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7/735

  “这个可能性也存在。”黄晓天沉思了一阵,“以现在大西洋舰队的速度,二十二日,最迟不过二十三日凌晨,斯普鲁恩斯就将到达圣地亚哥港,我们的侦察机应该很快就会有所收获了。”
  “如果大西洋舰队只在圣地亚哥港做短暂停留的话,那留给我们的时间就不多了。”谈仁皓在海图上标出了一条粗略的航线。“从我们现在的位置出发,就算舰队全速前进,最快也只能在二十三日夜到达,而我们在夜间是难以精确轰炸港口内的战舰的,因此,轰炸行动最多在二十四日的清晨开始。如果大西洋舰队在二十二日到达了圣地亚哥港,一天多的时间,足够完成补给工作,也就是说,在二十四日,斯普鲁恩斯很有可能已经离开了圣地亚哥港。”
  “那他也不可能跑出多远。”黄晓天坐了下来,“既然无法在夜间轰炸,我们就不需要全速前进。而要让斯普鲁恩斯留下来,那我们还得想别的办法。”
  “只能找战略打击部队,让他们在二十三日夜,或者是二十四日凌晨轰炸圣地亚哥,就算无法造成多大的破坏,只要能够炸伤几艘大型战舰,到时候斯普鲁恩斯要么壮士断臂,要么就留在那里等死。”
  黄晓天思考了一下。“也只能这么办了,我立即安排飞机返回科隆,让老雷去帮我们联系战略打击部队。”
  “这事你来安排,就说是我们的决定,雷少卿会帮我们安排妥当的。”谈仁皓同意了黄晓天的意见。“另外,如果我们的轰炸机到得不及时的话,那么我们还得想办法缠住大西洋舰队,让斯普鲁恩斯无法全速逃跑,为我们赶到争取时间。”
  “你是说,让第三特混舰队主动出击?”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谈仁皓又在海图上标出了一条航线,以及几个位置。“第三特混舰队以最短的航线全速赶往圣地亚哥,这样,在二十四日天亮前就能够到达,而我们则在南面掩护,同时让轰炸机做好出发的准备工作。这样,就算战略打击部队的轰炸机无法让斯普鲁恩斯留在圣地亚哥,也至少可以让第三特混舰队在天亮前拖延一点时间,而我们的轰炸机肯定能够在天亮的时候到达,到时候,第三特混舰队可以全速撤出战斗,甚至可以在我们轰炸的同时炮击大西洋舰队。只要我们的打击同步到位,就算斯普鲁恩斯有两个风火轮,他也逃不掉!”
  黄晓天看着海图沉思了一阵,不得不承认,这是当时唯一的办法,虽然这会让第三特混舰队冒险孤进,但是以五支航母特混舰队的实力,就算枚支特混舰队只抽调一个战斗机中队,都足以保护好第三特混舰队,使其免遭轰炸。而第三特混舰队在前面的阻击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说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尽快回去,你也尽快派人返回科隆。”谈仁皓站了起来,“我大概一个小时后就能到舰队,一个半小时后,我们一起转向,我会派人把具体的作战计划送来,到时候舰队全面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在我们到达战场,或者是出现意外情况之前,我们不要进行无线电联络。”
  “没问题,我会尽快安排好第三舰队的行动。”
  两人就这么说好,谈仁皓只在“太湖”号上停留了不到半个小时,随后就达成飞机返回了第一特混舰队。在谈仁皓离开后不久,黄晓天派往科隆的轰炸机也起飞了。到此,大体的行动计划已经确定了下来,只是其中很多变数都是谈仁皓与黄晓天当时所没有料到的。
第七十二节
仓促出击
  二十一日深夜,雷少卿在收到了黄晓天送来的消息后,立即就亲自赶往了巴拿马城,找到了战区海军战略打击部队的最高指挥官,提出了在二十三日夜到二十四日凌晨之间重点轰炸圣地亚哥港的要求。
  相对而言,自从对日战略轰炸结束,罗云冲离开了战略打击部队之后,战略打击部队在海军中的地位降低了很多,虽然还是一个独立的兵种,但是在很多时候,战区司令部里并不设单独的战略打击部队司令部,而是由一名战略打击部队的少将,或者是准将担任战区副参谋长,由战区司令官统一指挥战略打击部队的行动。很明显,其地位要比舰队低很多,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由舰队来安排战略打击部队的行动。
  当时,韩绍锋并没有在巴拿马城,而是去了登陆部队,他这段时间一直在为进攻牙买加的行动做着积极的准备工作,除了罗云冲来的那几次外,他很少回巴拿马城。当韩绍锋不在的时候,雷少卿就是海军加勒比海战区的最高将领,其指挥权限也是最大的,战略打击部队的指挥官自然要听从他的指挥。可问题是,就算是服从命令,也得有先决条件吧。而当时,加勒比海地区的基础条件是相当糟糕的。
  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在整个中美洲地区,就没有多少可以支持岸基航空兵的机场,而这其中,拥有2500米跑道的大型机场更是屈指可数。这个问题,不但对古迅雷的陆军远征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对海军航空兵与战略打击部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古迅雷到来之前,主导中美洲地区与加勒比海地区作战行动的是韩绍锋,当时,韩绍锋就已经决定要投入更多的工程部队来扩大机场与港口,甚至规划新建至少十座大型正规机场,以及数十座野战机场。而当时,因为不存在着与陆军分配指挥权,以及争夺海运力量的问题,这些工程的安排工作也不是很复杂,工程部队与工程物资都是可以迅速运送过来的,可是,古迅雷的到来,准确的说,是帝国陆军远征军的到来,最终让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陆军远征军参战之后,首先出问题的就是海运。韩绍锋已经不可能得到足够的海运能力,当时他发动进攻小安德烈斯群岛的战役行动都准备了好长的时间,主要的问题就是所需要的作战物资,以及作战部队迟迟无法到位,哪还有能力运送工程部队与工程物资呢?其次就是古迅雷与韩绍锋两人之间的职权界限并不明确。从战区规划上,整个中美洲大陆地区都是属于陆军的中美洲战区,是由古迅雷统一指挥的。可是,韩绍锋在打下大安德烈斯群岛之前,其主要基地还是在中美洲地区,特别是在巴拿马运河附近,也就是说,韩绍锋还得留在由古迅雷负责的地盘上策划进攻行动。这样一来,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责中美洲地区的基础建设工作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
  在古迅雷看来,海军,特别是海军陆战队有着丰富的工程经验,在太平洋战场上磨练了那么多年,帝国海军陆战队拥有超过30万人的工程部队,大量的工程设施,而且对修建机场,扩建港口这类工作是非常的熟悉了,而且陆战队现在还在中美洲地区,海军航空兵也在这边部署了大量的作战飞机,那么修建机场的事情就自然应该由海军负责,而不是由陆军负责,也就是由韩绍锋来负责。
  韩绍锋可不想承担这个责任,当时他已经在为没有足够的部队与物资进攻大安德烈斯群岛发愁了。另外,中美洲大陆已经被划拨给了陆军,是陆军中美洲战区的一部分,陆战队与海航只是暂时借个地方落脚而已,总不能因此要让海军支付“借宿”费吧?修建机场的事情自然应该由古迅雷来负责了。
  归根结底,当时的核心问题是,帝国陆海两军在战场上的消耗与投入速度已经超过了海运补给的速度,也就是入不敷出。不管是古迅雷,还是韩绍锋,都将主要的力量用在了正面战场上,同时又都指望对方来负责后勤保障以及基础建设方面的非战斗性任务,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双方的进攻都显得缺乏持久力,同时基础设施的匮乏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也同样的影响到了海军的战略打击部队。按照当初韩绍锋的计划,在攻占了尤卡坦半岛之后,将在年中之前修建至少10座大型机场,以部署至少800架重型轰炸机(如果这些机场建成的话,实际部署能力将超过1500架),然后首先对墨西哥湾北部的美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及军事基地,拉开战略轰炸的序幕。这个计划是相当有雄心的,当时,战略打击部队甚至拿出了目标打击清单,将美国南部地区的石油开采业放在了最前面。同时,已经有很长时间在战场上没有卓越表现的重型轰炸机部队更是跃跃欲试,早在3月份的时候,战略打击部队就将至少1000架重型轰炸机转移到了瓦胡岛,就等着尤卡坦半岛上的机场修好,然后转移过去。
  后面发生的事情,让韩绍锋的计划成了泡影,同时战略打击部队的轰炸机也不得不继续留在夏威夷群岛。到六月初,只有400架左右的重型轰炸机转移到了中美洲地区,而且都是部署在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等地的机场。从这些机场出发,到达美国本土的单程航线都长达2000公里,这已经超过了“狼鸠”的打击半径。另外,在这400架轰炸机中,还有好几十架是侦察型号,实际上也最多只有350架可以执行轰炸任务。
  350架并不少,如果一起出动的话,一次可以投掷1000到2000吨炸弹,在使用燃烧弹的情况下,足以摧毁一座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了。可问题是,这350架轰炸机分布在好几个机场上,而且这些机场的条件都极为简陋。比如,当时只有两座机场有大型检修设施,能够为轰炸机提供维修服务,而其他机场的飞机要是出了问题,那就得转移过来。另外,这些机场的道路交通设施也相当的简陋,距离港口都不算太近,运送弹药物资就更为麻烦。糟糕的通信设施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机群很难做到协同攻击。在此情况下,就算有350架轰炸机,也派不上多大的用场。
  其实,在这几个月里,战略打击部队确实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作为,其最大的贡献,也许还只能算是出动远程侦察机,为古迅雷,以及韩绍锋提供了大量美军的调动与部署情况吧,当时,也只有战略打击部队的重型轰炸机在装满燃料,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才能够飞到大安德烈斯群岛,以及美国本土南部地区执行侦察任务,其他的飞机都飞不了那么远。而在“正业”方面,反而没有多少像样的表现。
  在六月之前,战略打击部队的轰炸机只出动了2800余架次,其中有2100个架次是执行侦察任务。而在700余架次的轰炸行动中,只投下了2000多吨炸弹,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轰炸行动是同时出动了30多架轰炸机,对海地的太子港进行了一次夜间轰炸,摧毁了那边的一处潜艇维修基地,让美军潜艇不得不转移到后方的港口去。而另外的轰炸基本上都是以十几架,以及几架的规模出动的,甚至大部分轰炸行动是单机出击,轰炸效果非常不明显。当时,甚至有一些侦察机在执行侦察任务的时候带上了炸弹,利用航拍的机会投下炸弹去骚扰美军!
  从这些情况都能看出,当时战略打击部队在中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情况有多么的糟糕了。雷少卿找上门来的时候,那名准将司令官没有隐瞒情况,而是直接把他的苦衷道了出来。雷少卿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人,可他也知道,这次轰炸行动将非常的重要。无奈之下,雷少卿只能要求战略打击部队尽快做好战斗准备,一些重要问题,雷少卿主动负责帮他们解决。结果,在二十三日凌晨,雷少卿就飞到了古铁雷斯,然后去了图图特佩克,找到了正在前线指挥进攻的古迅雷。
  雷少卿与古迅雷的关系也相当不错,两人也很早就认识了,而在攻打澳洲大陆的时候,两人之间有过很好的合作。在雷少卿把他来的目的告诉给古迅雷之后,古迅雷二话没说,当即就保证,远征军将尽一切的可能协助这次行动,当然,也希望海军在击败了大西洋舰队,夺取了制海权,成功登上了大安德烈斯群岛之后,能够为远征军提供一点支援,比如派遣某支舰队到墨西哥湾来,用轰炸机与舰炮支援远征军进攻。当然,雷少卿也答应了下来,只是他并不是真正的舰队司令官,到时候舰队怎么行动,他可管不着呢。
  得到了古迅雷的保证后,雷少卿又马不停蹄的返回了巴拿马城,当时已经是二十三日的下午了。韩绍锋刚好从登陆舰队回来。在雷少卿说明了情况后,韩绍锋也保证将全力支持这次行动,毕竟击败大西洋舰队,对他也有巨大的好处。
  得到了两位战区司令官的支持后,雷少卿再次找到了战略打击部队的司令官,两人开始商讨作战行动的事情。当时,主要面临着三个问题。
  一是轰炸机的状态,战略打击部队的司令官已经统计出,当时能够出动的轰炸机不会超过340架,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已经超过了定期检修的时间,其状态无法保证。这个问题,只能由战略打击部队自行解决。当时,韩绍锋从陆战队的航空兵抽调了一部分的勤务人员去帮助战略打击部队。幸亏“狼鸠”用的发动机与岸基航空兵以前使用的战术飞机的发动机基本上是通用的,所以岸基航空兵的勤务人员能够帮上忙。
  二是弹药,储备在那几座机场里的弹药并不多。这个只能依靠陆战队解决。当天韩绍锋就调动了上千部卡车,将囤积在机场附近几个小港口里的弹药运送到机场去。可这也需要时间,而且正是这一点,最终拖延了轰炸机群的行动。
  三是协调指挥,部署了重型轰炸机的六个机场相对分散,而且都没有配套的指挥设施。不得已之下,只能够给每个机场安排几名参谋军官,并且严格的制订机群出发的时间,以及会合地点,让各机场的轰炸机起飞之后先行会合,然后再一起飞往圣地亚哥。而轰炸行动中,六个机群分别投弹,没有统一指挥。这些,都会影响到轰炸机群的打击效率,可是在当时又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
  等到雷少卿他们搞定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二十三日晚上十点多了。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也正在积极的进行之中。当时,最严重的就是对付战舰所需要的航空穿甲弹的储备严重不足,而且就连很多港口里都没有足够的储备,之前可没有任何人想过要用重型轰炸机去对付战舰,毕竟重型轰炸机使用的最多的是燃烧弹与高爆弹。也正是如此,准备工作直到十一点半之后才陆续到位,飞行员在此之前已经领到了作战计划,很多轰炸机是在挂上炸弹之后就立即起飞的。这也导致整个轰炸行动混乱不堪!
  如果考虑到当时各种不利因素的话,这次轰炸行动的组织应该是相当成功的,毕竟换了谁,也不可能做得更好。雷少卿在其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这也是他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轰炸行动,通过这次行动雷少卿初步掌握了这类行动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锻炼了他的能力,这为他后来得到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于这次轰炸行动,也确实算不上精彩。
第七十三节
混乱战场
  因为准备不充分,这次轰炸行动的效果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从六个机场上分头起飞的轰炸机群根本就没有能够在预定空域会合,甚至连那些从一个机场上起飞的轰炸机都没有能够一起行动。另外,这六个机场中,距离圣地亚哥最近的有1200公里,最远的达到了1400公里,考虑到航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携带了3到5吨炸弹的轰炸机也不能在中途浪费太多的燃料。结果,首先到达会合地点的轰炸机没有等到后面到达的,而后到达的又在这边耽搁了一点时间。导致的结果是,这330架轰炸机最终竟然分成了大大小小十个批次,在前后近两个小时之内陆续到达了圣地亚哥上空。
  首先到达圣地亚哥的机群有32架轰炸机,这算是一支规模比较大的机群了,这些轰炸机都是从距离最近的机场起飞的,其中有12架轰炸机携带了8枚500公斤航空穿甲弹,因为没有足够的大型航空穿甲弹,另外20架轰炸机各携带20枚250公斤级航空穿甲弹。机群到达圣地亚哥的时间是凌晨四点过十分,此时斯普鲁恩斯率领的两支特混舰队已经离开圣地亚哥港一个多小时,而且天色还没有亮,港口内又实施了严格的灯火管制,空中一片漆黑,飞行员几乎无法看到港口里的战舰,甚至很难分辨出海面与陆地的差别。
  如果在以往的情况下,肯定需要由前导轰炸机先投下燃烧弹为后面的轰炸机照明,当时也确实安排了两架轰炸机携带燃烧弹首先进入,可这两架轰炸机没有跟上第一批轰炸机,反而落在了后方,也就是说,第一批轰炸机只能够摸黑投弹了。如果没有当时已经大规模配备给重型轰炸机的雷达瞄准仪的话,恐怕这32架轰炸机根本就无法将炸弹投到港口里去。
  雷达瞄准仪的出现即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早在对日战略轰炸的时候,就暴露出了轰炸机在夜间难以瞄准目标的问题,当时能够找到的解决办法并不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提出用雷达来探测地面目标,然后引导轰炸机投弹。可问题是,当时对雷达的研究还不是很深入,而且地面杂拨的干扰相当严重,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研制雷达瞄准仪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出现的几套带有严重实验性质的雷达瞄准仪在战场上的表现也都不怎么样。可正是通过对日战略轰炸后期使用雷达瞄准仪总结出来的经验,帝国的电子工程师找到了一些提高性能的窍门。
  地面杂拨干扰是个让所有雷达设计人员都头痛的问题,可以说,任何一部雷达都要遇到这样的麻烦。比如,在马里亚纳群岛,以及西南太平洋上的夜间海战中,正是因为杂拨的干扰,导致舰载雷达无法及时的发现敌人的战舰,从而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损失。随着研究深入,科研人员很快发现,不同性质的物体所发射的杂拨的信号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波段的电磁波所受到的干扰强度也是不一样的,结合这两点,能不能制造出可以减少地面(海面)杂拨干扰,或者是利用干扰来探测目标的雷达呢?
  研制工作在25年初的时候就取得了进展,随即南京电子设备厂就制造出了几台样机,先由验证机进行测试,另外还在战舰上进行了测试。正是通过这几台样机,最终,帝国的工程师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从空中探测到地面目标,为飞行员指示目标的雷达瞄准仪。
  雷达瞄准仪的出现对战略轰炸的影响非常巨大,这不但解决了夜间轰炸的难题,而且可以让轰炸机飞得更高,从而避开地面的小口径高射炮,甚至可以避开敌人的拦截战斗机,从超高空投弹,减少轰炸机的损失。另外,将雷达瞄准仪与自动驾驶仪结合起来,还可以提高轰炸精度,使轰炸的威力更为明显。到此时,帝国陆海两军已经装备了五种不同型号的雷达瞄准仪,几乎每一架重型轰炸机上都装上了一套。当然,飞行员一般还是喜欢目视轰炸,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前导轰炸机投下燃烧弹为后继轰炸机照明目标这种比较老套的战术并没有被淘汰。
  正是因为有了雷达瞄准仪,第一批到达的32架轰炸机才能够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进行轰炸。可有一点,是当时设计雷达瞄准仪的工程师没有考虑到的,那就是,此时圣地亚哥港上空漂浮着成百上千的阻拦气球,而这些气球回干扰雷达,也就将影响到轰炸的结果!
  第一轮进入的时候,正因为受到了气球的干扰,领队长机的投弹手没有能够辨认出港口的位置,在第二轮进入的时候,投弹手才发现空中漂浮着不少的气球,猛的明白了过来,美军不会把气球部署在荒地上空吧,那么阻塞气球下面肯定有高价值的目标,也就是战舰。结果,领队长机直接就在这些气球上方投下了炸弹,另外31架轰炸机也迅速的投下了炸弹。至于这些炸弹有没有命中目标,恐怕也没有哪个飞行员愿意飞回去确认战果。
  可以说,这完全是盲目的轰炸。阻塞气球不但能够干扰雷达,挡住飞行员的视线,可同样的,也挡住了地面与战舰上人员的视线,挡住了高射炮的射界。也正因为如此,第一批进入的32架轰炸机几乎没有受到威胁,全都顺利投下了炸弹,然后扬长而去。这轮轰炸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时还在港口内的第21特混舰队的战舰被迫起锚,不敢继续停着不动了。
  五分钟后,第二批18架轰炸机到达。这批轰炸机是从另外一个机场起飞的,全都携带了8枚500公斤航空穿甲弹。这批轰炸机的飞行员也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其中有一半的轰炸机已经找不到港口内的战舰,把炸弹投到了岸边的高射炮阵地上,另外9架轰炸机的飞行员壮着胆子超低空进入,准备从气球下方投弹,可在第一次进入的时候仍然没有发现目标,还有一架轰炸机被炮弹击伤,被迫提前投弹返航。另外8架轰炸机在第二轮进入的时候,发现了一艘正在起锚,桅杆上的导航灯已经亮了起来,结果这8架轰炸机全都把炸弹投向了这艘倒霉的巡洋舰。在撤出的时候,最后面的一架轰炸机在规避高射炮的时候拉起太早,一头撞上了阻塞气球,导致右侧的两台发动机全部停车,最终勉强飞到了外海迫降。
  首先挨炸弹的是一艘“迈阿密”级重巡洋舰,64枚炸弹只炸中了2枚,可对于一艘重巡洋舰来说,2枚500公斤航空穿甲弹的威力已经足够巨大了。就在舰长准备冲到浅滩区,同时让战舰上的官兵准备逃生的时候,四点二十五分,第三批的22架轰炸机到来了。
  这22架轰炸机是从最远的机场上起飞的,因为没有等待500公斤的航空穿甲弹,全都挂的是250公斤的穿甲弹,所以反而来得比较快。巡洋舰上燃起的大火成为了投弹手的最佳瞄准点,结果这22架轰炸机全都在这艘巡洋舰附近投下了炸弹,而且都是高空投弹。没有一枚炸弹命中战舰,反而有不少的炸弹落到了附近的码头上,以及堆积在海滩上的物资中间。这也是第三轮轰炸的最大收获。
  第四批轰炸机群一共有64架轰炸机,这是当天晚上到达的规模最大的一支轰炸机群。这些轰炸机分别从三个机场起飞,在会合点会合之后一起杀了过来,其中有21架携带的是500公斤炸弹,其他的都是250公斤的炸弹。当时,海滩上的物资,以及码头已经燃烧了起来,而且爆炸与燃烧产生的热气流吹开了附近的阻塞气球,燃烧的火光也正好照亮了附近几艘战舰的轮廓。这下,飞行员不需要冒险低飞,也不需要使用雷达瞄准仪。64架轰炸机分成了两个梯队,21架携带500公斤炸弹的在前,43架携带250公斤炸弹的在后,在五分钟之内全都飞到了那几艘战舰上空投下了炸弹。
  遭到轰炸的是“俄亥俄”号战列舰,以及在其附近的两艘巡洋舰与三艘驱逐舰。当时,“俄亥俄”号战列舰已经起锚,正在转向,想逃出港口,另外几艘巡洋舰与驱逐舰也在做同样的工作,而且动作最快的还是那三艘驱逐舰。头21架轰炸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就有一艘驱逐舰挨炸,另外还有一艘巡洋舰挨了三枚近失弹。战舰上的美军官兵立即慌乱了起来。按照一般的原则,速度快,相对灵活的驱逐舰应该首先出港,然后是巡洋舰,最后是战列舰。而当时被炸中的那艘驱逐舰正好挡在了航道上,跟在后面的两艘驱逐舰只能转向规避。其中向左转向的那艘驱逐舰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后面的巡洋舰已经跟了上来。结果,后面那艘巡洋舰也不得不同时左转,避免与驱逐舰相撞。结果,这一转向,巡洋舰就直接朝着最后面的“俄亥俄”号而去,而战列舰的转向速度与灵活性都差了很多,等到巡洋舰与“俄亥俄”号上的官兵意识到两舰要相撞的时候,紧接着进入的轰炸机投下了炸弹。慌乱之中,两艘战舰都做出了错误的规避动作,结果巡洋舰一头装到了战列舰的中部,“俄亥俄”号皮坚肉厚,屁事没有,反而是那艘巡洋舰的舰首被完全撞断,头部下沉栽到了港口里。同时,“俄亥俄”号也挨了三枚250公斤的航空穿甲弹,幸亏战列舰的水平装甲相当厚实,这三枚炸弹只是震坏了一些暴露在外面的设备,炸飞了几部高射炮,并没有对战列舰构成多大的威胁。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中,其他的轰炸机群也陆续到达。轰炸行动直到六点过十分左右才结束。到此时,第21特混舰队已经彻底的乱套了。
  当时,一共有三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以及两艘驱逐舰挨了炸弹。“俄亥俄”号,“蒙大拿”号,“新罕布什尔”号先后中弹。其中“新罕布什尔”号中了一枚500公斤的航空穿甲弹,舰尾被炸出了一个缺口,导致左侧的舵机出了故障,战舰的转向灵活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三艘战列舰都只是损失了一些外部设备,以及高射炮,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蒙大拿”级战列舰采用两层水平装甲甲板的设计经受住了轰炸的考验。
  遭到轰炸的四艘“迈阿密”级重巡洋舰就要悲惨得多了。与“俄亥俄”号相撞的那艘巡洋舰舰首完全脱落,最终只能在港口里坐沉,至少有200多名官兵来不及逃生。另外还有两艘巡洋舰冲上浅滩搁浅,虽然没有沉没,但是也失去了活动能力。只有一艘巡洋舰的伤势比较轻,250公斤炸弹炸掉了水上飞机弹射器,没有在舰体内爆炸,也没有让巡洋舰失去活动能力,甚至还可以继续作战。
  两艘遭到轰炸的驱逐舰全部沉没,对于驱逐舰这类小型战舰而言,250公斤航空穿甲弹都有足够的威胁。当时,唐帝国海军的“城市”级大型驱逐舰都难以承受住250公斤炸弹的直接打击,就更别说美国海军那些小得多的驱逐舰了。这两艘驱逐舰上有300多名官兵伤亡。
  相对而言,这个损失实际上并不是很大,至少第21特混舰队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战斗力,四艘战列舰都可以继续作战,还有五艘巡洋舰可以作战,驱逐舰也剩了十二艘,第21特混舰队仍然是一支比较完整的强大舰队。也就是说,这次大规模轰炸所取得的实际战果并不怎么样。
  当时,谈仁皓也没有指望轰炸能够取得多大的战果,而他只需要通过轰炸让大西洋舰队无法立即离开圣地亚哥。虽然斯普鲁恩斯已经带着两支航母特混舰队逃走了,但是在轰炸结束的时候,第21特混舰队仍然留在了港口之内。当时,港口里的情况是相当混乱的,美军都在忙着抢救伤员,以及受损的战舰,谁也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危险正在逼近!
第七十四节
断敌退路
  第三特混舰队是在二十一日的深夜与第一舰队脱离的。在收到了谈仁皓从“龙感湖”号航母上发来的作战命令后,常荐新就知道,他这次的任务是要去把美军大西洋舰队堵在圣地亚哥港里面,为其他特混舰队在天亮时派遣轰炸机干掉大西洋舰队创造机会。也许很多人认为第三特混舰队这次又要当配角了,可是常荐新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当配角的命,特别是在到了大西洋之后,第三特混舰队的表现,以及所获得的战功,都在其他的特混舰队之上,又怎么能说第三特混舰队是配角呢?
  二十二日上午,也就在第三特混舰队沿着最近的航线,全速向圣地亚哥港杀去的时候,由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派来的战斗机开始轮番为第三特混舰队提供防空掩护。此时,舰队的防空战术已经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在“巴哈马群岛海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侦察机被部署在了敌轰炸机与侦察机最有可能出现的方向上,距离舰队核心大概100到150海里。如果要对付的是敌侦察机,那么在每一架侦察机的后面20到30海里等距离上部署至少四架战斗机。这样,只要侦察机发现了敌机,战斗机就可以迅速前往拦截,不给敌机靠近舰队的机会,从而也让敌人无法准确的判断出舰队的位置。
  此时,掩护第三特混舰队的战斗机就是采用的这一战术的,当时主要防范的就是美军的侦察机。而在这套战术中有几个主要的漏洞,一是需要出动大批的侦察机,从而加强了舰载侦察机的出勤强度,同时导致能够执行侦察任务的飞机数量剧减,如果是在攻势作战行动中,这个问题就相当严重了,指挥官不得不权衡舰队防御,与进攻之间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分配执行不同任务的侦察机的数量。二是需要侦察机具备引导战斗机拦截敌机的能力,而“侦察鹰”上只有一名导航员,最多只能引导几架战斗机,或者是几个编队的战斗机,如果同时出现的敌机数量太多的话,就根本起不到作用。三是受到掩护的舰队必须要与侦察机进行联络,如果舰队距离敌人太近的话,那么发出的高频电波就有可能暴露舰队的位置。
  因为这套战术才刚刚开始用,以及当时技术上的局限性,郝东觉还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可否认,新的防空战术在对付敌人的侦察机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能够更有效的确保舰队的隐蔽性。至于能否对付敌人的大规模轰炸机群,恐怕连郝东觉都没有多少把握,毕竟侦察机指挥空战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当时也没有飞机具备有指挥空战的能力。
  在这些战机到达之后不久,一架从第一特混舰队飞来的水上飞机将完整的作战计划送了过来。常荐新也立即根据谈仁皓测定的作战计划进行了安排与部署,并且针对第三特混舰队自身的情况,对作战计划的一些细节做了小范围的调整。比如,第三特混舰队没有配备有雷达的侦察机,而且其搭载的水上飞机的速度都很慢,所以在二十四日凌晨的时候,水上飞机的出发时间肯定要提前,而不能与第一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同时出动。另外,出动的数量也必须要增加,这样才能够搜索圣地亚哥附近的所有海域,不至于让美军舰队溜掉。
  按照谈仁皓的计划,在二十四日天亮的时候,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就将到达圣地亚哥港,确定大西洋舰队的具体情况。轰炸机只会晚半个小时的时间到达,然后由侦察机为其指引目标。当然,前提条件是,大西洋舰队没有离开圣地亚哥港。如果大西洋舰队已经离开了港口,那么,就得采用备用计划了。
  备用计划更为庞大,而且可变性也非常大。当时雷少卿会在二十三日夜晚之前,以两个小时为间隔,派遣侦察机持续监视圣地亚哥港的情况。如果在二十三日傍晚之前,大西洋舰队还没有离开圣地亚哥港的话,那么在二十四日天亮的时候,大西洋舰队就不会跑出多远。这样,就要求扩大搜索范围,尽快找到大西洋舰队的踪影。因为第一特混舰队与第二特混舰队的侦察机即要掩护第三特混舰队,同时又要去探查圣地亚哥港的情况,所以在外海搜索大西洋舰队的任务就交给了第三舰队的三支特混舰队。为了及时发现大西洋舰队,第三舰队的侦察机也将同时出发,负责在圣地亚哥外海进行搜索,而搜索半径将以二十三日夜,雷少卿提供的最后一份情报为准。
  也就是说,谈仁皓当时针对可能出现的两种情况做了两手准备。最好的结果是大西洋舰队留在圣地亚哥港,同时遭到了重型轰炸机的打击,无法在天亮前离开港口。这样,他就可以集中五支航母特混舰队的轰炸机,以及第三特混舰队的重炮,将大西洋舰队摧毁在港口内。最糟糕的情况是,大西洋舰队在二十三日白天就离开了港口,那就必须要对周围海域进行全面搜索,而需要搜索的海域也许会超过100万平方公里,这已经很难保证侦察机能够及时的找到大西洋舰队。谈仁皓也只能希望情况要比这个好一点。
  为了弥补航母特混舰队在侦察力量方面的缺陷,当时前出截击的第三特混舰队也要负担一部分侦察任务,即安排水上飞机,对圣地亚哥附近的海域进行搜索。虽然水上飞机的侦察能力相对较弱,但是第三特混舰队有数十架水上飞机,而且距离又非常近,这一侦察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常荐新当天下午就给舰队里的36架水上飞机安排了侦察任务。他留下了6架水上飞机,这么做的目的是,利用这些水上飞机引导战舰炮击港口内的敌舰!
  按照当时第三特混舰队的航行速度,肯定能够在天亮前到达圣地亚哥港外,而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上的火炮足以覆盖整个港口。如果大西洋舰队仍然在港内的话,那么,常荐新就不会等到谈仁皓的轰炸机到达之后才参加战斗,而回首先炮击港口内的战舰。在这种情况下,战舰上的炮瞄雷达因为受到了港口内建筑物,以及地形的影响,是很难为火炮提供炮击参数的,也许连了望员都难以观察到港口内的战舰。所以必须要出动水上飞机引导炮击。当时,第三特混舰队的六艘战列舰上都有配套的炮击指挥系统,可以统一进行炮击,因此只需要一架水上飞机就能够为舰队提供炮击参数。为了提高打击效率,常荐新决定让两艘战列舰对付一个目标,这样就有可能抢在轰炸机到达之前摧毁港口内的主力战舰,立下首功。因此,他就必须要用三架水上飞机来引导炮击,而多留下三架,除了可以为巡洋舰提供目标引导之外,还可以应付意外。
  在常荐新做出这些部署的时候,舰队仍然在以30节的速度向圣地亚哥港前进。二十二日,常荐新也收到了雷少卿发来的电报,大西洋舰队进入了圣地亚哥港,而且确定为整支大西洋舰队,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情报人员已经通过侦察机拍下的照片证实了这一情报,那六艘航母,四艘战列舰都已经被辨认出来了。
  当天,舰队也没有遇到是没麻烦,没有侦察机出现,而轮番掩护第三特混舰队的侦察机与战斗机都只消耗了不少的航空汽油而已。
  到了二十三日,常荐新也有点紧张了。第三特混舰队在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进入了美军岸基战术航空兵的打击海域,舰队随时有可能暴露,也随时有可能遭到攻击。更重要的是,如果舰队暴露了的话,斯普鲁恩斯肯定会立即离开圣地亚哥,而不会在那里等死。这一天,雷少卿按照计划,以两个小时的间隔不断的派遣侦察机去监视圣地亚哥港的情况。直到当天傍晚六点,最后一架侦察机离开了圣地亚哥港上空的时候,舰队仍然没有离开港口。而且当时侦察机飞行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港口内的战舰都已经点燃了锅炉,正在做出航的准备,只是没有起锚而已!
  这个白天,有三架美军侦察机出现在了第三特混舰队附近,其中两架迅速被战斗机击落,另外一架因为距离第三特混舰队有100多海里,而且没有朝第三特混舰队飞过去,所以没有遭到战斗机拦截。本来,击落那两架侦察机就已经暴露了舰队的行踪,可当时,那两架侦察机是部署在海地太子港附近的,而且基地并不知道侦察机是被战斗机击落的,还以为这两架侦察机在海上出了故障坠毁了,或者是去别的机场迫降了,也就没有把这一情况反映上去,结果,斯普鲁恩斯错过了让第21特混舰队最后一次离开圣地亚哥港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7/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