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5/945

  也可以说,再完美的作战计划都无法覆盖所有情况,总会发生计划之外的事情。
  首先就是,袭击霍瓦依群岛的作战行动并没有达成全部目的,准确说是没能在开战首日摧毁既定的A类目标。
  在斯塔克的计划中,霍瓦依群岛上的军事基地,相关的军事设施,比如军事基地附近的防空阵地,单独部署在东部几座岛屿上的远程警戒雷达,以及机场与港口这类,具有军事用途的民用设施,全都属于A类目标,必须在开战首日摧毁,至少得使其瘫痪,无法在短期之内恢复运作。
  当然,斯塔克没把计划定死,给作战部队留了一些转圜空间。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求达到80%的摧毁率,而这其中必须包括珍宝港,以及东部岛屿上面的大型空军基地。
  按5日上午收到的战报,在开战首日只摧毁了60%的A类目标,而且珍宝港还在正常运作。
  原因也很简单,执行布雷任务的轰炸机与潜艇都没完成任务!
  潜艇出了什么事情,斯塔克还不是很清楚。暂时没有收到潜艇部队的作战报告,也许执行布雷任务的几艘大型攻击潜艇都没能靠近珍宝港,甚至有可能被梁夏海军击沉了,毕竟珍宝港是东望洋上的头号军港。
  轰炸机出的事,让斯塔克很无语。
  按照计划,在第51特混舰队出动舰载战斗机,偷袭了梁夏空军的预警机之后,执行布雷任务的轰炸机就将飞往珍宝港,用专门的撒布器,向珍宝港里空投几百枚能够自主攻击舰船的智能水雷。
  为此,空军出动了20架B-1B执行空投布雷任务。
  整个行动,看上去像是万无一失,基本上没有悬念。
  可惜的是,实际情况却事与愿违。
  因为有一批梁夏海军的“战-9B”没被击落,而且凭借更快的速度摆脱了F-14B,还飞出了E-2C的探测区域,所以当时在南面向珍宝港突击的B-1B机群,在半路扔掉水雷,放弃了布雷行动。
  事后,空军宣称担心遭到梁夏战斗机拦截,才临时终止布雷行动。
  这个担心并没有错。
  别说那20架B-1B都是满载飞行,哪怕没有携带总重量超过30吨的24枚智能水雷,在遇到战斗机之后也只能任其宰割。只要发现了那些B-1B,就算导弹已经用光了,“战-9B”也能用航炮将其击落。
  可问题是,那些“战-9B”真的有威胁?
  答案是否定的。
  摆脱了F-14B的那几架“战-9B”,全都没能飞回霍努岛,都在返航途中因为燃油耗尽而坠毁!
  此外,在4个小时之后,梁夏空军增派的“指-8C”才赶到。
  这个时候,梁夏空军与梁夏海军航空兵的首要任务并不是拦截轰炸机,也不是拦截一波接一波到达的巡航导弹,而是疏散靠前部署的作战部队,比如前线航空兵,尽可能的降低遭受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梁夏海军航空兵根本没法拦截那些B-1B。
  其实,没有预警机提供指引,那些被击溃的梁夏战斗机根本发现不了在贴海高度上飞行的轰炸机。
  B-1B的看家本领就是超低空突防!
  在B-52大获成功之后,纽兰空军紧跟时代的步伐,其实是紧盯梁夏空军,也把重点放在了3倍音速轰炸机上。此后的10多年,纽兰空军在绰号“瓦尔基里”的XB-70项目上烧掉数十亿纽币。因为XB-70的门槛实在是太高,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在同一时期,纽兰空军还采购了数百架速度稍微慢一点,技术难度也要低一些的B-58轰炸机。到最后,在这两个项目上,纽兰空军用了上百亿纽币。
  结果却是竹篮打水。
  XB-70项目最后的结果,也就只是2架原型机。
  B-58因为可靠性太差,维护保养的难度大得吓人,主要性能指标又不够突出,所以只服役了不到10年,就全部退役。
  折腾10多年,纽兰空军的主力轰炸机仍然是原本计划要被取代的B-52。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纽兰空军启动了XB-1项目。
  最初,纽兰空军把XB-1当成了XB-70的低配版,也可以说成是B-58的增强版,即高空速度为2马赫,执行典型打击任务时的作战半径为6000千米,且拥有不亚于B-52的最大载弹量。
  这就是B-1A。
  只是,等到B-1A研制出来,纽兰空军才猛然发现,在以远程防空导弹为主的现代防空系统面前,任何在高空飞行的轰炸机,其实都是防空导弹的靶子。不管轰炸机飞得多快,也肯定比导弹慢!
  相反,超低空的突防效率高得多!
  正是如此,B-1A的设计图纸被直接丢进了垃圾桶,换上来的就是更注重超低空飞行稳定性的B-1B。
  这个时候,纽兰空军已经被折腾得完全没有脾气了。
  关键就是,梁夏空军的新式战略轰炸机已经进入到量产阶段,而纽兰空军依然在使用老掉牙的B-52。
  为了节约时间,纽兰空军直接在B-1A的基础上做修改。
  简单的说,不再要求在高空达到2马赫的飞行速度,通过增强机体结构与加大翼载,获得出色的低空飞行性能。
  此外就是,必须得保持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其实,这很好理解。
  从纽兰本土西海岸到霍努岛,最短距离大约5000千米,因为要考虑把轰炸机部署在内陆的空军基地,还得把执行任务时的意外因素考虑进去,所以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只算得上勉强够用。更何况,群岛最西端的中转岛距离纽兰本土大约有7000千米,因此就算轰炸机拥有6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要挂载与使用射程超过1000千米的巡航导弹,才能够攻击这座岛屿。
  正是如此,6000千米是纽兰空军对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的最低要求。
  严格说来,B-1B并不比B-52好多少。
  如果使用巡航导弹,受外挂点的限制,以及气动外形的问题,B-1B的作战效率反到不如B-52。
  说得简单一点,B-52能使用复合挂架,在机翼下挂载24枚远程巡航导弹,而B-1B最多只能挂12枚。
  此外,在对付低威胁目标时,B-1B的作战效率仍然比不过B-52。
  B-1B的优势是在低空,或者说依靠低空突防穿透敌人的防空网,摧毁获得重重保护的战略目标。
  这也是纽兰空军投资研制B-1B的初衷。
  依靠灵敏度极高的无线电高度表,以及极为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还有首次用到轰炸机上的数字飞控系统,以及高翼载气动布局,B-1B能够在距离地面不到100米的高度上,以接近1马赫的高亚音速飞行。
  放在10多年之前,这是足以笑傲天下的独门绝技。
  可惜的是,等到B-1B进入量产阶段,超低空突防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道理也很简单,超低空突防针对的是部署在地面的防空雷达,利用了地球曲率对雷达产生的影响。对于预警机,也就是部署在天上的雷达,地球曲率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基本上可以忽略。
  像“指-8C”这样的大型预警机,能在300千米之外发现超低空飞行的轰炸机,并且指挥战斗机前去拦截。
  毫无疑问,超低空突防成了死路。
  结果就是,纽兰空军只象征性的采购了100多架B-1B,然后花巨资,对上千架已经服役了快30年的B-52进行现代化改进。
  前面就已提到,B-52除了没有超低空突防能力,其他方面都超过了B-1B。
  关键就是,在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的情况下,轰炸机成为了导弹的搭载平台,不再需要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
  突防,交给巡航导弹就行了。
  当然,B-1B的超低空突防能力并不是一无是处。
  在某些情况下,拥有非常巨大的价值。
  这次的布雷行动选择B-1B,就是看中了其超低空突防能力,能够较为隐蔽的完成布雷任务。
  因为使用的航空撒布器,所以B-1B不需要飞到珍宝港上空,在100多千米之外就能够完成布雷任务。
  在斯塔克看来,这是十拿十稳的任务。
  关键还有,只要10架B-1B顺利完成任务,把航空水雷投进了珍宝港,就能够封锁瘫痪这座军港。
  哪里想到,20架B-1B竟然没有1架完成任务!
  只是,斯塔克没有责怪空军,也没理由去责怪空军。
  在他拟定的作战计划中,首先就得由第51特混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夺得制空权,包括击落前出的敌机。
  结果却是,第51特混舰队派出的F-14B没能击落全部敌机。
  要说的话,斯塔克是主要责任人。
  并不是说,斯塔克是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本此作战行动总指挥,就要承担失利的责任。
  在根本上,其实是斯塔克拟定的作战计划缺乏弹性。
  当时,执行突袭任务的F-14B没有加速追击逃跑的“战-9B”,是因为飞行员担心无法返回第51特混舰队。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第51特混舰队只能出动24架A-6D为F-14B机群提供一次空中加油。
  如果飞行甲板没被额外搭载的战斗机占用,3艘“尼兹”级至少都能出动48架舰载攻击机,为F-14B机群提供2次伙伴式空中加油,因此就算追击敌机用掉了更多燃油,也不用担心无法返回舰队。
  在草拟计划的时候,就有参谋指出了这个问题。
  不是说没办法安排更多的攻击机执行加油任务,而是占用了飞行甲板,航空作战效率降低必然产生的负面影响。
  斯塔克并没有置若罔闻,是无可奈何。
  要多几艘航母,哪怕是多几艘能搭载F-14B战斗机的平顶船,斯塔克都不会在3艘“尼兹”级的飞行甲板上摆满战斗机。
  其实,斯塔克也是早有准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5/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