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2/735

  负责安排任务的是一名吴林糠根本就不认识的准将,他甚至怀疑这名准将不是陆军战略航空兵的将军,因为就那么几个将军,吴林糠都认识。这名准将给吴林糠他们下达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三种不同的高度上,都能够将炸弹投到篮球场的范围之内,绝不能有任何误差。
  一共有四架“鹏”式轰炸机在进行投弹训练,而且这四架轰炸机都安装了一套新的轰炸瞄准仪,投弹手还专门进行了几次学习。另外八架轰炸机都没有参加投弹训练,却每次都会伴随吴林糠他们出发。当时吴林糠只知道这八架轰炸机都进行过特别的改进,实际上,进行投弹训练的那四架轰炸机也进行过特别的改进。问题是,吴林糠他们从来没有接近过那八架轰炸机,甚至不允许与那八架轰炸机的机组成员见面。
  这些奇怪的命令,安排,任务都让吴林糠等人感到很是惊奇,可是当初他们在加入了尖子飞行部队的时候,罗云冲就明确告知,他们将是一支特别的队伍,一支绝对精锐的队伍,一支很有可能将要执行重大行动的队伍,特别是在轰炸了新奥尔良的拦河大坝后,吴林糠等人更是坚信不疑。
  最让吴林糠无法忍受的是,他们与家人的通信联络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甚至不准往家里写信,而且收到的家书都要在检查过之后才能交到他们的手里。其他飞行员还能忍受,可当时吴林糠的妻子已经身怀六甲,吴林糠即将要当父亲了,却不让他给家里写信,为此,他还跟那名准将闹过两次呢,可是最后的结果仍然一样,要么离开,要么就遵守纪律,没有第三项选择。
  吴林糠没有选择离开,他只能留下。枯燥的,近乎苛刻的训练一直持续到了八月初。当时,四个机组都已经达到了训练要求,不管是在4500米,还是在6000米,或者是在8500米的高度上,都能够将炸弹投到那个只有篮球场大小的目标之内。四日,吴林糠等人接到了命令,做好转场飞行的准备工作。
  八月五日,机群离开了安德森机场,途径瓦胡岛,最后降落到了圣佩德罗苏拉附近的机场。机组成员还没有离开轰炸机,一群宪兵就把轰炸机围了起来,随即吴林糠等四个机组的成员就被接到了四栋单独的房屋里,而那四架轰炸机也被积极拖到了机库里面进行全面检查。在过了一个不那么舒服的夜晚之后,次日,吴林糠他们再次架机起飞,而这次的目的地是圣地亚哥附近的一座大型正规机场。
  到达圣地亚哥的机场后,从八月十日开始,吴林糠他们执行了几次飞行任务,每次,轰炸机都要带上5吨的配重,然后在古巴东部的海面上空来回飞行十多个小时。这类任务对吴林糠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闭着眼睛都能完成。直到八月十一日,也就是在帝国首相薛希岳向美国发出了最后通牒的时候,吴林糠等人才意识到,他们将要执行一次非常重大的任务,这就是他们这支部队存在的原因。
  当天晚上,四个机组的成员被集中了起来,一名上校参谋军官给他们做了任务介绍。也就是到这个时候,吴林糠等人才知道,他们要投下的炸弹是“原子弹”,炸弹被称为“雪茄”。同一天晚上,那只由“金沙江”号巡洋舰送到圣地亚哥港的板条箱被运送到了机场,迅即就被送进了一个看管极为严密的机库里面。
  这天晚上还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吴林糠收到了一封家书,他的女儿已经在八月八日的时候降生了,信中还附带了女儿出生时的照片,妻子在信里要吴林糠给女儿取名字。当时,吴林糠根本就不能向外面发信,结果兴奋得他一晚上都没有睡着,就在想着女儿的名字。第二天一早,吴林糠就在他的那架轰炸机的机头左侧涂上了一个展翅飞翔的天使,以此来祝愿自己的女儿能够健康成长。
  八月十二日,一大群技术人员对四架轰炸机进行了全面检查,最后挑选出了两架状态最好的轰炸机为投弹轰炸机,这其中就有吴林糠的“天使”号。从同一天开始,吴林糠等两个机组成员的行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他们只有三个地方可以活动,宿舍,厨房,以及飞行员娱乐中心,甚至连机库都不能去。
  十三日没有什么事,吴林糠只是在远处看到,一群技术人员正在搬弄他那架轰炸机。十四日,吴林糠等人被带到了机库,直到这个时候,他才第一次见到了“雪茄”的真正模样。
  原子弹的外形与他们之前在训练中投下的炸弹很相似,只是多了一个减速伞的伞包,当时还有很多人在对原子弹进行检测,而且看样子都是高级工程师。当时吴林糠就已经意识到,这是一枚很特殊的炸弹,只是到底有多特殊,他心里还没有底。
  当天,吴林糠等两个机组的成员接受了一次培训,一名上校军官向他们讲解了投弹的过程,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投弹之前必须戴上特制的墨镜,同时,在丢下炸弹之后,轰炸机要以最快的速度转向,同时以最快的速度沿着原来的航线飞回来。按照这名上校军官的讲解,他们大概有2到3分钟的时间,而在这2到3分钟内,轰炸机必须完成转向,同时飞行至少15公里。
  为什么要飞上15公里?吴林糠没有问,可是他知道,这是生死攸关的15公里。轰炸机全速转向的话,大概需要40到45秒的时间,而轰炸机在8500米高度上的最大速度是每小时450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一分钟大概能飞行7.5公里,而除掉了转向的时间,实际上没有2分钟的时间让他们飞出15公里。最后,吴林糠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必须要以最大飞行速度投弹,并且至少需要3分钟的撤出时间。
  根据飞行员提出的意见,工程师对原子弹上的定高引爆装置进行了最后的调试。当天晚上,吴林糠又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他已经感觉到,关键的时刻就要到来了。次日上午,就在吴林糠等人起床进行锻炼的时候,美国总统在白宫发表了最强硬的宣言。随即,吴林糠等人被紧急叫到了航空中心。
  最后一个问题,由谁来投下原子弹?当时候选轰炸机有两架,也就是这个时候,最终的结果确定了下来,因为另外一架轰炸机的主轮出现了漏气的问题,“天使”号将承担轰炸任务,也就是说,吴林糠这个机组最终负责投下原子弹。
  九点半,罗云冲的命令发了过来,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展开。
  勤务人员与技术人员对轰炸机,以及原子弹做了最后一次检查。随即装满了航空汽油的“天使”号被拖到了一处专门用来装载原子弹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在机腹下的地面上有一条巨大的凹槽,因为原子弹与装载车的高度超过了机腹距离地面的高度,所以必须要先将原子弹运送到凹槽之内,然后再装进弹舱里面。
  挂弹工作只持续了大概半个小时,在此期间,吴林糠他们听取了任务简报,轰炸目标有三个,费城,哈里斯堡,波茨菲尔德,将根据前方的侦察机发回的报告,最终确定轰炸哪个目标,而在此之前,轰炸机将在新泽西州东面海域上空待命。
  十点半,飞行员进行了起飞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吴林糠等人都领到了一副很特别的眼镜,而且他们发现,飞行夹克也换成了新的。当时已经没有时间让吴林糠他们去细想了,在检查了各种随身携带的装备后,十点四十五分,机组成员登机,吴林糠与副驾驶花了大概五分钟的时间调试四台发动机,确认发动机工作正常,随即其他机组成员也陆续报告飞机各部件工作正常。
  十点五十五分,“天使”号滑行到了跑道旁边,吴林糠开始加大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十点五十七分,机场的航空指挥塔台发来了“一路顺风”的信号,这是可以起飞的信号,两分钟后,四台发动机都平稳的达到了最大输出功率,吴林糠松开了刹车,“天使”号在跑道上足足滑行了2100米,最后升入了天空。
  在“天使”号后面,另外八架没有携带炸弹的轰炸机也陆续起飞了,这八架轰炸机上都带着用来采集与搜集爆炸数据与信息的各种设备。五分钟后,远在圣地亚哥战略航空兵司令部的罗云冲收到了“货物已经送出”的信号,震惊全世界,改变人类历史的一刻就将到来了。
第十九节
幸与不幸
  侦察机在飞到了美国东部海域上空的时候就分成了三个小机组,分别朝着三个目标飞去。距离最近的就是费城。
  之前,费城从来就没有遭到过轰炸,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当初薛希岳让罗云冲不要去轰炸费城,是早就准备要在费城用原子弹。持这一观点的人还不少,因为遭到原子弹轰炸的城市,都是在以往的战略轰炸中没有遭到过轰炸的城市,原子弹也没有任何必要投到波士顿,纽约,巴尔迪摩,以及弗吉尼亚比奇这样已经变成了废墟的城市去吧。
  可问题是,薛希岳是在28年的时候就明确要求不能轰炸费城,而当时还没有任何人可以确定“盘古计划”在什么时候能够获得成功呢,就算薛希岳再高瞻远瞩,恐怕也无法料到不到一年后,就会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吧。
  根据当时薛希岳的一名助理的回忆,当时薛希岳不让罗云冲轰炸费城,一个主要的目的是要避免引此而激发美国人的抵抗意志,这与没有轰炸华盛顿是一个道理。另外,费城本身不是一座大型工业城市。当时一个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薛希岳一直想通过摧毁美国的工业基础来迫使美国投降,而战略轰炸后来演变成为了针对城市与平民的大规模轰炸,这已经违背了薛希岳的初衷,因此后来在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上,薛希岳才会犹豫不绝,因为原子弹本身就是完全针对平民的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不管是幸运,还是不幸,在确定要使用原子弹之后,费城就被列为了头号轰炸目标。当然,能否使用原子弹轰炸费城,还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费城的天气情况是否良好,是否能够满足投掷原子弹的要求。
  两架气象侦察机在一点四十分左右到达了费城上空。之前也有不少的侦察机前来,而且费城还没有遭到过轰炸,因此在防空警报响起之后,绝大部分费城的居民都没有引起警觉,仍然在继续忙碌着,只有少数人抬头看了眼在头顶上盘旋的那两架大飞机,而更多的人甚至没有任何的反应。
  在以往的年份,每年八月份的费城地区是比较晴朗的,可结果,两架侦察机在城市上空盘旋了大概十分钟,都认为云层太厚,而没有轰炸的机会。这个判断相当重要,地面上的人很容易透过云层的缝隙看到天上的飞机,可相反的,飞机要找准地面上的目标就更为困难了,而且当时轰炸对气象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投原子弹的轰炸行动对气象要求就更高了。
  罗云冲收到了气象侦察机发回的报告后,他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哈里斯堡那边了。当时,甚至有人怀疑罗云冲是有意放弃了对费城的轰炸行动。
  29年8月15日,费城的天气到底适合还是不适合投原子弹,战后有很多的争议。从战后费城居民反映的情况来看,在8月15日那天,费城的天气情况是比较良好的,云层并不是很多,可是当时侦察机报告的情况则是费城上空不适合投原子弹。更重要的是,罗云冲后来只提交了一架侦察机的报告,而没有提交另外一架侦察机的报告,因此很多人怀疑,罗云冲故意放过了费城,不然,他为什么要隐瞒另外一架侦察机的报告呢?
  各方面的猜测都有,支持罗云冲的人认为,因为两架侦察机的报告是完全一样的,罗云冲没有必要同时提交两份气象侦察报告。而且,这两架气象侦察机有主次之分,罗云冲提交的是长机的气象侦察报告,而按照规定,只有在长机无法完成任务的时候,才采纳僚机的气象侦察报告。也就是说,当时长机已经发回了报告,就算僚机的报告意见相反,罗云冲也肯定首先采纳长机的报告,而不是僚机的报告。
  最受到非议的是,当时长机机组成员是一个超级轰炸机组,而该机组以往几乎没有执行过气象侦察任务,而僚机则是一个正规的气象侦察机组。也就是说,罗云冲把没有执行过气象侦察任务的机组派到了最前面去,而且采用了该机组的报告,反而忽视了有丰富经验的气象侦察机组的报告。有的人甚至以此断定,之前罗云冲就给长机的机组成员打了招呼,所以才会有了不切实际的报告,因为那个机组是罗云冲手下最好的机组,其机组成员自然是对罗云冲的命令不敢有半点违背了。
  正是有这么多的疑点,所以后来才有很多人怀疑罗云冲是故意放过了费城,挑选了人口少得多的中型城市。
  当时,费城市区人口超过了100万,虽然根据后来的理论计算,爆炸当量不到2万吨的“雪茄”是不可能杀死这么多人的,但是在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原子弹可以摧毁整个费城。也有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罗云冲想要避开费城,毕竟在战争中死于战略轰炸的平民已经够多了,需要再添上一百万吗?
  原子弹在很大的程度上被看成了一种战略威胁武器,而且当时帝国也就最多只能制造三枚原子弹,就算三枚原子弹可以摧毁三座大城市,如果罗云冲肯下狠手,集中3000架轰炸机执行三次大规模的集中轰炸,照样能够摧毁三座大城市,而且比原子弹还要彻底。因此,原子弹在战争后期起到的作用只是震慑与恐吓,其政治意义明显高于军事意义。那么,在摧毁什么城市的问题上本身就已经不重要了,不管是炸掉费城这样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还是炸掉只有二十万人口的哈里斯堡,对美国总统坚持到底的战斗决心所起到的打击作用是一样的。
  罗云冲从来没有在任何公开的,或者私下的场合承认自己放过了费城,可是综合这些因素来看,也许当初罗云冲真的不想炸掉费城,只是希望用原子弹来摧毁美国总统最后那一点点抵抗意志与决心,让美国尽早投降吧!
  在放过了费城之后,下一个目标是宾夕法尼亚州的州府哈里斯堡。当时罗云冲将哈里斯堡划为了人口有20万的中型城市。因为这是一座行政城市,没有什么工业,周围也没有驻扎多少军队,同时又靠近阿巴拉契亚山脉,在之前的战略轰炸中,哈里斯堡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袭击,只是被舰载航空兵轰炸过几次,损失还不算太大,城市基本上保存完好。这也正是哈里斯堡被列为二号轰炸目标的根本原因。
  当时哈里斯堡的实际人口是189457人,这是美国政府的登记人口数量。因为美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是很大,而且之前从东部沿海地区迁移的市民都没有集中在这里,哈里斯堡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疏散,所以在8月15日这天,在市区内的居民数量应该与美国政府的登记人口数量相差不大。
  两架侦察机是在两点十五分的时候到达了哈里斯堡上空,飞行员只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就发出了电报,哈里斯堡上空万里无云,天气情况优良,非常适合轰炸!
  电报立即被收到,罗云冲没有丝毫迟疑,两点二十分,轰炸哈里斯堡的行动代号发了出去,正在向北飞行的“天使”号收到了情报之后,吴林糠迅速的调整了轰炸机的飞行线路。三套轰炸方案他早就背在脑子里了,现在采用的是第二套方案,航线的调整并不是很大,在到达了新泽西州东面海域上空之后才会转向。
  罗云冲没有急着将侦察机撤回来,而是让那两架侦察机继续在哈里斯堡附近待命,监视气象的变化,如果有异常,随时发回报告。
  最后两架气象侦察机在两点半左右到达了波茨菲尔德上空。这两架侦察机的机长并不知道哈里斯堡那边的情况,也不知道罗云冲已经下令轰炸哈里斯堡,所以也发回了天气良好的报告,波茨菲尔德的天气情况也适合进行轰炸。
  现在,情况已经基本上确定,哈里斯堡与波茨菲尔德的天气都良好,适合进行轰炸,而按照轰炸安排,哈里斯堡排在了前面,因此只要能在哈里斯堡投下原子弹,那么就没有必要去轰炸波茨菲尔德。罗云冲也没有改变这个安排,只是他仍然没有撤回那两架侦察机,而是让它们继续在波茨菲尔德上空盘旋。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轰炸机要在四点半到五点之间才能到达哈里斯堡,还有好几个小时,而8月份是夏季,夏季的气象变化很快,也就是说,在这几个小时里,哈里斯堡与波茨菲尔德上空的天气状况都有可能变化。这就是罗云冲将气象侦察机都留了下来的原因,如果天气有变,那还得临时调整轰炸安排。
  在罗云冲焦急等待着的时候,吴林糠却在聚精会神的驾驶着轰炸机。
  装上4吨重的炸弹,对“鹏”式轰炸机来说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万米高空属于平流层,空气流动相对稳定,这对飞行来说相对是件好事。
  “上校,我到后面去看看。”
  吴林糠点了点头,副驾驶爬了起来。
  因为要经常执行长达十多个小时的轰炸任务,后来还在轰炸机上设了一个小厕所呢,只是飞行员们一直要求增添的睡觉用的床没有安装上来,主要是大部分空间都被各种各样的设备占用了。
  飞机内部的通道很狭窄,基本上只能容一人侧身通过,导航员的位置就在飞行员后面,矮了大概半米左右。而导航员那边的空间是最宽的,有一张小桌子,安装了几部电台。这主要是导航员需要绘制飞行航线,以确定飞机的准确位置,需要进行图上作业。而一般的情况下,在没有进入战区之前,机组成员都可以轮换到导航员那边去休息一阵,这也算得上是一点点享受吧。
  吴林糠朝跟在后面不远处的那几架轰炸机看去,他到现在都不明白那几架轰炸机是做什么用的,而且自从被调到了安德森机场之后,他就没有与那几架轰炸机的机组成员见过面,更没有聊天的机会。
  不多时,副驾驶回到了位置上,看样子,他是到后面去抽了根烟。
  “你来驾驶吧,我休息一会。”吴林糠把轰炸机的驾驶权交给了副驾驶。“鹏”式轰炸机上有自动驾驶仪器,以往在飞行途中,一般都会用自动驾驶仪控制轰炸机,而这次,吴林糠与副驾驶都没有去启动自动驾驶仪,两人好像都对那套机器不太信任一样。
  “上校,那些飞机是做什么用的?”
  吴林糠又回头看了眼跟在后面的那几架轰炸机。“我也很想知道,只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们不是去执行轰炸任务的。”
  “难道是给我们护航?或者是来欢送我们?”
  两人都笑了起来,哪有用轰炸机给轰炸机护航的道理,而且又有什么值得欢送的呢?
  这时候,轰炸机微微震动了一下,吴林糠立即接过了控制权。
  “上校,还有十分钟就要转向了。我开始倒计时。”
  听到从耳机里传来的导航员的声音,吴林糠立即说道:“开始倒计时,我们要飞最后一段航线了。”
  轰炸机一直保持着最快巡航速度,吴林糠查看了一下航线时刻表,按照航线时刻表,在到达目标前十五分钟,轰炸机就将加速飞行,这样才能保证在投弹的时候达到最大飞行速度。最关键还是投弹之后必须要及时撤离。
  西面不远处就是美国新泽西州的海岸线,轰炸机航线在大陆海岸线上的切入点在普莱森特维尔附近,导航员需要根据附近的一条公路线来确认航线是否正确,这是到达陆地上空后的第一个导航点。就在轰炸机准备转向的时候,一群战斗机飞了过来,这是为“天使”号护航的舰载战斗机!
第二十节
核时代
  哈里斯堡当地时间29年8月15日下午四点四十八分,一架庞大的轰炸机出现在了城市上空。防空警报在五分钟前就已经响起了,可是大部分的市民并没有惊慌失措的冲向防空洞,而是抬头朝着噪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因为轰炸机的进入高度为8500米,地面上的人根本就看不到轰炸机,最多也就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很多人并不知道,灾难即将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天使”号上,吴林糠已经把轰炸机的控制权交给了投弹手,现在轰炸机正在投弹手的控制下向着目标上空飞去。轰炸的瞄准点是位于哈里斯堡城中心的教堂,投弹手早就记下了目标的特征,而且他手上还有一张教堂的航拍照片,可以让他对目标进行比对。
  十分钟前,吴林糠收到了最后一封确认投弹的命令,命令是由罗云冲下达的,通过一架专门负责长途通信联络的轰炸机转发给了“天使”号。随即,吴林糠就让投弹手做好了投弹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打开原子弹的保险,将原子弹上的气压引爆装置的电路接通。
  在这一刻,吴林糠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不到半分钟,他却觉得好像过了大半天一样。
  “上校,我们到了!”
  “可以投弹!”吴林糠猛的回过神来,他朝右边的副驾驶看了一眼,投下原子弹的时刻终于就要到来了。
  投弹的场面并不状况,吴林糠甚至没有看到落下的原子弹,他只感到轰炸机猛的一轻,随即就开始向上窜升,吴林糠与副驾驶迅速控制住了轰炸机的爬升速度,同时向左转向。发动机一直处于最大输出功率的工作状态,按照那名部署任务的上校军官的吩咐,轰炸机必须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撤出来。
  “上校,眼镜!”副驾驶朝自己戴着的墨镜指了一下。
  吴林糠这才反应过来,他还没有戴上墨镜呢,虽然他不知道戴上墨镜有什么用,但是他仍然迅速的腾出了一只手来,将挂在胸前的墨镜戴上了。此时,轰炸机已经完成了转向,正在以每小时超过450公里的速度向110度航向飞行,因为投掉了4吨多重的炸弹,轰炸机的飞行速度要比之前快了不少。
  据后来一些哈里斯堡的幸存者回忆,当时他们看到了一枚巨大的炸弹从天上掉了下来,却很少有人能够看到那架正在高速撤出的轰炸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一阵强烈的闪光出现,当时朝原子弹爆炸方向看去的人几乎都立即失明。
  美国当地时间29年8月15日下午4点53分,代号为“雪茄”的原子弹在美国东北部城市,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上空大概600米高度上爆炸。根据当时测量下的数据计算,“雪茄”的爆炸威力大概相当于15000吨TNT炸药,爆炸能量主要通过光,热,辐射,地震波等形式摧毁了这座人口近20万的中等城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