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9/945

  那么,顺风顺水的获得提拔,也算是顺理成章。
  像丁镇南这类平民军官,能在30岁之前就获得战区司令官重视,而且在战区司令部里获得高位。
  毫无疑问,必须具备十分突出的才能。
  还需要非常关键的贡献!
  丁镇南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大胆的预测,下一场全球大战,不会像之前两次那样持续数年之久。
  高强度与快节奏的现代战争,甚至不会给交战国完成战争动员的时间!
  关键就是,在科技推动下持续提升的战略打击能力,让实力弱小、或者战备级别不够高的一方在开战后就遭到毁灭打击,而且在完成全面动员之前就被击败,或者失去反败为胜的有利条件。
  当然,丁镇南提出的不止是理论。
  在那几年的战略级兵棋推演当中,丁镇南击败了所有的对手,其中就有白华伟。
  在最初2年里,白华伟都是丁镇南的对手。连续败给丁镇南之后,白华伟也认识到这套理论的正确性。也正是如此,白华伟在第三年成了丁镇那的搭档,开始在海军内部推广丁镇南提出的这套理论。
  至于结果,暂时还说不上有多好。
  不是说推广不给力,其中原因实在太多了。
  首先就是,时间太短促。
  从得到陆海空三军承认,到现在也就才短短的3年而已,很多由该理论推导出来的军事思想,都还没得到证实。
  不过,时间其实是次要问题。
  头号问题,其实是这套理论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说得直接一点,按照该理论,所有的社会活动,也就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舆论等等,都得为军事服务。
  要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来支持国防建设。
  这可能吗?
  战争时期,为生存而战,自然是无可厚非。
  可是在和平时期推行军事为先的总体战略,根本行不通,至少无法让民众接受。
  对政治家来说,哪怕是逢场作戏,也不会公然跟民意对着干。
  用前任国防部长的话说,由丁镇南提出的这套军事理论,本质上是通过让帝国保持战争状态来保持足够的军事实力。
  既然需要一直保持战争状态,为什么还要跟敌人和平相处呢?
  关键还有,在丁镇南提出这套理论的时候,帝国还没有完全从波伊战争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至少还没有久远到让民众忘记了战争的伤痛,帝国社会上下一直在反思战争,反战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力。
  所幸的是,住在首辅官邸里面的是周涌涛。
  要是没有周涌涛的支持,别说是理论,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丁镇南是谁。
  做为参加过上次大战的军人,而且几乎全程参与了针对纽兰共和国的作战行动,周涌涛非常清楚帝国为什么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为什么在大战后期向敌人妥协,并且接受半途而废的结果。
  在根本上,就是完成动员花费了太多时间。
  也可以说,完成动员本身就会导致错失交战初期的机会。
  原因也很简单,帝国在进行战争动员,敌人同样会进行战争动员,所以等帝国完成战争动员,敌人也差不多完成了战争动员。双方实力都得到提升之后,那么通过战争动员获得的提高就没多大意义。
  如果能够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进入到已经完成动员的状态,才能把动员的价值发挥到极限。
  丁镇南提出的这套理论,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周涌涛很清楚该理论的价值,才不遗余力的支持丁镇南。
  只是,相关的工作,推进得并不是很顺利。
  说得直接一点,没有来自外界的,而且非常明确的威胁,帝国的10亿民众绝对不会答应在平时施行战时制度。
  不过,周涌涛也分得出轻重缓急。
  在过去3年里,帝国按这套理论,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
  在军事上,提高了甲类部队的战备率,而且按照大战标准搞基础建设。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在霍瓦依群岛,准确说是在霍努岛西边的十多座岛屿上,修建了大型机场,还建设了必须的基础设施。
  此外,在后勤保障方面,帝国空军同样下了大功夫。
  帝国空军的所有大型加油机,都是在民航客机的基础上改造而来,改造方式很简单,主要就是在货舱里面安装油箱,再增加一套加油控制系统。理论上,同型号的民航客机都能在几天之内改造成加油机。
  其实,这些民航客机的货运型号,还能当成运输机使用。
  别的方面,帝国空军也没有半点含糊。
  比如战略航空兵的所有保障设备,都能通过运输机空运,而且基础设备能够在运抵之后直接投入使用。
  哪怕是技术设备也能由随行的地勤人员与工程部队操作使用。比如使用预制件,一支排级工程部队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搭建出一座达到甲级标准,能够为战略轰炸机提供全面维护保障的简易机库。
  这些,全都是为了解决后勤保障。
  民用领域,类似的战争准备就更多了。
  所有在帝国注册的航运公司,以及帝国直接管理的航运企业,每年都需要组织船员进行至少1个月的军事训练,所有帝国的海员都是海军的准军事人员,在战争爆发之后能直接为海军服务。
  大部分货轮的管理人员,特别是船长,几乎都是退役的海军军官。
  至于这些船只,其实都在帝国海军的管理范围之内,在战争爆发之后,能立即按照相关法规强制征用。
  此外就是,具有军事价值的民用船只,比如说油轮、集装箱货轮与滚装船,都严格采用军事标准。
  拿滚装船来说,其货舱甲板的承载能力达到70吨,能够直接运载包括主战坦克在内的所有主战装备,而且层高不低于5米,确保能把大尺寸货物,比如空军的超视距警戒雷达直接装进去。
  至于油轮,那就更加不说了。
  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的成品油轮,几乎全都由帝国海军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为海军服务。
  海军在和平时期的很多补给作业,都是靠这些油轮。
  当然,只有在近3年建造的船只,才采用这些强制标准。
  不管怎样,这些调整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要确保,在战争爆发之后,能最大限度的缩短完成动员的时间。
  此外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出足够击败敌人的战争潜力!
  这些跟民间有关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做到保密。
  正是如此,在短短3年之内,这套军事理论就传遍全球,受到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的高度重视。
  其实,这也是关键所在。
  所有人都认为,梁夏帝国在积极推行这套军事理论,却没几个人知道,该理论其实分成两个版本。
  准确的说,是分成两步进行。
  现在推广的只是第一步,而且在现阶段的主要价值,除了提升国民经济与战争动员的切合紧密度,提高完成战争动员的效率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也绝对不会承认与宣扬的作用。
  战略欺骗!
  当然,知道这一点的人,总共不会超过10个,白华伟就是其中之一。
  没啥好奇怪的,白华伟全程参与该理论的拟定工作,而且就是他提出用该理论进行战略欺骗。
  其中关键,该理论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受假想敌影响,需要根据假想敌做出调整。
  简单的说,针对以迢曼帝国为首的西陆集团时,自然得争取速战速决,可是在针对以纽兰共和国为首的北孤集团时,就不能盲目的争取速战速决了,至少在当今阶段,还没有这个能力。
  白华伟来这里找丁镇南,其实就与此有关。
  
第100章
新军事学
  让白华伟去东望洋舰队,算不上意外。
  过去几年里面,在少壮派军官中有三个较为有名的人物,即陆军的丁镇南,海军的白华伟与空军的李天凌。
  因为李天凌一直在一线部队服役,是典型的行动派,所以在司令部这个层面上,主要还是丁镇南与白华伟。
  现在,丁镇南在波沙湾坐镇,那就肯定得让白华伟去东望洋。
  丁镇南也没有走远,带白华伟去了飞行员餐厅。
  送白华伟回国的运输机早已做好起飞准备,飞行员已经在机舱里待命,接到命令后就能升空。
  “想喝点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9/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