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3/945

  在空军主导的“先进战斗机”结出说过后,设计团队已经把重点转到海军型上。
  不出所料,绰号“火凤凰”的“战-21A”将在明年完成研制工作,有望在新历152年正式装备海军航空兵。
  到那时候,由两种第四代隐身舰载机充当核心的帝国海军航空兵,必然是所向披靡。
  只是,白华伟现在关心的并不是明年才能得到的新式舰载机。
  在来到珍宝港之后,他的第一个发现就是,东望洋舰队,特别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并没有预料的那么精干。
  要说,也不用奇怪。
  帝国海军六大舰队,即东望洋这边的第二、第四与第六舰队,以及部署在梵炎洋与夕落洋的第三、第五与第七舰队,只有第四舰队以海外军事基地,也就是珍宝港为母港,其他舰队的母港都在本土。
  此外,珍宝港还是帝国海军东望洋舰队的第二司令部所在地。
  这下,产生了一个问题。第四舰队的战舰,尤其是频繁参与部署的主力舰,很难获得返回本土的机会。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了增强东望洋舰队的战斗力,也是为了增强对霍瓦依群岛的控制力度,帝国海军一直在加强珍宝港的基础设施,甚至在此建设了本土之外,最完善的舰队司令部,但是这些努力并没能改变珍宝港的本质,或者说没能让珍宝港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型港口。
  关键不是帝国海军的投入不够多,而是霍瓦依群岛的人口实在太少了。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当局不能大张旗鼓的鼓励向霍瓦依群岛移民!
  时至今日,霍瓦依群岛依然属于纽兰联邦,而珍宝港所在的霍努岛上的霍努市是纽兰联邦的首都。
  在法理上,珍宝港,以及群岛上的其他军事基地均属于纽兰联邦。
  虽然帝国已经跟纽兰联邦断绝了外交关系,而且国际社会也只承认纽兰共和国,但是霍瓦依群岛属于纽兰联邦是获得公认的事实,因此就算有十几座军事基地由帝国军队控制,帝国当局也无权向霍瓦依群岛移民。
  发展至今,霍瓦依群岛的人口还不到1000万!
  最大的霍努市,只有大约200万居民。
  关键还有,霍瓦依群岛严重缺乏资源,没有发展工业的必须条件,甚至连充当中转港口的资格都没有。在航程超过12000千米的民航客机诞生之后,连跨东望洋航班都不再需要经停霍努市。
  数十年来,霍瓦依群岛的经济支柱始终都是旅游业。
  此外,当地居民的受教育比例还不到50%,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到5%。
  可见,就算帝国在此投入了足够多的资源,也无法把霍瓦依群岛打造成帝国海军在前进基地。
  要说的话,在珍宝港造船厂,三分之一的工程师与高级技工,其实都是由帝国的造船厂委派。因为一直没有办法招募到足够多的技术工人,由军方出面的成本又过高,所以在先前的20多年里,即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没再增强在珍宝港的投入,并且逐渐削减第四舰队的规模。
  到周涌涛出任首辅,珍宝港已经沦为二级港口。
  虽然在此后的几年里面,海军开始重返珍宝港,加大了投入力度,但是短短的几年,很多问题根本没办法解决。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珍宝港唯一的10万吨干船坞,也就是唯一能为大型航母提供维修服务的干船坞,在去年的年底才修复。在此前,第四舰队的大型航母只能返回帝国本土进行入坞维修。
  受此影响,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3艘航母当中,只有旗舰“刘长勋”号在今年上半年进行了入坞维修,而另外两艘,即“周宽德”号与“贺永兴”号原计划在今年与明年进行入坞维修。
  因为大战已经爆发,所以2艘航母的维修工作只能推迟。
  如果珍宝港的10万吨干船坞一直能正常工作,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3艘航母都能保持理想状态。
  对另外2艘航母的状态,白华伟确实毫无把握,尤其是“周宽德”号。
  该舰是“陈炳勋”级第三艘,也是第一批最后一艘,技术状态本来就不是很好,还因为长期部署在珍宝港,原本应该在中期大修进行的现代化改进,也被推迟到第三次入坞维修中进行。
  哪里想到,第三次入坞维修还没开始,全球大战就来了。
  因为“陈炳勋”号与二号舰“唐祖德”号,均在中期大修时进行了现代化改进,第二批的3艘在建造期间已经采用新式电子设备,所以“周宽德”号算是现役航母中,状态最差的一艘。
  要说的话,连3艘舰龄更老的“帝国”级都比不上。
  按照白华伟掌握的资料,“周宽德”号动力系统的实际输出功率,只能达到设计最大功率的85%。4部蒸汽弹射器,有3部的使用次数已经达到大修周期的60%,状态最好的那部也有40%。搭载的自卫武器系统,仍然是建成交付时的状态,比如对付反舰导弹的末段拦截系统,还是3座730B“火旋风”速射炮。
  不过,白华伟最担心的其实是官兵的状态。
  按照计划,“周宽德”号应该在7月入坞维修,该舰官兵将获得半年长假,很多官兵提前预定了回国机票。
  随着战争爆发,休假变成了梦想。
  要命的是,就在今年的年初,“周宽德”号航母战斗群,去了梵炎洋,参与一年一度的舰队对抗演习,6月底才回到珍宝港。因为要为入坞维修做准备,所以在部署期间,该舰没进港停靠。
  5000多名在回到珍宝港后,只上岸休整了不到半个月,就再次登上航母,开始了持续到现在的战备部署。
  持续9个月的部署,该舰的官兵还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吗?
  
第138章
官兵状态
  虽然“周宽德”号的舰长金振邦上校拍着胸脯向白华伟做了保证,该舰的全体官兵,绝对不会辜负信任与重托,但是对这个保证,白华伟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或者说没跟这个晚辈较真。
  别看金振邦只比白华伟小了几岁,不过他确实比白华伟低了一辈。
  没错,他是金洪大将的孙子。
  至于“周宽德”号5000多名官兵的状态,在白华伟来到珍宝港之后,处理的第一件事情就能说清楚。
  9月下旬,珍宝港驻军在进行例行抽查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异常现象。准备返回帝国本土的干货运输船“贝佳湖”号申报的生活给养,比正常情况多了25%,比规定的浮动上限高出了15%。
  随后,驻军司令部派遣卫队登船检查,发现了藏在该舰上面的几十名海军官兵。
  全都来自“周宽德”号,带头的竟然是轮机部门的少校副官。
  在随后的审查当中,“贝佳湖”号的舰长承认,他收取了这些官兵的贿赂,才让他们搭了顺风车。
  当然,这些来自“周宽德”号的官兵都违反了军法,严格说都是逃兵。
  虽然全都有情可原,比如那名轮机部门的少校副官,原本是安排在7月底回家结婚,后来把婚礼推迟到了10月底,可是随大战爆发,他的请假申请被驳回,才找“贝佳湖”号的舰长,但是没办法由此否定他们当逃兵的事实,而按照帝国军法,逃兵不但要革除军职,还面临牢狱之灾。
  战争时期,逃兵是罪加一等。
  如果遇到个狠心的法官,那名少校很有可能被判处死刑。
  其实,只是革除军职就够惨的了。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帝国进入战争状态,被革除军职之后,别说是享受军人福利,就连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都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最终肯定是流落街头。
  当时,金振邦就在为这几十名部下找关系。
  虽然是很丢面子的事情,但是他们怎么说都是金振邦的部下,而一名优秀的指挥官肯定懂得护短。
  关键,这些官兵没一个想当逃兵。
  其中一名技术士官,在8月中旬接到家书,得知父亲被查处患了绝症,而他是独子。按照相关的规定,即便在战争时期,独子都有权回家省亲,特别是父母病危亡故,军方都得无条件放人。因为负责的海水淡化系统出了故障,而他是唯一掌握了这套系统的技术士官,所以他没有立即请假,而是留下来完成维修工作。结果等他准备请假的时候,第四舰队进入了最高战备状态,原本应该调来的技术士官被派往遭到重创的第五十一特混舰队,部门负责人没有批准他的探亲请求。
  在审理期,这名士官的父亲病故。
  对于这些部下,金振邦能说什么?
  白华伟来到珍宝港之后,金振邦立即来找到他,为这些部下求情,希望白华伟能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
  在金振邦写下担保书后,白华伟押下了驻军司令部的指控书。
  虽然此事得到圆满解决,哪怕只是暂时的,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让白华伟不得不感到担忧。
  所幸的是,海军司令部没有把事做绝,或者说及时做了调整。
  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原本是“刘长勋”号、“周宽德”号与“陈炳勋”号,并且由状态最好的“刘长勋”号任旗舰。在波沙湾战争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用“贺永兴”号替换状态不太好的“陈炳勋”号。虽然“贺永兴”号的状态也不大好,需要进行安排在中期大修前的首次入坞维修,但是跟“陈炳勋”号相比,肯定好得多,而且就算没入坞维修,也有较为完备的作战能力。
  “贺永兴”号的动力系统能达到最高设计输出功率,在测试当中,还跑出了35.5节的最高航速。4部蒸汽弹射器的使用次数全都低于维修周期的30%,4根阻拦索是新换的,不存在安全隐患。
  关键,“贺永兴”号是“陈炳勋”级最后一艘。
  虽然在整体上,跟同批次的2艘没多大的区别,但是“贺永兴”号在建造期间,“薛远征”号就已经开工,而“贺永兴”号也由此成为了“薛远征”级的试金石,采用了大量原本为“薛远征”级开发的武器设备。
  主要就是自卫武器。
  除了采用绰号“烈焰风暴”的1130A十一管速射炮之外,还采用了DK-16“海毒蛇”中短程防空导弹。
  DK-16“海毒蛇”其实就是DK-6“海蛇”的改进型,或者说换代产品。
  因为DK-6装备了帝国海军几乎所有大中型战舰,还出口给几乎所有盟友,在数十个国家的海军服役,保有量非常巨大,总共有大约1000套发射系统,所以在研制DK-16时,帝国海军就明确要求,必须得兼容DK-6的发射系统,在不做太大变动的情况下,把持续作战能力提高3倍。如果能保留DK-6的火控系统,或者只是做简单改进就能兼容,那就再好不过了。
  此外,导弹性能也必须有所提高。
  比如射程从DK-6的24千米提高到40千米,最好能达到50千米;能够攻击掠海飞行的目标,射高不低于12000米,最好能有20000米;可用机动过载不得低于45G,末端为主动制导,最好能采用多模式导引头;导弹的发射质量不超过DK-6,并争取减重20%;弹体长度不超过DK-6,且必须采用折叠弹翼。
  虽然帝国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并不低,但是得益于技术进步,特别是比冲更大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以及电子设备小型化,只要不是太在乎成本,研制出满足海军要求的导弹并不是问题。
  其实,在研制后期,帝国海军已经基本放弃了DK-6的发射系统。
  道理也很简单,随着“青州”级大量服役,“卢城”级驱逐舰开始接受现代化改进,垂直发射系统成为了主流,传统的斜臂发射架与箱式发射系统肯定会被淘汰,兼容DK-6发射系统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当然,“陈炳勋”级航母采用的依然是DK-6的发射系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3/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