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7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2/735

  “第三个目标是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情报军官挂上了第三幅图。“纳什维尔是美国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大市区人口85万,也是美国中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与交通枢纽之一。有五条公路在此交汇,从新奥尔良到芝加哥,几乎横跨了美国本土南北的铁路线也在此通过,火车站在城市的西面,而这条铁路线是美国将五大湖地区生产的军事物资运往南部地区的主要交通线。从照片上可以看到,火车站周围有数个高射炮阵地,防空火力相当猛烈,而我们首选的轰炸目标也是火车站。为了确保轰炸机的安全,应该尽量选择高空投弹,或者是在夜间的时候低空进入。另外,北面的工业区也是轰炸目标之一,相对而言,工业区周围的防空火力就要弱得多了。”
  “距离我们有大概2200公里。”这时候,罗云冲在谈仁皓耳边低声说了一句,“是所有目标中最远的。”
  “也就是说,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罗云冲微微点了点头。“这次轰炸行动的主要目的是检验护航战斗机能否确保轰炸机群的安全,降低轰炸的损失率,而我们的护航战斗机根本就飞不到纳什维尔去。当然,不可否认,纳什维尔是最有吸引力的目标,特别是火车站。”
  谈仁皓笑着摇了摇头,如果达不到目的,再有吸引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一个可供选择的目标是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这是北卡罗来纳州最大的城市,人口125万,同时也是美国东南部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有铁路直通华盛顿,纽约,以及南面的新奥尔良。在工业目标中,最有价值的就是为美国陆军提供弹药的一座兵工厂,还有几个战车零备件工厂。可是夏洛特距离古巴东南部也超过了650海里,加上当时罗云冲并不想一上来就冒险轰炸美国的军工目标,也就很快被排除掉了。
  四个目标中,杰克逊维尔距离最近,可因为没有多少非军事目标,而轰炸机场的话,受到的阻力肯定很大,就算是轰炸居民区,或者是工业区,也都将遭到附近美军战斗机群的疯狂拦截,护航战斗机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效果。最终,罗云冲把这个目标也排除掉了。剩下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亚特兰大。
  之前,亚特兰大遭到过一次轰炸,只是影响并不是很大,反而有几架轰炸机被击落。该城位于内陆地区,距离圣地亚哥大概1450公里。而将战斗机部署到奥尔金东北的机场的话,护航作战距离是700海里,虽然这要比“游隼”改进后的最大作战半径多出了50海里,但是这50海里的距离并不很关键,最后进入轰炸的阶段,战斗机也无法继续掩护轰炸机群,也就没有必要跟随轰炸机群一起杀入美军的地面高射炮的防空网了。
  在选择目标方面,参谋军官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亚特兰大本身也是交通枢纽,有六条公路线与外连接,而且从新奥尔良到美国东北地区丹福斯,途中要经过华盛顿,纽约等重要城市的铁路线也从亚特兰大经过,而且当时从美国东北部地区工厂里生产出来的军火物资都要依靠这条铁路线。有参谋提出重点轰炸亚特兰大的火车站,破坏火车站的中转能力。而更多的参谋则主张重点轰炸工厂区,以及工人居住的贫民区。
  当时罗云冲也有点犹豫不决。如果从总体影响来看,火车站肯定要比亚特兰大那几座工厂更重要,炸掉了火车站,美国东北部地区生产出来的军火物资就只能走海运,或者是效率低得多的公路交通线,这不但降低了运输效率,而且还会给海军的潜艇更多的机会。可问题是,火车站属于中小型目标,轰炸的难度本身就不小,另外美军肯定会在火车站周围部署大量的高射炮,轰炸机群的损失就会更高一些。相反,工业区属于大型目标,轰炸的难度相对小得多,而且美军也不可能用高射炮保护所有的工厂,没有哪个国家有那么多的高射炮,轰炸机的损失会降低不少。
  “首先,这次轰炸行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谈仁皓却不存在着同样的疑问,“你自己都说过,这次轰炸的目的是要证实护航战斗机的有效性,特别是其航程能够达到需要,其作战能力足以应付美国的防空战斗机。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选择高危险性的目标。在我看来,轰炸工业区更实际一些,至少这不会让我们的轰炸机顶着高射炮的弹雨飞行,而主要的威胁就是美军的战斗机。”
  “那为什么不选择居民区?”
  谈仁皓迟疑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如同大部分的海军将领一样,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情况下,他是坚决反对采取针对平民的军事行动的。这大概也正是海军与陆军的一个区别吧。海军面对的主要是敌人的海军,而在海洋战场上,很难有平民发挥作用的机会。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中,德国海军的潜艇艇长在袭击商船之前,甚至会首先发出警告,让船员离开商船,登上救生艇,然后再击沉商船呢。而陆军在战斗中则更容易与平民接触,特别是在进入敌国的腹地之后,甚至会经常遇到平民的顽强抵抗,这就导致陆军不得不与敌方的平民发生冲突,陆军也就不得不经常针对敌人的平民采用一些极端手段。同样的,陆战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当初在日本的时候,我们就吃过亏了。”罗云冲点上了烟,“而且,我们使用的主要是燃烧弹,燃烧弹对付民房的效果要比对付工厂的效果好得多。而且,居民区在市区的南面,也就是在轰炸机群的进入方向上,轰炸机群就可以尽量避免进入美军高射炮的打击范围之内。而工业区则在市区的北面,这样轰炸机不但要多飞一段距离,而且要经过数个高射炮阵地上空,风险也大得多。”
  “这是你的决定,我没有别的意思。”谈仁皓朝罗云冲看了一眼,“保证飞行员的安全,这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至于敌人会受到什么样的打击,在他们选择投降之前,我们都不用考虑。”
  “那就是说,你不反对?”
  谈仁皓笑着摇了摇头。“轮得到我来反对吗?”
  “仁皓,你这就见外了,我可是诚心征求你的意见呢。”
  “好吧,我的意见就是,你觉得怎么好,那就怎么做。”谈仁皓靠在了沙发上,“而且韩绍锋那边的准备也快要完成了,过几天,我就要回舰队去,争取早点打下百慕大群岛,然后你好尽情轰炸美国东部的沿海地区了。”
  “那好,我等下就去部署任务,争取明天,最迟不过后天就让轰炸机群出发。你不会急着回舰队吧?”
  “没事,我会等到你告诉我结果的。”谈仁皓点了点头。实际上韩绍锋远没有做好攻打百慕大群岛的准备工作,现在他还在忙着修好巴哈马群岛上的机场呢。
  “那就这么办,等我安排好了,我叫人来通知你,到时候,我们一起等消息。”
  当天晚上,罗云冲就安排参谋军官负责拟定轰炸行动的方案。表面上,轰炸行动要比海战简单得多了,可实际上,策划轰炸行动的工作量并不少。首先是要确定有多少轰炸机能够出动,然后根据可以投入的力量来确定打击的目标范围,以及打击目标的方式,使用的弹药,每架轰炸机携带的弹药数量,乃至轰炸机群的编队方式。毕竟,数百架轰炸机不可能一起到达目标上空,投弹是有顺序的,而最可靠,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将机群分成数个,或者是十几个由数十架轰炸机组成的小编队,各小编队按照一定的时间差进入,对目标实施数次反复轰炸,以确保能够彻底摧毁目标。
  这种轰炸战术与战术轰炸有很大的区别,战略轰炸一般都是对付面目标,而战术轰炸一般对付的都是点目标。另外,还得确定沿途有哪些美军机场,高射炮阵地,这样才能够在设计飞行航线的时候,尽量避开高射炮阵地,同时远离美军的机场,延迟美军战斗机到达的时间。最重要的是,还得确定美军地面雷达站的位置,要尽量让轰炸机群远离雷达站,延迟被发现的时间,也就缩短了美军的准备与拦截时间,提高了轰炸机群的生还率。
  这些工作都需要安排到位,因此,策划一次轰炸行动绝对不是说起来那么简单的!
第七十一节
电子眼
  轰炸行动的方案在二十二日上午确定了下来,为了确保这次轰炸行动获得成功,罗云冲还在二十一日的时候安排了好几十架轰炸机去执行侦察任务。当时,大部分的侦察机都被派到了杰克逊维尔去,以达到迷惑美军的目的。当然,迷惑手段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真正起到作用的是那些前去探路的侦察机,其任务就是确定美军设在本土上的防空雷达站,以及高射炮阵地。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是当时罗云冲手下一支极为特殊的部队,也是帝国航空兵中第一支专业的电子侦察机部队。
  电子侦察机的出现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随着雷达出现,并且很快就在战争中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对付雷达,以及避免被雷达发现成为了当时一个新的战术问题。帝国是最最早研制雷达的国家,而且雷达技术也是最先进,也就最早意识到了对付雷达,以及避免被雷达发现的重要性。早在21年的时候,也就是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帝国海陆两军开始大规模装备雷达的时候,当时帝国研制雷达最重要的南京电子研究所就启动了针对干扰雷达方面的初期理论研究工作了。
  雷达本身的工作原理是相当简单的,主要利用的就是金属会反射电磁波的特点,即发出电磁波,电磁波在照射到金属上之后反射回来,再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从而判断出反射点的方位与距离。按照这个最基本的原理,要使雷达失效的话,就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物体不反射电磁波,二是让雷达接收不到反射的电磁波。
  在当时的条件下,要使飞机不反射电磁波的话,那就要尽量少用金属材料。也许当初英国在研制“蚊”式轰炸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用木材制造的飞机不容易被雷达探测到,可实际上,“蚊”式轰炸机正是一种很难被雷达探测到的飞机。“蚊”殖轰炸机只是一个特例,英国人用其证明了可以用木材制造出性能优秀的轰炸机,可问题是,不可能用木材制造出更先进的重型轰炸机,以及性能更好的战斗机,毕竟木材本身的结构强度是不可能超过金属的,特例也不能代表别的飞机都可以用木材制造。
  当时,南京电子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就主要集中在发明一种可以吸收雷达波的涂料,可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特别是在没有足够的材料学的基础上,根本就不可能研制出能够吸收雷达拨的涂料,更不可能研制出可以满足作战飞机使用条件的吸波涂料。
  走入死胡同之后,南京电子研究所将研究重点放到了另外一个方面,及让雷达接收不到飞机反射的电磁波,而这又有两个办法。一是制造大量的电磁波,使雷达无法判断处哪一个才是飞机发出来的,二是分散飞机发出的电磁波,降低电磁波的信号强度,使雷达上的电磁波接受器无法探测到。
  后面一个办法因为涉及到了大量的数学工作,对飞机的外形设计有极为严格的要求,而当时的飞机设计师连完整的空气动力学理论都没有,更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电磁波实验室,所以这个方向上的研究也很快就走入了死胡同,直到数十年之后,在建立了基本的电磁波反射数学模型,空气动力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帝国建立了相关的电磁波实验室,并且拥有了性能先进的计算机之后,才造出了第一架利用分散反射电磁波,达到雷达隐身目的的飞机。当然,那已经是数十年之后的事情了,当时的飞机设计师恐怕根本就无法想像到造出来的飞机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研究工作很快就集中到了最后一条途径上,及干扰雷达,使雷达无法探测到飞机。到23年的时候,初步研究工作已经结束,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提出的办法相当简单,那就是在轰炸机的飞行航线前方,以后两侧撒布大量的金属物体,让敌人的雷达被这些金属物体反射的电磁波“填满”,从而就无法探测到轰炸机了。
  23年底的时候,轰炸机部队在对日战略轰炸中首次采用了这干扰雷达的技术,为此还专门改装了几架轰炸机,携带那些装满了金属条的特种炸弹。实战证明,干扰效果相当理想,而且能够大幅度降低轰炸机的战损率。可问题是,日本本来就没有什么先进的雷达,装备到部队的雷达更为有限,在日本发现雷达的重要性的时候,距离战败也就不远了。因此,在对日战略轰炸中,雷达干扰技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应用。
  很快,英国人也在干扰雷达的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且是最先投入大规模实战应用的。当时,英国皇家空军在对德进行战略轰炸的时候,就出动了大批电子干扰机,在轰炸机的航线上投下金属铂条,感到德国防空部队的雷达,以保护轰炸机,并且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果。而德国也很快向唐帝国求助,最早在欧洲战场上参战的帝国航空兵就是当时派去的十几架电子干扰机,而这些飞机为掩护德国空军的轰炸机立下了汗马功劳。
  既然雷达干扰如此重要,那么就会有人想到让雷达不受到干扰。而这个工作也是由南京电子研究所负责的。而且正是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帝国的科学家首先发现了电磁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发现也很快就被利用了起来。
  用金属铂条干扰雷达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条件,那就是金属铂条的几何尺寸与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波长有密切的关系,工程师首先发现波长比较长的雷达抗干扰的能力要强一点,随后就总结出了其中的规律。而当时各个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在进行,南京电子研究所几乎集中了帝国电子方面的所有高级人才,可以说,帝国海陆两军能够拥有比敌人更先进的雷达,南京电子研究所的工程师居功至伟。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的波长与其性能有着直接关系,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电磁波的波长越短,探测的精确度就越好,可是电磁波在空气中的衰减速度也越快,探测的距离就越近。相反,电磁波的波长越长,探测的精度就越差,探测的距离越远。再结合抗干扰方面的需要,在25年的时候,南京电子研究所的专家就向陆海两军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同时装备多部工作在不同波段雷达,或者是把多部雷达置于不同的位置上,从不同的方向探测敌机。
  当时还没有出现变频技术,也就是一部雷达可以同时工作在多个波段上的技术,因此也就只能采用这种奔办法来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了。最先进行实战应用的就是德国的防空部队,而且很快就证实,这是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段。在同时部署多部不同雷达的情况下,发现英国轰炸机群的概率提高了数倍,而且拦截效率也提高了好几倍。当时,这还是一项绝密“技术”,为此,德国与唐帝国还专门组建保护雷达站的安全部队,德国的情报部门甚至不惜撒布一些假消息来迷惑英国人,以保证该“技术”不被英国人发现。
  也正是随着对干扰雷达,以及反干扰的技术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与工程师逐渐掌握了雷达的一些重要性能,推动了电磁学的发展。而除了干扰雷达之外,怎么确定敌人雷达的准确位置,甚至是利用敌人雷达发出的电磁波进行压制性打击的研究工作也相继启动。
  最早装备探测雷达的专用设备的就是帝国海军的战舰,随即工程师就发现,这种设备在战舰上的用途实际上并不是很大,如果双方接近到可以互相探测到对方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的距离的话,那么早就被侦察机给发现了。因此,工程师提出在飞机上安装类似的设备,用来在远距离上探测敌人的雷达,不管是战舰上的雷达,还是地面的雷达。
  比起用金属铂条干扰雷达而言,要精确探测出敌雷达的位置,在技术就要困难得多了。而探测的原理也相当简单。雷达本身就像是一支手电筒一样,发出的电磁波在某个方向上最为集中,就如同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一样,而雷达本身就是“光源”,因此只要有可以测向的电磁波接收装置,就能够探测出电磁波信号的方向,而结合两个探测装置,利用三角法,就可以计算出电磁波发射源的位置了。
  这只是纯理论上的办法,而实际操作起来肯定要麻烦得多。首先是探测装置的测向精确度要足够的高,这个还是小问题。最关键的是,两部探测器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这与用来截获敌电台发出的电磁波信号的装置一样,而当时为了提高探测精度,往往会利用多部监听电台探测到的电磁波信号进行计算,而且每部电台之间的距离少则数公里,多则数百公里。以当时的技术,别说在飞机上安装两部探测装置,就算是在同一艘战舰上安装两部装置,也难以保证探测的精度。
  工程师的创造性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飞机后面拖一根长达数百米,甚至上千米的绳索,在上面固定数个,甚至数十个小型探测器,然后在飞机的前端安装另外一部精确度更高的探测器,然后利用后面小型探测器探测到的综合结果,以及前方探测器探测到的结果,就能够大致计算出电磁波发射源的大概方位了。
  27年初的时候,陆航首先改装了两架这样的电子侦察机,并且进行了测试,在测试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随后就又工程师进行解决。比如因为绳索在空中漂浮的时候极为不稳定,工程师就在探测器上加了一个水平方位陀螺仪,并且与电子信号反馈器并联,从而测量出在接收到电磁波信号时探测器的准确状态。
  经过了大半年的测试与反复的改进,到27年底,第一架具有实用能力的电子侦察机正式交付陆军航空兵。这是一架由“狼鸠”改造的电子侦察机,通过多次测试,最终证明该侦察机能够对左右两侧100公里范围内的雷达进行定位,而定位精度在2度以内,也就是在100公里的距离上,误差大概在5公里范围之内。比起后来的电子侦察机,这个精度确实是差得让人无法忍受,可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到28年初的时候,陆航已经接收了30多架电子侦察机,罗云冲为此成立了一个单独的电子侦察机大队,并且直接隶属于陆航司令部。当时这是一支绝密部队,外界知道该部队存在的人不会超过50个,而且飞行员都是秘密调集的,在到达该部队之前,飞行员甚至不知道他们要去干什么。
  训练工作一直进行到了八月份,该部队才正式形成了战斗力。九月底,罗云冲抽调了十多架电子侦察机,组成一个独立的中队部署在了巴拿马。当时,罗云冲就想利用该中队为战略轰炸服务,只是在十月初的时候,罗云冲暂时终止了轰炸行动,所以该部队一直没有参加作战行动。直到十月二十一日,罗云冲决定恢复战略轰炸后,该部队才接到了命令,而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二十三日执行轰炸任务的机群探明航线上的美军雷达分布情况,好让参谋制订出更合理的飞行航线,以确保机群的安全。
  谈仁皓也是在这个时候才知道有这么一支部队存在的,而当时执行任务的轰炸机上都带了150公斤的炸药,所有的飞行员也都准备了一颗用来自杀的毒药,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如果被击落,绝不能让飞机落入敌人的手里,更不能被敌人俘虏!
第七十二节
实战检验
  二十二日夜,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参谋军官根据电子侦察机提供的晴好,对轰炸飞行航线做了最后的修改,由罗云冲最终确定之后,二十三日上午,作战任务下达到了各轰炸机部队。为了达到轰炸的突然性,以及保密方面的需要,当时轰炸机部队仍然部署在尤卡坦半岛的机场上,要到二十三日下午才会起飞前往古巴,然后在夜间再次起飞,执行轰炸行动。
  保密可以说是战略轰炸的一大重点,真正期间,数个拥有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国家都相当重视保密,以及针对战略轰炸的情报搜集工作。当时,英国的“政府密码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判断德国与唐帝国远征航空兵的轰炸行动,然后及时的发出消息,好让将遭到轰炸的城市做好防御准备。而在所有的安全环节中,通信肯定是最容易泄密的。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电缆,而不是电台来下达作战命令,可是当时在前线地区是不可能用电缆联系各个机场的,无线电台仍然是最主要的通信工具。在无法确定敌人是否已经破解了通信密码的情况下,就必须得采用多重加密技术,即在基本密码的基础上,用代码来表达重要信息,或者是打乱各目标的代码,让敌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在对英国的轰炸中,德国人就采用了二次加密技术,当时英国已经破译了德国的通信密码,可是却没有能够破译代码,结果错误的将考文垂判断为伦敦,导致考文垂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遭到了猛烈的轰炸,几乎被彻底的摧毁。
  唐帝国陆海两军都有自己各自的密码系统,陆军航空兵还有一套单独的密码系统。当时为了保密,甚至采用了三次加密技术,即在使用代码的情况下,还打乱了代码的排列,而且每周会更换一次代码的排列顺序,如果没有最新的代码表,就不可能准确的翻译出电文内容,敌人也就不可能准确的破译密码了。
  这些保密工作都是由情报人员负责的,从26年开始,在非一线战斗部队里,所有的电报收发工作都由情报人员承担,各部队不再安排单独的保密军官,指挥官只需要下达任务,作战部队也只能从情报人员手里获得任务。这些情报人员在人事上属于情报部门,在编制上则直接接受军队上级的指挥,属于双重编制。
  各项准备工作迅速展开。二十三日上午,在战斗命令下达之后,地勤人员抓紧时间为参加轰炸行动的438架轰炸机进行了全面检查,以确保所有的轰炸机都能够飞起来。同时,各机场也组织飞行员掌握目标的具体情况,熟悉飞行路线,并且给每个中队(中型轰炸机部队12架为一个中队)安排了相应的任务,确定了领队长机的安排与任务。
  当时机组数量要比轰炸机的数量多得多,为了确定具体的机组,还采用了抽签的方式,谁抽到就谁去执行任务。结果有三分之一的机组没有接到任务。在休息了十多天之后,飞行员都求战心切,没有接到任务的反而有点失落。
  出发前几小时,飞行员在地勤人员的协助下对轰炸机进行了最后的检查。这也是正常的程序,飞机的状态直接关系到了飞行员的生死,除非情况紧急,没有足够的时间,不然的话,飞行员都会在出发之前对自己的座机进行最基本的检查,以确定飞机的状态。
  下午四点半,各机场的轰炸机陆续起飞。轰炸机机群首先向南飞,在到达了洪都拉斯上空之后再转为向东飞,一直深入加勒比海大概200海里之后还要盘旋大概三个小时,这才转向飞往了古巴东南部地区的机场。这主要还是为了欺骗敌人,同时还可以避开美军远程战斗机的搜索与巡逻空域,走相对安全的航线,在到达古巴的机场时,也已经是深夜了。
  当时,为了迷惑美军,避免美军察觉,以做好防御准备,参谋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轰炸机群起飞之后不久,部署在危地马拉的一批运输机也离开了机场。这些运输机将前往巴拿马的机场降落,而且到达的时间也是夜晚。这样一来,如果美军的谍报人员在监视巴拿马的机场的话,就很容易在夜间将运输机判断为轰炸机,从而认为从尤卡坦半岛起飞的轰炸机群已经到了巴拿马,而不是去了古巴。
  轰炸机从尤卡坦半岛上的机场起飞的时候,古巴那边也在做着相应的准备工作。3500吨燃烧弹是在二十二日下午的时候才到达了圣地亚哥的,罗云冲故意延迟了运送时间,主要是以前一直没有向圣地亚哥运送过轰炸机使用的燃烧弹。陆战队才占领圣地亚哥不久,根本没有办法保证将潜伏在圣地亚哥的美军谍报人员铲除掉。因此,为了保险期间,不能提前运送弹药。这些弹药都将在天黑之后才从港口运往机场,为此,罗云冲还专门调动了一批原本应该为陆战队运送物资的车队,让其守在港口,只要天一黑就立即出动。
  机场上的准备工作也很充分,当天晚上正好有一批美军的伤员要从巴哈马群岛转移到巴拿马的战俘营去,运输机要首先在古巴的机场降落加油,因此机场上的勤务人员借此进行了准备工作。运输机到达的时间也是精心安排的。第一批运输机在凌晨两点半到达,最后一批在三点半到达,而轰炸机群到达的时间是三点四十分,只间隔十分钟,这样就算有美军的谍报人员在监视机场的活动,也有可能将轰炸机错误的判断为四发大型运输机。当然,前提是美军的谍报人员的识别能力不怎么样。
  轰炸机是陆续到达的,而且在机场停留的时间相当短暂,按照要求,地勤人员要在半小时内为轰炸机补充燃料,挂上炸弹。而以往,这些工作需要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除了地勤人员提高效率之外,还得同时安排两个地勤小组负责一架轰炸机,一个负责加油,另外一个负责补充弹药,两项工作同时进行。为此,地勤人员还专门研究了工作程序,调整了几个步骤,以提高效率。即使这样,一个机场一次也就最多为两个中队的轰炸机提供服务,而当时一共有五个机场可以接收轰炸机,因此至少需要四个批次,持续两个小时,才能够为所有的轰炸机装上炸弹与燃料。
  要想让分四次出发的机群会合到一起,就只能降低先出发的轰炸机群的速度。“鹏”式轰炸机的航程不是问题,就算在满载的情况下,作战半径都能达到1300海里,而这次的直线作战半径只有700海里,算上绕飞的距离,也就最多850海里,因此轰炸机在起飞之后,可以在空中多逗留至少四个小时。
  主要的问题还是护航战斗机,当时怎么安排护航战斗机的航线成为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如果全程伴随飞行的话,那么战斗机的航程就不够,可如果不伴随飞行的话,战斗机就要穿越美军的雷达探测区。最后,参谋设计了一套单独适用于战斗机的航线。护航战斗机将晚大概半个小时出发,到时候已经是凌晨五点半左右,而在前一个小时里,战斗机群将高空飞行进入美国本土上空,天亮后大部分战斗机转为低空飞行,只留少数战斗机在高空警戒。而战斗机的航线基本上是一条直线,这一来可以吸引美军的防空战斗机,二来还可以缩短航程。而轰炸机的航线与战斗机的航线有几处相交点,大概每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要会合一次,相隔距离也在50到100海里之内,轰炸机群与战斗机群保持直接联系,如有必要,可以立即呼叫,而战斗机到达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
  实际上,这套护航战术有很大的问题,只是当时运气够好,还没有暴露出来。在后来的战斗中,美军防空战斗机疯狂的拦截,让护航战斗机不得不随时呆在轰炸机群附近,根本就不能远离轰炸机群,别说15分钟的支援时间,就算5分钟也不行,必须要随叫随到,而且最好是由战斗机在最危险的方向上巡逻,以确保在敌防空战斗机攻击轰炸机群之前就将起发现,而不是等轰炸机群的呼叫。
  相关的工作都是提前安排到位的,而且各部队都接到了罗云冲的直接命令,必须要尽一切努力确保行动成功,不能有一点疏忽与疏漏。而执行作战任务的轰炸机与战斗机也都按照计划准时的完成了各个步骤。二十四日凌晨三点四十分,第一批轰炸机就到达了古巴的机场上空,随即就开始降落。
  同时,部署了那三个护航战斗机中队的两个野战机场上的勤务人员也忙碌了起来。战斗机飞行员也领了作战任务,随即就开始加查自己的座机,他们将在五点半起飞。四点十五分,第一批轰炸机离开了机场,随即第二批轰炸机降落补充燃料与弹药。这个工作要持续到五点四十分左右,而且最后起飞的一批轰炸机必须要加速最赶前面起飞的三批轰炸机,会合地点在穆埃尔托斯群岛上空,距离美国本土仅仅只有120公里左右。在轰炸机群到达美国本土上空的时候,护航战斗机也差不多追了上来。此时天色还没有亮,因此不大容易遭到美军战斗机的拦截,毕竟美国也没有多少夜间战斗机,对轰炸机群威胁最大的是美军的战术战斗机。
  “到达美国本土上空后,轰炸机群将在8500米的高度上飞行。”罗云冲向赶来一起等待轰炸结果的谈仁皓介绍了情况。“从我们获得的情报,以及以往总结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军主力战斗机在这个高度上的机动性很差,而且速度也快不起来。而‘野马’爬升到这个高度上,至少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如果轰炸机群能够成功避免被及时发现的话,美军战斗机甚至没有时间对轰炸机群进行迎头拦截。”
  谈仁皓微微皱了下眉毛,拦截还要分方向?
  “我们在欧洲总结出来的经验,只要轰炸机群的速度够快,飞得够高,那么从侧面进行的拦截,或者是从后面进行的追击都没有太大的威胁,真正构成威胁的是迎头拦截,这样战斗机就可以抵消掉高空性能差的劣势,同时轰炸机在前方的自卫火力最差,也最脆弱。因此,只要能够避免遭到美军战斗机的迎头拦截,那么损失就不会有多大。”罗云冲稍微停顿了一下,“在欧洲战场上,我们被战斗机击落的轰炸机中,有6成是在遭到迎面攻击的时候被击落的。而这次,我们大概有7成的轰炸机是被美军战斗机迎面攻击的时候击落的。”
  “那就是说,真正有效的防御手段还是轰炸机的飞行速度与飞行高度。”
  罗云冲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可同样的,就算轰炸机飞得再高,在满载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比战斗机飞得高。更何况,任何重型轰炸机的速度都不可能比战斗机快。如果没有护航战斗机的话,轰炸机依然脆弱。”
  “那就要看那些护航战斗机到底能够发挥多少效果了。”
  “希望不会太糟糕,我想也不会太糟糕。”罗云冲点上了烟,“这次我们的准备非常充分,当然,这只是一次实验,而要真正检验护航战斗机的效能,还要通过经过更多的实战才能知道,可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那我们就会迈出下一步,知道击败敌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2/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