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0/735


第八十一节
谢幕表演
  当时配属于第21特混舰队的巡洋舰都是“迈阿密”级,没有为第21特混舰队安排“底特律”级防空巡洋舰。以对海作战能力而言,“迈阿密”级并不比“底特律”级差,而且“底特律”级的造价要昂贵得多,主要用于掩护航母。
  从作战能力上看,“迈阿密”级巡洋舰与帝国海军的“江河”级的初期型号很接近,而“江河”级的后期型号则要更强一点,主要表现在一些战术性能上,比如“江河”的转向速度要快一些,同时动力系统的功率更大,加速能力更好。其他各方面,“迈阿密”级与“江河”级的差别并不大,最主要的是,两者都可以在正常交战距离内击穿对方的装甲,给予对方致命的打击。另外,相对老旧的“节气”级重巡洋舰在换上了新的主炮后,其火力已经不比“江河”级差,也能够轻易的干掉“迈阿密”级。也就是说,在正常情况下,这三种重巡洋舰都能够给予对方最沉痛的打击。
  在性能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数量,以及指挥官,舰队官兵的发挥就是最为关键的了。当时,跟随战列舰冲出来的美军重巡洋舰只有5艘,而等在外面的第三特混舰队的重巡洋舰却多达12艘,兵力差距更为悬殊。如果以火炮的数量计算的话,就是45对108,比战列舰主炮数量的对比还要大一些。只是,巡洋舰之间的战斗与战列舰之间的战斗有很大的区别。
  5艘“迈阿密”级巡洋舰继续是紧随“新罕布什尔”号战列舰冲出来的。在离开港湾后,为了避免进入双方战列舰的交叉火力范围之内,5艘巡洋舰并没有左转,而是向右转,也就是朝着“俄亥俄”号的方向而去。当时,“俄亥俄”号战列舰正在下沉,而巡洋舰转向时更灵活,需要的转向半径也要比战列舰小得多,因此,这5艘巡洋舰全是从“俄亥俄”号战列舰的北面穿插过去的,正好利用了“俄亥俄”号挡住了南面六艘战列舰的射界。
  这5艘巡洋舰的行动并没有瞒过“南宁”号上的了望员,在了望员报告了敌巡洋舰的行踪之后,常荐新没有让战列舰去对付这几艘想要逃命的巡洋舰,这并不是说常荐新有一颗仁慈之心,而是没有必要出动战列舰去对付弱小得多的巡洋舰,第三特混舰队的两支巡洋舰编队就在附近,哪里可能放走5艘美军的重巡洋舰呢?
  当时,由六艘“节气”级巡洋舰组成的第2巡洋舰编队位于战列舰编队的南面。按照常荐新的作战安排,第2巡洋舰编队的任务是在敌人的驱逐舰发动鱼雷攻击的时候,前出掩护战列舰,而不参加正面的炮战。当然,该巡洋舰编队也可以对付敌人的巡洋舰。因此,在5艘美军的“迈阿密”级巡洋舰从港湾里冲出来后,已经在战场外围等待了很久的6艘“节气”级巡洋舰立即转向西北,并且以24节的速度前往拦截。
  5艘“迈阿密”级巡洋舰在冲出港湾时的速度也只有10节,而要加速到24节,至少需要十分钟的时间,而十分钟之内,6艘“节气”级巡洋舰已经赶到其西南方向上了。也就是说,这5艘“迈阿密”级巡洋舰是不可能逃脱第三特混舰队第2巡洋舰编队的拦截的,最多只能够设法击败对手,然后快速突围。不过,当时,第三特混舰队还有一支巡洋舰编队,这就是由6艘“江河”级重巡洋舰组成的第1巡洋舰编队。
  这支编队当时正在炮击圣地亚哥港东南方向上的美军岸防炮兵阵地,这也是常荐新安排下去的任务。在战列舰打击美军的主力战舰的时候,由第1巡洋舰编队,以及第1驱逐舰编队负责压制美军的岸防火炮。在发现美军的战列舰要冲出港口后,常荐新首先命令驱逐舰准备进行鱼雷攻击,结果第1驱逐舰编队没有立即参加压制岸防炮兵的行动。随后,该驱逐舰编队撤了下来,没有发动鱼雷攻击,同时因为美军战列舰出现在了港湾的出口处,无法转移到东南方向上去与第1巡洋舰编队一起作战,只能在战场上绕个大圈子,结果耽搁了不少时间,在美军的巡洋舰冲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到达第1巡洋舰编队的位置,也没有能够参加压制岸防炮兵的战斗。另外,美军巡洋舰编队是向西面逃跑的,而第1巡洋舰编队在战场的东南方向上,中间还隔着双方的战列舰编队呢。
  也正因为如此,常荐新在是否安排第1巡洋舰编队也去截击美军巡洋舰编队的时候迟疑了两分钟,最后考虑到6艘“节气”级不一定能够在对付5艘“迈阿密”级的战斗中占多少便宜,另外美军的岸防炮兵对冲在最前面的战列舰编队没有太大的威胁,这才决定让第1巡洋舰编队结束对美军岸防炮兵阵地的炮击,迅速赶去支援第2巡洋舰编队。耽搁了2分钟的时间还是小事,主要是第1巡洋舰编队必须要首先绕过主战场,这需要至少20分钟的时间,如果考虑到加速所需要的时间,也许要花上半个小时!也正是如此,第1巡洋舰编队的指挥官当时并没有完全遵从常荐新的命令。
  战斗首先在双方的两支巡洋舰编队之间展开,这次首先开火的是才加速到16节的美军巡洋舰,而以24节速度前去拦截的“节气”级巡洋舰反而没有能够抢先开火。当时,双方的距离接近12000码,基本上,这是巡洋舰主炮能够打穿对方装甲的极限距离了。
  高速航行在使自己的主炮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也同时让敌人打来的炮弹难以命中。这对双方来说,实际上是比较公平的。美军5艘巡洋舰在前五分钟的炮击中,基本上没有对第2巡洋舰编队构成威胁,反而浪费了不少的炮弹。另外,也正因为要保证炮击的准确性,5艘“迈阿密”级巡洋舰不得不保持16节的速度,而没有继续加速,最终也因此没有能够逃出战场。大概,这5艘巡洋舰上的舰长都是才提拔起来的吧,如果是有经验的舰长,就应该在这个时候继续加速,而不去管炮击的准确性,用炮击来打乱对方的编队,趁机脱离战斗,逃出战场,而不是留下来等死。要知道,在战局对己方不利,同时舰队司令官又没有要求巡洋舰留下来继续战斗的情况下,巡洋舰最拿手的就是逃跑,而不是与对方比拼火力。
  六点五十一分,第2巡洋舰编队的速度降低到了18节,为了能够抄到美军编队的前面去,最前面的领舰在继续调整航向的同时,保持着18节的速度。同时,6艘“节气”级巡洋舰也在这个时候对美舰进行了还击。双方之间的炮战也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的。
  与战列舰相比,巡洋舰的火力弱了很多,可有一点是战列舰所无法比拟的,那就是巡洋舰主炮发射炮弹的速度。当时,美军的8英寸火炮每分钟能够发射4发炮弹,而唐帝国海军的200毫米重炮每分钟也能发射4到5发炮弹,而最好的战列舰主炮,在不考虑瞄准的情况下,也就每分钟2发而已。也就是说,在同样数量的火炮情况下,巡洋舰的炮击密度是战列舰的2倍。
  随着交战距离逐渐拉近到7000码左右,炮战成为了一场血腥的战斗。特别是当双方的副炮也投入到了战斗中的时候,伤亡数字更是直线上升。在这个距离上,不管是8英寸的重炮,还是200毫米重炮,都可以用普通的穿甲弹打穿对方薄弱的装甲,甚至连120毫米,以及5英寸口径的副炮都能够威胁到对方的巡洋舰。这也正是重巡洋舰最大的缺陷,在拥有猛烈的火力的同时,却没有足够的装甲!
  重巡洋舰诞生的时候,为其设定的基本战术是在高速航行中进行炮击,利用速度来避开对方的炮弹,从而达到防御的目的。也就是说,重巡洋舰的优势是速度,而绝不是装甲。这与已经被淘汰掉的战列巡洋舰有点类似。可问题是,在面对面的炮战中,速度是肯定快不起来的,特别是当双方的指挥官都想打垮对手,同时又愿意与对手赌运气的时候,更不可能在高速航行中开火。在丧失了速度优势的情况下,重巡洋舰上的装甲就显得薄弱不堪了。正因为如此,大战期间,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都在尽量避免让重巡洋舰参加炮战,而重巡洋舰执行的最多的任务是为航母护航,支援陆战队登陆,以及在舰队炮战中对付弱小得多的驱逐舰。而在需要安排小型舰队单独行动的时候,美国海军更喜欢用速度更快,更为灵活的轻巡洋舰与驱逐舰搭配,而帝国海军则会让大型驱逐舰组成单独的编队,而很少让重巡洋舰这种造价昂贵,“皮薄馅大”的战舰参加。幸运的是,帝国海军的大型驱逐舰拥有不弱于对手轻巡洋舰的实力,所以才没有暴露出缺乏轻巡洋舰的缺陷。
  对双方巡洋舰上的官兵而言,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时间里,战斗与屠杀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只要中弹,那么就必然会有伤亡,而且随着交战距离越来越近,中弹的频率也就越来越高。当时,“立秋”号在一分钟内挨了八发炮弹,其中三发8英寸的,五发5英寸的,这八发炮弹直接把这艘巡洋舰打成了残废。美军的5艘巡洋舰也好不到哪里去,十多分钟里,几乎全部受了重伤,编队最后面的两艘已经开始缓缓下沉了!
  到七点过七分,第1巡洋舰编队加入了战斗。6艘“江河”级并没有赶过来,而是在到达了战列舰编队的西南面,拥有了开炮的射界,在距离美军巡洋舰编队大概还有11000码的时候,由雷达,以及赶过来的水上飞机提供炮击参数,对美军巡洋舰编队进行了远距离的打击。虽然炮击的准确率要低得多,但是6艘巡洋舰上的54门重炮绝不是摆着好看的,而且每分钟4次的炮击速度,也绝不是开玩笑的。只要一次射击有几发炮弹命中,几分钟下来,就会有几十枚,甚至上百枚炮弹命中,那5艘美军巡洋舰根本就承受不住这么猛烈的打击。
  这也是双方巡洋舰战斗中的转折点,到七点十五分左右,也就是在双方战列舰之间的决斗刚刚结束不到三分钟,巡洋舰的战斗也结束了。5艘“迈阿密”级巡洋舰无一幸免,全部被炮弹给砸沉,这五艘战舰上一共有3000余名官兵,最终幸存下来的不到500人,也就是说,有六分之五以上的官兵阵亡或者是失踪。
  第2巡洋舰编队里的6艘“节气”级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立秋”与“立冬”号战沉,另外四艘全部负重伤,其中“白露”与“秋分”号的伤势最为严重,如果没有官兵们的舍身抢救,这两艘战舰也不可能幸免。最后,两艘战舰被拖回帝国之后,都被确定为没有修复的价值,最终都被拆成废钢铁给处理掉了。“处暑”与“惊蛰”号的伤势也不轻,最终都被修复了,只是其再次加入舰队的时候,战争行将结束。
  当时,这六艘“节气”级是在主力舰队服役的最后一批,也就是说,这是“节气”级巡洋舰在主要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战斗。虽然,还有好几艘“节气”级巡洋舰在地方舰队,以及战区舰队服役,并且一直坚持到了战争结束,但是这几艘巡洋舰都没有参加过什么像样的海战。也可以说,这是“节气”级巡洋舰,这种自大战爆发以来,就在帝国海军中服役,并且为战胜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重巡洋舰在海战战场上的谢幕表演,一次充满了鲜血,同时又书写了帝国海军官兵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的激烈海战!
  到此,“圣地亚哥海战”的炮战战斗结束,在常荐新了解到敌巡洋舰编队也已经被歼灭之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杀入圣地亚哥港,而是该怎么逃命!
第八十二节
见好就收
  那些参谋的预测没有实现,战斗在七点二十分左右才结束,而不是在七点之前结束,另外,第三特混舰队也不是没有什么损失,而是有两艘战列舰重伤,两艘巡洋舰战沉,四艘重伤。伤亡官兵600余人。可相对所取得的战果而言,这次战斗绝对算得上是完胜,另外,这也是大战中,战列舰决战所用时间最短的一场战斗,从六点三十六分开始,到七点十二分结束,仅仅用了三十六分钟!
  在这三十六分钟的时间里,六艘战列舰一共消耗了2488发主炮穿甲弹,平均每门炮每分钟发射1.28发炮弹,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新的炮击速度纪录了。一共有1321发炮弹命中目标,命中率53%,这也绝对是一个纪录。击穿装甲,并且爆炸的炮弹183发(另外一说是217发),哑弹率达到了86.1%,这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纪录。从这三个“纪录”中就能体会到当时的战斗有多么激烈。或者说,这场战斗中,炮手需要多快的动作,交战距离有多近,以及26式穿甲弹设计上的弊病有多么的严重。
  美军的损失就更加的惊人了。当时,除了在港口里躲着没有出来的那十多艘驱逐舰之外,第21特混舰队全军覆没,阵亡与失踪官兵超过了8900名,被俘5878名,只有200多名官兵游到了岸上,被美军的地面部队救走。而且,最后那几艘驱逐舰也没有逃过劫难,在当天上午就被轰炸机给炸沉了。从损失与作战时间之比来看,这也算得上是美军失败最快,最惨痛的一次海上炮战了吧。这个速度,甚至超过了航母之间的航空作战,这也能算得上是炮战中一次特别罕见的战例。
  其实,在历史上,圣地亚哥港发生过两次类似的战斗。在这次战役之前,另外一次有着同样性质,以及同样让当时各国海军震惊不已的战斗中,美国也是参战的一方,而且是获得胜利的一方。那是在美西战争中,西班牙的加勒比海分舰队被美国海军上将辛普森指挥的(当时,辛普森在岸上与陆军商讨进攻圣地亚哥的事情,而真正指挥舰队作战的是谢利准将)指挥的本土舰队堵死在了圣地亚哥港,结果西班牙舰队在接到了马德里的命令后,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突围,结果被美国本土舰队围歼。当时还是铁甲舰的时代,而且那场战斗是铁甲舰时代损失相差最为悬殊的一场战斗。而这次的“圣地亚哥海战”,绝对是战列舰时代损失相差最悬殊的一场海战。唯一不同的是,几十年前,美国海军是胜利者,而现在,美国海军是失败者。
  硝烟还没有散去,常荐新就已经下令尽快打捞漂浮在海上的官兵,这既有帝国海军的官兵,也有美国海军的官兵。正好,第1驱逐舰编队赶了回来,随即就被派去参加了打捞工作,结果这支编队没有能够在战斗中打出一发炮弹(实际并非如此),却成为了俘获战俘最多的编队,准确的说,是捞起美军落水官兵最多的舰队。
  相关的善后工作也都在迅速进行之中,当时最为要紧的是让几艘受伤的战舰尽快撤退。七点二十分刚过,常荐新就命令之前一直在舰队南面负责反潜警戒与巡逻的第2驱逐舰编队护送“武汉”号,“广州”号,以及五艘受了重伤的巡洋舰(“立冬”号是在返航途中沉没的)现行返回科隆港。这支编队在十分钟后就脱离了编队,不过,首先到达的不是科隆港,因为四艘巡洋舰上的情况非常糟糕,而且还有很多伤员需要及时救治,编队在航行途中转向去了哥斯达黎加的利蒙港,在转移了伤员,并且对战舰进行了简单的修补后,这才前往科隆港。
  防空警戒战舰也迅速的安排了下去。当时,第1驱逐舰编队在打捞落水人员,常荐新只能让第1巡洋舰编队抽调巡洋舰在舰队外围进行防空警戒,结果有一艘巡洋舰差点就被美军的潜艇暗算,而等到驱逐舰赶过去的时候,那艘美军潜艇已经溜走了。此时,其他特混舰队派来的战斗机正在舰队附近徘徊,而要让这些战斗机起到更好的作用,就必须要由海面上的战舰对其进行引导,这是“侦察鹰”所做不到的,必须要由战舰来完成,因此,防空警戒战舰还得负责引导战斗机作战,而不仅仅只是用雷达监视周围的天空那么简单。
  之前在圣地亚哥港上空盘旋的水上飞机也在此时返回了舰队,其中一部分负责去打捞落水的伤员,有两架在补充了燃料后,再次飞到了圣地亚哥港上空,继续监视港口里那几艘美军战舰的行动。虽然仅仅只是几艘驱逐舰而已,但是常荐新可不会让这几艘驱逐舰溜掉。就算当时常荐新没有想过让舰队逼近,炮击那几艘驱逐舰,可是只要美军驱逐舰赶冲出港口逃窜的话,他肯定不会袖手旁观,要干掉几艘驱逐舰,那简直易如反掌。
  这些安排并不全是由常荐新完成的,舰队司令部的高级参谋,特别是航海参谋,作战参谋,通信参谋,以及防空参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些高级参谋跟着常荐新干了好几年,都有着极为丰富的实战经验,清楚善后工作该怎么安排,哪些工作最重要必须立即进行,哪些工作是次要的可以稍后处理。有了这么多参谋的协助,常荐新的压力也就轻了很多。特别是在第三特混舰队的参谋长回国养病,而新的参谋长还没有安排下来的时候,这些高级参谋都有机会晋升为参谋长,更是要好好的表现一番,以求得到舰队司令官的青睐,从而获得飞黄腾达的机会。
  在安排相关工作的时候,常荐新一直有点焦虑,或者说是不安,而让他最不安的是,舰队距离美军的机场太近了,而且大西洋舰队的两支航母特混舰队至今还没有出现,他派出去的水上侦察机没有发回任何报告,谈仁皓等其他的舰队司令官也没有给他发来电报,也就是说,还没有找到斯普鲁恩斯的行踪。美军的岸基轰炸机随时有可能到来,如果斯普鲁恩斯准备反戈一击的话,也肯定在战斗开始前,也就是天亮之后不久,就知道第三特混舰队出现在了圣地亚哥港外,随后就会派出轰炸机。就算此时有五个中队的战斗机在为第三特混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也不可能挡住成百上千架美军轰炸机的轮番轰炸吧!
  想来想去,常荐新只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尽快离开这处是非之地,他可不想在刚刚干掉了美军的战列舰舰队之后,就成为美军轰炸机大刀下鬼。如果第三特混舰队再出现重大损失的话,那他之前获得的战果就将安然失色,而且美军在战术上的失败也不会这么明显了。
  三十六计,走为上!有了这个想法后,常荐新立即就开始行动。七点半刚过,也就是在第2驱逐舰编队掩护着受伤的战舰刚刚离开舰队南下后,常荐新就下达了舰队转向与加速的命令。他只留了两艘驱逐舰负责继续打捞落水官兵,而且让这两艘驱逐舰都升起了红十字旗,这是西方国家医疗船只的标记,按照西方国家的战争法,这样的舰船是不能轻易攻击的,也许美军的轰炸机将因此放过那两艘驱逐舰吧。
  要想让舰队重新组织起来,而且完成转向与加速,这需要至少十五分钟的时间。常荐新也正好在此期间决定舰队新的航线,准确的说,应该是撤退的航向,毕竟一条明确的航行线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就算是专业的航海人员,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够确定下来。而确定航向就要简单得多了,特别是在战术规避的时候,舰队司令官往往会迅速的改变航向,在避开了危险之后,再花时间来设定新的航线。
  当时,跟着受伤战舰编队南下的话,肯定是不大可行的,毕竟那些受伤的战舰速度快不起来,而且也不可能在遭到轰炸的时候进行机动规避,如果舰队南下的话,就相当于把美军的轰炸机引了过去,到时候,就算是舰队能够逃掉,那几艘受伤的战舰也将遭到轰炸,被彻底的摧毁。可是,最佳的撤退路线就是南下,难道为了几艘受伤的战舰,而让更多的,还可以继续作战的战舰去冒险吗?
  在这个问题上,常荐新犹豫了好几分钟。说实话,在这个关头,任何一名指挥官都要衡量得失,衡量可能遇到的危险,并且判断最好,以及最糟糕的结果,以及出现这两种结果的概率是多少,以及出现介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其他结果的可能性有多大,并且最终根据这些判断与推测来做出决定。这需要花费大量的脑力,而且还要迅速做出决定,可以说,这是最为考验舰队司令官的时候,同时也是决定一名舰队司令官的决策能力,以及胆量,意志,决心等关键素质的时候。
  “将军,舰队已经完成了编队,我们该向什么方向撤退?”直到其他各战舰都发来了做好撤退准备的消息后,航海参谋才找到了常荐新,现在,必须要由常荐新来做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决定了。
  “新航向……”常荐新稍微停顿了一下,“265度,能跑多快就跑多快,另外,联系防空战斗机,让它们全都跟上来,准备与第一特混舰队通信。”
  航海参谋立即去下达了转向命令,接着,通信参谋就走了过来。
  “向第一特混舰队简要汇报我们的作战经过,以及最终结果。另外,要求对圣地亚哥港进行轰炸,防止剩余战舰逃脱。询问第一特混舰队,以及其他特混舰队什么时候才能够安排轰炸机起飞,以及,是否找到了美军其他特混舰队的行踪。”常荐新一口气下了好多道命令。“最后,联系所有在外围搜索的水上飞机,确认它们的位置以及情况,将舰队新的航向告诉它们。”
  通信参谋分了好几次发送电报,主要是有些命令需要重新组织,并且进行重点说明,这些,都是参谋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他不可能按照常荐新的原话来发送电报,不然的话,会让别的舰队司令官觉得常荐新是在下达命令。十分钟内,给第一特混舰队的电报全部发了出去,随后又花了大概五分钟的时间联系上了执行搜索侦察任务的水上飞机。到此,第三特混舰队该发的电报都发了,舰队也进入了无线电静默状态。在距离美军的基地如此之近的情况下,无线电静默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不过这已经成为了舰队进入隐蔽航行状态下的重点注意问题,也成为了一种习惯。
  此时,已经快要到八点了,天空中除了那些“游隼”式战斗机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不明飞行物。常荐新稍微松了口气,可是在离开美军战术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前,他不敢有半点的松懈,也就是说,在二十四日整个白天,常荐新是不可能完全放松的。
  当时,常荐新首先想到美军也许发现了南面的第一特混舰队,以及别的特混舰队,因此首先考虑打击航母特混舰队,而不是常荐新指挥的第三特混舰队。因此谈仁皓一直没有主动与常荐新联系,这更加深了常荐新的猜疑。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么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因为在天黑前,美军还有足够的时间派遣轰炸机追击第三特混舰队,而那些在第三特混舰队上空盘旋的战斗机是不可能坚持到天黑的,最迟在九点半就要返航。如果得不到轮换的防空战斗机,那么第三特混舰队根本就无法承受任何规模的空中打击!
  可是,想来想去,常荐新也觉得谈仁皓他们不大可能遇到危险,不然的话,那些在他头顶上盘旋的战斗机早就飞走了。那么,美军的轰炸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呢?
第八十三节
天公不作美
  墨西哥湾与加勒比海地区,可以说是世界上水文情况,以及天气情况最为复杂的海域之一。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几条肉眼看不见的海流。可以说,这片海域也是世界上海流最为复杂的海域!
  该海域一共有四条主要的海流。一是从加勒比海东南面进入的圭亚那暖流,这条暖流一直进入墨西哥湾。二是小安德烈斯群岛北部进入的北赤道暖流,最终也进入了墨西哥湾。三是从墨西哥湾流出的墨西哥湾暖流,这条暖流在经过了佛罗里达海峡之后,一直向北,最终在纽芬兰岛附近转变为北大西洋暖流。四是沿着美国本土东海岸南下,拉布拉多寒流,而这条寒流在巴哈马群岛北部海域结束。除此之外,在东面,还有一条从北赤道暖流分离出来的安德烈斯暖流。也就是说,一共有五条海流影响着这片海域。
  在这些海流中,影响最大的肯定是拉布拉多寒流,这也是唯一的一条寒流。而正是这条寒流,导致该海域的水文情况异常的复杂。表面上,暖流的温度只比周围的海水高几度,寒流也只低几度。可正是这几度的温差,最终对气候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比如,墨西哥湾的年均降雨量在1300毫米左右,而在地球的同一纬度地区,几乎没有别的地方的降雨量在此之上了。同样的,美国东海岸地区的冬季异常寒冷,在同纬度地区算得上是偏低的,也正是受到了拉布拉多寒流的影响。而在大西洋中部海域产生的,并且经常光顾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美国东部地区的大西洋飓风也正是这些气象因素的综合产物。不管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战争时期,飓风都会出现,而且都会对一切人类活动,包括战争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每年的六月到十一月,是飓风的高发季节!
  在大战爆发之前,还没有出现系统的气象学,虽然当时气象对军事行动的影响已经相当明显了,而且已经有人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气象变化,但是并没有哪个国家真正搞出了系统的气象学。战争的推动力是和平时期的正常发展状态所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因为气象对战争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且战争有着迫切的需要,真正的,系统的气象学就是在大战期间诞生的。当时,对气象最为关注的肯定就是各个国家的海军了。
  在24年,美国还没有参战的时候,帝国海军就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气象研究机构,最初是由海军司令部总参谋部下属的一个机构领导,而随着气象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到26年初,这个部门已经直接向海军总参谋长负责了。当时,主要的研究还是集中在实际应用方面,比如怎么系统的分析气象变化,以及怎么来探测,与判断气象的变化,这其中既有理论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也有很多的实际工作,比如,最早提出研制气象雷达的就是这个部门,并且得到了海军的全力支持。
  可问题是,当时的对气象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最重要的理论体系还在完善与总结之中。另外,观察气象变化,特别是海洋气象变化的手段相当有限,气象预测的准确性也就不会高到哪里去了。有的时候,为了协助策划战役行动,甚至会集中几十名气象学家,可这些学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相互矛盾的。比如,在进攻澳洲大陆的时候,海军就组织了三十多名专门研究海洋气候变化的学者,希望他们能够预测出在今后的气象变化,这样就可以将登陆时间安排在最有利的时候,可结果,这三十多名学者拿出了六个结论,而且是六个完全不同,甚至是完全矛盾的结论,搞得海军司令部差点就要追究这些学者的责任,追查海军每年提供的那么多的研究经费到底花到了什么地方!
  到了28年,这个情况仍然没有太大的改变。其实制约气候变化预测准确性的主要因素就是当时没有有效的观察与探测手段。不管是气象侦察机,还是在27年底出现的气象雷达,实际上都只能够探测有限范围内的气象变化与运动情况,而不可能对上千公里,甚至几千公里外的气象变化有所察觉。而当时的理论研究已经证明,气象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且很多重大气象变化都是由上千公里,数千公里,甚至是地球另外一边的某些因素引起的。当时,还有人提出了“蝴蝶理论”,认为气象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不管这个理论是否正确,最终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在当时,要想准确的预测几天之后的天气情况,那绝对是一件极为困难,甚至是在赌运气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指挥军队作战的将领也往往会故意忽略掉原本不应该忽略的天气因素。即使是在必须要考虑天气因素的情况下,指挥官也会尽量缩短预测的时间。这在减少了预测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作战行动的不可控因素,从而增加了作战行动失败的可能性。在整个大战期间,因为天气因素而导致失败的战役多不胜数。不说别的,在大陆战场上,就是因为天气变化超过了预测范围,结果导致多花了一年多才击败俄罗斯,导致数十万帝国将士,以及更多的德国官兵,波斯帝国的官兵血染疆场。同样的,在海洋战场上,天气变化带来的影响也极为严重。在太平洋战场上,就有好几次战役因为天气突然变化,结果使战役失败,或者是被迫终止。
  谈仁皓不是没有吃过老天爷的苦头,在太平洋战场上,至少有两次战役行动因为天气因素而出现预料之外的结果。可问题是,谈仁皓不是气象学家,他只懂得极为肤浅的气象学知识(这是将领必备的常识),更不可能对天气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也正因为之前吃过几次亏,所以谈仁皓对天气预报总抱着一种不完全信任的态度。当时,也没有几个将领会真正的把天气预报放在心里,最多只是在策划战役的时候确定一下在战役进行期间有没有恶劣天气出现,而普通的天气变化,往往都不会受到重视。
  也许正是因为谈仁皓不太重视天气预报,结果再次受到了老天爷的惩罚。可这也不能怪他,要怪,也只能怪老天爷不作美,或者是那些天气预报军官的业务能力不足,没有能够提供准确的预报。
  在回到舰队之前,谈仁皓就拿到了未来五天的天气预报,这是当时能够做出的最长时间的“准确”天气预报了。而这个所谓的“准确”,也不是说完全准确,而是说预测的天气情况出现的概率在八成以上。也就是说,还有两成的可能出现别的天气情况,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恶劣天气情况!
  有了这份报告,谈仁皓就直接把天气因素抛到了脑后。按照当时舰队承受天气变化的能力,只要不出现恶劣天气,不管是下雨还是天晴,都可以继续作战,影响应该不是很大,最多只是降低作战效率而已。可是,这次出现的天气绝对没有降低作战效率这么简单。
  二十三日夜,谈仁皓开始组织航空作战行动的时候,他收到了由雷少卿发来的一封电报。这是一份天气变化报告,而报告单位是设在多米尼克岛上的气象站。在气象站发出电报的时候,一股来自大西洋中部的飓风正在以80节以上的速度逼近多米尼克岛,而且速度还在继续提高,预计在进入了加勒比海之后,会受到大陆暖空气的影响向西北方向移动,在到达海地南部海域的时候,移动速度可能超过100节,其中心位置风速将超过150节。按照现在的分级,这绝对算得上是十二级以上的飓风了!而且,以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份天气预报已经详细到了不能再详细。
  收到了电报后,谈仁皓先前还有点不相信,毕竟他“受骗”好多次了。可是,很快他就想到,在横向风速超过了25节的时候,舰载机就难以起飞,超过30节,就难以降落。也就是说,飓风不需要到达舰队的作战海域,只需要靠近作战海域,就将使舰队无法出动飞机,从而无法参加战斗行动。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谈仁皓立即就命令舰队向西加速前进,将作战海域向西移动了近100海里,希望能够避开飓风。可是,他严重的低估了飓风威力与影响范围,100海里,对十二级以上的飓风而言,这个间隔距离确实是太短了!
  到二十三日十二点左右,飓风已经到达了加勒比海中部海域,而且其运动速度要比预测的快得多,当时一架岸基远程气象侦察机侧出的飓风移动速度达到了105节,而按照预报,飓风此时的速度最多也就90节而已。到二十四日凌晨五点左右,飓风已经到达了谈仁皓之前设定的舰队作战海域附近,其移动速度超过了120节,中心风速更是超过了170节。在加勒比海几条暖流的共同作用下,飓风如同发了疯的野兽一样,在这片狭窄的海域内横冲直撞,没有任何人为的力量可以将起拦截下来,也不可能使其转向!
  当时,舰队所在海域的风俗已经接近了20节。谈仁皓已经下令舰队继续向西全速航行,并且在五点半之前就首先安排侦察机起飞,而这要比计划的提前了十五分钟。随即,为第三特混舰队提供掩护的战斗机也陆续起飞。在战斗机离开航母之后,海面上的风俗达到了25节,基本上接近了舰载机起飞的极限。而此时,根本就无法确定大西洋舰队是否在圣地亚哥港,或者是在其他哪个地方,谈仁皓也就不可能让挂着炸弹与鱼雷的轰炸机提前离开航母,只能够让舰队尽量避开飓风。
  相对于飓风移动的速度,舰队30节的航行速度就显得太慢了。到六点半左右,也就是在谈仁皓给常荐新发去消息,他暂时无法派遣轰炸机参战,接着第三特混舰队就与美舰队进行炮战的时候,舰队已经到达了牙买加岛西南大概180海里处,而且仍然在继续向西航行。如果再航行几十海里的话,舰队就将离开打击圣地亚哥港的范围,而且之前出发的那些侦察机与战斗机很有可能回不了舰队。
  也就在谈仁皓心急如焚的时候,舰队被飓风追上了。准确的说,是受到了飓风的严重影响,因为飓风的风暴中心实际上还在牙买加岛的东南部海域,距离舰队还有好几十海里呢。在超过75节的大风下,航母显得很脆弱。幸亏当时几支特混舰队的航母在前往大西洋作战前,都换上了“飓风艏”,也就是全封闭式舰首,而且飞行甲板与机库之间的承力结构加强了好几倍,不然的话,恐怕当时这十几艘航母的飞行甲板早就被吹到天上去了。护航战舰的日子也不好过,重巡洋舰还要稍微好一点,毕竟重一些,也要稳一些,驱逐舰简直就像是狂风巨浪中的小舟一样,一会被推到了浪尖,一会又落到了浪底,甚至让人觉得这些“小船”随时有可能被巨浪给吞没掉!
  就在谈仁皓几乎快要绝望的时候,飓风受到了来自中美洲大陆上空高压气团的影响,速度开始慢了下来,同时也向西北方向转向。也就是说,飓风“放过”了帝国海军的舰队,在谈仁皓等人看来,大概是老天爷开眼了,不想再折磨他们了,而一些比较迷信的官兵还以为是老天爷听到了他们的乞求呢!
  随着飓风转向,舰队也转向到了东南,想尽快脱离飓风的影响范围,赶在那些派出去的飞机上的燃料用光之前离开飓风的影响海域。就在谈仁皓松了口气的时候,参谋军官的报告让他的心一下就落到了谷底,在受到飓风袭击的时候,旗舰上的所有远程电台的天线都被摧毁,而且,其他战舰上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谈仁皓,以及别的舰队都暂时失去了与外界联系的能力!
第八十四节
同病相怜
  在谈仁皓等五支航母特混舰队的官兵顽强的对抗着飓风的袭击时,斯普鲁恩斯亲自指挥的大西洋舰队第22特混舰队与第23特混舰队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当时,这两支特混舰队所处的海域也在飓风的影响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这两支特混舰队距离与谈仁皓他们的距离不会超过250海里!如果没有这场飓风的话,也许双方早就干上了。对斯普鲁恩斯来说,这几个小时里,他也紧张得连气都喘不过来。
  凌晨三点多离开了圣地亚哥港之后,斯普鲁恩斯总算是松了口气,在冷静下来之后,他的头脑也清晰了很多。很快,斯普鲁恩斯就认识到,如果他不离开圣地亚哥港的话,那么就将被永远的留在那里。
  让斯普鲁恩斯产生怀疑的是当天到达圣地亚哥港的几架侦察机,也横是回想起在二十三日白天,唐帝国的远程侦察机频繁的出现在圣地亚哥港上空,斯普鲁恩斯才想到,这肯定是唐帝国海军发动攻击的前奏。这些侦察机不仅是了监视港口的,更是来监视港口内的大西洋舰队,甚至完全是为了监视大西洋舰队才会这么频繁的出现。而唐帝国的指挥官肯定在积极的调动打击力量,而在部署到位之前,肯定要不断的确定大西洋舰队是否还在港口之内,然后才能让负责打击的部队顺利完成任务。而当时,唐帝国海军可以打击圣地亚哥的不仅仅有舰队,还有部署在中美洲地区的重型轰炸机。
  斯普鲁恩斯的预测很快就得到了证实,就在他给留在圣地亚哥港的第21特混舰队发去电报,要求该舰队立即离开港口,前往迈阿密之后不到十分钟,圣地亚哥港与第21特混舰队先后发来了遭到轰炸的电报。唐帝国的重型轰炸机群果然在夜间轰炸了圣地亚哥港!
  到六点二十分收到第21特混舰队发来的最后一份电报前,斯普鲁恩斯一直保持着沉默,虽然他表面上保持着冷静,但是他的内心已经翻腾了起来。唐帝国的重型轰炸机不是一起到达的,而且前几轮轰炸没有让第21特混舰队产生多大的损失,而且到轰炸结束的时候,第21特混舰队的损失也算不上严重,最重要的四艘战列舰都没有大碍,能够继续航行。可是,当时斯普鲁恩斯一点都轻松不下来,因为他知道,这些轰炸机只是前奏,而且肯定不是主要打击力量,真正的绝杀是唐帝国舰队的舰载轰炸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0/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