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校对)第6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1/945

  这也是首轮攻击的关键所在。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有部分参谋,特别是盟国的参谋就提出,既然是以解放科威特为主要的目的,就应该击中打击科威特境内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目标,没有必要在巴格达方向上耗费太多兵力。
  显然,丁镇南根本没有把这些建议听进去。
  他甚至懒得给盟国参谋解释。
  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是背靠本土作战,不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怎么可能消灭入侵科威特的伊军呢?
  就算现在无视,进入到地面战争阶段,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也就是空中打击阶段,就应该从整体战局的高度考虑,而不是只着眼于局部一点。
  以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为目标,那就应该重点打击巴格达!
  这种从总体局面着手的战术思想,在帝国军队里面算是常识,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都有这样的认识。
  往前追溯,当年的波伊战争也是如此。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也只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帝国军队还无法通过高强度与高效率的空中打击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这种以空中打击为主的作战方式,对战术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说,首轮打击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瘫痪伊拉克空军,也就是以夺取绝对的制空权为目的。
  结果就是,首轮打击锁定的400多个目标,有八成是空军基地与防空阵地。
  战斗开始之后,丁镇南就没有离开过指挥中心。
  随后,陆续收到各支部队的战报,准确说是完成打击行动之后的报告。
  有预警指挥机,还有几架专门负责通信中继的辅助飞机,不存在要等到作战飞机返回基地才能收到消息的问题。
  按照安排,所有的作战部队,在完成攻击任务之后就要立即汇报。
  这样,才能够安排专用的侦察机执行甄别任务,并确认是否需要在下一轮,或者是今后进行补充打击。
  虽然只是单方面的报告,还没有拿到更可靠的侦查报告,但是打击效率依然远远超过之前的预估。
  前面几支机群,投弹的命中率在70%以上,对目标的摧毁与瘫痪比例约80%。
  这是称得上“理想”的结果。
  在之前几场战争中,战术航空兵的打击效率最多就40%,对目标的瘫痪与摧毁概率能达到50%就很不错了。
  此外,战损率也比预料的低。
  攻击巴格达郊外空军基地的12架“攻-8MG”,已经有10架与基地取得了联系,其中的1架被高射炮击中,也许在返回之后就要报废。就算没有取得联系的2架都被击落,战损率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此前,丁镇南已经做好了为这座空军基地损失5到7架攻击机的心理准备!
  到凌晨3点过,才收到第一真正意义上的“战报”。
  执行制空任务的2架“战-11B”前出到巴格达西部,拦截了2架由北面飞来的伊拉克战斗机。
  在“战-11B”开火之前,这两架伊拉克战斗机就转向飞走了。
  根据预警指挥机截获的信号,准确说是测出的敌机飞行速度,很有可能是两架从骆沙民主共和国引进的MG-25战斗机。
  当然,准确说是截击机。
  关键就是,这两架敌机在脱离时的速度达到了2.5马赫!
  正是如此,2架“战-11B”在完成加速前,这2架伊拉克战斗机就飞出了预警指挥机的探测范围。
  在伊拉克空军的战斗机里面,也只有MG-25能够飞得这么快。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小插曲。
  在1个多小时之后,空战才正式打响。
  不过,唱主角的是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在巴士拉东边的波沙湾上空,来自“薛远征”号航母战斗群的2架“战-9B”用远程导弹拦截了2架试图袭击攻击机的伊拉克战斗机。根据舰载预警机报告,应该是2架部署在南部地区的MG-23战斗机。
  因为没有能够及时转向规避,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已经被锁定,所以这2架MG-23均被击落。
  这也不用感到奇怪。
  按照任务分派,联合部队司令部把伊拉克划成了北、中、南三个战区,而南部战区的制空任务主要由海军承担。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海军的航母搭载了100多架“战-9A/B”重型舰载战斗机,而且这种战斗机没有办法挂上炸弹执行轰炸任务,总不能全都闲着,也就得给海军航空兵安排制空任务。
  关键还有,空军没法向前线部署更多的制空战斗机。
  其实,这也是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取得的第一批战果!
  海军出动的舰载机,主要轰炸部署在巴士拉的郊外,以及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只有少数作战半径足够大的“攻-5”飞往巴格达,而且也主要轰炸次要目标,尽可能的降低战损率。
  参战的作战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术飞机,就是帝国海军的“攻-5”。
  其实,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来。
  如果不是“攻-8”的舰载机项目中途夭折,其实是没有完成减重指标,“攻-5”在20年前就退下去了。
  按照海军规划,“攻-5”至少还需要奋战10年,等“攻X”项目瓜熟蒂落,才能光荣的退居二线。至于海军高度重视的“战-12”,取代的是“攻-6”轻型攻击机,还没资格取代重型攻击机。
  所幸的是,帝国军队早已完成指挥体系的整合工作,可以由空军的预警指挥机来为海军的舰载机提供支持。
  一直守到天亮,在拿到了最后的总结报告之后,丁镇南才回宿舍休息。
  首轮轰炸,在凌晨4点30分就宣告结束,只是最后一批执行轰炸任务的作战飞机在天亮的前后,凌晨5点30分左右,才返回“祝世建”号航母,联合部队司令部才拿出了总结报告。
  初步统计,算上“踹门行动”后,首轮空中打击的效率达到84%,在标定的422个目标当中,有234个被彻底摧毁或者严重损毁,另外86个瘫痪,此外还有33个基本丧失了运作能力。
  具体战果需要在侦查机返回之后才能确认,而且肯定存在一定的出入。
  丁镇南关心的,其实是作战损失。
  不过,这也是最不用担心的事情。
  在所有参与作战行动的作战飞机当中,只有17架没有返回,也没跟后方联系。因为已经超过战术飞机的最大续航时间,所以有理由相信,这17架作战飞机在伊拉克上空被击落或者坠毁。
  此外,还有11架作战飞机带伤返航,报废的可能性非常大。
  有5架舰载机在回到舰队上空后,因为故障或者损伤没办法安全着舰,其中的3架已经迫降,另外2架飞往卡塔尔空军基地。
  即便全部算上,总共只损失了33架作战飞机,其中直接战损为17架。
  对需要硬怼敌人防空系统的首轮突击来说,这个损失根本算不上严重,还可以说是非常的低!
  在此之前,丁镇南认为,首轮突击将要损失40到50架作战飞机。
  外界一度认为,联合部队在开战首日的损失量会达到100架,至少都有80架!
  不管怎样,伊拉克拥有波沙湾地区最为严密的防空系统,主要的防空武器,特别是防空导弹的性能并不差。
  当然,具体的战报,要等到下午才能拿到。
  只是,空中打击并没有就此宣告结束。
  丁镇南去睡大觉的时候,第二轮空中突击就已经开始了。
  不过,这次充当主力的不是战术飞机,也不是飞机。
  天亮前后,从帝国本土、巴铁的空军基地,梵炎洋中部迪戈军事基地起飞的60多架战略轰炸机,在经过多则8个小时,短的也有3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全部到达了穆阿海上空的预定空域。
  随后,分成4支编队的62架轰炸机,依次投下携带的巡航导弹。
  总共计划出动68架轰炸机,其中2架没能够起飞,另外4架在起飞之后不久因为故障返航。
  不过,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所以多安排了几架轰炸机。
  在短短的20多分钟内,这些轰炸机投下了将近700枚“蛇矛”巡航导弹。
  之前已经提到,研制“画戟”的时候,因为在外部尺寸等问题上跟海军有冲突,而陆军又支持海军的方案,所以空军退出了“画戟”项目,拿国防部的拨款另起炉灶,投资研制了专门的空射型巡洋导弹。
  这种空射巡航导弹,就是被称为“蛇矛”的“KD-20”。
  其实,“蛇矛”跟“画戟”最主要的差别,也就是外部尺寸。
  因为是空射型,不需要考虑在发射之后加速的问题,所以“蛇矛”没有火箭助推器,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长度。
  准确的说,其实是把原本装火箭助推器的空间用来增加油箱容积与扩大战斗部。
  此外就是,为了配合轰炸机的左轮式挂架,“蛇矛”做了必要的修型处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1/94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