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35

  从整个设计上来看,“尊严”级是非常超前的一种战列舰,按照海军的要求,要在33000吨(标排,满载是42000吨)的舰体内容纳下三座360毫米主炮炮塔,可以航行10000海里的燃料,足够完成两次海战的弹药,安装足够强大的装甲,还要让航速达到30节,这几乎是难以完成的。最后,船厂的工程师几乎完成了海军提出的所有要求,而归根结底,就是当时帝国海军拥有最先进的动力系统。
  新战列舰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火力,二是防御,三是速度,四是续航能力。
  火力方面,海军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只是必须得装备能够在12海里距离上击穿敌人战列舰主装甲带的主炮,同时得留下足够的改装空间,好为今后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打下基础。因此,广州造船厂仍然用的是360毫米主炮,这要比当时其他国家使用的356毫米主炮的威力大一些。为了达到海军的性能要求,新主炮以扩大药室容积,增加发射药,延长炮管来提高炮弹的初速,同时由弹药工厂设计新的穿甲弹,以此达到提高火炮威力的目的。
  防御方面,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必须要能够承受住12海里外射来的356毫米穿甲弹。这是一个不低的设计要求,如果沿用以往的装甲钢板的话,恐怕“尊严”级的排水量就会超过5万吨了。为此,帝国海军还专门拨款,让三家钢铁厂研制新的装甲钢。也正是如此,“尊严”号才能够在控制住排水量的情况下满足海军提出的防御要求。这实际上也正是帝国强大的工业发挥的作用。相比而言,日本因为没有这一基础,结果造出了“大和”这样的变态怪物出来。
  速度方面,海军在放弃了战列巡洋舰(在战争期间设计,战后准备建造的一批战列巡洋舰已经被撤消了)之后,帝国海军就提高了对战列舰的速度要求。以一战时的标准,战列舰能够达到22节的速度已经很不错了,而这次海军的要求是30节(这还是降低之后的要求,第一次技术招标书的要求是33节),以战列舰承担所有海战重任,而不发展快速的战列巡洋舰。
  海军对战舰的续航能力一直格外看重。唐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海外领地,巨大的海外利益,而保持舰队在海外领地附近海域活动,这是保证帝国利益的根本。还有,保证漫长的海上航线,这也需要大量的舰队。在舰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战舰的续航能力成为了唯一的办法。因此,海军一直要求战舰有足够远的续航能力。海军提出的要求是在18节时能航行12000海里。结果,这一指标并没完成,原因很简单,在满足了前三项性能指标后,战舰已经无法装载更多的燃料了。结果,海军不得不将这一指标降低到了8000海里。实际上,战列舰并不承担主要的海外巡逻任务,8000海里的续航能力已经足够用了。
  可以说,单就这四方面的要求,在当时的情况下,放在别的任何一个国家几乎都不可能实现。唐帝国海军能够提出这样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唐帝国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不然,唐帝国海军恐怕要等到20年才能得到这么强大的战舰了。
  16年,“尊严”号下水,于同年完成了栖装,年底开始海试。海试的结果让海军非常满意,战舰在满载时达到了29节的速度,另外其火炮威力,装甲防御力都满足了海军的要求。广州造船厂也开始全力以赴的建造另外三艘同级战列舰,而后三艘分别在15年与17年服役。至此,帝国海军拥有了战前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尊严”级原本有三批建造任务,一共建造12艘,可结果,海军只订购了第一批的四艘,取消了后两批订单,因为海军的情报部门已经获知,日本与美国正在设计完全超越了“尊严”级的新式战舰,因此,海军需要更强大的战列舰,而不是更多的“尊严”级。
  四艘“尊严”级战列舰被分别分配给了四支舰队(第五舰队还没有成立)作为旗舰。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列舰,也是在条约期间,世界各列强海军中设计出的最优秀的“条约型战列舰”。当然,在二战中,“尊严”级实际上已经落后了。
  性能指标:标准排水量33000吨,满载排水量42000吨。尺寸:长220米,宽28米,吃水8.5米。动力装置最大输出功率180000马力,最大航速29节,18节时的最大续航力为8000海里。武备:三座三联装360毫米口径主炮,12座双联装130毫米口径副炮(原计划是200毫米副炮,结果被取消了,后来还换成了120毫米口径高射炮),12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后来改为24座双联装40毫米高射炮)。在被打捞起来之后,战舰的武备进行了全面改装,新增添了24门80毫米高射炮,48门20毫米机关炮,以增强防空能力(这已经超过了大型防空巡洋舰)。装甲:主装甲带从甲主炮炮塔下放前两米延伸到丙主炮炮塔后方一米,长度达到了140米,厚280毫米。舰桥装甲与主炮炮塔正面装甲厚度达到了300毫米,贯通全舰的水平装甲厚120毫米。装甲总重量达到了12000吨。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来,“尊严”级战列舰是当时非常超前的一种战列舰,其很多性能在整个二战期间都不落后。这也是为什么帝国海军会花大力气将其打捞起来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尊严”级战列舰仍然带有过渡性质。虽然其性能已经非常不错了,但是仍然无法满足海军的需要。因此,在“尊严”级开始建造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已经提出了新战列舰的设计计划,而且是不用遵守条约限制的新型战列舰。
  残酷的战争实际上决定了战列舰已经走到了命运的尽头。二战期间,帝国海军战列舰也有几次不错的表演,可这却是战列舰的谢幕舞台。在整个二战中,战列舰的最大用处实际上是为航母护航,以及支援陆战队登陆。当然,这些战舰上的巨炮并不会变成哑巴,也许有一天,它们还会出现在浩瀚的大洋战场上!
  帝国重巡-“节气”级重巡洋舰
  “节气”级重巡洋舰是帝国海军在一战后,《松江条约》期间建造的唯一一级重巡洋舰,这也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的主力重巡洋舰。
  实际上,重巡洋舰本身就是“条约产物”。一战之后,《松江条约》的签署,实际上限制了各个国家在主力舰上的发展,而条约本身也就是要限制海军军备竞赛,特别是建造主力舰的竞赛。在这一情况下,各国海军都非常重视重巡洋舰的发展,重巡洋舰成为了各国海军发展的重点,也成为了竞争最为激烈的地方。
  对唐帝国来讲,重巡洋舰实际上比主力舰更为重要。与日本这类缺乏海外领地的国家不一样,唐帝国在一战后仍然有广大的海外利益。如果用主力舰去维护海外领地的话,一是消费比太低(战列舰出海一次消耗的燃料就无法承受),二是起到的政治影响太大了,三是战列舰上的巨炮在低烈度的战斗中实际上没有多少作用。因此,巡洋舰实际上是维护帝国海外利益的最好战舰。
  帝国并没有急着建造新的重巡洋舰,在一战后期,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巡洋舰,而这些巡洋舰大部分的舰龄都在十年之内,因此,在17年之前,帝国海军实际上并不需要发展新的巡洋舰。“节气”级重巡洋舰的研制工作也就一直被拖了下来。从12年帝国海军下达设计指标,到17年年底帝国海军正式确定重巡洋舰的性能指标,五年时间之内,帝国海军实际上没有建造一艘重巡洋舰。
  在12年到17年之间,日本海军(一直是帝国的头号假想敌)一共建造(设计)了“古鹰”,“妙高”等四级重巡洋舰(日本因为战舰的设计能力一直不强,因此只能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另外,日本重巡洋舰的针对目标一直是帝国的轻巡洋舰,所以在性能上提高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帝国海军却在这五年时间中做了大量的实验,总结设计中的经验,储备了大量的新技术。因此,当“节气”级上马之后,其性能就已经超过了日本的所有重巡洋舰。
  设计之初,“节气”级的针对对象是日本的“最上”级。后来证实,“最上”级实际上是日本人玩的手段,这种装备155毫米主炮,标称为轻巡洋舰的战舰在战争爆发只全部换上了203毫米主炮,摇身一变成了重巡洋舰!而在17年初,“节气”级有了新的对手,那就是日本的“利根”级重巡洋舰。
  相对而言,“节气”级的主要任务实际上不是防空,而是在正规海战中对付日本的重巡洋舰,轻巡洋舰,驱逐舰等等,为战列舰护航。因此,“节气”级要求具有强大的火力,还必须得将排水量限制在8000吨(标排)。结果,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在了一点上,那就是200毫米主炮的威力。
  如果使用240毫米主炮(这实际上是为“节气”级后面的重巡洋舰设计的)的话,排水量必然突破8000吨,而且也将受到条约的限制。帝国海军重巡洋舰的标准装备就是200毫米主炮(之前就是主力舰上的副炮)。要限制排水量,不违反条约的限制,那么就只能在200毫米主炮的威力上做文章了。
  到18年年底,改进后采用50倍口径的新型200毫米舰炮才研制成功。新舰炮采用了高压设计,增大了药室的容积,增加了发射药,同时延长了火炮身管(后期提高到了62倍口径),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这实际上是为240毫米舰炮准备的生产工艺),使用了更好的穿甲弹。新炮的威力比以前的200毫米舰炮提高了近三成,满足了海军的需要(八海里距离上可以对付日本的重巡洋舰),因此,“节气”级的设计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18年底,第一批八艘节气级分别在四家造船厂铺设龙骨(帝国海军的一惯方式,在设计完成之后,就找几家造船厂一起建造,这样就可以保证有足够多的战舰加入海军,同时大批量订购战舰的零件,也能够降低成本),19年底,这八艘战舰下水,于次年五月完成栖装,接着开始海试。
  这时候,“节气”级在设计上的问题暴露了出来,要在有限的舰体内装备威力巨大的火炮,同时保证战舰有足够的生存力,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随即,八艘战舰全部返回船厂进行大概,增加了500吨装甲(排水量提高到了8500吨),以改善战舰的生存力。整个改装工作一直持续到了20年中期。
  21年战争爆发时,首批“节气”级重巡洋舰正在进行第二轮改装,其中就包括了增加副炮的数量,并且确定能否安装使用雷达。整个改装一直持续到了22年初,最后全面增强了防空力量,其中数艘还加装了雷达。而此时,第二批八艘也即将下水。
  性能数据:标准排水量8500吨,满载排水量12000吨(巨大的弹药,燃料装载量是帝国战舰的另外一大特点)。尺寸:长155米,宽18米,吃水5米。动力系统最大输出功率85000马力,最大速度33节,以18节巡航时的最大航程10000海里。武备:三座双联装200毫米主炮,6做双联装120毫米副炮(之前要求的是150毫米副炮),8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后来增加到12座,并且改为了双联装),12门20毫米机关炮(后来增加到了24门),中期大改时还增加了16座80毫米高射炮。
  从总体上来看,“节气”级重巡洋舰的对海作战能力实际上并不强大。同时代日本重巡洋舰的主炮都有10门,而“节气”级只有6门(实际上是取消了一座炮塔,以携带更多的防空火炮)。另外,在战争爆发后,“节气”级进行了多次改装,具备了防空战舰的端倪。只不过,这级战舰在设计时并没有按照防空战舰的要求设计,改进余地不大。“节气”级唯一的优势是,200毫米新式主炮的威力比日本海军使用的203毫米主炮大得多,这让“节气”级在海战时拥有了一定的优势。
  “节气”级实际上是帝国海军在一战后的海战大革命时期摸索发展的代表产物,其坎坷的命运,艰难的设计过程,以及极强的针对性,这些实际上都反映出了当时帝国海军在思考未来时所产生的矛盾。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过渡型战舰。“节气”级重巡洋舰的海战能力并不显著,但是其防空作战能力已经接近了大型防空巡洋舰,比当时很多没有进行防空强化的战列舰还要出色。这也就决定了“节气”级的命运。在舰队里,“节气”级充当着航母卫士的角色,同时其低廉的造价,也决定其可以牺牲的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节气”级重巡洋舰在战争初期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特别是在帝国海军丧失了几乎所有主力舰,“李靖”级大型防空巡洋舰无法迅速形成规模,航母缺乏护航战舰(特别是防空战舰)的时候,“节气”级肩负起了帝国海军战略大反击,为航母保驾护航的重要使命,并且在一次次残酷的战斗中证明了其强悍的防空作战能力。
  通过“节气”级,帝国海军掌握了重巡洋舰的设计关键,为设计新的重巡洋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节气”级拉开了帝国海军重巡洋舰的序幕,而从此开始,帝国海军的重巡洋舰就将出现在每一片战场上,出现在每一个海洋的角落里,成为帝国海军最重要的象征性力量!
  航母卫士-“李靖”级大型防空巡洋舰
  “李靖”级大型防空巡洋舰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偶然,而且是在战争环境下产生的一个偶然。
  战前,帝国海军所重视的主力战舰有两种,一是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在一战时期的糟糕表现,以及后来动力系统的进步,让战列舰的速度提高了不少,战列巡洋舰也就淡出了帝国海军),二是重巡洋舰。直到战争爆发,帝国海军仍然认为战列舰是海战主力。同样的,重巡洋舰作为一种条约战舰(受《松江条约》限制,在轻巡洋舰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海战的多面手。因此,在战后,特别是在《松江条约》签署之后,重巡洋舰一直是帝国海军的发展重点。
  帝国海军重巡洋舰的发展非常具有针对性,首先针对的就是日本海军的重巡洋舰。当帝国情报部门获知日本正在建造一级新的重巡洋舰(“利根”级)之后,帝国海军立即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发展一种能够彻底压制住日本新式重巡洋舰的战舰。这就是“李靖”级的由来。
  “李靖”级的初始设计于19年开始(“利根”级于18年开始研制,20年下水服役),而此时《松江条约》的约束能力已经严重削弱,因此,从一开始,帝国海军的要求就是,在有限超过条约限制的条件下,制造出一种能够彻底压制住“利根”级重巡洋舰的超级巡洋舰,其战斗力必须能够全面压倒对手。
  19年中旬,威海造船厂就拿出了具体的设计方案,战舰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5000吨,采用三座三联装280毫米口径主炮,150毫米副炮,最高航速34节。这一方案可以说是非常超前的,结果却被海军立即否决了,因为15000吨的排水量装载280毫米主炮,这会让战舰的装甲防御非常薄弱,降低了战舰的生存能力。
  十月份,威海造船厂拿出了改进后的方案。战舰的排水量提高到17500吨(满载),多出的2500吨住要用来加强装甲防御,并且改善了舰体的结构,增强了战舰的生存能力,而战舰的最高航速降低到了31节。这一设计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当时海军的要求是,必须在8海里的距离上挡住203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同时能够在10海里的距离上轻易的干掉任何一艘敌人的重巡洋舰,在8海里的交战距离上能够威胁到敌人的战列舰。显然,海军要的是一种介于战列舰与重巡洋舰之间的战舰,这一要求其实很类似于之前的战列巡洋舰。另外还需要控制战舰的制造成本,缩减吨位,以建造更多的战舰。
  战舰采用了高艏楼设计,另外采用了宽舰体,以提高战舰的适行能力(实际上,这降低了战舰的航速)。这些设计让“李靖”级在外观上很像主力舰(战列舰),而且其宽大的首甲板也为后来改成防空战舰提供了足够多的火炮布置点。
  因为这是一级几乎全新的战舰(在设计概念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第一批就只建造了“李靖”号一艘,带有部分试验舰的性质。
  “李靖”号的建造并不顺利,从19年底铺设龙骨开始,到21年(战争爆发的这一年)中期,战舰只完成了舰体的建造工作。主要的问题出现在了280毫米火炮上。之前,帝国海军所使用的火炮主要就是360与200毫米这两种口径(原计划用于重巡洋舰的240毫米主炮已经快要研制成功了)。现在要搞一个中间口径的主炮出来,而且还要尽量将重量控制在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其难度绝不比设计一种新的战舰低多少。结果,整个建造工期也就拖延了下来。
  战争爆发的时候,“李靖”号仍然没有装上280毫米主炮。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这艘战舰的命运被彻底的改变了。可因为帝国海军在半年之内连续换了两位司令,结果,“李靖”号的建造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那霸港的惨剧让萨季亭元帅决定将“李靖”号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战舰,即大型防空巡洋舰。可在姜邦国期间,“李靖”号仍然按照超级巡洋舰的规格进行建造。这种反复的改变让战舰的工期再次拖延,而且连280毫米主炮的研制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直到聂人凤元帅上台,“李靖”号的位置才最终确定,即按照大型防空巡洋舰的标准建造,改用240毫米口径主炮,空余出来的吨位用来增强战舰的防空火力。
  在聂人凤的大力支持下(当时帝国海军的主力战舰几乎全部损失,而航母极为缺乏护航战舰,因此“李靖”级就极为重要了),以及降低了对主炮的要求之后,“李靖”号在20年初就正式服役了。
  简化后的“李靖”级实际上对日本的任何一级重巡洋舰仍然有压倒性的优势。帝国情报部门提供的很多情报实际上是错误的。“利根”级使用的仍然是203毫米主炮,而且是航空强化型,而不是主力战舰型。“李靖”号上使用的240毫米主炮可以轻易的干掉任何一艘日本的重巡洋舰。“李靖”级的最大变化是强化了的防空作战能力,这也是其标志性的特征。帝国的第一种(甚至是世界上第一种)以防空为主要任务的战舰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性能数据:标准排水量14000吨,满载排水量17500吨。尺寸:长175米,宽22米,吃水5.5米。动力系统:采用四轴推进,八台高压锅炉,最大输出功率115000马力,最大航速31节(试航时达到了31.5节的速度),以18节巡航时的最大航程为10000海里。武备:三座三联装240毫米口径主炮,采用了55倍长炮管,使用17式穿甲弹时,可以在10海里的距离上击穿重巡洋舰上的主装甲带。8座双联装120毫米高射炮(后来改为80毫米高射炮,并且增加到了12座),12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后来改为双联装40毫米高射炮,并且增加到了24座),24门20毫米高射炮(后来增加到了36门)。
  当时“李靖”级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战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战舰与其类似(美国的“巴尔迪摩”级当时还没有设计呢),这也开启了防空战舰的时代。通过残酷的战争表明,防空战舰的地位是其他所有战舰都无法取代的,强大的防空火力,低廉的造价(比起拥有几乎同等防空火力的战列舰来讲),适度的对海作战能力,这些都让“李靖”级战列舰获得了成功,成为了舰队中航母的保护神,航母的贴身保镖,并且在战争中有着良好的表现。
  也正是因为“李靖”级防空巡洋舰在性能上的突出表现,帝国海军一口气就建造了24艘这类防空战舰,并且还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防空战舰。在整个战争期间,“李靖”级大型防空战舰都一直活跃在战场上,在它出现的地方就会有航母的身影。因此,“李靖”级大型防空战舰有了一个外号——“航母卫士”!
  反潜先锋-“城市”级驱逐舰
  帝国海军在整个大战期间只建造了一种驱逐舰,这就是“城市”级驱逐舰。相对来说,驱逐舰在海军中并不那么引人瞩目,可驱逐舰的地位却非常的重要。特别是随着潜艇在战场上越来越活跃,驱逐舰这种以往只被帝国用在海外领地执行巡逻任务的战舰也成为了舰队里的重要成员。
  帝国海军的驱逐舰与其他国家海军的驱逐舰有着一定的分别。在和平时期,驱逐舰是帝国海军中应用方面最为广泛的战舰。当时,唐帝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广泛的海外领地(殖民地),而海外领地并不那么安全,也不那么安定。为了保证帝国的海外利益,就必须要在众多的海外领地部署战舰。如果部署大型战舰,甚至是巡洋舰这一类战舰的话,其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几乎无法承受。以一战后帝国政府向议会做的一份报告来看,如果帝国要想确保海外领地的绝对安全的话,那么每年支出的海军军费就将高达75亿,而实际上,04年,帝国海军军费只有30亿!
  以当地帝国海军的军费,以及海军的规模来看,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小型舰艇执行海外巡逻任务,并且在重点地区保留一支小规模的舰队。驱逐舰,以及由一艘轻巡洋舰做领舰,外带几艘驱逐舰的小型地方舰队最能适合帝国海军的需要。
  在这一情况下,帝国海军的驱逐舰实际上更像是其他国家的沿海炮艇。更适合执行沿海地区,乃至内河航道上的巡逻与护航任务。
  一战结束时,帝国海军的编制规模非常庞大,仅驱逐舰就有七百多艘,战后,为了减轻负担(维护这些战舰要消耗掉海军一半的经费),在战后的三年内,帝国海军向其他国家出售与赠送了三分之二的驱逐舰,只保留两百多艘。这仍然让帝国海军感到无法承担,如果不让这些需要花费很大力量来维护的老式驱逐舰退役的话,那么帝国海军就无法集中力量研制与采购新的战舰。结果,从07年开始,帝国海军将大量驱逐舰派往海外领地,执行低烈度的巡逻任务。而这些战舰实际上已经不在帝国海军编制范围之内了,其维护与人员的经费支出都是由海外领地负责的。
  战后,帝国大幅度削减军费,以此改善国内经济状况。海军由要集中力量先解决主力舰,以及航母,潜艇这类新武器的研制问题。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帝国海军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发展一种新型驱逐舰。直到17年的时候,帝国海军才突然认识到,在一战后期建造的驱逐舰已经过时了,而且潜艇的威胁远超过了帝国海军之前的认识。而此时,新的主力舰,航母,重巡洋舰等等海战主力都已经陆续服役,海军急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更先进的驱逐舰!
  在此基础上,海军向几家承担驱逐舰建造任务的造船厂下了招标书。因为海军之前一直将驱逐舰当作小型炮艇使用,结果,在新的招标书里,除了强调驱逐舰要具备反潜作战能力,鱼雷攻击能力之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炮战能力,必须要能够肩负起海外领地的巡逻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持续作战能力就显得更为关键,这就需要驱逐舰携带更多的燃料,弹药,食物,淡水等等。同时,海军为了控制成本,要求将驱逐舰的排水量限制了2000吨的范围之内!
  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当时驱逐舰的排水量普遍在1500吨到2000吨之间,而要想在如此狭小的舰体内安装上大量火炮,鱼雷,深水炸弹,还要带上能够坚持30天的作战给养,并且安排下几百名官兵的生活空间,这简直是难以想像的事情。
  海军过高的要求成为了设计这的最大难题。当时接到标书的六家造船厂(大沽,武汉,南京,福州,高雄,海口)都没有拿出让海军满意的设计方案,问题的焦点就只有一个,2000吨的排水量,根本就无法容纳下海军的所有要求。
  到了17年底,无奈之下,海军只有修改标准书,将战舰的排水量提高到了2500吨,其他标准不再降低,并且要求船厂尽快拿出新的设计方案来。
  18年初,六家造船厂拿出了各自的设计方案。这次,六家造船厂都下足了功夫,因为这些造船厂都知道,驱逐舰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是一批订单下来就是几十艘,最终有可能造几百艘,这绝对比建造那些主力舰划算。虽然最后的生产任务会被分配到别的造船厂(海军的惯例),但是巨额设计经费,以及在建造任务中分到的大头,这些都足够的吸引人了。
  经过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的详细审议,六家造船厂的方案最后只保留了一个,南京造船厂的方案胜出。很快,海军就下达了详细的设计工作,要求南京造船厂必须在年底之前拿出完成的设计方案出来,并且争取在19年就动工建造第一批战舰,争取在22年之前将海军五大舰队(没有包括第五舰队)里的驱逐舰全部换新。
  当时战争已经露出了端倪,条约延期谈判基本上已经破裂了,在条约实效之后再没任何力量可以约束列强发展海军。战争只是迟早的事情。帝国也在18年初的时候拿出了一份战前计划,预测战争会在23年爆发(帝国是根据各列强的扩军速度做出这一预测的),因此,海军就必须要在23年之前做好战争准备。实际上,海军的扩军计划也是针对23年爆发战争而设定的。如果新驱逐舰能够按照海军制订的计划顺利装备部队的话,那么在23年的时候,帝国所有一线舰队都将用上驱逐舰,把老式驱逐舰撤下来用于护航作战。这个计划本身没有问题,可问题是,海军仍然过高的估计了新技术带来的进步。
  全面设计开始之后,问题一个个的暴露了出来。首先是新型鱼雷没有确定,随后是声纳系统的安排,然后是155毫米火炮的设置问题,接着又是深水炸弹的布置。到后来,海军甚至要求驱逐舰搭载水上飞机!结果,所有的问题集中到一起之后,驱逐舰的排水量不得不再次增加,超过了海军规定的2500吨的限制。
  18年底,南京造船厂拿出了一份详细的设计方案,新型驱逐舰的排水量增加到了2750吨,按照海军的要求使用了155毫米火炮,540毫米重型鱼雷,并且安设两条深水炸弹投放轨,两部深水炸弹弹射器,安装一部舰壳声纳,取消了搭载水上飞机的要求。超标的250吨排水量根本就降不下来,除非牺牲驱逐舰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及降低驱逐舰的航速。而这又是海军无法接受的。
  最后,海军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再次增加了排水量的设计方案,让南京造船厂开始做生产前的最后准备工作,然后在19年中期动工。另外五家造船厂(这些造船厂都不承担大型战舰的建造工作)也立即开始做准备,好一起动工建造新的驱逐舰。可问题并没有这么快就得到解决。
  首先出问题的是鱼雷。因为日本使用了大型氧气鱼雷,帝国海军在获得这一情报之后,也要求获得氧气鱼雷,并且还专门拨款150万,让弹药厂与科研机构攻克相关的技术难题。研制计划是在17年年底启动的,可结果到19年底,氧气鱼雷里的很多关键技术都有突破,也就是说,帝国海军在22年之前都无法拿到新型氧气鱼雷。最后,海军不得不放弃了对氧气鱼雷的要求,仍然使用压缩空气鱼雷,并且让南京造船厂对驱逐舰的设计做出了修改,预留好今后换装氧气鱼雷的空间。
  其次是155毫米火炮的问题。当时,帝国海军认为,在条约实效之后,其他国家都会发展更好的驱逐舰,而装备更大口径的火炮是很有必要的。英国就在发展驱逐领舰,而日本的轻巡洋舰实际上也是驱逐领舰。因此,海军一度提出要在驱逐舰上装200毫米炮的要求。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驱逐舰一般只装130毫米左右的火炮,把155毫米火炮装上驱逐舰就已经相当不错了,而要装200毫米的火炮,这绝对不可能。海军与造船厂论证了好几次,最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想法,而这一折腾又用掉了两个月的时间。
  随后就是驱逐舰的续航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海军一直希望驱逐舰能够长期在海外领地执行巡逻任务,其巡航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绝不能太差,不然巡逻不了几天就必须要回港补充燃料与弹药了。而实际上,在2750吨这一标准下,满足了火力防护等方面的要求之后,就很难达照顾到续航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了。南京造船厂的设计指标是,其最大续航能力只有5000海里,持续作战时间25昼夜。显然,这离海军提出的至少8000海里与60天差得太远了。结果是,海军不得不再次放宽排水量的要求,并且削减了一座鱼雷发射管,减少了一座主炮炮塔,以此来提高战舰的持续作战能力。这样一来,驱逐舰的排水量达到了2850吨,而且修改设计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除了这些主要问题之外,其他的小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航速与续航力的矛盾,装甲与火力的矛盾,有没有必要在驱逐舰上预留安装雷达的位置,声纳系统的安排等等。当海军降低了要求,南京造船厂逐一解决掉了这些问题的时候,已经到20年中期了,这比海军计划用的设计时间多了整整一年!
  完成设计后的新驱逐舰被命名为“城市”级,以帝国的中等城市的名字取名,其性能指标如下:标准排水量2850吨,满载排水量3400吨。尺寸:长125米,宽12米,吃水4米。动力系统最大输出功率55000马力,最高航速34.5节,18节时的最大续航力7500海里,持续作战能力45天。武备:3座双联装155毫米主炮,4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12门20毫米机关炮。战舰中部安置两部五联装540毫米鱼雷发射器,鱼雷备弹20枚。舰尾设两条深水炸弹投放规,丙炮塔与乙烟囱之间设两具升水炸弹弹射器,深水炸弹一共备弹80枚。反潜设备:安装舰壳反潜声纳一部。另外,该舰没有预留安装雷达的位置。
  以战前的标准来看,“城市”级驱逐舰已经非常的优秀了,其标准甚至超过了某些国家的轻巡洋舰。当时,日本设计的“最上”级重巡洋舰上使用也仅仅是155毫米火炮(日本海军当时将“最上”级归为了轻巡洋舰,战争爆发前做了最后的改装,换上了203毫米主炮,成为了重巡洋舰)。导致“城市”级驱逐舰排水量这么巨大的原因只有一个,海军的要求太高,特别是在巡航能力与持续作战能力方面的高要求,让驱逐舰至少多出了500吨的排水量!
  第一批“城市”级在20年十月开始动工建造。设计上延迟了的一年时间实际上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六家造船厂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新驱逐舰的建造工作。当海军发出了订单之后,六家造船厂一共有18座船坞同时开工建造,第一批“城市”级驱逐舰就达到了18艘,足以满足当时第一舰队的换装需要了。而这种大批量建造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大批量订购的零备件可以有效降低战舰的制造成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