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3/735

  负责测量工作的正是跟随在“天使”号后面的那八架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都没有进入哈里斯堡上空,轰炸机上携带着大量的探测仪器,还有搜集空气,微尘的仪器,以及用来测量爆炸高度的仪器等等。
  根据战后帝国公布的数据,“雪茄”炸弹安装有55公斤浓缩铀235,而实际上发生裂变的只有大概1公斤左右的铀235。很明显,“雪茄”装的铀要比核爆炸装置的多得多,当时实验核爆炸装置里只有20公斤的铀235。虽然帝国政府从来没有承认这是一枚没有完全爆炸的原子弹,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根据战后陆续解密的一些资料来看,“雪茄”的设计爆炸当量应该在5到8万吨之间,而不是区区1.5万吨。这一点可以从其装填的铀235的分量上计算出来。这其实也正反映出了当时原子弹设计上的一些缺陷,而且工程师与科学家都没有掌握到充足的实验数据。更重要的,正是“雪茄”的爆炸威力远没有达到设计的威力,科学家与工程师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之后,最终得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原子弹的当量是有限的,而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而且只有一个最合适的爆炸当量,再提高,就将浪费核材料,事倍而功半。这也成为了后来推进“黄石计划”,研制氢弹的一个重要论据,因为从理论上计算,氢弹的当量几乎可以做到无限大!
  原子弹爆炸后,吴林糠等人首先知道为什么要让他们戴上墨镜了,虽然是背对着爆炸方向,可是强烈的闪光仍然让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明亮的手术室里一样,也许这个形容还差了很多,可给吴林糠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自己是不是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接着而来的就是巨大的冲击波与爆炸声。重达50多吨的“鹏”式轰炸机就如同是一片被狂风刮到了空中的树叶一样,一会上,一会下,不停的震动着。当这一切都过去的时候,吴林糠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他们还能够飞行,那简直就是最幸运的事了。到此时,吴林糠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要让他们在投下炸弹后全速逃跑,如果动作慢一点的话,那么他们就将成为原子弹的牺牲品!
  当时,“天使”号的尾炮手用相机拍下了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虽然有另外几架飞机上的机组成员也用相机拍下了蘑菇云,但是角度都不太好,只有“天使”号的尾炮手派下的那张照片最为经典。这张照片后来被成千上万次的转载,甚至成为了核武器的象征,成为了人类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的象征,更成为了反对使用核武器,返回核军备竞争的宣传照片。
  哈里斯堡的具体损失与人员伤亡统计结果是由后来美国政府公布的,而当时帝国也对这次轰炸进行了评估,情报部门也根据截获的情报进行了评估。
  按照技术人员的评估来看,距离爆炸投影点200米范围内的任何建筑物都将全毁,甚至是彻底的消失,150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将严重损毁,5000米范围内的建筑物有一半以上将被摧毁。直接死于轰炸的人员将超过10万,全市八成以上市民伤亡,因为辐射,严重烧伤,以及来不及救援等原因,在未来五到十天之内,仍然将会有陆续数万人死亡,而最后的幸存者不会超过全市人口的两成。
  这个评估结果有点夸大,其实主要的原因是“雪茄”没有达到最大的爆炸当量,而且相差得太远了。如果“雪茄”的爆炸大量真的达到了5万吨的话,那么技术人员的评估结果就没有太大的偏差。
  数日之内,情报部门也拿出了轰炸结果评估报告。哈里斯堡有六成以上的房屋被摧毁,或者是严重损毁,伤亡人数在15万左右,其中直接死于原子弹爆炸的人数在6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概9万伤员。
  相对而言,这个轰炸效果远没有达到最初的预计轰炸效果,甚至比不上投上几千吨燃烧弹的轰炸效果。而且战后从美国政府获得的损失报告中的数据也与此类似,在哈里斯堡直接死于原子弹轰炸的有62348人,失踪4569人(都是在爆炸投影点附近),伤117452人,而在战争结束后的十年之内,这11万多伤员中,有大部分人死于原子弹轰炸的后遗症,特别是癌症。
  罗云冲在五点二十分收到了轰炸成功的消息时,他首先松了口气,原子弹终于投了出去,而且还爆炸了,他当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原子弹造成的破坏有多大。
  严格的说,比起之前的大规模集中战略轰炸,原子弹的破坏效果并不怎么样。纽约受到了四次集中战略轰炸,结果城区几乎全毁,死伤平民近百万,而四枚原子弹不一定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原子弹绝对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炸弹,没有任何一种炸弹能够造成如此巨大的伤亡。除了威力之外,原子弹最大的作用是在政治方面,这一点是受到了公认的,不然战后唐帝国也不会拿原子弹当作政治武器了。
  相关的消息陆续传回,吴林糠上校驾驶的轰炸机降落在圣地亚哥军用机场上的时候,天色已经全黑了。九名投下原子弹的机组成员没有受到任何欢迎,轰炸机降落之后,一群宪兵就将九人带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里,随即一名宪兵少校,以及几名情报部门的官员向他们询问了详细的情况。直到最后,情报部门的官员才说到了重点上,即在帝国解密,准许他们开口之前,绝不能向任何人提到与原子弹轰炸有任何关系的事情。
  这道“禁口令”直到四十多年之后才被解除,当时吴林糠已经以空军中将的身份退役,在他撰写的《核时代》这本轰炸哈里斯堡的回忆录中,吴林糠详细的介绍了轰炸哈里斯堡的整个经过,这也成为了众多人研究大战战史的重要借鉴书籍,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吴林糠在《核时代》这本书中有所隐瞒,比如投弹时的步骤并不合理等等。
  罗云冲是在三天后才见到他这些手下的,随即吴林糠等人就被送回了帝国。当时罗云冲曾经提出让吴林糠机组暂时留在前线,因为谁也不敢肯定要不要投下第二枚原子弹,可情报部门坚决不同意,吴林糠等人是掌握了原子弹轰炸第一手资料与情报的重要人员,而圣地亚哥并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特别是随着德国与波斯加强了投入之后,圣地亚哥已经驻扎了不少的德国与波斯军人,这些人中间很有可能夹杂有谍报人员,为了确保吴林糠等人的安全,更是为了确保情报安全,他们必须要立即返回帝国,得到额外的保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结果在战争结束之前,吴林糠他们一直被软禁在帝国的一个秘密军事基地内,直到战争结束后一个多月,吴林糠才在几名情报官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里,见到了他的亲人。
  这些安全措施无可厚非,作为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与原子弹有关系的任何信息都属于最高机密,而吴林糠等人作为与这些绝密信息有接触的人员,自然要受到格外眼科的看管与保护。
  情报部门在帝国军政体制中属于一个相对特殊的部门,当时大部分的情报部门都是直接向首相负责的,因此罗云冲并没有与情报官员对着干,他也知道,吴林糠等人肯定需要被保护起来,而且还有另外几个机组具有投掷原子弹的能力,让吴林糠他们回国也不是什么大事。现在,罗云冲最为关心的就是,哈里斯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之后,美国总统会回心转意吗?
  恐怕,这也是当时绝大部分人最关心的事情。之前,美国总统的态度可以理解为不相信唐帝国已经拥有了原子弹,薛希岳发出的最后通牒只是政治讹诈。现在,事实已经证明了,薛希岳发出的最后通牒不但不是政治讹诈,还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已经有一座城市被原子弹毁灭了,那么,美国总统将做出如何的决策?
  当时绝大部分人都相信,美国总统将在5到10天之内做出投降的决定,可问题是,唐帝国会给美国5到10天的反应时间吗?在薛希岳发出的最后通牒中可没有提到这一点,而且其重点是美国必须要承担一切后果,那么,这个“一切后果”是什么意思?是第二次轰炸,还是暂时停止?更重要的是,当时唐帝国到底有多少枚原子弹,这是外界都不知道的,也许,还有更多人希望知道这一点吧。
  八月十九日,也就在罗云冲送走了吴林糠等人的第二天,“渭河”号巡洋舰抵达了圣地亚哥,这比预期的时间晚了足足四天,同时到达的还有“汉江”号巡洋舰。但是后来全世界的人都只知道一点,那就是运载原子弹的是“汉江”号,而不知道“渭河”号上也运载着一枚原子弹,而同时送到的还有一份首相亲自下达的命令。
第二十一节
橙子
  帝国制造的第二枚原子弹的代号为“橙子”,这与其外形有很大的关系,与“雪茄”不一样,“橙子”采用的是“内爆式”结果,而不是“枪式”结构,另外所用的核材料为钚239,而不是铀235。
  最初的时候,帝国科学家是被迫才用钚239为原子弹的核材料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铀235的提纯效率相当低。按照当时的铀生产能力,所有的离心机每天24小时不停的工作,一年才能够生产出制造一枚原子弹所需要的铀235。这其实是整个“盘古计划”中最耗时的,用在实验爆炸装置,以及“雪茄”里的近80公斤铀,足足生产了近4年的时间,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么帝国早就造出第一枚原子弹了,而且科学家也不会想到用钚239来制造原子弹。
  钚239是从核反应堆里生产出来的,而且只能在重水反应堆里得到。这就是重水为什么至关重要的原因了。当时美国的“曼哈顿工程”也是计划用铀235做为核材料的,可问题是,美国也面临着生产铀235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美国的科学家也认识到,钚239很有可能是效率更高,核性能更好的核材料,可问题是,必须要依靠重水来减缓中子速度,得到慢中子,从而生产出钚239。
  生产钚239的基本流程是铀235裂变释放出2到3个中子,这些中子轰击了铀238之后,铀238转变为铀239,因为铀239很不稳定,首先衰变成为镎239,而镎239也不稳定,随即就衰变成为了最终产物钚239。早在第一座核反应堆建成的时候,唐帝国的核物理学家就发现,钚239实际上是更高效的核材料。从此开始重点研制钚239的物理与化学性能。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钚239的生产也需要用铀235,而且一个铀235原子只能产出0.8个钚239原子,也就是说,生产过程中,核原料实际上在损失。可这与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高浓度铀235不一样,核反应堆里,铀235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也就百分之几而已,因此核反应堆所需要的核材料的提纯工作相对简单得多,这要比武器级铀235的生产成本低得多,如果从成本上计算,生产钚239甚至比提纯铀235更便宜。
  当时还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办法,即通过钚239裂变释放中子,然后轰击铀238,从而得到新的钚239,而且理论计算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核反应堆(后来被成为“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而以前生产钚239的叫“慢中子反应堆”,简称“慢堆”)所产出的钚239的数量还超过了所消耗的钚239的数量,也就是说,在快堆里,钚239的数量是在持续增长的。只是,当时受到技术条件限制,特别是钚239的核敏感性的限制,所以帝国并没有建造快堆。
  用做武器,钚239的最大好处就是临界质量要比铀235低得多,理论计算结果是,8公斤的钚239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了,这要比铀235的用量少得多。可同样的,钚239也有很多缺陷,不说别的,钚239是已知毒性最大的物资,5克钚239就足以毒死全球所有人,其笃信甚至超过了核武器本身!也正是这一点,带来了很多问题。
  要生产钚239,就必须要建立大量的后处理工厂,而这是拖延“盘古计划”的另外一个绊脚石,光是建造这一系列的后处理工厂,就花掉了一年多的时间。相对而言,从核反应堆里得到的钚239在提纯方面反而要比通过回旋加速器提纯铀235容易了许多。
  在建立起了钚239的生产线后,“盘古计划”才真正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果仅用铀235制造原子弹的话,在29年,帝国最多只有两枚原子弹,而且其中一枚还是在实验中爆炸的。而且后来,特别是在快中子反应堆投产后,帝国就不再用铀235作为原子弹的核材料,全用钚239作为核材料。
  “橙子”的设计工作也正是在钚239的生产工作正式开始的时候提出来的,而且“内爆式”的结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钚239的临界质量小,可以将原子弹的核心做得小一点,为“内爆式”奠定了基础,如果用铀235做核材料的话,用“内爆式”引爆法的难度就要高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核国家在初期都是用“枪式”结构,以铀235为核材料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内爆式”与“枪式”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在“内爆式”结构的原子弹中,其核心是一个低于临界质量的钚239球体,四周有多块未与中心球接触的钚239,通过引爆设置在外面的炸药,将外面的钚239金属块推向中央的球体,使核材料超过临界质量,随即就引发了核爆炸(只是“内爆式”的一种结构,后来还大有改进)。因为爆炸会急剧压缩钚239,提高了核心材料的密度,因此可以进一步的减少质量,这就大大节约了昂贵的核材料。
  因为核爆炸的时间相当短暂,几乎是瞬间完成,因此就必须要严格控制各炸药块的起爆时间,要做到同时引爆,而炸药的燃烧速度是肯定比不上核爆炸的速度的,因此包裹在核材料四周的炸药分成了成百上千块,这么多的炸药块要同时起爆,而且误差时间在纳秒之内,这是“内爆式”最大的技术难题之一,这甚至对连接着炸药块的导线长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同时每一块炸药的质量必须要非常精确,不然爆炸能量不等,射出去的钚239的速度就不等,到达的时间就不等。如果不能做到所有的钚239同时射中中心圆球的话,那么原子弹的爆炸当量就要降低很多,甚至不会发生爆炸!
  为了尽善尽美,数百名爆炸方面的工程师花了两年的时间来进行设计与实验,而且后来还花了半的时间进行改进。而这是“盘古计划”中除了核物理之外,对技术要求含量最高的一块了。
  当“橙子”制造出来的时候,就有人提议,应该进行一次实验,可问题是,当时帝国还没有建成“快中子反应堆”,得到了钚239本来就不多,能够制造两枚原子弹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如果再实验一枚,那就少了一半,谁也舍不得进行实验。通过数次理论计算,模拟爆炸后,工程师都敢拿性命担保,他们造出来的原子弹肯定能爆,没有实验的必要,也正是在这些工程师的保证下,“橙子”只比“雪茄”晚了5天到达松江港,随即就被装上了“渭河”号巡洋舰,送往前线了。
  “渭河”号巡洋舰这一路航行并不顺利,先是出了几处小故障,问题还不大,舰长也没有在意,在到了马绍尔群岛东部海域的时候,一台蒸汽轮机突然停机,而且检查后确定只能进港维修。这下,舰长有点为难了,在出发的时候,命令是中途不进任何港口,直接前往圣地亚哥。在与随行的技术人员进行了短暂的商量之后,舰长决定继续前进,用三台主机,以24节的速度航行,这样只会晚四天到达,问题应该不大。也就是说,“渭河”号原本应该在八月十五日,也就是哈里斯堡挨炸的当天就到达圣地亚哥的,结果却在八月十九日才到达,而且在到达了牙买加海峡的时候,已经被后出发的“汉江”号给追上了。
  随同“渭河”号送来的还有一份绝密命令,罗云冲在接到消息后就去了港口,这份命令是从首相府发出的,而且是直接交给罗云冲的。当罗云冲看完了命令内容时,他就立即命令第1152中队做好新的轰炸准备工作,首相的命令很明确,在美国总统宣布投降之前,还要再投下一枚原子弹!
  唐帝国到底准备在大战期间投几枚原子弹,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异议,因为许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橙子”的存在,一直认为唐帝国在大战期间实际上就只生产了两枚原子弹,而没有生产第三枚,直到30年中期,唐帝国在沙漠里进行了第一次实弹投掷试验的时候,才生产出了第三枚原子弹。可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坚信,唐帝国在大战期间实际上制造出了三枚原子弹,而不是两枚。
  “橙子”是在十九日当天晚上就被运送到了机场去的,当天晚上,轰炸行动也安排了下去,上次被吴林糠挤掉的那架轰炸机承担起了轰炸任务。可当原子弹送到的时候,工程师首先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前为“雪茄”设计的装弹轨道太小了,无法容纳“橙子”。
  “雪茄”的直径仅70厘米左右,而“橙子”的直径达到了150厘米以上,也就是说,提高了一倍多,在加上装弹车的高度,就算利用下面的装弹轨道,也无法装到轰炸机里去。随即,工程师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轰炸机的弹舱容纳不下这么大的炸弹。
  怎么办?工程师立即开始想办法,首先是加深了装弹轨道的深度与宽度,这还算是比较容易办到的,找几十个力气大点的士兵,几个小时就能完成。主要的问题还是轰炸机的弹舱容纳不下。最后,工程师只能采用了一个笨办法,那就是拆掉轰炸机弹舱的舱门,将原子弹半挂在弹舱内,也就是说,原子弹有一部分还得暴露在外。为了确定这套办法的可行性。当天晚上,工程师就做了一个尺寸与“橙子”相近的模型,用另外一架搭载了足够配重物的轰炸机到天上飞了几圈,确定没有问题之后,工程师们才放心了。
  准备工作落实到位之后,罗云冲在八月二十日上午下达了执行第二次核轰炸的命令。首先出发的仍然是气象侦察机,因为哈里斯堡已经遭到了轰炸,这次新增加了一个目标,即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当时的克利夫兰只有大概30多万人,还不算是大城市,而之前没有遭到过轰炸的费城,以及波茨菲尔德仍然在名单上,而且名列名单的前两位。
  下午一点不到,飞往费城的侦察机就发来了消息,报告费城天气情况良好,可以投掷原子弹。罗云冲没有迟疑,随即就命令轰炸机前往费城投弹。与前两次一样,飞往波茨菲尔德与克利夫兰的气象侦察机没有急着返航,而是继续在这两座城市上空盘旋,如果费城那边天气有变的话,就将改变轰炸目标。
  几个小时的等待是很让人难以忍受的,可又不得不耐心的等待。也许,很多人都想知道此时罗云冲在想什么。后来,谈仁皓在向一名传记作家讲述当时执行核轰炸任务的时候,就格外强调了罗云冲承受的心理压力。与以往使用燃烧弹不一样,使用原子弹的轰炸行动会让人背负上很沉重的道义负担,特别是在战后,在要不要使用原子弹的争论中,当时执行了核轰炸任务的军人都被俘着极为沉重的心理与道义负担。
  罗云冲肯定是最早意识到核武器拥有毁灭一切威力的军人之一,谈仁皓自己都承认,在最初的时候,谈仁皓对原子弹是持支持态度的,毕竟一种威力空前的武器对帝国带来的意义也是空前的,可是罗云冲从来没有对原子弹表现出任何的热情,而且在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上,他也只是在尽到一个军人的职责,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坚决支持与拥护使用原子弹。这也算得上是当时帝国军人中少有的一部分吧,毕竟在原子弹出现之后,几乎所有的帝国军人都支持,或者是默认使用原子弹。
  在任何官方资料中,都没有关于这次核轰炸的记录,不管是美国,还是在唐帝国,都没有任何这次核轰炸行动的记录,因为这是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折戢”,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失败了的核轰炸!
第二十二节
折戢
  “报告,报告,没有看到爆炸闪光,没有蘑菇云,没有出现任何爆炸迹象……”
  指挥部里安静得出奇,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再确认一下,炸弹是否已经投了出去!”罗云冲脸色铁青,可他仍然保持着镇定。
  参谋军官迅速联系上了前线的指挥飞机。“已经确定了,炸弹已经投出,可是……”
  “尽快给我一份详细的报告!”罗云冲咬了咬牙,“轰炸机返航后,所有人员单独隔离,但是不要审问,让他们尽快各交上报告。”
  在轰炸机返航之前,罗云冲就通过绝密频道发了一封电报回去,电报内容只有两个字:“折戢”。后来,这成为了帝国核武器丢失,或者是核轰炸失败的统一代号,意思就是发生了最严重的,最紧急的事故。
  关于这次轰炸行动,没有任何的政府记录,也没有任何的政府报告,甚至连战后的美国政府也没有任何相关的记录。战后,真正知道这次轰炸的人并不多,而且都三缄其口。可猜测与怀疑总是有的,而且很多人甚至拿出了一些证据来证明有这次轰炸,而且证明这是一次失败的轰炸。
  证据之一就是帝国生产的核材料足以制造两枚钚弹,而不是一枚。特别是在帝国政府公开展示了帝国的第一台重水反应堆之后,这一猜测得到了有力的证实。从重水反应堆的结构,功率等性能指标上可以大概计算出其生产钚的能力,也就可以计算出在29年的时候,帝国到底生产出了多少钚,以当时的技术条件,一枚钚弹最多需要12公斤,最少8公斤的钚(后来在改进了设计后,需要的就更少了),就算按照12公斤计算,帝国在29年的时候,也至少能够制造出两枚钚弹,而不是一枚。
  关于钚的生产能力,帝国并没有做太多的解释,也没有公布任何官方数据,这成了大部分人猜测帝国很有可能在美国丢失了一枚原子弹的主要理由。而且,甚至还有人大概推测出了这次轰炸的时间。
  “汉江”号是在十九日就到达了圣地亚哥的,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已经获得了轰炸经验,而且美国航空兵已经被彻底打垮了的情况下,二十日进行新的一轮轰炸,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而支持这一论点的就是,二十一日,帝国首相发表了声明,继续敦促美国无条件投降。这也许是对二十日轰炸失败的一个掩饰。
  第三个观点就是,在美国爆炸的第二枚原子弹的时间很仓促,也就是说,帝国急于要证实还有更多的原子弹,因此没有给美国太多的准备与反应时间。这有点像是在亡羊补牢,更像是在加强压力,或者说是政治讹诈。
  关于帝国是否丢失了一枚原子弹的最重要的观点不在战场上,也不在帝国这边,而是在德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时间上。
  当时,大部分人都认为,德国在核武器理论技术方面是相当先进的,因为德国有世界上最好,最多的核物理学家,可问题是,制造原子弹仅靠理论是不够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而且原子弹的理论并不复杂,最大的问题是在工程上。也就是说,原子弹本身是一项工程,一项复杂的,需要巨大投入,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庞大工程。特别是时间,不管投入有多大,没有足够的时间,任何国家都造不出原子弹。
  “盘古计划”从启动,到完成第一次核爆炸实验,前后超过了七年,就算前期有所耽搁,但是其研制时间不会少于五年。而这可以说是当时很多国家研制原子弹的最低时间门槛了,而这个时间是由生产核武器用的核材料的速度所决定了的。那么德国有可能用更短的时间生产出原子弹吗?
  首先是德国在战时有没有能力生产核材料,这是最大的疑点。战前,德国的核研究中心设在霍耶斯韦达,也就是德国柏林东南部,可是很快就里就遭到了俄军的威胁,随后英国轰炸了德累斯顿,德国被迫将核研究所先转移到了柏林西面的勃兰登堡,然后又转移到了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兰茨胡特。
  这两次大转移对德国的核计划影响非常巨大,不说别的,光是核反应堆的转移与运送就是一件大麻烦事,这几乎等于重建了两次核反应堆。可以说,这两次转移至少让德国研制原子弹的进度慢了两年以上。
  除了转移之外,德国还受到过一次严重的打击,那就是设在挪威的重水厂被英国破坏掉了。而重水是生产原子弹最关键的原料之一,可以说,英国特种兵炸掉了挪威的重水生产厂,对德国核武器研制计划的影响是致命的。
  可以说,德国与美国都是在重水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如果当时美国得到了那几百吨重水的话,也许在29年的时候也造出了原子弹,同样的,如果德国设在挪威的重水厂没有遭到破坏的话,也很有可能在战争结束前就造出了原子弹。可问题是,没有足够的重水供应,核反应堆就难以正常运转,而仅仅依靠提纯铀235,需要的时间,以及制造原子弹的难度都大了很多。
  在资金投入上,德国能否在战时保证为核计划提供足够的经费,这也是个问题。也许德国并不缺乏人力资源,毕竟德国的核物理学家是世界上最多的,在核理论研究方面,德国也是最先进的,可是德国有足够的资金吗?这是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
  唐帝国为“盘古计划”先后投入了500多亿,虽然这其中很大一笔经费都用于了相关的开发工作,比如“快中子反应堆”就是“盘古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投资力量绝对不小,只是在原子弹投入实战使用之前还没有建成。钚的后处理工厂也是一笔巨大的投入,还有在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甚至是在后来的“黄石计划”中的一部分研究项目也囊括在了“盘古计划”之中,从而使帝国在“黄石计划”中的投入只有几十亿,远比预料的少得多。
  同样的,美国在“曼哈顿工程”上的投入也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根据战后解禁的一部分“曼哈顿工程”的资料与文件来看,美国先后在“曼哈顿计划”中投入的资金超过了200亿美元。虽然这个投入远少于“盘古计划”,但是“曼哈顿工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制造原子弹,在很多相关方面的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实际上用于研制原子弹的投入并不少。
  那么,德国如果要造出原子弹的话,其投入肯定不会比“曼哈顿工程”少多少,问题是,当时德国有这么多的经费吗?
  “盘古计划”的总投入相当于帝国海军在27年时的全年军费预算,相当于帝国29年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而德国在战前的国民生产总值大概只有帝国的6成左右,在战争期间,德国本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唐帝国本土就没有遭到过打击,显然,在战争期间,德国的生产能力肯定更低。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一直是在为扞卫本土而战,而帝国的战场却在本土之外,相对而言,德国拼了命才坚持到了最后,而唐帝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基本上维持了国内的稳定。
  特别是在22年到25年之间,德国几乎是完全依靠唐帝国与波斯帝国的战略援助才坚持下来的,在此情况下,德国哪来的经费搞原子弹呢?就算战时的应急计划可以有效的降低研制成本,可问题是,经费仍然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德国连足够的经费都没有,那还搞什么原子弹呢?
  实际上,到了战后,德国也很难拿出足够的经费研制核武器。在“施鼐兴计划”中,德国是获益最少的国家,主要是德国一直奉行大欧洲政策,而这与唐帝国的根本国家利益是相抵触的,除了在战后前两年里,唐帝国减免了部分德国拖欠的战争债务,并且为德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随后唐帝国就没有继续为德国提供经济复苏所需要的援助。战后,德国的第一任务是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国内经济,同时还得扶持占领下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北部地区发展经济,还得援助由其扶持的俄罗斯民主共和国发展经济。在这么多的投入下,德国有能力研制原子弹吗?
  可以从战后德国政府逐年公布的经济报告中看出,在战后的前五年里,德国的经济是相当紧张的,而且国内局势也一度紧张,当时德国甚至不得不通过继续拖欠战争债务来恢复国家经济,还差点因此而遭到唐帝国与波斯帝国的经济制裁。完全可以想像,德国政府在这个时候能够拿出多少钱来发展原子弹。
  除了经费之外,最大的一个疑问就是,德国试爆的第一枚原子弹是用钚做的“内爆式”原子弹,而不是“枪式”结构的,这也与另外几个有核国家的情况不一样,可以说,德国是唯一在第一次试爆原子弹时就采用“内爆式”结构的国家。
  相对而言,“内爆式”要复杂得多,就算有足够的钚元素,在技术方面为了保险起见,也不应该首先采用“内爆式”。更重要的是,任何国家首先要保证的是原子弹的有无,而不是原子弹的结构有多先进,因此采用“枪式”结构就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了。
  虽然很多人认为,德国进行了大量前期研究,而且有着大量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在技术方面不成问题,可是当时德国要与唐帝国抗衡,首先要保证的绝对是有无问题,而不是先进性问题,那么,德国有何理由直接就用更复杂,更可能失败的“内爆式”结构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3/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