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3/945

  这些直升机全是通过铁路运送过来的,而且主要是“直-4”,其中一些甚至处于半封存状态。
  其实,这些直升机原本就存放在东骆沙东部的沙漠里面。
  除了早期型号,在波伊战争后期生产与装备的“直-4”都在退役之后封存,而且存放地点就是东骆沙的克孜勒库姆沙漠
  原因也很简单,这里是全球最干旱的地方,年降水不足40毫米。
  所谓“封存”,其实是拆掉易损部件,做了防锈处理后,再用帆布裹起来,而不是真的密封。
  因为非常干燥,所以就算是露天摆放,问题也不大。
  在启封后,只需要做必要的检查,更换容易老化的耗材,进行必要的测试,就能交付给部队使用。
  有十多架“直-4D”已经组装起来,并且完成了检修。
  廉明阳没跟其他飞行员争功,不是他大度,而是他驾驶的那架“直-10A”在返航途中爆了一台发动机,一时半会根本修不好,除非是征用其他机组的武装直升机,不然就得去飞运输直升机。
  对廉明阳来说,飞“直-4D”没有任何挑战性。
  “直-4D”是帝国陆军飞行学院的教练直升机,所有的飞行员在毕业之前,都要驾驶这种直升机飞行50小时,才能够参加结业考核,而且在几十个飞行考核项目中,用的也是这种直升机。
  原因无二,“直-4D”不但便宜,而且非常的皮实耐用。
  其实,武器操作员也要掌握飞行技巧,因为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由武器操作员驾驶直升机。
  因为只是在紧急时刻控制直升机,所以姜尚贵这样的武器操作员,也是在“直-4D”上接受飞行训练。在和平时期,武器操作员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集训,主要项目就是单独驾驶直升机飞行。
  在此,廉明阳领到了新任务。
  尽最大的努力,向阿斯特拉罕运送兵力与物资,并且在返航时接走重伤员,送往后方的战地医院。
  别看“直-4D”一次只能运载1吨多货物,但是往返飞行一趟也就只需要2个小时。
  关键还有,“直-4D”以皮实著称。
  波伊战争期间,“直-4D”就以极高的出动强度,证明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运输直升机。在帝国陆航的作战记录中,有1架“直-4D”创造了在3天的战斗中,出动42了架次,总共飞行56小时的纪录。
  至今,该纪录都没有被打破!
  用陆航飞行员的话来说,只要飞行员没有累垮,那么“直-4D”就能一直飞行!
  如果没有这种极为可靠的直升机,波伊战争也不会打十几年,最多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够逼迫帝国撤军。
  其实,也正是因为非常可靠,帝国陆军才将大部分“直-4D”封存了起来。
  现在,这些封存的直升机开始发挥余热了。
  领了任务,廉明阳与姜尚贵就去“领”了一架“直-4D”,随后在地勤部队招募了2名机枪手。
  随后,在让后勤保障部队装载货物的时候,两人才赶去吃了早饭。
  至于安装舱门机枪,机枪手负责,不用飞行员亲自过问,等到出发的时候,再做检查也不迟。
  此时,已经是上午10点过。
  其实,在停下来的时候,廉明阳与姜尚贵才感到了饥饿,仿佛整个人都被掏空,浑身上下没半点力气。
  
第75章
刺破苍穹
  哈立德国王军事城。
  在坐进驾驶舱之前,李天凌洗了个冷水脸,还喝了杯浓咖啡,只是依然没法克服浓烈的睡意。
  昨晚,他根本没有休息。
  不是在关注西北战区那边的战斗,而且没办法获得前线信息。
  忙了一夜,也就是在为今天上午的行动做准备。
  此时,挂在“战-11B”肚皮上的,即腹部重挂点上的不是副油箱,而且“战-11”有足够的航程,一般不挂副油箱。也不是对地打击武器,毕竟“战-11B”是制空战斗机,如果要执行打击任务,会安排“战-10”或“战-16”。那是一枚非常独特的,之前从来没在战斗中使用过的大型导弹。
  导弹的长度超过了5米,而且十分的粗壮,弹体直径在500毫米以上。
  看着,像巡航导弹。
  只是,没有巡航导弹的弹翼,也没涡轮发动机的进气口,此外弹头是锥形,不是巡航导弹的卵型。
  关键还有,这枚导弹其实只有4片相对很小的尾翼。
  从外形看,更像是弹道导弹。
  不过,那不是弹道导弹。
  至于那是什么导弹,李天凌非常清楚,因为他是该导弹的试射飞行员之一,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就是由他完成的。
  那是一枚战斗机挂载与发射的反卫星导弹!
  在与西陆集团开战之后,李天凌就收到了一份特殊命令:不再参加在波沙湾这边的作战行动,带领中队的官兵为即将开始的特殊行动做好准备,包括让中队的其他飞行员掌握在极限高度发射导弹的技巧。
  只是,李天凌他们并没有收到回国的调令。
  道理也很简单,反卫星导弹能对付的是低轨道卫星,其中由以具有变轨机动能力的军事侦查卫星为主,因此肯定有一部分西陆集团的侦查卫星通过变轨机动,避开梁夏帝国本土的几处主要空军基地。
  如此一来,就得在距离本土足够远的地方,部署一些执行反卫星任务的战斗机。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空军发展机载反卫星导弹的关键所在,即能部署到全球任何一处空军基地。
  在理论上,只需要一条长2000米的硬质跑道,能够让执行支援保障任务的大型运输机起降,就能够部署,然后用半天时间,让经过改造,执行反卫星任务的重型战斗机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提前准备,能把备战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
  相对于其他反卫星武器,机载反卫星导弹在战略机动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
  正是如此,空军司令部才让李天凌他们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做好战斗准备。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西陆集团率先出手,攻击梁夏帝国的军事卫星,而帝国随后着手发起反击,完全在李天凌的预料之中,并没有让他赶到意外。他反到觉得,帝国高层有一点妇人之仁。
  全面战争爆发,首先要干掉的就是敌人的军用卫星!
  在历次战略级别的兵棋推演当中,都少不了反卫星作战环节,而且都是最高优先级,为开战后的首要任务。
  军用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实在太大了。
  其实,帝国军队就是军用航天的先驱,更是头号受益者。
  帝国军队发起的战后第三轮军事改革,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包括军事卫星在内的众多高科技武器装备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通过占领科技制高点,来实现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目的。
  为此,梁夏帝国率先研制反卫星武器。
  要说,导弹只是其中的一种。
  虽然反卫星导弹的作战效率不算最高,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前期准备时间长,缺乏战术灵活性,以及只能攻击低轨道卫星,但是也有其他反卫星武器所没有的优势,比如能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部署,几乎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能有效的对付那些进行变轨机动的军事卫星。
  关键还有,反卫星导弹不占编制!
  在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1B”都能够挂载与使用这种研制代号为“XKT-1”的反卫星导弹,需要的就只是对腹部的重载挂点进行必要的加强,取下前后的串列挂点,并且让飞行员掌握发射导弹的技巧。
  至于技巧,其实也不难。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飞得高一点与飞得快一点,在达到极限高度之前,以接近垂直的角度把导弹射出去就行了。
  飞行员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发射导弹后失速。
  其实,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找到攻击的卫星。
  帝国空军投资,在帝国本土建造了3部反卫星雷达,而且对所有大型预警指挥机的雷达做了改进,使其能够用来探测在低轨道运行的卫星,然后靠一套综合数据处理系统,获取卫星实时轨道图。
  最为关键的是,这3部反卫星雷达都已经建成。
  此外,有三分之一的“指-8C”完成升级改造,也就是升级数据处理软件,增加对低轨道目标的计算能力。
  可惜的是,XKT-1还没完全定型。
  其实,就在上半年,李天凌还参加了XKT-1的飞行测试工作,挂着全尺寸样弹升空,通过实际的飞行,获得在挂载这种大型导弹之后,战斗机能达到的飞行包线,以便对飞控系统进行调整。
  就李天凌所知,XKT-1的测试样弹总共只有11发,之前已经用掉了6发。
  显然,这个数量是远远不够。
  就算在上个月,也就是局势恶化之前,提前进行了量产,现在装备的数量也肯定不会超过20枚。
  别看XKT-1只是机载反卫星导弹,却一点都不便宜。
  那11发样弹,就烧掉了近3亿金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3/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