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3/578

  陆少丰却在西班牙南部地区稳打稳扎,一步步的推进。
  当然,在绝对必要的时候,陆少丰还是会派出先头部队攻占重要的战略据点,或者交通枢纽。到二十四日的时候,陆战队已经控制了西班牙南部,与东南部地中海沿海地区的数十个城镇,先头部队更是推进到了瓜达尔基维尔河到穆尔西亚一线。
  这一天,由白佑彬亲自指挥的第23陆战师也占领了亚速尔群岛。
  守卫亚速尔群岛的英国军队坚持了三天,最终在弹尽粮绝,且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帝国陆战队投降。
  第四舰队没有立即离开亚速尔群岛,而是留下来掩护陆战队修复英雄港的基础设施。
  西班牙的战斗还在继续,到二月底的时候,陆战队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瓜迪亚河到阿瓦隆河一线,向东北方向推进的陆战队则到达了巴伦西亚南部大概一百二十公里处,正在为进攻巴伦西亚做最后的准备。
  德军则在二月二十九日进入了马德里。
  如同所有人预料的那样,在马德里沦陷之后,西班牙国王立即宣布投降,同时西班牙战时内阁解散,由之前担任过驻德大使的前任外交部长负责组建看守内阁,并且全权负责与同盟国集团进行投降谈判。
  三月一日,帝国宣布接受西班牙投降。
  当然,相关的谈判工作肯定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不说别的,帝国与德国占领区的划分问题就得好好商量,不然西班牙将成为第二个俄罗斯。
第二十七章
英国战败
  与当初俄罗斯战败相比,西班牙战败对英国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大战爆发之后,为了能够在短期内击败德国,英法俄三国对欧洲战争(包括东欧与西欧二场战争)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其中俄罗斯主导东欧战场,法国主导西欧战场,英国则负责全面封锁德国,并且派遣远征军参加西欧的作战行动,同时派遣运输船队,为俄罗斯提供战略援助。
  可以说,当时协约国集团的算盘是很精明的。
  同盟国集团中,实力最强大的是明帝国,而明帝国也是英法俄等国家的死敌。除了明帝国之外,真正具有威胁的只有德国。土耳其内患不断,且国内民族成分过于复杂,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敌人。
  明帝国吸取了上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英法俄也吸取了上次世界大战的经验。
  站在英法俄的立场上,上次世界大战之所以没有打赢,最终与明帝国签订了一个临时停战协议,是因为欧洲战场上的战争拖得太久了,消耗了协约国集团的大量国力,并且给了明帝国进行战略调整的机会,让明帝国海军在“马罗基海战”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建造足够多的战舰,从而在“爪哇海战”中击败了强大的协约国联合舰队,为最终与协约国进行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要想击败明帝国,就得迅速击败德国。
  以明帝国的综合国力,以及战争潜力,只要明帝国顺利完成了战争动员,并且发动了国内的战争机器,就算美国参战,也很难真正击败明帝国。更重要的是,历史上,就没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国家集团真正击败过明帝国。
  当时,协约国的战略规划很简单。
  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拖住明帝国,同时利用美国,让明帝国不得不将海军主力留在太平洋上。而英法则通过扼守苏伊士运河,切断德国与明帝国的联系,俄罗斯则在大陆战场上牵制住明帝国的主要地面部队,从而集中力量打击德国。
  这个计划本身没有错,可问题是,实施起来并不容易。
  首先是日本难以真正牵制住明帝国,甚至没有能够牵制住明帝国海军的主力。不说别的,战争爆发之后,南洋舰队就一直在印度洋上活动,并且很快就发动了攻打苏伊士运河的作战行动,而真正用来对付日本的只有东洋舰队,也就是后来的第一舰队与第三舰队。因此,明帝国才能在战争初期,在英法还没有调整好兵力的时候就打下了苏伊士运河,打通了前往德国的海上航线。
  其次是俄罗斯根本不敢与明帝国陆军决战,或者说,俄罗斯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两条战线(实际上是二条半,南方战线只能算是半条战线)上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因此,在协约国需要集中力量击败德国的时候,俄罗斯自然降低了在其东线战场上的投入,从而让明帝国可以集中力量扩大海军的规模,而不是在陆军上耗费太大的国力。
  最后就是美国没有能够像英法俄设想的那样,迅速参战。
  当然,另外一些因素也对协约国的战略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意大利倒戈,使明帝国海军的大西洋舰队可以放手对付法国海军的地中海舰队(因为英国负责北大西洋的制海权,所以法国海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地中海舰队里面),并且有足够的实力封锁直布罗陀海峡,让英国海军无法进入地中海,也就无法威胁到德国到明帝国的海上航线。
  另外,明帝国与德国、土耳其、意大利等同盟国成员国迅速达成了战略协议,加强了对德国与土耳其的战略援助,使德国渡过了战争初期最艰难的二年。
  这些,最终都让英法俄的如意算盘落空。
  德国不但没有迅速被击败,反而越打越强,并且最终击败了其欧洲夙敌:法国。
  法国战败之后,原本位于后方的西班牙成为了前线,并且担负起了原本应该由法国负责的重担。为了能够让西班牙坚持下去,英国在百般无奈之下,还不得不向西班牙提供大批战略援助,甚至将原先投入到西欧战场上的远征军派往西班牙。
  只是,西班牙根本没有资格顶替法国的位置。
  首先是西班牙的国家实力远不如法国,特别是其工业实力,更是不到法国的一半。其次是西班牙军队,特别是西班牙陆军的素质是西欧各国中最差的,战斗力不值一提。最后就是西班牙的国内情况也不太稳定,根本不可能像法国一样全力对抗德国。
  问题是,西班牙不得不肩负起重担。
  从整个欧洲(包括俄罗斯)战场上的局势来看,俄罗斯起到的最主要的作用是迫使明帝国不得不向陆军投入大批资源,从而削弱了明帝国海军的实力。另外,俄罗斯的存在也让德国不能提前向海军转移资源,必须继续扩大陆军,从而消除了英国受到的直接威胁。相对而言,西班牙对英国的意义就更加重要了。
  不管俄罗斯是否会战败,只要德国向进攻英国,就得首先击败西班牙。
  可以说,只要西班牙还在作战,英国本土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威胁,德军不可能在侧翼不稳固的情况下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渡海战役。
  也就是说,守住西班牙,就守住了英国本土。
  也正是如此,在法国战败之后,英国将从敦刻尔克撤出来的三十多万远征军中的一半部署到了西班牙,并且在与美国协调战略援助的时候,向西班牙做出了巨大的让步,将更多的战略援助给了西班牙。
  最初的一两年,西班牙还算争气。
  在得到了大批战略援助之后,西班牙不但稳定了国内局势,还守住了比利牛斯山防线,没有让德军进入西班牙境内。
  在七十五年(43年)的时候,西班牙陆军还发动了一场规模不是太大的反击行动。
  当然,结果好不到哪里去,配备了美国援助的重型装备的西班牙军团在进入法国之后,被几支德国的二流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反击行动最终成了溃退,如果不是英国与美国的远征军及时赶到,恐怕德军会一口气越过比利牛斯山,将战火烧到西班牙国内。
  在这个时候,就有人提出,西班牙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盟友。
  只是,迫于形势,英国仍然得继续向西班牙提供援助。
  现在,西班牙战败了,英国成为了欧洲地区最后一个协约国成员国,而同盟国集团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英国。
  三月二日的时候,白佑彬就收到了消息,让他暂时留在亚速尔群岛。
  同一天,陆少丰也收到了命令,让他立即组织五个陆战师的兵力,并且让这五个陆战师全部上船(不管是运输船,还是登陆舰)。
  虽然带年报中没有提到具体的行动内容,但是白佑彬与陆少丰都猜了出来。
  英国肯定准备投降了,至少英国与帝国的秘密谈判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只要谈判结束,英国就会宣布投降,而帝国海军陆战队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到达英国,控制英国的主要港口与兵营,并且占领主要的城市,阻止德军登陆英国。
  三月五日,白佑彬收到了命令,率领第四舰队北上前往英国。
  同日,运载着三个陆战师的船队离开了直布罗陀,在外海与赶来的破交舰队会合之后,一同踏上了前往英国的航程。
  因为陆少丰调动的是原本计划投入西班牙的预备队,而第四舰队并没有返回港口,所以此次行动并没有泄露。据战后获得的资料,德国根本就不知道英国已经准备投降了,所以部署在法国的德军,以及正在威廉港集结的德国船队都没有做好出发的准备工作。
  三月八日,白佑彬收到了确切的命令。
  英国已经做出了最佳的选择,计划在三月十日投降,因此第四舰队必须在九日夜间进入英吉利海峡,并且阻止其他所有船只前往英国。陆战队则要在十日上午到达扑茨茅斯,接管这座最为重要的港口。
  工作做得很充分,行动也很隐秘。
  九日傍晚,第四舰队到达英吉利海峡东北海域的时候,一艘英国海军的驱逐舰靠了过来,送来了海峡通航航道的详细资料。
  与直布罗陀海峡一样,为了阻止德军渡过海峡,英国海军在海峡内布设了大批水雷。
  十日凌晨,第四舰队进入了英吉利海峡。
  同时,运载着三个陆战师的船队也到达了扑茨茅斯港外海。
  天还没亮,白佑彬就通过国际公共广播电台收听到了英国国王的投降声明,以及英国战时内阁首相的辞职声明。
  此时,船队正好进入扑茨茅斯港。
  按照计划,在英国战时内阁集体辞职之后,将由前外交大臣组建临时看守政府,随后将由帝国占领军司令部组建一个军管过渡政府。在战争结束之前,由军管过渡政府负责管理英国的大小事务。至于组建新政府的事情,则要等到战争结束之后。
  直到这个时候,德国才知道,英国投降了。
  当然,此时德国采取任何行动都已经来不及了。在第四舰队控制了英吉利海峡,破交舰队封锁了英国的海岸线,并且密切监视德国港口的情况下,德国的船只根本别想靠近英国,更不可能把部队送到英国去。
  当然,选择投降,不但是英国的最佳结局,对帝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将士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第二十八章
受降仪式
  三月初,在英国即将投降的时候,帝国海军就对战略部署做了重大调整。
  首先是进攻巴拿马的行动被无限期推迟,毕竟在第四舰队返回英国海域之后,帝国海军无法派出作战舰队去拦截美军的作战舰队,如果在此时攻打巴拿马,陆战队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其次是迅速成立英国占领司令部。
  最后,还得尽快与德国通气,解决与德国的矛盾。
  相对而言,后两件事情更加重要。
  因为没有陆军参与,所以英国占领司令部由海军全权负责,首任司令官就是刚刚被调回去的钟长生将军。为了提高钟长生的影响力,陈锦宽还破格提拔钟长生为海军大将。可以说,这算得上是对钟长生最高级别的奖赏。要知道,在秦宝献阵亡之后,正是钟长生肩负起了整个北大西洋战区的重任,如果没有他的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胜利。另外,作为海军大将,钟长生足以让英国人心服口服。毕竟,在数年之内,帝国海军中真正让英国人尝到痛苦的只有三个人,而白佑彬与杨定方都过于年轻,没有多少威望。
  作为北大西洋战区司令官,白佑彬也参加了英国签署投降协议的仪式。
  最重要的是,投降协议的签署地点就在第四舰队的“安徽”号战列舰上。
  三月十四日,在“安徽”号的率领下,第四舰队的四艘战列舰,来自破交舰队的八艘大型巡洋舰,以及其他十多艘战舰缓缓驶入了泰晤士河,在距离伦敦不到十公里的格林尼治附近抛锚停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3/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