙河下游平原地区,德国空军调来了整整一个战斗机大队和一个轰炸机大队,巨大的防空伞足以覆盖比斯开湾南部大片海区!
  在比拼耐力和恒心的战斗中,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往往是最有耐心的一方,现在张海诺面对着的是英国皇家海军最出色的两位指挥官——本土舰队的约翰·托维和地中海舰队的安德鲁·坎宁安,他们虽然在资历和作战经验上要更加丰富一些,但张海诺最大的优势则在于其特殊的“前瞻性”。在莱茵演习计划最终定稿之前,他就已经通过和希特勒的交谈获知德军必将在春季来到之前向南欧和北非投入兵力,而双方指挥官人选、兵员素质以及天时地利都偏向于德军一方,因此在整个大战略上他有着比对手更多的时间!
  战事的发展基本和张海诺预期的一样,在抵达北非之后,埃尔温·隆美尔迅速对他的“德国非洲军”进行了整顿,并通过一系列虚虚实实的举动迷惑了原本在意军面前采取攻势的英国军队,就在德国舰队突入大西洋之后的第三个星期,德意联军突然发起猛烈的攻势,行而有效的战术和果断的策略使得轴心国军队一扫数月来的颓势打得对手落荒而逃,不到两周时间竟将英军逼回埃及境内——整个利比亚仅有东北沿海的托布鲁克要塞仍在英军控制之下,英军在北非的形势岌岌可危!
  隆美尔和德国非洲军的出色发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迫使英国地中海舰队抽调大量兵力用于掩护本方陆军以及断绝德意对北非军团的海上补给,而在利比亚获得更加靠近埃及的航空基地之后,德国空军按照计划开始不断派遣斯图卡和亨克尔-111对英国舰船云集的亚历山大港进行轰炸,就连在英军面前一向无所作为的意大利空军也参与进来,仅仅三月中旬的两个星期,英国就有19艘舰船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附近被德意空军炸沉,这进一步加大了驻北非英军部队的压力!
  如果说1941年的3月对于英国是个重大考验的话,当时间的脚步迈入新的一个月时,英国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得到他们支持的希腊军队已经在意大利人面前坚持了5个多月并且在局部取得了优势,南斯拉夫的政权动荡似乎也让巴尔干的局势转到对盟军有利的方向,然而在强大的德国南线军团面前,两个国家看似坚固的防线竟如同纸糊一般!短短两个星期,德军飞机、坦克和山地步兵用精湛的演出让盟军和南斯拉夫军队蒙羞,至4月中旬,南斯拉夫投降,希腊和英国军队已经被迫撤至海面,已经在地中海取得主动权的英国舰队这时候的任务却只能是协助陆军撤退而已!
  1941年4月21日,星期一。
  “呼叫基地,呼叫基地,这里是第106海岸飞行大队F-G-17号侦察机,例行巡航中,目前一切正常!”
  “……兹兹……收到,这里是基地,一切正常,随时保持联络!”
  “收到,随时保持联络!”
  “……兹兹……”
  明朗的阳光下,初春的海面呈现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深蓝色,微风下浪涛正泛着粼粼波光。在距离海平面大约1200米的高空,一架外形犹如大脚鸭的飞机正自东向西朝着大海深处飞去。如今在临近西欧的海域,这种机翼上涂有黑白十字徽标、尾部刷着鲜红万字符的飞机时常可见,而这架和它的大多数同伴一样拥有宽直的翼翅和圆直的躯干,两台硕大的发动机正为它提供充沛的动力。在由框架和钢化玻璃组成的前部座舱里显然能够为操纵者带来不错的视界,而在它的机腹下,一个形状如雪茄的容器里装着大量的燃油,它将直接扩大这架He-115B型水上飞机的活动范围!
  “这样好的天气,如果在北海钓鱼一定会有很不错的收获!”
  机身前部靠上的驾驶室里,两名身穿皮质飞行夹克的年轻飞行员一前一后的坐着,前面长着一脸小斑点的便是这架飞机的机长兼驾驶员,尽管看起来仍然很年轻,可胸前的铁十字勋章表明他在这场占战争中也是小有收获的,后面的副驾驶兼通讯员便是刚刚与基地进行通话的人,他一口流利的德语还带着淡淡的贵族腔,上士的军衔与稚气未脱的面孔显示他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至于在机鼻投弹手位置上的那一位,模样有些寒酸,貌似不久前才放下锄头的农民,但农民的眼神还是非常不错的,否则这个机组也很难在北海击沉两艘英国船!
  “可是少尉,别忘了这大西洋上的鱼更多也更大!”通过机内通讯频道,带有贵族腔的通讯员大声对自己的机长说道,这款战争爆发前刚刚投入使用的水上飞机虽然以极高的通用性而成为德国海军航空部队的主要侦察/鱼雷攻击机型,却无法摆脱这个时代快速飞行器普遍的缺点,那就是发动机噪音!
  “鱼?哪儿?我没看到!前天没有,昨天没有,今天也没有!”一脸小斑点的机长显然是以调侃而不是抱怨的口气说着,杀人并不是这些年轻人加入军队的第一目的,只要拿着不菲的津贴过着安逸的日子,他们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并不在乎能否通过冒险来获取不世功勋。
  “钓鱼要有耐心,因为你看不到水里的世界!”
  寒酸的“农民”突然插话进来,就年龄而言,他确实是这架飞机上对于人生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但在战争爆发以前,他长期厮混于汉堡这种大城市的底层,为了谋生干过许多不同的职业,趁着海军大规模招募兵员并且在视力和方向感上颇具特色,他得以在德国入侵波兰后谋得一份相对保险的军人职业。
  “也许吧!”在这架He-115上起主导作用的少尉大声说道:“再朝前飞50里我们就返航!”
  从前在北海执勤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不会飞到距离基地如此远的地方,因为北海有一多半都是英国战斗机的天下——直到德国在西线打败了法国并以空军强压英国,海军航空兵的日子才稍微好过一些,但好日子也只是对于他们这些熬过了敦刻尔克之难与不列颠之役的人而言,在那些不幸的日子里,他们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同伴,依然健在的不过十之三四,也正因如此,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让这支部队始终保持着旺盛而坚韧的生命力,真正的老鸟则成了稀罕之物!
  五十海里尚未到尽头,以高倍望远镜为玩偶的“寒酸农民”突然大喊道:“快看,前方海面上有东西!”
  远方海天交际之处,若干灰白色的小点在波浪之间隐约可见,眼神普通者极有可能将其当作幻觉或是海鸟而遗漏,但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则很少范这样的错误。一脸小斑点的海军少尉瞟了眼身前的油料表,然后轻轻一压油门,未携带任何对舰攻击武器的He-115便以接近350公里的时速向着那些可疑目标飞去。
  “考夫曼,计算我们的方位!菲士,和基地联络!”
  且不管是不是碰上了前来咬钩的鱼儿,少尉俨然已经全身兴奋起来,前机舱的“寒酸农民”则急忙对着军用地图计算着,在他们快能够看清远处那些船只的轮廓时,结果出来了:
  “飞行时间2小时05分,我们距离布雷斯特约有650公里,已经飞过了圣乔治海峡南部海域,距离爱尔兰的米普角约400公里左右!”
  若是在和平时期,从纽约驶往伦敦或者汉堡的船只大都会经过这一海域,这里原本也是英国海空军的势力范围,但自从德国击败法国并占领法国西海岸之后,英德势力便在法国西北和英伦西南形成了一块交错区域,双方飞机和舰艇都有能力出现在这片海域——当然,在德国主力舰队突入大西洋之前,代表德国海军的通常都是以杀手形象示人的U艇!
第18章
长剑出鞘(2)
  “呼叫基地!呼叫基地!这里是第106海岸飞行大队F-G-17号侦察机,位置处于31-92海区,发现一支英国船队自西向东行驶,航速约在8至10节之间!大概30艘船艇,有八至九艘护航军舰……领头的看起来是一艘老式战列舰或者大型巡洋舰,还有两艘中型军舰,其余应该都是驱逐舰和炮舰一类的小型军舰!”
  后座通讯员利用无线电与基地通话时,机窗外正砰砰磅磅的燃放着“烟花”,很显然,海面上那支悬挂米字旗的船队并不欢迎这来自邻邦的不速之客。
  眨眼之间,这重要发现随着电波传到了数百海里之外的布雷斯特港,在海军派驻大西洋沿岸的综合指挥部内,军官们依照规程及时上报之后便讨论开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25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