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5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4/578

  当天晚上,搭载着将眼前去占领伦敦的五千余名陆战队官兵的船只到达。
  按照计划,在签署了投降书之后,英国海军大臣与陆军大臣将向白佑彬与陆少丰交出军队指挥权,随后陆战队上岸,正式进驻伦敦。
  最初的时候,钟长生计划到白金汉宫去签署投降协议。
  结果,这个提议立即就被帝国内阁首辅给否决了。
  从长远来看,英国将是战后帝国在北大西洋上最重要的“盟国”,如果在白金汉宫签署投降协议,将侮辱所有英国人,并且埋下仇恨的种子。因此,给顽固保守,且自尊心极强的英国人保留一点面子,对战后控制英国有更大的好处。
  选择在战舰上签署投降书,这也是萧鼎昆的意见。
  英国是一个极端重视海权的国家,海军就是英国的命根子。现在,英国海军已经战败了,而通过展示帝国海军的雄壮身姿,让英国人见识到帝国海军最先进、最强大的战列舰,不但能够打击英国人的士气,还能让更多的英国人意识到,英国主动投降不是因为打不下去了,而是被彻底击败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当时陆战队还没有占领伦敦,战舰上要安全得多。
  十五日上午,英国临时内阁首相,海军大臣,陆军大臣,以及随行的十多名军官达成一艘汽艇来到了“安徽”号战列舰上。
  此时,相关的准备工作都已完成。
  签字场地就在战列舰舰尾的露天甲板上,除了遮阳篷之外,只有一张长条桌,以及几张椅子。因为事情来得很突然,桌子与椅子都是从“黄岩岛”号巡洋舰上搬过来的,所以显得有点陈旧。
  这些,让白佑彬觉得很没面子。
  毕竟,他是北大西洋战区司令官,更是帝国海军上将,第四舰队的前任司令官。
  还好,在双方代表见面的时候,那几个英国人早已没有了以往的骄傲,完全像是斗败了的公鸡。或者说,当他们看到整齐停靠在岸边的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的时候,已经被这种外表威猛,火力强大的战列舰给彻底征服了。
  与参加受降仪式的钟长生、陆少丰一样,白佑彬换上了一套干净的上将礼服。为了准备这套衣服,李明博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才将其烫平。毕竟,在出海作战的时候,白佑彬绝不会穿礼服。如果不是带上了李明博,白佑彬恐怕得让陆少丰从直布罗陀帮他带一套礼服过来。
  在奏响了帝国国歌之后,双方代表来到了遮阳篷下。
  虽然没有按照原先的计划演奏英国国歌(主要是没有找到乐谱,演奏国歌的陆战队仪仗队没有人可以不用乐谱演奏英国国歌),但是英国代表并没有提出抗议,毕竟英国战败了,在可以遇见的未来,英国都将以战败国的身份成为帝国的占领区。按照当时的情况,即便英国在战后成立了新的政府,主导英国的仍然不是英国人,而是帝国占领军,以及由占领军成立的占领司令部。
  签字仪式很简短,没有任何值得介绍的地方。
  首先是双方的最高代表在英国投降书上签字,然后是双方海陆两军的代表在交割军事指挥权的协议书上签字,当然,三份协议都得加盖代表国家与军队的印章。整个过程前后只花了不到十五分钟的时间,随后英国代表就在突然响起的帝国海军军歌的嘹亮乐曲声中黯然离开了“安徽”号战列舰。
  上午十点,第一批陆战队在距离伦敦塔桥不到一公里的河滩上上岸。
  到当天下午,陆战队就控制了伦敦附近的十多个军营,并且派出了巡逻队,在伦敦市区执行治安巡逻任务(在英国临时政府的警察部队完成改编之前,一直由占领军负责英国各城镇的治安巡逻工作)。
  晚上,白佑彬参加了由钟长生举办的晚会。
  与白天的情况不一样,受邀前来的英国军人不再那么落寞,也不再那么低调,而是利用晚会的机会,在尽量与帝国海军与陆战队的军官套近乎。后来,白佑彬才知道,在实施军事管制之后,不管是已经解除武装的英国军队,还是英国平民的生活物资都由占领军统一配发,如果不搞好与占领军的关系,恐怕连生活都难以保障。
  白佑彬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晚会上的主角。
  当那些上了年纪的英国将领得知那个三十岁都不到的年轻人就是曾经消灭了他们十多艘战列舰,把菲利普斯、萨摩维尔、蒂里特、霍顿、坎宁安等人打得落花流水,功绩超过了英国海军传奇将领纳尔逊,被誉为帝国海军有史以来最年轻、最出色的海军上将时,没有人相信,白佑彬竟然如此貌不惊人。即便是以前在照片上见过白佑彬的英国海军将领都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白佑彬比照片上的那个年轻人更加普通。
  当时,白佑彬只后悔没有让杨定方来参加晚会。
  结果,晚会还没有结束,白佑彬就以第四舰队即将执行新的作战任务为由,匆匆向钟长生与陆少丰道别,离开了晚会会场。
  十六日,参加受降仪式的战舰全部驶出了泰晤士河。
  接下来的几天内,英国投降的事情成为了几乎所有同盟国集团成员国国内舆论的焦点。相反,美国国内的舆论只是非常低调的报道了英国投降的事情。早在十二日的时候,美国白宫办公室就以总统的名义发表了一篇社论,分析了英国投降对战争的影响(当然是微乎其微,甚至认为英国投降能够减轻美国的压力,让美国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战争中去),同时号召所有美国人战斗到底。
  除了美国之外,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德国了。
  因为德军没有能够进入英国,所以德国国内在十五日的时候爆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示威游行,要求德国政府采取强硬态度,出兵占领英国,同时也要求帝国按照同盟国集团的协议,与德国分享胜利的果实。
  问题是,既成事实是不可能改变的。
  按照帝国内阁政府宣传部门的要求,帝国国内的通信社都以同盟国的立场分析了英国投降的结果,而没有过分强调帝国在此事上占到的便宜,并且一再强调了维护同盟国团结的重要性。
  很快,德国政府也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与其在英国问题上与帝国纠缠,不如多捞点好处。
  按照当时的情况德国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西班牙获得更多的好处。因此,在与帝国接触之后,德国政府首先就提出应该维护西班牙的统一与完整,而不是仿照俄国模式,将西班牙划分成多个占领区。
  当时,帝国也确实需要抽调兵力去占领英国。
  很快,双方就在西班牙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德国与西班牙临时政府都承认了帝国在直布罗陀,以及巴利阿里群岛的利益,并且承诺不再要求收回直布罗陀,巴利阿里群岛为帝国的占领区,在战后成立巴利阿里自治区。在此基础上,帝国统一撤出进入西班牙的军队,将占领区移交给德军。当然,这一协议公布之后,立即遭到了意大利的坚决反对。最终,德国以建立科西嘉自治区为条件,让意大利从梅诺卡岛撤出了驻军。
  结果似乎很圆满,三个同盟国集团的主要成员国都获得了好处。
  可从长远来看,真正获益的还是帝国。不管是直布罗陀,还是巴利阿里自治区,都让帝国获得了干预西班牙内政的基础。同时,德国与意大利也因为巴利阿里群岛的占领问题而产生了矛盾。最重要的是,帝国按照早就制订好的计划,单独占领了英国,获得了牵制德国的重要筹码。
  几十年之后再来看,都不得不佩服当时帝国决策者的战略目光。
第二十九章
胜利到来
  因为总体战略计划做了调整,所以第四舰队没有返回直布罗陀,而是前往扑茨茅斯休整。另外,其他破交舰队也在执行完任务之后分别前往英国的军港进行休整。白佑彬没有直接前往扑茨茅斯,而是在三月二十二日的时候回到了直布罗陀。
  可以说,英国投降,对所有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按照海军司令部做出的安排,北大西洋战区司令部与第四舰队司令部,以及远洋作战司令部都将转移到扑茨茅斯去。主要是直布罗陀太小了,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的指挥机构。另外,直布罗陀的生活条件也非常恶劣。好几年来,驻扎在直布罗陀的官兵一直只能在专改装的一艘货轮上洗澡!
  转移到扑茨茅斯去并不是什么坏事,可白佑彬却得为此而处理很多麻烦事情。
  作为战区司令官,而且还远离帝国本土,蓝凌波又没有跟过来,白佑彬不能像以往那样当“甩手掌柜”,最多只能让谢昶伦去负责一些棘手的工作,而大部分的重要事务还得亲自处理。
  结果,一忙起来就到了四月初。
  四月七日,新编第41舰队到达直布罗陀。与白佑彬要求的一样,主力是四艘“省”级乙型战列舰,另外还有十二艘“湖”级巡洋舰与十二艘第五批次的“花”级驱逐舰。随同前来的还有专门为之配备的一支后勤保障舰队。按照当时帝国海军的编制体系,每一支作战舰队都拥有一支独立的后勤保障舰队,固定编制为二艘快速火力支援舰与二艘快速战斗支援舰,如果需要,还可以编入一到二艘工程维修船。
  因为第41舰队暂时还没有形成战斗力,所以在次日就去了帕尔马港。
  随着第四舰队的实力增强,北大西洋上的局势也在发生着悄然变化。
  四月十日的时候,第43舰队离开了扑茨茅斯,再次开赴亚速尔群岛。陆战队也从驻英占领军中抽调出了二个作战师,外加二个工程营的兵力一同开赴亚速尔群岛。
  到此,向加勒比海进军的行动拉开了序幕。
  当时,帝国海军,乃至帝国高层内部就是否需要攻打安得列斯群岛的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按照部分人的观点,在英国战败,陆战队即将攻打巴拿马的情况下,海军应该将兵力集中在更重要的方向上,而不是耗费兵力,浪费时间的去攻打加勒比海地区。也就是说,这些人认为应该直接攻打美国本土。
  显然,这一观点过于激进了。
  美国不是俄罗斯,其国内自然环境好得多,且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实力,人口也比俄罗斯多得多。美国不是英国与日本,其本土资源极为丰富,三十多项战略物资都有出产,且产量巨大。美国不是西班牙,国内不存在严重的政治与民族问题,政局相对较为稳定,且法制健全。
  这些,都决定了不能用对付其他国家的方法来对付美国。
  年初的时候,海陆两军就向内阁提交了一份进攻美国的战略评估报告,其中就明确提到,战胜美国的关键既不是战略封锁,也不是直接攻打其本土,而是设法摧毁美国的抵抗意志。
  这份评估报告得到了内阁首辅的高度重视。
  随后,海陆两军又提交了详细的战略规划。在海军的战略规划中就明确提到,英国战败之后,帝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孤立美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攻打加勒比海地区,使美洲大陆的其他国家有所动摇,并且从战略上使美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打垮美国人的斗志,瓦解美国的政权。
  攻占加勒比海地区,正是实现这一战略目的的根本手段。
  另外,随着陆战队向巴拿马进军,帝国海军必须攻占加勒比海地区,这样才能达到合围美国的目的。
  问题是,帝国海军在如何攻打加勒比海地区的问题上却举棋不定。
  部分人认为应该像攻打西南太平洋一样,逐步攻占由美军控制的港口与军事基地,扫荡该地区的美军部队。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应该像在西太平洋上一样,只攻占重要的港口与军事基地,为北上进军美国本土提供前进基地。
  因为海军内部的分歧,所以进军加勒比海地区的行动就耽搁了下来。
  对白佑彬来说,这也算得上是好事。第四舰队的整编工作还在进行之中,“武宗”号与“黄河”号的修理工作最快也要到四月二十日才能完成,“伊斯坦布尔”号与“德黑兰”号已经修复,正在进行训练。也就是说,第42舰队最快要到四月底才能重新形成战斗力。战区兵力调整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之前进驻西班牙的帝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分批撤出,进驻英国的陆战队则在整顿纪律,调整部署。最重要的是,各项后勤准备工作都没有到位。英国的港口还没有完全修复,亚速尔群岛的前进基地也没有完全恢复使用能力,各项作战物资的调运工作更是远远没有就绪。在此情况下,就算白佑彬有心,也无力按照海军的规划与部署进军加勒比海。
  结果,陆战第五军进攻巴拿马的行动再次延迟。
  到此时,美国新组建的第21舰队(即由第二批四艘“罗得岛”级战列舰为核心的作战舰队)的训练工作已经结束,基本上形成了作战能力。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第四舰队夺取加勒比海的制海权,陆战第五军进攻巴拿马的作战行动就将受到严重威胁,甚至要为此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在此期间,白佑彬也考虑过主动寻找第21舰队决战的问题。只是在英国战败之后,美国也做出了战略调整,第21舰队一直龟缩在墨西哥湾,根本没有外出作战的意图。而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第四舰队不可能冒险深入墨西哥湾。另外,杨定方一直在英国负责处理海军舰队进驻的工作,直到四月上旬才抽出身来。而到这个时候,要不要主动寻找第21舰队决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四月十五日,白佑彬收到了消息。
  郑恩博已经率领第31舰队到达了开普敦,并且正式出任南大西洋战区司令官,兼第六舰队司令官,其第31舰队也改编为第61舰队。
  与之前到第四舰队来报道的第41舰队一样,第61舰队也是新组编的舰队,核心力量同样是四艘第二批次的“省”级乙型战列舰。显然,帝国海军准备全面加强大西洋上的兵力,第四舰队不再是唯一在大西洋上执行作战任务的舰队了。
  同时,卫延年还在发来的电报中提到,按照海军新的战区划分,以大安得列斯群岛为界,以南的加勒比海地区划入南大西洋战区的管辖范围,而以北的地区仍然是北大西洋战区的管辖范围。
  显然,这一新的战区划分让白佑彬很是不爽。
  四月二十日,第42舰队重新成立。按照计划,海军将用已经修复的“熹宗”号替换“黄河”号,使第42舰队的主力全是快速战列舰。“黄河”号则将编入新成立的北大西洋战区的火力支援舰队,并且充当火力支援舰队的旗舰。
  次日,一艘崭新的战舰到达了直布罗陀。
  这就是海军专门设计建造的“胜利”级大型巡洋舰的首舰“胜利”号。虽然名义上“胜利”号是大型巡洋舰,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艘不折不扣的旗舰。在标准排水量三万八千五百吨的舰体内,只配备了六门二百四十毫米主炮,八门一百三十毫米速射炮,火力配制连“鲨鱼”级都比不上。另外,其高大的上层建筑,明显粗壮得多的桅杆,都是旗舰的独特标志。另外,该舰上还配备了非常完善的后勤保障与医疗设施,使其能够在任何一支舰队里面扮演后勤保障战舰的角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4/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