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78

  因为海军元帅级的最后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汪华华领导的江南造船厂的工程师队伍完成的,所以海军这次直接将设计工作安排给了江南造船厂,并且再次任命汪华华为总工程师,负责该级战列舰的所有设计工作。
  只是,汪华华并没有能够看到这级战列舰最后的英姿。
  在设计工作完成之后,因为多年积劳成疾,帝国最伟大的,也是最有才华的舰船设计工程师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病逝的时候,汪华华年仅51岁。可以说,这个年纪是绝大部分船舶总工程师的黄金年龄。在此之前,汪华华一共主导了七级战列舰,三级大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并且在其他十多级战舰的设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毫无疑问,他的成就几乎是所有后来者都无法超越的。
  去世之后,帝国海军、帝国议政院、帝国内阁与帝国皇室先后追授其最高荣誉勋章。
  汪华华也成为了帝国历史上,唯一荣获了“海军荣誉勋章”,“帝国议政院荣誉勋章”,“帝国荣誉勋章”与“帝国皇室荣誉勋章”的船舶工程师。另外,帝国皇室还追授其为帝国世袭伯爵(平民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其爵位由其子嗣继承。
  可以说,这些巨大的荣誉都不足以表彰汪华华在战争期间为帝国做出的巨大贡献。
  也许,他最想看到的不是那些金灿灿的勋章,而是由他设计的最后一级战列舰的雄伟身姿吧。
  当然,战争不会因为汪华华的离去而停止。
  在由江南造船厂的副总工程师完成了最后的细节设计之前,帝国海军就下达了第一批六艘的订单,并且将其命名为“海洋”级战列舰。建造工作随即就紧锣密鼓的展开,当时很多工程师与老资格的技术工人都自觉的放弃了休息时间,似乎他们想用亲手建造的战列舰来告慰已经离去的总工程师,让汪华华的在天之灵知道,他用生命的最后一点热量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正是如此,第一批海洋级战列舰的建造工期竟然比第二批海军元帅级还短了三个月!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65750吨,满载排水量:73200吨,最大排水量:78450吨;总长:287.6米,水线长度:274.5米,型宽:37米,吃水:12米;定员:2284人(充当旗舰时为2421人)。
  锅炉:8台七十五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七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35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29节,续航力:21000海里/16节。
  主炮:12门七十五年型450毫米/L50型舰炮(4×3),副炮:24门七十七年型150毫米/L55型舰炮(8×3),速射炮:20门七十七年型130毫米/L55型舰炮(10×2)。
  主装甲带:350-480毫米,装甲甲板:220-270+80毫米,露天甲板:75毫米,装甲隔舱:150毫米,炮塔:200-640毫米,炮座:480-560毫米,司令塔:560-640毫米。
  很明显,海洋级是海军元帅级的火力加强版。
  其实,在汪华华的最初设计构想中,不但要加强火力,还要全面加强防御,以应对美国海军的波多黎各级战列舰装备的十八英寸主炮的威胁。以当时的条件,标准排水量必然增加到70000吨以上,从而使战舰的航速降低到27节左右。
  只是,在完成最终的设计之前,汪华华就去世了。
  接替他的副总工程师没有能够完全按照他的理念完成设计,而只是简单的加强了战列舰的火力,没有将防护水平同等提高。
  当然,防护上的问题并不严重。
  本来海军元帅级的防护水平就是按照45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穿甲能力设计的,而美国的十八英寸舰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情况下,穿甲能力比帝国海军的450毫米舰炮低了大概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海军元帅级的防护是足够的,因此就没有多大的必要加强海洋级的防护能力。
  当然,从提高生存力的角度考虑,加强防御不会有坏处。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级设计,并且建成服役的战列舰(最后建成的是德国海军的威廉皇帝级战列舰),海洋级代表了战列舰——这个称霸海洋数百年的海上霸主的终极实力,也绝对算得上是战列舰中登峰造极的作品。
  论排水量,论火力,论装甲防护,无一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列舰。
  当然,随着大战进入尾声,海洋级也成为了战列舰的绝唱。
  当时,帝国海军订购的第一批六艘之中,只有四艘在战争结束前建成服役,最后两艘拖到了战后才服役。主要原因就是帝国内阁政府削减了军费投入,特别是海军的军费。另外,海军得把军费花到更重要的地方,比如用来建造登陆舰,建造其他各类更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战舰。
  结果,第二批六艘的订单还没有下达,海军就撤消了建造令。
  相对而言,六艘海洋级战列舰在战后的命运要比那些在战争结束之后就陆续退役,并且拆解出售的战列舰幸运得多。
  战后,六艘战列舰都服役了十多年,然后被封存。
  在随后的数十年之中,六艘战列舰由先后三次重新加入海军的战斗序列,为帝国继续征战。
  最重要的是,这六艘战列舰在服役近五十年,宣布退役之后,均返回了出生地,并且改建成了海军博物馆,供帝国百姓,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参观游览。因此,即便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六十多年,帝国的年轻一代仍然能够在这六艘停靠在码头旁的战舰上体会到当年先辈驾驭着它们征战全世界的飒爽英姿。
  可以说,六艘海洋级战列舰退役之后,在另外一个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作为教育帝国百姓的工具,海洋级在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帝国海军强大实力的同时,也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数百年来先辈为国家强大,为民族兴旺做出的巨大贡献,更让帝国年轻一代认识到了海洋与海军的重要性。
  如同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港口看到那些威武雄壮的战舰之后,都会萌发参加海军,在海洋上为帝国建功立业的念头一样。当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踏上海洋级战列舰的甲板时,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萌发同样的念头,谁能保证他们中间不会诞生如同陈渊洋、袁承宗那样的,驾驭着战舰,为帝国在四大洋上征战的海军名将呢?

不一样的历史(一)
  永乐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元1421年12月25日),幔巴撒(现肯尼亚蒙巴萨)港。
  昔日宁静的港湾内停泊着数以百计,大大小小的远洋帆船;码头上,一群身着锦衣卫服饰的海员正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将两头身高两丈,头上长着一对犄角,身着斑纹的“瑞兽”装进硕大的宝船。
  这是当地酋长献给远在万里之外,从未见过的大明皇帝的礼物——“麒麟”。
  实际上,它并不是东方传说中的“麒麟”,而是非洲大陆上极为常见的动物——长颈鹿。
  宝船船尾处,一名约莫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傲首而立,举目眺望着南面的大海。他就是这只船队的“司令官”,曾经救过现今皇上,六次率领船队远航的郑和!
  在他身旁,则是来自浙江绍兴的通事(翻译)马欢。
  码头上,在数十人的努力之下,两头桀骜不驯的“麒麟”被强行塞进了宝船的货舱。为了容下这两头“瑞兽”,还拆掉了货舱上方的两层甲板。不多时,一名身着正五品锦衣卫官服的中年人登上了船尾的平台。
  他就是这只船队的副史,曾经四次随同郑和远航的王景弘。
  “大人,货物都已备妥,船队随时可以出发。”
  随着呼呼的海风声,郑和转过身来,悠悠说道:“是啊,该回去了。”
  王景弘与马欢对视一眼,同时听出了郑和这番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并且感到一丝不安。
  来到幔巴撒已经半个月了,按照礼仪,他们拜访了当地酋长,并且赠送了从国内带来的丝绸、绫罗、麻绢、茶叶等礼品。酋长也在昨日前来拜会,并且赠送了“麒麟”,狮子,以及一箱珍贵的蓝宝石。
  在此之前,船队在大海上航行了足足八个半月,途径占城、彭亨、旧港、亚路、苏门答剌、南巫里、别罗里、溜山、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等地。
  相对于前五次,这次远航到达的地方最为遥远。
  可是,再向南的话,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以及阻挡着西行航线的大陆吗?
  想到这,郑和抬起头来,长长的出了口气。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的王朝都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位于世界中央的帝国。可是,经过六次远航,郑和逐渐相信,大明朝并不位于世界的中央。或者说,这个世界并不一定拥有固定的中央。
  大明朝的东面,除了星罗棋布的岛屿,以及建立在这些岛屿上的琉球,日本等国之外,就是一望无垠的大海。南面则是更多的岛屿,只有向西,才能到达新的大陆,到达更多的国家。
  实际上,远在郑和率领船队远航之前的一千多年前,商人就打通了前往大西(欧洲)的陆上通道,将中原出产的丝绸、茶叶、陶瓷源源不断的送往大西,并且将大西的琉璃(玻璃)、调料等货物贩回中原。
  有没有一条能够到达大西的海上航路呢?
  向北,显然不可能。
  到达阿丹国的时候,郑和就得知,北面是挟裹在陆地之间的海湾,并没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线。
  唯有向南,才有可能到达大西。
  可是,西面的陆地到底有多广袤?需要向南航行多远,才能绕过陆地,转向北上?
  或许,根本没有通往大西的海上航道。
  越想,郑和越是感到不甘。
  自从十五年前第一次远航,郑和就意识到,大海并不是平的。因为,远方的船只靠近时,每每首先出现的都是高耸的桅杆,然后才是庞大的船身。快船远去的时候,每每首先消失的则是庞大的船身,最后才是高耸的桅杆。
  如果海是平的,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虽然郑和并没深究,甚至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却觉得,即便天地是无穷无尽的,陆地也不一定是无穷无尽的。
  至少,大明朝所在的陆地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向南,到达满剌加南面不远处,就是这块陆地的尽头了。
  那么,幔巴撒所在的这块陆地也是无穷无尽的吗?
  向南,难道没有一个尽头吗?
  “景弘,准备起航吧!”
  “是,大人!”王景弘暗暗吸了口气,终于要踏上回家的航程了。
  可是,没等他高兴起来,郑和又说道:“我们继续向南航行!”
  “大人,什……什么?”王景弘顿时瞪大了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我们继续南下!”郑和转过身来,面色坚定的说道,“幔巴撒并不是我们的终点,也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将继续向南航行,直到这片大陆的尽头,直到另外一片广袤无垠的海洋!”
  “大人,可是……”王景弘迅速回过神来,急切切的说道,“我们所带物资所剩不多,而且前途未知,若贸然……”
  “我们哪一次远航是前途已知的?”郑和反问了一句。“另外,酋长进贡给皇上的那箱蓝宝石并不产自幔巴撒,而是来自南面一个如同大陆般的道路。也就是说,南面还有海洋,还有陆地,还有岛屿。那么,谁能否认,南面就没有前往大西的海上航道呢?”
  “可是……”
  “大人!”马欢双手一拱,抢在王景弘前面说道,“官兵出师九月有余,一路舟车劳顿,现在已归心似箭,若再向南航行,恐怕……”
  听到这,郑和也皱起了眉头。
  是啊,归心似箭,谁不是归心似箭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7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