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9/735

  不管怎么说,“俄亥俄”号已经为后面的三艘战列舰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也就在六艘“新省会”级开火之后不久,也就是大概六点四十分过后,三艘美军战列舰也先后开始了还击。
  首先开火的是“蒙大拿”号,当时该舰还没有完全转过来,只有舰首方向上的六门主炮可以投入战斗,舰尾方向上的六门主炮没有办法朝向南面的敌舰。舰长是不得已才下令开火的,虽然炮击的准确性不会高到哪里去,但是总比挨打不还手要好得多吧。
  “缅因”号也很快开炮还击,同样也只用了前面的六门主炮。当时“缅因”号离完成转向还有好几分钟的时间,当对方打来的炮弹落在附近的海面上的时候,这艘战列舰的舰长也大概抱着同样的想法,打不打得中是个问题,可打不打,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新罕布什尔”号的还击也很快到来,当时这艘战舰才刚刚转向呢,而且转向的角速度不到“缅因”号的一半,要想把屁股摆过来,需要更长的时间,也就只能用舰首方向上的六门主炮开火。
  无一例外的,这三艘战列右舷方向上的十门副炮全部在开火还击。交战距离已经足够的近了,虽然127毫米口径的副炮连重巡洋舰上的主装甲都很难打穿,就更不可能对付战列舰,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而且高爆弹还能够破坏战列舰上的外部设备,总能够起到一点点效果吧。同样的,六艘“新省会”级左舷上的副炮也没有闲着。120毫米的副炮威力与127毫米的相差不大,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也就只能够给美军的战列舰挠挠痒而已。
  到此时,战斗才算是正式开始,至少,这次美军不会“打不还手”了。可是对常荐新,与第三特混舰队的官兵来说,这绝对是最不好的,也许,他最希望的还是美军直接升起白旗,在不使用一枪一弹的情况下赢得战斗吧!
第七十八节
恐怖的对手
  “南宁”号与“广州”号夹击“蒙大拿”号的战斗最为关键,这是双方旗舰之间的较量,也就是说,失败的一方将失去统一的指挥,从而陷入被动局面,因此,这三艘战列舰之间的对决关系到了这场战斗的最后胜负。
  在六点四十四分之前,“南宁”号与“广州”号拥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在这几分钟里,“蒙大拿”号只有舰首方向上的主炮能够投入战斗,而两艘“新省会”级上却有18门主炮,双方的火力对比达到了三比一,自然是让常荐新占够了上风。也正是这几分钟,决定了这场战斗的最后结果。
  在此期间,“南宁”号一共打出了75枚炮弹,命中了“蒙大拿”号34枚,其中真正构成威胁的只有8枚,这与之前对付“俄亥俄”号的情况相差不大。也正是这几分钟的炮击,让常荐新发现了美舰的强大防护能力,以及26式穿甲弹的性能缺陷,可问题是,当时是没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就算问题多多,战斗还是得打下去。而在这8枚穿甲弹中,有3枚打中了要害部位。
  第一次命中要害部位是在六点三十九分,在第三轮齐射中,一枚穿甲弹打中了“蒙大拿”号A炮塔与B炮塔之间,虽然这发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B炮塔基座处的装甲,甚至没有能够爆炸,但是却导致基座装甲严重变形,也让B炮塔的基座旋转机构变形,最终使B炮塔卡在了一个固定的角度上,根本无法自由转动。换句话说,这发炮弹使B炮塔失去了作战能力,除非通过战舰转向,不然B炮塔就没有任何威胁了。这算得上是一发非常“神奇”的炮弹,从其“打”掉了“蒙大拿”好四分之一的主炮火力来看,这发炮弹就算是一枚哑弹,可是其功劳肯定不小。
  第二次命中要害部位是在六点四十分,在第五轮齐射中,一枚穿甲弹命中了舰桥下方的机电室的位置。这是战舰上的辅助机电室,主要就是为电台,雷达等电子设备供电,有一台功率200多千瓦的柴油发电机。而这发穿甲弹不但发生了爆炸,还引燃了储备在这里的柴油。虽然柴油的产生的大火是比较容易控制的,但是战舰上有很多易燃物品,比如水密门上的橡胶,而橡胶在燃烧后会产生大量剧毒的浓烟,司令舱就在上面不远处。很快,浓烟就灌满了周围的几个舱室,最终导致战舰上的舰队司令部官兵不得不暂时撤出司令舱,从而使舰队暂时失去了统一指挥。虽然,这仅仅就十多分钟的事情,可是这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四点四十三分,也就在“蒙大拿”号即将完成转向,尾部的主炮投入战斗之前,一发穿甲弹打中了战列舰右舷后部两座副炮炮塔之间,并且成功的穿透了主装甲带,进入舰体内部。而中弹部位的下面就是战舰上的6号锅炉舱。虽然“蒙大拿”级的八台锅炉,以及八台蒸汽轮机都设置在单独的舱室内,以提高动力系统的生存能力,但是这发炮弹也至少解决掉了战舰上八分之一的动力,同时导致高温蒸汽泄露,锅炉舱里的官兵全部完蛋,附近的一支损管队也出现了巨大的伤亡。如果不是另外一支损管队及时到达,而且蒸汽很快就从弹孔里散去的话,恐怕还会出现更大的损失。
  在此期间,“广州”号也没有闲着,其表现比“南宁”号还要出色不少。在打出的81枚炮弹中,有44枚命中,其中成功穿透了装甲,还发生了爆炸的炮弹有10枚,造成巨大破坏的有5枚。这5枚炮弹的命中点分别在战舰A炮塔的右前方,炸毁了几个水兵舱。战舰B炮塔右侧,在主弹药舱外爆炸,导致B炮塔主弹药舱的自动通海阀门启动,淹没了弹药舱。右侧3号副炮炮塔,炸毁了整座副炮,并且导致数十枚副炮炮弹爆炸,杀伤了周围的数十名美军官兵。舰桥后方烟囱的中部,炸断了烟囱,使连接在这根烟囱上的1到4号锅炉的输出功率减半。后部桅杆的根部,炸断了桅杆,而倒下的桅杆砸在了C炮塔上面,砸坏了C炮塔的副瞄准仪,导致C炮塔不得不借助D炮塔提供的炮击参数开火。
  “蒙大拿”号在这几分钟里的还击也算得上是猛烈,其首部的六门主炮先后打出了20多发炮弹,可是因为当时战列舰正在全速转向,严重影响到了炮击的精度,而且对方打来的炮弹连续不断的命中,就算大半都没有爆炸,可是这些炮弹砸来,也必然影响到炮击的精度。结果,“蒙大拿”号在这几分钟之内的还击实际上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连对面的两艘战列舰上的官兵都没有感受到威胁呢。
  按理说,通过这几分钟的猛烈炮击,连续有数十发炮弹命中了敌舰,就算打出去的不是可以爆炸的炮弹,全部是实心弹,也足以将敌舰给砸沉了吧。可是,当常荐新惊讶的发现,敌舰的速度没有降低,而且还在继续加速,转向也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敌舰上的主炮根本就没有被彻底的打掉,还在不断开火,随着转向完成,舰尾方向上的主炮也投入战斗的时候,常荐新都不得不感慨,美国人到底造出的是战舰,还是浮动的钢铁怪物?
  “蒙大拿”号达到了70000多吨的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0吨的装甲钢板绝不是白白浪费掉的。可以说,“蒙大拿”级是战列舰,甚至是整个战舰历史上装甲防护能力最强悍的战舰之一。如果以尺寸数据来衡量的话,“蒙大拿”级的装甲厚度远超过了“新省会”级。当然,再考虑到装甲钢板的质量的话,也许会有所改变。可是,“蒙大拿”级毕竟是美国海军在结合了众多实战经验与教训之后设计的一种战列舰,而“新省会”级是在战前就设计完成的,而在大战期间的改进是不可能让战舰的性能有本质上的提升。比如,当时“蒙大拿”级大量采用的大角度倾斜装甲设计就变相的提高了战列舰的防御能力。相反,“新省会”级在改进中也只是部分采用了这种方式,而且倾斜的角度都相当有限,毕竟战舰的基本性能已经确定了,任何大范围的改动都将对战舰的其他性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工程师也要综合衡量改进对各项性能的影响,才能确定一个最好的改进方案,而这都不可能单方面的提高战列舰的防御能力。
  当时,“蒙大拿”号强悍的防护能力给了常荐新巨大的震撼,甚至让常荐新怀疑,他400毫米口径的穿甲弹能否对付那种“变态”级别的战列舰了。实际上,55倍径的400毫米主炮的威力并不比美国海军50倍径的16英寸主炮差,甚至还要好一点,只是,“蒙大拿”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求能够承受住自身火力的打击,甚至要求能够应付“大和”主炮的打击。另外,26式穿甲弹在近距离的威力反而不怎么样,其强项是在远距离上打击水平装甲的能力,而当时的交战距离又太近了一点,打不穿敌舰装甲也不算什么希奇的事。
  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之中,也没有机会让常荐新东想西想,特别是当“蒙大拿”号转过了笨重的身躯,尾部的主炮也投入到了战斗中之后,战斗就更为激烈了。而且,常荐新的担心也有点多余,此时“蒙大拿”号只剩下了九门主炮,而且其威力不见得比“新省会”的好,加上“蒙大拿”号之前的损伤,局势对常荐新他们是非常有利的,只需要多坚持一阵,战斗自然就会分出高下来。
  当时,“蒙大拿”号尾部主炮只能共用D炮塔的副瞄准仪,通过战舰内部电话,由D炮塔的炮长将炮击参数报告给C炮塔的炮长,然后两座主炮同时开火。这样一来,炮击速度自然降低了不少,而且C炮塔拿到的炮击参数不是最精确的,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炮击的准确性。另外,战舰的指挥官此时并不在司令舰桥与航海舰桥里,因此三座主炮炮塔没有一起开火,A炮塔基本上是在单独作战。
  六点四十四分,“蒙大拿”号尾部的六门主炮打出了第一轮齐射,这次的效果明显好于之前首部主炮的炮击,虽然也没有命中目标,但是有一发炮弹落在了“广州”号后面大概200米处,算得上是一枚近失弹了。
  见到敌舰尾部主炮投入战斗,“南宁”号与“广州”号上的炮手几乎同时转移了瞄准点,都准备先干掉敌舰屁股上的主炮,然后再慢慢收拾掉这艘结实的战列舰。也正是如此,两艘战列舰上的炮手都忘记了,敌舰首部的A炮塔并没有失去战斗力!
  六点四十六分,也就在“广州”号与“南宁”号集中火力对付“蒙大拿”号屁股上的两座主炮塔的时候,A炮塔打出的一轮齐射终于有了结果,一发重达一吨多的穿甲弹直接打中了“广州”号乙炮塔的正面。炮弹的撞击角度几乎是垂直的,而且穿透了炮塔的正面装甲,在炮塔内部爆炸。这是“蒙大拿”号还击时打中的第一发炮弹,而且也是威力最大的一发炮弹!“广州”号的乙炮塔差点就被炸到了半空中,如果不是采用了封闭式弹舱的话,下方的弹药舱都将被引爆。而且,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还导致后方舰桥里的官兵伤亡大半,幸运的是,舰长等几名重要军官没有阵亡,而且在带伤继续指挥战斗。
  当时,打中了“广州”号的不是一枚重型穿甲弹,而是一枚轻型高速穿甲弹。美国海军是最早使用重型穿甲弹的,而且也最早认识到,重型穿甲弹在近距离交战中的威力严重不足,反而不如轻型穿甲弹。因此,在“蒙大拿”级战列舰上,每门主炮都配备了30发轻型穿甲弹,以应付近距离战斗。虽然这将增加后勤保障的难度,还会因为两种穿甲弹的弹道不一样,所以瞄准计算方式也不一样,如果炮手搞混淆了的话,必然会导致炮弹无法命中目标。但是,毫无疑问的,在近距离战斗中,初速更高的轻型穿甲弹对付垂直侧甲的效果要比重型穿甲弹好得多。
  另外,这也暴露出了“新省会”级的一个问题,即该战舰的装甲不足以挡住自身主炮的打击。“蒙大拿”级使用的主炮威力与“新省会”级的相差不大,也就能够打穿“新省会”的装甲,这无疑是设计上的一个重大缺陷。
  “广州”号没有因此而退出战斗,常荐新在收到了“广州”号舰长发来的报告之后,也没有让其退出战斗,到此,常荐新已经认识到,仅凭“南宁”号,是打不过对面的那艘敌舰的,必须要让“广州”号坚持下去。
  这个坚持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六点四十七分,“广州”号丙炮塔打出的一发穿甲弹干净利落的还了对手点颜色。这发炮弹正好打中了“蒙大拿”号C炮塔与基座之间的位置,这里是炮塔上装甲最薄的地方,C炮塔被直接炸毁。几乎同时,“南宁”号的炮击也收到了显著效果,一枚穿甲弹打中了D炮塔的正面装甲上部边缘处,但是没有能够击穿装甲,而是被弹了起来,沿着炮塔顶部飞过,结果把炮塔顶部后方的副瞄准仪给直接抛掉了。也就是说,D炮塔已经失去了瞄准能力,其炮击准确率降低了很多。
  到此,“广州”号重新锁定了敌舰的A炮塔,而“南宁”号则在继续猛击敌舰尾部的D炮塔,了望员并没有看清楚敌舰D炮塔上的瞄准仪是否已经被打掉,搞得炮手仍然将其列为了首要打击目标。而“蒙大拿”号以三门主炮迎战对手的十五门主炮,这种火力上的差距是无法通过防护能力弥补的,这场战斗也基本上没有什么悬念了。
第七十九节
趁你病要你命
  除了“南宁”号,“广州”号对付“蒙大拿”号的战斗之外,当时战场上,就数“南昌”号,“南京”号联手绞杀“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最为重要了。
  在“新罕布什尔”号冲出港湾的时候,“南昌”号与“南京”号上的舰长就发现,这艘战列舰出了故障,而且都判断出是舵机有问题,转向灵活性受到了影响,而这必然会对其战斗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使战列舰在规避炮弹的时候显得更加笨拙,从而被更多的炮弹击中。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南昌”号与“南京”号能够迅速击败“新罕布什尔”号的话,那么战场上的局面就将对第三特混舰队更为有利。也正是如此,绞杀“新罕布什尔”号的战斗才变得极为关键。
  因为舵机出了问题,加上转向的时间最晚,直到六点五十二分,“新罕布什尔”才完成转向,而此时战舰上后面的两座炮塔投入战斗的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在前面的十几分钟里,两艘凶悍的战列舰已经让“新罕布什尔”号上的官兵彻底的绝望了。
  在跟随“缅因”号转向之前,“新罕布什尔”号已经向南航行了近2000码,同时因为转向角速度太慢,就无法与对手迅速拉开距离。而在己方火力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拉开距离是自保的主要办法,近距离的猛烈炮战对主炮数量少的一方是极为不利的。“新罕布什尔”号的舰长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明白归明白,他却无法改变当时的实际情况。这一点,最终要了“新罕布什尔”号的小命,也让这艘战列舰成为了后面杀出来的三艘战列舰中发挥最差,最没有“价值”的一艘。
  从六点四十一分开始,双方的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不到5000码。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5000码大概相当于4500米的距离,而55倍径的400毫米主炮身管的长度是22米(没有计算炮膛等部件的长度),也就是说,这个距离大概只相当于205倍身管的长度,而400毫米主炮的精度在2毫弧度以下,也就是说,在4500米的距离上,方位误差半径不到9米,就算将其他影响到炮击精度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误差半径也不会超过15米。“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正面水线宽度是37米。也就是说,战列舰上的炮手只需要瞄准“新罕布什尔”号水线的中央位置,就可以让炮弹命中目标!
  在“新罕布什尔”号还以舰首朝着两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时候,两艘战舰上的炮手设置的瞄准点不是战舰水线的中点,而是战舰司令舰桥的中点。虽然瞄准线稍微高了一点,但是将炮弹飞行时弹道降低的高度计算进去的话,基本上就能保证炮弹落到战舰上了。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这也是当时瞄准目标的一种简易办法。
  也正是从六点四十一分开始,“新罕布什尔”号经历了其生命最后关头最为悲惨的十分钟时间。在这十分钟内,“南昌”号与“南京”号将其火力猛烈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其相对薄弱的防护能力并没有受到考验,这也算是最为幸运的吧。
  “新罕布什尔”号首先被摧毁的就是舰桥前面的B炮塔。炮手们很快就发现,在瞄准舰桥的情况下,炮弹基本上都会命中B炮塔,结果在B炮塔被摧毁之间,两艘战列舰上的18门主炮一共瞄准舰桥打了三轮齐射,先后有20多发炮弹命中了这座炮塔。实际上,打中B炮塔的第四发穿甲弹就已经使这座炮塔丧失了战斗力。这枚穿甲弹击穿了炮塔的正面装甲,虽然没有爆炸,但是已经让炮塔内部设备严重损毁,根本就无法继续使用了。也正因为这发炮弹没有爆炸,结果又有十几发炮弹陆续砸了下来。到B炮塔被炸上天的时候,两艘战列舰上炮手这才转移了目标。
  这三轮炮击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在5000码的距离上,“蒙大拿”级战列舰上装甲最厚实的部位也挡不住26式穿甲弹的直射,也就是说,26式穿甲弹在5000码的距离上,可以打穿倾斜角达到了40度,厚度超过了500毫米的美军标准装甲钢板,而这基本上相当于垂直方向上近700毫米厚的装甲了。可问题是,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外,“新省会”级绝不会跟任何一艘敌人的战列舰在这么近的距离上战斗。至于26式穿甲弹能不能在远距离交战中打查“蒙大拿”级的两层水平装甲,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得到实战证明的。
  摧毁了敌舰的B炮塔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选择了一种相对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将瞄准点下压大概5米,这样的话,就可以击中B炮塔前面的A炮塔。“南京”号上的炮手做了一个相反的选择,那就是把瞄准点锁定在舰桥上部的桅杆中间,这样炮弹就能打中舰桥了。从这里开始,两艘战列舰就各自挑选了打击位置。
  “新罕布什尔”号的A炮塔并不比B炮塔幸运多少。当时,B炮塔只打出了两排炮弹就被摧毁了,而A炮塔也仅仅只打出了四排炮弹,就被“南昌”号上打来的穿甲弹给击毁。当时,第三枚命中了A炮塔正面的穿甲弹就击穿了装甲,而且在炮塔内部爆炸。炮塔的顶部装甲被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给冲到了半空中,如果不是因为炮塔与弹药库之间有自动关闭的装甲滑门的话,那么下方的弹药库也将被引爆。在看到了敌舰A炮塔也完蛋了之后,“南昌”号上的炮手就没有再浪费弹药,重新选择了瞄准点。
  “南京”号的表现差不到哪里去。前面两轮炮击因为瞄准点过高,炮弹都擦着舰桥的顶部飞了过去,没有构成威胁,了望员很快就校正了炮手的误差,“蒙大拿”级的舰桥要比“依阿华”级低矮一些,瞄准点应该向下压。在打出的第三炮弹中,就有两枚穿甲弹准确的命中了舰桥的正面。这两枚穿甲弹足够摧毁整个舰桥,连同舰长在内的几十名官兵全部伤亡。“新罕布什尔”号也因此失去了统一指挥。
  打到这个时候,“新罕布什尔”号的侧面已经暴露在了两艘“新省会”的炮口下。此时两艘战列舰上的炮手已经有了充足的信心,战列舰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是最厚的,穿甲弹既然能够击穿炮塔的正面装甲,那就肯定能够击穿其他所有部位的装甲。也正是如此,当时两艘“新省会”在将炮口转移到了敌舰的侧面时,瞄准点都压得相当低,主炮的炮手并没有想到要首先摧毁敌舰侧面的副炮,而是准备直接打击敌舰的舰体!
  在远距离炮战中,炮弹经常能够击中敌舰的水下部位,可是在近距离炮战中,炮弹很难击中敌舰的水下部位,主要原因是,近距离炮战时,炮弹的弹道很平直,入射角度也不会太大,当炮弹落在水面上的时候,因为水与空气的密度不一样,炮弹很容易被弹起来。这与“圆桶”炸弹在水面上弹跳的原理是一样的。因此,在近距离炮战中,交战双方是很少直接打击敌舰的水线附近的部位的,当然,在摧毁了敌舰的主炮,而且暂时找不到其他更有价值的目标前,压低瞄准点,尝试着打击敌舰水线附近的舰体也不是不可以的。
  在5000码的距离上,26式穿甲弹对“蒙大拿”级侧面垂直装甲的穿透率不会低于五成,只是炮弹的引信问题还是会严重的影响到炮击的效果。从六点四十五分,到六点五十分,“南昌”号与“南宁”号一共打出了158发炮弹,其中有至少110发炮弹命中了“新罕布什尔”号的右舷,大概有一半的炮弹打在了水线附近。就算这些炮弹都不爆炸,也在“新罕布什尔”号的舰体上开了几十个巨大的窟窿,而每一个窟窿都能导致一个到几个舱室进水,当几十个舱室都进水之后,这艘战列舰也基本上完蛋了。当然,绝不是所有击中的穿甲弹都没有爆炸,那么这艘战列舰就更加无药可救了。
  到六点五十分的时候,“新罕布什尔”号右舷方向上已经有超过一半的舱室被击毁,进水量超过了2500吨,而且海水还在源源不断的涌入。当时,连接着附近舱室的十几个水密门都被爆炸的冲击波破坏,失去了作用,最终肯定会导致战舰上大部分舱室进水。“蒙大拿”级在空载的情况下,所能够承受的最大进水量有35000吨左右,可是实际最多就只能承受20000吨左右的进水量,再多,战舰就会沉没。另外,其单侧进水量不能超过12000吨,不然战舰就有翻覆的危险。当时,“新罕布什尔”号右侧舱室被击毁一半之后,至少可以涌入15000吨的海水,也就是说,如果无法迅速抽出涌入舰体的海水的话,这艘战舰肯定会沉没。而当时“新罕布什尔”号是不可能抽出舰体内的海水的。
  猛烈的炮击不但破坏了战舰上的舱室,还炸断了战舰内部的很多电缆,其中位于战舰右侧的一座主电力舱已经被淹没了,只有依靠战舰左侧的另外一座主电力舱为抽水机提供电力,而这无法满足所有抽水机同时工作时的电力需求。另外,因为进水舱室都在水线附近,导致下面的舱室被堵死,如果里面的官兵打开水密门逃生的话,必然会使更多的海水涌入。只要海水灌入了锅炉舱与轮机舱,就算战舰上的发电机都在工作,也不可能让战舰避免沉没。
  也正因为战舰上的发电机都转为抽水机提供电力,同时,尾部两座炮塔弹药库上方的舱室也已经进水,连接弹药舱的电缆被炸断,导致弹药舱供电中断,而仅靠人力是不可能将重量超过一吨的炮弹送到炮塔内的,炮塔也只能依靠辅助发电机来驱动炮塔旋转,结果这两座炮塔在没有挨一发炮弹的情况就失去了战斗力。
  到此时,“新罕布什尔”号已经完蛋了,就算“南昌”号与“南京”号在这个时候停止炮击,这艘战列舰也会沉到海底去。不过,两艘战列舰都没有停下来,又在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打出了100多发炮弹。直到六点五十六分,“新罕布什尔”号已经严重右倾,同时战舰的桅杆上升起了白旗,舰长下达了弃舰命令,官兵们争先抢后的冲上甲板,开始逃命的时候,两艘战列舰才停止了炮击。
  到此时,“新罕布什尔”号已经挨了足足200余发炮弹,其中击穿装甲,并且爆炸的有50多枚。七点十八分,在海面上挣扎了二十多分钟的“新罕布什尔”号在右倾达到极限的情况下翻覆,接着肚皮朝上的开始下沉。因为该海域的水深不到40米,结果,在“新罕布什尔”号的桅杆已经插入了海底淤泥中的时候,战舰的肚皮还有一部分露在海面上呢。
  后来,唐帝国海军组织力量把这艘战列舰打捞了起来,并且就近对起进行了简单的修复,在恢复了部分动力之后,取消了战舰上的炮塔,以及其他不必要的设备,然后换上了上百门唐帝国海军的火炮,成为了一艘“强悍”的火力支援舰,并且在战争结束前,参加了两场意义不算很大的战斗,这也是“新罕布什尔”号参加的最后两次战斗,当时,恐怕建造这艘战舰的美国人并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吧。在战争结束后,“新罕布什尔”号被拖到了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这是该舰最后的归属,在唐帝国的第一次氢弹试验中,该舰随同其他数十艘唐帝国海军退役的,或者是从敌国缴获的战舰一起在核爆炸的巨大闪光下缓缓沉入了大海,这也是那次试验中排水量最大的一艘战舰!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八十节
艰苦的战斗
  在三场同时进行的炮战中,“贵阳”号与“武汉”号联手对付“缅因”号的战斗算得上是最激烈,也是最为惨烈的。“缅因”号成为了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中发挥最好,战果最丰富的,可其最终的结局并不比其他三艘姊妹舰好多少。
  在还没有开始转向的时候,“缅因”号的舰长就发现了最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与敌舰的距离太近了。如果“缅因”号也跟着“蒙大拿”号转向的话,恐怕在转向期间,对方猛烈的炮火就足以让“缅因”号完蛋。而在此期间,“缅因”号只能用一半的火力反击,而且还会因为战舰全速转向而影响到炮击精度,打了也基本上与没有打一样。如果让这位舰长选择的话,恐怕他会直接向南航行,争取在几分钟内冲破对方的拦截,然后逃离战场。可是,当时引导舰队作战的是“蒙大拿”号上的司令官,而不是他这名战列舰的舰长。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三艘“蒙大拿”级确实应该直接南下,7000码的距离,对于速度可以接近30节的战列舰而言,不过就是六分钟的时间而已。即使当时三艘战列舰的速度都只有十节左右(这是离港时的最大速度了),加上战舰一直在加速,也不过就十多分钟而已。相反,转向的话,需要好几分钟,而且在完成转向后还不能逃跑,必须要与敌舰决战,胜算自然小了很多。
  当然,绝不是说,三艘美军战列舰通过直接南下就可以逃出升天。首先,在其南下的时候,常荐新会采取相应的战术来对付他们。其次,当时第三特混舰队还有十几艘驱逐舰没有投入战斗,如果美舰南下的话,那么这十几艘驱逐舰上携带的鱼雷也足够让它们全部沉入海底了。更重要的是,既然第三特混舰队已经到达了,那么其他的特混舰队也就不会太远,舰载轰炸机很快就能到来,而战舰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飞机,结果仍然会被炸沉。也许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么多的可能,第21特混舰队的司令官才没有让舰队突围,而是希望在最后的战斗中也能够干掉对方几艘战舰,不让舰队白白牺牲掉吧。当然,更有可能的是,第21特混舰队的司令官认为斯普鲁恩斯会派遣轰炸机前来打击第三特混舰队,所以他必须要拖住第三特混舰队,为斯普鲁恩斯创造机会,到时候只要炸掉了第三特混舰队,他们就不是白白牺牲了。
  “缅因”号的舰长不会考虑得这么全面,他只能决定自己这艘战舰的战术行动。也就在最初下达了全速转向跟上“蒙大拿”号的命令后,“蒙大拿”就遭到了猛烈的炮击,“缅因”号的舰长立即发现,跟着转向,他的命运不会比前面那艘战舰好多少,所以他立即又下达了半速转向的命令,也就是说,“缅因”号的转向角速度减少了一半。这让战舰成功的避开了对方打来的两轮炮弹,最重要的是,在半速转向的情况下,战舰首部的两座炮塔就更容易瞄准目标,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还击了!
  六点四十三分,“缅因”号的舰长不得不随时调整舰队的航向,以规避落下来的炮弹。当时,也只有“缅因”号能够做到这一点。在遭到轰炸的时候,“缅因”号受到的损伤最轻,战舰上的综合指挥系统没有遭到破坏,舰长能够指挥战舰灵活机动,另外,枪炮长也可以指挥所有的炮塔同时开火。这两点是很重要的,其他的几艘战舰正是因为无法统一指挥,结果很快就被干掉了,而且还击也没有多少成效。
  在舰长的果断指挥下,“缅因”号避开了“贵阳”号与“武汉”号在前六轮炮击中打来的绝大部分炮弹,而命中的几枚炮弹也没有造成致命的损伤。同时,“缅因”号在第三轮还击中,还打中了“贵阳”号一枚炮弹,只是这枚炮弹打在了甲炮塔的正面装甲上,而且命中角度太偏,炮弹被装甲给弹了出去,没有对“贵阳”号构成多大的威胁,甲炮塔也只是没有参加接下来的七轮炮击而已。可是,这发炮弹已经让“贵阳”号的舰长感到了危险,从而让舰长把战舰的航向向南偏了10度,争取与敌舰拉开距离。而这样一来,就导致紧跟其后的“武汉”号暴露在了前面,让“武汉”号顶替“贵阳”号挨了不少的炮弹。
  战斗打到了六点四十八分,“贵阳”号才首开战果,一枚26式穿甲弹击中了“缅因”号A炮塔前方的舰体,炮弹穿过了装甲之后又穿过了好几块舱室的隔板,最后在A炮塔前面爆炸,几乎将“缅因”号的舰首水面以上部分给炸飞。可这里并不是战舰上的关键位置,也最多只是影响到了A炮塔的朝想前方的射界而已。
  “武汉”号在此时已经挨了一发炮弹,美军使用的轻型高速穿甲弹打在了战舰的乙炮塔与舰桥之间,舰桥上的官兵大部分被震伤,而且炮弹还导致乙炮塔向右转动的角度受到影响,不过影响也不是很大,只是乙炮塔的五分钟后才打出了下一轮齐射。
  仅仅几分钟,双方的舰长都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么近的距离之内,双方打出的穿甲弹都有着致命的威胁,不管谁的装甲更厚,只要被打中,就算不死,也要掉层皮。也就是说,谁能够更快把更多的炮弹打到敌人的战舰上去,那么谁就将是胜利者。结果,这让双方的舰长做出了不同的决策。
  “缅因”号的舰长在这个时候决定加快转向速度,尽快让尾部的主炮投入战斗,毫无疑问,只要转过来,那么另外六门主炮对两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威胁将非常巨大,可问题是,在完成转向后,“缅因”号还有多少的战斗力?“新罕布什尔”号就是在转向的时候被摧毁的,“蒙大拿”号也不例外,在完成转向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被打垮了。如果“缅因”号也全速转向,而不顾首向主炮的还击的话,那么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是,当时“缅因”号实际上已经向左转了近四十度,而且与对方的距离已经太近了,如果再不全速转向的话,那么就将更加危险。可以说,“缅因”号的舰长不得不做出这个决定。
  同样的,“贵阳”号在这个时候再次将航向向南偏了十度,准备继续拉开距离。“武汉”号的舰长没有下达转向的命令,而是让战舰把速度降低到了11节,拉开与“贵阳”号的距离,避免挡住“贵阳”号的射界,同时,也可以拉开与敌舰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贵阳”号与“武汉”号正在分开。
  到六点五十四分之前,“缅因”号因为受到了转向的影响,还击没有收到什么成果,相反,“武汉”号与“贵阳”号的炮击却炽烈了不少。在六点五十一分的时候,“贵阳”号摧毁了“缅因”号的A炮塔,仅仅三分钟之后,也就是在“缅因”号完成转向的时候,“武汉”号上的一发炮弹准确的命中了B炮塔,使“缅因”号首部的两座主炮炮塔全部失去了战斗力。
  可以说,“缅因”号几乎步入了另外两艘姊妹舰的后尘,在转向的时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可是,有一点是不一样的。“蒙大拿”号与“新罕布什尔”号在转向前,其首部主炮就基本上被摧毁了,结果在转向的时候,对手的打击重点是舰体,特别是战舰的中部,并且都因为战舰舰体遭到了猛烈的打击而最终完蛋。可“缅因”号在转向之前,其首部的两座炮塔都还有战斗力,在转向的时候,也只有舰首受到了打击,舰体的损伤并不严重。因此,在完成转向的时候,“缅因”号尾部的六门主炮立即就投入了战斗,而且正是这六门炮,最终让“缅因”号没有完败。
  六点五十七分,也就在“新罕布什尔”号已经被摧毁,“南昌”号与“南京”号加速追了上来,准备加入对付“缅因”号的战斗时,从C炮塔打出的一发炮弹准确的命中了“武汉”号距离舰尾大概三分之一舰长,舰体的水线附近。这发穿甲弹直接穿透了战列舰的侧面垂直主装甲,而后面就是战舰上的心脏——锅炉舱!位与战舰左侧的3号锅炉舱被彻底炸毁,而且3号锅炉舱与旁边的4号锅炉舱之间只有一层薄薄的隔板,并不是装甲隔板,结果巨大的爆炸冲击波还损坏了4号锅炉,导致4号锅炉在两分钟后停机。也就是说,这一发炮弹就让“武汉”号失去了一半的动力,使其最大速度降低到了18节。在当时看来,这还不算严重,双方在交战时的航行速度不过就14节左右,两台锅炉足够让“武汉”号继续战斗了。可正是这发炮弹,最终让“武汉”号错过了接下来的所有战斗。
  后来,“武汉”号在返回帝国之后进行了全面检修,最终确定必须要更换两台锅炉,还要换掉3号蒸汽轮机。而当时,帝国已经停止生产“新省会”级战列舰,出口给波斯帝国的同级战列舰上用的是最初使用的那种锅炉,与“武汉”号上用的不一样。而要重新生产锅炉的话,就需要重新下订单,还得让锅炉生产厂重新启动生产线,这不但投入巨大,而且花的时间绝对不少。结果,“武汉”号在船坞里一直呆到了战争结束都没有能够修复。对于在继续战斗的海军而言,这与被击沉实际上并无多大的区别。
  在“南昌”号与“南京”号追上来之前,“缅因”号还打中了“武汉”号三发穿甲弹,除了将尾部的丙炮塔摧毁之外,并没有打中“武汉”号的要害部位。而“武汉”好当时并没有退出战斗,而是一直坚持到了战斗结束。
  随着另外两艘“新省会”级在七点前加入战斗,五分钟后,干掉了“蒙大拿”号的“南宁”号与“广州”号也杀了过来,“缅因”号的嚣张时期也结束了。在面对四艘,乃至六艘战列舰的疯狂炮击下,“缅因”号的结局是相当悲惨的。
  这艘战列舰先后挨了一百多发炮弹,而且近三分之一的炮弹爆炸。在七点十二分,炮击停止的时候,“缅因”号上被炮弹直接击毙的官兵就在600人以上,几乎占到了全舰官兵的三分之一。最后,在战舰沉没之前,又有大概700名官兵没有逃出来,只有不到600名官兵侥幸脱险。“缅因”号是当时三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中损失官兵最多的一艘。从这一点来看,这艘战舰上的官兵的结局要比其他两艘姊妹舰还要悲惨。
  收拾“缅因”号的扫尾战斗没有什么可以多描述的,毕竟这种一边倒的战斗也许算上是战斗,而是一场屠杀。直到“缅因”号上爆炸产生的硝烟升到半空中,战舰上升起白旗,官兵们纷纷跳海逃生的时候,“南宁”号上的常荐新这才松了口气。
  到此时,第三特混舰队的六艘战列舰中,只有“南昌”号与“南京”号安然无恙,其他四艘战列舰都多多少少有所损伤,其中“武汉”号的情况最为糟糕,“广州”号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贵阳”号也有一座炮塔出了问题,而旗舰“南宁”号的水上飞机库被炸得稀巴烂。后来,常荐新不得不安排驱逐舰掩护“武汉”号与“广州”号先行返航,而抢修好了炮塔的“贵阳”号则继续跟随舰队行动。
  在战列舰之间的决斗结束的时候,巡洋舰那边的战斗也差不多结束了。比起战列舰之间的战斗而言,双方巡洋舰之间的战斗规模要小得多,不过却要激烈得多。而且,性能差距,特别是在防护能力方面,双方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