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945

  在现代化战争当中,对于已经丧失工业生产能力的国家来说,不但会战败,其遭遇甚至连战败都不如。
  这个,在狭夷皇国身上体现得格外的明显。
  在上次大战中,狭夷皇国被炸垮之后,爆发了全国范围的大饥荒,别说是平民,连军人的生存都没有保证。哪怕在梁夏帝国出兵占领,并且开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后,狭夷皇国的局面也没有发生太大的转变,民众依然是食不果腹。关键是,在此后的几年里,狭夷皇国一直在向外输出劳力,以换取生存所必须的物资。根据非官方统计数据,在这场大战当中,至少都有600万狭夷劳工客死他乡,其中半数以上是尸骨无存,而狭夷皇国在战争期间阵亡的军人还不到500万。
  往前推几十年,要想靠轰炸摧毁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工业生产力,几乎是不敢想象的事。
  上次大战最后两年,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调集了上万架战略轰炸机,对纽兰本土进行狂轰滥炸,在付出损失近5000架轰炸机,阵亡机组人员数万名的代价下,用了1500万吨炸弹都没能摧毁纽兰共和国的工业生产力,最后还不得不放弃对纽兰共和国的战争,接受没有取胜的结果。
  要说的话,第二次全球大战没有取得最后胜利,而且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在大战结束后迅速分道扬镳,就跟最后两年对纽兰共和国的战略轰炸有关。迢曼帝国认为自己承受了更大损失,而梁夏帝国认为迢曼帝国没有尽到义务,以此两者在如何瓜分胜利果实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按得到普遍认可的说法,战争开支的划分,是两大传统帝国在战后决裂的头号原因。
  要往根本上讲,其实就是战略轰炸的效费比太低了。
  只是,发展到现在,依托把打击效率提高了上百倍,甚至是上千倍的精确制导弹药,通过战略轰炸在短期之内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生产力,并且迫使其投降,就不再是可望不可及的了。
  在历年的兵棋推演当中,丁镇南等少壮派军官都用结果证明了该战略的可行性。
  可问题是,这只是兵棋推演。
  在伊拉克悍然出兵入侵与吞并科威特之后,帝国才断然出手,而且让丁镇南来担任作战参谋。
  说得直接一点,也就是拿伊拉克练手,通过轰炸伊拉克证明丁镇南的军事学说。
  让丁镇南用实际的行动证明,能不能通过一场主要使用高精度弹药的战略轰炸,在短时间之内摧毁一个国家的工业,彻底打掉其战争潜力,甚至逼迫其投降,在不打地面战争,或者是严格控制地面战争规模的情况下,实现最高级别的目的,包括在大规模打击结束之后出兵占领敌对国。
  从之前一个多月的战斗,准确说是打击结果看,效果非常的不错!
  在理论上,击败西陆集团的难度更大,不过并不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
  那么,这种战法能够用来对付东望洋对岸的敌人吗?
  
第101章
负重前行
  长期以来,帝国当局都把东望洋对岸的纽兰共和国当成劲敌,反到没有把迢曼帝国当成威胁。
  这不止跟综合实力有关,还有战略地缘层面的关系。
  虽然在大陆方向上,梁夏帝国与东方集团一直采取防御战略,但是在关系核心利益的海洋方向上,帝国一直奉行的进攻战略。别说主动向西陆集团妥协,甚至没有给西陆集团太多发展空间。
  关键就在这里。
  哪怕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非常强大,综合实力不在纽兰共和国之下,也会因为地缘问题而难以施展。
  说得直接一点,帝国海军只需要扼住夕梵运河,再不济退守基布要塞,就能够把西陆集团挡在核心利益圈之外。
  从陆地上攻打帝国?
  哪怕西陆集团有足够的兵力,也会因为后勤保障跟不上,不得不向高达数千千米的战略纵深低头。
  在进入到工业时代之后,还没有一个敌人从陆地上对帝国本土构成过威胁!
  与之相比,帝国跟纽兰共和国就是另外一层关系了。
  仍然从战略地缘的角度来看,纽兰共和国是唯一能在全球范围内,跟梁夏帝国争夺统治权的国家。
  要说的话,纽兰共和国拥有独一无二,甚至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关键就是,纽兰共和国不在世界岛上,而且拥有足够广袤的国土、以及足够丰富的资源来参与争夺霸主宝座的竞争。
  放眼全球,就再也没有类似的国家了!
  此外,纽兰共和国还濒临两大洋。
  可见,纽兰共和国天生是一个面向海洋的国家,而且拥有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海洋霸权的独特优势。
  要说的话,比梁夏帝国还要优越!
  哪怕梁夏帝国从来就没有把迢曼帝国放在眼里,但是不能无视迢曼帝国的存在,更别说是不设防。
  可见,在任何时候,梁夏帝国都是海陆双向的帝国。
  这意味着,梁夏帝国不可能把资源集中到任何一边,在任何时候都要同时在两个方向上发力。
  其实,这也是帝国不可能跟纽兰共和国和解的原因。
  为了遏制,也可以说不让纽兰共和国发展壮大,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东望洋对帝国构成威胁,帝国一直控制与占领着霍瓦依群岛,而且从来没有提过要把霍瓦依群岛归还给纽兰共和国,或者从霍瓦依群岛撤军。
  此外,帝国还一直在增强霍瓦依群岛上的军事部署。
  在军事层面上,帝国控制霍瓦依群岛,主要是东望洋实在太大了,而且几乎所有的岛屿都集中分布在西边。
  即便是霍瓦依群岛,也在东望洋中部,距离纽兰共和国西海岸超过5000千米。
  从霍瓦依群岛往东,直到孤大陆,几乎就没有岛屿!
  这种地理环境造成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即便帝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从霍瓦依群岛起飞,也需要飞行5000多千米,才能够到达纽兰共和国西海岸上空。如果要轰炸纽兰共和国本土腹地的目标,轰炸机就要有8000、甚至是10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相反,如果纽兰海军控制了西东望洋上的岛屿,哪怕是离巨大陆比较远的北马群岛,轰炸机也只用飞行3000千米,就能轰炸位于帝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即便是轰炸帝都也只需要不到5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何况,在西东望洋,还有很多岛屿离帝国本土更近,比如狭夷诸岛与南北撒豆群岛。
  这种差距,让帝国海军必须在东望洋保持战略进攻态势,因为只要丧失主动权,本土就可能不保。
  此外,也对帝国空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次大战后期,帝国投入海量的资金、资源与人员,研制作战半径超过5000千米的超级轰炸机,就是为了以霍瓦依群岛为基地,对纽兰本土实施战略轰炸,而且到最后,还是因为技术与成本问题下马。
  即便到了现在,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
  具体一点,帝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跟同时代其他国家的轰炸机比,作战半径都要高出大约2000千米。
  此外,帝国空军在和平时期维持了近800架大型加油机,还坚持使用输油速度更快,而且对受油机的操作要求更低的硬管式加油系统,也与轰炸机有关,即帝国空军的加油机主要为轰炸机服务。
  要说的话,帝国空军的机型全都向“大”看齐,也与肩负的战略打击使命有关。
  比如帝国空军的电子侦察机,全都用大型民航客机充当平台,航程均超过1万千米。在战争时期,电子侦察机的头号任务就是协助轰炸机作战,伴随轰炸机飞行,干扰与压制敌人的防空雷达等电子平台。
  此外,这也是帝国空军坚持发展空射巡航导弹,而且对巡航导弹的尺寸做出严格要求的主要原因。
  发展巡航导弹可以理解,即巡航导弹能把轰炸机的打击距离提高上千千米,还可以让轰炸机在相对安全的空域活动,不用像以往那样冒险突破敌人的防空网,在高射炮与防空导弹编织起来的火网中投弹。
  至于后者,跟帝国轰炸机天生存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
  为了尽可能的延长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哪怕能够获得加油机支持,也需要轰炸机有足够的载油量,即加油机未必能随时飞往前沿,因此在设计轰炸机的时候,必须首先保证油箱的容积。
  哪怕没法满油起飞,也可以满载起飞,升空之后再进行空中加油,从而获得更远的作战半径。
  在机体大小确定了之后,油箱越大就意味着留给弹仓的空间越小。
  虽然帝国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载弹量并不低,但是弹仓的容积相对较小,特别是长度受到严格限制。
  正是如此,就需要严格的限制空射巡航导弹的长度,至少能塞进弹仓。
  就算能够在外部挂点上携带导弹,在设计阶段,也必须考虑弹仓尺寸,按照内载的标准限制尺寸。
  其实,海军也深受影响。
  “攻-5”在设计的时候,要求作战半径必须超过2000千米,而实际在挂上了3具大型副油箱之后能够达到2500千米。只是后期改进型,因为空重增加了不少,加上内部油箱受电子设备挤压,作战半径反而缩短了几百千米。可即便如此,“攻-5”也具有不低于2000千米的最大作战半径。
  这几乎超过同时代所有战斗机的作战半径!
  要说的话,即便是在现役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当中,都没有几种具备2000千米以上的作战半径。
  此外,“战-9B”在挂上2具大型副油箱后,有高达1500千米的截击作战半径。
  按海军的战术要求,“战-9”得在必要的时候为轰炸机护航,因此需要大航程,以及足够的作战半径。
  反到是用来替代轻型攻击机的“战-12”在设计的时候为了控制价格,不得不降低性能指标,把作战半径缩短到1200千米,由此成为进入2马赫时代之后,帝国海军装备的作战半径最短的舰载战斗机。
  所幸的是,帝国海军一向都非常重视伙伴加油技术。
  其实,这也是海军迟迟不肯让“攻-5”退役的关键所在。
  在挂上4具大型副油箱,以及1具伙伴加油吊舱后,“攻-5”能飞到1000千米外为3架战斗机各补充3吨燃油,确保这些战斗机能以巡航速度飞回舰队,或者把作战半径延伸500千米。
  这种能力,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而且现在没办法替代。
  帝国海军一直强调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其实就是希望把航母战斗群部署在远海,在离陆地尽可能远的地方作战。
  虽然帝国海军没有指望通过距离避免危险,但是离得远一点,那么受到的威胁就肯定小一点,而且在遭到攻击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时间组织防御,也就有更大的把握顶住即将到来的攻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