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1/735

  收到了甘永兴的答复之后,谈仁皓立即就把相关的消息告诉给了罗云冲。可是,海军司令部当时提供的帮助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而且前线出现的情况已经超出了谈仁皓与罗云冲的预料。
  首先是古迅雷的地面部队在墨西哥战场上遇到了麻烦。陆军远征军在九月上旬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而原本计划是在八月上旬就发动进攻,结果因为要首先照顾韩绍锋攻打古巴的行动,古迅雷不得不把进攻时间一推再推,直到韩绍锋打下了古巴东南部地区,基本上完成了战役行动之后,古迅雷才在九月上旬的时候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而耽搁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古迅雷并没有获得多少增援,相反,艾森豪威尔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调整了防线,还得到了增援部队,古迅雷的进攻就不会太顺利了。
  从墨西哥城到帕丘卡-德索托,仅仅不到100公里的距离,古迅雷的远征军走了二十天。从一开始,战斗就非常不顺利。当时,古迅雷曾经考虑过放弃帕丘卡-德索托,绕道北上,可是这座只有10万人不到的城市,是墨西哥城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其地位就如同墨西哥城南部的普埃布拉一样,远征军要想北上,就必须得打下这个交通枢纽。也正是如此,艾森豪威尔才在这里部署了重兵,要将远征军挡在墨西哥城。
  从九月八日,到二十九日,二十一天的战斗中,前后有十一个陆军师上阵,在损失了超过8万名的官兵之后,古迅雷的部队才推进到了帕丘卡-德索托,而此时他要面对的是一座完全军事化的城市,甚至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堡垒。艾森豪威尔在这里部署了三个步兵师,另外还在附近部署了四个师的兵力,古迅雷当时能够投入进攻的也不过就八个师而已,并不比艾森豪威尔多多少。
  十月一日,进攻帕丘卡-德索托的战斗正式开始,与之前的进攻行动一样,攻城战打得异常的艰难,很多时候,进攻部队不得不呼叫航空兵,将进攻路线上的所有建筑物炸平了之后,再继续向前推进,以避免遭到美军的伏击。到十月五日,仅仅四天不到,进攻部队就消耗掉了原本计划要用十天的物资,随后就因为物资匮乏不得不停了下来。当时,作战部队需要的物资仍然只能够依靠地面交通线运送,而且主要就是公路交通线。虽然墨西哥政府在首回了首都之后,投入了更大的力量来支援帝国远征军,承担了主要的后勤保障工作,但是这仍然无法满足前线的作战要求。
  艾森豪威尔立即在此时投入预备队发动了反击,远征军由攻转守,也幸亏古迅雷已经掌握了对手的战术,提前下达了防御命令,不然的话,恐怕远征军就要被一路赶回墨西哥城了。到十月八日,也就是谈仁皓收到甘永兴的回复这一天,古迅雷已经连续给罗云冲发了三封电报,要求提供强力支援,派遣更多的航空兵,动用运输机为前线输送物资,另外尽快安排船队直接前往韦拉克鲁斯,好通过海运获得作战物资,而不是效率低得多的陆上运输。
  罗云冲不得不调整部署,将原本应该安排到巴哈马群岛的一部分战术航空兵派到了墨西哥战场上去。当初,他也承诺,在打下了古巴东南部地区之后,将全力支援古迅雷向墨西哥北部地区挺进。现在不但把古巴东南部地区打了下来,还占领了巴哈马群岛,罗云冲也应该兑现他的承诺了。
  在十月七日的时候,罗云冲还出动了他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大规模轰炸了设在巴耶斯城的美军后方营地,炸毁了大量的物资与装备,让刚刚到达战场的两个美军师无法立即投入战斗,不然的话,恐怕古迅雷在九日或者十日就要到前线去与美军拼命了。
  这些增援所起到的作用都相当有限,远征军最缺乏的还是作战物资。虽然陆军更注重配合,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从敌人手里夺取作战物资,在消耗物资的速度上,比陆战队要慢一点,但是几十万远征军在前线作战,不说别的,光是食物,每天就要消耗上千吨。弹药的消耗就更不用提了,平均一天用掉10万吨作战物资也只是很平常的,战斗打得激烈的时候,一天用掉15万吨的物资也不算怪事。而当时,帝国陆军主要的卡车载重能力是5吨,从古铁雷斯到前线,需要不间断的行驶两天两夜,就算不考虑司机休息,卡车维护的事情,来回需要四天。按照平均一天消耗10万吨物资计算,就需要投入8000辆卡车,连续不断的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而且,这还没有算上卡车本身消耗的油料,以及司机需要的生活必须品。如果都算上的话,并且按照实际情况,也就是五天跑一个来回来计算的话,那么就需要至少15000辆卡车。当时,真正投入使用的卡车还不到10000辆呢!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海运,可是墨西哥湾并不是帝国海军控制的地区,船队进入墨西哥湾的危险性很大,美军的潜艇,还有轰炸机,都能够对船队构成威胁。最主要的是,罗云冲当时无法抽调船队来负责运送工作。还有,韦拉克鲁斯距离战线很近,本身就不安全,船队去了之后,反而容易遭到美军的打击。
  当然,罗云冲没有让古迅雷失望,他已经表示会尽快安排船队前往韦拉克鲁斯,而古迅雷也表示将尽快确保韦拉克鲁斯的安全。十月六日,罗云冲就派出了由几艘小型战舰组成的探路舰队,沿着尤卡坦半岛航行,确定一条可以让船队通航的近海航线。虽然近海航线更危险,而且航程肯定会增加不少,但是总要比遭到美军潜艇与轰炸机的围攻好得多吧。这也是当时唯一的办法,只是,至少要到十月中旬底的时候,才会有船队到达韦拉克鲁斯,而且这还要看古迅雷能否在此之前确保韦拉克鲁斯的安全。
  除了墨西哥战场之外,巴哈马群岛那边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利用巴哈马群岛做护航战斗机的前进基地,这是司马昭之心。美军指挥官不可能不知道这层厉害关系。而且,部署在大巴哈马岛,大阿巴科岛,新普罗维登斯岛等岛屿上的战术轰炸机将直接威胁到佛罗里达半岛,打击佛罗里达州的前线机场,以及个大中小城市。这个威胁不能说不大。在没有办法从海上反击,并且打回巴哈马群岛的情况下,美军的唯一选择就是加强对巴哈马群岛的轰炸。
  具体的任务是由美国陆军航空兵执行的,而且是由阿诺德亲自部署与指挥的。这下韩绍锋也有麻烦了。到十月五日,也就是美军全面轰炸巴哈马群岛的时候,陆战队只在克鲁克德岛上修好了一座机场,而且还主要是用来运送药品等紧急物资的。当时,这座野战机场上的条件相当简陋,没有办法部署战斗机。能够与美军航空兵对抗,掩护岛屿上的陆战队的只有护航航母上的舰载战斗机。而为了确保速度慢得出奇的护航航母的安全,护航舰队已经撤到了马亚瓜纳岛东南海域,战斗机飞到大巴哈马岛上的作战半径达到了350海里,也就是说,只能在前方巡逻大概一个小时,或者是作战20分钟。相反,从佛罗里达半岛上起飞的美军战斗机飞到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空也只有200到250海里而已,加上“野马”本身的续航能力就要比“游隼”好一点,其巡逻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或者是进行至少40分钟的空战。如果需要保证在战场上与美军有同样多的战斗机在作战,就要多投入一倍的作战飞机数量。而当时护航舰队携带的作战飞机数量是相当有限的,根本就不可能满足要求。
  这个难题被交给了谈仁皓,十月七日,谈仁皓让第三舰队航空兵全部换上了战斗机,由郑冠华代替郝东觉指挥,前往马亚瓜纳岛东南海域与护航舰队会合,一同为陆战队提供防空掩护。而第一舰队的两支特混舰队则由朱荣哲代替指挥,晚一天离开金斯敦,前往巴哈马群岛海域,寻找机会轰炸佛罗里达半岛上的美军机场。
  舰队的支援无法迅速到达,而陆战队的损失就惨重了。到十月八日的时候,已经100多名工程兵被炸死,另外还有300多名陆战队的官兵伤亡。最重要的是,当时已经运送到了前线的大量工程物资与设备被摧毁。原本计划在十月十日之前,在新普罗维登斯岛上修建的大型野战机场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也不可能修复该岛上的美军机场。按照韩绍锋的估计,就算在舰队到达之后,夺取了制空权,也要到十月底才有可能修复机场,并且建好野战机场。也就是说,要到十月底,为轰炸机群护航的战斗机才能够进驻巴哈马群岛。
  对于陆战队的施工进度,罗云冲严重不满,可是他的不满也不能解决问题。韩绍锋已经力所能及的在加快施工进度了,很多时候,是轰炸刚刚结束,工程兵就开始抢修受损的设备与设施,然后继续施工,大部分牺牲的官兵都是因此而被美军投下的无规律定时炸弹给炸死炸伤的。
  当时,韩绍锋还乐观的估计了施工进度,实际上,直到十一月上旬,美军机场才被修复,而那座专门为护航战斗机修建,但是却达到了进驻重型轰炸机标准的野战机场要到十一月中旬才能完工。也就是说,在十一月上旬之前,罗云冲最多让他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去轰炸佛罗里达半岛,或者是到墨西哥战场上去支援古迅雷,执行战术轰炸任务,而要扩大战略轰炸行动,那要到十一月的中旬了。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其他的很多问题也都没有立即得到解决。海军新成立的十二支运输船队要到十月底才能够投入航运,虽然海军司令部已经保证,到年底的时候,将至少再增加1200艘运输船,组成至少24支运输船队,可那也要到年底了。
  为罗云冲补充的轰炸机要到十月中旬才能到达,主要是储备在瓦胡岛的航空汽油几乎被用光了,没有足够的汽油让这些轰炸机飞过来。而由海运运送的一批“狼鸠”式轰炸机也被留在了珍珠港,船队改装远征军继续的作战物资。
  反到是“狼鸠”机群的飞行员首先到了巴拿马,这批飞行员大部分都在“鹏”式飞机上飞过几十个小时,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鹏”式轰炸机。罗云冲立即将他们组织了起来,与其他机组轮换出击,以降低飞行员的疲劳度,同时保证让飞行员有足够的士气。
  谈仁皓这边的事情也多得让他忙不过来,虽然问题堆积如山,但是有一点必须得承认,很多问题正在陆续得到解决,局势也正在好转之中。
第六十八节
炸弹专家
  谈仁皓没有让郝东觉参加第三舰队的作战行动,用他的话来说,是要让郑冠华等人得到锻炼的机会,而且指挥战斗机作战,这对郝东觉没有什么挑战,也就没有多少意义。而谈仁皓也私下向郝东觉保证,会给他更好的机会。而将郝东觉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初他是参加对日战略轰炸的骨干成员,而且正是郝东觉提出了“火攻”战术的,因此,谈仁皓把他留下来,协助罗云冲解决众多的棘手问题。
  郝东觉负责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的效能不够。当时,轰炸机部队里已经有人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通过增加汽油在燃烧剂中所占的比例,来增强可燃性。提出办法,不等于就解决了问题。在罗云冲将相关的意见提交给后方的兵工厂的时候,还得自己组织人员在前线进行简单的试验,以确定这种办法是否有效,最佳比例是多少,或者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而这个工作就是交给郝东觉负责的。
  航空燃烧弹本来就是在大战期间出现的一种新式弹药,而且也正是在战争期间逐渐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简单,到后来的复杂,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燃烧弹的巨大威力的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燃烧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制造出更好的燃烧弹,提高威力,扩大杀伤范围,延长纵火时间,提高火焰的温度,以及针对各种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燃烧剂配方等等。这些都很快成为了军事研究课题。
  第一种投入实战的燃烧弹,也就是当初郝东觉在济州岛上搞出来的那种燃烧弹是最为简单的,所使用的燃烧剂也相对简单,主要成分就是汽油,加了一些可以让汽油凝固,或者是半凝固的化学物资,然后将燃烧剂灌入陶瓷制造的弹体内,装上简易的触发式引信,然后进行密封,就成为了一枚燃烧弹。当然,实际生产的时候,工厂对其进行了改进。
  当时主要改进的就是采用了子母弹结构。如果一次投下500公斤,或者是250公斤重的大炸弹,其纵火面积是相当有限的,而同时投下更多的小炸弹,虽然装填的燃烧剂的质量降低了不少,但是纵火面积反而更大,而且多处起火之后,更不容易扑灭。后来这也成为了燃烧弹的统一设计标准,这不但节约了燃烧剂,同时还提高了威力,一举两得。当然,不同的燃烧弹,里面所装填的子弹药的重量,以及子弹药所装填的燃烧剂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另外,炸弹也设置了双重引信,其中母弹上的引信主要有两种起爆方式,一是触发式,二是气压式。用触发式引信的时候,炸弹要在落地之后才爆炸,通过爆炸产生的力量将子弹要散布到四周去,而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对付高价值的,需要密集轰炸的目标,比如大型工厂。而气压式则是依靠气压仪测量气压,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上引爆,将子弹药散布出去,扩大纵火范围。而这主要就用来实施大面积轰炸,比如对付居民区。
  在对日战略轰炸中,主要使用的就是250公斤级的,子弹药总重8公斤,装填大概3公斤燃烧剂的燃烧弹。当时取得的效果相当不错,主要是因为日本城市的建筑以木材为主结构,而且多为平方,或者是三层以下的矮楼,这些房屋不但容易引燃,而且居住的人口密度不是很大(实际上完全相反,日本城市的人口密度是最大的,主要是人均居住面积很小),所以需要提高炸弹的覆盖范围。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大中型城市都被燃烧弹给彻底摧毁。从战后的统计结果来看,死于轰炸的日本平民中,八成以上是被烧死的,而不是被炸弹给炸死的。另外,日本的工业也因此而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导致日本彻底战败。
  在日本适用的燃烧弹,到了欧洲战场上就不一定适用了。而第一个在欧洲战场上大规模使用燃烧弹的是英国皇家空军。
  当时,英国人最先从帝国对日战略轰炸中看到了燃烧弹的巨大威力,在设法从日本获得了几枚没有爆炸的燃烧弹之后,英国的兵工厂开始仿制,并且迅速的投入到了对德战略轰炸中。可是,很快英国人就发现,唐帝国用来毁灭日本的燃烧弹在德国城市里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为此,英国还专门进行了调查,甚至派遣了大批谍报人员深入德国,以了解轰炸地区的实际情况。
  经过摸索与总结,最后英国人发现,导致燃烧弹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子弹要的装药量不够。欧洲城市的主要建筑不是木材,而是砖瓦与岩石,而这些都是无法燃烧的。当然,这并不表示就没有办法火烧德国的城市,毕竟任何民居里都有大量的家族,衣物等生活物资,而这些都是可以燃烧的。因此,只要纵火强度达到一定程度,仍然可以烧毁德国的城市。
  英国人立即组织力量对燃烧弹进行了改进,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每枚子弹药的装药量。同时,英国人还改进了燃烧剂的配方,延长了燃烧时间,同时使燃烧剂更难以扑灭,还提高了燃烧的温度。当时,就是英国人首先在燃烧剂里加装了镁粉与铝粉,从而大幅度的提高了燃烧温度。当时英国人自己测试的结果是,只要镁粉的比例达到一定程度,而且燃烧时间足够,甚至可以烧融坦克的装甲!
  德国人很快就遭殃了,德累斯顿,汉堡,科隆等大城市相继在烈火中变成了地域。当时,德累斯顿在前后遭到三次轰炸之后,超过20万平民被烧死。汉堡遭到了两次轰炸,死伤30多万人。科隆就更惨了,在遭到最后一次大规模轰炸之后,该城只剩下了大教堂没有被摧毁,其他大部分建筑物都被烧毁,死伤超过30万人。
  也正是英国与美国的战略大轰炸激怒了德国首相,并且迫使德国向唐帝国引进重型轰炸机,而在德国空军的重型轰炸机部队具备独立作战能力之前,德国还邀请帝国派遣远征军参加对英法的战略轰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罗云冲带着帝国海军的战略打击部队去了欧洲战场,开始了火烧英法城市的战斗,最终也因此而成了英法百姓心里的“火神”。
  最初的时候,帝国远征航空兵用的还是对付日本时使用的那种燃烧弹,一是罗云冲不知道英国人有更好的燃烧弹,二是当时帝国的兵工厂没有改进生产线。很快,罗云冲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在拿到了几枚英国制造的燃烧弹之后,罗云冲不得不承认,英国的炸弹威力更大,而且更适合在欧洲战场上使用。随即,这几枚炸弹就被送回了帝国的兵工厂,兵工厂也是首先进行仿制,然后才开始研究。而德国为了配合战略轰炸,也由克虏伯兵工厂建造了两条专用的燃烧弹生产线,为帝国远征航空兵,以及德国空军提供燃烧弹。
  当时,帝国兵工厂的工程师发现了英国燃烧弹的一个缺点,那就是燃烧剂的流动性不是太好,虽然火焰温度很高,而且所产生的火势很凶猛,但是作用范围却比较有限。通过到德国那几座遭到大规模轰炸的城市进行实地考察,也正式了这一点。当时很多家庭的地窖都没有被烧毁,证明了英国燃烧弹的不足。
  帝国的工程师立即着手改进燃烧剂的配方,其中的重点就是在保证燃烧时间的基础上提高纵火范围,也就是增强燃烧剂的流动性。在经过了大半年的实验后,最终得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配方,并且很快就投入到了战场上使用。可是很快前线部队就反应,新燃烧弹的效果没有工程师吹嘘的那么好。在进行了近实战的实验后,工程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即子弹药的引信有问题。
  以前的引信都是触地及炸,虽然新式燃烧弹使用的燃烧剂的流动性更好,但是在没有散开之前就被点燃了,自然不会有多好的效果。工程师立即开始改进引信,而且还提出了“二次引爆”的方式。即在子弹药内设置一个爆炸装置,该装置的作用就是将燃烧剂洒开,以增大纵火范围。可问题是,炸药爆炸后会立即引燃燃烧剂,根本就起不到这个作用。最后工程师早到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那就是在子弹药内安装一个高压气瓶,这样炸弹触地之后,高压气瓶首先破裂爆炸,利用高压空气将燃烧剂吹开,然后再由延迟时间引信来引燃燃烧剂。通过反复的实验,是数十次修改了设计之后,工程师终于设计出了一种即能保证引爆率,同时又能够尽量多装燃烧剂的子弹药。
  新式燃烧弹很快就投入了战争,而新式燃烧弹的总重也达到了500公斤,内装16枚重25公斤,装填燃烧剂15公斤的子弹药。这次,前线部队对新式燃烧弹的反应相当好,证实了新式燃烧弹的威力更大,纵火范围也更大。当然,相关的改进也没有停止,比如最初设定的撒布高度太低,影响到了子弹药的覆盖面积,在提高了撒布高度之后,纵火效果就更为明显了。
  到英国战败之前,有六成的英国城市是被这种新式燃烧弹给烧成废墟的。从英国政府当时的记录来看,至少有450万英国人被烧死,或者是因为严重烧伤不治而亡。另外还有2500万英国人因此而失去了家园,当时,英国总人口还不到4000万,也就是说,超过7成的英国人伤亡,或者是成为了战争难民!
  与别的炸弹比起来,燃烧弹主要对付的不是军事目标,而是民用目标以及工业目标。业已说,整个战争期间,被燃烧弹杀死的平民是最多的,这也证明了战争的残酷性。第二次全球战争成为平民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与燃烧弹的大规模应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从单一弹种杀伤人员的数量上来看的话,燃烧弹绝对是大战期间杀伤人员最多的弹种,就连后来出现的原子弹也无法与其相比。
  同样的,燃烧弹本身又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容易制造的弹药。大部分燃烧弹的弹体用的都是陶瓷,或者是塑料,而不是钢铁。另外,燃烧剂的主要成分就是汽油,虽然其配制方式比较麻烦,其他成分也非常多,但是其生产难度,以及装填工艺肯定要比炸弹与炮弹简单得多。如果从成本考虑的话,在同重量的炸弹中,燃烧弹肯定是最便宜的。这也造成了唐帝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在大规模的生产燃烧弹,并且大规模的使用燃烧弹。
  也许,很多人只知道大战期间出现的“湖”级航母,25式中型坦克,“新省会”级战列舰,“游隼”式战斗机,“猎鹰”式轰炸机,“侦察鹰”式侦察机,以及最后震惊了全世界的原子弹。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真正将二战变成大规模屠戮战场的不是这些看起来很先进的武器,反而是燃烧弹这种简单,容易制造,且价格便宜的炸弹呢?
  对于燃烧弹的研究,在大战之后并没有停止,而且没有任何条约禁止使用燃烧弹。而在整个大战期间,燃烧弹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最为神速的。当时就出现了好几种专门用来对付各类目标的燃烧弹。当然,燃烧弹也有一个局限性,即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怎么样,不像别的炸弹,在任何战场上都可以正常使用。
  这也就是让郝东觉负责这件事情的目的,美国本土,特别是南部地区的环境比较独特,需要一种特殊的燃烧弹,一种能够发挥最大效能的燃烧弹,毫无疑问,当这种燃烧弹问世之后,就将成为摧毁美国各大中城市的主要武器,而且是毁灭美国人胜利希望的主要武器!
第六十九节
长腿战机
  重新恢复战略轰炸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尽快解决护航战斗机的问题。从十月三日,罗云冲下令暂时停止战略轰炸之后,部署在古巴的海航战术航空兵对佛罗里达地区的美军基地,机场等进行了大范围的轰炸。
  当时,战术航空兵采取的最多的战术是“自由猎杀”。即出动战斗机到佛罗里达进行战斗巡逻,袭击一切遭遇的美军战机,打击地面目标。这种战术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海航就开始采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换个角度看,这也是护航战术的一种,通过主动袭击敌人的机场,高射炮阵地,并且压制敌人的航空兵,从而夺取制空权,以确保轰炸的安全。后来在对英国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时候,唐帝国与德国的战斗机也采用了这一战术,有效的压制了皇家空军,为战略轰炸机提供了掩护。
  “自由猎杀”代替不了直接护航,这一点也早就在战争中得到了证实。首先是执行“自由猎杀”任务的战斗机都需要保留足够多的战斗用油,其作战半径相当有限,难以袭击敌纵深地区的目标。其次是“自由猎杀”存在很大的灵活性,往往是由几架,最多一个小队的战斗机一起行动,因此就难以确保彻底压制敌人的航空作战力量。最后,“自由猎杀”主要打击的是地面目标,而不是敌人的战斗机,往往会在与敌人的战斗机遭遇后选择撤退。这三点都决定了“自由猎杀”战术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而不是保护轰炸机群的主要手段。
  当时,陆航与海航的战斗机在执行护航任务时的最大作战半径也就400到450海里,而且考虑到空战用油的话,那么还要适当的缩小作战半径,以保证战斗机在执行完护航任务之后,有足够的燃料返回基地。这样一来,即使是当时航程最远的“游隼”在执行护航作战任务的时候,也最多只能掩护轰炸机400海里,而“鹏”式轰炸机的基本作战半径就达到了1400海里,“狼鸠”也超过了800海里,“游隼”根本就无法为这些轰炸机提供有效的掩护。就算将战斗机部署到巴哈马群岛的机场上去,轰炸机群也只能在轰炸美国东南部地区的时候可以得到战斗机的直接掩护,如果深入美国腹地的话,就不可能得到战斗机的保护了。
  因为历史的原因,美国东南部地区的人口不少,可是工业并不集中。美国工业最集中的是以五大湖地区,以及东北沿海地区为核心的东北部地区。五大湖地区是美国钢铁,车辆制造,飞机制造,以及小型战舰制造业的中心区,而东北地区是美国的造船业,航空业等重要军事工业的核心区。如果要通过轰炸来摧毁美国,迫使美国投降的话,就必须得摧毁美国的工业基础,轰炸机就必须得飞到美国的东北部地区。就算舰队与陆战队随后打下了百慕大群岛,战斗机的作战半径也必须要达到750到800海里才能够满足护航的基本需求,而当时世界上是没有任何一种单发式轻型战斗机能够飞这么远的。
  解决护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研制新的战斗机,这一点帝国的飞机厂已经开始了,而且同时启动的研制项目有好几个,即有舰载战斗机,也有陆航用的岸基战斗机,还有双发大型夜间战斗机,而这些新研制的战斗机的首要性能指标就是作战半径至少750海里,争取达到1000海里,也就是1860公里,而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世界上最好的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也没有这么远呢!
  除了研制新的战斗机之外,另外一个办法就是改进现有的战斗机,在尽量保证战斗机原有的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延长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当然,这种改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毕竟要延长作战半径,就要增加携带的燃料,而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是受到限制的,在多带燃料的情况下就得减少其他设备的重量,从而影响到战斗机的性能。实际上,不管陆军还是海军,都没有严格要求不能降低其他性能,只要降低的程度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就行了。
  当时,海军主要着手改进的就是“游隼”式战斗机。除了在部分二线部队还有“金鹰”在继续服役之外,海军航空兵就只装备了“游隼”这一种战斗机。而根据使用方式,已经使用环境的不同,“游隼”有十几种不同的型号,且各型号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大。比如主要在热带地区使用的“游隼”就加大了散热器的面积,以保证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而当时出口给波斯帝国的“游隼”因为主要部署在沙漠地区,还额外增加了一个进气过滤装置,以避免沙尘进入发动机。最重要的是,“游隼”是当时陆海两军中作战半径最大,而且改进余地最大的战斗机,因此,能否延长“游隼”的作战半径,成为了罗云冲能否在短期内获得护航战斗机的主要希望。
  改进“游隼”的工作是由哈飞直接负责的,因为海军催得很急,当时正在参与别的项目的“游隼”的主要设计师都参加了改进设计,另外,为了能够尽快让前线部队获得航程更远的“游隼”,哈飞还安排了几十名工程师到前线部队去搞清楚部队的实际需要,与部队的工程师一起进行研究。随即,还专门安排船只向巴拿马运送了一批设备,只要改进方案确定下来之后,就直接在前线改进第一批“游隼”,交给部队使用,而更大规模的改进将在哈飞的工厂里进行。
  这批工程师在十月中旬就到达了巴拿马,是由黄晓天负责接待他们的,而且当时罗云冲将改进“游隼”的工作全部交给了黄晓天去处理。黄晓天本来就是航空兵出身,与郝东觉一样,对飞机的结构是比较了解的,而且“游隼”本来就是海军的战斗机,黄晓天自然非常熟悉这种战斗机的优点与缺点了。
  黄晓天没有单干,他还从海航,以及舰载航空兵抽调了一部分飞行员,航空勤务人员配合工程师进行改进。当时,工程师与部队的官兵提出了几种改进方式。
  一是为制造更大的副油箱,这样就可以在不改动战斗机的结构的前提下增加燃料的携带量。可这也只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且实施起来的难度并不小。当时,“游隼”用来挂副油箱的主要就是机腹上的炸弹挂架,最大的承载力是250公斤,也就是说,挂的副油箱的重量也不能超过250公斤,除掉油箱本身的重量,所携带的燃料就相当有限了。而要提高挂载能力,那就得加强炸弹的挂架,从而加强机身结构强度。这并不是很难,早就有人提出应该让“游隼”具备携带500公斤炸弹的能力。可问题是,飞机在地面上的时候,机腹距离地面的距离是有限的,副油箱的尺寸受到了限制。就算没有这个麻烦,如果副油箱做得太大了,还会影响到飞机的稳定性,降低飞机的飞行速度,增加巡航飞行时的耗油量,也许还得不偿失呢!
  综合考虑后,工程师认为没有办法在机腹上挂更大的副油箱,只能在机翼内侧的炸弹挂架上增加一根输油管道,这样就可以在机翼下多挂两具副油箱,可这仍然解决不了问题,毕竟机翼下的挂架的承受能力更低。当时,有人提出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在不影响飞机气动性能的前提下,在飞机座舱后方两侧增加外部油箱。
  这个想法看似很疯狂,可是很快就证实,这是有效的办法之一。外部油箱可以按照机身的形状设计,以确保尽量不破坏飞机的气动布局,从而不影响飞机的机动性能。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首先是外部油箱无法在空中抛弃,也就是没有办法像副油箱那样在空战的时候丢掉。其次,外部油箱没有办法加装装甲,就算采用了自封闭结构,也很容易损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外部油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飞机的气动布局不受破坏,可是其重量却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也就是说,如果使用外部油箱的话,那就得对“游隼”减重,让其能够飞起来。
  确定了这个方案后,工程师立即着手为“游隼”减重。首先被拆掉的就是除了座舱与发动机舱以外的所有的装甲。可是这最多就减少了350公斤的重量,而要达到航程上的要求,外部油箱至少需要装上800公斤的汽油。也就是说,还得减少450公斤的重量。随后,工程师将机翼外侧的两挺20毫米机关炮换成了口径12毫米的重机枪,这减少了120公斤的重量。可是仍然达不到要求。不得已之下,工程师在征求了当时参加改进工作的飞行员的意见之后,通过削减航炮与机枪的备弹量又减少了200公斤的重量。到此,当时能够减的都减了,可仍然只减重了670公斤,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在没有别的减重办法的情况下,工程师首先改装了两架“游隼”。而当时设计的外部油箱的结构重量达到了150公斤,因此只能携带520公斤的汽油。在带上了所有的副油箱之后,“游隼”的作战半径提高到了650海里。这已经算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工作都可以在前线完成,包括换上机关枪。外部油箱也可以在前线用普通的机床设备制造,只是产能不会太高而已。
  罗云冲立即批准了改进计划,要求工程师在十月份至少改装5个中队的“游隼”。而且要尽快拿出几架样机,让飞行员进行适应性训练,并且在训练中提出近一步改进的要求。
  当时,部队对改进后的“游隼”的反应还算不错,而最受到非议的不是那两个在座舱后面鼓起来,如同两个长条面包似的外部油箱,而是减少的装甲,以及弱得多的火力与备弹数量。
  以前“游隼”一直以坚固而闻名,当时甚至有很多陆航的战斗机飞行员嘲笑他们的战斗机是纸糊的,建议陆航直接采购“游隼”,以确保战斗机飞行员的安全。在实战中,曾经有一架“游隼”在挨了十多发机关炮炮弹,以及上百发机枪子弹之后,仍然坚持着返回了机场,而且飞行员只受了轻伤。要是换了别的任何一种战斗机,恐怕早就完蛋了!飞机的装甲被削弱了之后,飞行员首先就感到不安全,这就会导致飞行员在作战的时候更加的小心谨慎,当时甚至有人认为这会影响到飞行员的发挥。
  火力与备弹量也是个大问题。4门20毫米机关炮是海军战斗机的标准配制,而且实战证明这要比美军使用的.50机关枪厉害得多,就连美军的重型轰炸机都很难承受住20毫米机关炮炮弹的猛烈打击。而现在少了两门,虽然多了两挺12毫米的机关枪,可是重机枪到底有多大的威力,没有几个飞行员心里有底,至少很多飞行员以前就尝试过美军重机枪的威力,可是却安全返回了机场或者是航母。减少的备弹量更让飞行员不满,以前海航的战斗机就存在备弹量少的问题,“游隼”在设计的时候就专门提到了这项要求,现在又减少了备弹量,最多只能打12次短点射,这让很多飞行员都无法接受。
  不满归不满,飞行员还是得去适应新的战斗机。而且后来的实战证明,减少了装甲后,“游隼”的防御仍然是足够的,毕竟最关键的两个部位的装甲并没有减少。12毫米重机枪的威力也不低,而且还有两门保存下来的20毫米机关炮,火力并不弱。最重要的是,备弹量并不少,本来执行护航任务就不是与敌人的战斗机格斗,开火的机会不会很多,12次短点射的弹药已经足够绝大部分战斗机完成护航任务了。
第七十节
选择目标
  十月二十一日,已经有两个中队的“游隼”完成了改装,这两个中队的飞行员也利用最先改装的几架“游隼”完成了适应性训练。当天,罗云冲就着手策划了一次轰炸行动,这是至十月四日之后,罗云冲首次组织新的轰炸行动。当时,谈仁皓也正好没有别的事可做,在罗云冲的“邀请”下,他也参加了轰炸的策划工作。
  “可供选择的目标有这几个,”一名上校情报军官负责做目标解说,他首先将一张巨大的航拍地图挂在了黑板上。“杰克逊维尔,佛罗里达州第二大城市,也是该州北部最大的城市,其东面有美军航空兵在本土东南部地区最大的基地。根据情报,大部分美军官兵都居住在该市东南部城区,也就是地图上用黄色线条圈起来的部位。轰炸的主要目标还有城区西北部的工业区。轰炸机群在六点半到七点见到达,这时候大部分美军官兵都在家里,或者是正在赶往基地的路上。工厂的工人也正在换班,能够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
  谈仁皓一边听着,一边翻看着手上那份由情报部门提供的资料。美国本土的军事基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部分的基地官兵都不住在基地里面。虽然很多美军基地都有官兵宿舍区,可是基地宿舍是有限的,在战时,无法容纳下所有的官兵,而且还有很多临时调派过来的军人,大部分的官兵都住在邻近的城区里面。这一点与帝国军队有所不同,在帝国军队里,大部分的官兵都是住在基地里的,而且普通军人不可能携带家属一起到基地去,也就不存在需要多少高级宿舍的问题了。
  “第二个目标是亚特兰大。”军官挂上了另外一副航拍照片,实际上,这些照片都是由好几张照片拼组而成的。“亚特兰大是佐治亚州的首府,也是美国东南部地区的第一大城市,大市区人口110万。战争爆发前,该市的工业并不发达,但是从26年开始,大部分沿海地区的工厂开始内迁,亚特兰大成为了美国东南部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化城市之一,也是重要的商业城市。其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城区的西面,东面是商业区,北面主要居住富有的白人,而南面则是贫民区,多为黑人。而我们首选的轰炸目标是西面的工业区,然后是东面的商业区。如果以打击有生力量为主的话,则首选南面的贫民区,这里也是工人最集中的居住区。”
  谈仁皓微微皱了下眉毛,从情报军官的话里来看,炸死工人好像成了最重要的一样。这也不能怪情报军官,在对日轰炸的时候,谈仁皓与罗云冲就遇到了点小麻烦。当时,日本的大型工厂都被摧毁了,可是日本的战斗机仍然在继续生产。后来谈仁皓与罗云冲才知道,日本的很多战斗机零件都是在小作坊里生产的,然后再送到少数工厂进行组装。随后轰炸范围扩大到了居民区,因为大部分的手工作坊都分布在居民区里面。也正是对居民区的大规模轰炸,最后摧毁了日本。当时罗云冲就总结出了一点经验,炸死工人,要比炸毁工厂更为有效。工厂可以分散,甚至有些工厂可以建在地下,可是没有工人的话,任何工厂都只是个摆设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1/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