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35

  第一艘“洛阳”号在21年五月下水,八月上旬完成栖装。随即战争就爆发了,第一批“城市”级驱逐舰没有能够赶上战争初期的几场恶战,其优秀的反潜能力没有能够发挥出来。同时,帝国海军下达了第二批紧急订单,要求六家造船厂必须在21年年底提供第二批“城市”级驱逐舰。
  到21年年底,第二批18艘“城市”级驱逐舰交付使用的时候,海军针对驱逐舰本身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南京造船厂尽快拿出改进方案来。22年初,改进设计完成,接着,第三批“城市”级驱逐舰就按照改进后的设计建造。因此,也有人将后面的成为“新城市”级驱逐舰,只是帝国海军并没有做这么详细的级别划分。
  改进后的性能参数:标准排水量2900吨,满载排水量3400吨。尺寸:长125米,宽12米,吃水4.1米。动力系统最大输出功率55000马力,最高航速34节,18节时最大航程7000海里,持续作战能力40天。武备:3座双联装155毫米主炮,4座80毫米高射炮,8座双联装40毫米高射炮,16门20毫米机关炮。战舰中部设置两部五联装540毫米鱼雷发射管,鱼雷备弹10枚。舰尾深水炸弹投放规减少一条,深水炸弹共备弹120枚。另外,在丙炮塔与乙烟囱之间增设一衍架桅杆,预留了安装雷达的位置。为此,舰体内部舱室布局也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增加了雷达操作室,并且增设了一个小型舰队司令部,可以容纳25名舰队参谋军官。
  这才是“城市”级的最后设计。从改进的变化上来看,驱逐舰的鱼雷持续作战能力被降低了一些,续航力,持续作战能力都被削弱,加强了防空能力,提高了深水炸弹的储备数量。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安装雷达的位置。后来,帝国海军用“城市”级驱逐舰充当雷达哨舰,在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性能上来看,“城市”级唯一的缺点大概就是其速度了。当时,其他列强的驱逐舰,特别是日本的驱逐舰的速度都在35节以上,甚至有的超过了38节。“城市”级的最高速度也就34.5节(实战中,还跑出过35节的最好成绩)。这个缺陷实际上并不重要,在绝大部分战斗中,驱逐舰都用不了跑那么快。
  “城市”级的设计花了3年的时间,这是值得的,其设计也是非常成功的。这也是为什么帝国海军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没有建造第二种驱逐舰的原因,“城市”级已经足够承担起所需要承担的作战任务了!
  也正是因为其优秀的设计,“城市”级驱逐舰可以说是整个大战期间,帝国海军中最为活跃的战舰。从弹雨横飞的前线战场,到后方的巡逻行动。从为舰队提供反潜屏障,到为运输船队提供掩护。几乎在每一个地方都能够见到其身影!
  也正因为其优秀的设计,“城市”级驱逐舰还在战争期间提供给了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等十多个唐帝国的盟国。波斯帝国与德意志帝国还自己建造了生产线,大批量的建造了这种二战期间最优秀的驱逐舰。
  从20年开始,到战争结束,唐帝国一共建造了488艘“城市”级驱逐舰,巅峰时期,唐帝国有十二家造船厂,二十多座船台上在同时建造,几乎每周就会有一到两艘驱逐舰下水。另外,在德意志帝国,波斯帝国还分别建造了78艘与56艘。战后,还有数个国家引进了技术,自行建造了这种驱逐舰。
  “城市”级驱逐舰一共建造了近700艘。从这个数字上也能看出,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驱逐舰,一种活跃在整个大战期间的驱逐舰!也许,这还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一级战舰!
  深海狂鲨-“乙”型潜艇
  潜艇的出现远在航母之前,且在一战中,潜艇就发挥出了巨大的威力,但真正让潜艇成为海战主力的却是二战,而不是一战。
  在潜艇出现初期,帝国海军对这种可以在水下航行的战舰并不是很重视。当初,荷兰人第一个就想到了唐帝国,并且到唐帝国来推销他的“潜艇”。唐帝国海军接待了这名“异想天开”的家伙,然后就将其打发走了。结果,唐帝国错失了成为第一个装备潜艇的国家。不过,到一战前夕,特别是在很多技术得到了解决之后,唐帝国开始重视这种能够隐蔽接近敌人战舰,并且给予致命一击的新型武器了。
  一战期间,唐帝国生产了一百多艘潜艇,大部分都只能执行短程作战,主要用到了对日本的封锁上,几乎没有潜艇参加大西洋上的战斗(一战中期之后,唐帝国海军也没有在大西洋上活动了)。对日本的成功封锁让唐帝国认识到了潜艇的厉害,而且还掌握了潜艇的主要战术。而且,这时候唐帝国海军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潜艇战术专家。
  残酷的现实让唐帝国在一战后并没有加强在潜艇部队上的投入。在唐帝国海军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八丈岛海战”,“阿南巴斯群岛海战”这类由大舰巨炮决定胜负的战役,所重视的仍然是战列舰,重巡洋舰等海战利器。更严峻的是,一战后,唐帝国政府削减了大笔军费,海军与陆军都进入了“冬季”,在大型主力战舰的建造都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在投入大量资金发展航母之后,还有多少钱能够用来发展潜艇?
  实际上,唐帝国在发展潜艇方面最大的帮助是德意志帝国,另外波斯帝国也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不管是在战前,还在战争期间,这两个国家对唐帝国在潜艇发展方面提供的帮助都是显而易见的。
  一战期间,唐帝国有世界上最好的潜艇设计工程师,这主要得益于唐帝国那一百多艘潜艇的订单。可在战争结束之后,唐帝国已经无力养活这些工程师了。人才的流失也许是海军最可怕的事情。而这一情况很快就得到了解决,而最应该感谢就是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在08年向唐帝国与德意志帝国发出请求,希望购买,或者是协助建造一种潜艇,以满足波斯帝国海军在东地中海的军事需要。而正是这个机会,唐帝国的海军潜艇设计人才才不至于丢掉饭碗。
  德意志帝国是将其在一战期间建造的潜艇出售一批给波斯帝国。这个提议没有多少吸引力,因为一战后期,唐帝国就向波斯帝国提供了十二艘潜艇,其性能不在德意志帝国潜艇之下。参加竞标的唐帝国工程师则提出帮助波斯帝国设计一种新的潜艇,而且是采用了大量新技术的潜艇。最后,波斯帝国海军采纳了唐帝国工程师的意见,拨款2500万(波斯帝国的货币,大概相当于唐帝国货币的250万左右),委托唐帝国工程师帮助其设计一款新型潜艇。
  设计工作在08年底就开始了。具体的承包商是唐帝国武汉造船厂(这是唐帝国最大的潜艇建造承包单位)。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武汉造船厂在10年初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并且随即获得了波斯帝国的认可,波斯帝国也与武汉造船厂潜艇了正式合同。武汉造船厂负责建造第一批四艘,而后面的八艘则由武汉造船厂协助波斯帝国贝鲁特造船厂建造。
  这种被命名为“阿巴斯”的潜艇并不先进。武汉造船厂在设计时比较保守。潜艇长72米,水下排水量862吨(水下983吨),水面最大航速19节,续航力8000海里,水下8节,续航力78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30米(实际上限制在了80米),艇艏安装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2具鱼类发射管,总携带鱼雷14枚,另外还有一门20毫米机关炮,全艇共43名官兵。
  潜艇的性能说不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只是比一战时期的潜艇进步了一些,而且采用了一些新技术而已。也正是如此,潜艇的造价才控制了下来,在满足了波斯帝国海军需要的情况下,控制价格是最关键的因素。
  也正是这种潜艇的建造与设计工作让唐帝国的潜艇设计师,船厂的工程师有了继续发展的机会。后来,德意志帝国也采购了两艘这类潜艇(从波斯帝国购买的)。在具体使用中,其设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德意志帝国对其非常不满意,波斯帝国海军也发现了这些问题,所以在14年的时候,波斯帝国海军准备重新采购潜艇。
  同一时期,唐帝国,德意志帝国也有购买潜艇的需要。此时三个国家都认为,如果单独发展潜艇的话代价太高,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共同发展的道路。15年,三国海军决定,由各国提交一份设计方案,竞争后选出最好的一个,然后分别建造。而设计经费将由三个国家共同承担。
  这次,武汉造船厂失去了机会。德意志帝国的潜艇设计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德国提交的潜艇具体设计指标为:长44米,水面排水量314吨(水下460吨),水面航速12节,最大航程5500海里,水下4节,最大航程56海里,设计下潜深度100米,艇艏安装4具鱼雷发射管,共携带鱼雷8条,另外还安装一门20毫米机关炮,全舰官兵25人。
  这其实是一种小型潜艇,这也正好满足了波斯帝国海军在东地中海作战,以及德意志帝国海军在北海与波罗的海作战的需要。过大的排水量,太远的航程都没有多少意义。显然,这不对唐帝国的胃口。唐帝国海军的潜艇基地要么在内河,要么就在内海港湾,位于二线,而帝国海军潜艇部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日本进行封锁。从这些港口出发,潜艇至少要行渡上千海里,加上中途遇到的麻烦,曲折的航线等等,帝国海军对潜艇的航程,持续作战能力都非常重视。显然,这种潜艇是不合适的,过短的航程,还有八条鱼雷的携带量,这些都离唐帝国海军的要求太远了。
  这次“三巨头”的合作就此终止了,德意志帝国与波斯帝国选择了这种潜艇,这也就是后来的“Ⅱ”型潜艇。唐帝国海军则继续委托武汉造船厂设计一种排水量更大,性能更好的潜艇。只不过,此时武汉造船厂的重点是在赢得海军的驱逐舰建造合同(驱逐舰的利润搞得多,而且订单肯定大得多),所以能够投入到潜艇研制上的力量很有限。
  新潜艇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6年年底,武汉造船厂都没有拿出一个让海军满意的设计方案出来。17年初,海军下达了更广泛的招标书,中期,福州造船厂提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帝国海军的青睐,一种新的潜艇诞生了。
  实际上,在福州造船厂设计这种新潜艇的设计师,大部分都来自于武汉造船厂,其中大部分年轻设计师都参加了“阿巴斯”级潜艇的设计工作。福州造船厂是第一批被踢出了驱逐舰设计计划的造船厂之一,也能够集中力量研制潜艇,争取到潜艇的建造合同,因此反而后来居上,超过了武汉造船厂。
  福州造船厂拿出的设计方案为:潜艇长68米,水上排水量850吨(水下排水量980吨),水面最大航速16节,续航力8800海里,水下最大航速8节,最大航程80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米(实际被限制在了130米),艇艏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2具鱼雷发射管,共储备鱼雷18枚,另外,舰面配制一门120毫米火炮与数门20毫米机关炮,官兵52人。
  这正是帝国海军需要的,能够对日本进行有效封锁(按照帝国海军的需要,潜艇在完成行渡之后,必须要在日本外围的航线上巡逻20天,并且留有足够的燃料返航),并且具有强大持续作战能力的潜艇。海军立即决定订购这种潜艇,并且正式命名为“乙”型潜艇(“甲”型潜艇是帝国海军对“阿巴斯”级潜艇的称呼)。
  具体的设计工作在18年初就完成了,建造工作同时开始。当时,其他几家造船厂都在准备建造新型驱逐舰。因此,帝国海军只向福州造船厂下了订单,要求福州造船厂首先建造一艘潜艇,以证明其实际性能能够达到设计指标。“乙001”号在18年十一月份的时候下水,并且在19年初就开始了海试。
  海军对“乙”型潜艇的海试成绩非常满意,在19年三月份就下达了第一批12艘的订单。这批订单被分别交给了福州,高雄,海口三个造船厂建造。而在战争爆发之后,六家承担潜艇建造工作的造船厂全都在建造“乙”型潜艇,整个“乙”型潜艇的建造工作持续到了战争结束的时候。大战期间,这些造船厂一共建造了355艘“乙”型潜艇,其中提供给帝国海军的有258艘,另外的则分别出售给了波斯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盟国。另外,波斯帝国也购买了“乙”型潜艇的建造技术,在大战期间建造了42艘该型潜艇。
  因为各个造船厂的规格不同,所以“乙”型潜艇有多个批号,另外,根据任务的不同,还发展出了布雷潜艇,燃料弹药补给潜艇,远程运输潜艇,特种作战潜艇等等型号的变形艇。每个批次,每个型号的“乙”型潜艇的武器装备也是不一样的,这导致整个“乙”型潜艇的编制非常的混乱。无法否认的是,作为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大量建造的一种潜艇,“乙”型潜艇是非常优秀的!
  “乙”型潜艇的主要战场是在西太平洋上,而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了对日海上封锁。在整个对日作战期间,一共有140多艘“乙”型潜艇活跃在日本与美国之间的海上航线上,这些潜艇一共执行了1200多次破交巡逻任务,发射18000余枚鱼雷,50余万发炮弹,击沉船只5500余艘,总吨位达到了1350万吨,几乎瘫痪了整个日本海上交通线。另外,还有大量潜艇执行布雷任务,仅仅由其在日本港口外布设的水雷就达到了12000枚!而在对日作战之后,“乙”型潜艇仍然将活跃在西南太平洋的战场上,继续书写着辉煌的战果。
  战争中,“乙”型潜艇的缺陷也表现得很明显。其最大的缺陷就是腿短,其次是其携带的弹药还不够多。特别是在后来与美国之间的战争中,“乙”型潜艇的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发挥。这也是帝国海军不得不在战争期间提出设计更大,更好的潜艇的原因。
  实际上,比起“乙”型潜艇的异国“表弟”来讲,其战果还算不了什么。而这位异国“表弟”就是德国海军的VII型潜艇。
  福州造船厂在设计“乙”型潜艇的设计师中,有两位来自德国的设计师,后来这两人都返回了德国,并且在17年中期就拿出了VII型潜艇的设计方案(抢在了“乙”型潜艇之前),而且还获得了德意志帝国海军的订单,其首艇在18年中期就下水了。因此,有人说“乙”型潜艇实际上是抄袭德国VII型潜艇,实际上,是德国人在抄袭唐帝国海军的潜艇。
  VII型潜艇设计指标:艇长66米,水上排水量769吨(水下865吨),水面最高航速17节,最大续航力8500海里,水下最高航速8节,最大续航力80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米,艇艏4具鱼雷发射管,艇艉1具鱼雷发射管,共备雷14枚,舰面安装一门88毫米火炮,数门20毫米机关炮,官兵44人。
  从这些数据上来看,VII型潜艇与“乙”型潜艇是很接近的,几乎就是在“乙”型潜艇的基础上降低了部分对德意志帝国海军来说没有必要的性能要求而得出的设计结果。当然,换句话说,“乙”型潜艇也可以看成是VII型潜艇的放大型号。
  战争期间VII型潜艇一直是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中坚力量,承担起了最重要的作战任务——封锁英法两国的对外海上航线。而VII型潜艇取得的战果也远在“乙”型潜艇之上,在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建造了数百艘VII型潜艇,而在大西洋的破交作战中,VII型潜艇一共击沉了4500万吨往来与大西洋两岸之间的船只!
  其实,这也能证明“乙”型潜艇在设计上的成功性,只不过,这种潜艇无法完全满足帝国海军的需要。到了战争中期(唐帝国与美国之间的战争开始后),“乙”型潜艇的活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帝国海军也开始谋求更好,更大,更凶猛的水下杀手!
  坎坷战鹰-“食雀鹰”战斗机
  帝国海军航空兵是在一战之后才建立的,在海航初期,几乎没有一种合适的战斗机。在廖汉翔力主建造三艘“皇帝”级航母之后,海航面临一个更为尴尬的境地,有航母,没飞机!因此,也就在三艘航母的设计工作开始的时候,海航向沈飞下达了研制新型战斗机的任务,要求沈飞尽快拿出一种先进的,能够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相当的战斗机出来。
  沈飞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在08年底就拿出了第一套设计出来,结果被海军立即就否决掉了,因为沈飞拿出的竟然是一套双翼机的设计方案!多翼战机是一战的特点,可在战后,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对航空学的深入了解,所有国家都抛弃了这种设计,单翼机的性能更优秀,也更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直到09年底,沈飞拿出了第二套设计,海军再次感到了失望,原因也很简单,沈飞根本就没有尽全力来研制海军需要的战斗机,仅仅只是拿了一个将双翼改成单翼,机体几乎没有做太多修改的战斗机,这离海航的要求太远了。
  海军不得不申请组建第二个飞机制造厂,这也就是哈飞的来历。海军的这一用意很简单,通过两个飞机厂的竞争来向飞机厂施加压力,迫使飞机厂拿出更好的飞机出来。而这被证明是很有效的,而且这也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仅哈飞在战争期间生产的数万架战机,就不可小看了。
  海航在10年初重新下达了设计标书,由沈飞与刚成立的哈飞竞争。结果,到10年七月的时候,沈飞与哈飞就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
  从根本上讲,哈飞的设计要更好一些,更前卫一些,大概是因为哈飞的大部分设计师都是年轻人,想像力更好,创新能力更丰富的缘故吧。但最后,海航仍然选择了沈飞,原因也很简单,沈飞提交的设计更稳妥,而且在性能上已经达到了海航的要求。还有一点,沈飞有足够的生产能力,能够保证海军以最低的价格,顺利的拿到战斗机。
  十月,海航就正式向沈飞发出了进入设计验证阶段的合同书。海航还同时向哈飞发去了另外一份合同,要求哈飞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设计。这给了哈飞一个宝贵的发展机会,实际上也为帝国海军的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新式战斗机也在这个时候被定名为“食雀鹰”,而沈飞的具体设计工作持续到了12年初,技术难题是战斗机所使用的发动机。发动机带来的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结果几乎毁了海军的第一种现代化的战斗机。
  这时候,帝国海航与帝国飞机制造厂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沈飞在获得了竞争之后,其总设计师过度的追求性能上的优势,提出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实战证明,海航不需要涡轮增压发动机),而当时,不仅仅是唐帝国,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掌握成熟的涡轮增压技术。更严重的是,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将会导致战斗机的重量剧增,由此带来的性能损失是非常巨大的,所提高的那点功率根本就不足以弥补!同样的,新技术的使用导致研制时间过长,这更让海军差点就痛下决心,放弃这种战斗机的研制工作。
  第一批样机的机体在13年的时候就已经制造出来了,结果是,发动机一直没有搞出来,不得不用老式发动机暂时顶替,等到“风12”研制成功之后,再进行动力系统的试飞工作。这实际上就拖延了战斗机装备部队的时间!
  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直拖到了14年底。第一批“风12”制造出来之后却问题不断,原因很简单,涡轮增压器的质量不过关,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甚至不到1500个小时,这与海军要求的4500小时差得太远了。另外,试车时的输出功率仅仅850马力,而设计指标是要达到1200马力,显然这个差距也非常的巨大。超重问题更不容忽视,如果使用这种发动机的话,“食雀鹰”的起飞重量将达到4200公斤。这就必须要修改飞机的气动布局,同时还将影响到飞机的航程,降低飞机的性能!
  这些缺陷都是无法接受的,海航也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求重新研制战斗机,启用哈飞方案。只是,海军方面不愿意将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的战斗机就这么放弃掉。另外,还有沈飞的缘故。沈飞一直是海航最重要的战斗机工厂,一直以来是海航最大的供货商。当年沈飞由陆航转到海航就得到了海航的巨大扶持。如果取消“食雀鹰”计划的话,那么沈飞的损失将会非常巨大。
  关于是否研制新战斗机,还是继续进行“食雀鹰”计划的问题争吵到了16年初,此时战争已经露出了端倪,而且“太祖”级航母已经开始动工建造,如果再拿不出新的战斗机,那么航母就不得不使用老式战斗机了。同时,日本,美国的新式战斗机也在加速发展之中,海航等不起,海军也等不起。结果,海军决定继续发展“食雀鹰”,沈飞也做出了保证,在17年底之前让新战斗机飞起来。
  沈飞的这个承诺并没有完全兑现。“食雀鹰”确实在17年十二月上天了,可使用的却只是输出功率为1050马力的“风12”发动机,结果“食雀鹰”的性能根本就无法达到海军的要求。发动机超重的问题依然严重!
  18年,沈飞进行重组,厂长,总工程师全部换人。同时,沈飞派遣一批工程师出国,招收了一批有经验的发动机工程师。到这年中期,“风12”的几个主要技术问题才逐渐被解决。年底,基本上达到了海军要求的“风12”发动机开始试车。
  19年初,使用了输出功率到达1200马力,且重量已经控制下来的“食雀鹰”制造了出来。这次,沈飞先进行了地面测试试验,而试飞工作被安排到了年底。从07年底立项,到19年底开始试飞,“食雀鹰”的研制工作整整持续了12年之久,耗费了海军大笔经费。
  从整体设计上来看,“食雀鹰”并不落后,至少在当初开始设计的时候,很多技术与设计都走在世界的前列。比如采用的鸥型翼,可收方式起落架,全金属骨架,半硬壳式机身,金属蒙皮等等。这些技术实际上都是比较超前的,日本甚至到战败时都没有完全用上,而美国也是在战争期间才研制出完全采用了这些技术的战斗机的。可问题是,太超前的技术并不见得会带来更好的性能。战斗机的核心是发动机,而“食雀鹰”的问题正好就出现在了发动机上。
  “风12”发动机的设计指标并不低,以一战后十年内的技术水平来看,如果“风12”能够按照计划设计成功的话,毫无疑问的,帝国海军将拿到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可问题是,“风12”并没有能够顺利完成设计。问题的焦点就在涡轮增压器上。
  实际上,涡轮增压器的大规模使用是在二战之后。二战之前,乃至二战期间,涡轮增压器的技术都不过关。唐帝国的工程师首先认识到了涡轮增压器的价值,却因为受到了技术能力的限制,没有能够将这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发动机能力的设备应用起来。结果,战争期间,唐帝国也就只有“风12甲”这一种发动机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随后在战争期间研制的所有供战术飞机使用的发动机都采用的机械增压技术,而不是涡轮增压技术!
  当然,“风12”也并不是一无事处,涡轮增压技术也不是不先进。“风12”的设计实际上为帝国后来研制重型轰炸机奠定了基础。当唐帝国准备制造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轰炸机的时候,涡轮增压发动机就成为了最好的动力系统。因此,“风12”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实际上就是在为后来的功率更大的发动机进行技术储备。
  使用了“风12甲”的“食雀鹰”在性能上是不俗的。直到日本的“零战”出现,“食雀鹰”都是帝国海军的骄傲,可这个骄傲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实战证明了,这种战斗机有太多的缺陷,而且是致命的缺陷。
  “食雀鹰”最大的技术缺陷是其糟糕的敏捷性。这也是帝国海航迅速淘汰“食雀鹰”的主要原因。海军与陆军不一样,陆军需要截击机,以拦截敌人的轰炸机。同时,陆军还可以单独装备敏捷好的制空战斗机,反正陆军是不需要为机场发愁的。相反,海军却必须要在航母有限的空间内塞进有限的战斗机,因此就不能强调战斗机的任何一种性能,要求的是性能全面,平衡的战斗机,而不是一架可以高速飞行,可以平稳俯冲的截击机,而是能够与敌人的战斗机交战的制空战斗机!这正是“食雀鹰”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也是帝国海航在战争初期损失大量战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某种角度来看,“食雀鹰”提供给陆军更合适(实际上,帝国海航淘汰下来的“食雀鹰”有很大一部分提供给了波斯帝国等同盟国的陆军航空兵或者是空军使用,不过,到了战争中后期,“食雀鹰”执行的不是空战任务,而是对地打击任务),而不是提供给海军!
  性能参数:机长8.9米,翼展10.2米,高3.8米。最大起飞重量3800公斤,5000米高度最大平飞速度260节,最大飞行高度9500米,作战半径250海里(带一具副油箱时为300海里)。装备四门20毫米机关炮,共备弹650发。另外,机腹处可携带一枚100公斤炸弹。
  “食雀鹰”一共生产了500架,其中海军航空兵接受了350架,100架提供给了波斯帝国,另外还有50架被送往了德意志帝国。从这个产量来看,“食雀鹰”算得上是一种比较失败的战斗机了。
  垂直俯冲-“翠鸟”俯冲轰炸机
  同样的发动机造就出的战机却有不同的命运,这就是“食雀鹰”,“翠鸟”,“鱼鹰”这三种同样使用“风12”发动机的海军战术战机的真实写照。
  “风12”这种发动机实际上直接关系到了三种战机的命运。帝国海航是由廖汉翔一手组建的,而一战中的经验让廖汉翔认识到,如果每种战机都使用各自的发动机的话,那么战时后勤保障将会变得异常的复杂,这是在给自己增添麻烦。因此,在海航提出要求得到新式战斗机的同时,也要求同时展开轰炸机的设计工作。同样,这一工作是由沈飞负责的,而海航最初提出的是三种轰炸机,直到19年的时候,水平轰炸机才被取消,只保留了俯冲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
  “翠鸟”就是使用“风12”发动机的俯冲轰炸机。相对于战斗机而言,轰炸机的性能指标就低了很多。另外“风12”带来的重量问题在轰炸机上体现得并不明显。轰炸机不需要太高的速度,不需要很好的敏捷性,因此,重一点并不是问题。
  “翠鸟”的研制工作是放在“食雀鹰”之后的。19年年底,“翠鸟”的样机制造工作才开始,并且在20年年初就拿出了第一批样机,开始进行试飞工作。因为有了“食雀鹰”的经验,“翠鸟”的试飞比较顺利,在20年十月就完全结束,随即海航下达了订单,订购了第一批提供给三艘航母使用的108架“翠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