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2/945

  按海军的设想,在“攻-8”的基础上,适当的降低性能指标,能够研制出适合海军的重型攻击机。
  不得不说,帝国海军乐观得有点过头。
  “攻-8”在定型的时候,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0吨,而海军舰载型需要提高机体的结构强度,还要做防腐处理,空重要增加2吨左右,因此就算是降低其他性能指标,最大起飞重量也无法控制在40吨以内。
  以当时的技术,从“攻-8”发展而来的低配版舰载攻击机至少都有45吨。
  显然,这个重量完全没办法接受。帝国海军最新式的蒸汽弹射器,设计最大弹射重量也就只有40吨。
  加上其他原因,比如需要分摊“攻-8”的研制经费,海军最终打了退堂鼓。
  结果就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对“攻-5”进行多次现代化改进,延长其服役时间。
  其实,即便是周涌涛主持海军的装备建设工作,“攻-X”项目的推进工作也很缓慢,并不是一帆风顺。
  这里既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非技术原因。
  关键,其实是“攻-5”的服役时间太长了。
  虽然帝国海军航空兵有过很多异想天开的念头,但是在放弃了“攻-8”改进型之后,再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提高舰载航空兵打击能力的唯一办法,就是挖掘“攻-5”的潜力。
  必须得说,“攻-5”确实是一种很优秀的舰载攻击机,超过30年的服役寿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那个时代的舰载机,甚至是战术飞机,绝大部分的服役时间不到20年!
  只是,“攻-5”的缺陷也非常明显。
  最突出的就是飞行速度太慢!
  正是如此,在“攻-X”项目初期,准确说是前几年,帝国海军坚持要求具备超音速巡航飞行能力。
  在立项的时候,还把“典型作战挂载下在12000米高空达到1.4马赫巡航飞行速度”放在了首位。
  这个指标,等于锁死了“攻-X”的其他性能。
  结果就是,“攻-X”项目白白浪费了几年时间,直到新历144年,也就是周涌涛住进首辅官邸的那年,另外一种被寄予厚望的先进攻击机在战场上大放异彩之后,帝国海军才猛然觉醒。
  
第137章
现实难题
  对帝国的海军将领来说,空军的“攻-11”在锡兰王国平叛行动中的惊人表现,简直就是一计响亮的耳光。
  当年,帝国海军就重新拟定了“攻-X”的性能指标,并直接放弃了超音速飞行能力。
  调整之后,隐身性能摆在了首位,其次是2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以及具有低可探测性的战场感知能力与通信系统。因为以激光制导炸弹为代表的精确制导弹药已经成熟,所以海军不再强调载弹量,由12吨降低到内部弹仓挂载4吨,以及额外设置6个1500千克级外部重载点。
  至于起飞重量,仍然以40吨为上限。
  其实,只要不再要求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利用新式技术研制一种40吨以内的隐身舰载攻击机,并不是什么难事。
  次年,新历145年,三家厂商就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有趣的是,三家厂商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在当时看来,还非常前卫的飞翼升力体布局。
  这也是满足隐身性能与大航程指标的唯一选择。
  因为三家厂商的设计方案几乎是如出一辙,所以在年底,帝国海军让三家厂商联合组建项目小组。
  此后,“攻-X”项目进入了快车道。
  短短3年之后,在新历148年的年底,第一架“攻-X”样机正式下线,并且在首飞之后获得“攻-12”的军方编号。接下来,承包商陆续交付了7架原型机,项目由此进入到设计试飞阶段。
  按照计划,设计试飞工作将在新历151年宣告结束。
  不出所料,首批量产型,准确说是按量产标准改进的试飞原型机,将在新历151年交付给海军的教导大队。
  如果一切顺利,将在新历151年年底,或者152年年初,组建第一个“攻-12A”重型攻击机中队。
  帝国海军也将就此进入隐身时代。
  只是,仍然比空军慢了半拍。
  当然,只要“攻-12A”顺利入役,帝国海军的第三轮变革就将取得阶段性胜利。
  至于这种攻击机的价值,完全用不着怀疑。
  虽然在执行风险巨大的高强度打击任务时,“攻-12A”只能使用两个内部弹仓,最多能挂载4吨弹药,远低于“攻-5F”,但是凭借更强的生存能力,“攻-12A”的作战效率远远超过了“攻-5F”。
  执行对地打击任务,“攻-12A”一般挂载为4枚1000千克级、或者8枚500千克级、或者12枚250千克级的激光制导炸弹,或者2枚远程空对地导弹,或者4到6枚短程空对地导弹。
  对海打击,通常是2枚2000千克级重型隐身反舰导弹。
  关键就是对海打击能力。
  虽然反舰导弹由6枚减少到2枚,而且只能亚音速飞行,但是这种为“攻-12A”量身定制的反舰导弹,拥有同时代最突出的突防能力,打击效率比“攻-5F”使用的KD-12提高数十倍。
  此外,还能够充当空射巡航导弹使用。
  如此一来,帝国海军的打击范围,将由2000千米“战术”级别扩大为3500千米“战略”级别。
  可惜的是,绰号“没羽箭”的XKD-30的研制进度比“攻-12A”还慢!
  关键就是,海军提出的性能指标实在太过苛刻。
  往简单说,就是要在2000千克,长度不超过4米、直径不超过0.5米的弹体里面,实现600千米的最大射程,0.95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最后60千米在海平面高度不低于3马赫的冲刺飞行速度,还必须具备隐身能力,RCS面积低于0.01平方米,而且弹头质量不低于500千克。
  要说的话,弹重指标还算是比较宽裕。
  真正的问题是尺寸。
  哪怕海军在后来放弃了通用要求,不再要求能够由潜艇搭载使用,从而把弹体直径放宽到0.8米,也就是“攻-12A”弹仓所允许的最大值,其弹体空间也难以实现海军提出的战术性能指标。
  有趣的是,“巡航导弹”版反到率先完成研制工作,在去年就已定型,并且在大战爆发之后开始量产,其正式编号为KD-30A。因为不要求具备超音速冲刺飞行能力,巡航飞行速度降低到0.85马赫,所以KD-30A不但把质量减轻到1650千克,还在保持500千克战斗部的情况下,获得了1500千米的射程。
  因为性能非常出色,所以KD-30A还获得了空军的青睐。
  不过,也并非尽善尽美。
  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太贵。
  哪怕应国防部要求,海军与空军联合下达订单,第一批就采购了15000枚,出厂单价依然是KD-20与DD-20的5倍。按厂方提供的报价单,只是隐身涂料与电子设备,就占到了总价的60%。
  当然,在战争时期,这个价格勉强能接受。
  海军想获得的其实是反舰型。
  按照最新版本,帝国海军已经把战斗部的质量缩小到了250千克。
  使用半穿甲战斗部,并且装填通常用在鱼雷战雷头里的高能炸药,对大型战舰依然有足够的毁伤能力。
  当然,如果适当的降低速度性能,那就更好了。
  总而言之,在XKD-30问世之后,“攻-12A”能把帝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按照帝国海军做的推演,一个大队的20架“攻-12A”,投射40枚XKD-30,就能对一支单航母战斗群构成饱和打击。因为“攻-12A”不但用来取代“攻-5”,还要取代一部分充当过度品的“战-12”,最终将在1支舰载航空编联队配备2个大队,总共40架,所以就理论而言,帝国海军航母装备“攻-12A”之后,对海打击能力将提高1倍,1支航母战斗群能同时打击敌人2支航母战斗群。
  相反,如果不增加“攻-12A”的编制规模,只用来取代“攻-5”,就能够腾出20架重型舰载机的位置。
  这意味着,舰载航空兵有了更强的战术灵活性。
  比如,多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制空作战能力能提高一倍。换成是“巡-4A”的话,反潜作战能力将提高3倍。继续保留24架“战-12”,那么在低烈度的战斗当中,综合作战效率能提高1倍以上。
  毫无疑问,这才是理想的航母战斗群。
  由此,也就不难看出“攻-12A”对帝国海军的价值,以及周涌涛为什么要拼尽全力支持这种舰载机的研制工作。
  在全球大战中,“攻-12A”的价值更突出。
  其实,在波伊战争爆发之后,帝国海军立即下达了“攻-12A”的订单,并且责成承包商尽快启动量产工作。
  因为设计试飞还没完成,此后还有军方的验收试飞,所以就算拿到了订单,承包商也没办法让“攻-12A”立即量产。
  为此,乘风公司提出先在原型机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作战系统来达到服役状态,并进行预产批次量产。
  可惜的是,就算是预产批次,也要到明年第二季度才能交付。
  此后,还要进行适应性训练。
  哪怕是在战争时期,这些“攻-12A”能够在明年的第三季度,甚至是年底形成战斗力就很不错了。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依然是“攻-5F”。
  当然,海军需要的不止是新式舰载攻击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2/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