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8/945

  换个角度来看,华城当局做出这样的妥协,同样跟海军有关,需要效忠前纽兰联邦的海军将士来重建海军。
  关键就是,纽兰共和国在建立的时候,连一支像样的舰队都没有。
  不然的话,也不会至今都没有收回霍瓦依群岛。
  只是,没人能否认,如果没有纽兰联邦打下的底子,那就没有现在的纽兰海军。
  在东西混战结束后,纽兰共和国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而且最需振兴的,其实就是在混战中损耗殆尽的海军。
  也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一批在混战中被俘或者投降的联邦海军官兵,为纽兰海军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在大战结束之后遣返的那批海军工程师,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按照从来没得到官方承认的说法,一名自愿接受遣返的纽兰海军的工程师,在离开梁夏帝国的时候带走了一整套大型航母的设计图纸。更神奇的是,这位工程师是把所有蓝图记在了自己的脑海里面。在回到纽兰共和国后,他在其他工程师的帮助下,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第一种大型航母的设计工作。
  可惜的是,这种参照“陈炳勋”级的大型航母在完成设计的时候,纽兰共和国并没有将其建造出来的工业实力,或者说严重欠缺这方面的工程经验,甚至没法冶炼建造舰体所需的高强度特种钢。
  不过,这不是坏事。
  拖了几年,在经过几次修改,解决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小问题,并且做了适当的放大,就有了后面的“小鹰”级。
  严格说来,“小鹰”级算得上是同时代最好的大型航母。
  比如,在吨位比“陈炳勋”级减少了大约10%的情况下,拥有与之完全相等的航空作战能力。
  因为飞行甲板布局更加合理,比如右舷的3部神降级有2部在舰岛的前面,大幅度的提高了航空作业效率,所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之下,“小鹰”级的出动能力比“陈炳勋”级要稍微高一点。
  对第一次建造大型航母的纽兰共和国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不过,“小鹰”级生不逢时。
  纽兰海军准备大刀阔斧建造“小鹰”级的时候,梁夏海军进入了超级航母时代,直接放弃了大型航母。
  当时,纽兰海军已经拿到了6艘“小鹰”级的拨款!
  结果就是,“小鹰”级只建造了3艘。
  另外3艘,准确说是国会批准的拨款,全都用来建造“尼兹”级。要不然,首批3艘也不可能在短短3年之内建成服役。
  不管怎样,在纽兰海军,乃至纽兰共和国,东望洋舰队都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甚至算得上独立王国。
  这也是华城当局派斯塔克来此担任舰队作战参谋的原因。
  第五舰队从上到下,几乎全都是东望洋舰队的人马,而且绝大部分军官跟依然游离在外的纽兰联邦伪政权有千丝万缕的瓜葛,所以华城当局根本不相信这支舰队,才派一个信得过的人去当监军。
  斯塔克是货真价实的东海岸土著,跟纽兰联邦伪政权没半点关系。
  显然,在华城当局眼里,他是信得过的人。
  只是,斯塔克也很清楚,就算他手上握着总统给的“尚方宝剑”,在第五舰队也未必吃得开。
  不然的话,斯塔克不会直接点到迪马利亚,要这个老相识做他的副手。
  当然,都到了这里,斯塔克没再胡思乱想。
  当务之急是打好第一仗,不但要争取旗开得胜,还要取得决定性胜利,最好能够一举夺得制海权。
  如果能一举夺回霍瓦依群岛,那么不管是见好就收,还是不得不打持久战,都有不小的胜算。
  现在要做的也就是尽快掌握第五舰队。
  
第99章
战略欺骗
  哈立德国王军事城。
  没等运输机完全停下来,丁镇南就发动越野车开了过去。
  那是一架海军的舰载运输机,下来的是白华伟上校。
  在此之前,他在“廉旭升”号上担任第31特混舰队的作战参谋,而第31特混舰队一直在穆阿海活动。他原本可以直接乘坐舰载运输机去巴铁。绕道来这里,就是要跟丁镇南见上一面。
  当然,不是来叙旧。
  要说的话,两人的私交还真不错。
  虽然丁镇南是陆军军官,还来自平民阶层,看上去跟诞生在海军世家,而且是海军军官的白华伟没有瓜葛,但是实际情况却截然相反,两人不但在几年之前就认识了,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其实,也是不打不相识。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帝国军队中的少壮派,也就是“青年军官组织”。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之前,由周涌涛代表的这些年轻军官,组建了一个跨军兵种青年军官组织,其主要使命是研究大战期间的战例,总结取胜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为下一场大战做准备。
  当时,几乎是所有人都认为,第三次全球大战会在20年后爆发。
  此外,还有人觉得等不了20年。
  道理也很简单,纽兰共和国并没承认战败,而且在协约集团内部,因为梁夏帝国与迢曼帝国的矛盾表面化,出现了很明显的裂痕。大战宣告结束的时候,没有诞生一份用来维护和平的条约。
  哪怕在历史上,条约更像是用来擦屁股的废纸。
  没有条约作保,和平局面能维持多久?
  如果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迅速和解,那么在10年之后爆发大战也不是没有可能。
  总而言之,这个青年军官组织受到帝国高层的高度重视。
  等到大战结束,在第一次军事改革中,准确说是国防部成立之后,该组织成为了半官方机构,也就是常说的“帝国青年军官交流社”。
  在战后的那几年里,该社团对帝国的军事改革,以及现代化建设做了巨大贡献。
  只是,波伊战争到来了。
  要说的话,帝国卷入波伊战争其实就是“青年军官组织”的功劳,至少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根据传闻,引发波伊战争的原因,是一份根本不存在的“绝密”文件。
  该情报让波伊地区的领导人相信,即便到了约定的时间,忒尔共和国也不会让波伊地区独立建国。
  关键还有,该情报很有可能是来自帝国的“青年军官组织”。
  至于其中原因,那就不只是引发一场地区战争那么简单的了。
  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波伊地区没有为了独立建国而发动战争,忒尔共和国未必会在战后迅速没落,梁夏帝国也就无法控制波沙湾南岸的产油国,并且通过一个共同的敌人,让这些产油国投入梁夏帝国的怀抱。如果没有控制波沙湾的产油国,梁夏帝国也不可能通过石油让金元成为全球贸易结算货币。
  没有金融霸权,没有全球头号产油区,梁夏帝国还能称霸全球吗?
  只是,帝国当局肯定不会承认是自己点燃了让忒尔共和国分崩离析的波伊战争。
  到波伊战争的后期,阻止帝国撤军的同样是该组织。
  不同的是,这次是为了私利,即部分青年军官认为,只有战争才能够让军人实现存在的价值。
  总而言之,在第二轮军事革命开始后,青年军官组织遭到了全力打压,一度边缘化。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第三轮军事改革开始。
  要说的话,还多亏了周涌涛。
  虽然在成为帝国海军元帅后,周涌涛与青年军官组织脱离了关系,但是没人能否认他在青年军官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周涌涛着手提拔青年军官,并不是因为个人感情。
  第三轮军事革命的核心,其实是增强高科技在军事上的应用,以科技手段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显然,年轻人肯定更容易接受科技带来的变化,也更加愿意采用科技手段。
  关键还有,武器的进步,必然会改变战术。
  在根本上,战术建立在技术之上,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战术。比如在有了机枪之后,才有打阵地战的物资条件,坦克则催生了机械化战争,轰炸机性能提升带来了制空论。
  那么,更加需要针对新式武器来探索新式战术。
  毫无疑问,这依然是青年军官的强项。
  也就是在这此基础之上,国防部在周涌涛的授权下,重新组建了青年军官组织,还给了青年军官大量表现机会。
  丁镇南就是在此时受到重用,还认识了白华伟。
  关键就是,丁镇南他们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受到重用。
  白华伟受重用,还说得过去,毕竟他爹是帝国海军战神,最后大元帅,全球海军无冕之王白止战。
  再说,白华伟的个人能力不算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8/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