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7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0/945

  “不要麻烦了,我等下就走。”
  虽然白华伟这么说,但是丁镇南依然给他倒了杯水。
  “在这里,提前祝贺白将军高升。”
  白华伟翻了下白眼,不过没跟丁镇南计较。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白华伟在到达第41特混舰队之后,就将升任参谋长,并且晋升为海军准将。
  “说起来,你也不用太担心。”丁镇南也只是随便说了一句,并没有拿白华伟开玩笑的意思。“从目前的情况看,纽兰军方对我们提出的理论深信不疑,毕竟在当前,还没有别的理论可以取代。”
  “你觉得,我们还有机会吗?”
  听白华伟这么一说,丁镇南的神色一下就变了。
  虽然白华伟参加了该计划的制订工作,而且是战略欺骗的倡议者,但是他始终都没有放弃“决胜”的思想。
  往简单说,就是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来取得最终胜利。
  这也不能怪白华伟。
  不管怎样,他是一名典型的海军军官。
  在历史上,海军面对的都是“决胜”战局,即海洋上的战争都是通过决定性的大海战来分出胜负。比如决定布兰王国霸权地位的特拉法尔加大海战,把梁夏帝国送上全球霸主宝座的咽喉海峡大海战,决定了第一次全球大战最终结局的守望者海峡大海战,成为第二次全球大战东望洋战争分水岭的西北东望洋海战,与同样重要的西南梵炎洋海战,无一例外的都是决定性的海上战役。
  关键,这本身就是海军特色。
  只要海军还得依靠舰队作战,而且舰队依然是海洋霸主,那么这种通过舰队决战来确定胜负的交战方式就不会改变。
  在正统的海军理论当中,都是谋求在决定性海上战役中击败对手。
  不过,这套决战理论主要是体现在战役层面上。
  要说的话,白华伟没有搞明白的,其实是战役与战略的区别。
  不是说他搞不明白,而是海军军官在某些时候,更愿意相信自己最了解的军事思想。
  在战略层面上,海军就有区别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做为典型的技术类军种,海军对军事建设的依赖性更大,也更加注重在非战时期的战备水准。
  不然,在论议两院通过法案限制海军拥有的航母数量时,海军上下也不会集体抵制。
  就是这份法案,让周涌涛脱下了军服,并且在几年之后,以帝国首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帝都。
  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是白华伟支持丁镇南的关键所在。
  只是,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在一个由海军打主力的战场上,不要指望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往简单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在非战时期保持一支足够强大的海军。
  如果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庞大的舰队,那么没等到大战爆发,就已经被沉重的军费开支给压垮了。
  此外,军备竞赛必然是大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全球大战就是由海军军备竞赛引发,因此在战后,才出现了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的国际条约。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和平时期维持全球霸权,或者全球利益的海军力量,在战争时期不足以击败所有的对手。
  这个特点,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体现得最为明显。
  哪怕是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把航母削减到15艘,也有能力维持全球存在与全球霸权。
  可相对的,这点力量根本无法保证帝国海军在大战爆发之后,击败所有的敌人。
  其实,连击败纽兰海军都办不到。
  不要看帝国海军拥有的航母,超过其他国家的综合,帝国海军的战斗力更是远超所有的对手,可是这样的兵力优势,根本没法支撑大规模进攻行动,即便是维持和平时期的全球存在都非常困难。
  正是如此,在上升成为帝国的总体军事战略的时候,丁镇南提出,针对不同的假想敌采取不同的战略方针。
  对付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自然是速战速决。
  道理也很简单,对付西陆集团以地面战争为主,由陆军与空军打主力。陆军与空军在和平时期的战备水平,以及在战争爆发之后的动员速度都远在海军之上,因此有能力迅速击败主要敌人。
  其实,这个观点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
  当时,骆沙联邦试图通过闪击战击败迢曼帝国,要不是梁夏帝国及时出兵,恐怕迢曼帝国已经完蛋了。
  骆沙联邦没能火速击败迢曼帝国,不是军事理论有问题,是实力不够。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理论,跟“闪击战”有天壤之别。
  说得直接一点,闪击战是以地面进攻为主,对敌国实现军事占领达到战胜敌人,并且结束战争的目的,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地面部队,消耗很多的战争物资,并且得承受极为巨大的伤亡与损失。
  关键还有,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当初,骆沙联邦计划用一年之间击败迢曼帝国。
  即便到了战后,在西陆集团提出的几套类似的战略计划当中,也把攻占东骆沙的时间设定为一年。
  这意味着,无论如何都无法在东方集团完成战争动员之前达成进攻的战略目的。
  那么,闪击战必然演变成消耗战!
  正是如此,在第一次军事改革后,帝国就放弃了“闪击战”理论,并着手寻找新的军事学说。
  目的只有一个:解决或者避开“消耗战”陷阱。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其实主要靠战略打击。
  也就是说,跟上次大战时期帝国对付狭夷皇国,以及纽兰联邦与布兰王国打击迢曼帝国的战略轰炸差不多。
  通过高强度的战略打击,彻底摧毁对方的战争基础,实现取得胜利的目的。
  其实,丁镇南搞的不是战略轰炸,至少跟上次大战期间的战略轰炸存在巨大的差别。
  在上次大战中,战略轰炸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
  轰炸目标,不仅仅是军事设施与工业设施,还包括民用设施,在很多时候甚至直接针对民用目标。
  比如在轰炸狭夷皇国的时候,帝国陆军航空兵就多次轰炸居民区。
  当然,不是说这种轰炸方式无法达到战争目的。
  至少从上次大战的结果来看,大规模的战略轰炸确实是打垮敌人,并且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手段。
  像这种不区分目标性质的大规模轰炸,存在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耗费太大。
  在针对大型工业城市这类目标的时候,往往需要出动数百架,甚至是上千架轰炸机,一次投掷数千吨炸弹,才能达到有限的目的。如果算上消耗的燃油,以及被击落的轰炸机,就完全没有效费比可言了。
  当然,还必须考虑人员伤亡。
  一架轰炸机多的话有十几名机组成员,少的也有好几人,而且被击落之后,机组成员幸存的概率极低。
  就算成功跳伞,也多半会落在敌控区,然后被敌人抓获。
  此外就是,大规模战略轰炸,必然导致大量的平民伤亡,然后将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舆论压力。
  在波伊战争中,帝国空军就因为轰炸城市,遭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只有在全面战争,而且是在完成了战争动员之后,才能够施行这种规模战略轰炸。
  在上次大战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的明确。
  比如在完成战争动员前,针对狭夷皇国的战略轰炸,其实都是在小打小闹,基本上没有形成规模,在最初的小半年里面,还是以双发的中型轰炸机为主,到了后期才让重型轰炸机登场。
  在西大陆战场那边也是如此。
  当时,纽兰联邦在正式参战之前,为布兰王国提供的援助很有限,因此由布兰皇家空军主导的针对迢曼帝国的战略轰炸,更像是为了振奋军心士气所采取的报复行动。哪怕在纽兰联邦参战之后,也因为重型轰炸机不够多,没有立即加强轰炸的力度,直到骆沙联邦即将战败才对迢曼帝国发起千机大轰炸。
  说得简单一点,传统的战略轰炸,需要在完成战争动员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这跟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恰好相反。
  如果什么都要在完成动员的基础之上展开,丁镇南提出的学说还有什么意义呢?
  丁镇南提出的军事学说,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针对西陆集团,所要进行的战略打击,必然以精确轰炸为主,以摧毁敌人的军事与准军事目标为目的。
  重点打击目标,其实是各类工业设施。
  早在2年之前,丁镇南、白华伟与李天凌就联名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详细的罗列出了数百个种类的工业目标,并且提到希望军情局能够根据这份报告,在和平时期加大对这些工业目标的监视力度。
  摧毁敌人的工业生产力,也就等于战胜了敌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0/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