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35

  日本与美国到底有没有秘密同盟条约,这是整个二战中最大的谜团。
  坚持认为日美之间有秘密同盟条约的一方的理由是,在二战初期,美国一直在向日本提供援助,直到日本战败的时候,美国一共向日本提供了至少二百五十亿美元的战争援助,如果没有这二百五十亿美元的战争援助,那么日本将会在一年之内战败。另外,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也一直在协助日本发展国内经济,并且帮助日本建立了完善的重工业体系,恢复了在一战中被摧毁的工业基础设施,而且还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援助。在一战后的停战协议中,美国也一直偏袒日本,包括日本保留了特鲁克基地,帝汶岛等海外领地,这都是美国施加影响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日美之间有着同盟的基础,因为他们都将唐帝国视为头号威胁。
  早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唐帝国就在摄制美国,阻止美国发展强大。到后来的两次美墨战争,以及第一次全球战争,唐帝国都一直在提防着美国,并且想方设法的要限制美国。同样的,美国要想取代唐帝国,就必须要击败唐帝国,而在美国与唐帝国之间隔着世界上最浩瀚的大洋。为了困住唐帝国,美国有足够的理由扶持日本,让日本缠住唐帝国的步伐,从而为自己的崛起赢得机会。这一点,实际上早在美国独立战争的时候就体现了出来,如果当时不是日本牵制住了唐帝国的步伐的话,美国恐怕连独立的机会都没有!而在后来的美墨战争中,唐帝国更是无力支持由唐帝国后裔,以及唐印(印第安)混血族裔为主的墨西哥,被日本牵制在了太平洋的彼岸。再到后来澳洲的开发,美国捷足先登,唐帝国则无力南下,这都是日本的“功劳”。
  在此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在一战后,甚至有可能在一战之前,日美之间就已经形成了秘密同盟。美国利用日本缠住唐帝国,让唐帝国无暇他顾,而日本则利用美国的力量抗衡唐帝国,妄图获取西太平洋上的霸权。
  反对的一方也有着充足的理由。最主要的是,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以证明日美之间达成了秘密同盟,直到二战结束后,都没有在两国找到相关的文件证明。而另外一个理由是来自实际的战场上的,就是美国为什么不在二战初期立即参战?在二战爆发之后的一年中,唐帝国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特别是在海战战场上,唐帝国一直没有能够获得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陷入了与日本的苦战之中,如果此时美国参战的话,唐帝国很有可能会战败。那么,为什么美国不在这个时候参战?如果日美之间真有秘密同盟的话,那么美国就完全应该在这个时候参战,一举击败唐帝国,从而获得二战的胜利!
  美日之间到底有没有秘密同盟,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美国与日本都以唐帝国为最大的对手(敌人),而且,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的实际表现,已经具有了同盟性质。
  二战爆发前夕,日本的军国主义对世界和平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世界和平的安危,仍然向日本提供大量的工业机器设备,工业原料,甚至允许日本在美国控制的海外领地低价获取极为重要的工业原料与战争资源。也正是美国的这一政策,让日本在二战前夕积聚起了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
  以日本海军为例,在本退出《松江条约》前五年,日本就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秘密造舰计划,从“大和”到“苍龙”,“利根”等等战舰的设计图纸就已经拿了出来,并且在退出条约之前两年,就已经秘密动工建造。而当时,日本如果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的话,恐怕连建造这些战舰的钢材都无法生产出来。
  而在一战到二战之间,日本一共从美国(美国控制的地区)获得了上千万吨的铁矿石,数百万吨石油,上百万吨的橡胶,上千万吨的煤炭,以及其他大量的战略资源,而这些正是日本在停战期间扩充军备,走上军国主义发展道路的基础。
  另外,美国也在这期间向日本输出了十五万台工业机器,其中包括了五万多台极为重要的车床。美国协助日本建立起了八座大型炼钢厂,六家大型化工企业,还有大量的工业基础设施。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日本也许在战争爆发之前都无法建立起自己的工业体系,根本就无法恢复一战留下的创伤。
  即使是在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战败之前,美国仍然在向日本输出大量的战略物资,让日本能够坚持下去。特别是在唐帝国的潜艇部队展开了无限制潜艇战之后,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战争输出。在这期间,日本一共从美国手里获得了三百五十万吨原油,一千两百万吨煤,二十五万吨铝才(制造战机的重要原料),一千五百万吨铁矿石,五十五万吨橡胶,以及其他数千万吨的战略资源。为了保证这些物资成功输送到日本,美国甚至派遣了战舰为船队护航。
  在日本战败之前,也就是唐帝国对日本本土展开了战略轰炸,开始摧毁日本的工业基地时,美国开始向日本大规模输出军火。到日本投降的时候,美国向日本提供了两千五百架作战飞机,一千五百辆坦克,二十多亿发炮弹与子弹,以及其他大量的军火。如果不是因为美国也正在全速扩张海军,以及后来被拖入了战争的话,也许美国连自己的航母,战列舰都会送给日本。
  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美国与日本之间实际上就是同盟关系,不然美国也不会向日本提供如此巨大的战争支持。当然,这个同盟关系从来没有得到过承认。至于这中间产生的疑问,特别是美国为什么不在战争初期参战,而要在日本露出了败绩的时候才参战,恐怕原因就更复杂了。
  以当时美国的情况来看,131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国内出现了两大情况。一是政府采取的休克疗法,让美国经济难以迅速复苏,结果导致在战争爆发之前,美国所做的战争准备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落后,而且美国海军的停滞发展,更是让美国难以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发挥出强大的战争实力。如果战争晚两年爆发的话,也许美国就会在第一时间参战了,而这两年的时间,恐怕也足够唐帝国恢复元气,在战争初期就将日本彻底打倒吧。因此,日本在挑选开战时间方面的错误决定,实际上让美国难以在1323年,甚至1324年之前参战。
  另外一个变化就是美国的保守主义思想。一战期间,美国没有参战,却获得了最多的好处,这让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他们不需要直接参战,只需要发挥美国的强大影响力,到了战争后期来改变战场上的平衡,再次迫使唐帝国停战,就能够获得巨大的好处,因此,美国没有必要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参战。这确实是几乎所有美国人的想法,认为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获得巨大的好处。当然,美国的政治体制也决定了,美国总统没有办法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就将过的战争潜力动员起来,只能够通过向日本输出战争物资等办法来鼓励与支持日本作战,而不需要自己派兵参战。
  这些,都是限制美国在战争初期参战的原因。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日本晚两年发动战争的话,也许美国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唐帝国宣战。可晚两年的话,唐帝国也将做好战争准备,而且还有可能首先对日本宣战,那么美国就算在第一时间参战的话,二战的结果也不大可能出现太大的变化。
  至于日美秘密同盟的问题,也许并不值得讨论,因为美国在实际的行动中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初战功臣-“皇帝”级航母
《松江海军军备条约》还在谈判阶段的时候,日本开始动工建造第一艘试验型航母——“凤翔”号,并且在谈判的最后阶段下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正式”航母。同一时期,美国的“兰利”号,英国的“百眼巨人”号等等航母纷纷出现。
  帝国海军没有立即加入到航母的建造行列中来,直到《松江条约》签署之后,廖汉翔加入帝国海军,成立帝国海军航空兵之后,发展航母才被正式提上日程安排。而当时,德意志帝国与波斯帝国都有自己的航母计划,波斯帝国已经在着手建造自己的第一艘航母“哈桑”号。唐帝国与波斯帝国达成协议,唐帝国海军航空兵参加“哈桑”号的试验与飞行训练,双方共享所获得的经验,而代价是,唐帝国每年向波斯帝国支付25万的训练使用费用。
  到06年(公园1924年)时,帝国海军已经对航母产生了重视,而且当时帝国无一艘航母,而其他各列强都在争先建造新的航母。更重要的是,日本正在将两艘战列巡洋舰改造为航母,美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列克星敦”级)。唐帝国海军加快了在航母方面的投入。同年年底,海军向四家可以承建航母的造船厂下达了招标书,要求四家造船厂必须在07年中期拿出设计方案来。
  首先退出的是广州造船厂,当时广州造船厂正在建造“尊严”级战列舰,无力再承担大型战舰的建造工作。另外三家造船厂(大连,威海,江南)在07年5月份都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而当时负责航母的建造审议工作的正是廖汉翔将军。
  大连方案首先被否决了。当时大连造船厂正在完成“快速”级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帝国海军在一战后的第一种战列巡洋舰,后来被放弃,用多余的吨位建造了后两艘“尊严”级战列舰),因此提出的方案是在“快速”级的舰体上建造航母,排水量达到了33000吨(正好在限制范围之内)。
  从总体上看,大连的设计方案是最强大的,可也是最无法满足“航母”标准的。这一设计方案保留了战列巡洋舰的装甲防御,甚至保留了主炮,在舰岛前后安排了三座双联装360毫米主炮。同样,这也限制了航母的载机数量,33000吨的舰体里,竟然只能装下40架战机,这显然无法满足廖汉翔的要求,也就第一个被淘汰出局了。
  当时,如果廖汉翔选择了大连的方案的话,那么帝国海军就将拥有一级类似于“列克星敦”的航母,与日本的“赤城”性能差不多的航母。只是,从一开始,廖汉翔就决定不用改造的航母,要用全新的航母。廖汉翔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除了改造航母难以完全满足性能要求,经费昂贵之外,还可以避免与海军舰队争夺主力舰的建造能力,也就绕过了海军内部的阻挠。实际上,这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当时,如果航母的建造影响到了主力舰的建造工作的话,那么航母就有可能下马!
  威海的方案第二个被否决,原因只有一点,威海提交的是类似于“凤翔”这样的小型航母,是带有试验性质,不具备强大实战能力的航母。当时,帝国海军的第一批航母军官,飞行员(这批飞行员后来都成为了海航的教官)已经去波斯帝国,在“哈桑”号上完成了训练,帝国海军不需要试验型航母,要的是真正的舰队航母。
  最后,只有江南造船厂提出的方案获得通过,而这就是“皇帝”级航母!
  “皇帝”级航母的设计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从06年立项,07年完成初步论证到18年正式下水服役,经历了整整12年!相对而言,在当时,甚至在整个二战期间,都没有任何一型战舰经历了如此长的论证设计工作!
  最初的设计方案类似于日本的“赤城”号航母(实际上,当时帝国情报机构提供的情报对帝国的海军工程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航母采用了上下两层飞行甲板,下层飞行甲板直接连接后面的机库,供战机起飞,而上面的飞行甲板则供战机着陆。显然,这种设计带来的弊病远比好处多得多。因此,在07年年底,整个设计方案被推翻,海航(当时负责航母的是海航,而不是海军司令部)要求江南造船厂必须拿出新的方案来。
  第二套方案在08年10月份提交,航母采用了类似于“兰利”号航母的平顶设计,舰桥位于飞行甲板的前端,无舰岛,只在飞行甲板的左侧有三根烟囱。这一设计方案也很快就被否决了,因为在“哈桑”号上总结出的经验表明,舰岛非常重要,而且烟囱的布局将直接影响到航母飞行甲板的使用。
  09年年底,江南造船厂拿出了第三套方案。航母仍然采用了全直通飞行甲板,舰岛位于飞行甲板的右前方(最初设计时位于左前方,原因竟然是要于美日航母有所区分,而后来证明,舰岛位于右前方是最好的选择),飞行甲板下方为机库,机库几乎与舰体等长,由两部分别位于飞行甲板后方与中部(略靠左侧)的升降机与飞行甲板相连。另外,还设置了三部弹药升降机(很先进的设计)。飞行甲板前端为两部弹射器(弹射器的研制工作到12年才完成)。
  这一设计方案才真正满足了廖汉翔的要求,随即,江南造船厂开始了全面的设计工作。海航订下的要求是在11年年底之前拿出详细的设计方案来,并且在12年开始建造工作。实际上,设计工作一直拖延到了15年年底。
  “尊严”级战列舰的建造工作(最初计划分三批建造十二艘,实际上只完工四艘),海军庞大的恢复计划(一战后,海军大量战舰需要替换,特别是主力战舰都已显陈旧),而12年弹射器的设计完成之后,13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导致航母建造经费被搁置,甚至连设计经费都难以支出。直到14年,帝国实行新政(薛希岳首相上台后推行的经济复苏政策),日本的严重刺激(日本在同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皇帝”级的设计工作才开始全面加速,到15年年底,完善的设计方案完成。
  “太祖”号航母的第一根龙骨在16年3月铺设,同年,另外两艘(第一批计划建造三艘,后来还有第二批建造计划,可被搁置了)也分别在大连与威海造船厂铺设龙骨(为了加快建造速度,赶上其他列强,帝国海军让三家造船厂分担了建造任务)。“太祖”号于17年年底下水,18年4月完成栖装,8月完成所有海试,随即加入帝国海军战斗序列。
  相对而言,“皇帝”级航母是二战之前,各列强海军中最先进的舰队航母。同期,日本的“苍龙”级,美国的“约克城”级在性能方面都无法与“皇帝”级相媲美。12年的设计建造周期实际上让帝国海军能够随时掌握航母发展的最新技术,并且将这些技术直接应用到航母的建造上去。因此,当“太祖”号正式服役的时候,帝国海军拥有了战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母。
  性能参数。排水量:标准排水量(二分之一燃料)18000吨,满载排水量23000吨。尺寸:舰长235米,宽32米,吃水7米;飞行甲板长230米,宽28米。动力系统:八台高压锅炉,四轴推进,输出功率115000马力,最大航速33节,巡航航速18节,最大持续续航力12000海里。武备(初期,后多次改进加强):12门130毫米高平两用炮,6座四联装40毫米高射炮。舰载机:90-108架(18-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36架鱼雷轰炸机)。
  从整体设计上来看,“皇帝”级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排水量较小,而要在有限的排水量上安排足够多的战机,这就只能影响到航母本身的生存能力。因此,在“皇帝”级航母还在建造的时候,海军在16取消了第二批建造计划,同时下达了新航母的设计招标书。
  同期美国“约克城”级航母性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9800吨、满载排水量25500吨。尺寸:舰长248米、宽33米、吃水7.9米;飞行甲板长245米、宽26米。动力输出功率120000马力,航速:34节,续航力:7900海里/20节。武备:8门127毫米口径高平两用炮,16门28毫米口径高射炮。舰载机:80~90架(18~3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18架鱼雷轰炸机)。
  同期日本“苍龙”号航母性能:排水量:标准排水量16000吨,满载排水量20000吨。尺寸:宽21.34米,型深20.4米,吃水7.47米,飞行甲板长216.9米,宽27米。动力系统为4台蒸汽轮机,8台主锅炉,输出功率152000马力,航速34.5节,最大续航力7680海里(18节)。武备:6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双14座联装25毫米炮。舰载机:73架(16架战斗机,36架俯冲轰炸机,12架鱼雷轰炸机,9架侦察机)。
  帝国海军装备概述
  帝国海军装备的研制与采购采用了平战两种不同的政策。这里着重介绍帝国海军的战时装备研制与采购体系。
  战时情况下,帝国海军的装备研制统一由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负责,而该部门的领导为海军准将,其直接向海军司令负责。在此之下,帝国海军各大兵种司令部都设立有单独的装备技术部门,负责就现役装备,以及所需求的装备性能提出详细的技术要求,然后由海军司令部装备技术办公室汇总,向各大生产厂商下达设计命令。其基本模式为,军队提出需求,工厂负责拿出满足军队需求的武器装备。
  负责装备采购的为海军后勤司令部。海军各大兵种都有单独的后勤部门,而海军后勤司令部则根据各兵种的武器装备需求向工厂下达订单,并且负责统一安排武器装备的接受,检验,分配等工作。海军后勤司令部最高长官为海军上将,直接向海军司令负责。
  海军的武器装备分成了研制与采购两个步骤。负责管理武器装备研制的海军技术办公室主要由技术军官组成,装备技术办公室有数个部门,每一个部门针对某种,或者某几种武器装备。采购方面则由后勤军官负责,也同样分成了几大部门,每个部门都有详细的任务分工,以及负责范围。
  在这两个职能机构之上,还一个预算管理处。海军司令将直接任命某一个,或者某几个人负责管理海军军费(一般情况下,是由海军参谋长负责领头,组建一个由五到十人组成的预算小组来负责海军的军费支出以及军费预算)。而该部门的责任就是根据当年海军军费来制订详细的采购清单,以及在科研项目上的投入。另外,负责起草下一年的海军预算(具体的预算表是由海军司令直接向内阁首相提交的)。
  在平时,海军与各生产单位并无直接关系(表面上的,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而在战时情况下,各军火生产单位都将编入预备役,统一接受军队指挥,按照军事体制运转。因此,在战时情况下,海军可以在预算范围之内独立制造与研制各种所需要的武器装备,而不需要经过内阁政府审议。
  海军下辖的军火生产企业多达数十家。二战爆发前,直接为帝国海军服务的军火企业包括了22家造船厂,2家飞机制造厂(战争期间扩大到了5家),24家弹药工厂,4家车辆工厂,5家火炮工厂,3家电子工厂(后来扩大到了6家)。这些工厂构成了海军庞大的军事工业生产体系,而为这些军工厂提供工业原料的则有6家大型钢铁厂,3家电解铝工厂,4家橡胶厂,12家化工厂,以及其他各类基础工厂20多家。
  这些工厂分为了两类,在战争时期,军火工厂的管理将由帝国内阁政府(一般是海军部,后来为国防部)统一管理,而生产任务则由海军直接安排。而原料工厂则由帝国政府(工业部)直接管理。
  在军火工厂中由有五种等级划分。拿造船厂(最重要的军事工厂)为例。能够承建主力舰的造船厂为甲类造船厂,其地位是最高级的,其保障级别也是最高的。而能够承建重巡洋舰等重型战舰的造船厂为乙类造船厂。承担驱逐舰(包括潜艇)的为丙类造船厂。以此类推,各类工厂因级别的不同,所得到的保障力量也就不同。在物资紧缺的条件下,甲类工厂将得到首先保证,随后才是其他级别的工厂。同时,高级别工厂可以承担部分低级别工厂的生产任务,而低级别工厂则不能承担高级别工厂的生产任务。工厂本身的级别并不固定,海军根据其实际情况,完成生产订单的情况,将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并且以此为依据来划拨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并且确定工厂的新级别。
  相应的,其他各种军事工厂也都有类似划分,这是保证重点装备能够得到优先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帝国在多年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这些工厂的具体清单为:
  甲类工厂:大连造船厂,威海造船厂,江南造船厂,广州造船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哈尔滨飞机制造厂,青岛弹药工厂,苏州车辆厂……
  乙类工厂:青岛造船厂,连云港造船厂,福州造船厂,高雄造船厂,南昌飞机制造厂,淄博弹药工厂,杭州车辆厂……
  ……
  这些工厂才是帝国海军真正的支柱与基础,没有这么庞大的工业基础,帝国海军就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厉害的舰队,不可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战舰。在整个大战期间,除了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数百万帝国海军将士之外,这些工厂里的550万工人也在为海军,为帝国做着默默无闻的贡献!
  除了庞大的工业基础之外,支撑着帝国海军的还有庞大的科研体系。而为了能够尽快让科研成功应用到武器装备上来,大部分的科研机构都是工厂的一部分。
  造船是海军最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在所有的甲类与乙类造船厂都有独立的船舶研究所(部分丙类造船厂也有船舶研究所,而且根据各造船厂的规模,实力,这些研究所的规模与实力也不一样)。飞机制造也是一大重点,因此每家飞机厂都有自己的航空研究所。弹药,车辆等等工厂都有着类似的机构。
  在鼓励工厂提高科研能力方面,帝国采用的是奖励方式。每年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的利用率(这是最为重要的)都是用来评定各研究所下一年所能获得的军用研究经费的关键因素。拿造船为例,如果某船舶设计所的方案被采纳的话,那就将获得一笔丰厚的设计经费,而且其他造船厂如果要建造这类战舰,就必须要向设计该类战舰的造船厂支付一成到两成的盈利。在战时情况下,这是工人与研究员领取配额的标准,同时,完成设计的造船厂将在战舰建造时获得优先保证。而战舰最终的产量也将决定船厂里所有人员的福利待遇。
  除了这些直接由工厂负责的研究机构之外,海军还有另外三十多家独立的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都得到了海军研究经费拨款(部分是与陆军共同资助的),而这些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的就是一些难以迅速在生产中利用起来,同时又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性研究,比如船舶用动力系统,发动机(这主要是由工厂承担的),新的化工工艺,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医学等等。这些研究都很难直接利用在战争上,但又直接关系到了战争的胜败,是一支军队,一个国家的基础。
  从这一整套的工业,科研体系可以看出,帝国的军事机构实际上已经与工业,科研机构整合到一起了。在战争时期,工业就是军队的四肢,科研是军队的翅膀,离开了哪一个都不行。而为了尽量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将工业与科研力量动员起来,由军队直接负责相关的工业与科研机构,这也许是比通过政府干预,或者是民间自发组织更为有效的办法吧。当然,这也只是战时情况,和平时期,这一套管理体系就不再适用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套强大,完善的工业与科研体系,帝国海军在装备的研制与采购方面与别的国家的海军有着巨大的差别。
  从根本上讲,帝国海军对新技术的追求是最为强烈的。从最初的“两强标准”,到现在的“一强标准”,帝国海军的相对规模一直在缩小。在无法保证拥有足够多的战舰的情况下,海军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质量,用性能来代替数量,做到每装备一种战舰都要是最好的,而且只要确定这种战舰的性能优秀,而且价格低廉的话,那么海军就会立即大规模采购,而不是如同那些后起列强一样,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发展。
  拿航母这种在二战之前出现的,在二战中成为海上霸主的战舰来说。帝国海军没有如同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一样,在航母概念出来之前就动手建造试验性质的航母,而是先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实际上,帝国海军利用波斯帝国“哈桑”号航母做了大量的试验,只是自己没有造试验航母而已),花了十多年时间做基础设计,技术储备。在技术赶上来之后,帝国海军就立即开工建造了三艘舰队航母,一举赶上了其他列强,随后又开始建造性能更好,数量更多的航母,很快,帝国海军就成为了拥有航母最多的海军。
  同样的,拿帝国海军在大型防空巡洋舰这种战舰的发展来看。帝国海军最初并没有想过要发展大型防空巡洋舰,直到发现空中威胁成为了舰队最大的威胁时,帝国海军才决心发展大型防空巡洋舰,并且一口气就建造了二十四艘大型防空巡洋舰。而不是如同日本或者美国那样,分几级,分几批建造这些战舰。
  其他方面无不如此,而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战争期间,帝国海军建造的战舰级别是最少的,但是每一级成熟的战舰的建造数量都是最多的。这么做的好处相当明显,大批量采购是控制成本的有效办法,而且这还能够让更多的造船厂掌握建造大型战舰的技术,而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随着海军对各类战舰需求的增加,越多的造船厂就意味着越多的战舰!
  其实,帝国海军在装备方面的研制与采购政策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点。一是尽量追求技术的领先性,并且要确保领先对手很长一段时间。二是进行规模化的生产,以此降低装备采购的成本,并且迅速扩充海军实力。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归纳的话,那就是:要么不要,要就要最好的,而且是最多的!
  帝国之威-“尊严”级战列舰
  第一次全球战争中的精彩表现(八丈岛海战,日德兰海战),威力巨大的火炮,坚固的装甲,以及航母还没有机会崭露头角,这些都让战列舰成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海上霸主,成为了决定海权的主力舰。各种“新概念”武器都无法动摇战列舰的地位,更无法取代战列舰的地位。
  从本质上讲,《松江条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限制各海上列强建造主力舰,以此限制海军军备。在条约中,被限制得最为严格的就是主力舰,从排水量,火炮口径,总吨位等等方面对主力舰都做了限制。而在条约期间,各海上列强并没有放弃发展战列舰,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在条约的限制范围之内建造更强大的战列舰。
  要想不超出条约的限制,同时又能建造出完全超越老式战舰的主力舰的关键技术是动力。没有强大的动力,就无法设计出足够强大的战舰来。因此,在一战后期,各主要海军强国都在加速研制新的动力系统,而很多连二战时没有用上的“新概念”技术(比如电力推进系统)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唐帝国最先研制出超高压锅炉(当时动力技术的关键,而这一成果也被应用到了后来所有的大型战舰上),在06年就完成了大部分的设计。当时,四艘已经有23年舰龄的战列舰即将退役,而唐帝国海军还有3万吨的战列舰吨位余额。因此,海军在06年年底向几大造船厂发出了招标书,要求按照条约规定的上限,建造一级新的战列舰,一种比其他各国海军所拥有的战列舰都要强大的新式战舰。
  这一设计工作很快就交由广州造船厂具体负责(广州造船厂一直是帝国海军战列舰最大的承包商),详细的设计工作在08年中期就完成了。随即海军开始审核造船厂提交的设计,在年底提出了几项修改意见。设计最终在08年中期完成,而海军也在当年年底向内阁政府提交了新战舰的建造计划,10年三月,第一块钢板开始切割,同年十月,战舰开始铺设第一条龙骨。
  在主力舰的建造方面,帝国海军一直是非常谨慎的。帝国海军的一惯做法是,要么不造,要么就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战舰,至少要保证战舰在服役期间不落后,可以对付所有敌人的主力舰。因此,在设计上“尊严”级战列舰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同时预留出了足够的改进空间,好为今后安装更好的武器留下余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