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校对)第1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9/735

  180海里的距离,对唐帝国的轰炸机群来说,也就最多一个小时的航程而已(作战半径在200海里范围之内的时候,“鱼鹰”与“翠鸟”在满油情况下都可以以180节的最大巡航速度飞行,而不需要考虑节约燃料)。机群是在十点二十三分离开第一特混舰队上空的,弗莱彻在十点四十三分才收到警报,这已经晚了二十分钟!
  第一架F4F在十点五十八分才离开了“列克星敦”号的飞行甲板,而“黄蜂”号上的F4F还要晚三分钟起飞。在弗莱彻下达了战斗命令时,这些战斗机都没有补充燃料,有些还在接受检修。勤务人员能够在十五分钟之内让这些战斗机起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显然,这太晚了。
  两艘航母要各放出30架战斗机,如果是唐帝国的航母的话,最多只需要十五分钟的时间,可美国航母上的勤务人员的素质可比不上经历太多“锻炼”的唐帝国的勤务人员。这些战斗机用了二十五分钟才完成起飞,而且还有六架因为故障被留了下了。而第一批战斗机(小队)要向飞到20海里,3500米的最小拦截半径与高度上,从加速爬升开始,至少需要十分钟的时间。换句话说,第一批进入拦截空域的F4F是在十一点十二分左右到达的,而此时,唐帝国海军的第一波轰炸机群距离第17特混舰队大概只有30海里,距离美国战斗机的拦截线也就十海里左右,前出的那个小队的“隼”式战斗机已经以双机编队散开,搜寻海面上的舰队(因为机群到达发现舰队的海域需要一定时间,而舰队不可能静止不动,所以护航战斗机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前出为轰炸机群搜索舰队,这样跟在后面的轰炸机群就不需要分散力量,而且可以迅速的发动攻击)。
  率领护航战斗机群的是安士乐少校。在大部分战友,上级都去了第二航空联队的时候,他被留了下来,并且随舰队参加了在南洋地区的作战行动。那并不是他喜欢的战斗,在南洋战场上,日军的战机数量很少,而且飞行员素质很差。到了后期,几乎所有的战斗机都在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而不是空战任务。谈仁皓回到第一特混舰队,他肯定是最高兴的几个人之一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曾经率领他们获得了大量战果与荣誉的指挥官会再次率领他们获得辉煌的胜利。
  十点十五分的时候,安士乐就看到了前下方(“隼”在执行前出护航任务的时候,如果天气晴朗,那么一般会在4500米高度飞行。而此时云层已经飘到了舰队的东南方向上,舰队的西面是晴空)的那些正在努力爬升的美军战斗机。此时双方距离大概七海里。安士乐没有任何迟疑,他一边呼叫僚机跟上,一边推下了油门杆,开始加速,朝着最前面那两架F4F就扑了上去。紧跟在安士乐座机后方大概300米处的僚机上的飞行员一边跟着加速,一边迅速的呼叫周围的战斗机,以及跟在后方的轰炸机群。
  两架突然从头顶上俯冲而来的“隼”在第一轮攻击中就干掉了两架F4F。安士乐与他的僚机都是王牌(当时,只有战斗机中队长有资格用王牌飞行员做副手,其他的王牌飞行员都必须要带新手,这样才能让“菜鸟”尽快成长为“老鹰”),两人已经配合作战两年多,相互之间非常的熟悉与了解,甚至可以说是心灵相通,不需要任何废话,就能够迅速的理解对方的意图。那些“菜鸟”级别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还有性能差得多的F4F哪是安士乐他们与“隼”的对手。
  两架“隼”如入无人之境,剩下的十架F4F在五分钟之内又被击落了三架,安士乐一个人就增添了三个战果。当另外七名美军飞行员看到两架唐帝国战斗机座舱外那涂满了的击坠标志(这时候美国飞行员的眼神还真不错,那些击坠标志可要比飞机机身与机翼上的徽章小多了)时,立即吓了一条,这可是两名货真价实的王牌飞行员!
  此时要逃跑已经太晚了,五分钟之内,接到召唤的另外十架“隼”陆续赶了过来,这些战斗机飞行员同样优秀,其中有两个王牌,还有四个即将成为王牌的飞行员。
  其他的美军战斗机飞行员也知道了西面正在发生的战斗,F4F在加速赶过来拦截唐帝国的战机。同样的,在安士乐他们后面,另外两个小队的在接到召唤之后,立即开始加速,轰炸机群里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则已经分散成了两股,朝着第17特混舰队的方向快速杀去。第一特混舰队射来的利箭已经到达了!
第十七节
绝不手软
  在这场双方战斗机的对决中,可以用“飞蛾扑火”来形容F4F的行动。在飞行员素质,战机性能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就算F4F有短暂的数量有时,可随着另外两个小队的“隼”加入战斗,在距离第17特混舰队20海里的这片空中战场上的局势就开始一面倒了。到最后,“野猫”全都忘记了自己的职责,“隼”疯狂的追杀着那些逃窜的“野猫”。美军飞行员都只顾得逃命,而忘记了他们最重要的职责,没有一名美军飞行员想到要去拦截唐帝国的轰炸机!
  此时美国舰队里的雷达已经开启,美国战舰使用的是第一代雷达,其性能与唐帝国海军装备的第一代雷达差不多。20海里的探测距离是肯定有的,可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雷达的鼓掌率非常高(这是雷达出现时最受指责的地方,甚至因此有很多舰队指挥官更信任了望员的眼睛),而且美国舰队里就只有三艘重巡洋舰上配备了雷达,其中只一艘在舰队左侧,另外两艘分别在舰队的前方与后方。
  在这个距离上有没有雷达都无所差别。当时(直到二战结束都没质的变化)的指挥系统根本就无法将雷达的性能完全发挥出来。实际上,除了远距离发现目标之外,雷达的另外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引导防空作战。因为受到整个指挥体系落后的影响,雷达的这个作用基本上没有发挥出来。直到战争后期唐帝国海军才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而真正让雷达与指挥系统真正的结合起来,还是大战之后十多年的事了。
  轰炸机群大概落后前出护航战斗机群十分钟左右的航程。也就在安士乐率领护航战斗机追杀“野猫”的时候,秋耿波中校率领的“翠鸟”机群首先看到了前方正在以最快速度朝北航行的第17特混舰队。舰队里的两艘航母确实非常容易辨认。“列克星敦”号高大威猛,是类似于“赤城”号,由主力舰改建而来的大型舰队航母,其排水量近五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舰队航母,而且这个纪录将被一直保持到战争后期。相反,“黄蜂”号就要小得多了,仅长度就比“列克星敦”号短了35米。
  “黄蜂”号实际上并不是美国新一级舰队航母(唐帝国与德意志帝国的情报部门在这里都严重失误),而是为了用光《松江条约》限制下的所有航母吨位,以取代老旧不堪的“兰利”号而建造的一艘单独成为一级的航母。设计上,“黄蜂”号类似于等比例缩小的“约克城”级航母,但性能上并不令人满意,其中最糟糕的就是,其水下防护能力比“约克城”级航母还要薄弱(“约克城”级航母开始服役之后,其水下防御能力薄弱的缺点就已经受到很多的指责与置疑了)。航母的满载排水量仅17500余吨,长234.4米,最大速度刚超过29节。而在这么小的舰体内带了86架战机(实际上,这要比“皇帝”级好多了),安放2000名舰队官兵(包括航空部队),结果,航母舰面上布置的防空火炮少得可怜。
  美国海军最初并没有将“黄蜂”号当作舰队航母使用,而是一直将其留在大西洋,一来承担训练任务(与“突击者”号一样),二来就是为船队护航,到大西洋上执行有限的作战巡逻任务(主要就利用飞机,在大西洋中部地区帮助英法的驱逐舰寻找德国的潜艇,这也成为了后来使用护航航母的理论基础)。在大战爆发前夕,美国海军认识到其部署在太平洋上的航母数量少于唐帝国海军,因此才决定将“黄蜂”好紧急调入太平洋。结果,“黄蜂”号没有赶上第一场海战,在到达珍珠港之后就顶替了受伤的“约克城”号,成为了弗莱彻的旗舰。
  单论航空打击能力的话,“黄蜂”号不在“列克星敦”号(标准载机80架)之下。秋耿波可不知道这一点,而且他也不会关心这一点,他唯一看中的就是“列克星敦”号那庞大的身躯,270米的长度!对任何一名轰炸机飞行员来讲,更大的战舰肯定更有吸引力。结果,秋耿波根本就没有等到慢了一些的“鱼鹰”鱼雷机群到达,在迅速的分派了任务之后,立即就率领一个小队的“翠鸟”朝着“列克星敦”号冲了过去。
  美国战舰上的防空火炮立即响起,弗莱彻与菲奇肯定都在怨恨战舰上的防空火炮太少了。特别是弗莱彻少将,在“菲律宾海战”中,“约克城”号就已经暴露出了防空火力不足的缺点,而弗莱彻也在战报中提到了这一点,要求全面加强战舰的防空火力。美国海军部甚至秘密将几名日本的航母设计师(当时已经有部分日本的高级人才逃到美国去了)请来,根据这些日本人的意见,拿出了一份加强防空火力的计划书出来。可这已经太迟了,在两支特混舰队离开珍珠港的时候,四艘航母,以及其他的护航战舰上只临时增加了一批.50(英寸,后同,不再特别标注)的重机枪,实战中,这些重机枪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秋耿波也在为美国战舰的防空火力吃惊,他惊讶的是美国舰队的防空火力竟然比开战时日本战舰的还要差。这也许是他的错觉,在经历了那么多次残酷的战斗之后,如同秋耿波这样的老牌轰炸机飞行员已经习惯了从密集的火网中穿过,然后再开始俯冲的情况。而现在,他们竟然没有受到多大的威胁就到达了航母上空,跟随在秋耿波座机后面的十一架“翠鸟”无一被击中。
  十二架“翠鸟”迅速分成三个小队,然后陆续开始俯冲投弹。秋耿波没有第一个俯冲,现在他是大队长了,他必须要指挥其他轰炸机先投弹,借此机会让更多的飞行员获得实战机会,他的第一任务是指挥,而不是攻击。
  “翠鸟”在俯冲时发出的尖啸声非常特别,这是“列克星敦”号航母葬礼的序曲。头四架“翠鸟”在2500米高度上开始俯冲,然后在700米左右的高度上投弹。这批飞行员都是“新手”,在南洋作战的时候,他们对付得最多的是日军的地面防御工事,或者是那些没有多少防御能力的运输船只,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轰炸航母。因此,他们都有点紧张,结果都没有在达到极限俯冲高度,而是匆忙的投下了炸弹。
  “娘的,一群胆小鬼,浪费了四枚炸弹!”秋耿波见到四枚炸弹都投偏了,他也激动了起来,“第三组跟我上,第二组的留在后面,看好我是怎么投弹的!”
  原本安排在第二批投弹的那四架“翠鸟”都退出了轰炸航道,等到那几名飞行员把轰炸机改为平飞的时候,秋耿波的座机已经第一个俯冲了下去。
  “都跟着我,我投弹之后你们才能投弹!”秋耿波巧妙的控制着已经开始俯冲的轰炸机,他对“翠鸟”的性能太熟悉了,轰炸机就好像是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他甚至可以用轰炸机表演一些特级演员般的动作出来。
  其他三架轰炸机上的飞行员都有点紧张,可他们也都跟着俯冲了上去,有大队长率领,这给了他们喊大的信心。他们不是不知道轰炸机的极限性能,只是从来没有尝试过将这个极限性能发挥出来。他们都接受过极为严格的训练,而且也都参加过战斗。他们所缺少的就仅仅是这点信心。
  在进入最后的垂直俯冲阶段前,秋耿波还操作着轰炸机巧妙的避开了几批炮弹,接着轰炸机机身开始做慢速旋转的进入了垂直俯冲航道。此时秋耿波也感到了压力,操纵杆上好像绑了个铅球一样,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才控制住了快要“脱缰”的轰炸机。跟在他后面的另外三个飞行员恐怕都已经快要崩溃了吧。
  当高度表的读数变为500的时候,秋耿波则才松开了紧握着的投弹按钮(投弹机构改进过一次,按下为解除保险,松开就为投弹,如果连续按下十秒钟不松开,就将恢复保险,且松开后不会投出炸弹),在感到脚底下传来了一股巨大的力量(爆炸栓将炸弹推出去的反作用力)之后,秋耿波立即拼命的向后拉操纵杆。轰炸机在继续俯冲了几十米之后,终于拉了起来,然后在距离海面不到一百米的高度上改为了平飞,接着就开始迅速的爬升。
  秋耿波在这个时候才暗松了口气,每一次俯冲投弹都是在玩命。擦掉了从飞行帽边缘流出的汗水之后,秋耿波回头看一眼。他投下的那枚炸弹砸在了航母的前升降机(“列克星敦”号有三部升降机,而不是如同唐帝国的航母那样,只有两部功率更大,可以同时托运两架战机的升降机)附近。另外三架“翠鸟”也成功的投下了炸弹,其中有一枚落在了航母飞行甲板后方左侧的防空火炮群里。
  “老秋,7号中弹了!”
  听到后座导航员的叫声,秋耿波立即朝左侧方向看去,那架在改平时被炮弹击中的“翠鸟”在空中摇晃了几下,然后再次向海面“俯冲”了下去。
  “快拉起来,该死的,快拉起来——”
  在秋耿波的大叫声中,那架“翠鸟”在几乎快要掉进海里的时候,突然奇迹般的开始上升。虽然飞机的机腹后面已经冒出了灰色的浓烟(应该的飞机上的电瓶被炮弹打中了),可飞机的速度正在增加,而且高度也在增加。
  “操他娘的!”秋耿波长出了口气,“第二组,现在按照我的方式投弹,干掉‘列克星敦’号。”
  全程“观赏”了大队长这几乎可以用“精彩绝伦”来形容的轰炸“表演”的四名飞行员以及四名导航员全都兴奋了起来。“列克星敦”号已经挨了两枚炸弹,而且其前甲板上已经冒出了巨大的火柱(中弹部位距离弹药舱应该不远),航母的速度正在降低。现在投弹更容易命中!
  在第二组的四架“翠鸟”迅速的进入俯冲航道,准备给“列克星敦”号再送去几枚炸弹的时候,秋耿波也在忙着招呼那些还没有投下炸弹的“翠鸟”前来围攻“列克星敦”号。此时,攻击“黄蜂”号航母的那个小队也已经得手,至少让“黄蜂”号吃了三枚炸弹,而且还有两枚炸弹近中航母。
  当“翠鸟”在第17特混舰队上空翻飞的时候,已经降低到了500米高度的“鱼鹰”机群也杀到了。本来应该由章志涛中校(他与秋耿波一样,留在了第一航空联队,而且晋升为中校大队长)来指挥“鱼鹰”机群的,可他参加了侦察行动,所以没有能够赶得上这次的轰炸。不过,这些“鱼鹰”的飞行员并不逊色。在“翠鸟”吸引住了美国舰队的防空火力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悄悄的摸了上来,准备用挂在飞机腹部的鱼雷给航母致命的一击。
  第二轮轰炸(第一批轰炸机群的第二轮集中轰炸)是由“翠鸟”与“鱼鹰”一起发动的。虽然美国战舰上已经有炮手注意到了低空逼近的鱼雷轰炸机,但是此时舰队的防空火力连那些俯冲轰炸机都难以对付,哪还有能力对付已经杀到的鱼雷轰炸机。更要命的是,安士乐少校已经率领护航战斗机夺取了第17特混舰队上空的制空权,这些失去了猎物的“隼”也杀了过来,用机关炮扫射着美国战舰上那些没有装甲防御的防空炮位。而美国战舰上的炮手大部分都无法准确的分辨出轰炸机与战斗机(实际上,在激战中,唐帝国舰队的炮手也差不多)。
  第17特混舰队的末日已经到来了,当弗莱彻与菲奇这两位美国海军少将看到蜂拥而至的唐帝国轰炸机的时候,恐怕他们连一点侥幸的想法都不会产生吧!
第十八节
送佛送到西
  看着已经被烈火包裹,已经严重左倾的“列克星敦”号航母,以及飞行甲板上冒着浓烟,大批舰员正在奋力抢救的“黄蜂”号航母,还有已经被炸沉的三艘护航战舰在海面上留下的旋涡,秋耿波中校冷笑了起来。
  “大队长,美国佬完了!”后座上的导航员已经兴奋了好几分钟。
  “妈的,还差一点,要是还有几枚炸弹就好了!”秋耿波擦掉了脸上的汗水,“各小队,谁还有炸弹,鱼雷?”
  “大队长,我们的炸弹都丢光了。”附近一架“翠鸟”上的小队长也在看着海面上没有沉没的两艘航母,“‘鱼鹰’机群也才投完了鱼雷,我们还有机枪子弹,要不要……”
  “要个头,准备返航!”秋耿波可不认为机枪子弹能够让那两艘航母立即沉没,现在那些战斗机就在扫射航母甲板上的美军官兵,也没有起到多少作用。“娘的,就差这一点,该死!都跟我来,要来得及的话,说不定我们还能运一批炸弹过来。准备给舰队报告战果,请求第二波……”
  “老秋,我们的弹药很充足!”
  听到耳机里传来的声音,秋耿波一惊,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是三大队长,是杨勤凯中校!”后座的导航员立即叫了起来。
  秋耿波这才反应过来。“老杨,你小子迟到了!”
  “迟到比没到好!”杨勤凯已经看到了前方的美国舰队,“我这有两个小队的‘翠鸟’,要是有心情的话,就看我们的表演吧!”
  “娘的,你小子别得意得太早,我们马上回去运炸弹,看谁动作快!”秋耿波一听到有两个小队的俯冲轰炸机,立即就笑了起来,“兄弟们,我们赶紧返航!”
  两队轰炸机交错而过,杨勤凯与秋耿波的座机擦着飞过的时候,两人还挥手致意。以前,秋耿波是邓子超的手下,杨勤凯是张鼐鼎的手下,但自从邓子超与张鼐鼎去了第二航空联队后,两人都做了大队长,而且关系也好了许多(邓子超与张鼐鼎一直在为谁是帝国海航第一轰炸王牌竞争,搞得他们的手下也有不少的小矛盾)。
  秋耿波返航的时间是十二点过十分,这波轰炸机足足在美国舰队上空盘旋了三十五分钟的时间(这比一般的轰炸时间长了很多,主要是很多新手都需要锻炼,而且轰炸机上有足够的余油,不需要为返航的事情担心)。杨勤凯的机群是在十一点过五分离开第一特混舰队的,而到达第17特混舰队上空的时候是十二点过十一分。也就是说,两波轰炸之间没有任何间隔,秋耿波机群刚离开,杨勤凯机群就到了。
  杨勤凯确实迟到了,但也确实比没到好。在他到达的时候,“列克星敦”号航母已经挨了八枚炸弹,两条鱼雷(都命中左舷)。进水量达到了2500吨,战舰左倾十二度。而那八枚航空炸弹有六枚是钻进了舰体之后才爆炸的(当时的航空穿甲弹在引信设计上都存在缺陷,不一定都能够穿透航母的飞行甲板),这六枚炸弹造成的破坏极为严重。其中一枚炸弹在重油舱附近爆炸,泄露的重油烧毁了相邻好几个舱室,烧死了大批水兵(其中很多是损管队员)。还有一枚在距离弹药库大概15米的地方爆炸,幸亏当时航母上的弹药并不多(训练时消耗了很多弹药,而计划是在关岛附近接受一次海上补给),不然这艘航母肯定完蛋了。还有一枚炸弹正好落到了堆放防空炮弹的后甲板上,结果几百枚不同口径的炮弹全部殉爆,附近上百名水兵与炮手都被炸死,几座炮塔也被炸飞了。
  “黄蜂”号情况比“列克星敦”号好不到哪里去。这艘航母挨了四枚炸弹,其中只有两枚在舰体内爆炸,其中一枚是在机库里爆炸的。万幸的是,“黄蜂”号躲过了射来的八条鱼雷,不然肯定完蛋了(其中一条射失的鱼雷打在了附近一艘驱逐舰上,这艘驱逐舰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就沉没了)。“黄蜂”号受的最大的创伤是那枚在舰岛附近爆炸的炸弹,舰桥内的人员全部伤亡,弗莱彻是被抬下来的,然后转移到了附近的一艘重巡洋舰上,而舰队参谋大部分阵亡,幸存者极少。
  除了两艘航母之外,还有两艘巡洋舰(其中一艘舰队左侧的那艘装备有雷达的重巡洋舰,另外一艘是轻巡洋舰),一艘驱逐舰被击沉。另外还有两艘巡洋舰与三艘驱逐舰遭到重创,离开了航母附近海域(没有立即返回关岛,因为没有接到任何让其先行撤退的命令)。原本第17特混舰队的护航战舰就不是很多(实际上,在参战之前,美国海军并没有多少合适的护航战舰,那些战列舰大部分都因为速度太慢,难以充当航母的护航战舰使用),现在就更少了。
  杨勤凯看上的也就是那两艘还在挣扎的航母。“列克星敦”号已经彻底的失去了速度,如同一条死鱼一般的漂浮在海面上。“黄蜂”号仍然在以20节左右的速度向北航行。杨勤凯立即率领另外七架“翠鸟”追了上去。
  唐帝国的轰炸机再次杀来,美国战舰上的官兵也是大惊不已,最初他们还以为这是开始离开的那批轰炸机,而且是回来扫射的,开始还不怎么重视,很多在飞行甲板上忙着抢修的官兵都开始寻找隐蔽的地方,或者干脆就溜到了甲板下面去。可很快就有人发现,这些轰炸机的腹部都挂着炸弹,而且,轰炸机都是高空进入的,这肯定不是进行扫射,而是俯冲投弹。当“翠鸟”俯冲时的尖啸声再次响起的时候,“黄蜂”号上的所有美国官兵的神经都紧张了起来。
  与秋耿波不一样,这次杨勤凯是第一个开始俯冲的。“黄蜂”号已经摇摇欲坠,说不定下一枚炸弹就将彻底的解决掉这艘航母,他可不想把击沉航母的功劳让给别人。
  进入垂直俯冲阶段(起点高度在1500米到1200米之间)的“翠鸟”就如同一颗流星一般的冲想了海面上正在全力规避的“黄蜂”号航母。杨勤凯也高度紧张了起来,他甚至看到,在航母急剧转向的时候,几个开始还在飞行甲板上抢修航母的美军官兵被甩了出去,掉到了大海里。而那些在甲板上没有固定好的东西全都滚落到了海里,一座被炸松了的炮塔也翻了过来,挂在了航母的侧舷旁。
  航母上剩下的防空火炮在拼命的发射着炮弹,想把正在俯冲的轰炸机打下来。“翠鸟”的高度也在急剧降低,杨勤凯一边注意着高度表指针的变化,一边看着海面上的航母。在大概550米的高度上,杨勤凯松开了投弹钮,接着用力的拉回操纵杆。在炸弹被爆炸栓弹出的一瞬间,已经达到250节的“翠鸟”就如同一枚梭镖一样的拉了起来,在航母上空不到150米处改成平飞,接着,那枚500公斤的航空穿甲弹就落在了航母的飞行甲板上。
  在杨勤凯投弹之后几秒钟,跟在他后面的另外三架“翠鸟”也投下了炸弹,然后这些轰炸机就如同天女散花般的散开,迅速的离开了危险区。四枚炸弹几乎是同时落下的,这是增大命中率的有效办法,当然,前提条件是,飞行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轰炸机,不然在改出俯冲的时候就有可能撞到一起(随着后来海航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新手加入,这种战术也就只有王牌轰炸机飞行员敢于采用了)。
  杨勤凯投下的炸弹直接从航母中部的升降机钻了进去,在穿透了机库主甲板(飞行甲板是航母主甲板上方的甲板,而航母的主甲板一般是机库甲板,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航母的重心,增加稳定度,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舰体内的关键部位)之后才发生爆炸。其实,仅这一枚炸弹就足够了,接着命中“黄蜂”号艉部的那枚炸弹并不致命。
  看到从升降机处突然窜起的白色水蒸气,接着白色的水蒸气突然变色,一股火柱升起来,一直窜到了上百米的空中才猛的消散,爆炸声也同时传了过来。杨勤凯笑了起来,这艘航母已经完蛋了。炸弹命中点下方就是轮机舱与锅炉舱,而在附近还有重油舱,甚至会有弹药舱(各航母的设计都是不一样的,可“黄蜂”号的舰体空间太狭窄了,要保证携带86架战机,以及相应的设备,就只能集中部署这些极为关键的舱室,而且各舱之间并无厚实的装甲板隔离)。那股水蒸气就是锅炉被炸坏后喷出来的,数百度的水蒸气能够迅速的杀死周围的一切生命,而跟着冒起的火柱肯定是燃料舱被点燃了。
  杨勤凯的判断没有错,仅过了不到两分钟,“黄蜂”号突然颤抖了一下,接着整个舰体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抬离了水面,接着第一次巨爆发生,然后是数十次,数百次的小规模爆炸,硝烟与黑色的烟尘迅速的笼罩了整艘航母。当烟尘逐渐散去的时候,航母已经被炸成了两截,艉部(大概占三分之一舰体长度)正在迅速下沉,舰艏高高的翘起,也开始缓缓沉入大海。弹药库殉爆,加上航空汽油泄露导致的闷炸彻底的让这艘航母完蛋了。
  当杨勤凯带着四架还没有来得及投下炸弹的“翠鸟”转向“列克星敦”号的时候,围攻“列克星敦”号的十六架“翠鸟”中已经有十二架投下了炸弹,另外四架正在开始俯冲。跟在杨勤凯后面的四架“翠鸟”毫不迟疑的加入了投弹的行列,这是附近海面上最后一艘美国战舰了,他们可不想带着炸弹返航。
  “列克星敦”号要比“黄蜂”号“结实”得多了。与“赤城”号一样,“列克星敦”号在开工建造的时候是战列巡洋舰,可才开始建造不久,《松江条约》生效,美国的主力舰总吨位已经超过了条约的最高限制,其建造工作被迫推迟(中途还取消了)。后来重新设计为航母,并且在唐历1307年下水,09年完工服役,而最后一次大修与现代化改装在18年开始。也得益于其初始设计,其标准排水量达到了43000吨,满载排水量近50000吨(美国一直隐瞒了这艘航母的真实排水量,因为这超过了条约的限制,直到条约失效之后才公布,而且是用轻载排水量来充当的满载排水量)。巨大的排水量让航母的防御得到了强化,但问题同样存在,因为设计时间早,而且随着“约克城”级航母陆续服役,原定的一些改装被取消,这给航母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失去了动力的航母几乎就是一艘靶船,而且还是一艘巨大的靶船(海航轰炸机飞行员训练时用的靶船只有80米长)。前面十二架轰炸机投下的炸弹有十枚命中(可都没有命中要害)。随后,八架轰炸机再次俯冲,投下了八枚重磅炸弹,其中至少有六枚命中了目标。
  “妈的,这下还不死!”杨勤凯暗骂了一句。
  “头,好像还没有沉呢!”
  当杨勤凯看到仍然顽强的漂浮在海面上的“列克星敦”号航母的时候,这下他都傻眼了。这艘航母挨了二十多枚炸弹,两条鱼雷,竟然还没有沉!他狠狠的在仪表盘上砸了一拳头,最后的一枚炸弹都用上了,看来,得等到秋耿波挂上炸弹来最后了解这头海上怪物。
  其他的飞行员也在惊讶的同时愤怒了,干掉“大和”的时候也不过就这样吧,这条航母竟然承受了这么大的打击还浮在海面上。杨勤凯也没有再耽搁时间,立即招呼机群准备返航,反正炸弹已经用完了,就算没有击沉“列克星敦”号,也干掉了“黄蜂”号,而且这艘变态航母也最多就剩一口气了!
第十九节
迷惑的战局
  谈仁皓是在十二点十五分的时候收到秋耿波机群发来的电报,而侦察机是在十一点十五分之后陆续返航的,最后一架担任侦察任务的“鱼鹰”在十一点四十五分降落在了飞行甲板上(执行第一轮侦察任务的侦察机,而后来向南面派出的侦察机已经接到了舰队的召唤,此时正在返航,大概在十二点左右返回舰队)。在收到秋耿波发回来的战报前,谈仁皓没有想到撤退,而在准备继续发动进攻。他在十一点半下令,让那些返航的侦察机立即挂上鱼雷(有一批挂的是炸弹,进行水平轰炸),用最快的速度做好出击准备。可按照当时的情况,这批轰炸机在十二点之前是无法起飞的。而在这个时候,第二批侦察机正在返航,舰队里的两艘航母的飞行甲板使用率将达到极限,更不可能让轰炸机起飞。
  当两艘航母接收了返航的侦察机,清理出飞行甲板的时候,已经是十二点十八分,此时谈仁皓刚拿到了秋耿波机群的战报,在要不要派遣第三批轰炸机的问题上,他与郝东觉都犹豫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9/73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