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8/735

  晚上八点,常荐新收到了雷少卿发来的最后一封电报,确认大西洋舰队仍然在圣地亚哥港。此时,第三特混舰队距离圣地亚哥港南面的牙买加海峡大概还有80海里,距离圣地亚哥港大概有220海里,实际航行距离大概是250海里左右。按照第三特混舰队当时的速度,在二十四日凌晨六点到六点十五分之间,第三特混舰队就将到达圣地亚哥港外。只要大西洋舰队在这个时候还留在港口内,那就将遭到第三特混舰队的炮击。
  这个晚上,不但常荐新很激动,在常荐新把前去炮击圣地亚哥港,以及港口内的大西洋舰队的作战命令传达下去的时候,紧张与迷糊了好几天的舰队官兵们也兴奋了起来。之前,常荐新并没有把舰队的目的通报给舰队官兵,已经有人在为舰队向西北方向航行而感到疑惑了。当时,还真没有几个人想到,舰队会去炮击圣地亚哥港,要知道,之前还从来没有任何一艘帝国海军的水面战舰靠近过圣地亚哥港,就更不可能炮击圣地亚哥港了。
  不需要常荐新去进行动员,以及鼓励士气。舰队官兵们在当天晚上就主动行动了起来。炮手抓紧时间检查主炮,轮机兵也对战舰的动力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电子官兵对雷达进行了检查,战舰上的航空勤务人员则忙着检查飞机的状态。另外,当天晚上,各战舰上的炊事兵还在增加了几道夜宵的菜品,为官兵们改善了生活,很多以前舍不得拿出来吃的冷冻蔬菜都被用上了,这也算是鼓舞士气的一个好办法吧。
  这个夜晚,常荐新也异常的忙碌,他在二十三日上午就睡了几个小时,精神很充足。在到达作战海域之前,常荐新需要将交战战术安排下去,确定编队的顺序,以及将作战时的队列安排好,还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做好准备工作。反正,他也没有一刻钟停下来过。当时,所有的官兵都知道,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让舰队到达了圣地亚哥港外,那么港口里的美国战舰就别想逃出去,第三特混舰队的上百门巨炮与重炮,足以将整个圣地亚哥港,以及港口内的所有舰船打成碎片!
  这绝对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夜晚,虽然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但是只要想到能够用战列舰上的巨炮对付停在港口内的航母,以及敌人的战列舰,就没有人可以平静下来。如果不是常荐新强制要求炮手在晚上休息至少六个小时的话,恐怕当天晚上没有一名官兵会躺到床上去。
  到二十四日凌晨的时候,没有任何意外情况发生,还有六个小时,战斗就要开始了。就在大部分人都认为一切都将按照计划开始的时候,一些非人为因素正在悄然到来,而且最终将影响到这场战斗!
第七十五节
黎明炮响
  凌晨四点半,负责在港口外围侦察的水上飞机离开了第三特混舰队的战舰,半个小时后,负责到港口内摸清情况的两架水上飞机也被送上了“南宁”号的弹射器。在交战的时候,战列舰上的水上飞机都得起飞,不能留在战舰上。因此,当时所有的水上飞机都要在六点前飞走。
  到此时,常荐新仍然相信大西洋舰队在港口内。最重要的是,当时连雷少卿都不知道,大西洋舰队里的两支特混舰队实际上已经离开了圣地亚哥港。轰炸的时候,飞行员都集中精力对付港口内的战舰,规避高射炮火,而且当时的环境也不可能让飞行员辨认出每一艘战舰,甚至很难辨认出战舰的种类。当然,航母与战列舰肯定是能够辨认出来的,只是轰炸机群才刚刚完成轰炸,很多飞行员都在激动之中,又没有人特别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在常荐新他们到达港口外的时候,雷少卿并不知道留在圣地亚哥的仅仅只是第21特混舰队,常荐新也就不可能在水上飞机去探明港口内的情况之前知道得更多!
  六点过十五分,也就是最后一批轰炸机刚刚飞走,最先起飞的两架侦察机就飞到了港口上空。此时,天色已经微亮,虽然能见度仍然不高,但是已经基本上可以看到港口内的情况了。可问题是,当时港口上空仍然漂浮着不少的阻塞气球,另外,那几艘挨了炸弹的战舰,以及港口被炸毁的物资燃烧后产生的浓烟也笼罩在港口上空,飞行员没有能够立即判断出港口内的真实情况,而是在发现有几艘体积庞大的战舰在向港湾南面的出口航行之后,就发回了报告!
  同时,常荐新已经下达了战斗命令。按照他部署的作战行动,首先将由巡洋舰与驱逐舰编队负责压制港口附近的美军岸防炮兵阵地,掩护战列舰冲到港口外面去,然后由战列舰重点炮击港口内的战舰。在收到了水上飞机发回的报告之后,常荐新没有任何迟疑,立即命令驱逐舰编队首先加速,去对付美军的炮兵阵地,同时还补充了一条命令,那就是,美军战舰要向强行离开港口的话,就用鱼雷封锁港口,将美军战舰堵回去!这时候,常荐新坐镇指挥的战列舰编队距离港口还有8海里,虽然已经进入了炮击的范围,但是为了提高炮击的准确性,以及确保摧毁威胁最大的敌战列舰,常荐新决定把距离再拉近一点,至少要逼近到5海里范围之内才开火。也就是说,他大概还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到达炮击位置。
  当时正在离开港口的正是四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以及还能够航行的五艘“迈阿密”级重巡洋舰。在天色开始转亮的时候,第21特混舰队的司令官害怕在天亮后再次遭到轰炸,决定首先让战列舰与巡洋舰出港,而驱逐舰则留在了最后面,这与正常的出港顺序是完全相反的。另外,港口上空的阻塞气球与烟雾既挡住了飞行员的视线,同时也挡住了战舰上了望员的视线,因此美军并不知道有两架水上飞机在附近盘旋。
  在第一批两架水上飞机到达之后不到两分钟,第二批两架水上飞机也赶到了。这两架水上飞机的任务是去寻找美军的岸防炮兵阵地,确定有哪些炮兵阵地需要重点打击,其中一架的任务就是到港口的西北面,也就是圣地亚哥市区的附近去寻找炮兵阵地。这架水上飞机是直接从港口上方飞过的,热当时吹的是东北风,港口上空的烟雾朝西南方向运动,当飞行员透过阻塞气球的缝隙看到了港口的水面时,立即惊讶的发现,港口里根本就没有航母,也没有几艘大型战舰。除了开始已经被发现正在准备离开港口的那几艘大型战舰之外,港口内只有几艘驱逐舰而已!
  这一情况也立即被反馈给了常荐新,这下常荐新不但惊讶,而且后背上都冒出了冷汗。美国人的航母没有在港口内,也就是说,大西洋舰队的主力已经离开了圣地亚哥港,肯定是在二十三日夜间,或者是二十四日凌晨,重型轰炸机群到达之前就离开的。难道,斯普鲁恩斯准确的判断出了轰炸时间,还是说去执行别的任务,或者是,斯普鲁恩斯是故意引诱帝国舰队过来,然后连夜把航母舰队转移出去,等到第三特混舰队到达之后,首先干掉第三特混舰队?
  就在常荐新感到惊讶,同时担心遭到美军航空兵的突然打击的时候,一封电报发了过来。这是由雷少卿发来的电报。当时,返航的轰炸机群刚刚向基地汇报了情况。雷少卿是在第一时间拿到这些报告的,而他很快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飞行员只能确定港口内有重巡洋舰与战列舰,而没有任何一个机群确认发现了美军的航母。雷少卿也不敢有丝毫迟疑,立即通过多部电台,将这一情报发给了当时在前方作战的六支特混舰队。
  雷少卿这封电报在证实港口内没有航母的同时,也证实了另外一点,那就是,美军的战列舰确实是在港口内。水上飞机发回的第一份报告没有错,准备逃跑的正是美军的战列舰。此时常荐新的大脑运转得非常快,而正是这些战列舰还在圣地亚哥港,让常荐新最终确定,这绝不是斯普鲁恩斯设下的陷阱,因为斯普鲁恩斯不可能拿四艘战列舰,还有二十艘巡洋舰与驱逐舰来做诱饵,如果这是个诱饵的话,那斯普鲁恩斯就太舍得花本钱了。
  常荐新做出这个判断的时间是六点二十三分,前后仅八分钟的时间,局面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时候,战列舰编队距离港湾南部的出口仅仅只有4海里了,而且为战列舰提供炮击参数的三架水上飞机全部到位,并且已经发回了两组参数,只是因为常荐新还没有下达开火的命令,所以六艘战列舰的舰长都只能耐心的等着。
  “将军,美舰队出现在港湾出口处,我们的驱逐舰已经上去了。”
  常荐新猛的回过了神来,现在还在战斗中,他必须得首先集中精力应付那四艘庞大的美军战列舰,至于别的问题,只能暂时放到一边去。
  “需要让他们发动鱼雷攻击吗?”
  “现在各战舰的情况怎么样,引导飞机都已经到位了吗?”
  “各战舰都做好了开火的准备,引导飞机已经发回了第三组炮击参数。”
  常荐新微微点了点头,他不能再犹豫了。“让驱逐舰撤回来,按照之前确定的交战原则,首先集中火力打击最前面的那艘战列舰,堵住出口,让其他的美舰出不来,各舰自由开火,不用统一齐射!”
  束缚着六名舰长的绳索已经松开,在常荐新下达了“自由开火”的命令后不到十五秒钟,位于“南宁”号后面的“广州”号战列舰上的九门主炮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成为了这场战斗中第一艘开火的战列舰。此时,对面那艘美军战列舰正在加速,想要冲出狭窄的港湾出口,可是,战舰的速度怎么可能与炮弹的速度比呢?而且,当时的交战距离实际上不到4海里,对任何一艘战列舰上的主炮来讲,这个距离几乎等于没有!
  跑在最前面的是BB-68“俄亥俄”号,这艘战列舰最先遭到轰炸,也最先起锚,最先准备撤离,因此反而跑到了停靠点更靠南的“蒙大拿”号的前面去。也许,战舰上的一千多名美军官兵之前都在为此而庆幸,可是现在,他们绝不会认为排头的位置是最好的位置了。
  在挨了炸弹后,“俄亥俄”号上的雷达已经损坏,当时战舰上的几个电子军官正在设法进行抢修,其中有两人还爬到了假设雷达的桅杆上。而原本应该在桅杆顶部的了望员却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正是那两名维修雷达的电子军官首先发现了在港口外排成了战列线的六艘庞大的战列舰,而且两人都立即辨认出那是唐帝国的“新省会”级战列舰。这个发现差点让两人吓破了胆,虽然两人都很快反应了过来,并且想到要把情况报告给舰长,可是两人不是了望员,也没有在了望员的位置上,更不知道该怎么与舰长联系。等到其中一名军官爬到了了望员的位置上,拿起了电话的时候,已经是五分钟之后了。电话刚接通,“广州”号就打出了第一轮齐射,另外五艘战列舰也在一分钟之内陆续开火。
  不到4海里,也就是大概7000码的距离,对战列舰的主炮来说,这属于直接交战距离,炮弹的飞行的弹道比较平直,弹道高度很低,炮弹是直接从侧面打过去的,而不是从上方砸下来的,另外,炮手在瞄准的时候也基本上是直瞄。7000码的距离,炮口速度超过了每秒800米的炮弹,最多只需要20秒的时间就能飞完。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算“俄亥俄”号的舰长下达了规避命令,战舰也不可能做出任何规避的动作,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机动!
  相反,对于南面的六艘战列舰上的炮手而言,在天色已经放亮,而且交战距离只有7000码左右的情况下,根本就不需要水上飞机提供帮助,经验丰富的炮手甚至会直接使用备用瞄准仪,将炮弹准确的打到敌战舰上去,而且命中率绝不会低于五成。而当时第三特混舰队拥有帝国海军中最优秀的炮手,这一点是肯定的,这些炮手的经验足以让他们轻易的干掉7000码的任何一艘战舰了。
  “南宁”号是第三艘开火的战列舰,开火的时间比“广州”号晚了十几秒,在常荐新感到脚下传来猛烈的震动的时候,第一批穿甲弹已经命中了北面那艘刚到达港湾出口处的战舰。当时常荐新目视判断,“广州”号打出的九发穿甲弹中,至少有六发命中了目标,只有两发在舰面上爆炸,也就是说,另外四发穿甲弹很有可能穿透了战舰的主装甲,在舰体内爆炸,只是这样的爆炸场面是不会立即反映出来的。
  因为交战距离太近,所以从第一轮炮击开始,六艘战列舰就在自由开火,从第二轮炮击开始,好几艘战列舰上的各个炮塔都在自由开火了,炮手根本就不需要枪炮军官提供的炮击参数,直接利用安装在炮塔顶部的备用瞄准仪进行炮击。
  看着排头的那艘美军战列舰不断的挨着炮弹,常荐新这才松了口气。此时,他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战斗已经打响了,第三特混舰队是不可能轻易的撤出战斗的,问题是,大西洋舰队有六艘航母,那六艘航母上载有数百架轰炸机,另外,附近机场上还有大量的岸基轰炸机,这些轰炸机随时有可能到来,那么第三特混舰队在蹂躏了敌人的战列舰之后,能够顶住敌人的轰炸吗?
  当参谋军官前来汇报,其他特混舰队派来的防空战斗机已经陆续到达的时候,常荐新也不再担心舰队的安全。谈仁皓要求每一支航母特混舰队都为第三特混舰队派遣至少一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这样一来,第三特混舰队上空就有五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为此,常荐新还不得不专门安排五艘驱逐舰负责引导这些战斗机执行防空作战任务呢。有了这么多的战斗机掩护,第三特混舰队的安全性就大大提高了。可问题是,那六艘美军的航母到底在哪?
  很明显,斯普鲁恩斯距离战场不会太远,他是在夜间离开的,就算是出发后立即以最大速度航行,也在距离圣地亚哥300海里范围之内的海域,如果考虑到航线设置上的问题,也许距离圣地亚哥不会超过200海里,那么,斯普鲁恩斯在知道其战列舰舰队遭到了打击之后,会做出什么样的反映呢?
  就在常荐新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俄亥俄”号打出了反击的第一排炮弹,他的精力也立即转移了过来,在考虑美军的航母之前,还是得先干掉那几艘战列舰!
第七十六节
巨舰的反击
  在前三分钟之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进行“抵抗”,而且在这三分钟之内,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分别打出了五到六轮齐射,也就是说,仅仅三分钟,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就在“俄亥俄”号上用掉了近300发炮弹。从后来统计的结果看,这三分钟内的炮击命中率超过了五成,可问题是,真正爆炸的炮弹却远没有那么多。
  战后,第三特混舰队六艘战列舰统计的结果是,至少命中了敌舰169枚炮弹,误差大概有一成左右,可了望员观察到的爆炸次数却仅仅只有30多次,加上在舰体内部发射的爆炸,也不会超过50次。也就是说,如果真有170发左右的炮弹命中了“俄亥俄”号,那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炮弹爆炸,其他的全是哑弹!毫无疑问,这个哑弹比例确实是太高了,高得有点离谱!后来,在“俄亥俄”号被打捞起来之后,这一统计结果得到了证实,当时承担打捞工作的部队在这艘战舰上一共找到了86枚没有爆炸的炮弹,另外,还有很多炮弹在命中战舰后被弹了出去,也没有发生爆炸。
  造成哑弹率与跳弹率高达七成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当时的炮击角度,二是26式穿甲弹在设计上的一些缺陷。
  前三分钟的炮战中,六艘“新省会”级打击的都是“俄亥俄”号的正面,而“蒙大拿”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吸取了很多的实战教训与经验,其舰桥的体积相对较小,而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以及大部分主装甲都有很大的倾斜角。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变相的提高装甲的垂直厚度,还能够提高跳弹的比例,从而提高抗打击能力。也正是如此,当时击中了“俄亥俄”号的炮弹中,大概有两成成了“跳弹”,没有威胁到战舰。另外,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应该有足够的把握穿透“俄亥俄”号的主装甲板,因为设置了很大的倾斜角,结果有很大一批炮弹没有能够打穿装甲,进入舰体内部。
  26式穿甲弹的设计也有一定的问题。26式穿甲弹是帝国海军的第三种400毫米口径的重型穿甲弹。与帝国海军以往使用的轻型穿甲弹的区别是,重型穿甲弹的初速较低,存速能力好,而且弹道弯曲度大,更加适合远距离交战。通过帝国海军的测试,26式穿甲弹的最佳打击距离应该是15000码到20000码之间,在这个距离上,穿甲弹几乎是垂直落下的,而且有很大的存速,能够保证击穿敌舰的水平装甲。相反,在20000码以上,炮弹的速度降低了很多,穿甲能力也就减弱了不好,而在15000码以内,因为炮弹落下的角度不大,而且打击的多为战舰的侧面主装甲,其效果反而不好。这可以说是当时所有重型穿甲弹的一个共同特点,而根据这一特点,26式穿甲弹的引信在设计的时候也更为重视垂直打击时的可靠性,而没有考虑到,在近距离交战中对付敌人的倾斜装甲板的时候,炮弹的着点角度并不是垂直的,其撞击速度与角度肯定有所差别。结果,26式穿甲弹不但难以在7000码的距离上击穿“俄亥俄”号主装甲带上最厚的部位,比如炮塔的正面装甲,而且就算是穿透了装甲,也因为引信设计不合理,大部分炮弹都没有爆炸!
  如果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四艘“蒙大拿”与六艘“新省会”摆开架势打的话,这两个问题就足够让常荐新吃大苦头了。万幸的是,六艘“新省会”对付的是一艘,准确的说是半艘“蒙大拿”,因为“俄亥俄”号只有正面的两座炮塔可以还击。而且在前三分钟内,“俄亥俄”号根本就没有反应过来,铺天盖地般的打击很快就让这艘战列舰陷入了瘫痪状态,也就难以威胁到“新省会”了。
  美军的反击并没有多少威胁,当时“俄亥俄”号首部二号炮塔的三门主炮已经全部损坏,虽然没有一发穿甲弹打穿了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但是在被四发26式穿甲弹连续命中后,就算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再厚实,穿甲弹撞击时的巨大冲击力也足以震坏炮塔内的所有设备,并且震死,震伤炮手。另外,该炮塔后面的司令舰桥也是重点打击对象。与“依阿华”一样,“蒙大拿”级司令舰桥的装甲厚度比主炮炮塔的正面装甲要薄一点,大概少了50毫米的厚度,而这50毫米的厚度就足够让美国人感到后悔了。三分钟之内,至少有八发穿甲弹打中了司令舰桥,其中有四发跳开,只有两发穿透了装甲,这已经足够了,只要有一发穿甲弹击穿,就算不爆炸,司令舰桥里的官兵也将无法幸免,更别说是两发,而且还都发生了爆炸。
  在第一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司令舰桥就被打掉了,这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已经被打残,身体就无法得到控制,空有强健的四肢,也没有多少威胁。前面两座炮塔里的官兵是在两分钟后才知道司令舰桥已经被炸毁,舰长等战舰上的高级军官几乎全部阵亡。在这两分钟内,B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最终只有相对低矮,难以被直接瞄准的A炮塔还可以使用。因此,在战斗开始后三分钟,A炮塔的炮手利用辅助瞄准仪打出了第一轮还击。
  三发炮弹全都从位于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编队中间的三号舰,也就是“贵阳”号的头顶上飞过的,然后落在了战舰南面数百米外的海面上。这个偏差距离也确实有点吓人。当初,设计师为了提高“蒙大拿”级的防御能力,减少被弹面积,A炮塔被设计得相对低矮,可也因此而影响到了A炮塔的视界,结果,炮手根本就无法精确瞄准,打出的炮弹就更不可能威胁到对面的战舰。
  “俄亥俄”号的还击把“贵阳”号的舰长吓了一跳,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敌舰的还击根本就没有准头,那就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了。而且,正是这次还击,让六艘“新省会”级战列舰的舰长都发现敌人还有还手的力量,结果,在接下来的几轮炮击中,六艘战列舰上的54门主炮全都瞄准了“俄亥俄”号的A炮塔,打掉敌人的还手能力,这是战列舰炮战中的不二原则!
  在接下来的四轮炮击中,“俄亥俄”号的A炮塔至少挨了六枚炮弹,而且附近的部位也挨了好几枚穿甲弹。破坏最大的应该是打中了舰首左舷的那枚穿甲弹。“蒙大拿”记的主装甲带到A炮塔下方的弹药库外侧就终止了,在采用重点防护的原则下,舰首并不属于重点防护区域,当时也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会在舰首设置厚实的装甲。这枚26式穿甲弹将“俄亥俄”号的舰首炸出了一个达到了30多平方米的大缺口。而在挨了好几发穿甲弹之后,A炮塔也失去了战斗力,里面的官兵全部被震死,或者震伤。
  到此时,已经是六点三十三分。“俄亥俄”号舰首方向上的主炮全部失去了战斗力。同时,战列舰已经冲出了狭窄的港湾出口。在无法用舰首方向上的主炮还击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接替了指挥的轮机长下令战舰向右侧转向,准备把屁股甩过来,用舰尾方向上的两座主炮进行还击,同时避免在港口外搁浅,好让后面的战舰也跟出来。
  这个决策似乎没有什么错误,可正是这个决策,最终让“俄亥俄”号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要知道,战舰的侧面投影要比正面投影大十几倍,这不但更容易中弹,而且也给了对方炮手更多的选择。同时,战列舰不是驱逐舰,不是说想转向就能迅速转过来的。在速度不到十节的情况下,战列舰要转向90度,至少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而在这几分钟里,足够对方的战列舰打出数百发穿甲弹了。就算“俄亥俄”号皮坚肉厚,也不可能承受住这么多的炮弹!
  当时,守在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的上的舰长都在等待着这个机会。他们都判断,美军战舰必须转向,不然在港湾出口处搁浅或者沉没的话,后面的战舰就出不来了。当“俄亥俄”号开始转向的时候,炮击的频率瞬间提高了不少。在更为容易瞄准的情况下,开火的速度更是提高了不少,很多炮手甚至将火炮固定在一个角度上,然后就是不断的把炮弹打出去,以提高开火的速度。
  六点三十四分,“俄亥俄”号被至少六枚穿甲弹命中,其中有两枚打在了左舷中部的副炮群里,将左侧的五座副炮炮塔全部炸毁,另外一枚打在了舰桥后方烟囱的根部,炸断了烟囱,还有一枚打中了舰桥上方的桅杆,炸断了桅杆。
  六点三十五分,“俄亥俄”号最惨烈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内,六艘“新省会”打出了122发炮弹,当时没有办法统计出有多少发穿甲弹命中,了望员只统计出了在战舰上爆炸的穿甲弹。其中八枚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爆炸点都集中在了战舰左舷的中部,因为爆炸过于密集,了望员没有判断出每一发穿甲弹的准确命中位置。另外,肯定有更多的穿甲弹在舰体内爆炸,此时的交战距离在6000码以内,而且战舰侧面的主装甲厚度肯定比炮塔的正面装甲厚度薄得多,在这个距离上26式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超过了600毫米,而当时没有任何一艘战列舰的侧甲厚度在600毫米以上。
  六点三十六分,又有数发穿甲弹在舰面上爆炸,就在“新省会”级上的炮手感叹敌舰竟然如此顽强,被这么多炮弹击中后还不爆炸,也不沉没,而且跟在后面那艘敌舰已经快要驶出港湾的时候,“俄亥俄”号发生了一连串的大爆炸。
  爆炸首先是从战舰中部开始的,大概是锅炉舱的压力过高,导致锅炉爆炸吧,从当时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在爆炸发生的时候,战舰并没有猛烈的震动,只是白色的水蒸气从战舰的体内迅速的冲了出来,这是锅炉爆炸所产生的主要现象。这些水蒸汽有数百摄氏度,而在密闭的空间内,是不可能迅速的散发的,也就是说,水蒸气所过之处,绝对不会有人能够生存下来!
  紧接着,战舰的舰桥下方发生了一次猛烈的爆炸。从爆炸点来看,应该是左侧前面两座副炮的弹药库发生了爆炸,因为这两座弹药库就设在舰桥下面。很快,战舰中部再次发生爆炸,并且窜起了橘黄色的火苗,这应该是战舰上的航空汽油被引爆了。致命的爆炸发生在战舰的C炮塔下面,肯定是在锅炉爆炸后,损管抢修人员伤亡惨重,无法控制住向主炮弹药舱蔓延的大火,也没有及时打开弹药舱的通海阀,结果导致主炮弹药舱爆炸。随后,战舰上还发生了几次规模不一的爆炸。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在C炮塔的弹药舱爆炸之后,“俄亥俄”号已经被炸成了两截,没有任何办法可以让这艘战舰继续浮在海面上。
  到此,六艘“新省会”转移了目标。在数分钟的交战过程中,“俄亥俄”号仅仅只进行了三次还击,打出了不到十发巨弹,而且没有对南面的战舰构成任何威胁。最终,该舰在六点四十四分的时候沉没,因为沉没处水深不到30米,战舰又是尾部向下沉没的,结果舰首的很大一部分还翘在海面上呢。
  “俄亥俄”号的牺牲不是没有价值的,正是因为这艘战舰缠住了敌人,同时为后面的三艘战列舰挡住了敌人的炮弹,赢得了冲出港口的机会,所以,在“俄亥俄”号被击毁的时候,紧跟在其后面的“蒙大拿”号,“缅因”号,以及“新罕布什尔”号冲了出来,并且有能力向南面的六艘“新省会”级进行有效的还击。
第七十七节
正面战斗
  在“俄亥俄”号发生一系列的爆炸之前,常荐新就已经向各舰下达了新的交战命令,当时另外三艘美军战列舰已经冲了出来,形成了六打三的局面,也不可能继续由六艘战列舰对付一艘敌舰了。因此,常荐新命令战列舰编队转为二打一的交战秩序。由“南宁”号与“广州”号对付2号敌舰,也就是“蒙大拿”号,“贵阳”号与“武汉”号对付3号敌舰,也就是“缅因”号,“南昌”号与“南京”号对付4号敌舰,也就是“新罕布什尔”号。六点三十六分,在确定了1号敌舰已经彻底完蛋之后,六艘“新省会”级都转移了炮口。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常荐新收到了一封电报。
  “第一特混舰队发来的。”通信参谋把电报交给了常荐新,“因为天气情况发生突然转变,轰炸机到达的时间将延迟至少半个小时,也许会超过两个小时。谈仁皓将军让我们尽量缠住敌人,如果打不过,可以选择撤退。”
  “撤退?”常荐新笑了起来,“现在我们六打三,需要我们撤退吗?别说什么天气变化,他们不来最好,让我们单独收拾掉那几艘新式战列舰,看今后还有谁敢说我们第三特混舰队只是配角!”
  当时,常荐新并不认为美国人的新式战列舰有多么的厉害,而且他还拥有数量上的优势,1号敌舰的结局足以证明,“新省会”的主炮可以干掉敌人的新式战列舰,那么还有必要担心打不过对手吗?可是,常荐新很快就会发现,他低估了美国人花了数年心血建造出来的超级战列舰。
  虽然“蒙大拿”级与“大和”级从来没有在同一个战场上出现过,但是从两种战舰的性能对比上来看,“大和”除了主炮的口径更大一点,其最大射程稍微要远一点之外,其他各方面,“蒙大拿”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帝国海军在设计“新省会”的时候,最初确定的对手是美国海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随后进行修改,也只确定以击败“依阿华”级为目标。到战争爆发后,发现日本海军的“大和”要比之前获得的情报更为厉害之后,帝国海军还提出了建造“超级省会”级(这只是作者用的代名,当时新式战列舰仅停留在设计上,没有正式命名,按照帝国海军的命名原则,如果新式战列舰建成的话,大概会以帝国海军历史上的元帅的名字来命名)的计划,可是后来海军必须要首先确保拥有足够多的航母,所以新式战列舰的建造工作就被迫终止了。而随着航母成为海战主力,战列舰难有表现的机会,就再也没有人提出过建造新式战列舰的事情。
  也正因为帝国海军的战列舰没有与日本的“大和”遭遇,而美国建造“蒙大拿”的工作也延迟了好几年,所以帝国海军一直坚信“新省会”可以应付战场上的任何一个对手。后来,为了提高“新省会”的性能,也算是对放弃建造新式战列舰的一种补充,“新省会”级战列舰前后一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进。而这两次改进也是相当彻底的,战舰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说,除了一些基本的尺寸数据没有变化之外,其他各方面都与新一级战列舰没有什么区别了。比如说,在经过了第二次改进后,“新省会”级的排水量提高了一万多吨,而且几乎全是用来增强装甲的。战舰的吃水也多了两米,刚好在巴拿马运河与苏伊士运河的通航限制范围之内。而为了让战舰能够保持31节的最快速度,动力系统也全部更换,用了当时输出功率最大的超高压锅炉,以及效率更高的蒸汽轮机,可结果其最大速度还是降低了一节,只能达到30节。
  经过了全面改进,“新省会”的性能有了巨大的提高,并且在实战中证明,其性能已经超过了美国的“依阿华”,这要比设计之初的指标高出了很多。另外,随着雷达的应用,炮战距离迅速拉开,再继续提高战列舰的防护与火力的意义并不重大,反而是炮击的准确率,以及穿甲弹在远距离上的穿甲能力更为重要,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改进雷达,以及使用更好的重型穿甲弹来实现,而不需要对战列舰进行更多的改进,更不需要建造更大的战列舰。在此情况下,帝国海军就更没有想过要去建造一种可以与“蒙大拿”正面抗衡的新式战列舰了。
  在“圣地亚哥海战”之前,帝国海军一直认为,“新省会”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列舰,而且有那么多的实战战例佐证,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也让常荐新,以及第三特混舰队的官兵对自己的战舰充满了信心。可是,在战后,“新省会”只被公认为大战期间性能最为平衡的战列舰,而这个“平衡”本身就有另外一层意义,而且更多的时候,指的是该战舰在火力,防护,速度,以及一些在战争期间才出现的重要性能,比如雷达探测能力,炮击的精度,远距离炮击能力等方面的性能结合得最为完美,而不是指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圣地亚哥海战”就最终证明了这一点,“蒙大拿”级在某些性能方面,确实是超过了“新省会”,而且超过得还不是那么一点点。
  “南宁”号与“广州”号是最先转移目标的,这两艘战列舰之间的合作相当默契,在大西洋对岸的那场海战中,两艘战舰就有过很好的配合。六点三十八分,“广州”号又第一个向才冲出港湾,正在向左转向的美军2号舰开火,接着,“南宁”号上的主炮也轰鸣了起来。当时,这两艘战舰的舰长,以及常荐新都认为,他们可以在五分钟之内打垮第二艘美军战列舰。没有人感到紧张,甚至有参谋私下里开玩笑,认为战斗会在六点五十分之前就结束,从而成为海战史上交战时间最短的战列舰之间的决斗!
  负责对付3号敌舰的“贵阳”号与“武汉”号也在六点三十九分的时候先后开火。随即,“南昌”号与“南京”号也对4号敌舰打出了第一排炮弹。六点四十分不到,六艘战列舰都已经转移了目标,并且开始了新的战斗。与之前联手干掉1号敌舰不一样的是,这次,美军的反击来得更快,而且也更猛烈。
  “蒙大拿”号在六点三十三分的时候就冲了出来,当时“俄亥俄”号正好开始右转。“蒙大拿”上的第21特混舰队司令官已经意识到,“俄亥俄”号是在为后面的战舰吸引炮火,为他们争取到投入战斗的时间,“蒙大拿”号也没有浪费友舰的牺牲,在“俄亥俄”号承受着猛烈的打击时,“蒙大拿”号一边加速,一边以最大的速度左转,以拉开距离,同时好让后面的两艘战列舰也冲出来。
  在进行转向的时候,“蒙大拿”号前部的两座主炮炮塔也在同时旋转,朝右舷方向对准了南面的六艘战列舰。当时,“蒙大拿”号瞄准的是中间的4号舰,也就是“武汉”号,只是因为战列舰转向的速度影响到了炮手瞄准,所以在对方开火之前,“蒙大拿”号没有急着还击,而是准备在完成了转向之后,集中首尾所有的十二门主炮一起开火,这样能够使炮击密度提高一倍,命中敌舰的机会也就将增加一倍。
  跟在“蒙大拿”号后面的“缅因”号是当时受损最轻微的一艘战舰,其主瞄准仪还能够正常工作,也就是说,可以又主瞄准仪为所有炮塔提供瞄准数据。不过,在近距离“格斗”中,主瞄准仪与副瞄准仪的作用相差并不是很大,只有在远距离炮战的时候,主瞄准仪的精度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际上,在整个炮战中,“缅因”号的主瞄准仪都没有派上用场。
  这艘战列舰是在六点三十五分的时候冲出来的,与“蒙大拿”号的间隔距离大概是1200码,也就是差不多4个舰体长度的距离。相对而言,在战列舰炮战中,这个距离太近了,即使是在密集编队的炮战中,战列舰的距离也至少应该保持2000码以上,这样才能够避免被敌人打偏了的炮弹命中,同时避免战舰相互碰撞。可问题是,狭窄的海湾出口处哪里有足够的空间让这几艘战列舰拉开距离呢?
  也正因为距离太近,所以“缅因”号并没有立即转向,而是等到“蒙大拿”转向之后,大概在六点三十七分,也就是在对手已经转移炮口的时候,“缅因”号才开始左转。这样,“缅因”号与“蒙大拿”号的距离是拉开了一点,可是却更为靠近南面的敌舰。也就是说,当时“缅因”号的位置是最为突出的!另外,“缅因”号迟转向还影响到了后面的“新罕布什尔”号。
  “新罕布什尔”号的左舵已经出了问题,其转向的灵活性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转向的速度不可能跟上“蒙大拿”号与“缅因”号。这样一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提前转向,用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转向动作。可是,“缅因”号挡在了其前方,如果“新罕布什尔”号提前转向的话,就将与“缅因”号重叠,从而被“缅因”号挡住射界,无法加入战斗。更重要的是,“新罕布什尔”号的转向角度肯定要比“缅因”号小得多,如果操作稍有不当,就很有可能撞上“缅因”号。而在狭窄的水域,没有任何一名舰长敢去冒这个险。
  结果,“新罕布什尔”号只能跟着“缅因”号继续向南航行,延迟了转向时间。这导致的结果是相当严重的。在“缅因”号转向之后,“新罕布什尔”号不可能跟上“缅因”号的转向速度,到最后,必然会被拉在最后面,不可能与另外的战舰配合作战,也得不到别的战舰的掩护,自然会成为重点打击的对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8/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